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
假名(粵拼:gaa2 ming4 / gaa2 meng2;日文:仮名/かな/カナ kana),係日本獨有嘅表音文字,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唔同嘅表記法。

「假名」 呢個名,係相對 「真名」(即漢字[註 1])。而家嘅 「假名」 嘅日文讀音係 「かな」,但係古時本來讀 「
基本用法
編輯假名有音節文字嘅特徵。音節文字係表音文字嘅一類,佢哋嘅特徵係每一個符號都表示緊音節。假名係一種音節文字,舉幾個平假名做例子,每個假名掕咗相應嘅日羅同 IPA [1]:
う(u / [ɯ]) | き(ki / [ki]) | く(ku / [kɯ]) | の(no / [no]) | や(ya / [ja]) |
---|
—如果使用日本話嘅人想寫 kinou(琴日噉解),就可以寫做
嚴格嚟講,假名表示緊嘅係音拍[3]:4.1.2。例如以下呢幾隻日語字詞噉:
用日羅表達 | 慣常寫法 | 意思 | 音拍量 | 音節量 |
---|---|---|---|---|
Nihon | にほん / 日本 | 日本 | 三:ni-ho-n | 二:ni-hon |
Tōkyō[註 3] | とうきょう / 東京 | 東京 | 四:to-u-kyo-u[註 4] | 二:tou-kyou [註 5] |
Taberu | たべる / 食べる | 食... | 三:ta-be-ru | 三:ta-be-ru |
きょ(kyo-)噉嘅拗音計一個符號。留意用咗嘅假名數量對應嘅係音拍量。
萬葉假名
編輯由大約 5 至 6 世紀起(唐朝始於 7 世紀),日本開始同古代嘅唐人大規模噉交流,受漢語(尤其係中古漢語)影響得好犀利,亦全面引入漢字。噉自然開始有日本人嘗試用漢字書寫日本話。由 7 世紀嘅奈良時代開始,日本列島嘅人就大規模噉用漢字寫佢哋嘅語言,淨係攞漢字嘅音[註 6]忽略啲漢字嘅意思,即係例如
- 「想寫 ka(想像粵拼:kaa1)呢個音呀?用可呢隻漢字寫。唔好理隻漢字係乜解。」
- 「想寫 wa(想像粵拼:waa1)呢個音呀?用和呢隻漢字寫。唔好理隻漢字係乜解。」
- 「想寫 ru(想像粵拼:lu1)呢個音呀?用流呢隻漢字寫。唔好理隻漢字係乜解。」
於是就形成咗萬葉假名,會寫出好似以下噉嘅文字。以下呢段嘢取自《萬葉集》 17/4025 [4],當中粗體嗰啲唔係萬葉假名,而係訓讀嘅日文漢字:
萬葉假名 | 之乎路可良 | 多太古要久礼婆 | 波久比能海 | 安佐奈藝思多理 | 船梶母我毛 |
---|---|---|---|---|---|
羅馬化 | Shioji kara | tadakoe kureba | Hakuhi no umi | asanagi shitari | funekaji mogamo |
萬葉假名有唔少問題:日本話一隻字詞好多時起碼幾段音節咁長,即係話日本人寫一隻字詞(表達一個完整嘅意思)閒閒哋要用成三四隻漢字,被指係好冇效率。於是乎後嚟就出現咗好似
- 「想寫 a 音嗰陣吓吓都要寫阿呢隻咁多筆劃嘅漢字,寫到手都軟埋。今後對阿做簡化,寫做ア算數。」
- 「想寫 ki 音嗰陣吓吓都要寫機,寫到手都軟埋。今後簡化做キ。」
- 「想寫 ri 音嗰陣吓吓都要寫利,寫到手都軟埋。今後簡化做リ。」
平假名同片假名
編輯
|
變體假名
編輯歷史上,一個摩拉唔一定衹有一個假名同佢對應,而往往會有好多個變體假名(日文:変体仮名)嚟表示佢。但自從日本1900年第三次小學校令之後,啲變體假名連同わ行「ゐゑを」都廢止使用(「を」准衹保留喺賓格助詞度)。所以啲變體假名就剩係喺一啲人名、地名、招牌名同埋傳統藝術(譬如花札)入便用到;而喺1948年日本戶籍法實行之後,變體假名亦唔可以再喺姓名登記嗰陣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