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概括模板應掛在某年的季度條目(如: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頁首。
編碼
|
註解
|
---|
{{Infobox hurricane season
| image name=①
| basin=②
| year=③
| first storm formed=④
| last storm dissipated=⑤
| strongest storm=⑥
| total storms=⑦
| major storms=⑧
| total damages=⑨
| total fatalities=⑩
| five seasons=⑪}}
|
①季度總結圖,總結圖一向能在維基共享資源相關分類中找到。未有總結圖時請使用Temporary cyclone north.svg。
②填寫「太平洋颱風」。
③季度(年計)。
④季度中,首個熱帶氣旋形成(達熱帶低氣壓程度)。
⑤季度中,最後一個熱帶氣旋形成(達熱帶低氣壓程度),季度未完的話請填空。
⑥季度中,最強的颱風。(可能多於一個)
⑦季度中所有熱帶氣旋總數量,程度低至熱帶低氣壓也計算在內。
⑧季度中達3級颱風程度的颱風總數量。
⑨各國在此季度受吹襲後的金錢損失總數目。
⑩各國在此季度受吹襲後死亡人數。
⑪過去及未來兩年的太平洋颱風季。
|
以下為一例子:
編碼
|
效果
|
---|
{{Infobox hurricane season
| image name=2007 Pacific typhoon season summary.jpg
| basin=太平洋颱風
| year=2007
| first storm formed=[[2007年]][[3月31日]]
| last storm dissipated=[[2007年]][[11月28日]]
| strongest storm=[[颱風聖帕 (2007年)|颱風聖帕]] (110 [[節]]、910[[帕斯卡|百帕斯卡]])
| total storms=24
| major storms=9
| total damages=US$1,600,000,000~
| total fatalities=最少160
| five seasons=[[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2005]] [[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2006]] '''2007''' [[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2008]] [[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2009]]|}}
|
|
迷你單獨風暴模板改
迷你單獨風暴模板應掛左介紹熱帶氣旋的章節內。
編碼
|
註解
|
---|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Basin=①
|WarningCenter=②
|Image=③
|Track=④
|Formed=⑤
|Dissipated=⑥
|10-min winds=⑦
|1-min winds=⑧
|Pressure=⑨
}}
|
①填寫「WPac」便行。
②填寫「JMA」便行。
③該熱帶氣旋的衛星圖片。
④該熱帶氣旋的路徑圖。
⑤該熱帶氣旋的形成日期。沒有的話須使用Temporary cyclone north new.svg。
⑥該熱帶氣旋的消散日期。
⑦該熱帶氣旋10分鐘平均最高風速(節)。此項必須填寫,以加上模板顏色及風暴程度。
⑧該熱帶氣旋1分鐘平均最高風速(節)。此項必須填寫,以加上模板顏色及風暴程度。
⑨該熱帶氣旋的最低氣壓(帕斯卡)。此項必須填寫,以加上模板顏色及風暴程度。
|
以下是一例子:
{{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
|Basin=WPac
|WarningCenter=JMA
|Image=STS Dolphin 14 December 2008.jpg
|Track=Dolphin 2008 track.png
|Formed=[[2008年]][[12月10日]]
|Dissipated=[[2008年]][[12月19日]]
|10-min winds=65
|1-min winds=90
|Pressure=960
}}
風暴名單改
太平洋颱風季風暴名單有兩個互不關聯的版本:中文及菲律賓語。而英語版本則與中文對譯,並早已訂好。因此英語版本不需擺放。中文版本的風暴名單大約4年便用完。因此,香港天文台會每季度作少量修訂,但總會有一些名稱出現多個熱帶氣旋。而中文風暴名單能在香港天文台的這個連結[2]找到。
而菲律賓語版本的風暴名單則共有4套,每年用一套,4年重用一次,並會每年作少量修訂。同樣地,可能有一些名稱出現多個熱帶氣旋。而菲律賓語版本的風暴名單能在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這個連結[3]找到。
風暴條目改
建立單獨的太平洋颱風季的熱帶氣旋條目前,要先考慮該熱帶氣旋的影響力,假如該熱帶氣旋沒有登陸陸地、沒有對陸地造成任何傷亡的話,就盡量不好建立。否則,經過討論後,條目可能會被刪除。因此,建議該熱帶氣旋最好達強烈熱帶風暴的程度,並有一定影響,才好建立。
而風暴的條目名稱,請先填寫它的程度,如強烈熱帶氣暴,之後就寫它的名稱。若該風暴曾出現兩次,請在名稱後面加上它的年份,如(2007年),並且加建一個消歧義頁。
每個風暴條目首先,在首段要說明它的名稱、英語名稱、國際編號、JTWC編號、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名稱、台灣中央氣象局分級等,以及一個風暴模板。另外,請加上該名字的提供國家及意思(可以在這連結[4]查詢)。在條目正文,請寫該熱帶氣旋的發展經過及路徑,若該熱帶氣旋已消散,可加上它的路徑圖。然後,再詳寫它對各國造成的影響(例如發出的警告信號、損失等),並附出參考資料。別忘記在條目的結尾加上模板{{20XX_Pacific_typhoon_season_buttons}}。
太平洋颱風季的熱帶氣旋條目例子:颱風白海豚、熱帶風暴海高斯 (2008年)、颱風鸚鵡 (2008年)。
風暴模板改
編碼
|
註解
|
---|
|{{infobox hurricane
| name=①
| category=②
| type=③
| JMAcategory=④
| JMAtype=⑤
| CWBcategory=⑥
| CWBtype=⑦
| image location=⑧
| image name=⑨
| formed=⑩
| dissipated=⑪
| highest 1-min winds=⑫
| highest 10-min winds=⑬
| lowest pressure=⑭
| total fatalities=⑮
| total damages= ⑯
| areas affected=⑰
| hurricane season=⑱
}}
|
①該熱帶氣旋的名稱,並括上該熱帶氣旋的國際編號。
②—⑦此幾項較為覆雜,詳情見下。
⑧該熱帶氣旋的衛星圖片
⑨描述⑧圖像的文字內容
⑩熱帶氣旋形成日期
⑪熱帶氣旋消散日期,未消散的話請填「活躍中」
⑫一分鐘平均最高風速,單位為節,並括上km/h的單位
⑬十分鐘平均最高風速,單位為節,並括上km/h的單位
⑭熱帶氣旋最低氣壓
⑮該熱帶氣旋導致的人口死傷及失蹤
⑯該熱帶氣旋導政的國家金錢損失
⑰受影響地區
⑱該熱帶氣旋所屬的太平洋颱風季季度
|
颱風類別改
在風暴模板,其中有六項參數:
即是上面#風暴模板介紹的②—⑦。說到這六項參數,相信很多人都看到眼花瞭亂。因此,以下的列表可以協助您編寫。
(以下列表只供太平洋颱風季編者使用,並剔去非屬於太平洋颱風季的名詞編碼,因此,編輯全球性熱帶氣旋的編者,請勿參考此表格編輯非屬於太平洋颱風季的熱帶氣旋條目)
為了讓各位編輯得更方便,以下列表將各級的熱帶氣旋應填的函數列在一起,希望各位能編輯得更輕鬆!
(請注意!此列表不一定準確,主要原因是各氣象台的風速數據資料可能會有所不同。)
蒲福風級
|
風速(km/h) (一分鐘平均)
|
香港天文台及 日本氣象廳 及中國氣象局
|
台灣中央氣象局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category
|
type
|
JMAcategory
|
JMAtype
|
CWBcategory
|
CWBtype
|
---|
<8
|
<63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低氣壓
|
depression
|
tropical depression
|
depression
|
tropical depression
|
low
|
tropical depression
|
8-9
|
63-87
|
熱帶風暴
|
輕度颱風
|
熱帶風暴
|
storm
|
tropical storm
|
storm
|
tropical storm
|
cwb1
|
cwb1
|
10
|
88-103
|
強烈熱帶風暴
|
輕度颱風
|
熱帶風暴
|
STS
|
STS
|
STS
|
STS
|
cwb1
|
cwb1
|
11
|
104-117
|
強烈熱帶風暴
|
輕度颱風
|
強烈熱帶風暴
|
STS
|
STS
|
STS
|
STS
|
cwb1
|
cwb1
|
12-13
|
118 - 153
|
颱風
|
中度颱風
|
一級颱風
|
cat1
|
typhoon
|
1
|
typhoon
|
cwb2
|
cwb2
|
14-15
|
154-177
|
(強)颱風
|
中度颱風
|
二級颱風
|
cat2
|
typhoon
|
2
|
typhoon
|
cwb2
|
cwb2
|
16-?
|
178-209
|
(超強)颱風
|
強烈颱風
|
三級颱風
|
cat3
|
typhoon
|
3
|
typhoon
|
cwb3
|
cwb3
|
?
|
210-249
|
(超強)颱風
|
強烈颱風
|
四級颱風
|
cat4
|
typhoon
|
4
|
typhoon
|
cwb3
|
cwb3
|
?
|
>250
|
(超強)颱風
|
強烈颱風
|
五級颱風
|
cat5
|
super typhoon
|
5
|
typhoon
|
cwb3
|
cwb3
|
以下是一個風暴模板的例子,颱風薔薇:
{{infobox hurricane
| name=颱風薔薇 (0815)
| category=cat5
| type=super typhoon
| JMAcategory=typhoon
| JMAtype=typhoon
| CWBcategory=cwb3
| CWBtype=cwb3
| image location=Jangmi_2008.jpg
| image name=9月27日接近強度巔峰的薔薇
| formed=[[2008年]][[9月23日]]
| dissipated=[[2008年]][[10月1日]]
| highest 1-min winds=145 節 (270 km/h)
| highest 10-min winds=115 節 (215 km/h)
| lowest pressure=910 [[帕斯卡|hPa]] ([[毫巴]])
| total fatalities= 2人死亡、2人失蹤(台灣)
| total damages= 農損即至少新台幣<br />21億4,158萬元(台灣)
| areas affected=[[台灣]]、[[日本]][[沖繩縣]]
| hurricane season =[[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
}}
季度概括按鈕模板改
為了方便瀏覽者查詢及鏈入該季度的所有熱帶氣旋,季度概括按鈕模板便適合他們。季度概括按鈕是{{XXXX Pacific typhoon season buttons}},例子如{{2009 Pacific typhoon season buttons}}:
編輯此模板很簡單,首先不用理會整個模板頭尾的結構,內容只是一個一個按鈕,以下為說明:
編碼
|
註解
|
---|
{{Hurricane_season_bar_button
|buttonspacing=0.25em
|intensity={{Storm_colour|①}}
|stormname=②
|strength=③
|linkname=④
|storminitial=⑤
}}
|
①須根據熱帶氣旋的程度而填,可根據該熱帶氣旋的頁面。此欄可選填:depression(熱帶低氣壓)、storm(熱帶風暴)、STS(強烈熱帶風暴)及TY(颱風),這四個程度根據日本氣象廳颱風等級。
②此熱帶氣旋的菲律賓語名字。
③此熱帶氣旋的強度,請填寫英語(如:Severe tropical storm )。
④該熱帶氣旋的條目,若沒有的話,請填「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該熱帶氣旋的章節」。
⑤編號(國際編號,兩位數字)。若該編號並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請在編號前加上*(PAGASA名字)、#(JTWC編號)或^(其它氣象台)。
|
以下為一例子(不提供效果,因為只是一個小按鈕):
{{Hurricane_season_bar_button
|buttonspacing=0.25em
|intensity={{Storm_colour|storm}}
|stormname=Quinta
|strength=severe tropical storm
|linkname=強烈熱帶風暴梅莎
|storminitial=19
}}
另外,假如該模板的按鈕有兩行的話,請盡量把它們排齊並對稱,使外觀更美好。但若有三行的話,如{{2006 Pacific typhoon season buttons}},那就未免外觀會較差。
實用模板改
除了條目中必須加入的模板外,以下模板是一些快捷模板,方便各位使用:
國旗模板改
以下是太平洋颱風季主要受吹襲的國家的國旗模板:
實用連結改
假如您編輯太平洋颱風季相關條目時感到一無頭緒,可參考以下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改
在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裡收藏了大量媒體,而其中亦大量熱帶氣旋的衛星圖像及路傾徑圖。以下是維基共享資源中太平洋颱風季相關分類的連結:
討論區改
若有任何疑問,可以本專題的討論頁—Wikipedia talk:專題/太平洋颱風季發表。(由於此專題最近才建立,因此討論頁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