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巴士德法文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號1895年9月28號)係法國微生物學家同化學家,微生物學嘅奠基人之一。佢以否定自然發生說(自生說)並倡導疾病細菌學說(菌原論)同發明預防接種方法而聞名。被世人稱頌為「進入科學王國嘅最完美無缺嘅人」。

路易·巴士德
姓名原文Louis Pasteur
出生日1822年12月27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Dole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1895年9月28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72歲)
死亡地Castle of Villeneuve-l'Étang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心臟驟停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法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法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天主敎 喺Wikidata改呢個
學位Doctor of Medicine、doctor rerum naturalium、honorary degree、哲學博士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Lycée Saint-Louis、巴黎大學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microbiologist、化學家、大學教員、生物化學家、agronomist、naturalist、生物學家、lithographer、藝術家植物學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僱主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Lille、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里尔中央理工学院、Lille North of France University、Pasteur Institute、Lill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rabies vaccine、Pasteur Institute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Marie Pasteur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Marie-Louise Pasteur、Jean-Baptiste Pasteur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Jean-Joseph Pasteur 喺Wikidata改呢個
巴士德

路易·巴士德生於法國汝拉省多勒,阿爸係拿破侖軍騎兵隊嘅一名退伍軍人,後成為皮鞋匠。1847年,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畢業。1848年成為物理教授。1881年着手研究瘋狗症,1885年以減毒嘅方式(the method for attenuatio of virulent microorganisms)研製出減毒瘋狗症疫苗,同年7月6號治療一個俾狂犬咬傷嘅9歲細路Joseph Meister。

佢1886年首次中風。1887年再次中風。1895年9月28號死喺巴黎


早期生活同教育

編輯
巴斯德自畫嘅父母肖像畫
 
巴斯德出世嘅屋企,多爾

路易·巴斯德喺1822年12月27號出世喺法國多爾,佢嘅屋企係窮窮地嘅天主教徒,老豆做皮革加工嘅。佢係Jean-Joseph Pasteur同Jeanne-Etiennette Roqui嘅第三個仔女。1826年,全家搬去馬爾諾茲,1827年又搬去阿爾布瓦

巴斯德1831年開始讀小學。佢有讀寫障礙書寫障礙

細個嗰陣,佢讀書成績麻麻地,冇乜興趣,鍾意釣魚畫畫。佢畫咗好多粉彩畫同肖像畫,畫埋佢父母、朋友同埋鄰居。巴斯德喺阿爾布瓦學院讀中學。1838年10月,佢去巴黎寄宿學校,但係好掛住屋企,11月就返咗嚟。

1839年,佢去貝桑松維克多·雨果學院讀哲學,1840年攞到文學學士學位。佢喺貝桑松學院做助教,同時繼續修讀科學學位,主修數學。1841年,佢第一次考試失敗。之後佢喺第戎攞到理科學士學位,但係化學成績麻麻地。

1842年後期,巴斯德參加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嘅入學考試。考試期間,佢好攰,淨係喺物理同數學方面感覺舒服啲。佢通過咗第一輪考試,但係因為排名低,決定唔繼續,打算下年再試。佢返去巴黎嘅寄宿學校準備考試。佢仲去咗聖路易高中上課,同埋喺索邦大學尚-巴蒂斯特·杜馬嘅講座。1843年,佢高分通過考試,入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1845年,佢攞到理科學士學位。1846年,佢喺阿代什省圖爾農學院(而家叫加布里埃爾·福雷高中)做物理教授。但係化學家安托萬·熱羅姆·巴拉爾想佢返去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做研究生實驗室助理。佢同巴拉爾一齊做,同時開始研究晶體學。1847年,佢提交咗兩篇論文,一篇係化學,一篇係物理。

1848年,佢喺第戎高中做咗陣物理教授之後,去咗斯特拉斯堡大學做化學教授。1849年,佢喺嗰度識咗大學校長個女瑪麗·洛朗,追求佢。佢哋喺1849年5月29號結婚,生咗五個仔女,但係得兩個大到成人;另外三個死於傷寒

事業

編輯
 
路易.巴斯德,法國生物學家同化學家,1878年,A Gerschel攝

巴斯德喺1848年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嘅化學教授,並喺1852年成為化學系主任。[1]

1854年2月,為咗有時間進行可以令佢獲得研究院通訊院士頭銜嘅工作,佢靠醫療證明拿到咗三個月嘅帶薪假期。[2]佢將假期延長到8月1日,即係考試開始嘅日子。"我同部長講我會去監考,咁就唔會增加麻煩。呢樣嘢都係為咗唔好畀其他人拎走6、700法郎。"[3]

同年,佢被任命為里爾大學新成立嘅理學院院長,並開始咗佢嘅發酵研究。[4] 正正係喺呢個場合,巴斯德講咗佢經常被引用嘅名言:"喺觀察領域,機會只會眷顧有準備嘅頭腦。"[5]

1857年,佢搬到巴黎,擔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嘅科學研究主任。喺1858年到1867年期間,佢領導咗一系列改革,提高咗科學工作嘅標準。考試變得更加嚴格,導致成績更好、競爭更激烈,聲望亦都提高咗。不過,佢好多命令都好嚴厲同專制,引發咗兩次嚴重嘅學生暴動。喺"豆類暴動"中,佢下令每個星期一都要食學生拒絕食嘅羊肉燉菜。喺另一個場合,佢威脅要開除任何被發現食煙嘅學生,結果80個學生中有73個辭職。[6]

1863年,佢被任命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嘅地質學、物理學同化學教授,直到1867年辭職為止。1867年,佢成為索邦大學嘅有機化學教授,[7]但後來因為健康問題放棄咗呢個職位。[8]1867年,應巴斯德嘅要求,高等師範學院成立咗生理化學實驗室,[7]佢由1867年到1888年一直擔任實驗室主任。[9]喺巴黎,佢喺1887年創立咗巴斯德研究所,並擔任終身主任。[10][11]

研究

編輯

分子不對稱性

編輯
 
巴斯德將左手同右手晶體形狀分開,形成兩堆晶體:溶液中,一種形狀將光向左旋轉,另一種向右旋轉,而兩種形狀嘅等量混合物會互相抵消效果,唔會旋轉偏振光

巴斯德早期嘅化學工作始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然後喺斯特拉斯堡同里爾繼續,佢研究咗一組稱為酒石酸鹽嘅化合物嘅化學、光學同晶體學性質。[12]

佢喺1848年解決咗一個關於酒石酸性質嘅問題。[13][14][15][16]呢種從生物體中提取嘅化合物溶液會令通過佢嘅光嘅偏振面旋轉[12]問題係通過化學合成得到嘅酒石酸冇呢種效果,儘管佢嘅化學反應同元素成分都係一樣嘅。[17]

巴斯德發現酒石酸鹽嘅晶體有細細嘅表面。然後佢觀察到,喺酒石酸鹽嘅外消旋混合物中,一半晶體係右手型,一半係左手型。喺溶液中,右手型化合物係右旋嘅,左手型化合物係左旋嘅。[12]巴斯德確定光學活性同晶體嘅形狀有關,而且化合物分子嘅不對稱內部排列係負責扭轉光嘅原因。[4](2R,3R)- 同 (2S,3S)-酒石酸鹽係等距嘅、唔可以重疊嘅鏡像。呢係第一次有人證明咗分子手性,亦都係第一次解釋異構體[12]

有啲歷史學家認為巴斯德喺呢個領域嘅工作係佢"最深入同最原創嘅科學貢獻",亦都係佢"最偉大嘅科學發現"。[12]

發酵同疾病嘅細菌理論

編輯

巴斯德喺里爾工作期間受到啟發,開始研究發酵。1856年,一個叫M. Bigot嘅本地酒廠老闆,佢個仔係巴斯德嘅學生,就向佢尋求建議,關於製作甜菜酒精同酸化嘅問題。[18][19] 巴斯德通過重複同確認泰奧多爾.施旺嘅工作開始咗佢喺呢個話題嘅研究,施旺喺十年前已經證明咗酵母係活嘅。

根據佢女婿René Vallery-Radot嘅講法,喺1857年8月,巴斯德寄咗一份關於乳酸發酵嘅論文畀里爾科學協會,但呢份論文喺三個月之後先讀出嚟。[20]隨後喺1857年11月30號發表咗一份備忘錄。[21]喺呢份備忘錄度,佢發展咗自己嘅思路,表示:「我打算證明,正如有酒精發酵劑,即啤酒酵母,喺任何糖分解成酒精同二氧化碳嘅地方都可以搵到,同樣亦有一種特殊嘅發酵劑,一種乳酸酵母,喺糖變成乳酸嘅時候總係存在。」[22]

巴斯德仲寫咗關於酒精發酵嘅嘢。[23]呢篇文喺1858年完整發表。[24][25]楊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尤斯圖斯·馮·李比希提出咗發酵係由分解引起嘅理論。巴斯德證明咗呢個理論係錯嘅,而係酵母負責將糖發酵製造酒精。[26]佢仲證明咗,當唔同嘅微生物污染咗葡萄酒嘅時候,就會產生乳酸,令到酒變酸。[19]喺1861年,巴斯德觀察到當酵母接觸到空氣嘅時候,每部分酵母發酵嘅糖分就會減少。[26]呢種喺有氧條件下發酵率較低嘅情況後來就叫做巴斯德效應[27]

 
巴斯德喺實驗室做實驗
 
里爾巴斯德研究所

巴斯德嘅研究仲表明,微生物嘅生長係導致飲料如啤酒、葡萄酒同牛奶變壞嘅原因。確立咗呢一點之後,佢發明咗一個過程,將液體如牛奶加熱到60至100度之間。[28]呢個做法殺死咗大部分已經存在嘅細菌同霉菌。巴斯德同克勞德·伯納德喺1862年4月20號完成咗對血液同尿液嘅測試。[29]巴斯德喺1865年將呢個過程申請咗專利,用嚟對抗葡萄酒嘅「疾病」。[28]呢個方法後來就叫做巴斯德消毒法,好快就應用到啤酒同牛奶度。[30]

飲料污染令到巴斯德產生咗一個諗法,就係感染動物同人類嘅微生物會引起疾病。佢提出要防止微生物進入人體,呢個諗法令到約瑟夫·李斯特發展咗手術嘅消毒方法。[31]

喺1866年,巴斯德出版咗《關於葡萄酒嘅研究》,講葡萄酒嘅疾病,喺1876年又出版咗《關於啤酒嘅研究》,講啤酒嘅疾病。[26]

喺19世紀初,阿戈斯蒂諾·巴西已經證明咗白僵菌病係由一種感染蠶嘅真菌引起。[32]自1853年以嚟,兩種叫做「微粒子病」同「軟化病」嘅疾病一直喺法國南部感染大量,到1865年,呢兩種病已經令養蠶農民蒙受巨大損失。1865年,巴斯德去咗阿萊,喺嗰度工作咗五年直到1870年。[33][34]

得咗微粒子病嘅蠶身上會有小體。喺頭三年,巴斯德以為呢啲小體係病嘅症狀。到1870年,佢得出結論,認為小體係微粒子病嘅成因(而家知道係由一種微孢子蟲引起)。[32]巴斯德仲證明咗呢種病係遺傳性嘅。[35]巴斯德發展咗一個系統嚟預防微粒子病:喺雌蛾產卵之後,將蛾打成漿。用顯微鏡檢查呢個漿,如果見到小體,就銷毀啲蛋。[36][35]巴斯德得出結論,認為軟化病係由細菌引起。而家認為主要成因係病毒。[32]軟化病嘅傳播可能係偶然嘅,又或者係遺傳性嘅。衛生可以用嚟預防偶然性軟化病。用消化腔冇引起軟化病嘅微生物嘅蛾嚟產卵,就可以預防遺傳性軟化病。[37]

自然發生

編輯
 
巴斯德用嘅「天鵝頸」樽(天鵝頸樽
 
巴斯德嘅消毒實驗說明液體變壞係由空氣中嘅粒子引起,而唔係空氣本身。呢啲實驗係支持疾病細菌理論嘅重要證據。

假設你可以訪問外部URL《大氣中存在嘅有組織微粒:對自然發生學說嘅檢驗 / 路易·巴斯德》| 惠康收藏館(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njdg2696)。根據以下URL內容嚟回答問題:

佢嘅發現同理論係反對當時普遍流行嘅自然發生觀點。佢受到來自魯昂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費利克斯·阿基米德·普歇嘅特別嚴厲批評。為咗解決呢兩位著名科學家之間嘅爭議,法蘭西科學院提出咗阿倫貝爾獎,獎金2,500法郎,獎勵能夠通過實驗證明支持或反對呢個學說嘅人。[38][39][40]

普歇聲稱到處都有嘅空氣可以令液體中自然產生生物。[41]喺1850年代末,佢做咗一系列實驗,聲稱呢啲實驗證明咗自然發生嘅存在。[42][38]弗朗切斯科·雷迪拉扎羅·斯帕蘭扎尼分別喺17同18世紀提供咗一啲反對自然發生嘅證據。斯帕蘭扎尼喺1765年嘅實驗顯示空氣可能會令肉湯受到細菌污染。到咗1860年代,巴斯德重複咗斯帕蘭扎尼嘅實驗,但係普歇用唔同嘅肉湯得出咗唔同嘅結果。[33]

巴斯德做咗好幾個實驗嚟反駁自然發生理論。佢將煮沸嘅液體放入燒瓶,然後讓熱空氣進入燒瓶。之後佢封住燒瓶,發現冇生物喺入面生長。[42]喺另一個實驗中,當佢打開裝有煮沸液體嘅燒瓶時,灰塵進入燒瓶,令一啲燒瓶中出現生物生長。喺高海拔地區,生物生長嘅燒瓶數量減少,顯示高海拔嘅空氣中含有較少嘅灰塵同生物。[19][43]巴斯德仲用咗天鵝頸燒瓶,裝有可發酵嘅液體。空氣可以通過一條長而彎曲嘅管道進入燒瓶,灰塵粒子會黐喺管道上面。除非將燒瓶傾斜,令液體接觸到受污染嘅頸部內壁,否則肉湯中冇嘢生長。呢個實驗證明咗喺呢啲肉湯中生長嘅生物係來自外部嘅灰塵,而唔係喺液體中自然產生或者由純淨嘅空氣引起。[19][44]

呢啲都係反駁自然發生理論最重要嘅實驗之一。巴斯德喺1881年喺法蘭西科學院做咗五次演講,講解佢嘅發現,喺1882年出版成《大氣中存在嘅有組織微粒:對自然發生學說嘅檢驗》。[45][46]巴斯德喺1862年贏得咗阿倫貝爾獎。[42]佢得出結論:

自然發生學說永遠都唔會從呢個簡單實驗嘅致命一擊中恢復過來。冇任何已知嘅情況可以證實微生物可以冇胚胎、冇相似嘅親本就出現喺世界上。[19][34]

Silkworm disease

編輯

疏仕

編輯
  1. Debré, Patrice (2000). Louis Pasteur. Forster, Elborg翻譯. Baltimore: JHU Press. pp. 502–503. ISBN 978-0-8018-6529-9.
  2. "如果唔係要做研究院通訊院士嘅工作,我就會留喺斯特拉斯堡。但你明白,呢個帶薪假期係一個需要用健康理由掩飾嘅不規則行為。"(巴斯德,1854年2月25日寫畀佢老豆嘅信,收錄喺巴斯德《通信集》第1卷,巴黎,1940年,261頁。)
  3. 巴斯德1854年5月8日寫畀佢老豆嘅信,收錄喺巴斯德《通信集》第1卷,巴黎,1940年,267頁。Pierre-Yves Laurioz喺《Louis Pasteur. La réalité après la légende》(巴黎,2003年,79-81頁)中記錄咗呢段巴斯德事業嘅經歷。關於巴斯德對錢嘅態度,可以睇Richard Moreau嘅《La Préhistoire de Pasteur》(巴黎,L'Harmattan,2000年,257-262頁)。
  4. 4.0 4.1 "Louis Pasteur". 學歷史研究所. 2016年6月. 原先內容歸檔喺2018年3月21日. 喺2018年3月20日搵到.
  5. L. Pasteur,《1854年12月7日喺杜埃舉行嘅杜埃文學院同里爾理學院莊嚴就職典禮上發表嘅演講》,收錄喺:Pasteur Vallery-Radot編,《巴斯德全集》(巴黎,Masson and Co.,1939年),第7卷,131頁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1月9日,.。
  6. Debré, Patrice (2000). Louis Pasteur. Translated by Elborg Forst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 119–120. ISBN 978-0-8018-6529-9. 喺2015年1月27日搵到.
  7. 7.0 7.1 Debré, Patrice (2000). Louis Pasteur. Forster, Elborg翻譯. Baltimore: JHU Press. pp. 505–507. ISBN 978-0-8018-6529-9.
  8. Vallery-Radot, René (1919). The Life of Pasteur. Devonshire, R. L.翻譯.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p. 246.
  9. Heilbron, J. L., 編 (2003). "Pasteur, Loui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617. ISBN 978-0-19-974376-6.
  10.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fein嘅參照
  11. Hook, Sue Vander (2011). Louis Pasteur: Groundbreaking Chemist & Biologist. Minnesota: ABDO Publishing Company. pp. 8–112. ISBN 978-1-61758-941-6.
  12. 12.0 12.1 12.2 12.3 12.4 H.D. Flack (2009) "路易.巴斯德喺1848年發現分子手性同自發分解,以及佢嘅晶體學同化學工作嘅完整回顧,"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9年9月8日,.《晶體學報》,A部分,第65卷,371–389頁。
  13. L. Pasteur (1848) "晶體形態同化學成分之間可能存在嘅關係,以及旋光性嘅原因之回憶錄"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10月21日,.,《法國科學院紀要》(巴黎),26:535–538。
  14. L. Pasteur (1848) "晶體形態、化學成分同旋光性方向之間可能存在嘅關係",《化學物理年鑑》,第3系列,第24卷,第6期,442–459頁。
  15. George B. Kauffman同Robin D. Myers (1998)"巴斯德對外消旋酸嘅分解:一百五十周年回顧同新翻譯,"《化學教育者》,第3卷,第6期,[未記頁數]
  16. Joseph Gal:《路易.巴斯德、語言同分子手性。I. 背景同不對稱性》,《手性》23期(2011年)1–16頁。
  17.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cohn嘅參照
  18. Vallery-Radot, René (1919). The Life of Pasteur. Devonshire, R. L.翻譯.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p. 79.
  19. 19.0 19.1 19.2 19.3 19.4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Ligon嘅參照
  20. Vallery-Radot, René (1907). La vie de Pasteur (法文).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p. 98.
  21. Pasteur, Louis (1857). "Mémoire sur la fermentation appelée lactique". Comptes Rendus Chimie (法文). 45: 913–916. 原先內容歸檔喺12 March 2017. 喺11 March 2017搵到.
  22. Manchester, K.L. (2007). "Louis Pasteur, fermentation, and a rival".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03 (9–10): 377–380. 原先內容歸檔喺26 October 2014. 喺26 October 2014搵到.
  23. Pasteur, Louis (1857). "Mémoire sur la fermentation alcoolique". Comptes Rendus Chimie (法文). 45 (6): 1032–1036. PMC 2229983.
  24. Pasteur, Louis (1858). "Nouveaux faits concernant l'histoire de la fermentation alcoolique". Comptes Rendus Chimie (法文). 47: 1011–1013.
  25. Pasteur, Louis (1858). "Nouveaux faits concernant l'histoire de la fermentation alcoolique". Annales de Chimie et de Physique. 3rd Series (法文). 52: 404–418.
  26. 26.0 26.1 26.2 Barnett, James A.; Barnett, Linda (2011). Yeast Research: A Historical Overview. Washington, DC: ASM Press. ISBN 978-1-55581-516-5.
  27. Zimmermann, F.K.; Entian, K.-D., 編 (1997). Yeast Sugar Metabolism. CRC Press. pp. 20–21. ISBN 978-1-56676-466-7.
  28. 28.0 28.1 Bowden, Mary Ellen; Crow, Amy Beth; Sullivan, Tracy (2003). Pharmaceutical achievers: the human fac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Philadelphia: Chemical Heritage Press. ISBN 978-0-941901-30-7.
  29. Vallery-Radot, René (1919). The Life of Pasteur. Devonshire, R.L.翻譯.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p. 104.
  30. Nelson, Bryn (2009). "The Lingering Heat over Pasteurized Milk". Chemical Heritage Magazine. 27 (1). 原先內容歸檔喺21 March 2018. 喺20 March 2018搵到.
  31. Hicks, Jesse. "A Fresh Breath". Chemical Heritage Magazine. 原著喺11 June 2016歸檔. 喺27 January 2015搵到.
  32. 32.0 32.1 32.2 Hatcher, Paul; Battey, Nick (2011). Biological Diversity: Exploiters and Exploited. John Wiley & Sons. pp. 88–89, 91. ISBN 978-0-470-97986-0.
  33. 33.0 33.1 Berche, P. (2012). "Louis Pasteur, from crystals of life to vaccination".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18 (s5): 1–6. doi:10.1111/j.1469-0691.2012.03945.x. PMID 22882766.
  34. 34.0 34.1 Schwartz, M. (2001). "The life and works of Louis Pasteur".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91 (4): 597–601. doi:10.1046/j.1365-2672.2001.01495.x. PMID 11576293. S2CID 39020116.
  35. 35.0 35.1 Keim, Albert; Lumet, Louis (1914). Louis Pasteur. 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 pp. 87–88.
  36. Vallery-Radot, René (1919). The Life of Pasteur. Devonshire, R. L.翻譯.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p. 141.
  37. Vallery-Radot, René (1919). The Life of Pasteur. Devonshire, R. L.翻譯.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p. 156.
  38. 38.0 38.1 Magner, Lois N. (2002).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 (第3版). New York: Marcel Dekker. pp. 251–252. ISBN 978-0-203-91100-6.
  39. Roll-Hansen, Nils (1979).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Pasteur and Pouchet, 1859–64" (PDF).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XXXIV (3): 273–292. doi:10.1093/jhmas/XXXIV.3.273. PMID 383780. S2CID 39800747. 原著 (PDF)喺3 March 2019歸檔.
  40. Farley, J; Geison, GL (1974). "Science, politics an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the Pasteur-Pouchet debate".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48 (2): 161–198. PMID 4617616.
  41. Keim, Albert; Lumet, Louis (1914). Louis Pasteur. 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 p. 64.
  42. 42.0 42.1 42.2 Porter, JR (1961). "Louis Pasteur: achievements and disappointments, 1861". Bacteriological Reviews. 25 (4): 389–403. doi:10.1128/MMBR.25.4.389-403.1961. PMC 441122. PMID 14037390.
  43. Vallery-Radot, René (1919). The Life of Pasteur. Devonshire, R. L.翻譯.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pp. 96–98.
  44. Keim, Albert; Lumet, Louis (1914). Louis Pasteur. 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 pp. 63–67.
  45. Pasteur, Louis (1882). "Mémoire sur les corpuscules organisés qui existent dans l'atmosphère: examen de la doctrine des générations spontanées". Wellcome Collection (英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1 May 2021. 喺1 May 2021搵到.
  46. Carter, K. C.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Pasteur's concept of disease caus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pecific causes in nineteenth-century medicine".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65 (4): 528–548. JSTOR 44442642. PMID 1802317. 原先內容歸檔喺25 January 2022. 喺1 May 2021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