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1神星Eris,符號:⯰[1],學名136199號小行星,係粒矮行星,位於柯伊伯帶;觀測估計大過冥王星,喺公佈發現嗰陣,發現者同埋NASA等組織曾經封佢做「第十大行星」,臨時編號2003 UB313,臨時名叫冼娜(Xena)。

鬩神星 Icona asteroide.svg
Eris and dysnomia.jpg
軌道離心率0.43883、0.43465546719259 喺Wikidata改呢個
視星等18.7 喺Wikidata改呢個
個名嚟自艾莉絲 喺Wikidata改呢個
絕對星等−1.1 喺Wikidata改呢個
上一項(136198) 2003 UJ296 喺Wikidata改呢個
下一項(136200) 2003 VS5 喺Wikidata改呢個
小行星群海王星外天體、plutoid 喺Wikidata改呢個
軌道傾斜角44.1444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質量16.6 ±0.2 喺Wikidata改呢個
溫度30 開氏、42.5 開氏、55 開氏 喺Wikidata改呢個
半徑1,163 ±6 千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公轉週期557.55 年 喺Wikidata改呢個
自轉週期25.9 ±7.8 鐘頭 喺Wikidata改呢個
昇交點黃經35.9045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半長軸67.74 天文單位 喺Wikidata改呢個
遠日點距離97.468 天文單位 喺Wikidata改呢個
近日點距離38.013 天文單位 喺Wikidata改呢個
近心點幅角151.6871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平均近點角205.384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天文符號Eris symbol (fixed width).svg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星體太陽 喺Wikidata改呢個
子星體鬩衞一 喺Wikidata改呢個
臨時冧巴2003 UB313 喺Wikidata改呢個
發現時間2003年10月21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發現嘅人Michael E. Brown、Chad Trujillo、David L. Rabinowitz 喺Wikidata改呢個
天文發現地點帕洛瑪天文台 喺Wikidata改呢個
鬩神星(中間)同埋鬩衞一(中間左少少),由凱克天文台(Keck Observatory)拍攝
鬩神星想像圖;遠端嘅星點係太陽

2006年8月嘅「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2003 UB313 劃為矮行星,改名厄里斯Ἒρις),係希臘神話入邊搞搞震,挑撥離間嘅女神。

命名

根據小行星嘅命名常規,呢個星體嘅臨時名2003 UB313。發現者有權同佢改名,只要得到國際天文聯盟認可就得。喺發現者嘅網站上面,呢個小行星用咗「Lila」做名(取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嗰女 Lilah)。個發現者後尾話呢個係「一個感情用事嘅阿爸喺朝早對網站嘅命名」。

因為佢嘅體積大過冥王星,所以曾獲考慮列作太陽系嘅第十行星。但係由於當時已發現多個同冥王星差唔多大嘅天體,冥王星嘅行星定位再次受到考驗,到最尾2003 UB313同冥王星一齊劃歸做矮行星。2006年9月7號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2003 UB313編做小行星136199號,改名做「厄里斯」。

中文名

發現之初,中文名有音譯「厄里斯」,亦有意譯「鬧神星」、「亂神星」等。2007年6月16號,喺揚州召開嘅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上,名詞委員、臺灣同仁同特約代表一共21人,經兩階段投票,決定意譯「鬩神星」;其衞星 Dysnomia 就叫「鬩衞一[2]

衞星

2005年,夏威夷凱克望遠鏡調適光學小組觀測四粒最光嘅古柏帶天體,分別係冥王星2005 FY92003 EL61同埋鬩神星,而且用咗新嘅激光導引星調適光學系統。9月10號嘅觀測結果中,佢哋發現一粒衞星圍住鬩神星行,叫佢做「加百利(Gabrielle)」,編號 S/2005 (2003 UB313) 1;其主星2003 UB313改名鬩神星之後,改叫Dysnomia,(Δυσνομια,「迪絲諾美亞」,厄里斯個女),中文亦改叫鬩衞一

睇埋

參考

  1. JPL/NASA (2015-04-22). "What is a Dwarf Planet?".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喺2022-01-19搵到.
  2. 台北天文館 (2007-07-10). 行星Eris中文正式譯作神星. 原著喺2013-07-29歸檔. 喺2010-04-11搵到.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轉發 (2007-07-11). . 我嘅e政府(台灣).{{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