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粵拼tyun4 bou2 jan4普通話拼音:Túnpǔrén[註 1])係喺貴州嘅江南漢族移民,歸於穿青人呢類族群[註 2],又嗌京族ging1 zuk6鳳頭苗fung6 tau4 miu4。佢哋係駐守西南嘅漢族官兵後裔,所謂「屯」指軍隊駐地,「堡」指平民居所,不過屯同堡無區別,西出貴陽百十公里就會見到佢哋呢種軍事、民居合一嘅石屋建筑。屯堡係最初雲貴漢人移民嘅據點。

屯堡人

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喺1896年影嘅屯堡女人
總人口
30萬
語言
江淮官話南京話
宗教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 、佛教道教。有啲信其他教或者唔信教。
相關種族
江淮人仡佬族苗族

移民史 編輯

背景 編輯

1381年,即係大明開國第14年,各地嘅軍閥勢力都平定曬,就剩雲貴遼東嗟,雲貴係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嘅地頭。當年農曆九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名將傅友德藍玉沐英兵分兩路攻雲貴。

十二月,明軍攞咗普定(今日安順市普定縣),貴州啲部族歸曬降,部隊就按計劃進軍雲南啦,點知無耐,歸降嘅部族叛亂。之後幾年,明軍行開下嗟,啲人就反叛,於是沐英向皇帝提出「調北征南」:將呢批江南中原嘅精銳部隊長駐雲貴,學似漢代屯田噉,平時耕田自養,出事就直接打仗。於是有十幾萬南征軍士作為明代第一批屯堡移民過去雲貴。

調北征南 編輯

想軍心穩定,靠屯田有糧喫重未夠。朱元璋就覺得要令呢班將士「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於是落令連佢哋啲親屬都要移民過去,於是就有第二批嘅移民。當時入貴州嘅士兵約12萬,加埋軍屬有42萬人,組成咗個軍屯體系。

軍屬係冚家搬趄,大批老嫩婦孺跋山涉水,艱難過行軍,所以之間互助、乃至結拜好多。比如今日安順嘅平壩縣有個天龍屯堡,由四姓張、陳、沈、鄭開創,四姓先祖都係軍屬,佢哋喺洞庭湖埋岸,一齊行古驛道入貴州,同舟共濟、克服艱險,為此四姓先祖都改名一齊叫做「征定」,流過天龍屯堡條河都叫做征定河。

明初貴州比較蠻荒,軍屯安定咗重要好多人來開發。於是政府鼓勵百姓移民西南,叫「就寬鄉」政策:除咗畀地、減稅,官府重出銀起有防禦功能嘅石堡來組織民屯。不過雖然政策優惠,始終故土難離,貴州又蠻荒,無咁多人自願去。於是湖廣等地方就「三丁抽一」強制移民。於是軍屯之外多咗民屯。

此外重有商屯:原本係國家專賣嘅高利潤商品,朝廷爲咗改善邊境軍糧唔夠嘅狀況,畀啲商人去邊境販運糧草,然後許可呢啲商人賣鹽。不過長途運糧成本高、風險大,有啲商人乾脆請農民喺邊境當地墾荒、種軍糧,來換得賣鹽許可。

分佈 編輯

主要係安順,有300幾處屯堡,密度最高係七眼橋鎮,百幾平方公里內有40幾個屯堡,重保存得好好。

文化 編輯

屯堡人大部分來自江南,尤其係南京,因為來自京師,所以叫「京族」,來到一個落後嘅異域,就有種心理優越:唔同當地民族通婚,亦唔多同外界交流,屯堡內外嘅生活方式好唔同,即係文化孤島。「應天府乃我故鄉,有我族人,有我良田美宅」,呢種優越令佢哋好珍視傳統,結果保存咗六百年前嘅大明遺風,成為古代文化嘅現代遺留。

建筑 編輯

屯堡民居大多係磚石屋,以四合院爲單位,不過條村係有整體設計嘅,著眼於軍事功能。巷嘅兩邊都有石門,有外敵侵入條村,關埋石門就韞住佢啦。巷嘅牆壁有好多窿仔,用來監視、攻擊外敵。雖然係有軍事功能,不過細節上亦都精緻,比如垂花門、鏤空隔窗呢啲建筑元素,就係江南嘅木雕石雕

地戲 編輯

地戲係屯堡人特有嘅戲,由「軍儺」發展以來。「儺」(讀挪,no4)原本係戴住面具跳嘅祈福驅鬼儀式,軍儺用來喺軍中跳以振軍心。屯堡地戲重保存住戴面具、攞兵器嘅特點,題材主要係三國楊家將啲戰爭故事。因為係軍隊後裔,所以文化尚武

衣冠 編輯

佢哋重保存住大明衣冠,無受清朝剃髮易服嘅影響,到接近20世紀時依然係純正漢服。不過後來因為同外界接續多咗,服飾有啲滿化,不過依然係明代鳳陽唐裝。不過因為漢服失傳咗好耐,佢哋著住漢服返南京尋祖時畀人以為係少數民族。

女人嘅髮髻係三綹頭(綹讀柳,lau5),又叫鳳凰頭,後來啲漢人唔認得佢哋係漢族,以為佢哋係苗人,於是嗌佢哋做「鳳頭苗」。

啲女人追隨朱元璋個老婆大腳馬皇后,所以唔纏足,亦都畀其他族群笑做「大腳女」。

語言 編輯

佢哋有祖訓「離鄉不離腔」,重講緊明代江南話,至今同老式南京話同聲同氣。

編輯

  1. 堡讀pǔ唔讀bǎo,呢個係據佢哋啲話嘅讀音來定嘅,因爲佢哋講嘅係官話一支。粵語唔係官話,唔使跟住變。
  2. 佢哋曾經同其他穿青人一齊申請做少數民族,不過專家鑑定佢哋係舊時漢族移民。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