汪精衞(正名汪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史上多數叫佢汪精衛,1883年5月4號1944年11月10號),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喺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出世,有人將佢稱為「中華民國四大靚仔」之一。佢早年係革命分子,喺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因為同日本合作,畀同佢嘅理念唔同嘅多數中國人視為漢奸

汪精衛
姓名原文汪精衛
出生日1883年5月4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三水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1944年11月10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61歲)
死亡地名古屋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大清中華民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中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Tokyo School of Law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政治人外交官藝術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政黨中國國民黨同盟會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Chen Bijun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Wang Zhaoyong 喺Wikidata改呢個
汪精衞

中華民國成立前

編輯

1901年參加科舉考試,以廣州府縣第一名考取秀才1904年胡漢民等人一齊考取去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嘅公費留學生1905年7月參加廣東人嘅留學生組織「興中會」。參與創立中國同盟會,選咗做評議部部長。曾任同盟會嘅機關報《民報》編輯,開始使用《山海經》裏面嘅「精衛」嚟作筆名。1906年以二百幾名學生中排第二名嘅成績畢業。1907年開始隨孫中山游走越南馬來亞等南洋各地,在馬來亞嘅檳城結識咗華僑富商陳耕基嘅女兒陳璧君

1910年,為咗回擊梁啟超保皇黨譏諷同盟會領袖係「遠距離革命家」,並挽回民眾對革命黨嘅信心,汪精衛、黃復生、陳璧君等人密謀行刺清廷高官,行前《致南洋同志書》之中講:「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3月31號北京後海銀錠橋埋炸彈行刺攝政王載灃時畀人發現,後來事泄被捕,獄中賦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由於清廷唔想畀汪、黃殺身成仁以喚起民眾,判咗佢哋終身監禁。1911年11月6號辛亥革命後,汪、黃就咗放咗出來。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

編輯

汪精衛獲釋後參加南北議和,1912年9月同陳璧君結婚之後,去法國留學。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之後被孫中山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後逃亡法國,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其間拒絕咗袁世凱對佢回國任高級顧問嘅邀請。1915年12月,佢喺袁世凱稱帝後回國參加「三次革命」。

 
1920年嘅汪兆銘

1924年佢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1925年2月為臨終嘅孫中山起草咗「總理遺囑」,孫中山一字未改。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以全票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同埋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嘅聯俄容共政策,時人叫廣州政府主席委員。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精衛「左傾」。佢就暱埋咗,政府羣龍無首[1]。1926年4月1日佢喺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申聯俄聯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艦事件之後,由於同蔣介石嘅政見分歧,汪精衛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

蔣介石掌權後開始北伐。由於佢嘅獨裁作風,國民黨內有好多人邀請汪精衛回國。1927年2月佢坐火車回國,途經蘇聯受到斯大林嘅接見。回國後反對蔣嘅排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5日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2日蔣介石喺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精衛發表講話,痛斥蔣介石嘅武力清黨行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介石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派人送《五月緊急指示》給中共中央,要佢「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由各界工農代表取而代之」,亦畀汪精衛睇過。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精衛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喺國民政府同軍隊裡面任職嘅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8月1日共產黨發動八一南昌起義。8月8日汪精衛嘅武漢政府開始大肆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介石下野,寧漢合流。9月,桂系軍人同西山會議派掌握南京政府,汪精衛下野。10月,汪精衛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11月,蔣介石返到上海,邀請汪精衛北上。12月11日,共產黨喺葉挺、葉劍英嘅領導下發動廣州起義。12月16日汪精衛辭職去咗法國。

1929年汪精衛回國,參加反對第一次蔣桂戰爭勝利之後日益獨裁嘅蔣介石。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喺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由於張學良嘅東北軍挺蔣而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精衛喺天津宣佈下野。2月,蔣介石關押胡漢民。5月27日,粵、桂等反蔣各派喺廣州另組國民政府,同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汪精衛出任領袖。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嘅政府,蔣下野,汪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汪喺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汪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唔到蔣嘅人馬,只好請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因為指揮唔到張學良抗日宣佈辭職,前往歐洲。1933年,由於民眾嘅呼聲,蔣請汪回國主持抗戰。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此後汪精衛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介石嘅支持。5月31日,何應欽同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喺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塘沽協定》。呢個賣國嘅協定引發人民對汪精衛同何應欽等人嘅譴責。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嘅政策,汪精衛認為有談判嘅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嘅反對,汪精衛喺8月8日表示辭職,後來喺蔣介石嘅強力挽留下復職。11月1日國民黨嘅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被軍人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之後主和派嘅外交部副部長唐有壬又被暗殺,國民黨內部嘅對日同解派開始凋零,對日強硬派成為主流。汪精衛同胡漢民等早期孫中山嘅核心幹部失勢後,蔣介石獨攬大權,喺西安事變之後佢嘅聲望更達到頂峰。汪精衛回國,但並未擔任職務。

抗戰時期

編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汪精衛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但係汪精衛認為中國當時仍然未有同日本一戰嘅資本同埋能力,主張「和平運動」。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嘅代表梅思平同日本首相近衛嘅代表松本重治喺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精衛搞和平運動。12月19日汪精衛假道雲南前往河內。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咗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唔要求領土,唔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等。12月29日汪精衛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同「艷電」(29日電報代碼為「艷」),電文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夠令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個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咁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然而由於近衛內閣幾日後突然辭職,以及雲南軍閥龍雲冇如約支持汪精衛,汪嘅和平運動終於失敗。

 
1943年嘅佢

1939年初,汪精衛同佢身邊嘅人喺河內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至上海。1940年3月20日喺南京組建日本扶持嘅「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精衛政權,取消華北嘅王克敏同長江下游嘅梁鴻志嘅傀儡政權。汪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1943年5月31日汪精衛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嘅大東亞會議。年底,汪精衛嘅健康惡化,1944年3月去咗日本治療。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汪嘅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話係畀日本人整死,有人話係畀國民黨特務毒死),汪精衛死前曾經寫過一首《自嘲》嘅絕命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遺體葬喺南京梅花山。

1946年1月21日國民黨政府將汪墳炸毀。1994年墓地原址起咗一個汪精衛跪像[1],1997年拆除。

身後評價

編輯

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由於汪精衛屈從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衛政權」嘅事實,被大多數抱著抗戰決心嘅中國同胞視為漢奸嘅典型。中國喺二次大戰勝利之後,國民政府同後來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不遺餘力喺政治、教育各方面加以批判。因此直至今日,汪精衛就等於漢奸嘅印象仍然深入民心。然而,喺汪精衛屈從日本嘅事實背後,佢嘅動機同埋目的係唔係同賣國求榮嘅漢奸一致,仍然有待歷史研究嘅釐清。

汪精衛一生,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推翻腐敗嘅滿清為己志,行刺攝政王載灃。當時嘅丹心浩氣,足以同荊軻文天祥比擬。

孫中山逝世後,西山會議派試圖喺國民黨內除去共產黨嘅勢力,後來蔣中正武力清黨,想徹底剷除共產黨人,汪精衛就堅持孫中山嘅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寧漢分裂。而當共產黨人開始武裝叛亂之際,汪精衛亦即當機立斷進行掃蕩。由呢啲作為,有人認為顯示汪精衛有某種「尚和平,顧大局」嘅思想哲學。

至於汪精衛屈從日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嘅事實,今日幾難考究佢真正嘅想法係點。關於汪精衛同南京政府嘅實像同埋功過,仍然有待更多深入嘅歷史探索。

正面評價

編輯

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國軍節節敗退,汪精衛可能認為戰不可勝,堅持戰鬥而又無外援,最終將會導致全局性嘅毀滅,因而忍辱負重,刻意屈從日本嘅「以華制華」政策,以便進行佢嘅「一面合作、一面對抗」嘅隱性抗戰策略,呢一點係佢離開重慶之前留畀蔣中正嘅留書中「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可以睇到。汪精衛領導南京政府期間,曾經逐步取消各地租界,包括日本租界。

負面評價

編輯

汪精衛同佢嘅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對華嘅侵略活動起咗積極嘅配合作用。喺軍事上,大量策反咗國軍,尤其係游擊部隊同埋雜牌軍,組織「偽軍」,多次進行清鄉,汪精衛自兼清鄉委員會主任,打擊佢嘅統治區嘅抗日武裝,令到日軍可以抽身進行其他戰役。喺經濟上,南京國民政府協助日軍對淪陷區嘅搜刮,譬如1943年1月喺上海強迫實施儲藏物資嘅全面登記,並對棉紗棉布進行強制性收買,以供日軍之需。喺思想教育上,汪精衛喺學校推廣同日本媾和嘅理念,美化日本侵略,發動「新國民運動」,從思想上削弱民眾嘅反日情緒。另外,汪精衛承認滿洲國、德王嘅蒙疆自治政府等日本人嘅傀儡政府,一般認為係出賣中國嘅領土。

參考

編輯
  1. 州政變後之亂象商日報。192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