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茲·卡夫卡
法蘭茲·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IPA:/ˈfʀanʦ ˈkafka/,1883年7月3號—1924年6月3號)係20世紀一個德文作家,佢出生喺捷克首府布拉格一個中產猶太家庭,在生嗰陣寂寂無名,好多作品喺佢死咗之後先出版,雖然佢一生作品唔多,兼有好多重係未完成,但出版之後引起全世界卡夫卡熱,對西方文學有好大影響 [1]。佢同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列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嘅先驅同大師 [2]。
法蘭茲·卡夫卡 | |
---|---|
姓名原文 | Franz Kafka |
出生日 | 1883年7月3號 |
出生地 | 布拉格 |
本名 | Franz Kafka |
死亡日 | 1924年6月3號 (40歲) |
死亡地 | Kafka Sterbehaus (奧地利) |
死因 | laryngeal tuberculosis、starvation |
國籍 | Cisleithania、捷克斯洛伐克 |
母語 | 德文、捷克文 |
識嘅語言 | 德文、捷克文 |
母校 | 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查理大學、Q102398072、Faculty of Law, 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 |
職業 | 小說家、fabulist、short story writer、aphorist、diarist、翻譯員、律師、編劇、poet lawyer、公正行、prose writer、作家 |
風格 | 現代主義、belletristic literature、短篇小說、pritcha、微型小說 |
僱主 | Assicurazioni Generali、Allgemeine Unfallversicherungsanstalt |
名作 | The Metamorphosis、The Trial、The Castle、Before the Law、Lost in America |
阿爸 | Hermann Kafka |
阿媽 | Julie Kafka |
兄弟姊妹 | Elli Kafka、Valli Kafka、Ottla Kafka |
網站 | www |
[改維基數據] | |
法蘭茲·卡夫卡作品之中,以 1915年嘅《脫變》(英文:The Metamorphosis 亦有譯做《變形記》)、1925年嘅《審判》(英文:The Trial)同 1926年嘅《城堡》(英文:The Castle)最受觸目。
生平
編輯早年生活
編輯卡夫卡喺奧匈帝國時期嘅布拉格老城廣場附近出世。佢嘅家族係講德語嘅中產階級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佢老豆赫爾曼·卡夫卡(1854–1931)係雅各布·卡夫卡嘅第四個仔,[3][4]雅各布係波希米亞南部斯特拉科尼策附近一個叫奧塞克(斯特拉科尼采區)嘅捷克村莊嘅猶太屠夫(shochet)。[5]赫爾曼將卡夫卡家族帶到布拉格。做咗一段時間嘅旅行銷售代表之後,佢最後成為一個時裝零售商,僱用多達15個人,仲用寒鴉(捷克語作kavka,發音同口語寫法都係「kafka」)嘅形象做佢嘅商標。[6]卡夫卡阿媽朱莉(1856–1934)係波傑布拉迪一個有錢嘅零售商人雅各布·勒維嘅女,[7]讀書多過佢老公。[3]
卡夫卡嘅父母嚟自傳統嘅猶太社會,講嘅德語夾雜住佢哋母語意第緒語嘅影響;佢哋嘅細路喺一個同化嘅環境長大,講標準德語。[8]赫爾曼同朱莉有六個仔女,弗朗茨係大佬。[9]弗朗茨嘅兩個細佬,格奧爾格同海因里希,喺弗朗茨七歲之前就夭折咗;佢仲有三個家姐,分別係加布里埃萊(「艾莉」)(1889–1942)、瓦萊麗(「瓦莉」)(1890–1942)同奧蒂莉(「奧特拉」)(1892–1943)。三個都喺二戰期間嘅猶太人大屠殺中被謀殺。瓦莉喺1942年被驅逐到波蘭被佔領區嘅羅茲猶太人區,但呢個係關於佢嘅最後一份文件;大家都假設佢冇捱過戰爭。奧蒂莉係卡夫卡最鍾意嘅家姐。[10]
卡夫卡學者同翻譯斯坦利·康高爾德形容赫爾曼係「一個巨大、自私、霸道嘅商人」,[11]而弗朗茨·卡夫卡則形容佢係「一個真正嘅卡夫卡,有力量、健康、胃口、响亮嘅聲音、口才、自滿、統治世界嘅能力、耐力、機智、對人性嘅了解,一種大規模做事嘅方式,當然仲有所有呢啲優點帶嚟嘅缺點同弱點,你嘅性格同有時候你嘅暴躁脾氣都會令你陷入呢啲缺點同弱點。」[12]喺工作日,父母都唔喺屋企,朱莉·卡夫卡每日做多達12個鐘頭幫手打理家族生意。因此,卡夫卡嘅童年有啲孤單,[13]啲細路主要由一班女傭同僕人湊大。卡夫卡同佢老豆嘅關係好複雜,呢一點喺佢超過100頁嘅Brief an den Vater(《致父親的信》)中好明顯,佢喺信中投訴受到老豆專橫同要求嘅性格深深影響;[14]相比之下,佢阿媽就好安靜同羞怯。[15]卡夫卡老豆呢個支配一切嘅形象,對卡夫卡嘅寫作有好大影響。[16]
卡夫卡一家喺一間擠逼嘅公寓入面有一個女僕。[17]弗朗茨嘅房間成日都好凍。1913年11月,一家人搬入一間大啲嘅公寓,雖然艾莉同瓦莉都結咗婚搬出第一間公寓。1914年8月初,就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姊妹們唔知佢哋老公喺軍隊嘅邊度,就搬返嚟同家人一齊住喺呢間大啲嘅公寓。艾莉同瓦莉都有仔女。31歲嘅弗朗茨搬入瓦莉以前住嘅公寓,相比之下好安靜,第一次一個人住。[18]
教育
編輯由1889年到1893年,卡夫卡就讀喺Deutsche Knabenschule(德國男仔小學)嘅Masný trh/Fleischmarkt(肉市),而家叫做Masná街。佢嘅猶太教育喺13歲嘅時候隨住佢嘅成人禮慶祝而結束。卡夫卡從來都唔鍾意去猶太教堂,每年得同佢老豆一齊去四次重要嘅節日。[12][19][20]
1893年離開小學之後,卡夫卡入讀嚴格嘅古典導向國立文理中學,即Altstädter Deutsches Gymnasium,呢個學術性中學位於老城廣場嘅金斯基宮(布拉格)入面。教學用嘅語言係德文,但卡夫卡都識講同寫捷克文。[21][22]佢喺文理中學讀咗捷克文八年,成績幾好。[23]雖然卡夫卡嘅捷克文受到讚賞,但佢從來都唔覺得自己講得流利,不過佢講德文有捷克口音。[24][22]佢喺1901年完成高中畢業考試。[25]
1901年入讀布拉格嘅Deutsche Karl-Ferdinands-Universität之後,卡夫卡一開始讀化學,但兩個禮拜之後轉咗去讀法律。[26]雖然呢個領域冇令佢興奮,但係提供咗好多職業選擇,令佢老豆好高興。此外,法律需要讀較長時間,俾卡夫卡時間去上德國研究同藝術史嘅課程。[27]佢仲加入咗一個學生會,叫Lese- und Redehalle der Deutschen Studenten(德國學生閱讀同演講廳),搞文學活動、朗讀同其他活動。[28]卡夫卡嘅朋友包括記者菲利克斯·韋爾奇(讀哲學)、演員伊扎克·洛維(嚟自華沙一個正統哈西德猶太教家庭),仲有作家路德維希·溫德、奧斯卡·鮑姆同弗朗茨·韋爾費爾。[29]
喺讀書第一年尾,卡夫卡識咗馬克斯·布羅德,同佢一齊讀法律嘅同學,之後成為終身嘅好朋友。[28]幾年之後,布羅德創造咗Der enge Prager Kreis(「緊密嘅布拉格圈子」)呢個詞,形容包括卡夫卡、菲利克斯·韋爾奇同布羅德本人喺內嘅作家群。[30][31]布羅德好快就發現,雖然卡夫卡好羞怯,好少講嘢,但佢講嘅嘢通常都好有深度。[32]卡夫卡一生都好鍾意睇書;[33]佢同布羅德一齊用原文古希臘語讀柏拉圖嘅《普羅泰戈拉篇》,係布羅德提議嘅,仲有福樓拜嘅L'éducation sentimentale同La Tentation de St. Antoine(《聖安東尼的誘惑》),呢啲就係佢自己提議嘅。[34]卡夫卡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果戈里、弗朗茨·格里爾帕策[35]同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係佢「真正嘅血兄弟」。[36]除咗呢啲之外,佢仲對捷克文學好有興趣,[21][22]仲好鍾意歌德嘅作品。[37][38]卡夫卡喺1906年6月18日獲得法學博士學位[a],之後做咗一年義務嘅法律書記,喺民事同刑事法 院做嘢。[45]
工作
編輯1907年11月1日,卡夫卡喺Assicurazioni Generali保險公司做嘢,做咗差唔多一年。佢喺呢段時間嘅通信顯示,佢對工作時間——朝早8點至晚上6點——好唔滿意,[46][47]呢個安排令佢好難專注寫作,而寫作對佢嚟講越嚟越重要。1908年7月15日,佢辭咗職。兩個禮拜之後,佢搵到一份更適合寫作嘅工作,加入咗波希米亞王國工人意外保險局(Úrazová pojišťovna dělnická pro Čechy v Praze)。呢份工要調查同評估工業工人嘅人身傷害賠償;由於當時嘅工作安全政策好差,好多意外都會令工人斷手斷腳。[48]特別係裝咗車床、鑽床、刨床同圓鋸嘅工廠,好少有安全保護裝置。[48]
佢老豆成日將佢個仔嘅保險員工作稱為Brotberuf,即係「搵食工」,淨係為咗搵錢做嘅工作;卡夫卡成日話佢好憎呢份工。卡夫卡好快就升職,佢嘅職責包括處理同調查賠償申請,寫報告,同處理商人覺得佢哋公司被歸類喺太高風險級別(會令保費貴啲)嘅上訴。[49]佢仲要編寫同撰寫保險局嘅年度報告,做咗幾年。呢啲報告都受到上司嘅讚賞。[50]卡夫卡通常喺下晝2點收工,咁佢就有時間做佢嘅文學工作,佢好投入呢樣嘢。[51]卡夫卡老豆仲要佢幫手打理同接手家族嘅高級商品店。[52]喺佢後期,卡夫卡嘅病經常阻止佢喺保險局做嘢同寫作。
1911年年尾,艾莉嘅老公卡爾·赫爾曼同卡夫卡用咗赫爾曼·卡夫卡嘅嫁妝錢,做咗布拉格第一間石棉工廠——赫爾曼公司布拉格石棉廠嘅合夥人。卡夫卡一開始態度好積極,將大部分空閒時間都用喺做生意度,但之後佢就開始討厭呢份工影響佢寫作嘅時間。[53]喺呢段時間,佢仲對意第緒語戲劇表演產生咗興趣同樂趣。1911年10月睇完一個意第緒語戲劇團嘅表演之後,卡夫卡喺接下嚟嘅六個月「沉浸喺意第緒語同意第緒文學之中」。[54]呢個興趣仲成為佢越嚟越多探索猶太教嘅起點。[55]大約喺呢個時候,卡夫卡成為咗素食者。[56]1915年左右,卡夫卡收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事服役嘅徵召通知,但佢喺保險局嘅僱主安排咗延期,因為佢嘅工作被認為係必要嘅政府服務。佢之後試過加入軍隊,但因為同肺結核有關嘅健康問題而被阻止,[57]佢喺1917年被診斷出患有呢種病。[58]1918年,工人意外保險局因為佢嘅病而俾咗退休金佢,當時呢種病係冇得醫,佢大部分剩低嘅人生都係喺療養院度過。[45]
私生活
編輯卡夫卡一生都冇結過婚。根據布羅德嘅講法,卡夫卡被性慾「折磨」,[59]而卡夫卡嘅傳記作者賴納·施塔赫話佢嘅生活充滿咗「不斷嘅追求女性」,而且佢好驚「性失敗」。[60]卡夫卡喺成年大部分時間都去妓院,[61][62][63]仲對色情感興趣。[59]除此之外,佢一生中同幾個女人都有過親密關係。1912年8月13日,卡夫卡識咗費莉絲·鮑爾,佢係布羅德嘅親戚,喺柏林做一間口述機公司嘅代表。喺布羅德屋企見面一個禮拜之後,卡夫卡喺佢日記寫道:
FB小姐。8月13號我去到布羅德屋企嘅時候,佢坐咗喺枱邊。我一啲都唔好奇佢係邊個,反而即刻就覺得佢理所當然咁喺度。骨感嘅、空洞嘅面孔,呢種空洞表露無遺。光禿禿嘅頸。隨便披咗件襯衫。雖然後來證明並非如此,但佢嘅衣著睇落好家居。(我仔細打量佢嘅時候令自己同佢有啲疏離......)差啲斷咗嘅鼻。金髮,有啲直,唔吸引嘅頭髮,下巴好強壯。當我坐低嘅時候,我第一次仔細睇佢,等我坐低咗嘅時候,我已經有咗一個堅定嘅看法。[64][65]
呢次見面之後唔耐,卡夫卡喺一個晚上就寫咗個故仔「Das Urteil」(《審判》),仲喺一個高產時期寫咗Der Verschollene(《失蹤者》)同《蛻變》(Die Verwandlung)。卡夫卡同費莉絲·鮑爾喺之後五年主要係通過信件溝通,間中見面,仲訂過兩次婚。[66]卡夫卡仲存喺嘅寫俾鮑爾嘅信被出版成Briefe an Felice(《致費莉絲的信》);但係佢嘅信就冇保存落嚟。[64][67][68]寫信俾鮑爾老豆問可唔可以娶佢個女之後,卡夫卡喺佢日記寫道:
我嘅工作對我嚟講好難忍受,因為佢同我唯一嘅慾望同唯一嘅召喚——文學——有衝突......我淨係得文學,亦都只可以同想做文學......最差嗰種神經狀態不斷控制住我......結婚改變唔到我,就好似我嘅工作改變唔到我一樣。[69]
根據傳記作者施塔赫同詹姆斯·霍斯嘅講法,卡夫卡大約喺1920年第三次訂婚,對象係朱莉·沃里澤克,一個窮又冇受過教育嘅酒店房間服務員。[66][70]卡夫卡老豆因為朱莉嘅錫安主義信仰而反對佢。雖然卡夫卡同朱莉租咗間單位仲定咗婚期,但婚禮最後都冇舉行到。喺呢段時間,卡夫卡開始草擬《致父親的信》。喺預定嘅婚期之前,佢又同另一個女人有咗關係。[71]雖然佢喺生活中需要女人同性,但佢自信心好低,覺得性係污糟嘢,仲好羞怯——特別係對自己嘅身體。[45]
施塔赫同布羅德話,喺卡夫卡認識費莉絲·鮑爾嘅時候,佢同鮑爾嘅一個朋友瑪格麗特「格蕾特」·布洛赫有過一段感情,[72]格蕾特係一個來自柏林嘅猶太女人。布羅德話布洛赫生咗卡夫卡嘅仔,雖然卡夫卡從來都唔知道呢個細路嘅存在。呢個男仔,大家唔知佢叫咩名,喺1914年或者1915年出世,1921年喺慕尼黑過身。[73][74]不過,卡夫卡嘅另一個傳記作者彼得-安德烈·阿爾特話,雖然布洛赫有個仔,但卡夫卡唔係佢老豆,因為佢哋從來都冇親密關係。[75][76]施塔赫指出,關於卡夫卡係細路老豆呢個講法,有好多矛盾嘅證據。[77]
1917年8月,卡夫卡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搬咗去波希米亞嘅佐勞村(捷克語叫Siřem)住咗幾個月,佢家姐奧特拉喺佢姐夫卡爾·赫爾曼嘅農場做嘢。佢喺嗰度覺得好舒服,之後形容呢段時間可能係佢人生中最好嘅時期,好大可能係因為佢冇乜責任。佢寫日記,喺練習簿(Oktavhefte)度做筆記。從呢啲筆記,卡夫卡摘錄咗109段編咗號嘅文字喺獨立嘅紙上面(Zettel);呢啲後來出版成Die Zürauer Aphorismen oder Betrachtungen über Sünde, Hoffnung, Leid und den wahren Weg(《佐勞箴言》或《關於罪惡、希望、痛苦同真理之路嘅思考》)。[78]
參考
編輯- ↑ Contijoch, Francesc Miralles (2000) "Franz Kafka". Oceano Grupo Editorial, S.A. Barcelona. ISBN 84-494-1811-9.(西班牙文)
- ↑ 〈卡夫卡傳〉。原著喺2007年9月9號歸檔。喺2007年10月10號搵到。
- ↑ 3.0 3.1 Gilman 2005, pp. 20–21.
- ↑ Northey 1997, pp. 8–10.
- ↑ Kohoutikriz 2011.
- ↑ Brod 1960, pp. 3–5.
- ↑ Northey 1997, p. 92.
- ↑ Gray 2005, pp. 147–148.
- ↑ Hamalian 1974, p. 3.
- ↑ Kafka, Franz (2009). The Metamorphosi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Paperbacks. p. ix. ISBN 978-1-4165-9968-5.
- ↑ Corngold 1972, pp. xii, 11.
- ↑ 12.0 12.1 Kafka-Franz, Father 2012.
- ↑ Brod 1960, p. 9.
- ↑ Brod 1960, pp. 15–16.
- ↑ Brod 1960, pp. 19–20.
- ↑ Brod 1960, pp. 15, 17, 22–23.
- ↑ Stach 2005, p. 22.
- ↑ Stach 2005, pp. 390–391, 462–463.
- ↑ Stach 2005, p. 13.
- ↑ Brod 1960, pp. 26–27.
- ↑ 21.0 21.1 Hawes 2008, p. 29.
- ↑ 22.0 22.1 22.2 Sayer 1996, pp. 164–210.
- ↑ Kempf 2005, pp. 159–160.
- ↑ Koelb 2010, p. 12.
- ↑ Corngold 2004, p. xii.
- ↑ Diamant 2003, pp. 36–38.
- ↑ Brod 1960, pp. 40–41.
- ↑ 28.0 28.1 Gray 2005, p. 179.
- ↑ Stach 2005, pp. 43–70.
- ↑ Spector 2000, p. 17.
- ↑ Keren 1993, p. 3.
- ↑ Brod 1960, p. 40.
- ↑ Brod 1960, p. 14.
- ↑ Brod 1966, pp. 53–54.
- ↑ Stach 2005, p. 362.
- ↑ Gray 2005, pp. 74, 273.
- ↑ Brod 1960, pp. 51, 122–124.
- ↑ Stach 2005, pp. 80–83.
- ↑ Murray 2004, p. 62.
- ↑ Brod 1960, p. 78.
- ↑ German University Prague – Doctor of Law 1906.
- ↑ German University Prague – Exam 1906.
- ↑ German University Prague – Exam 1905.
- ↑ German University Prague – Exam 1903.
- ↑ 45.0 45.1 45.2 Steinhauer 1983, pp. 390–408.
- ↑ Karl 1991, p. 210.
- ↑ Glen 2007, pp. 23–66.
- ↑ 48.0 48.1 Corngold et al. 2009, p. 28.
- ↑ Stach 2005, pp. 26–30.
- ↑ Brod 1960, pp. 81–84.
- ↑ Stach 2005, pp. 23–25.
- ↑ Stach 2005, pp. 25–27.
- ↑ Stach 2005, pp. 34–39.
- ↑ Koelb 2010, p. 32.
- ↑ Stach 2005, pp. 56–58.
- ↑ Brod 1960, pp. 29, 73–75, 109–110, 206.
- ↑ Brod 1960, p. 154.
- ↑ Corngold 2011, pp. 339–343.
- ↑ 59.0 59.1 Hawes 2008, p. 186.
- ↑ Stach 2005, pp. 44, 207.
- ↑ Hawes 2008, pp. 186, 191.
- ↑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2012.
- ↑ Stach 2005, p. 43.
- ↑ 64.0 64.1 Banville 2011.
- ↑ Köhler 2012.
- ↑ 66.0 66.1 Stach 2005, p. 1.
- ↑ Seubert 2012.
- ↑ Brod 1960, pp. 196–197.
- ↑ Wagenbach 2019, pp. 119–120.
- ↑ Hawes 2008, pp. 129, 198–199.
- ↑ Murray 2004, pp. 276–279.
- ↑ Stach 2005, pp. 379–389.
- ↑ Brod 1960, pp. 240–242.
- ↑ S. Fischer 2012.
- ↑ Alt 2005, p. 303.
- ↑ Hawes 2008, pp. 180–181.
- ↑ Stach 2005, pp. 1, 379–389, 434–436.
- ↑ Apel 2012, p. 28.
出面網頁
編輯- 法蘭茲·卡夫卡喺互聯網電影資料庫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BIBSYS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加泰圖書館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分面應用主題詞表識別碼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虛擬國際權威檔案識別碼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TMDb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Quora嘅資料
- 法蘭茲·卡夫卡喺Freebase嘅資料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