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帶路(Kwan Tai Lo),亦有寫群大路,係香港一笪地方,響香港島北岸域多利城(Victoria)一帶地方,而唐人亦都叫域多利城做群大路。

英國統治香港之前,未立域多利城之前,呢帶無乜平地山邊就係海邊,斜坡滿岩石。響崖石之間,開有一條路,彎彎曲曲,好似裙帶咁,所以當時水上人同島上村民叫呢條路做裙帶路。英人開埠之後,唐人照舊叫域多利城一帶做裙帶路[1]。呢個名到二戰後初期都用,但家下多數人都不明所以。

1963年3月近石排灣出土一塊路碑,一面就有寫Victoria 5 mile同裙帶路十八里,另一面有寫Aberdeen 1 mile同石排灣二里。從此睇到域多利城同裙帶路係同地。家下塊碑歸香港歷史博物館

好多人唔清楚來歷,穿鑿附會,編有唔少故仔。其中最出名一則係咁:英人來港嗰陣,有個叫阿裙或者陳群嘅蜑家婆,人稱阿群。佢響呢帶幫人帶路。帶路幫英人由島南去到島北。因為佢帶路之故,所以叫呢帶做裙帶路,而香港徽號上,個唐人就係阿裙,幅圖亦叫阿裙帶路圖。不過,未有英人來之前,經已有裙帶路個名,好明顯係作故仔。

大清乾隆年間,錦田鄧氏鄧春魁等人響裙帶路置田產,當時裙帶路重係歸東莞縣。之後佢租畀佃戶

1841年之下,鄧氏田產係鄧致祥等人承繼,向裙帶路租戶收田租。1841年英國人佔香港島,將呢啲田用來起路起屋。之後由南京條約確認。期間道光廿二年(1842年)鄧氏呈上《香港等處稅畝總呈》畀廣東布政司有提及英人佔據裙帶路田產。文中講及來田產來歷,如下『……又承祖𠨏[2]春魁等所遺在乾隆年間買受東莞稅田縂[3]名裙帶路內分土名黃坭涌等处[4]計下稅三頃零……』。

之後提及英人佔田地。《香港等處稅畝總呈》有講:『……鄧致祥等……查內有土名裙帶路各处[4]現被𠸄夷[5]𧺫[6]造房……』。

當時村民見船泊港,毁田起路起屋,又怕英人惡,唔敢對質。《香港等處稅畝總呈》有講:『……香港山群大路前後左右內批佃[7]戶彭信有周亜[8]有等耕輸一向相安無異茲據該[9]各佃到家報稱𠸄夷船隻灣泊現在群大路一帶地方居住該[9]田已種之田禾平毁為路未耕之田搭盖[10]為房夷人𠒋[11]烈不敢向論䓁[12]語……』。

  1.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1867.
  2. 𠨏。鄧嘅減筆字。
  3. 縂。總嘅減筆字。
  4. 4.0 4.1 打唔到,處字下部,以处代。處嘅減筆字。
  5. 𠸄,指英國。夷,指外國人。𠸄夷係英人咁解。
  6. 𧺫。起嘅異體字。
  7. 佃讀電
  8. 亜。亞嘅異體字。
  9. 9.0 9.1 可能有誤。
  10. 盖。蓋嘅減筆字。
  11. 𠒋。兇嘅異體字。
  12. 䓁。可能係【對】異字。唔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