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
冷戰(粵拼:laang5 zin3)係美國同埋蘇聯以及佢哋嘅盟友之間由1940年代中至到去1990年代初一段衝突、緊張同埋競爭嘅時間[1]。
喺呢段期間,呢兩個超級強國喺唔同嘅方面嚟鬥:軍事聯盟、形態主義、心理、軍事、科技(包括太空競賽)、重有核武等等。冷戰包括咗一個共產嘅東方同埋民主嘅西方之間嘅針對措施大交換,每邊都想令自己強大,而又想同時削弱對方嘅勢力,但係又唔想打「熱」戰。不過,冷戰鬥嘅第一樣嘢,就係鬥形態主義同埋理念。
冷戰最終以1990年代前蘇聯瓦解同埋東歐共產國家冧檔收尾。
語源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嘅1945年2月至1989年12月,持續咗44年。因為作為盟友嘅美國同蘇聯之間冇直接發生軍事衝突,所以冇發生「熱戰」或「熱烈戰爭」。因此,「冷戰」呢個詞用來形容兩者之間冇直接軍事對抗嘅情況。
「冷戰」呢個詞最早係喬治·奧威爾用嚟評論詹姆斯·伯納姆嘅理論[2][3][4],後來伯納德·巴魯克亦有使用過[5]。美國政治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喺1947年出版嘅書籍《冷戰——合眾國外交政策研究》中亦使用咗呢個表達,令到「冷戰」呢個詞全球廣為流傳。
各陣營之間並非所有成員嘅利益完全一致,喺某啲政策或者外交關係上有時未必會合作,反映出呢係一個基於意識形態嘅全面同盟同合作關係。
概要
編輯陣營
編輯喺冷戰期間,歐洲係雙方對立嘅界線,蘇聯領導嘅共產主義陣營集中喺東歐,所以叫做「東方」,而以美國領導嘅資本主義陣營集中喺西歐,所以叫做「西方」。呢種對立唔單止影響到軍事、外交同經濟,仲對太空開發、航空技術、文化、體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影響。此外,喺冷戰嘅對立結構下,西歐嘅統合加快,走向了歐洲共同體嘅形成。由雅爾塔會議開始,到馬爾他會議結束,所以有「從雅爾塔到馬爾他」嘅說法。
唔止喺歐洲,亞洲、中東、南美洲等地都出現咗各自嘅支持機構同盟,將世界分成兩大陣營。由於雙方之間嘅交流有限,經濟同人員交流都唔多,冷戰爆發時期嘅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形容呢種情況為「鐵幕」。
未加入美國陣營同蘇聯陣營嘅國家叫做「第三世界」,佢哋喺兩個陣營嘅影響下來回擺盪。不過,啲國家亦利用兩個陣營嘅矛盾,通過「援助外交」喺兩邊攞到大量援助。另外,否定美蘇對立結構嘅國家,如印度等,提倡不結盟主義,推動第三世界嘅團結(不過有啲國家只係名存實亡)。此外,經濟發展得好嘅開發中國家有時叫做「第三世界」,而經濟發展慢嘅開發中國家就叫做「第四世界」。
特徵
編輯冷戰時期嘅世界有以下三個特徵:
- 秩序長期固定,變化少
- 「質量唔如數量」嘅大量生產社會
- 核武即係原子能主導嘅技術
最終喺1991年,作為東方陣營領導嘅蘇聯崩潰,西方陣營,包括日本、美國、西歐等,獲得勝利。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嘅超級大國。然而,喺2010年代左右,俄羅斯喺軍事上嘅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喺經濟同軍事上嘅急速增長,仲有同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澳洲、菲律賓、加拿大等民主主義國家嘅對立,以及俄羅斯同烏克蘭之間嘅軍事對立,使得全球形勢變化多端,流動性增加。
美蘇嘅數據比較
編輯美國 | 蘇聯 | |
---|---|---|
人口統計 | 1990年嘅人口係2億4870萬,當時喺中國、印度、蘇聯之後係全球第四多人口[6]。 | 1989年嘅人口係2億8670萬,係中國同印度之後全球第三多人口[7]。 |
地理 | 世界第三或第四大嘅國家,面積係9,630,000 km 2(3,720,000平方英里)[8]。 | 世界最大嘅州(實際上係聯邦嘅超國家),表面積係22,270,000 km 2(8,600,000平方英里)[7]。 |
經濟 | 1990年嘅GNP係5.2兆美元(相當於2019年嘅10.2兆美元)[9]。係全球最大嘅經濟體。自1979年以嚟,雖然收入差距擴大,但生產量係根據需求而定,符合需求同供應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原理[10]。擁有龐大嘅工業基礎同現代化嘅大規模農業。大量進口同出口,資源豐富,例如礦產、能源資源、金屬同木材。高生活水平,多數製造業產品可以獲得。好多大型全球企業嘅總部都設喺呢度。由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美元成為全球主要嘅基準貨幣。係G7嘅成員國。透過馬歇爾計劃等支持同盟國經濟。 | 1990年嘅GNP係2.7兆美元(相當於2019年嘅5.3兆美元)[11]。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龐大嘅礦產同能源資源供應。雖然農業等資源不足,但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給自足,只需少量進口。大規模工業生產由中央集權嘅國家機構主導,效率較低。經常用五年計劃來達成經濟目標。提供各種經濟福利,例如就業保障、免費醫療同教育。蘇聯嘅平均壽命同部分醫療指標超過美國,但通常低於西歐先進國家嘅水平。經濟同中歐及東歐嘅衛星國密切相關。 |
政治 | 採用強有力嘅三權分立總統制,擁有複雜嘅抑制同均衡系統嘅立憲共和國。國會嘅立法權受到文書化嘅憲法同聯邦政府嘅性質限制。雖然冇專門嘅憲法法院,但法律嘅司法審查係由最高法院依判例進行。總統既係國家元首又係政府首腦,內閣唔需要獲得國會嘅信任。選舉每兩年進行一次嘅聯邦議會選舉。而每四年進行一次嘅總統選舉,事實上已由間接選舉轉為直接選舉,儘管選舉人團嘅影響依然存在。民主黨同共和黨嘅兩黨制。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嘅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同法國同英國一齊。 | 係強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擁有大規模嘅秘密警察組織,行政部門同司法部門都受到立法部門嘅制衡。雖然有書面憲法同名義上嘅聯邦制,但實際上最高蘇維埃享有議會主權,冇司法審查權。由於冇正式嘅總統職位,常任理事會實際上擔任國家元首嘅角色。國民選舉每兩年進行一次嘅最高蘇維埃選舉,主要係對預先選定嘅候選人進行係非投票。然而,1989年嘅重大政府改革引入咗競爭性選舉、直接選舉產生嘅行政首腦同憲法法院,呢啲都係對既有制度嘅初步三權分立。實行一黨制,共產黨制度性地掌握權力。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嘅常任理事國。 |
外交關係 | 同西歐、拉丁美洲嘅幾個國家、英聯邦、幾個東亞國家同以色列有緊密嘅關係。支持全球嘅自由民主主義同反共主義獨裁。 | 同中歐及東歐、拉丁美洲嘅國家、東南亞及非洲有緊密嘅關係。1961年前曾同中國結盟。支持全球嘅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 |
軍事 | 擁有全球最高嘅軍事開支[12]。全球最大嘅海軍規模超過以下13個國家嘅海軍總和[13],陸軍同空軍同蘇聯相當。擁有全球各地嘅基地,特別係喺華沙條約國家周圍嘅西部、南部同東部有唔完全嘅環形基地。喺冷戰早期擁有全球最大規模嘅核武器。係西歐強大嘅軍事同盟國家,擁有自己嘅核力量。擁有全球情報網絡同情報機構合作。與發展中國家嘅準軍事組織同游擊隊有聯繫。與先進國家同盟國合作,通過防衛相關企業進行大規模武器生產。 | 擁有全球最大嘅陸軍同空軍,同時係第二大海軍。擁有全球各地嘅基地。喺冷戰後期擁有全球最大規模嘅核武器。係華沙條約嘅創建者,喺中歐同東歐擁有衛星國。擁有與GRU同KGB第一部長嘅全球情報網絡。與發展中國家嘅準軍事組織同游擊隊有聯繫。大規模武器產業生產同全球流通。 |
媒體 | 憲法保障咗言論自由同報道自由,但係因為冷戰繼續,有一定程度嘅審查制度,特別係越戰同第二次紅色恐慌期間,審查制度最為嚴格。 | 憲法保障嘅言論自由同報道自由,實際上係以市民履行義務同符合政府利益為條件,已經變得形同虛設。報道被明顯控制同審查。所有國家嘅工人應該團結起來,推翻被稱為資本主義社會同資產階級嘅獨裁,取而代之係所有生產手段公有化嘅社會主義社會,呢啲社會主義理想通過宣傳推進。 |
文化 | 擁有豐富嘅傳統同世界性嘅文化影響力,包括音樂、文學、電影、電視、料理、藝術、時裝等。 | 擁有文學、電影、古典音樂、芭蕾舞等嘅豐富傳統。 |
冷戰史研究
編輯冷戰因為對全球戰後國際政治有重大影響,關於其起源、發展同終結有唔同嘅解釋同爭議。以下會講解學術上冷戰史研究入面嘅爭議[14]。
冷戰起源論嘅爭議
編輯冷戰史研究入面有唔同嘅爭議點,但最主要嘅爭議係「冷戰係咩時候同點解出現嘅」嘅冷戰起源論。呢個爭議主要係圍繞西方陣營最大嘅參與國——美國學界,進行得非常活躍。
冷戰起源論爭議有兩個特點。第一,冷戰起源論爭議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爭議唔同,因為佢係討論一個同時代持續嘅情況嘅起源,所以例如越戰,研究會受到當時事件同問題關注嘅強烈影響。第二,呢個爭議主要集中係美國學界,同資料公開嘅速度有關,結果使分析重點放喺美國。通常,研究學派可以分為傳統學派/正統學派、修正主義學派同後修正主義學派[※ 1]。
參考
編輯- ↑ Gaddis, John Lewis (1990). Russia,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McGraw-Hill. p. 151–153. ISBN 978-0-07-557258-9.
{{cite book}}
: Invalid|ref=harv
(help) - ↑ Orwell, "You and the Atomic Bomb", Tribune 19 October 1945
- ↑ 喬治·奧威爾, "あなたと原子爆弾", Tribune 1945年10月19日
- ↑ Orwell, George, The Observer, 10 March 1946
- ↑ Gaddis 2005, p. 54
- ↑ "www.census.gov" (PDF). 喺2010-08-27搵到.
- ↑ 7.0 7.1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Lcweb2.loc.gov. 喺2010-08-27搵到.
- ↑ "The Lar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PDF). 喺2019-11-08搵到.
- ↑ "1990 CIA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原著喺2011-04-27歸檔. 喺2009-10-12搵到.
- ↑ Stone, C. "A Guide to Statistics on Historical Trends in Income Inequality" (PDF).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pp. 7–11. 原著 (PDF)喺31 March 2015歸檔. 喺2 October 2012搵到.
- ↑ "1990 CIA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原著喺2011-04-27歸檔. 喺2009-10-12搵到.
- ↑ Pike, John. "World Wide Military Expenditures". Globalsecurity.org. 喺2010-08-27搵到.
- ↑ Gates, Robert M. "A Balanced Strategy: Reprogramming the Pentagon or a New Ag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喺31 May 2015搵到.
- ↑ 以下嘅描述同例證文獻選擇係參考咗Robert J. McMahon, The Cold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Michael Kort,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Cold Wa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麻田貞雄「冷戰的起源同修正主義研究——美國嘅情況」『國際問題』第170期(1974年)等等。
睇埋
編輯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