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
迦梨陀娑(天城文:कालिदास,拉丁化:Kālidāsa)係出名嘅梵文劇作家同詩人。
कालिदास 迦梨陀娑 | |
---|---|
迦梨陀娑 | |
出世 | 可能係西元4世紀[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可能喺喜馬拉雅山脈或者鄔闍衍那附近 |
死 | 可能西元5世紀[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笈多王朝,可能喺鄔闍衍那或者斯里蘭卡 |
職業 | 劇作家同詩人 |
國籍 | 印度人 |
體裁 | 梵劇 |
主題 | 印度教往世書(Hindu Puranas) |
名作 | Abhijñānaśākuntalam, "Meghadūta" |
配偶 | 傳說同一個叫Vidyotma嘅公主結婚 |
受影響 | 印度神話、印度哲學 |
影響咗 | 廣泛持久咁影響咗印度文學 |
早期生活
編輯學者推測,迦梨陀娑可能喺喜馬拉雅山附近、烏闍衍那周邊,或者加陵伽(歷史地區)生活過。呢個假設係基於迦梨陀娑喺佢嘅作品《鳩摩羅sambhavam》中對喜馬拉雅山嘅詳細描述,喺《雲使》中表現出對烏闍衍那嘅鍾愛,以及喺《羅怙族譜》(第六sarga)中對加陵伽皇帝赫曼嘉達嘅高度讚美。
拉克什米·達爾·卡拉(1891-1953),一個克什米爾潘迪特嘅梵文學者,寫咗本叫《迦梨陀娑嘅出生地》(1926)嘅書,試圖根據迦梨陀娑嘅作品追溯佢嘅出生地。佢得出結論話迦梨陀娑喺克什米爾出世,但之後向南遷移,尋求當地統治者嘅贊助以求發展。佢從迦梨陀娑嘅作品中引用嘅證據包括:[1][2][3]
- 描述咗喺克什米爾有,但喺烏闍衍那或加陵伽冇嘅動植物:藏紅花植物、雪松樹、克什米爾麝香鹿等。
- 描述咗克什米爾常見嘅地理特徵,好似高山湖泊同林間空地。
- 提到一啲唔係咁有名嘅地方,根據卡拉嘅說法,呢啲地方可以同克什米爾嘅地方對應得上。呢啲地方喺克什米爾以外唔係好出名,所以冇同克什米爾有密切接觸嘅人應該唔會知。
- 提到一啲源自克什米爾嘅傳說,例如喺克什米爾文本《尼拉摩陀往世書》中提到嘅尼昆巴傳說;喺《沙恭達羅》中提到克什米爾係由一個湖形成嘅傳說。呢個喺《尼拉摩陀往世書》中提到嘅傳說講,有個叫阿南塔嘅部落首領排乾咗一個湖嚟殺一隻魔鬼。阿南塔將呢個原本係湖而家變咗陸地嘅地方以佢老豆迦葉仙人嘅名改做「克什米爾」。
- 根據卡拉嘅講法,《沙恭達羅》係顯現論哲學(克什米爾濕婆教嘅一個分支)嘅寓言戲劇化。卡拉仲認為,嗰陣時呢個分支喺克什米爾以外冇人知。
時期
編輯好多古代同中世紀嘅書都話迦梨陀娑係一個叫做維克拉馬迪蒂亞嘅國王嘅宮廷詩人。傳說中,有一個叫做維克拉馬迪蒂亞嘅國王喺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喺烏闍衍尼統治。有啲學者認為呢個傳說中嘅維克拉馬迪蒂亞根本就唔係一個歷史人物。仲有其他喺烏闍衍尼統治並採用「維克拉馬迪蒂亞」呢個稱號嘅國王,其中最著名嘅係旃陀羅笈多二世(公元380年至415年在位)同耶輸達曼(公元6世紀)。[5]
最普遍嘅理論認為,迦梨陀娑喺旃陀羅笈多二世統治期間最活躍,所以大約喺公元4至5世紀度。由威廉·瓊斯同A. B. 基思嘅時代開始,好多西方學者都支持呢個理論。[5] 好似史坦利·沃爾珀特呢啲現代西方印度學家同學者都支持呢個理論。[6] 好多印度學者,例如瓦蘇德夫·維什努·米拉希同拉馬·古普塔,都將迦梨陀娑放喺呢個時期。[7][8] 根據呢個理論,佢嘅事業可能延伸到鳩摩羅笈多一世(公元414年至455年在位)嘅統治時期,甚至可能延伸到塞建陀笈多(公元455年至467年在位)嘅統治時期。[9][10]
迦梨陀娑最早嘅古文字證據喺一個喺曼德索爾太陽神廟發現嘅梵文碑文度搵到,呢個碑文嘅日期大約係公元473年,裏面有啲詩句似乎模仿咗密雲使嘅Purva,66;同六季集嘅V,2–3,不過冇提到迦梨陀娑呢個名。[11] 佢嘅名同詩人婆羅毘嘅名第一次喺公元634年喺卡納塔克邦發現嘅艾霍雷碑文度提到。[12]
多個迦梨陀娑嘅理論
編輯有啲學者,包括M. Srinivasachariar同T. S. Narayana Sastri,認為畀人歸功於「迦梨陀娑」嘅作品唔係出自同一個人。根據Srinivasachariar嘅講法,8世紀同9世紀嘅作家暗示有三個著名嘅文學人物都叫迦梨陀娑。呢啲作家包括Devendra(《Kavi-Kalpa-Latā》嘅作者)、王舍伽羅同Abhinanda。Sastri將呢三個迦梨陀娑嘅作品列舉如下:[13]
1. 迦梨陀娑又名Mātṛgupta,《Setu-Bandha》同三齣戲劇(《沙恭達羅》、《馬拉維卡與阿耆尼蜜多羅》同《烏爾瓦希的勝利》)嘅作者。 2. 迦梨陀娑又名Medharudra,《鳩摩羅sambhava》、《密雲使》同《羅怙世系》嘅作者。 3. 迦梨陀娑又名Kotijit:《六季集》、《Śyāmala-Daṇḍakam》同《Śṛngāratilaka》等作品嘅作者。
Sastri繼續提到另外六個以「迦梨陀娑」為名嘅文學人物:Parimala迦梨陀娑又名Padmagupta(《Nava-sahasanka-charita》嘅作者)、迦梨陀娑又名Yamakakavi(《Nalodaya》嘅作者)、Nava迦梨陀娑(《Champu Bhāgavata》嘅作者)、阿克巴時期嘅迦梨陀娑(好多samasya即謎語嘅作者)、迦梨陀娑八世(《Lambodara Prahasana》嘅作者),同Abhinava迦梨陀娑又名Mādhava(《Saṅkṣepa-Śaṅkara-Vijayam》嘅作者)。[13]
根據K. Krishnamoorthy嘅講法,「維克拉馬迪蒂亞」同「迦梨陀娑」分別被用作任何贊助國王同任何宮廷詩人嘅通稱。[14]
作品
編輯史詩
編輯迦梨陀娑係兩部大史詩嘅作者,分別係《鳩摩羅森婆婆》(鳩摩羅指迦底迦,森婆婆指事件發生嘅可能性,喺呢個語境中指出生。因此鳩摩羅森婆婆意味住迦底迦嘅誕生)同埋《羅怙族》(「羅怙王朝」)。
短詩
編輯迦梨陀娑仲寫咗《密伽杜陀》(「雲使」),係一首「短詩」(小詩)。[15]佢講述咗一個夜叉試圖通過一朵雲向佢嘅情人傳遞訊息嘅故事。迦梨陀娑將呢首詩設定為曼陀羅韻,以其抒情甜美而聞名。呢係迦梨陀娑最受歡迎嘅詩之一,而且有好多關於呢部作品嘅評論。
迦梨陀娑仲寫咗《夏摩拉贊歌》,描述女神摩檀伽嘅美貌。
戲劇
編輯迦梨陀娑寫咗三齣戲。喺呢啲戲入面,《沙恭達羅的認出》(「認出沙恭達羅」)通常被認為係傑作。佢係最早被翻譯成英文嘅梵文作品之一,此後已經被翻譯成好多種語言。[16]
- 《摩羅維迦和阿耆尼密多羅》(「關於摩羅維迦同阿耆尼密多羅」)講述咗阿耆尼密多羅王愛上咗一個被流放嘅女僕摩羅維迦嘅畫像。當王后發現佢丈夫對呢個女仔嘅熱情時,佢變得好憤怒,將摩羅維迦囚禁起嚟,但命運安排,摩羅維迦實際上係一個真正嘅公主,從而令呢段感情合法化。
- 《沙恭達羅的認出》(「認出沙恭達羅」)講述咗杜衫多王喺打獵旅程中遇到沙恭達羅嘅故事。沙恭達羅係聖人迦奴嘅養女,亦係毗濕縛密多羅同美那迦嘅親生女兒。杜衫多同佢結婚。當佢被召回宮廷時,發生咗一場意外:懷有佢哋孩子嘅沙恭達羅無意中冒犯咗到訪嘅杜爾瓦薩,並受到詛咒,令杜衫多完全忘記咗佢,直到佢見到佢留俾佢嘅戒指。喺佢懷孕後期前往杜衫多宮廷嘅旅程中,佢遺失咗戒指,最後未被認出就離開咗。一個漁夫搵到戒指,認出皇家印章並將佢交還俾杜衫多,杜衫多恢復咗對沙恭達羅嘅記憶,開始尋找佢。歌德對迦梨陀娑嘅《沙恭達羅的認出》好著迷,呢部作品喺歐洲變得出名,係因為由英文翻譯成德文。
- 《烏爾瓦希的英勇獲得》(「烏爾瓦希靠勇氣贏得」)講述咗布魯拉瓦王同天界仙女烏爾瓦希相愛嘅故事。作為一個不朽嘅存在,佢要返回天界,但一場不幸嘅意外令佢被送返人間成為凡人,並受到詛咒:一旦佢嘅愛人見到佢將會生下嘅孩子,佢就會死亡(因此返回天界)。經過一系列嘅不幸事件,包括烏爾瓦希暫時變成一棵藤蔓,詛咒最終被解除,戀人被允許留喺人間相愛。
翻譯
編輯蒙哥馬利·舒勒喺準備佢嘅作品《梵文戲劇書目》時,發表咗一份關於《沙恭達羅》戲劇版本同翻譯嘅書目。[註 1][17]舒勒之後通過編纂《烏爾瓦希的英勇獲得》同《摩羅維迦和阿耆尼密多羅》嘅版本同翻譯書目,完成咗佢對迦梨陀娑戲劇作品嘅書目系列。[18]威廉·瓊斯爵士喺1791年出版咗《沙恭達羅》嘅英文翻譯,而《季節集》喺1792年由佢以原文出版。[19]
錯誤歸屬同假迦梨陀娑
編輯根據印度學家齊格弗里德·林哈德嘅說法:
好多長詩同短詩都錯誤咁歸屬俾迦梨陀娑,例如《蜜蜂八詩》、《陶罐》、《吉祥八詩》、《那羅烏達亞》(羅毗提婆嘅作品)、《花箭遊戲》(有時都歸屬俾婆羅茹奇或羅毗提婆)、《羅刹薩詩》、《季節集》、《薩拉斯瓦蒂讚歌》、《情愛之味八詩》、《情愛之點》、《夏摩拉贊歌》同關於韻律嘅短篇教誨文本《聽聞覺醒》,否則就認為係婆羅茹奇或耆那教徒阿吉塔塞那嘅作品。除咗非正宗作品之外,仲有一啲「假」迦梨陀娑。好多後來嘅詩人對佢哋嘅詩歌成就感到非常自豪,要麼大膽到自稱迦梨陀娑,要麼發明咗諸如「新迦梨陀娑」、「阿克巴爾嘅迦梨陀娑」等筆名。[20]
影響
編輯迦梨陀娑嘅影響延伸到所有後來嘅梵文作品,以及廣泛嘅印度文學,成為梵文文學嘅典範。[21][11]
值得注意嘅係,喺現代印度文學中,《密伽杜陀》嘅浪漫主義可以喺泰戈爾關於季風嘅詩歌中搵到。
註
編輯- ↑ 佢之後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喺1901-32年出版嘅13卷哥倫比亞大學印度-伊朗系列嘅第三卷出版,由A·V·威廉姆斯·傑克遜編輯。
攷
編輯- ↑ Gopal 1984, p. 3。
- ↑ P. N. K. Bamzai (1 January 1994). Culture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Kashmir.第1卷. M.D. Publications Pvt. Ltd. pp. 261–262. ISBN 978-81-85880-31-0. 原先內容歸檔喺15 May 2016. 喺15 November 2015搵到.
- ↑ M. K. Kaw (1 January 2004). Kashmir and Its People: Studies in the Evolution of Kashmiri Society. APH Publishing. p. 388. ISBN 978-81-7648-537-1. 原先內容歸檔喺20 May 2016. 喺15 November 2015搵到.
- ↑ "About Kalidasa". Kalidasa Academi. 原著喺28 7月 2013歸檔. 喺30 12月 2015搵到.
- ↑ 5.0 5.1 Chandra Rajan (2005). The Loom Of Time. Penguin UK. pp. 268–274. ISBN 9789351180104.
- ↑ Wolpert, Stanley (2005). Ind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8. ISBN 978-0-520-24696-6.
- ↑ Vasudev Vishnu Mirashi and Narayan Raghunath Navlekar (1969). Kālidāsa; Date, Life, and Works. Popular Prakashan. pp. 1–35. ISBN 9788171544684.
- ↑ Gopal 1984, p. 14.
- ↑ C. R. Devadhar (1999). Works of Kālidāsa.第1卷. Motilal Banarsidass. pp. vii–viii. ISBN 9788120800236.
- ↑ Sastri 1987, pp. 77–78.
- ↑ 11.0 11.1 Gopal 1984, p. 8.
- ↑ Sastri 1987, p. 80.
- ↑ 13.0 13.1 M. Srinivasachariar (1974). History of Classical Sanskrit Literature. Motilal Banarsidass. pp. 112–114. ISBN 9788120802841.
- ↑ K. Krishnamoorthy (1994). Eng Kalindi Charan Panigrahi. Sahitya Akademi. pp. 9–10. ISBN 978-81-7201-688-3.
- ↑ Kalidasa Translations of Shakuntala, and Other Works. J. M. Dent & sons, Limited. 1920-01-01. 原先內容歸檔喺13 April 2021. 喺5 October 2015搵到.
- ↑ "Kalidas". www.cs.colostate.edu. 原先內容歸檔喺13 April 2021. 喺2021-04-07搵到.
- ↑ Schuyler, Montgomery Jr. (1901). "The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Çakuntalā".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2: 237–248. doi:10.2307/592432. JSTOR 592432.
- ↑ Schuyler, Montgomery Jr. (1902). "Bibliography of Kālidāsa's Mālavikāgnimitra and Vikramorvaçī".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3: 93–101. doi:10.2307/592384. JSTOR 592384.
- ↑ Sastri 1987, p. 2.
- ↑ Lienhard, Siegfried (1984). A History of Classical Poetry: Sanskrit, Pali, Prakrit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III), p. 116.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 ↑ 大英百科全書嘅Edwin Gerow, Kalid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