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節
音節(粵拼:jam1 zit3;英文:syllable,近似粵拼:si1 le4 bou4)係由一個或者幾個音素組成嘅語言單位,係語音嘅自然單位。其中包含一個比較響亮嘅中心。古代漢語(上古漢語同中古漢語呀噉)嘅字詞傾向係一隻字詞對應一橛音節嘅。例如

等。
概論
編輯喺廿一世紀初,音節嘅一個定義係「畀固有音響冇咁高嘅聲包圍嘅固有音響頂峰」,可以大致想像成「一段元音,前面或者後面掕住輔音,亦可以係前後都掕或者前後都唔掕」。
圖解:一句句子(最下面嗰啲 C、V 同 H 代表嘅嘢)可以拆開做好多元件(例如音節),而根據等時嘅概念,某啲語言(音節定時語言)硬係傾向音節之間時間間隔固定。
音標轉寫
編輯喺國際音標(IPA)入面,句號 ⟨.⟩ 用來標示音節分隔,好似喺「astronomical」呢個字 ⟨/ˌæs.trə.ˈnɒm.ɪk.əl/⟩ 咁。 但實際上,IPA 轉寫通常用空格將字分開,而呢啲空格好多時都被理解為音節分隔。
另外,重音符號 ⟨ˈ⟩ 會放喺有重音嘅音節前面,如果重音音節喺字中間,實際上重音符號亦會標示音節分隔,例如喺「understood」呢個字 ⟨/ʌndərˈstʊd/⟩(雖然音節邊界可能仲會明確用句號標示,[1] 例如 ⟨/ʌn.dər.ˈstʊd/⟩)。
當一個字嘅空格出喺音節中間(即係話一個音節跨咗幾個字),可以用連繫符 ⟨‿⟩ 去做連繫,好似法文組合 les amis ⟨/lɛ.z‿a.mi/⟩ 咁。連繫符亦用來將詞彙字連繫成音韻詞,例如 hot dog ⟨/ˈhɒt‿dɒɡ/⟩。 希臘字母 sigma ⟨σ⟩ 用作萬用字元 表示「音節」,而美元/披索符號 ⟨$⟩ 用來標示音節邊界,避免同一般句號混淆。例如,⟨σσ⟩ 代表一對音節,而 ⟨V$⟩ 表示音節尾嘅元音。
組成部分
編輯典型模型
編輯喺一般嘅音節結構理論[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入面,一個音節(σ)嘅基本結構有三瓣。呢三瓣分咗做兩個組件: 聲母(ω):一個輔音或者輔音叢,有啲語言要用,有啲可有可無,甚至有規限 韻部(ρ):右邊分支,同聲母對沖,分開核心同尾音
音節通常覺得係右分支,講到尾核心同尾音一齊變成「韻部」,第二層先分開。 「核心」通常係音節中間嘅元音。「聲母」係核心前嘅聲,或者一串聲音,而「尾音」(直譯「尾巴」)係核心後嘅聲音或者聲串。佢哋有時一齊叫「殼」。 「韻部」就係核心加尾音。喺單音節英文詞「cat」度,核心係「a」(可以單獨叫或者唱出嚟嘅聲),聲母係「c」,尾音係「t」,韻部係「at」。呢個音節可以簡化成「輔音-元音-輔音」,縮寫做「CVC」。唔同語言對聲母、核心同尾音嘅聲音限制差好遠,呢啲限制叫音系學。 雖然每個音節有超音段嘅特徵,但如果唔關語義事,通常唔理,例如喺聲調語言度。
中文模型
編輯喺漢藏語系嘅音節結構入面,聲母換咗做「聲」,半元音或者流音搞另一瓣,叫「介音」。呢四瓣分咗做兩個唔太一樣嘅組件:[示例請求] 聲 ⟨ι⟩:可有可無嘅聲母,唔計半元音 韻 ⟨φ⟩:介音、核心同尾輔音[2]
聲調 ⟨τ⟩:可以由成個音節或者韻部負責 喺東南亞大陸語言區嘅好多語言,例如中文,音節結構多咗一瓣可有可無嘅「介音」,夾喺聲母(呢度通常叫「聲」)同韻部中間。介音多數係半元音,但古漢語重構通常有流音介音(現代重構用/r/,舊版用/l/),仲有中古漢語嘅好多重構有介音對比,例如/i/同/j/,/i/喺音系學上係滑音而唔係核心一分子。另外,古漢語同中古漢語好多重構有複雜介音,例如/rj/、/ji/、/jw/同/jwi/。介音喺音系學上同韻部連繫,唔係聲母,介音同韻部一齊叫「韻」。 有啲語言學家,特別講現代中文變種時,會將「韻」同「韻部」混用。但喺歷史漢語音韻學度,分清「韻」(包括介音)同「韻部」(唔包括介音)好緊要,因為呢啲係理解韻書同韻表嘅主要來源,係中古漢語嘅根基,所以大多數作者會按上面定義分開兩者。
組件分組
編輯喺一啲音韻學理論度,音節結構用樹形圖展示(同語法樹差唔多)。唔係所有音韻學家都認同音節有內部結構;有啲甚至懷疑音節係唔係真係一個理論實體。[4] 有好多理由話音節組成部分之間係層次關係,而唔係直線關係。一個層次模型將音節核心同尾音合併成中間層,叫「韻部」。呢個模型解釋咗「核心」+「尾音」喺詩(即押韻詞,例如「cat」同「bat」係靠匹配核心同尾音,或者成個韻部形成)嘅作用,仲有重同輕音節嘅分別,影響音韻過程,例如古英語嘅scipu同wordu嘅音變。喺一個叫高元音刪除(HVD)嘅過程度,單輕音節詞根(例如“*scip-”)嘅主格/賓格複數喺古英語加咗“u”尾,重音節詞根(例如“*word-”)就無,得出“scip-u”但“word-∅”。[5][6][7]
主體
編輯喺一啲語言(例如克里語同奧吉布韋語)嘅傳統描述度,音節係左分支,聲母同核心喺更高層單位合併,叫「主體」或者「核心」,同尾音對比。
韻部
編輯音節嘅「韻部」或者「押韻」包括一個核心同一個可有可無嘅尾音。呢個係音節喺大多數詩歌押韻用嘅部分,亦係人講話拉長或者加重音嘅位。 韻部通常係從音節第一個元音到尾嘅部分。例如,/æt/係「at」、「sat」同「flat」呢啲詞嘅韻部。但喺一啲語言,例如英語,核心唔一定係元音。例如「bottle」同「fiddle」第二音節嘅韻部淨係/l/,一個流音輔音。 好似韻部分支成核心同尾音咁,核心同尾音都可以再分多個音素。每個部分有幾多音素嘅限制因語言而異。例如,日語同大多數漢藏語系語言頭尾唔畀有輔音叢,但好多東歐語言頭尾可以有超過兩個輔音。喺英語,聲母最多三個輔音,尾音最多四個。[8] 「韻部」同「押韻」係同一個詞嘅變形,但少用嘅「韻部」有時專指「音節韻部」,同詩歌押韻概念分開。呢個區分唔係所有語言學家用,亦唔喺大多數字典出現。
結構: | 音節 = | 聲母 | + 韻部 | C+V+C*:
C1(C2)V1(V2)(C3)(C4) = C1(C2) + V1(V2)(C3)(C4) - |
V+C*:
V1(V2)(C3)(C4) = Title="null" + V1(V2)(C3)(C4) |
---|
重量
編輯重音節通常係有「分支韻部」嘅,即係話佢係一個以輔音結尾嘅「閉音節」,或者有「分支核心」,例如長元音或者雙元音。呢個名係比喻,話核心或者尾音喺樹形圖有分支線。 喺一啲語言,重音節包括VV(分支核心)同VC(分支韻部)音節,同單純V對比,後者係「輕音節」。有啲語言淨係VV算重,VC同V都係輕。有啲語言仲分第三類「超重音節」,包括VVC(分支核心同韻部)或者VCC(尾音兩個以上輔音)或者兩者都有。 喺音拍理論度,重音節有兩個音拍,輕音節一個,超重音節三個。日語音韻學多數咁講。 好多語言唔畀超重音節,好多唔畀任何重音節。有啲語言追求音節重量一致;例如喺意大利語受壓、非尾音節度,短元音同閉音節一齊出現,長元音同開音節一齊出現,所以呢啲音節都係重(唔係輕或者超重)。 重同輕嘅分別好多時決定邊個音節有重音——例如喺拉丁語同阿拉伯語係咁。喺好多古典語言,例如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泰米爾語同梵語嘅詩歌格律,係靠音節重量而唔係重音(叫「量律」或者「量格」)。
開放封閉
編輯開放音節係指以元音做結尾嘅音節,而封閉音節係指以輔音做結尾嘅音節[9],用廣東話做例子嘅話[10],
- saa1(對應嘅漢字:沙、莎)係一段開放音節,而
- saam1(對應嘅漢字:三、衫)就係一段封閉音節。
語言比較
編輯唔同語言喺音節結構特性上可以分別好大,例子可以睇吓日本話同阿伊努話之間嘅分別:日本話出嗮名淨係得 CV、CCV 同埋 CVn 噉嘅音節(音節以開放居多)-C 表示輔音、V 表示元音、n 表示日本話成日見到嘅 -n 尾;而相比之下,阿伊努話可以有多種唔同嘅 CVC 音節(封閉音節種類多),例如阿伊努話可以有用 -k 呢個輔音做尾嘅音節,但廿一世紀初嘅日本話就做唔到噉嘅嘢[11]。
音節結構
編輯
語言類型學研究想按音系做語言分類嗰陣,成日會考慮音節結構[歐 3]呢個概念。
首先,音節可以分好多種;廣東話基本音節結構係 [C]V[C],意思係話廣東話絕大多數音節都有個 V(元音),而個 V 前或者後都可以(但唔一定)有 C(輔音),即係話可能音節包括咗[12][13]:
- V(得一個元音):例如 o1(漢字:屙、柯)
- CV(一個元音,前面有個輔音):例如 se2(漢字:捨)
- VC(一個元音,後面有個輔音):例如 uk1(漢字:屋)
- CVC(一個元音,前後都有輔音):例如 zik1(漢字:職、織、即)... 等等。
呢種音節結構缺乏複輔音,冇得將多過一個輔音砌埋一齊[14],自然唔會有任何 /sm/ 或者 /sl/ 等多過一個輔音開頭或者埋尾嘅音節。
再詳細啲睇嘅話,粵語嘅音節結構係
- ,
即係一段音節包含一種聲調( ),一個輔音喺前(輔音頭)、最多一個輔音喺後(輔音尾),中間挾住一個元音(主元音),另外口語入面會有輔音喺輔音頭戥主元音之間(例:冚唪唥本來係讀做 ham6 baang6 laang6 嘅,但啲人有時會口快讀咗做 haam4 blaang4 · /haːm˨˩ plaːŋ˨˩/ 噉嘅音)[15]。
睇吓其他漢語嘅話,標準官話同客家話音節結構都相當似廣東話,都係基本上 [C]V[C],不過都唔係完全一樣。例如標準官話啲結尾 C 淨係得 -n 同 -ng 兩隻款,而廣東話同客家話啲結尾 C 就多變啲,好似係以下呢啲漢字讀音噉[註 1][16]-
如果睇漢語以外嘅東亞語言:
- 對比日本話:廿一世紀初嘅日本話有一樣出嗮名嘅嘢,係啲音節以開放居多,佢哋可以有 CVn(-n 做尾)噉嘅音節,例如 ninja(nin-ja;平假名:にんじゃ;漢字:忍者)入面嗰個 nin 噉,但廿一世紀初嘅日本話就唔似得廣東話噉可以有 CVk 或者 CVt。
- 對比越南話:越南話嘅基本音節結構就係 [C][w]V[C],即係話唯一一種可能嘅複輔音(指多過一個 C 砌埋一齊,中間冇任何嘅 V)係 Cw-呢種複輔音係指有一個 C 後面掕住 w,即係類似廣東話 kwaa1(漢字:跨)噉嘅音,段音節中間係 V 而最尾有可能掕個 C [17]。例子可以睇吓 mộc qua(河內音:/məwk͡p̚˧˨ʔ kwaː˧˧/;木瓜噉解)入面個 qua 噉[註 3]。
睇埋
編輯註釋
編輯歐詞
編輯引咗
編輯- ↑ 國際音標協會 (1989年12月)。〈1989年基爾大會報告:國際音標協會〉。《國際音標協會期刊》。劍橋大學出版社。19 (2): 75–76。doi:10.1017/S0025100300003868。S2CID 249412330。
- ↑ 更廣義講,字母φ係指一個有兩個音節嘅韻律音步
- ↑ 更廣義講,字母μ係指一個音拍
- ↑ 關於音節理論存在嘅討論,睇 〈CUNY音節會議〉。《CUNY音韻學論壇》。CUNY研究生中心。原著喺2015年9月23日歸檔。喺2022年6月21日搵到。
- ↑ Bermúdez-Otero, Ricardo (2015)。〈古英語高元音刪除嘅人生周期:從韻律到層次同消失〉 (PDF)。頁 2。
- ↑ Fikkert, Paula; Dresher, Elan; Lahiri, Aditi (2006)。〈第6章 從古英語到早期現代英語嘅韻律偏好〉. 《英語歷史手冊》 (PDF)。頁 134–135。ISBN 9780470757048。
- ↑ 馮勝利 (2003)。《漢語韻律語法》。堪薩斯大學。頁 3。
- ↑ Hultzén, Lee S. (1965)。〈英語輔音叢〉。《美國語音》。40 (1): 5–19。doi:10.2307/454173。ISSN 0003-1283。
- ↑ Open and Closed Syllable and Sort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23年3月29號,. (PDF).
- ↑ Chan, A. Y., & Li, D. C. (2000). English and Cantonese phonology in contrast: Explaining Cantonese ESL learners' English pronunciation problems.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3(1), 67-85.
- ↑ Akulov, A. (2015). Contemporary condition and perspectives of Ainu languag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thnosemiotics, 1(1), 3-23.
- ↑ Information about Cantonese speech (PDF).
- ↑ Meng, H., Zee, E., & Lee, W. S. (2007). A contrastive phonetic study between Cantonese and English to predict salient mispronunciations by Canto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PDF). Unpublished articl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 Pronunciation of Hong Kong English. EdUHK,引文:"However, in Cantonese there are no consonant clusters. Some people may take the initial sounds of 國; 果 [gw] and 葵; 誇 [kw] as initial consonant clusters. But most people will regard them as consonant digraphs rather than consonant clusters."
- ↑ 張洪年 (2007)。《香港粤語語法的研究》。Chinese University Press。頁 182。
- ↑ Lee, W. S., & Zee, E. (2009). Hakka Chine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39(1), 107-111.
- ↑ Pham, A. (2008). Is there a prosodic word in Vietnamese? (PDF). Toronto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