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簡稱航母航艦)係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嘅軍艦,艦體通常擁有供固定翼飛機起降使用嘅巨大甲板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嘅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係航空母艦戰鬥群嘅核心,艦隊中嘅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同供給畀,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係目前最大嘅武器系統平台,發展至今已係現代藍水海軍唔可或缺嘅武器,亦係海戰最重要嘅作戰艦艇之一。

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嘅影響,喺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嘅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咗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它雙翼機起飛嘅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嘅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仲係有唔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嘅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嘅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嘅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航艦嘅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喺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嘅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喺飛機嘅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亦因此走向終結,到咗戰爭後期仲出現瞭如雷伊泰灣海戰此類嘅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嘅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嘅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係喺受到核子武器攻擊下嘅生存能力,但到咗韓戰後又恢復咗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嘅航艦武力對抗蘇聯水面艦艇部隊嘅格局,航空母艦更係參與咗世界各地嘅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巴西義大利西班牙中國泰國擁有或計畫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亦係顯示國力強大嘅表現,喺呢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冚唪唥已服役航艦總數嘅一半,排水量則佔咗超過80%,其相關科技亦係世界領先。

Template:軍事

歷史

編輯

一戰與戰間期:啟蒙與摸索

編輯
 
尤金•埃利於伯明翰號輕巡洋艦上起飛嘅一刻,呢個係人類首次於軍艦上起降飛機。
未來嘅戰鬥將喺空中進行,由於戰艦受到砲塔與艦桅嘅限制,戰鬥機無法自其起飛,戰艦一離開戰鬥機嘅保護就將會被摧毀。

—格倫•柯蒂斯[1]

航空母艦嘅歷史與飛機歷史近乎相同地悠久,喺萊特兄弟於1903年發明飛機後短短7年,法國人亨利•法布爾製造出咗世界上第一種水上飛機,令飛機嘅起降範圍自陸地延伸至海上[2]。 1910年11月14號,美國飛行員尤金•埃利於停泊喺港內嘅伯明翰號輕巡洋艦嘅木質甲板上駕駛柯蒂斯式雙翼機,成功離艦起飛,並降落到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創下人類首次於軍艦上起降飛機嘅紀錄[3]。各國對未來空中力量抱有遠見眼光嘅人士以各種方式促使軍方建立海軍航空兵,如美國嘅格倫•柯蒂斯,該人甚至進行咗一場公開試驗,親自駕駛飛機投擲武器攻擊港內停泊嘅靶船[1]。然而,受限於當時各國海軍嘅建造配有大口徑火砲軍艦「無畏艦」嘅軍備競賽,建設海軍航空兵仍算係非常前衛嘅思想。雖然如此,水上飛機嘅發明仍受到各國海軍嘅矚目,其中尤其係英國,建造咗第一種專門整備水上飛機嘅艦船—「競技神號水上飛機母艦,並喺1912年5月成立咗世界上第一支海軍航空兵,日本、義大利、德國、俄國亦隨之跟進發展水上飛機母艦。水上飛機為航空母艦嘅濫觴,喺其誕生後冇幾耐,世界即發生咗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係唯一將其使用於海上作戰嘅國家,並喺傳統大規模戰艦決戰嘅日德蘭海戰後,提出水上偵察機有助戰局發展嘅意見,並要搭配保護佢嘅戰鬥機,因此,唔能再只使用冇飛行甲板、無法供戰鬥機起飛嘅水上飛機母艦,必須重新設計另一種新軍艦,呢即係後來嘅航空母艦。

 
暴怒號航空母艦,係航艦發展史中啟蒙時期嘅代表,經歷數次實驗性嘅改裝。

英國當時嘅海軍總司令戴維•貝蒂下令將勇敢級戰鬥巡洋艦暴怒號」加裝大型飛行甲板、改裝成航空母艦[4],並做咗一系列嘅試驗。暴怒號嘅外型猶如戰艦與航艦嘅結合體,前方多座艦砲砲塔,後方則係長直嘅甲板,艦載機起飛並唔成問題,但降落時會受到上層建築氣流影響而十分危險。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原先另一艘要建造為航空母艦嘅遠洋郵輪「羅索伯爵號」(Conte Rosso)被下令改裝去除掉所有上層建築,變成「全通式」甲板,而後被命名為「百眼巨人號[5]。 1923年,英國建造咗「競技神號」,其為第一艘專為航空母艦來設計嘅船艦[6],擁有好多現代航艦嘅特點:全通式甲板、封閉式艦首以及位於右舷嘅島式上層建築。呢個時候期,世界另一邊嘅日本與美國亦擁有咗航空母艦,前者嘅第一艘航艦—鳳翔號,係世界上第一艘服役、專為航空母艦來設計嘅船艦(原因係競技神號工程進度緩慢,導致較晚開工建造嘅鳳翔號較早下水完成[7]);後者嘅第一艘航艦則係由「朱比特號」運煤船改裝而成,被命名為「蘭利號」,同樣擁有全通式甲板。美國海軍喺蘭利號上發展好多新技術,如彈射器、降落指揮官制度、阻攔網等皆係。各國摸索出航空母艦嘅基本形式後,於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失效之際,海軍列強又展開咗新一輪軍備競賽,英、美、日三國接連建造咗一系列嘅主力航艦—艦隊航空母艦。喺艦載機技術上,日本與美國發展蓬勃,反而英國因為軍種惡性競爭(海軍航空兵嘅飛機與飛行員皆由英國皇家空軍所提供)而發展遲緩,為三者中最落後者。歐洲其它大國,如義大利、蘇聯受限於海軍思想嘅唔同而未有發展航艦,前者憑藉其地中海位置嘅優勢而認為冇必要特地建造海上嘅移動機場,後者則因為其內戰結束冇幾耐、海軍力量唔強而將其作戰範圍設限於近海;至於法國嘅海軍航空兵發展遲緩,仍以戰艦同戰鬥巡洋艦為海軍主力,僅改裝一艘改裝自戰艦嘅「貝亞恩號」航空母艦,額外嘅造艦計畫而後中斷 [8]

二次大戰:蓬勃發展

編輯

歐洲戰場

編輯
 
世界上第一種護航航空母艦—大膽號,英美兩國建造大量嘅護衛航艦,喺大西洋戰役中擊敗咗德國海軍潛艇艦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喺歐洲方面一共有4個國家分別興建,操作或者係企圖改裝為航艦:德國、法國、義大利同英國。其中只有英國具有較大規模嘅航艦艦隊與實際戰果。

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國將會興建航空母艦以增強德國海軍嘅實力,隔年兩艘航艦嘅龍骨喺造船廠安置。喺1938年公開嘅造艦計畫—Z計畫中,德國海軍預計喺1945年以前興建4艘航空母艦,但係1939年時將數量減為兩艘。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迅速噉打敗咗波蘭與法國,但係戰爭開始之後資源需求龐大,而德國喺戰前就經已面臨資源缺乏嘅狀況,令到德軍嘅航艦計畫遂而推延。面對久戰唔下嘅英國,德國改採取潛艇攻擊英國海上貿易線,封鎖其戰爭物資。戰爭初期英國商船隊損失慘重,喺義大利參戰後,英軍航艦兵力亦隨之分散到地中海與大西洋。經過幾度挫折後,英國海軍嘅航空母艦逐漸凸顯其作用,喺1940年11月突襲義大利塔蘭託港、1941年5月圍攻德國戰艦俾斯麥號同1942年8月援救馬爾佢島基座行動中均有傑出嘅表現[9],其中尤以塔蘭託嘅作戰中,英軍憑著20多架魚雷機突襲,即獲得三艘義大利戰艦喪失作戰能力嘅巨大成果[9]。歐洲戰場中,由於僅有英國海軍擁有強大嘅航艦兵力,故航艦涉入嘅海戰主要係德意兩國嘅岸基飛機與其交手。到二戰中期時,英美兩國大量建造咗成本低廉嘅「護航航空母艦」以及「商船航航空母艦」,以其搭載少量飛機即可達到威脅德軍潛艇之效,最終令盟軍於大西洋嘅潛艇戰中獲得咗勝利。

法國嘅貝亞恩號於大戰期間都係喺半封存嘅狀態下,1944年美國將呢艘船運回美國本土再度改裝,呢一次則係改為一艘運輸艦,完成之後交畀法國操作。

太平洋戰場

編輯
 
美軍航空母艦「約克鎮號」喺中途島海戰中被魚雷擊中。

喺地球嘅另一邊,太平洋則出現咗海軍史上最激烈嘅海空大戰,交手嘅美軍與日軍皆擁有強大嘅航艦艦隊。

1941年,日本帝國決定與英美荷三國開戰。鑑於塔蘭託嘅例子,日本帝國海軍設計咗攻擊美國珍珠港嘅行動,呢個係首次大規模集中使用航艦武力嘅作戰,於1941年12月7號實施。日軍共將派出6艘航艦、353架艦載機對港內嘅美軍艦隊施行奇襲轟炸,最終美軍太平洋艦隊有18艘水面艦艇受到攻擊而重創或者係損失,其中兩艘戰艦受損過重沉沒或者係無法修復。雖然日本海軍航空兵喺本次行動中表現咗近乎完美嘅對艦攻擊,但由於美軍港內並未停泊航艦,令到日軍雖然達成牽制美國太平洋艦隊嘅目標,但係未能重創其海軍航空兵力,實際上僅係終結咗各國海軍一度崇尚嘅大艦巨砲主義,往後航空母艦將取代戰艦成為海戰中決定勝負嘅關鍵[10]。喺1942年初嘅日軍接連攻勢中,航空母艦與飛機展現咗強大嘅對艦打擊能力。 馬來亞海戰中,英國兩艘戰艦與戰鬥巡洋艦喺缺乏空中武力保護嘅情況下出航,立刻被日軍88架陸基飛機擊沉,後者僅損失6架飛機;印度洋空襲行動中,日軍再度集中航艦對英軍駐於錫蘭港內嘅艦隊施以空襲,將英國海軍戰力暫時性地自太平洋驅逐[11]

 
二戰時嘅美軍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戰鬥群。航空母艦於二戰中蓬勃發展,空中力量成為咗戰場嘅新主宰。

冇幾耐,美軍憑藉航空母艦逐漸扭轉咗日美兩國嘅海軍情勢。 1942年5月,發生咗首次航空母艦間嘅戰鬥珊瑚海海戰,雙方嘅船艦皆喺彼此艦員視距外,全憑艦載機進行攻擊與防禦[12];同年6月,中太平洋爆發嘅中途島海戰係航艦間首度嘅大規模會戰,由於此時期嘅日本航艦當時正係進行彈藥掛載作業,同時損害管制能力唔足,因此大部分參與此戰役嘅日軍航母喺美軍轟炸機突襲之下被一舉擊沉。此後,日軍於太平洋發動攻勢嘅能力即大為減弱。 1942年8月,日本再於南太平洋損失大量海軍飛行員,美軍喺此期間爭取到其將全國工業能力投入戰爭生產嘅時間,一批批新式航艦下水服役、大量訓練完嘅飛行員進入前線服役,而日軍喺人員與航艦嘅損失均大於補充。最後,1944年6月與10月嘅菲律賓海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更係將日軍航艦與飛行員消耗殆盡,除咗自殺式飛機外,冇方法阻擋美國海軍向其本土進逼,美國航艦戰鬥群發揮咗摧毀敵人海軍以及封鎖海上通商線嘅強大能力,進而促使日本最後嘅投降。

二次大戰航艦使用方式蓬勃發展,喺起降、傷害管制同攻擊方式方面皆有極大嘅突破,並於實戰中充分獲得使用之經驗。

冷戰時期:超級航艦與輕型航艦

編輯
 
1945年12月3號,一架「吸血鬼式」戰鬥機於海洋號航空母艦上降落,為歷史上第一次嘅噴射飛機降落於航空母艦上嘅紀錄。

二次大戰後,各國海軍皆無實力可挑戰美國海軍嘅航艦部隊,當時其數量即為全世界其它國家航艦總和之數倍,相關科技與使用經驗亦最為豐富。軸心國戰敗與核武器嘅出現而促使美國將大量航艦封存,其中唔乏為新造艦隻。當時不但美國、世界亦流傳核武器改變海軍本質嘅觀點,認為戰爭將決勝於空軍轟炸機投擲嘅核武器,大量成本所建立嘅航艦部隊將會瞬間被消滅。除咗核武器外,噴射飛機開始普及,令艦載機體積與重量大幅增加,因此美國開始著手設計巨型嘅航空母艦,為日後「超級航空母艦」標準之前身。呢個時候期,受到咗核武優勢論嘅影響,美國海軍計劃運用大型航母上嘅艦載轟炸機來投射核武,最終研製出咗航艦「美國號」,然而新成立嘅美國空軍亦堅持戰略轟炸機嘅決定性,最終喺會議中航艦方辯論失敗,美國號計畫亦流產。

雖然二戰後航空母艦嘅地位一度降到咗最低點,但隨後於1950年6月爆發嘅韓戰,大量嘅噴射艦載機以其為基地投入戰爭,令航母嘅重要性又受到咗重新嘅評價,亦讓直升機有咗新嘅發揮空間。呢個時期,英國研製出諸多航空母艦設計新技術——光學助降裝置蒸氣彈射器斜角飛行甲板,成為日後大型航艦嘅典範,美國海軍亦結合上述技術特徵建造咗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此外,隨著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嘅核動力軍艦試驗嘅成功,美國海軍亦開始於航艦上使用核動力,第一艘核動力航艦「企業號」便於1960年下水服役。 60年代初期,美國服役咗第一批彈道導彈潛艇,美國海軍毋須要航艦繼續維持對預先設定嘅目標進行核子武器嘅攻擊計畫,因此喺1976年唔再將航艦列入單 一整合作戰計畫(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lan,SIOP)中,而係擔任核打擊任務嘅預備部隊[13]。同時美軍亦為咗因應蘇軍潛艇嘅威脅,將大批嘅舊式艾塞克斯級改裝為反潛航艦[14]。隨著世界核技術嘅進步,核能艦艇嘅建造成本逐年下降,經過慎重考慮後,美國自1975年起開始建造新設計嘅「尼米茲級」航母,以替換大量舊式航母;隨後30年,各艘尼米茲級航母接連完工服役。儘管每一艘尼米茲級與前一艘相比都有所改良,但基本設計始終唔變。

 
「福萊斯特號」航艦,為美國最早採用斜角式甲板嘅航艦,亦係世界上第一艘專為噴射飛機起降設計而建造嘅超級航艦。

美國以外嘅航艦擁有國——英國與法國,由於經歷二戰同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國力大減。英國將航艦大量賣畀其它中小型國家,呢啲舊式航艦本身於二戰期間趕著建造,其設計到咗1950年代早已無法應付噴射艦載機嘅需求,非常快就從佢國中退役。由於國防預算不斷地縮減,英國甚至一度想完全放棄建造航空母艦[15],只有為因應蘇聯潛艇威脅與護航所需而建造咗三艘輕型嘅「無敵級」航空母艦。無敵級其採用新式嘅「滑跳甲板」技術,並搭載垂直/短程起降戰鬥機與直升機作為主要戰力,喺1982年與阿根廷所爆發嘅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儘管無敵級因為冇搭載預警機而造成英軍船艦嘅損失,仲係證明咗其存在價值,喺阿根廷空軍戰機作戰半徑嘅邊緣,為成個艦隊提供部分保護[16]。無敵級日後影響咗其它中小型、資源與成本較少嘅國家來發展類似嘅輕型航艦,包括義大利、西班牙與泰國,同樣建造咗設有滑跳式甲板,亦以直升機同垂直/短程起降機為艦載機嘅航艦。法國則喺二戰後從英國與美國租借輕型航艦,將其投入於法越戰爭中,而後於1950年代研製咗兩艘「克里蒙梭級」中型航艦,其服役三十多年後又再建造咗核動力航艦「戴高樂號」。

至於美國於冷戰嘅主要競爭對手——蘇聯嘅航艦發展之路較為複雜。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執著於飛彈與核子武器,對航艦抱持鄙夷態度並抵制其發展,一直到美軍將核打擊任務交付潛艇後,才發展艦載反潛直升機嘅軍艦。到咗1964年古巴飛彈危機後,赫魯雪夫才真正正視航艦嘅價值,結合先前海軍內部暗中研究出嘅設計,建造咗「基輔級 」航空母艦。基輔級除咗搭載艦載戰鬥機與反潛直升機外,本身仲有強大嘅對空、對潛、對艦武裝,但與西方國家嘅航艦相比,亦只能話係擁有大量飛彈武器嘅輕型航艦< ref name="木津151">木津 2004, p. 151</ref>。蘇聯較為正規嘅航艦一直到1991年才出現,係為「庫茲涅佐夫級」,採用大型滑跳式甲板,仍保有好多飛彈武器,與西方設計思維有所唔同。

冷戰期間航空母艦主要參與咗世界各地嘅軍事行動與代理戰爭,包括韓戰、第二次中東戰爭黎巴嫩內戰1971年印巴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波斯灣戰爭等等,皆展現咗其強大嘅遠洋作戰能力。

二十一世紀:各國目前擁有與建造中嘅航艦

編輯
目前各國航艦兵力
註:唔包括直昇機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
國家 現役 建造中 重製而尚未服役
  美國 10 3 0
  中華人民共和國 2 2(推測) 0
  英國 2 0 0
  印度 1 1 1
  意大利 2 0 0
  法國 1 0 0
  俄羅斯 1 0 0
  巴西 1 0 0
  西班牙 1 0 0
  泰國 1 0 0

蘇聯於1991年解體、冷戰結束後,現今世界上擁有航艦嘅國家分成自製同購入航艦嘅國家,前者包括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同俄羅斯,後者包括巴西、印度、泰國同中國。目前美國、英國同中國仲正係建造航空母艦。

現今世界上航艦兵力絕大多數隸屬美國海軍,且皆為核動力推進,並佈署於世界各區,共10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美軍目前正建造新型嘅「福特級」三艘核動力航艦。美洲國家除咗美國外,巴西係該區唯一嘅航艦擁有國,目前擁有一艘克萊蒙梭級「聖保羅號」,為法國前福煦號[17]

歐洲方面,英國於二戰將大部分航艦轉賣至佢國手中,包括荷蘭、澳大利亞、阿根廷、印度同加拿大等國都曾短期擁有過英式舊型航艦,彼此間又相互轉賣或送入廢鐵廠拆解,只有少部分保留於各國至今繼續服役以及現代化。英國目前僅剩下一艘無敵級輕型航艦「卓越號」,雖然有目前正建造兩艘類似美國尼米茲級嘅斜角甲板超級航艦「伊莉莎白女王級」(常規動力),但近期因為經濟因素,建造工程極慢,導致完成時間唔停後移[18]。類似情況嘅仲有法國,其目前擁有歐洲國家中唯一嘅核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並採用蒸氣彈射技術,為目前航艦形式最接近美軍者。法國因為歐洲金融風暴同與英國嘅軍事合作等諸多問題,新航艦嘅工期不斷地被延長引用錯誤 無效嘅呼叫; 無效嘅匙, 例如: 太多或者指定咗一個錯咗嘅匙,目前計畫已被取消。俄羅斯方面,俄羅斯儘管繼承咗蘇聯過去龐大嘅軍事力量,表面上仍為世界海軍強國,但已無力維持以往五艘嘅航艦兵力,基輔級相繼被賣到廢鐵廠、中國同印度,原先嘅「烏喥揚諾夫斯克號」新型航艦亦跟著夭折,目前僅留有一艘「庫茲涅佐夫號」。 2008年7月27號,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宣佈該國將會喺2012至2013年期間開始建造新式核動力航艦嘅消息,並將組成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共五至六個航艦戰鬥群[19]。另外,歐洲嘅西班牙與義大利亦係極少數有能力自製航艦嘅國家,前者目前擁有一艘「阿斯圖喥亞斯親王號」(已退役),後者則有「加里波底號」與「加富爾號」兩艘,兩國皆採用嘅係滑跳式甲板嘅輕型航艦。

亞洲方面擁有航艦嘅國家則少嘅多,僅有印度、泰國與中國。印度除咗現役嘅舊型英式航艦「維拉特號」外,仲購買咗俄羅斯嘅「戈爾什科夫號」進行現代化改裝,同時本國亦計畫建造兩艘新型航艦「維克蘭特級」,排水量分別為40,000同65,000噸[20],欲組成三個現代化嘅航艦戰鬥群。泰國則擁有冷戰時向西班牙購買嘅航艦「查克里•納呂貝特號」,係東南亞地區唯一擁有航艦嘅國家,但從維護與訓練情況來睇,其宣示作用遠大於實際戰鬥能力。中國方面則自1985年起開始自澳大利亞、俄羅斯同烏克蘭等國購買咗舊式航艦進行試驗與拆解,其中「基輔號」、「明斯克號」,被建成軍事主題公園分別位於深圳明斯克航母世界天津濱海新區航母旅遊區,從澳洲引進嘅「墨爾本號」研究後被解體,將蘇聯舊艦庫茲涅佐夫級嘅「瓦良格號」重新改裝,於2011年8月進行咗試航,並於2012年9月25號入役,名為「遼寧號」。另一方面,喺2011年6月7號,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證實中國正建造國產航艦[21],數量據其它消息來源估計為二至五艘[22][23],並估計喺2015年服役[23][24]。根據「俄羅斯之聲」電台官方網站報導,中國經已喺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嘅基礎上打造咗一艘航母,目前則經已開始建造四艘新航母[25]。另外,土耳其於2012年11月宣佈將建造國產航空母艦,代號名稱為「LCD」(Landing Platform Dock,登陸平台基座),排水量約24,000噸,外界猜測其將類似於西班牙海軍嘅「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兩棲攻擊艦[26][27][28][29]

構造

編輯

艦體與艦島

編輯
 
以美國海軍小鷹級星座號航空母艦來說明現代航艦各結構位置:A為噴流擋板;B為光學助降裝置;C為蒸氣彈射器;D為昇降機;E為島式艦橋(艦島);F為雷達桅;G為降落制動鋼纜;H為八聯裝海麻雀艦對空飛彈; I為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現代嘅航空母艦基本由一具船體上平直嘅甲板同位於一側島式艦橋(艦島)所構成,甲板下設有廊式夾層,並另有多個水密隔艙、機庫、武器庫同船員住艙,大型航艦嘅甲板甚至可達6層之多,而艦體側邊則有二到四座昇降機,用於將機庫飛機升起與卸下甲板飛機。艦首則採用封閉式設計,從飛行甲板到船頭皆一體成形[30],以往二戰時期嘅航艦除咗少部份如「列剋星敦級」者外,皆係直接於上甲板再鋪上飛行甲板,呢種被稱之為「開放式」艦首,有著防空機槍位置設立同起放船錨方便嘅優點,卻有著強度嘅問題,好似係艾塞克斯級嘅「大黃蜂號」就於1944年因為颱風而使艦首一帶嘅飛行甲板嚴重損毀[31](因此後來美軍喺戰後設計該級航艦時借照「福萊斯特級」而全面採用封閉式艦首,往後亦一直沿用落去[30])由於改用封閉式艦首,起錨裝置由艦首甲板改移到艦內操作[32]。自尼米茲級9號艦「雷根號」起,美國航艦艦首下方開始採用球形鼻首來建造,蘇聯基輔級、西班牙阿斯圖喥亞斯親王級亦採用此設計,據計算最高航速可相差一節,目前已成為航艦嘅趨勢[33]。航艦側舷通常為其供油處,大型嘅斜角式甲板航艦之舷側甲板下即設有額外嘅露天甲板進行作業,與補畀船隻補充船艦油料與航空燃料;艦尾則為艦載機維修與測試嘅地區,為開放式。

艦島方面,現代航艦力求其外型簡潔以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但其中技術非常複雜,發展至今已實現咗上層建築嘅「集結化」,包括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封閉式桅杆(AME/S)、電磁輻射系統(MERS)同多功能射頻系統(AMRFS)。早期嘅全通式航艦因為設計仲喺摸索階段而有省略過艦島,如英軍嘅百眼巨人號、暴怒號,但後來發現此規劃對導航與航空管制唔利而作罷。目前所有嘅航艦艦島皆配置於右側,呢個係源於早期英國設計時基於大多數飛行員於起飛或係進行攻擊時習慣往左彎嘅關係(呢個係因為飛行操縱桿為右撇子設計,設置於右側,若要轉彎,飛行員向左拉動遠比向右要來嘅順手)且飛機降落過程中要逆時針旋轉(即左彎)進入環繞母艦嘅環型航線,喺二戰時期大部分戰鬥機追擊轟炸機時亦係由右至左,直到今日亦係飛機起飛後向左拐;仲有一個重要原因係當時英軍航艦設計前預計使用嘅「駱駝式」艦載戰鬥機喺右轉時因為技術問題,機體會下栽,造成好多新人飛行員罹難[34]。日本海軍嘅「飛龍號」即係極少數將艦島配置於左側嘅航艦之一。未來航艦可能如英國與法國而家正計畫建造者—雙艦島配置於同一側嘅設計,前段艦島負責航行,後段者則負責飛航管制,兩座艦島皆比單艦島之設計來嘅低矮。

昇降機、機庫與武器庫

編輯
 
小鷹號上嘅昇降機。

機庫為儲存同整備航空母艦艦載機嘅地方,有分成「開放式」同「封閉式」兩種。採用開放式結構嘅航艦艦體為機庫甲板上方再額外建造機庫牆壁、甲板支撐柱等結構,再加上飛行甲板[12]。開放式機庫嘅優點為通風良好、傷害管制佳、炸彈若擊入機庫中爆炸造成嘅沖擊波會宣洩到外面、結構較輕、容納飛機多以及可依艦載機尺寸作修正[12],航艦自啟蒙時期一直到二戰中期多為開放式。封閉式機庫則為機庫與船體結構成個一體成形,飛行甲板為強化結構。封閉式機庫嘅優點有防禦力強、結構堅固、核生化防護佳等[12]。由於封閉式機庫容易累積易揮發嘅氣體、受到攻擊或者係意外而著火嘅艦載機唔能直接丟入海中等問題,一度非常難被船艦設計師所接受,然而當艦載機噴射化後,航空燃料變得相當安全,加上後來發展嘅消防滅火與監控裝置協助,噉嘅設計因而成為目前嘅主流。機庫內除咗航空飛行聯隊嘅維修人員外,仲有屬於航艦嘅「飛機中期維修部門」(AIMD),可負責進行較大工程嘅維修作業[35],並分作「引擎部門」(維修艦載機嘅引擎)、「綜合部門」(修補破損嘅機體結構或機翼)、「電子零件部門」(整備精密電子設備,如雷達、感應器)同「救難裝備部門」(維修飛機駕駛員嘅安全設備)[35],若係美國海軍嘅航艦,仲可喺機庫內進行引擎噴射嘅試驗[35]

昇降機則係將從艦載機自機庫運輸至飛行甲板嘅裝置,早期配置於全通式甲板嘅艦身中線嘅前、中或後方,通常為2至3具,亦係甲板上最脆弱嘅部份,如果昇降機故障或係遭到破壞會導致航艦飛機無法起降,進而喪失戰鬥力。此外,炸彈亦可能被擊穿昇降機,直接進入機庫中,該區又與堆積彈藥與燃料嘅隔艙接近,一旦引爆將導致嚴重嘅後果,因此自胡 蜂號航艦[36],開始將昇降機位置調整到艦側,呢除咗唔妨礙起降作業以及安全外,仲有著飛機翼展超過昇降機寬度時亦能使用嘅優點。值得一提嘅係,第一代超級航艦嘅「福萊斯特級」曾喺斜角甲板前方設置一個昇降機,為嘅係要讓飛機降落後立刻收入機庫,然而後來發現噉嘅機會其實非常少,另外航艦航行時潑上來嘅浪會波及到艦載機,故自將小鷹級起又將該處昇降機位置調整至艦舷側[37]。現代大型航艦之昇降機約寬20多公尺、深達15公尺、可負重100噸,升降速度約為一分鐘自機庫搬上一架飛機至甲板[38]

武器庫係用來儲備各式炸彈、魚雷、飛彈與火箭嘅區域,位於船艦底部、水線之下[39],為船頭尾各一處,中間則為機庫,呢啲武器多以半組裝方式收納著。為咗將其送至甲板,武器庫有著比飛機昇降機更小嘅專用昇降機(以尼米茲級為例,共有九個武器昇降機[40],其外型如一個從甲板向上開啟嘅門,若為毋須用到嘅情況則可蓋起來,成為甲板嘅一部份[41]),將武器從庫中升到上一層甲板,由各層作業員進行階段性嘅組裝,再由該甲板嘅其它昇降機往上送(部份通到機庫),以防止彈藥意外誘爆嘅情況,另外仲有連結到艦島右側後方嘅一個武器集中區域,此處被稱作「武器牧場」,若彈藥爆炸可利用艦島作遮掩、降低甲板上飛機嘅損害[40]。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嘅美國航艦,仲需要另外設計與區隔存放與組裝核子武器嘅彈藥庫,被稱為「特殊飛機維護儲存區」(Special Aircraft Services Stores,簡稱「SASS」)呢啲彈藥庫雖然亦能夠存放一般彈藥,然而,冷戰時期基於核子武器嘅機密同敏感性,呢啲彈藥庫嘅使用,人員進出管制與保安都有特別嘅處理同操作程序、冇受到相關訓練驗證或者係無關嘅人員,一概唔得靠近。第一款安裝SASS嘅航艦係透過《27A改裝案》來加裝相關設備與空間嘅艾塞克斯級,喺設計階段就將SASS融入艦身結構嘅則係福萊斯特級。 [42]

飛行甲板與勤務人員

編輯
内文:飛行甲板
 
「全通式甲板」,冷戰前所有航艦嘅設計樣式,其作業單一,起降無法同時進行、甲板面積擁擠,容易發生如本動畫飛機降落失誤而破壞停放嘅飛機之情況。
 
現代化嘅斜角式甲板航艦,顯示側向角度更大嘅斜向甲板除咗能夠避免降落失敗嘅飛機撞擊甲板上嘅其它飛機,同時斜向甲板喺加裝彈射器後可兼具起飛與降落嘅功能。

航艦嘅一大特徵即係巨大嘅平直甲板,供飛機起降之用,有「海上機場」之稱。唔同於陸基飛機喺起飛速度唔足時僅需延長起飛時間,航艦甲板上嘅空間十分有限,因此甲板設計對航艦嘅戰鬥能力有非常重要嘅影響。最初,飛行甲板僅係喺軍艦艦尾處裝上一條長直鋼板,但因為跑道長度有限而起飛速度唔足,加上甲板末端嘅艦島構造亦產生唔利於飛行嘅氣流,呢種設計非常快被屏棄,因而出現「全通式甲板」,外觀為長直嘅矩形,攔阻網將甲板分為前後兩部份,前段為艦載機起飛區,後為降落區[43],而艦橋構造設置於艦舷側。全通式甲板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嘅1950年代初期係大部分航艦嘅主流,但進入冷戰後,由於噴射飛機時代嘅來臨,以往可滿足螺旋槳飛機起飛嘅前段跑道長度無法令其起飛,其自後段甲板起飛嘅跑道長度令其它艦載機喺呢時無法降落,降低起降效率,直通式甲板亦存在著著艦失敗會撞毀跑道飛機嘅問題。英國曾試過喺甲板鋪設橡皮嘅作法,讓飛機喺冇開動起落架嘅情況下降落,但呢造成飛機降落後難以移動嘅問題。

由於上述緣故,英國嘅丹尼斯•坎貝爾上校(Dennis Cambell)提出將甲板自艦身中心線左偏10度、前段甲板就可用來安全地停機同進行起飛嘅設計概念[44],若飛機喺斜角區降落失敗亦唔會撞到起飛區與停機區之飛機。後來美軍亦於1952年5月26號至29號從「中途島號」嘅斜角甲板上試驗過起降螺旋槳與噴射飛機[45],效果皆令人滿意,因此喺斜角式甲板概念得到發揚後,噴射艦載機才正式於1950年代中期大量使用,大量二戰舊式航艦如艾塞克斯級者亦被改成斜角式[46]。現今只有輕型航艦仍採用全通式甲板,並結合滑跳式甲板(見下述)嘅設計,艦載機為直昇機與短距起降飛機嘅講話仍可滿足起降效率,通常艦身左側為起飛區,右側艦島前後處為停機區[47]。中型乃至大型航艦皆採用斜角式甲板,艦前方嘅直通式部份用於飛機起飛,長約70至100公尺,斜角式部份則位於主甲板左側,用於飛機降落,約長220至270公尺,兩部份夾角6至13度[48]

為咗讓航空母艦發揮其功能,喺作戰期間時甲板上需要大量嘅勤務人員來加以操作,由於甲板上噪音聲響大,人員必須帶著安全帽與通信設備溝通,並以身著唔同顏色嘅衣服同配件來區分彼此嘅工作。以美國海軍來話,甲板人員由艦橋「飛航管制室」嘅「航空長」(Air Boss)所指揮[49]、移動同整理停放之艦載機則交畀「甲板指導員」(黃色頭盔、黃色套衫)、「彈射組員」(綠色頭盔、綠色背心)進行彈射器作業、「制動索長」(綠色頭盔、黃色套衫)則控制制動索系統、「制動組員」(綠色頭盔、綠色套衫)、「燃料補畀員」(紫色頭盔、紫色套衫)、「武器工作員」(紅色頭盔、紅色套衫)、「醫療救護員」(白色頭盔、白色套衫)、「維修消防員」(棕色頭盔、棕色套衫)、負責艦載機戰備就緒嘅「飛機長」(棕色頭盔、棕色背心)、「降落指揮官」(白色背心)等等[50][51]。指揮甲板艦載機配置、作戰、整備等各事宜於艦橋嘅「飛行甲板控制室」進行[52]。甲板上除咗停放嘅艦載機外,仲有各式工作車輛、艦橋、彈射器、攔阻網、攔阻索、噴流擋板同彈射器綜合控制系統等設備。

起飛

編輯

飛機起飛需仰賴升力,升力與飛機起飛之加速度成正比,喺航艦空間有限嘅甲板中如何讓艦載機達到足夠嘅速度即係一個重要嘅問題,以300公尺長甲板嘅航艦來話,僅有100公尺能用於起飛,遠低於絕大多數現代艦載機嘅滑跑距離。目前其起飛方式嘅方式分為三種:「自力起飛」、「彈射起飛」同「滑跳起飛」。若以起降方式分類,艦載直昇機與垂直/短程起降機以短程或垂直起降嘅航艦,其起降形式稱作「垂直/短程起降」(V/STOL,若專指短程起飛、垂直降落則為「STOVL」),若藉由彈射器起飛與以攔阻索降落則稱作「彈射起飛/攔阻索回收」(CATOBAR)方式,另外仲有「短程起飛/攔阻索回收」(STOBAR)嘅配置方式[53]

彈射起飛

編輯
尼米茲號上嘅F-18起飛影片,進行咗標準嘅蒸氣「前輪牽引式」彈射起飛。

1911年美國嘅西奧多•戈登•埃利森上尉(Theodore Gordon Ellyson)發明咗重錘與滑輪結合嘅加速彈射器裝置,而後又改進為壓縮空氣推動活塞嘅彈射器,並於1915年10月裝設於北卡羅萊納號裝甲巡洋艦上,為最初實用化嘅彈射器[54],而後又出現咗油壓式嘅彈射器。早期由於螺旋槳飛機重量輕同起飛速度唔大嘅緣故,一般都以自力起飛,只有重量較重嘅水上飛機同無甲板空間可滑行嘅戰艦艦載機才需要用到彈射器。到咗噴射飛機嘅時代,艦載機重量大幅提昇(二戰時美軍主力艦載戰鬥機—「F6F地獄貓」重5.7噸,而現代美軍艦載戰鬥機「F-14雄貓式」重達27.5噸),自力起飛同原先嘅彈射器設備已唔足以應付其需求,於是1951年,英國柯林•米切爾中校(Colin C. Mitchell)提出將航艦蒸氣輪機嘅蒸氣連動到彈射器上,進而發明咗航艦用嘅蒸氣彈射器(值得注意嘅係,第一個發明以蒸氣作為彈射器動力源嘅國家係德國,用於1944年發射V-1飛彈之用[55]),並喺伯修斯號航空母艦(Perseus)上首次安裝試驗,美國亦於1960年研製出內燃式彈射器,但其效果唔令人滿意,日後被淘汰[56]。到咗現代,彈射器形式分成兩種:「拖索式」同「前輪牽引式」,前者係以鋼索將艦載機掛載於滑塊上,再以其快速向前移動,將飛機沿著甲板上嘅軌道拖曳加速,進而起飛,目前僅有巴西嘅「聖保羅號」航艦為此種彈射方式;後者則係將飛機前輪上嘅彈射桿掛載於甲板上彈射器嘅滑塊中,經由彈射嘅拖曳達到加速之效,後者比前者省下大量嘅人力,彈射時間亦更短,但艦載機需要經過專門設計,目前呢種彈射法為主流[57]

現代嘅彈射器一般以蒸氣作動力,其管線鋪設於飛行甲板下,並喺甲板嘅溝槽上連結一滑塊,喺「前輪牽引式」嘅情況下,飛機會將彈射桿勾住於滑塊,當彈射器充氣完成後,甲板會立起阻擋熱蒸氣、保護甲板作業人員嘅「噴流擋板」(分成耐熱磚同流水冷卻式兩種,目前新建航艦採用前者,喺毋須進行彈射作業嘅情況下可蓋起來成為甲板嘅一部份),飛機再藉由蒸氣嘅強大推力驅動滑塊前進而起飛[58],多餘嘅蒸氣再於管線末端排出,若天候惡劣、甲板勤務人員唔好進行作業時,可以自甲板嘅「彈射器綜合控制系統」操作,其為甲板上嘅一個半圓形透明操作室,可於該處操作彈射系統,唔使用時可關閉而成為甲板嘅一部份。蒸氣彈射器造價昂貴、設計、製造同安裝技術均複雜、保養非常費工夫、佔用航艦空間過大同過重(以尼米茲級來話,4台蒸氣彈射器重量就有2280噸,體積則有2265立方公尺[59]),一般大型航艦上都有兩部以上嘅彈射器[59],可以喺2秒內將飛機自0加速到每小時300公里[60],大約每20秒即可讓一架飛機升空[58]。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與法國製造嘅蒸氣彈射器於航艦上使用著,前者為C-13型,後者為BS5型,C-13型除咗供給畀美國海軍使用外,法國海軍亦使用此型,後者則只有巴西採用。美國海軍目前正嘗試採用新式嘅「電磁彈射器」,其原理類似磁浮列車,能有效降低維護同發射成本,並能提昇航艦自動化程度。

短程、滑跳起飛

編輯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前方嘅滑跳式甲板為其明顯嘅特徵

另一種主流起飛方式為「滑跳式」起飛,須藉由特殊嘅「滑跳式甲板」。由英國嘅道格拉斯•泰勒(Douglas Taylor)所發明[61] ,最早於1970年代應用喺無敵級航艦上。原理為飛機貼著甲板進行滑行加速時,經由向上抬升約4至15度嘅飛行甲板獲得正軌跡角、俯仰角速度同一定嘅初始高度。滑跳式起飛同彈射起飛相比嘅優勢係成本低、技術簡單同甲板人力少,缺點係飛機載重比彈射起飛者來嘅輕(載重中包括油料,影響其航程),亦會降低飛機離艦速度、增加起飛所需跑道距離、起飛時需額外加速,令到飛機要耗更多油,導致飛機作戰時間較短、起飛效率亦比彈射起飛低(後者約為其四倍以上)[62]。呢種離艦方式一次只能讓一架飛機起飛,要執行大規模機群嘅行動時頗花時間,俄羅斯嘅「庫茲涅佐夫號」為咗彌補呢問題而設有兩條跑道。

目前除咗美國、法國同巴西外,各國航艦皆使用呢種甲板,雖然短程/垂直起降機有能力唔藉由滑跳甲板而進行起降,但噉武器載重量就必須有所犧牲,故一般作戰時仍會盡可能以滿載嘅狀態進行滑跳起飛,等到彈藥消耗完後再以垂直嘅方式著艦[63],亦有以攔阻網降落嘅類型。

降落

編輯

降落程序

編輯
F-18嘅降落影片,可以清楚見到攔阻索掛住飛機進而降落。

正常降落過程為艦載機先以平行於航艦前進嘅相反方向之右舷飛行,再轉彎進入進入順風段,並放低阻攔鉤與起降架,再沿著3.5至4度下滑線進場著艦[64],以攔阻鉤勾住攔阻索(若艦載機飛得太高會勾唔到攔阻索,飛太低又會撞到艦尾),以其吸收飛機動能,起落架與尾部嘅攔阻鉤同時放低,呢時若為螺旋槳飛機要將油門減小,並採取平飛,而噴射飛機則以上兩者動作都毋須要[64]

著艦通常會有以下四種情況:安全著艦、復飛(Wave Off)、逃逸(Bolter)同撞艦(例如撞到艦島),呢四種狀況中,復飛佔咗40%至50 %,指嘅係未接觸甲板而著艦失敗嘅情況,倘若油門功率、反應時間同縱向加速度許可,仍可重新進入降落程序[65];逃逸則指嘅係飛機已接觸甲板,但降落失敗嘅情形,通常係攔阻鉤冇勾住攔阻索,呢時飛行員必須於甲板著艦區加速滑跑,倘若該機短程起降同引擎加速性能唔足非常容易失敗[65]。 艦載機降落技術遠比起飛來嘅困難,失事率亦比陸基飛機高嘅多。航艦飛行甲板若為300公尺,一般僅有100公尺可騰出用於降落(若為斜角處跑道,約有200公尺,僅為陸基降落跑道長嘅1/10[66]),加上航艦本身縱搖、橫搖、上下起伏嘅運動、艦上乾擾氣流,如通過甲板表面而至尾部向下沉再往上升嘅「公雞尾」氣流同自右舷艦橋形成嘅亂流[67]、風速限制(一般情況下,艦載機要降落必須要有25節以上嘅相對風,為咗讓降落順利,航空母艦需要適時調整其航速[67])與可見度等都增加咗著艦嘅難度,美國海軍規定艦載機著艦時,航艦縱搖唔得超過2度,橫搖唔得超過7度,艦尾下沉唔得超過1.5公尺[68]

助降設備

編輯
 
一架S-3維京式反潛機以攔阻網降落於甲板上嘅影像。

早期,航艦降落作業困難,發生事故傷亡多,因而最早喺美軍航艦「蘭利號」上出現咗兩種革命性輔助降落之製度:設置「降落指揮官」與使用攔阻網[54],前者於甲板上判斷降落條件、飛機高度等來揮動旗幟打信號,一般由技術純熟嘅飛行員擔任,而後此制度傳入英國。至於攔阻網則係讓降落嘅飛機免於意外嘅一項保險,最初當飛機要降落時甲板人員要上前掛住鉤索,而後進步成飛機降落時會開動下方嘅著艦鉤來勾住甲板上並排嘅「攔阻索」,攔阻索兩端連入甲板下嘅液壓制動器,吸收飛機剩餘嘅動能,進而讓其喺甲板上停低。如果冇掛到攔阻索,攔阻網可以避免飛機撞上甲板停放嘅飛機或係摔出飛行甲板,亦唔會毀損機體,仲可以調整降落位置,因此攔阻網嘅發明大幅提昇咗飛機嘅降落效率,喺1923年未使用攔阻網時美國海軍最佳嘅成績係7分鐘降落3架飛機,使用後則係4分20秒降落咗6架[69]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上嘅「菲涅耳式」光學著陸系統

進入噴射艦載機時代後,由於其速度過快、降落指揮官同飛行員皆反應唔及,原先制度已唔能保證安全降落[70]。 50年代時,英國出現咗由尼可拉斯•古德哈特中校(Nicholas Goodhart)所發明嘅光學助降裝置(但值得一提嘅係,利用燈號裝置來協助降落嘅方式於日本喺建造「鳳翔號」時就已採用[69]),其以一個凹面鏡反射燈光至空中,為飛行員提供一個指示降落路線嘅光柱(與海平面夾角為3.5至4度[71])。然而此裝置仍受制於海面狀況造成嘅艦體搖擺[72],因而出現咗「菲涅耳式」光學助降裝置。 「菲涅耳式」光學助降裝置徹底前者解決咗光柱唔穩定嘅問題,其外型為三種燈號組合而成,雖然會因型號而外觀有所差別,但使用方法相同,中間直條燈號表示飛機目前位置過高或過低,讓駕駛員將飛機調整為橫條燈號位置,紅色燈亮起表示飛機需要重新降落。菲涅耳式助降裝置並非冇缺點,佢有著易受天氣雲霧影響以及作用距離太短、以致於嚟唔切調整誤差嘅缺點[73],後來於60年代仲出現咗自動著艦系統(ACLS),由電腦控制其甲板運動著艦誤差修正同飛行高度[74],並結合全天候型嘅雷達助降系統,其分別裝載於艦載機同船艦上,以連動資訊來隨時修正、調整為最適當嘅位置,由於其有著可能受電磁波影響嘅疑慮,因此現今航艦降落裝置多半係混合使用,包括光學裝置、雷達助降系統以及降落指揮官,光學裝置通常位於左舷,操作其裝置嘅指揮官則喺左舷後方。

動力

編輯
 
最初嘅三艘核動力軍艦,由近至遠分別係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第一艘核動力飛彈巡洋艦「長灘號」同「班布里奇號

航艦嘅輪機艙係整艘船嘅動力中樞,亦係決定其重量與體積嘅關鍵之一,一般來話主機形式分作柴油機燃氣渦輪機蒸氣輪機核反應爐,由於航艦屬大型艦,以柴油機為主動力推力唔足,而燃氣渦輪則燃料耗量大,故而家大型航艦多用後兩者,小型者如無敵級、阿斯圖喥亞斯親王級等則使用燃氣渦輪機(有啲外加柴油機輔助),而中大型傳統起降航艦則使用蒸氣輪機,如戴高樂號、庫茲涅佐夫號,呢啲蒸氣可用於推進渦輪、發電機幫浦、滅火同注入蒸氣彈射器,若其蒸氣來源為核反應爐者則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否則即被稱作「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核反應爐亦分作「壓水式」、「沸水式」以及「游泳池式」,而家大部分使用壓水式。

核動力航艦相比傳統動力者嘅優勢極為顯著,擁有後者難以比擬嘅航程,以尼米茲級來話就可連續航行約20年(單以艦上物資來睇,自持力則有90天之久),一公克嘅鈾可產生兩噸重油燃燒出來嘅熱量,能量轉換效率極高。核動力航艦喺其它方面亦有好多優勢,佢去除咗以往設計師需費工夫排設嘅煙囪與排氣道等諸多管線,後者總係佔去艦上好多寶貴嘅空間,除咗令艦體本身強度降低外,亦讓排出嘅廢氣腐蝕咗設備與傷害咗乘員嘅健康,突出嘅煙囪亦讓航艦雷達反射截面積增加[75],其排出熱流多少亦會危及到飛機嘅降落,前者本身亦成咗紅外線導引飛彈嘅目標,亦因為暴露於外嘅排氣道令該艦嘅「三防」(防核子、化學、生物攻擊)性能大打折扣[75]。核動力航艦可製造大量嘅淡水同充沛嘅電能,可用於空調同大量電器品,改善乘員嘅生活環境[76],亦因為排除管線同儲存油料嘅艙房等空間而使可裝載之物資(如航空燃油、補畀品、炸彈)更多、人員起居空間變得更大、自持戰鬥能力更久[76]

缺點方面,核反應爐造價極高,美軍企業號僅八座核反應爐安裝費用就要6,400萬美金[77],運行三年後換一次爐心要價2,000萬美金[77];1976年嘅尼米茲號則要價18.81億美金、同級嘅後續艦雷根號則要40億美金。

武裝

編輯

艦載機

編輯
内文:艦載機
 
俄羅斯嘅Su-33

艦載機係航空母艦嘅主要武器,其性能決定航艦嘅戰鬥能力,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亦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亦係為咗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相較於傳統最大攻擊距離僅有40公里嘅戰艦艦砲武器,艦載機有著1,000公里以上嘅作戰航程,仲可以空中加油嘅方式延長航程,並能喺攻擊完後回到航艦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持續性同任務多樣嘅作戰能力亦係艦載機與巡弋飛彈喺海戰所扮演嘅角色最大嘅唔同。

艦載機按照用途種類可分作轟炸機反潛機魚雷機攻擊機戰鬥機預警機電戰機直昇機偵察機,其中以攻擊機同戰鬥機為航艦艦載兵力嘅核心組成部分;若以佈局同起降方式為依據,艦載機仲可分作直昇機、傳統起降機同垂直起降機。現今大規模戰爭唔再、軍費縮減、航艦空間有限嘅背景下為慳成本而讓單一艦載機功能多樣化,專職嘅水平、俯衝轟炸機併入攻擊機,好多嘅專職戰鬥機退役,改以戰鬥轟炸機攻擊戰鬥機(Strike Fighter)取代之,專職嘅艦上魚雷機與偵察機亦從航空母艦上消失。

艦載機由於其特殊而嚴苛嘅作戰環境,喺諸多設計上與陸基飛機截然唔同,例如喺機身材料選擇上,由於要考慮機體長期置於甲板上具有腐蝕性鹽霧、污染物同高溫輻射等條件複雜嘅環境[78],材料必須慎選;喺結構上,艦載機由於長期使用著艦鉤降落、彈射起飛時極大嘅縱向過載[78],其整體強度必須要比陸基飛機更優秀;仲有氣動技術上必須嚴格要求低進場速度、高升力、失速控制同迎角飛行能力等等[79],喺航艦駛往遠方戰場進行獨立作戰時,艦載機兵力難以補充,呢啲直接影響其存活率嘅因素格外重要。

艦載戰鬥機、攻擊機

編輯

艦載戰鬥機、攻擊機與戰鬥攻擊機係航空母艦嘅主力,2011年之際服役中嘅有美國嘅F/A-18F/A-18E/F、法國嘅陣風M、英國海獵鷹II式(義大利、泰國與西班牙亦採用該機種)、印度嘅海獵鷹式、俄羅斯嘅Su-25Su-33同巴西嘅A-4天鷹式。目前英美與其多個盟國正計畫裝備新一代嘅F-35聯合打擊機,該機為第五代戰鬥機,有著匿蹤與垂直/短程起降嘅能力,其C型與B型將分別取代大黃蜂同海獵鷹系列[80][81],由於義大利與西班牙亦係潛喺買主之一,屆時艦載機類型將大幅統一,俄羅斯則預計喺未來以米格-29取代而家嘅Su-33[82],印度海軍亦預計採用前者作為新式艦載機[83]。中國海軍嘅殲-15由中國從烏克蘭購得嘅T-10K-3試驗機(蘇-33原型機)發展而成,將部署到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以及未來中國國產航空母艦上< ref name="fh">媒:中國殲-15艦載機已首飛殲-20兩年後上天。鳳凰網。喺20100222搵到 {{cite web}}: Check date values in: |accessdate= (help)</ref>。

喺上述現役嘅艦載機中,海獵鷹式與海獵鷹II式艦載機為垂直起降機,其戰鬥能力雖較直昇機為強,能進行某種程度嘅空戰、反艦、對地攻擊行動,但因為必須以垂直/短程起降,喺載重量上受到限制,故能搭載嘅武器同油料一般皆唔如傳統起降機。

艦載直昇機、反潛機、預警機

編輯

目前固定翼嘅預警機僅有E-2空中預警機,由美國與法國航艦使用,英國與俄羅斯則為反潛直昇機或係垂直起降嘅獵鷹系列改裝型,前者目前計畫裝備V-22魚鷹式傾斜旋翼機嘅預警機型。一般來話,艦載直昇機負責反潛、搜索、中程導引、運輸同救援嘅任務,但唔足以肩負對敵軍戰鬥機或飛彈嘅攔截行動,遠程打擊能力亦唔足[84],作為預警機嘅能力亦唔如固定翼飛機,與陸基直昇機相比,艦載直昇機有著為咗收納至機庫方便,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旋翼與尾樑皆為折疊式等特點,有啲艦載直昇機甚至能於水面起降。目前世界各國航艦主要就服役5種軍用直昇機,為美國海軍嘅「SH-60海鷹式」、「SH-3海王式」同俄羅斯「卡-27」。美國海軍亦有使用固定翼反潛機「S-3維京式」,但由於冷戰結束、任務需求量大減,而家多被用於其它任務,如偵查同空中加油[85]

其它

編輯
 
中途島號發射艦對空海麻雀飛彈

大部分現代航艦嘅武裝除咗艦載機就只有保護自身最低限度嘅武器,包括各式防空飛彈、近迫武器系統以及電子戰武器設施。之所以發展至如此,其肇因於航艦角色嘅轉換與雷達設備嘅進步,啟蒙時期時,航艦艦載機嘅對艦打擊能力仲喺唔明瞭嘅狀態,定位為海上為戰艦偵查嘅工具,噉樣一來就無須太在乎甲板設計會影響到艦載機數量嘅問題,另外,由於當時艦載雷達尚未出現,航艦會喺無意間進入敵艦射程範圍內,為咗進行反擊,航艦上會配裝艦砲。二戰期間,艦載雷達蓬勃發展,航艦可有效避開敵艦嘅突襲,加上艦載機嘅攻擊能力已得到咗證明,航空母艦本身就毋須要防空火砲以外嘅武器,中大口徑艦砲隨即消失。爾後飛機進入噴射超音速時代後,傳統防空砲根本無法應付,因此美國曾計畫將防空任務全交由艦載機負責[86]

 
安裝喺阿斯圖喥亞斯親王號上嘅梅洛卡近迫武器系統

然而到咗1980年代,由於蘇聯海軍強化咗反艦飛彈打擊能力,發展咗自潛艇、飛機與水面艦等多平台發射大量反艦飛彈進行飽同性攻擊,呢種戰法極可能突破由艦載戰鬥機與護衛艦艇組成嘅空中防護網,因此航艦本身而家仲係配備咗防空飛彈、近迫武器以及電子戰等武器來確保自身嘅安全[86],若係傳統動力航艦仲可發射熱燄彈來閃避紅外線導引嘅飛彈,以美國尼米茲級航艦為例,即裝有射程約50公里嘅進化海麻雀導彈(RIM-162 ESSM)、射程26公里嘅海麻雀導彈、射程9.6公里嘅RIM-116滾體飛彈、射程4.5公里嘅20公釐方陣快砲 ,仲有乾擾敵人雷達嘅反電戰裝置(ECM,例如SRBOC幹擾絲發射系統)。蘇聯與俄羅斯航艦算係個例外,由於其海軍艦隊防空網強度唔足以及該國重視單艦作戰能力,基輔級與庫茲涅佐夫級艦本身火力比西方各國航艦強上好多,包括反潛火箭、反艦飛彈、防空飛彈以及近迫防禦武器[86],義大利加里波底號亦有類似嘅武裝,後者亦係目前唯一一種可以發射魚雷嘅航空母艦[87]。另外,該國嘅加富爾號、法國嘅戴高樂號仲有著垂直發射嘅防空飛彈,反應時間比尼米茲級者更短。

除咗對應敵軍武器,航艦上亦有完善嘅消防系統,前者使用咗海龍、泡沫、蒸氣、海水等複式設計,並以甲板同機庫為重點配置,可以中央管制室或地區獨立運作。

航空母艦嘅類型與替代品

編輯

航空母艦由於軍事需求、成本同技術能力之考量,喺歷史上催生出數種航艦類型、分類繁雜,時日至今,航艦嘅類型經已少咗非常多。喺啟蒙時期、各國未真正理解航艦價值時,有將各艘巡洋艦或係戰艦改造為航艦,呢種被稱之為「改裝航艦」,以日本來話,喺太平洋戰爭後期由於缺乏大型航艦,而將大同級戰艦嘅三號艦—信濃號改建為航空母艦,呢種軍艦由於本身設計並非為航艦打造,常有整體強度唔足、重心唔穩、機庫太小而載機量有限(如信濃號僅有50架上下,而約克鎮號則有90架之多)等問題。由於二戰時航艦甲板仲非常脆弱,甲板被擊穿後容易使其下方彈藥庫爆炸,加上當時傷害管制措施尚唔純熟,出現採用喺甲板上再鋪設一層厚實裝甲鋼板嘅作法,此種被稱為「裝甲航艦」,英軍嘅「光輝級」航艦就充分證明咗裝甲航艦可有效防禦日軍自殺飛機嘅攻擊,但呢種設計會令到航艦整體重心過高而導致穩定性唔足、添加鋼板亦為昇降機嘅設置帶嚟咗麻煩,另外由於添加鋼板而壓迫到咗機庫,令到載機量大為下降(如大鳳號載機量僅有52架上下,比翔鶴號84架少上40%[88]) ,更嚴重嘅係,裝甲甲板受到嘅攻擊會造成艦體永久性嘅變形,傷害無法修復。雖然日美英皆曾有裝甲航艦,但設計理念上又大為唔同,美軍傾向以飛機起飛攔截敵人嘅攻擊空中部隊,施以主動防禦,因此註重機庫嘅載機量,而英軍因為被空軍把持著飛機,欠缺偵查機,只能以裝甲承受敵人攻擊嘅被動防禦來保護航艦[89],二戰結束後,由於噴射飛機體型大增,加上後來檢查出嘅艦體內部傷害問題,裝甲航艦嘅設計就被全面屏棄咗。

二戰期間,為咗對應德國海軍嘅潛艇戰,英國於商船上加裝飛機彈射器與搭載單架飛機護航,稱其為「彈射飛機商船」(Catapult Aircraft Merchantman Ship,簡稱「CAM」) ,而後採用廉價嘅商船改造成小型航艦,搭載少量嘅飛機(一般為10~20架)進行空投深水炸彈嘅攻擊,呢種航艦被稱為「商船航艦」,或稱之為「MAC 」(Merchant aircraft carrier)[90]。之後,英軍更係設計咗專為船團護航嘅小型航艦,並將此傳至美國,由於美國嘅工業實力與該航艦成本極為便宜,大量此種嘅「護航航空母艦」投入咗戰場,喺二戰1944年期間,美軍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艦平均每一星期就有一艘下水服役[91],佢哋雖然因為航速低而無法與主力艦隊一同作戰,但用於打擊潛艇十分有效,佢哋於戰後多被改裝為搭載直昇機嘅登陸支援艦(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該艦有著上翹嘅滑跳式甲板,並喺西班牙海軍中嘅定位為「戰略投射艦」,作為其阿斯圖喥亞斯親王號唔能出戰時、肩負其任務嘅軍艦。

以能搭載、操作與整備飛機之特點來話,亦有其它軍艦喺廣義上被歸類為航空母艦嘅一種,如「兩棲攻擊艦」與「直昇機航空母艦 」兩者。兩棲攻擊艦嘅外型為全通式甲板設計,搭載大量登陸載具與兵力、同時以垂直起降機與直昇機作為掩護支援,遂行兩棲作戰,喺執行各式任務能力與攻擊力等諸多方面皆無法與正規航空母艦匹敵,但對於國力較弱嘅國家來話,建造一艘兩棲攻擊艦作為航艦嘅替代品亦係一種適宜嘅選擇。喺二戰結束後美國大量多餘嘅護航航空母艦被改裝為兩棲攻擊艦,目前擁有國家除咗美國外,英國、法國、西班牙(其類別取名為「戰略投射艦」)、韓國、日本、法國與義大利,澳洲亦保有或有其相關研製計畫。直昇機航空母艦呢個分類實際上於現今冇一個準確嘅定義,亦有兩棲攻擊艦亦被冠上此名稱,作戰任務以反潛為主,亦有自輕型航艦或護衛航艦改裝而來,早期幾種直昇機航艦皆只能搭載直昇機作為艦載機,而後到咗獵鷹式垂直起降機出現後紛紛成為該艦嘅戰力,因此「直昇機航空母艦」呢個詞彙嘅意義變得唔完全。日本嘅日向級護衛艦亦有被分類為直昇機航空母艦。另外,有部份文獻將可搭載攻擊用飛機嘅潛艇分類為「潛水航空母艦」,如日本帝國海軍嘅伊號第四〇〇潛艇[92]

由於航空母艦嘅建造、人事與維護成本極高,各國曾多次嘗試發展具有航艦能力,但相對成本較小嘅船艦。例如美國就曾發展如武庫艦制海艦海上浮島等船艦來作為航艦嘅代替品。武庫艦為武裝以飛彈為主嘅低矮船艦,具有匿蹤性質,自動化程度高而艦上乘員少,其優勢為建造成本、維護低,缺陷為飛彈武器較艦載機嘅炸彈武器高得多,且任務能力單一、協調能力低,最終亦未發展出來[93]。制海艦則算係一種輕型航空母艦,以搭載直昇機作為主要武器,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雖然最終其與美國海軍戰略唔符而被取消,但日後成為咗其它國家發展小型航艦嘅重要參考,如西班牙嘅「阿斯圖喥亞斯親王號」。海上浮島則係一個能喺海上漂浮嘅長甲板船舶、運載量大,其設計與建造最早起於日本,可供預警機、教練機同直昇機進行起降,後來美國亦跨入此領域,設計出甲板面積為尼米茲級嘅9.4倍大嘅浮島海上基地,並預估其造價15億美金[94],目前處於研製嘅狀態。

航艦作戰任務與戰鬥能力

編輯
 
1989年,美軍以「福萊斯特號」為中心組成嘅航艦戰鬥群

現代航空母艦嘅作用大致可以分作對地攻擊、艦隊防空、投放與發射核武器、反潛作戰、反艦作戰、航空管制、空中警戒、兩棲登陸支援、電子戰、戰地指揮等。航空母艦喺執行作戰任務時唔會單獨行動,一般會組成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 2004年後,美軍將其戰鬥群改名為「航空母艦攻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通稱「CSG」)[95]〉。航空母艦艦隊嘅組成會依照其任務、作戰規模同威脅程度而有所唔同,一般來話該艦隊共有三層保護:「外防區」(或稱「縱深防禦區」)、「中防區」(或稱「區域防禦區」)同「內防區」(或稱「點防禦區」)。外防區由航艦艦載機承擔,中防區則係護衛艦艇提供保護、內防區則係由航艦本身嘅近防武器與艦載直昇機完成[96]

一支航艦打擊群會有以下編制:一艘航空母艦(為艦隊打擊力之核心,負責所有作戰指揮)、二至三艘潛艇(於航艦前方潛航,進行偵查)、四至六艘巡洋艦與驅逐艦(冇巡洋艦嘅國家則以驅逐艦代替,為艦隊提供反潛防空嘅火力,亦能發射巡弋飛彈攻擊沿岸目標。另外,美軍嘅數種巡洋艦同驅逐艦都有搭載神盾系統,可監視打擊群半徑500公里之上空[97])、一艘高速戰鬥支援艦(負責補畀同運輸食物、燃料、彈藥),近代最大嘅航空母艦攻擊群行動係1991年嘅波斯灣戰爭,動用咗6艘航空母艦來進行「沙漠風暴行動[98]

一般來話,航空母艦會搭載數種艦載機,組成各個航空聯隊,以美軍來話,一艘航艦就有一支“航空母艦航空聯隊”(Carrier Air Wing),配有: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聯隊—1(14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聯隊—1(14架)、F/A-18C「大黃蜂」戰鬥攻擊聯隊—2(各12架)、EA-6B「徘徊者式」電子戰攻擊聯隊—1(4架)、E-2C「鷹眼式」空中預警聯隊—1(4架)、SH-60F與HH-60H海鷹式反潛聯隊—1(7架)、C-2A「灰狗式」運輸聯隊一分隊(2架)[99][100]

以一艘航艦上50架作戰飛機來計算,一天可以進行150架次嘅攻擊任務。喺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一艘航艦平均一天能夠攻擊160個左右嘅目標,到咗2001年進攻阿富汗嘅行動中,採用精確導引武器下,一艘航艦一天可以攻擊嘅目標上升到700個左右。正常狀況下,航艦上儲存大約4000枚各類炸彈以供使用。 [101]

對地攻擊、反艦作戰到兩棲登陸支援

編輯
 
一架美國海軍嘅F/A-18F,於2009年4月29號阿富汗行動中載滿炸彈以進行密接支援

對地、對艦攻擊係二次大戰中航空母艦嘅主要任務。航空母艦可自視界外讓載有穿甲彈與魚雷嘅轟炸機起飛,飛往數百公尺乃至數公里之外對敵攻擊。航空母艦嘅遠程攻擊能力完全超過咗曾為海軍主力嘅戰艦,後者因而被其取代,海戰由水面艦砲交火擴展至空中。進入冷戰時期後。由於主要假想敵嘅蘇聯海軍主要以彈道飛彈潛艇作為主力,故航艦往反潛發展,傳統魚雷武器亦因為射程與準度皆唔如興起嘅反艦飛彈而被取代原本用於攻擊水面艦嘅地位。蘇聯解體後,大規模海戰發生機率變得極低,航空母艦嘅功用再度回到以往嘅對地攻擊任務、傾向於近岸地區作戰,並以投送力量(尤其靠近海岸嘅目標)、支持兩棲作戰為主。以美國海軍為例,喺進行攻擊任務前會先以預警機進行空中管制,再讓攻擊部隊起飛,最前方3組電戰攻擊機與護航嘅戰鬥攻擊機,後面再跟著4至6組攜帶炸彈同護航嘅戰鬥攻擊機,進行全力攻擊時約派出共50架嘅機群[102]。航空母艦上嘅空中加油機仲可以延伸其戰鬥攻擊機打擊距離,並達到戰術奇襲之效,反之缺乏、無法使用空中加油機、攻擊機航程因而唔長嘅航艦多將攻擊機用於壓制敵軍反登陸火力、掩護登陸艦為主[103](如海獵鷹式短程/垂直起降攻擊機,其受限於垂直/短程起降而導致裝載燃料有限,航程相當地短,故以其作為艦載攻擊機之航艦多任務定位於此,搭載A-4攻擊機嘅巴西「聖保羅號」亦然[103])。

 
加富爾號係歐洲最新嘅航空母艦之一,其任務多元性與支援兩棲登陸能力較以往嘅歐洲國家嘅航艦為強。

喺近來航艦以支援登陸作戰為主要任務嘅理念下,其本身嘅設計必須盡可能讓作戰飛機出勤率與回收率提高,因此儲存燃油、彈藥庫、艦載機嘅空間必須增大,補畀速度必須增快[104],亦會有裝載海軍陸戰隊人員同登陸武器裝備嘅空間。舉例來話,歐洲目前最新嘅一艘航空母艦—「加富爾號」即係被要求擁有突出航空戰鬥能力以及能肩負兩棲作戰行動而設計嘅多用途航艦,亦係第一艘喺設計階段就特別關注其兩棲攻擊能力嘅航艦[105],與先前嘅加里波底號相比,佢嘅機庫面積增大230%、載機數量增加80%、彈藥儲備量增加105%、燃料儲備量增加57%、排水量卻僅增加25%[106],並能搭載325名海軍陸戰隊成員[105],且為咗彌補大量用於進行登陸支援嘅直昇機、而唔能搭載制空戰鬥機嘅問題則以配備強大嘅艦對空垂直發射飛彈來彌補[107],呢啲性質皆專門考量到支援兩棲作戰而設計,而唔同於以往航艦僅係兼任該任務嘅角色。

即便非為兩棲作戰所設計,航艦喺登陸戰嘅行動中亦有充分嘅價值。兩棲戰本身即係軍事行動中極為複雜嘅一種任務,兩棲遠徵部隊從自軍港口出發到搶灘行動,無唔充滿潛喺嘅危險。例如,英軍喺福克蘭群島戰爭中迅速組成特遣艦隊從本土往該島進發,由於阿根廷海軍嘅航空母艦「五月二十五日號」唔具備遠程打擊大西洋航線上英軍能力,以至於後者利用時間、於航行時徹底完成作戰嘅準備。加上後來英軍潛艇擊沉阿軍嘅巡洋艦後,後者航艦即畏戰而唔出港,阿軍唔得唔以岸基飛機攻擊福克蘭群島周圍嘅英軍,變成咗實質嘅遠程作戰[108],英軍則有航艦可作海上機場來整備其戰力、以逸待勞,因而使後來嘅空戰結果英軍大勝,確保咗福克蘭島四周嘅製空與制海權,完成部隊嘅登陸,並成功封鎖咗阿軍嘅補畀線。其它如登陸前對岸轟擊、艦載直昇機垂直空降登陸、掃除登陸地點之潛艇威脅等等,皆係航艦喺兩棲戰中重要嘅功能。

核武器嘅使用

編輯
内文:核武器
 
美軍嘅AJ「野人式」攻擊機,該機係世界上第一種專為核打擊任務而設計嘅艦載機。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形成咗分別以蘇聯同美國為首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陣營。英美兩國著眼於歐陸上蘇聯極佔優勢嘅傳統兵力威脅[109],喺柏林封鎖事件中更係受到後者嘅強大壓力[110]。然而相對來話,蘇聯海軍實力並唔高,因此英美嘅航空母艦喺二戰結束後嘅任務主要係圍繞喺反潛與攻擊陸上目標兩個方向上[111]。另一方面,由於戰爭結束,美軍開始大量嘅復員,多餘嘅軍艦亦紛紛變為封存艦。美國海軍內部普遍相信,美國空軍(以及尚未獨立前嘅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運用原子彈來增強其軍種嘅影響力,成為美國未來最主要嘅國防力量。然而,喺1946年聯合參謀總長提出嘅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未來嘅國家安全將基於軍隊可以執行核子與非核子攻擊任務[110]。當美國空軍喺1947年成為第三軍種之後,軍種之間為爭奪預算同影響力(空軍覬覦海軍航空兵,陸軍想要囊括陸戰隊)嘅衝突開始白熱化,而核子武器與航空母艦正好衝突嘅焦點。美國空軍喺成立戰略空軍指揮部之後,企圖將空中投擲核子武器嘅能力冚唪唥納入該指揮架構下,呢個企圖直接威脅到海軍航艦與航空兵力嘅存續[112]。空軍數位將領,包括卡爾•史巴茲詹姆斯•杜立德都曾先後發表過「航艦無用論」嘅話法[113],指出「未來嘅戰爭不但僅係由空軍擔任主角,而且係由戰略轟炸機來贏得。[114]」喺此同時,美國空軍與海軍分別有著準備大量服役嘅「B-36轟炸機」同將要設計建造嘅「美國號航空母艦」案子,兩者為爭得預算而起咗激烈嘅爭執。

為咗釐清呢啲爭議,美國國會對此展開聽證會,海軍與空軍喺聽證會中各持己見,當時參與作證嘅陸軍將領歐馬•布萊德雷則以佢所指揮嘅兩大登陸戰(西西里諾曼地)都未見航艦嘅出現為理由,來陳述支持空軍嘅意見[115]。而空軍認為佢哋係未來主要作戰力量來源嘅話法主要係喺兩方面上:海軍航艦喺核子武器嘅攻擊下,生存力與持續作戰能力堪慮(一枚核武器即可能摧毀建造成本高昂嘅航艦艦隊),以及當時艦載機載彈量同航程嘅限制,令到航艦非常難安全嘅發起攻擊並且回收呢啲飛機。此外,空軍亦聲稱一架B-36轟炸機嘅載彈量,可以抵得過12到18架美國號航艦上轟炸機嘅能量[114];同時,1950年代以前嘅核子武器喺體積同重量中都需要較大型嘅飛機來攜帶,連帶令到航空母艦嘅甲板面積與排水噸位都需要大幅提高,顯示航艦艦隊需要嘅預算將比以往來嘅高。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路易斯•強生(Louis Johnson)同意空軍嘅論點,於1949年4月中旬下令停止並且拆除經已安放龍骨嘅美國號航艦,仲進一步嘅削減海軍現役嘅航艦數量。到1950年韓戰爆發前,美國海軍僅有8艘現役航艦(3艘中途島級,5艘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嘅生存面臨嚴重嘅考驗[116]

然而,兩項先後發生嘅國際事件,讓航空母艦喺美國海軍嘅地位起死回生。第一個事件係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咗原子彈,令到美國軍政高層極度憂心蘇聯嘅擴張同可能嘅戰爭。另外一件係就係朝鮮半島嘅衝突喺1950年爆發,最短時間內抵達該地區並且開始投入支援嘅並非美國空軍嘅轟炸機,而係海軍嘅航空母艦[111]。隨著日後美國成功將核武體積微量化、輕量化嘅進步,就連普通嘅輕型艦載機亦可裝備,如A-4攻擊機、SH-3海王直昇機、S-3維京式反潛機皆可裝備B57核彈[117],美國亦喺50年代於航艦上試驗可裝載核彈頭嘅巡弋飛彈—「RGM-6」,而到咗60年代,美軍將核打擊任務交畀咗潛艇,便僅喺航艦上裝配少量嘅戰術核武。進入80年代後,美軍艦上嘅核武數量急速縮減,冷戰結束後好多嘅空射核彈頭開發計畫亦跟著取消,而到咗1994年,美國國防部依據艦內維護核武器成本高昂、戰略方針而決定將船艦上所有搭載嘅戰術核武器撤除[118]

二戰結束後海軍規模世界第二嘅英國係世界上最早發展核武器嘅國家之一,但喺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欲獨佔其核武技術而通過《麥克馬洪法案》,終止給予英國嘅核技術支援[119]。喺噉嘅背景下,英國仲係全力發展原子能科技,美國鑑於其將可能成功研製後一改態度,重新打開英美兩國合作關係,另外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咗原子彈嘅事實衝擊咗美英法三國,美國加速研製氫彈、英國亦加速其進度,最終於1952年試爆成功,當時英國飛彈技術尚未成熟,故投射平台依賴轟炸機[120],喺1966年服役嘅WE177核彈被用於英海軍航空隊中,為其艦載機,如海獵鷹攻擊機、海王式直昇機都增加咗對潛、對海、對地等多用途嘅戰術核打擊能力[121],60年代後,英國積極發展潛射彈道飛彈嘅核武戰力,航艦艦載機與空軍施行核打擊嘅角色被取代。即使如此,英國喺福克蘭群島戰爭中仲係有掛載反潛型WE177核彈來防止蘇聯潛艇介入該區嘅戰事[122]。到咗1998年,英軍裁減冚唪唥戰術核武,並僅以潛射平台進行核打擊[123]

蘇聯喺發展航空母艦嘅過程較為曲折,一直到基輔級所裝備嘅雅克-38攻擊機才擁有投射核彈嘅能力,而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嘅「P-700」反艦飛彈亦可裝有威力50萬噸TNT嘅核彈頭[124],但現階段俄國航艦上已無核武器[125][126]。與英美合作唔同嘅係,法國則走上國防自主發展嘅路,喺夏爾•戴高樂主導下,法國於1960年成功完成「藍色跳鼠」核試爆,1968年再成功研製出氫彈[127]。法國首先建立戰略轟炸機作為核武投射平台,之後又先後建立咗陸基與潛射彈道飛彈嘅戰略嚇阻武力,而到咗1972年法國開始開發戰術型核武來輔助傳統武力,成果即係中程空對地飛彈「ASMP」,可攜帶爆炸當量10至30萬噸TNT核彈頭,如專為空軍與海軍艦載攻擊機「超級軍旗」所研製嘅核炸彈「AN-52[128]。到咗2008年,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發表其國防方針,將以新一代嘅陣風戰鬥機逐步取代超級軍旗作為海軍核武載具,以AMSP改良型作為主要武器,其目前裝備嘅核彈頭為「TN-80」與「TN-81[129]

現階段,法國嘅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係全球唯一可運用艦載核武器嘅航空母艦[118],其它國家唔係已卸除就係唔具備此類武器[130]

反潛作戰

編輯
内文:反潛作戰
 
一架MH-60R直昇機正要吊放一具低頻聲納。

航空母艦嘅反潛作戰係利用艦載機上安裝或者係投放嘅設備探測、識別與定位敵軍潛艇,再以反潛武器進行攻擊嘅行動,亦係航空母艦嘅主要任務之一。專司其職嘅「反潛機」除咗攻擊外,仲可以執行包括設置反潛障礙、反潛巡邏、護航與警戒等任務。相比於傳統以艦艇或係潛艇進行對潛戰鬥,反潛機能夠利用速度嘅優勢,喺第一收斂區以外嘅區域活動,擁有快速佈署、攻擊範圍大、火力強、唔易被潛艇所反擊等優勢[131],最早起源於二戰中利用輕型飛機、艦載機、水上飛機發射機砲、投擲深水炸彈或係火箭彈進行攻擊。

由於潛艇特有嘅隱蔽性,反潛機駕駛員發現目標唔係件容易嘅事,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時,是否發現潛艇全倚賴於飛行員目視,由於當時嘅潛艇由於以柴油機驅動,下潛一段時間就必須浮上水面,喺飛機上加裝探照燈來搜索依靠夜間掩護,喺水面充電嘅潛艇,令到反潛機藉由航艦彌補咗陸基飛機無法抵達嘅海上範圍,亦同時提高咗發現目標嘅機會。等到空載雷達嘅波長降低到毫米級之後,利用雷達得以增加喺遠距離發現潛望鏡或者係其它細小結構嘅機會。然而喺二戰結束後,潛艇動力方式出現咗核動力,可長期待喺水中執行作戰,加上武器增添咗飛彈,無論係突襲能力或係攻擊能力都有相當嘅提高,而反潛科技亦日益進步,諸如聲納浮標,沉浸聲納,磁性探測儀等系統陸續成為反潛機唔可或缺嘅設備,發展至今已係結合網路、整合資訊嘅多平台一體化反潛戰體系[131],對敵方可能出現潛艇之海域分區搜索,或係進行跟蹤時傳遞目標訊息至水面反潛艦艇,追蹤目標嘅方式有投放聲納(可以由艦載機拖曳、吊放或係以浮標佈陣等方式)、利用潛艇嘅磁性、廢熱、核輻射或者係螺旋槳攪動改變海水特性等方式來追蹤。發現後進行攻擊,使用武器包括航空魚雷、航空水雷、航空深水炸彈同反潛導彈(此僅有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才有)[132]

航空管制、艦隊防空、空中指揮

編輯
 
正自小鷹號上起飛嘅E-2C「鷹眼」式預警機

航空母艦係一個巨大嘅海上移動式機場,本身要掌握其作戰範圍內嘅製空權,以往都係由艦上專職嘅戰鬥機來進行空戰,而神盾戰鬥系統誕生後,艦艇嘅防空能力大幅提升,戰鬥機護衛其艦隊空域嘅任務需求量大減,現今多交由戰鬥攻擊機或艦隊中其它嘅護衛艦艇來應付。

航艦執行任務時除咗要控制其戰鬥空域,仲必須獲得遠程地區嘅資訊。由於地球曲率嘅影響,艦載雷達會有一定嘅視界死角,而艦載預警機即無此問題,可喺遠方進行偵查、指揮,以及為歸航、起飛攻擊飛機通信與導引(亦可導引自軍飛彈,提高其命中率與評估攻擊成果[133]),可為艦載機群嘅空中指揮中心。現代嘅預警機已能全天候、大範圍海空與縱深地帶快速搜索與監視(直昇機巡邏覆蓋面積約為艦載雷達之15倍[133]),其探測距離可達400公里左右[134],同時可對多目標跟蹤,故航空母艦無論係攻擊仲係防禦,對於航空管制極為重要嘅預警機係必唔可少嘅。英軍喺福克蘭群島戰爭時由於缺乏預警機而喺戰爭初期受到阿根廷空軍猛烈嘅飛彈攻擊而損失慘重,特別係超低空反艦飛彈讓「雪菲爾號」驅逐艦嘅雷達並未感應到而被擊毀一事最為出名[133]

相關條目

編輯

資料來源

編輯
  1. 1.0 1.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4
  2. Hobbs 2009, p. 16
  3. Hobbs 2009, p. 18-20
  4. Hobbs 2009, p. 51
  5. Hobbs 2009, p. 81
  6. Milanovich 2008, p. 13
  7. Milanovich 2008, p. 9
  8. (英文)二戰各國航空母艦之資料
  9. 9.0 9.1 (英文)[http ://www.naval-history.net/WW2CampaignsCarriers.htm 二戰航艦戰史(1939–1941)]
  10.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306
  11. (英文)二戰航艦戰史(1941–1943)
  12. 12.0 12.1 12.2 12.3 木津 2004, p. 148
  13. Miller 2001, p. 226
  14. 木津 2004, p. 149-150
  15.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241
  16.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326
  17. (英文)巴西海軍資訊
  18. (英文)英國未來航艦之資料
  19. (英文)俄羅斯宣佈將於北方同太平洋艦隊佈署共5到6艘航空母艦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10月18號,.
  20. (英文)印度時代雜誌記述關於兩艘新航艦嘅資料
  21. 資料源於2011年6月8號嘅《環球時報 》,其中提到陳炳德喺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提及。
  22. (英文)中國計畫建 造五艘航空母艦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3月20號,.
  23. 23.0 23.1 (英文)/TKY200812310046.html 中國計畫隔年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
  24. (英文)chinadaily.com.cn/china/2009-03/23/content_7607571.htm 日本防衛省長訪問中國
  25. (中文)媒稱中國已開始建造四艘新航母原著喺2012年12月1號歸檔。喺2013年7月24號搵到
  26. (英文)-turkish-companies-bid-for-countrys-first-aircraft-carrier.html Major Turkish companies bid for country's first aircraft carrier[失咗效嘅鏈]
  27. (英文)/?q=natosource/three-companies-bidding-build-turkeys-first-aircraft-carrier Three companies bidding to build Turkey'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3年12月22號,.
  28. (英文)sabah.com.tr/national/2012/11/29/turkey-embarks-on-aircraft-carrier-project Sabah English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3年8月20號,.
  29. (土耳其文)/guncel/haber/958168-turkiyenin-ilk-ucak-gemisi-geliyor Türkiye'nin ilk uçak gemisi geliyor - GÜNCEL Haberleri
  30. 30.0 30.1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147
  31.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148
  32.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149
  33.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318
  34.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35-36
  35. 35.0 35.1 35.2 柿谷 2011, p. 80
  36. (英文)胡蜂號設計資料
  37. 柿谷 2011, p. 76
  38.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217
  39.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195
  40. 40.0 40.1 柿谷 2011, p. 88
  41.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198
  42. Miller 2001, p. 186-193
  43. { {Harvnb|蔣林波|2008|p=30}}
  44.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78
  45. (英文)[ http://midwaysailor.com/midway/history.html 中途島號嘅歷史]
  46.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82
  47. 蔣林波 2008, p. 30-31
  48. 蔣林波 2008, p. 31-32
  49. 柿谷 2011, p. 26
  50.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185-192
  51. (中文)板水深火熱,6色組員搞掂起降。news.chinatimes.com。原著喺2012-07-25歸檔。喺2012-07-22搵到
  52. 柿谷 2011, p. 74
  53. 柿谷 2011, p. 20-21
  54. 54.0 54.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55
  55.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80
  56. 蔣林波 2008, p. 39
  57. 蔣林波 2008, p. 35
  58. 58.0 58.1 (英文)航空母艦設計資料
  59. 59.0 59.1 蔣林波 2008, p. 40
  60. 柿谷 2011, p. 34
  61. (英文)第一代獵鷹式資料
  62. 蔣林波 2008, p. 44-45
  63. 木津 2004, p. 137
  64. 64.0 64.1 蔣林波 2008, p. 47-48
  65. 65.0 65.1 蔣林波 2008, p. 63-65
  66. 蔣林波 2008, p. 50
  67. 67.0 67.1 蔣林波 2008, p. 29
  68. 蔣林波 2008, p. 28
  69. 69.0 69.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56
  70.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76
  71. 蔣林波 2008, p. 54
  72.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76-177
  73. 蔣林波 2008, p. 60
  74. 蔣林波 2008, p. 49
  75. 75.0 75.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95
  76. 76.0 76.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96
  77. 77.0 77.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97
  78. 78.0 78.1 蔣林波 2008, p. 74
  79. 蔣林波 2008, p. 2-7
  80. (英文)swap-jsfs-to-carrier-variant-axe-harrier-and-nimrod-348641/ 英首相卡麥隆:皇家海軍將引入JSF艦載型,削減獵鷹式同寧錄式
  81. (英文)ans-to-invest-in-fighter-jets-helicopters-transports-and-uavs- 225796/ 美海軍陸戰隊航空部計劃研製嘅戰鬥機、直升機、運輸機同無人機資訊
  82. (英文)俄羅斯海軍將購入24架米格-29K艦載戰鬥機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1年6月6號,.
  83. (英文)ID=1618&thisSection=military 印度海軍已正式引入米格-29K服役。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3年5月25號,.
  84. 張洋 2008, p. 2
  85. 張洋 2008, p. 184、207
  86. 86.0 86.1 86.2 木津 2004, p. 143
  87. 柿谷 2011, p. 120
  88.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38
  89. (中文)《航母防護:二戰英美兩國航空母艦綜述》
  90.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61-162
  91.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164
  92.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335
  93.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346-347
  94.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348
  95. 柿谷 2011, p. 102
  96. 陳書海、張正滿 2007, p. 331-332
  97. 柿谷 2011, p. 104
  98. 柿谷, 2011 & 柿谷 2011, p. 126
  99. 張洋 2008, p. 145
  100. 105.0 105.1 張洋 2008, p. 148
  101. { {Harvnb|張洋|2008|p=146}}
  102. 張洋 2008, p. 149
  103. 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 p. 324
  104. Gardiner 2001, p. 18
  105. 110.0 110.1 Miller 2001, p. 23
  106. 111.0 111.1 Chesneau 2004, p. 44
  107. Miller 2001, p. 26
  108. Miller 2001, p. 27
  109. 114.0 114.1 Gardiner 2001, p. 19
  110. Miller 2001, p. 29
  111. Gardiner 2001, p. 20
  112. (英文)世界各國至1990年海軍核艦艇與核武使用資料
  113. 118.0 118.1 柿谷 2011, p. 124
  114. 郭奕圻 2011, p. 107
  115. 郭奕圻 2011, p. 111、121
  116. 郭奕圻 2011, p. 120
  117. 郭奕圻 2011, p. 135
  118. 郭奕圻 2011, p. 140-141
  119. (英文)[http:// warfare.ru/?linkid=2082&catid=312 SS-N-19/P-700飛彈性能數據]
  120. (英文)[http:// www.cdi.org/nuclear/database/rusnukes.html 俄羅斯各式核彈頭與載體之資料]
  121. (英文)/database/nukestab .html 世界核武使用資料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3年4月4號,.
  122. 郭奕圻 2011, p. 163
  123. 郭奕圻 2011, p. 178
  124. 郭奕圻 2011, p. 231
  125. 郭奕圻 2011, p. 218
  126. 131.0 131.1 蔣林波 2008, p. 140-141
  127. 蔣林波 2008, p. 157
  128. 133.0 133.1 133.2 蔣林波 2008, p. 179
  129. 蔣林波 2008, p. 184

參考書目

編輯
  • (中文)Polmar, Norman (2006),空母艦1946-2006:航空母艦發展史及航空母艦對世界嘅影響,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ISBN 978-7-5439-3951-6
  • (中文)Speller, Ian (2001),棲戰嘅戰術與戰略,風格司藝術創作坊,ISBN 978-986-84713-7-5
  • (中文)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 (2004),-{}-母:現代戰爭武器揭秘,百家出版社,ISBN 7-80703-024-0
  • (中文)郭奕圻 (2011),較英國與法國核武戰略,秀威資訊科技,ISBN 978-986-811-2 {{citation}}: Check |isbn= value: checksum (help)
  • (中文)蔣林波 (2008),外艦載機技術發展,航空工業出版社,ISBN 978-7-80243-093-8
  • (中文)張洋 (2008),外艦載機發展回顧,航空工業出版社,ISBN 978-7-80243-092-1
  • (中文)陳書海、張正滿 (2007),空母艦:海軍史上嘅里程碑,國防工業出版社,ISBN 978-7-118-04903-9
  • (中文)木津徹 (2004),界嘅航空母艦,星光出版社,ISBN 957-677-634-1
  • (中文)柿谷哲亦 (2011),上鋼鐵霸主!航空母艦全圖解,瑞昇文化出版社,ISBN 978-986-6185-62-5
  • (英文)Hobbs, David (2009), A Century Of Carrier Aviation, Seaforth Publishing, ISBN 978-1-59114-023-8
  • (英文)Milanovich, Kathrin (2008),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08, London: Conway, ISBN 978-1-84486-062-3
  • (英文)Miller, Jerry (2001), Nuclear Weapons and Aircraft Carriers : How the Bomb Saved Naval Aviati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SBN 156-098-944-0
  • (英文)Friedman, Norman (2000), Seapower and Space: From the Dawn of the Missile Age to Net-Centric Warfare,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1557508976
  • (英文)Gardiner, Robert (2001), Navies in the Nuclear Age: Warships Since 1945, Conway Maritime Press, ISBN 0785814159
  • (英文)Chesneau, Roger (2004),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1914 to the Present, Arms and Armour Press, ISBN 186019875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