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國

編輯

超級大國Superpower),又叫做超級強國超級強權,主要係用嚟描述一個國家國際社會體系中處在第一級水準,它擁有影響國際事件的能力,以及能夠向全世界投射力量,「超級大國」這個概念普及於冷戰時代,當時被套用在美國蘇聯上。

來源

編輯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超級大國(Superpower)”這個術語最早於1930年見諸文字,但一直到二戰後及第二次中東戰爭過後,英國意識到,無論如何,在飽受二次世界大戰蹂躪以後,英國已經不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與蘇聯和美國競爭而維持一個均等的地位,即它曾經享有的世界大國地位,除非英國要以犧牲自己重建的努力為代價。即使英國拉攏上法國以色列來一起配合行動,也是枉然。

由於二戰中,絕大部分的戰鬥都沒有在美國本土上進行,因此,十分幸運地,美國的工業沒有遭受到像深深烙在歐洲和亞洲國家身上的那樣毀滅性的打擊,它也沒有巨大的人員傷亡。而且在戰爭期間,美國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和技術體系,這為它的軍事力量迅速登上全球舞臺上最顯眼的位置奠定了基礎。

戰後,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與美國或蘇聯之中的一者結盟。儘管國際上存在著建立起一套多國的聯合司法體制(如聯合國)的嘗試,但是事態越來越明晰:美國和蘇聯就是在初露頭角的冷戰中占全球統治地位的兩個政治和經濟力量。不過人們對戰後的世界應該是如何卻有很大的分歧。這在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的簽訂所形成的兩大軍事聯盟上有所體現。這種種現象都表明美蘇將在即將出現的兩極世界,而不是戰前的多極世界,裡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知道是否對這種世界格局的反應,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中國,都紛紛做起包括研製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努力,來保證自己獨立的“強權”地位,以及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世界性的角色”。

多數人認為,冷戰時期,全世界都在圍著美蘇兩個國家,或者說,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兩大集團而轉動。這甚至成為一條“公理”。不過在冷戰過後的日子裏,這個“公理”被一些學者提出挑戰。他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兩極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於忽略掉所有在這一時間爆發的各種各樣的不受任一所謂的超級大國影響的運動和衝突。加之,超級大國之間的衝突,很多情況下都是間接發生的。這些衝突,往往都是遠比單純的冷戰對手之間的問題來的棘手。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超級強國”(Hyperpower)又譯特級大國這一術語被用來形容美國所處的冷戰後僅存的超級大國的地位。這個詞彙,是由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的于貝爾•韋德里納Hubert Védrine)提出的。“超級強國”這一對美國進行界定的詞彙的正確性目前尚存在爭議。其中一個著名的反對者是塞繆爾•菲力浦斯•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他因為贊同世界向多極化的力量均衡而排斥這種理論。

在實踐上,也有人嘗試把超級大國這個概念延伸,回溯到歷史中去。例如,一些人認為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帝制時代的中國(由秦朝清朝)、古羅馬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甚至亞歷山大帝國都是超級大國的例子,但也有人質疑這種說法。

標準

編輯

關於超級大國的標準,沒有一個清晰確切的定義,不同的資料來源會有不同的說法。因此下列的這些評判標準可能並不能認為是與成為超級大國有聯繫的所有因素。

普遍接受的因素

編輯

文化因素

編輯

它必須有很強的文化融合性,適合各個文明的生存與發展。

地理因素

編輯

這個國家要控制有廣闊的陸地或者海域。廣袤的土地令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採礦和種植糧食等,實現自給自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個具有遼闊戰略縱深的國家,她的軍隊能夠在地面核戰或傳統意義上的陸地戰爭中從容的撤退、重組從而反擊,同時,遼闊的疆域可以讓一個國家方便的部署長程雷達導彈發射井。一個國家國土小而缺乏戰略縱深,即使再富有,在軍事層面上也是非常脆弱的。

經濟金融因素

編輯

出眾的經濟實力是超級大國的必備實力。首先她要享有原料優勢,此外,國內市場的大小和生產力也是一個指標。在世界貿易和全球金融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她還應該具有改革的活力,以及具有積累資本的能力。

人口因素

編輯

超級大國應該有大量已受教育的公民、高度發展的基礎設施、高度的文化和經濟能力使附近地區在其直接控制之下。

軍事因素

編輯

超凡的軍事能力,相對無懈可擊、有能力阻止或有能力造成巨大破壞,並且擁有鎮壓及影響全球的統一軍事力量。

政治與意識形態因素

編輯

擁有一個強大的政治制度,能夠動用大量資源去實現全球政治目標,或帶來強大意識形態之影響。

今天的超級大國

編輯

冷戰以後的世界,被認為是一個單極世界,因為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最強的經濟及軍事力量。然而,合法繼承蘇聯的國家俄羅斯,也保持一些超級大國的特質,例如她仍擁有大量核子武器,僅次於美國,又是世界上領土最遼闊的國家,擁有豐富戰略資源,並有發展軍事和太空科技的能力。

一些分析家認為霸權穩定論解釋了當代國際關係的演變。霸權力量傾向過度擴張其勢力,而新的競爭對手會日漸強大,最後取代或制衡減弱的霸權力量。有人認為這正在發生,因為大量軍費開支在長期會令美國衰落。其他強國則可能因此受惠,最後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俄羅斯歐洲聯盟崛起,並擁有強大的經濟與政治實力,顯示多極世界可能出現。

  美國

編輯

美國擁有作為超級大國的條件。因此,美國也被稱為超級強國hyperpower[1]但此論調頗受爭議。[2]

地理因素

人口因素

  • 美國是世上人口第三多的國家,擁有三億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百分之五,雖然近來人口增長變慢。
  •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它擁有頗高的人類發展指數[3]

政治因素

財經因素

軍事因素

 
1945至2006年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的核武儲備
  • 美國軍費為全球第一,是第二至第十五名國家軍費的總和。美國擁有世上最多核武軍備;美國擁有世上最先進的軍事科技與軍備,並在世界多國設有常駐軍,隨時可以到任何地方執行任務。

太空科技

文化因素

潛在超級大國

編輯

註解

編輯

Template:三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