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麂粵拼cek3 gei2;英文名Red Muntjac、Indian Muntjac、Barking Deer),又叫赤麖印度麂吠鹿,係一種小型鹿,民間經常同黃麂山羌(臺灣俗名)一齊叫做「黃麖」。但身型大過黃麂,毛色亦普遍偏紅。只得雄麂有角同一對長犬齒。目前可分為 15 個亞種,近年研究指出其中或者可以再獨立分成唔同嘅物種。

How to read a taxoboxWikipedia:點樣睇生物分類框
How to read a taxobox
赤麂 / 印度麂

瀕危指標
物種分類
動物界
脊椎動物
哺乳綱
偶蹄目
亞目 (Subordo): 反芻動物亞門
鹿科
亞科 Muntiacinae
麂屬
M. muntjak
二元學名
Muntiacus muntjak
Zimmermann,1780年

名稱由來

編輯

「赤麂」定「黃麖」

編輯

早至清代《新安縣志》就已經記載香港有「黃麖」。長久以來學者同政府都以為香港住嘅係"Reeve's muntjac(黃麂)",而民間就會叫佢哋做「黃麖」,直到2003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做族群普查同基因鑑定,證實期間所有記錄到嘅都係赤麂,並冇發現黃麂。

「麂」嘅讀音

編輯

「麂」本音其實係讀「己」(粵拼gei2)。《康熙字典》記載:「說文解字》:大麋也。狗足,似鹿。《本草註》:麞屬而小於麞,兩邊有長牙,喜鬪。

但係因為黃麖呢個名太過深入民心,而且「麖」同「驚」同音(粵拼geng1),用嚟形容生性細膽嘅赤麂非常貼切,所以粵語地區人民同傳媒仍然習慣將「赤麂」讀做甚至寫做「赤麖」,唔會讀做「己」。

習性

編輯

主要棲息喺多斜坡嘅灌木草原同有刺灌木林,中意被密集嘅灌木掩護。

黃麂差唔多,遇到危險會吠(嘶啞嘅「erk erk erk」聲),所以又有吠鹿嘅稱呼。除咗交配季節外,一般獨居,但亦有少數群居,甚至同其他大型動物一齊食嘢。會用眼下腺分泌揩喺草同樹枝嚟劃地盤。

一般日夜都會出沒,但有啲地方(例如香港嘅品種)特別驚人,開始轉為夜行性。黃昏同大霧時間最活躍。

喺香港,以前赤麂係華南虎嘅主要獵物之一,而家主要天敵已經俾野狗緬甸蟒蛇取代(重未包括)。

佢哋主要食齋,可能幫手傳播某啲植物種子,但亦有文獻顯示有時會捉小動物嚟食。

繁殖

編輯

赤麂通常冬天發情,夏天繁殖,一胎一隻,有時會有2隻,妊娠期210日。鍾意喺被有毒植物包圍嘅樹窿度生仔。

分佈

編輯

印度東南亞婆羅洲馬來西亞等)至中國南部(包括雲南廣東廣西香港)。主要住響森林,有刺嘅灌木林。

亞種

編輯
 
嘉道理農場裏面養嘅赤麂

赤麂有十五個亞種:

另立新物種嘅建議

編輯

有學者提倡將分佈範圍廣闊嘅赤麂分成兩個獨立嘅物種,而唔只係亞種。兩者以泰國克拉地峽(Isthmus of Kra)為界:

  • 原有物種: M. muntjak ,改稱為「南方赤麂婆羅洲赤麂巽他赤麂 (Southern / Bornean / Sundaland Red Muntjac)」
  • 新物種:M. vaginalis,稱為「北方赤麂印度赤麂 (Northern / Indian Red Muntjac)」位於印度、印支半島同華南嘅族群將會歸入「北方赤麂」。

學界需要更深入噉研究唔同地域嘅赤麂之間嘅基因差異先可以落結論。

所受威脅

編輯

雖然赤麂分布廣泛,但佢同時係其中一種主要嘅野味,經常被大量捕殺。赤麂亦因為會闖入農地同花園覓食,而被農夫同屋主當成害獸噉殺死。

亂放生流浪狗/野生動物,亦為佢哋帶嚟威脅。雌性赤麂因為冇角同長犬齒,容易被其他動物獵殺。香港嘅赤麂族群性別嚴重失衡,由正常嘅1公:3乸,銳減到2-4公:1乸。

城市發展亦令到赤麂嘅棲息地割裂。香港耐唔耐就有新聞報導赤麂跌落引水道被困,就算被人救起都會因過度受驚而死。有時佢哋喺走上公路嗰陣被車撞死。

資料來源

編輯

相關新聞

編輯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