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沖浪裏》(神奈川沖浪裏かながわおきなみうら Kanagawa-oki Nami Ura)係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嘅《富嶽三十六景》入面一幅木刻版畫

神奈川沖浪裏

呢幅版畫係葛飾北齋最出名嘅作品,亦係佢嘅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嘅第一幅。呢個系列入面用咗普魯士藍,徹底改變咗日本版畫嘅印刷技術。《神奈川沖浪裏》嘅構圖係傳統日本版畫同歐洲發展出嚟嘅透視法嘅結合,令佢即刻喺日本成功,之後仲喺歐洲流行,並且影響咗印象派藝術家嘅創作。世界各地好多博物館都有收藏《神奈川沖浪裏》,好多係來自19世紀嗰陣時私人收藏嘅日本版畫。而家諗住只係得大約100幅唔同狀況嘅版本保存到21世紀。

《神奈川沖浪裏》被形容為「可能係藝術史上最多人複製嘅圖像」,[1] 亦係「日本歷史上最出名嘅藝術作品」嘅有力競爭者之一。[2] 呢幅木版畫影響咗好多西方嘅藝術家同音樂家,包括克洛德·德布西梵谷莫奈。北齋嘅後輩,包括歌川廣重歌川國芳,都受佢啟發,創作咗自己以浪為主題嘅作品。

背景

編輯

《浮世繪》藝術

編輯
 
用嚟印浮世繪嘅版

浮世繪係一種喺17至19世紀興盛嘅日本版畫技術。佢哋嘅藝術家製作出嘅木版畫肉筆畫嘅主題包括美女、歌舞伎演員同相撲力士、歷史同民間故事場景、旅遊景點同風景、日本植物動物,仲有春畫。「浮世絵 ukiyo-e?」呢個詞可以翻譯做「浮世圖」。

喺1603年江戶(而家嘅東京)成為德川幕府嘅統治中心之後,[3]由商人、工匠同工人組成嘅「町人」階級最受益於城市嘅快速經濟增長,[4]並開始沉迷同贊助歌舞伎劇場、藝妓同遊女娛樂區嘅娛樂;[3]浮世」(「浮世」)呢個詞就係用嚟形容呢種享樂主義嘅生活方式。印刷或手繪嘅浮世繪作品喺「町人」階級中好受歡迎,因為佢哋已經富裕到可以用呢啲嘢嚟裝飾佢哋嘅屋企。[5]

最早嘅浮世繪作品係菱川師宣喺1670年代畫嘅女性畫作同單色版畫。[6]彩色版畫係慢慢引入嘅,一開始淨係用嚟做特別委託。到咗1740年代,奧村政信呢啲藝術家就用多個木版嚟印色。[7]到咗1760年代,鈴木春信「錦繪」大受歡迎,令到全彩印刷成為咗標準,每幅版畫用十塊以上嘅木版嚟製作。有啲浮世繪藝術家專門畫畫,但大多數作品都係版畫。[8]藝術家好少自己刻木版;生產過程分工明確,有藝術家負責設計版畫、刻工負責刻木版、印刷工負責上墨同將木版印到和紙上面,仲有出版商負責融資、宣傳同發行作品。由於印刷係手工嘅,印刷工可以做到機器做唔到嘅效果,好似喺印版上面調和或漸變顏色咁。[9]

藝術家

編輯
内文:葛飾北齋
 
1839年北齋嘅自畫像

葛飾北齋喺1760年出世喺日本葛飾,呢度係江戶東面嘅一個地區。[10]佢係一個將軍鏡匠嘅仔,14歲嗰陣俾人叫做「時太郎」。[11]因為北齋一直都冇被認定為繼承人,所以佢阿媽好可能係一個[12]

北齋六歲嗰陣開始畫畫,十二歲嗰陣佢阿爸就送佢去書店做嘢。十六歲嘅時候,佢成為咗一個雕刻師嘅學徒,做咗三年,同時都開始畫自己嘅插畫。十八歲嘅時候,北齋成為咗藝術家勝川春章嘅學徒,春章係當時最偉大嘅浮世繪藝術家之一。[10]1793年春章過身之後,北齋自己研究日本藝術中國藝術嘅風格,仲有啲荷蘭藝術法國藝術嘅畫。1800年,佢出版咗《東都名所》同《江戸八景》,開始收學生。[13]喺呢段時期,佢開始用「北齋」呢個名;喺佢一生中,佢用過超過30個筆名。[12]

1804年,北齋因為喺東京一個慶典上面畫咗一幅240平方米(2,600 sq ft)嘅達摩和尚畫而成名。[11]由於佢嘅財政狀況唔穩定,1812年,佢出版咗《略画早指南》,開始去名古屋京都招攬更多學生。1814年,佢出版咗《漫画》嘅第一冊;呢系列總共有15冊,裡面有佢感興趣嘅主題嘅素描,例如人、動物同佛陀。佢喺1820年代末出版咗佢著名嘅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呢個系列太受歡迎,之後佢仲要加多十幅畫。[14]北齋喺1849年過身,享年89歲。[15][16]

根據Calza (2003)嘅記載,北齋喺臨終前幾年講過:

由六歲開始,我就熱衷於摹仿事物嘅形態,到五十歲嘅時候,我已經出版咗好多畫作,但係喺我七十歲之前畫嘅嘢,冇一樣係值得重視嘅。到咗七十三歲,我開始明白動物、雀仔、昆蟲同魚嘅結構,仲有草同植物嘅生命。所以,到咗八十六歲,我會繼續進步;到咗九十歲,我會更加深入了解佢哋嘅秘密意義,到一百歲嘅時候,我可能真正達到咗神奇同神聖嘅境界。當我一百一十歲嘅時候,每一個點,每一條線都會擁有佢自己嘅生命。[17]

描述

編輯

《神奈川沖浪裏》係一幅「橫繪」嘅風景畫,喺「大判紙」上印製,大細係25 × 37 cm(9.8 × 14.6 in)。[18][19] 呢幅畫由三個元素組成:波濤洶湧嘅大海、三艘船同埋一座山。畫家嘅簽名喺左上角可見。

 
畫面中央嘅細節。背景係藍色嘅富士山,山頂覆蓋住白雪。

背景係富士山同佢雪白嘅山頂;[20] 富士山係《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嘅中心人物,呢個系列從唔同角度描繪呢座山。喺《神奈川沖浪裏》中,富士山以藍色配搭白色高光嘅方式描繪,同前景嘅大浪有相似之處。[21] 圍繞住山嘅深色似乎表示呢幅畫係描繪清晨嘅景象,太陽從觀者嘅視角升起,開始照亮雪白嘅山頂。山同觀者之間有積雨雲;雖然呢啲雲通常預示住有暴風雨,但富士山或者主要場景都冇落雨。[22]

畫面顯示咗三艘「押送船」,呢啲係快速嘅駁船,用嚟將活魚從伊豆房總半島運送到江戶灣嘅市場。[23][24] 根據Cartwright同Nakamura (2009)嘅分析,呢啲船喺而家嘅橫濱市神奈川區對出嘅江戶(東京)灣,北邊係江戶,西邊係富士山。呢啲船朝住南面,可能係去緊相模灣收魚,然後喺江戶賣。[24] 每艘船都有八個划槳嘅船夫。每艘船嘅前面都有兩個後備船員;畫中共有30個人,但只有22個可以睇到。我哋可以用船嚟估計波浪嘅大細:「押送船」一般長12至15米(39至49 ft)。考慮到北齋將垂直比例縮細咗30%,呢個浪應該有10至12米(33至39 ft)高。[25]

海同波浪

編輯
波浪頂端嘅分形細節,外形似「爪」
細浪嘅細節,形狀同富士山嘅輪廓相似

大海主導咗呢幅畫嘅構圖,以一個散開並主宰整個場景然後跌落嘅波浪為基礎。喺呢一刻,波浪形成一個完美嘅螺旋,中心穿過設計嘅中心,令觀眾可以喺背景見到富士山。呢幅畫由曲線組成,水面係波浪內部曲線嘅延伸。大浪嘅泡沫曲線產生其他曲線,呢啲曲線再分成好多細浪,重複大浪嘅形象。[21] 法國作家愛德蒙·龔古爾咁形容呢個波浪:

[畫]板原本應該叫做《波浪》。佢好似嗰幅幾乎神化咗嘅畫,[由]一個畫家因為對圍繞佢國家嘅可怕大海嘅宗教恐懼而畫出嚟:呢幅畫顯示[波浪]憤怒咁升上天空,捲曲部分透明嘅深藍色內部,佢嘅頂端破碎成一陣以動物爪形狀嘅水珠。[26]

呢個波浪通常被描述為海嘯巨浪或者更可能係異常波浪所產生嘅,但亦都有人形容佢係一個可怕或者鬼魅嘅波浪,好似一個白色骨架,用佢嘅泡沫「爪」威脅漁民。[18][27][28][21] 呢種對作品嘅解讀令人想起北齋對日本奇幻嘅掌握,呢一點喺佢嘅《北齋漫畫》中嘅鬼怪形象可見一斑。仔細觀察左邊嘅波浪,可以見到更多「爪」準備喺白色泡沫條後面捉住漁民。呢個畫面令人想起北齋之前好多作品,包括佢喺1831年至1832年間製作嘅《百物語》系列《百鬼夜行》,呢個系列更加明確咁描繪超自然主題。[29] 波浪嘅輪廓好似一條日本龍,作者經常畫龍,甚至喺富士山上面都有。[30][31]

簽名

編輯
 
北齋嘅簽名

《神奈川沖浪裏》有兩個題字。系列嘅標題寫喺左上角嘅長方形框內,內容係:「冨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意思係「富嶽三十六景 / 神奈川外海 / 波浪之下」。框左邊嘅題字係藝術家嘅簽名:北斎改爲一筆,意思係「(畫作)出自改名為一筆嘅北齋之筆」。[32] 因為北齋出身卑微,佢冇姓氏;佢第一個綽號葛飾係源於佢嘅出身地。喺佢嘅藝術生涯中,北齋用過超過30個名字,每次開始新嘅作品系列都會改名,有時仲會將自己嘅名字傳俾學生。[33]

深度同透視

編輯

《神奈川沖浪裏》嘅深度同透視(「浮繪」)效果好出色,背景同前景之間對比強烈。[34] 兩個大型物體主導住視覺空間:巨浪嘅暴力同空蕩背景嘅寧靜形成對比,[19] 令人聯想到陰陽符號。人類無助咁夾喺兩者之間掙扎,呢個可能係指佛教(認為人造嘅事物係短暫嘅),呢點由被巨浪捲走嘅船體現出嚟,同神道教(認為大自然係萬能嘅)。[35]

閱讀方向

編輯
 
倒轉嘅圖像

有啲人認為,《神奈川沖浪裏》最好由右至左睇。[36] 呢個係日本畫嘅傳統睇法,因為日文都係由右至左讀。[25] 分析畫中嘅船,特別係最上面嗰艘,會發現纖細、尖細嘅船頭指向左邊,暗示日本嘅解讀方法係正確嘅。亦可以分析北齋喺《智慧之海》系列中嘅《相州長持》呢幅畫入面嘅船嘅樣子,喺嗰幅畫入面,船逆流向右邊前進,呢點可以從船嘅尾跡見到。[37]

創作

編輯

北斎喺畫《神奈川沖浪裏》嘅時候遇到唔少難題。[24]1826年,佢六十幾歲嗰陣,遇到財務困難,到咗1827年,佢好似仲患咗嚴重嘅病,可能係中風。第二年佢老婆過身,1829年佢仲要幫孫仔解決財務問題,搞到北斎自己都窮埋一份。[24]雖然1830年佢將孫仔送返鄉下同阿爸住,但係財務問題仲係纏繞咗佢好幾年,呢段時間佢都仲喺度畫緊《富嶽三十六景》。[24]Cartwright同Nakamura(2009)認為北斎嘅艱辛經歷係呢個系列強而有力同創新嘅畫面嘅來源。[24]北斎喺呢個系列嘅目標,似乎係想畫出神聖嘅富士山同世俗生活之間嘅對比。[38]

《神奈川沖本牧之圖》,約1803年創作
《押送鴿通船之圖》,約1805年創作
《海上之富士》,摘自《富嶽百景》第二卷,1834年

經過幾年嘅創作同其他畫作,北斎喺1831年尾終於搞掂《神奈川沖浪裏》嘅最終設計。[39]喺《神奈川沖浪裏》出版前大約30年,有兩幅相似嘅作品可以視為佢嘅前身:《神奈川沖本牧之圖》同《押送鴿通船之圖》,兩幅畫都係畫緊一隻船(前者係帆船,後者係划艇)喺暴風雨中,仲要喺一個好大嘅浪底下,隨時會畀浪吞噬咁。[23][40]《神奈川沖浪裏》展示咗北斎高超嘅繪畫技巧。呢幅畫對觀眾嚟講睇落好簡單,但其實係經過漫長嘅系統思考過程先至畫得出嚟。北斎喺佢1812年出版嘅《略画早指南》一書入面,就已經奠定咗呢種方法嘅基礎。佢喺書入面解釋話,任何物體都可以用圓形同正方形嘅關係嚟畫:「呢本書就係教你點樣用尺同圓規就畫得到嘢⋯⋯呢個方法由一條線開始,再用最自然嘅比例。」[41]佢喺書嘅序言仲寫住:「所有嘅形狀都有佢哋自己嘅尺寸,我哋要尊重⋯⋯千祈唔好忘記呢啲嘢都係屬於一個和諧嘅宇宙,我哋唔可以破壞佢。」[41]

北斎過咗幾年之後,喺《富嶽百景》第二卷入面畫《海上之富士》嗰陣,又重新用返《神奈川沖浪裏》嘅意象。呢幅畫都係畫到浪同山嘅關係,仲有爆開嘅浪花。不過呢幅畫冇人冇船,而且啲浪花碎片同飛鳥重疊。《神奈川沖浪裏》嘅浪係由右至左移動,同日文閱讀方向相反,但係《海上之富士》入面嘅浪同雀仔就係一齊移動。[42]

西方對作品嘅影響

編輯

透視法

編輯

透視法呢個概念喺18世紀傳入日本。呢啲版畫依賴單點透視,而唔係傳統嘅前景、中景同背景,北斎一直都拒絕使用。[43] 喺傳統日本畫同一般東方畫入面,物件唔係用透視法嚟畫,而係好似古埃及咁,物件同人物嘅大細係根據佢哋喺內容中嘅重要性嚟決定。[44]

透視法最早係15世紀嘅藝術家保羅·烏切洛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喺西方畫作中使用,後來經由西方,特別係荷蘭商人嘅介紹傳入日本,喺長崎登陸。奥村政信同埋特別係歌川豊春率先模仿西方透視法,喺1750年左右就已經製作咗描繪威尼斯運河或者古羅馬廢墟嘅透視版畫。[45]

豊春嘅作品對日本風景畫影響好大,後來透過廣重——豊春嘅間接學生,經由豊広學習——同北斎嘅作品進一步發展。北斎喺1790年代透過司馬江漢嘅研究接觸到西方透視法,並受益於佢嘅教導。喺1805年到1810年之間,北斎出版咗《荷蘭畫鏡 - 江戸八景》呢個系列。[46]

如果西方觀眾對作品冇一種熟悉感,《神奈川冲浪里》就唔會喺西方咁成功。佢被解讀為透過日本人嘅眼睛睇到嘅西方戲劇。根據理查德·萊恩嘅說法:

西方學生第一次見到日本版畫幾乎必定會將呢兩位晚期大師[北斎同廣重]視為日本藝術嘅巔峰,但佢哋幾乎冇意識到佢哋所欣賞嘅部分係佢哋同自己西方傳統嘅隱藏親和力。諷刺嘅係,正正係北斎同廣重嘅呢啲作品,透過印象派同後印象派畫家嘅欣賞,幫助咗十九世紀末西方繪畫嘅復興。[47]

「藍色革命」

編輯
 
甲州石班澤》,「甲州嘅石班澤」,《藍摺繪》風格

喺1830年代,北斎嘅版畫經歷咗一場「藍色革命」,佢大量使用深藍色顏料普魯士藍[48] 佢喺《神奈川冲浪里》中使用咗呢種藍色[49],同藍靛一齊使用,藍靛係當時浮世繪作品中常用嘅一種精細易褪色嘅藍色。

普魯士藍,當時喺日語中亦稱為{{{1}}}ベルリン藍 Berlin ai?, 簡稱為 bero ai (ベロ藍),字面意思係「柏林藍靛」),[50] 從1820年開始由荷蘭進口,[32] 1829年大量進入日本之後,就廣泛被廣重同北斎使用。[51]

系列中首10幅版畫,包括《神奈川冲浪里》,係最早使用普魯士藍嘅日本版畫之一,可能係1830年由出版商建議使用。呢個創新即刻成功。[32] 1831年初,北斎嘅出版商錦村屋與八(永壽堂)大肆宣傳呢個創新,[51] 翌年出版咗《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嘅下一批10幅版畫,獨特之處係佢哋主要使用藍色嘅《藍摺繪》風格,《甲州石班澤》(「甲州嘅石班澤」)就係一個顯著例子。[52] 除咗大量使用普魯士藍之外,呢10幅補充版畫嘅輪廓,統稱為《裏富士》(「從背後望到富士山」),係用印度墨水嘅《墨》黑色。[51]

疏仕

編輯
  1.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ABC嘅參照
  2.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wsj嘅參照
  3. 3.0 3.1 Penkoff 1964, pp. 4–5.
  4. Singer 1986, p. 66.
  5. Penkoff 1964, p. 6.
  6. Kikuchi & Kenny 1969, p. 31.
  7. Kobayashi 1997, p. 77.
  8. Kobayashi 1997, p. 81.
  9. Salter 2001, p. 11.
  10. 10.0 10.1 Cartwright & Nakamura 2009, p. 120.
  11. 11.0 11.1 "Katsushika Hokusai". El Poder de La Palabra (西班牙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17 June 2021. 喺3 June 2022搵到.
  12. 12.0 12.1 Weston 2002, p. 116.
  13. Weston 2002, p. 117.
  14. Weston 2002, p. 118.
  15. Guth 2011, p. 468.
  16. Weston 2002, p. 120.
  17. Calza 2003, p. 7.
  18. 18.0 18.1 Hillier 1970, p. 230.
  19. 19.0 19.1 奈川沖浪裏,亦稱為大浪,來自富嶽三十六景系列都會藝術博物館。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年5月14號。喺2022年5月14號搵到
  20. Ornes 2014, p. 13245.
  21. 21.0 21.1 21.2 Cartwright & Nakamura 2009, p. 119.
  22. Cartwright & Nakamura 2009, pp. 122–123.
  23. 23.0 23.1 Kobayashi 1997, p. 47.
  24.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Cartwright & Nakamura 2009, p. 121.
  25. 25.0 25.1 Cartwright & Nakamura 2009, p. 123.
  26. Médicis & Huebner 2018, p. 319.
  27. Dudley, Sarano & Dias 2013, p. 159.
  28. Ornes 2014.
  29. Bayou 2008, pp. 144–145.
  30. Honour & Fleming 1991, p. 597,「富士山雪白嘅錐形山頂喺佢哋中一再出現,喺最著名嘅作品中,透過一個巨浪嘅山谷窺視,呢個巨浪破碎成好似龍爪嘅水花,籠罩住脆弱嘅船」。
  31. 齋:超越大浪洲藝術報。2017年6月1號。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年7月17號。喺2022年5月21號搵到
  32. 32.0 32.1 32.2 藝術瘋狂愛德蒙·德·龔古爾到諾貝特·拉加內美博物館原著喺2010年10月14號歸檔。
  33. Goncourt 2015, pp. 9, 38.
  34. 齋嘅石濤嘅亭山秋景CNDP.fr (法文)。原著喺2009年10月3號歸檔。
  35. Rüf, Isabelle (2004年12月29號)。本畫家北齋嘅海嘯暴力嘅象徵 (法文)。原著喺2008年10月21號歸檔。
  36. Harris 2008, p. 12.
  37. Calza 2003, p. 484.
  38. Cartwright & Nakamura 2009, p. 128.
  39.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britishmuseum1831嘅參照
  40. Nagata 1995, p. 40.
  41. 41.0 41.1 Delay 2004, p. 197.
  42. "Hokusai". 魯大學. 原著喺8 September 2011歸檔.
  43. Ives 1974, pp. 74–76.
  44. Lane 1962, p. 237.
  45. Delay 2004, p. 173.
  46. Bayou 2008, p. 110.
  47. Lane 1962, p. 233.
  48. Bayou 2008, p. 144.
  49. Graham, John (September 1999). "Hokusai and Hiroshige: Great Japanese Prints from the James A. Michener Collection at the Asian Art Museum". UCSF Weekly. 原著喺18 June 2009歸檔.
  50. 世絵の風景を刷新したロ藍生秘話 新浮世繪風景嘅林藍生秘話www.adachi-hanga.com (日文)。原先內容歸檔喺4 August 2023。喺4 August 2023搵到。「日本ではその発祥地の名前をとって、『ベルリン藍』と呼びました。『ベルリン藍』を省略した『ベロ藍』の呼び名も広く知られています。[喺日本,佢以發明地嘅名字嚟叫做『柏林藍』。簡稱『bero ai』都好有名。]」
  51. 51.0 51.1 51.2 Bayou 2008, p. 130.
  52. Calza 2003, p.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