鉞
鉞[1],斧一類,架生一種,用佢來破開啲嘢。佢至初寫戉,隻字同越同音。鉞石器時代就有,至初用石造,後尾就有銅造,如今石造就叫石鉞,玉造叫玉鉞,青銅造叫青銅鉞。後尾由架生化成武器同禮器。有時別字寫龯,都講鉞。
鉞同斧分別,史上並無明確分界。左傳昭公十五年有「鏚鉞秬鬯」,疏寫「鉞大而斧小」。而太公六韜,「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可見龯重過斧,大過斧,厚過斧。商時鉞成為軍備,有啲會有裝飾。另一說法,斧背有鈎,又或斧頂有尖,就叫鉞。
兵器來講,鉞難啲用,好多時只做禮器,又或斷頭刑具[2]。司馬法咁寫,「夏執玄戉、殷執白戚、周左杖黃戉、右秉白旄。凡戉之屬皆从戉。」可見夏商周都有戉做權力象微。周嗰段出自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香港考古都掘到石鉞,象徵權力[3]。
攷
編輯- ↑ 〈新石器時代晚期〉。
- ↑ 〈斧:與鉞關係密切的古老兵器〉。香港01。
- ↑ 〈屯門近年考古發現印證香港六千年的文化發展〉。
- ↑ 〈百越的名稱〉。
- ↑ 董楚平 (1998)。《吳越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