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
男人(又叫佬,男性)即係公嘅人類,同女人相對,未成年嘅男人通常叫男仔。男性呢個名,可以表示生物學上嘅性別劃分,基因有XY染色體嘅人,又可以指文化上嘅性別角色,或者兩者都有。
生物學
編輯男人之所以成為男人,全靠Y 染色體。Y染色體令胎發展出男人最重要嘅生殖器官睾丸(俗稱膥或膥子);睾丸會製造大量叫睾丸酮嘅男性賀爾蒙,令男人身體發展出男人嘅性徵,例如比女人更發達嘅肌肉。
生殖系統
編輯男人同女人嘅生殖系統好唔同,最明顯係男人嘅外生殖器官露出一條脧脧同一個膥袋,而膥袋裏面吊住嘅係兩粒膥子,單憑肉眼就可以隔住膥袋睇到兩粒膥子嘅輪廓。
男性健康
編輯男人平均壽命係短過女人。通常男人平均都比女人短五年命。響六十歲時,男對女係81比100,再老啲,就係53比100。
性別角色
編輯男人散發出嚟嘅男子氣概可以叫做男人味。
家庭
編輯男人可以有自己親生或者收養嘅小朋友,呢啲男人就叫做父親。喺20世紀同21世紀,男人喺家庭入面嘅角色有好大轉變,多數社會都更加主動參與湊仔女嘅責任。[1][2][3][4]傳統上,男人會同女人結婚一齊湊仔,但喺現代好多國家開始接受同性婚姻,並且俾呢啲伴侶透過收養或者代孕去養小朋友。男人可以做單親爸爸,而呢個現象喺現代越嚟越多,不過女人做單親父母嘅機會仍然係男人嘅三倍多。[5]喺父權社會中,男人通常俾視為「一家之主」,並且享有額外嘅社會特權。[6]
工作
編輯傳統上,男人通常從事啲女性冇機會參與嘅工作。呢啲工種多數係比較辛苦、有名望、或者危險嘅。現代社會入面,男人開始選擇唔傳統嘅職業道路,例如喺屋企湊仔,讓伴侶返工。[7]現代男性通常做嘢時間比女性長,呢樣嘢影響咗佢哋同家人相處嘅時間。[8]即使到咗現代,某啲職業仲係只俾男人參加,例如軍事服務。[9] 徵兵制度存在偏見,目前只有十個國家會徵召女性。[10][11]
娛樂同媒體
編輯媒體對男性嘅描繪通常重複咗傳統對男性氣質嘅理解。男性喺電視上出現嘅頻率通常比女性高,且通常係動作同戲劇節目中擔任主角。男性喺電視節目中通常比女性更加活躍,並且通常擁有更多權力同地位。因為佢哋嘅突出地位,男性更容易成為幽默或貶低內容嘅對象同引發者。父親通常喺電視上被描繪成理想化同關心子女嘅形象,或者笨手笨腳同無能。在廣告中,男性不成比例地出現在酒類、汽車同商業產品嘅廣告中。[12]
服裝
編輯男性服裝通常包括一系列為不同場合、季節同風格而設計嘅衣物。一件男性衣櫥嘅基本單品包括襯衫、褲子、西裝同外套,這些衣物旨在提供舒適同時兼顧風格,並優先考慮功能性。男性時尚亦包括更休閒嘅衣物,如t恤、運動衫、牛仔褲、短褲同泳裝,這些通常係為非正式場合而設。文化同地區傳統通常會影響男性時尚,導致唔同地方嘅風格同衣物反映出各自獨特嘅特徵。[13]
教育
編輯男性傳統上接受比女性更多教育,這係由於單性別教育所致。普及教育,即係國家提供嘅與性別無關嘅初中教育,仍然未成為全球嘅常態,即使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被假設為理所當然。[14][15] 喺21世紀,喺許多發展中國家,教育嘅平衡已經發生咗變化,而男性而家喺教育上落後於女性。[16] 男性喺大學擔任教職嘅可能性通常高於女性。[17] 喺2020年,全球90%男性能夠識字,而女性則為87%。但喺撒哈拉以南非洲同西南亞,識字率則落後於其他地區;喺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72%嘅男性識字。[18]
權利
編輯Template:Further information 喺大多數社會,男性擁有比女性更多法律同文化權利。[19] 而且厭女現象喺社會上比厭男更為普遍。[20][21] 雖然每六位男性中就有一位經歷過性侵犯,[22][23] 男性受到嘅性暴力、家庭暴力、欺凌同自殺風險等問題通常冇被廣泛討論或受到關注。
健康
編輯男性面臨住特定嘅健康風險,例如心臟病、肺癌同酗酒。男性一般更容易從事危險行為,例如吸煙、酗酒同不安全性行為,並且通常唔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男性對心理健康問題嘅認識亦較低,並且通常對於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提供嘅幫助持有抵觸情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男性嘅壽命通常短於女性,全球男性平均壽命係70歲,而女性則為75歲。[24]
拎
編輯- [Male identity on the World Wide Web](https://www.maleidentity.org/)
- [Men's rights advocates: Is it a movement or just a few people?](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mar/02/mens-rights-advocates-is-it-a-movement-or-just-a-few-people)
疏示
編輯-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16年9月28日)。〈今日父母同小朋友相處時間比50年前多〉。Science Daily。原先內容歸檔喺2020年10月30日。喺2020年11月3日搵到。
- ↑ Livingston, Gretchen; Parker, Kim (2019年6月19日)。〈關於美國爸爸嘅8個事實〉。Pew Research Center (美國英文)。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3月10日。喺2022年2月2日搵到。
- ↑ Blamires, Diana; Kirkham, Sophie (2005年8月17日)。〈爸爸哋喺湊仔上嘅角色越嚟越重要〉。the Guardian (英文)。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3月10日。喺2022年2月2日搵到。
- ↑ Huerta, Maria C.; Adema, Willem; Baxter, Jennifer; Han, Wen-Jui; Lausten, Mette; Lee, RaeHyuck; Waldfogel, Jane (2014年12月16日)。〈父親假期同父親參與:四個OECD國家嘅證據〉。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ecurity。16 (4): 308–346。doi:10.1177/138826271401600403。ISSN 1388-2627。PMC 5415087。PMID 28479865。
- ↑ 〈單親家庭 | Psychology Today〉。www.psychologytoday.com (美國英文)。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7月31日。喺2023年3月10日搵到。
- ↑ Bell, Kenton (2014年12月25日)。〈一家之主定義 | Open Education Sociology Dictionary〉 (美國英文)。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3月10日。喺2023年3月10日搵到。
- ↑ Heppner, Mary J.; Heppner, P. Paul (2009年9月)。〈男人同工作:走唔同嘅路〉。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英文)。36 (1): 49–67。doi:10.1177/0894845309340789。ISSN 0894-8453。S2CID 145053662。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3月10日。喺2023年3月10日搵到。
- ↑ Williams, Joan C. (2013年5月29日)。〈點解男人做咁多工時〉。Harvard Business Review。ISSN 0017-8012。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3月10日。喺2023年3月10日搵到。
- ↑ Micheletti, Alberto (2018年8月18日)。〈點解戰爭幾乎完全係男性參與〉。ThePrint (美國英文)。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7月31日。喺2023年3月10日搵到。
- ↑ Goldstein, Joshua S. (2003). "戰爭與性別:男性參戰角色 – 少年時期同成長"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23年7月31日,.. In Ember, Carol R.; Ember, Melvin 性別與文化百科全書. Volume 1. Springer. p. 108. ISBN 978-0-306-47770-6. Retrieved 2015年4月25日.
- ↑ Persson, Alma; Sundevall, Fia (2019年3月22日)。〈徵召女性:性別、士兵身份同瑞典軍事服務1965-2018〉。Women's History Review。28 (7): 1039–1056。doi:10.1080/09612025.2019.1596542。ISSN 0961-2025。S2CID 159185558。
- ↑ Fejes, Fred J. (1992). "Considering Men and the Media". 出自 Craig, Steve (編). Masculinity as Fact: A Review of Empirical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SAGE Publications. pp. 9–22. ISBN 978-0-8039-4163-2.
- ↑ Karlen, Josh; Sulavik, Christopher (1999). The Indispensable Guide to Classic Men's Clothing (英文). Tatra Press. ISBN 978-0-9661847-1-6. 原先內容歸檔喺7 April 2023. 喺7 March 2023搵到.
- ↑ "Historical summary of faculty, students, degrees, and finances in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Selected years, 1869–70 through 2005–06". Nces.ed.gov. 原先內容歸檔喺17 November 2017. 喺2014-08-22搵到.
- ↑ Eisenhart, A. Margaret; Finkel, Elizabeth (2001). Women (Still) Need Not Apply:The Gender and Science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pp. 13–23.
- ↑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ducation, Youth; ECORYS; Staring, François; Donlevy, Vicki; Day, Laurie; Georgallis, Marianna; Broughton, Andrea (2021). Study on gender behaviour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outcome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boys and young men in education): final report. LU: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doi:10.2766/509505. ISBN 978-92-76-40249-7. 原先內容歸檔喺31 July 2023. 喺10 March 2023搵到.
- ↑ Brainard, Susanne G.; Carlin, Linda (2001). A six-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Undergraduate Women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The Gender and Science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pp. 24–37.
- ↑ "This is how much global literacy has changed over 200 years". World Economic Forum (英文). 12 September 2022. 原先內容歸檔喺10 March 2023. 喺2023-03-10搵到.
- ↑ Helgeson 2017, pp. 45–48.
- ↑ Ouellette, Marc (2007). "Misandry". 出自 Flood, Michael; 等 (編).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en and Masculinities. Abingdon; New York: Routledge. pp. 442–443. ISBN 978-0-415-33343-6.
- ↑ Gilmore, David D. (2010). Misogyny: The Male Malad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p. 12–13. ISBN 978-0-8122-0032-4.
- ↑ Briere, John; Elliott, Diana M. (2003). "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sequelae of self-reported childhood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Child Abuse & Neglect. 27 (10): 1205–1222. doi:10.1016/j.chiabu.2003.09.008. PMID 14602100.
- ↑ Dube, Shanta R.; Anda, Robert F.; Felitti, V. J.; Giles, William H. (2005).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by gender of victim".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8 (5): 430–438. doi:10.1016/j.amepre.2005.01.015. PMID 15894146.
- ↑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Life expectanc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喺18 October 2023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