鬩神星

太阳系嘅一粒矮行星

jik1神星Eris,符號:⯰[1],學名136199號小行星,係粒矮行星,位於柯伊伯帶;觀測估計大過冥王星,喺公佈發現嗰陣,發現者同埋NASA等組織曾經封佢做「第十大行星」,臨時編號2003 UB313,臨時名叫冼娜(Xena)。

鬩神星
軌道離心率0.43883、0.43465546719259 喺Wikidata改呢個
視星等18.7 喺Wikidata改呢個
個名嚟自艾莉絲 喺Wikidata改呢個
絕對星等−1.1 喺Wikidata改呢個
上一項(136198) 2003 UJ296 喺Wikidata改呢個
下一項(136200) 2003 VS5 喺Wikidata改呢個
小行星群海王星外天體、plutoid 喺Wikidata改呢個
軌道傾斜角44.1444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質量16.6 ±0.2 喺Wikidata改呢個
溫度30 開氏、42.5 開氏、55 開氏 喺Wikidata改呢個
半徑1,163 ±6 千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公轉週期557.55 年 喺Wikidata改呢個
自轉週期25.9 ±7.8 鐘頭 喺Wikidata改呢個
昇交點黃經35.9045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半長軸67.74 天文單位 喺Wikidata改呢個
遠日點距離97.468 天文單位 喺Wikidata改呢個
近日點距離38.013 天文單位 喺Wikidata改呢個
近心點幅角151.6871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平均近點角205.384 角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天文符號、Eris arrow symbol (fixed width).svg、Circled K (all rights reversed).svg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星體太陽 喺Wikidata改呢個
子星體鬩衞一 喺Wikidata改呢個
臨時冧巴2003 UB313 喺Wikidata改呢個
發現時間2003年10月21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發現嘅人Michael E. Brown、Chadwick Trujillo、David L. Rabinowitz 喺Wikidata改呢個
天文發現地點帕洛瑪天文台 喺Wikidata改呢個
鬩神星(中間)同埋鬩衞一(中間左少少),由凱克天文台(Keck Observatory)拍攝
鬩神星想像圖;遠端嘅星點係太陽

2006年8月嘅「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2003 UB313 劃為矮行星,改名厄里斯Ἒρις),係希臘神話入邊搞搞震,挑撥離間嘅女神。

命名

編輯

根據小行星嘅命名常規,呢個星體嘅臨時名2003 UB313。發現者有權同佢改名,只要得到國際天文聯盟認可就得。喺發現者嘅網站上面,呢個小行星用咗「Lila」做名(取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嗰女 Lilah)。個發現者後尾話呢個係「一個感情用事嘅阿爸喺朝早對網站嘅命名」。

因為佢嘅體積大過冥王星,所以曾獲考慮列作太陽系嘅第十行星。但係由於當時已發現多個同冥王星差唔多大嘅天體,冥王星嘅行星定位再次受到考驗,到最尾2003 UB313同冥王星一齊劃歸做矮行星。2006年9月7號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2003 UB313編做小行星136199號,改名做「厄里斯」。

中文名

編輯

發現之初,中文名有音譯「厄里斯」,亦有意譯「鬧神星」、「亂神星」等。2007年6月16號,喺揚州召開嘅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上,名詞委員、臺灣同仁同特約代表一共21人,經兩階段投票,決定意譯「鬩神星」;其衞星 Dysnomia 就叫「鬩衞一[2]

衞星

編輯

2005年,夏威夷凱克望遠鏡調適光學小組觀測四粒最光嘅古柏帶天體,分別係冥王星2005 FY92003 EL61同埋鬩神星,而且用咗新嘅激光導引星調適光學系統。9月10號嘅觀測結果中,佢哋發現一粒衞星圍住鬩神星行,叫佢做「加百利(Gabrielle)」,編號 S/2005 (2003 UB313) 1;其主星2003 UB313改名鬩神星之後,改叫Dysnomia,(Δυσνομια,「迪絲諾美亞」,厄里斯個女),中文亦改叫鬩衞一

睇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JPL/NASA (2015-04-22). "What is a Dwarf Planet?".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喺2022-01-19搵到.
  2. 台北天文館 (2007-07-10)。行星Eris中文正式譯作神星原著喺2013-07-29歸檔。喺2010-04-11搵到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轉發 (2007-07-11)。。我嘅e政府(台灣)。{{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