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習得

(由學語言跳轉過嚟)

語言習得粵拼jyu5 jin4 zaap6 dak1英文language acquisition)係指一個由唔識用語言變到識嘅過程。可以分爲

第一語言習得:2009 年呢幅相睇到個 BB 聽佢太嫲講嘢;啲細路喺生命最早期嗰幾年一路聽身邊嘅大人講嘢(有互動),聽吓聽吓就會學識母語

兩大類。

基本概念

編輯

首先,思考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指好似行路等唔使有意識噉諗都展現到嘅知識)嘅概念。

  • 事實表明,是但搵隻語言,如果語言學家要由「完全唔知嗰隻語言嘅嘢」去到「詳盡噉明文紀錄嗮隻語言啲詞庫文法等嘅特性」,要用成閒閒哋十幾年嘅時間先搞得掂,而且就算做嗮呢啲嘢,都唔等如佢哋能夠純熟噉運用隻語言講嘢寫嘢
  • 不過事實又好明顯係,一個細路可以喺生命頭嗰幾年內齋靠聽身邊啲大人講嘢,學識純熟運用自己嘅母語。噉就表示佢個實係成功噉响相對短嘅時間內學咗極大量嘅知識,而且因為佢唔使有意識諗都可以用自己隻母語,意思即係話佢吸收咗嘅應該係極大量嘅內隱知識[1]:Ch. 1

研究方法

編輯

習慣化

編輯
内文:習慣化

習慣化(habituation)係語言習得研究上成日用嘅一種研究方法。

語言學研究成日會攞大人或者 BB 做研究對象,想探究「以呢隻語言做母語、屬呢個年齡層嘅人,能唔能夠聽得出兩吓聲有分別?」噉嘅問題;問題係 BB 未識講嘢,所以唔似得大人噉曉話俾研究者知佢哋感知到嘅嘢;但已知認知心理學上有習慣化呢種現象,習慣化係指多種嘅動物(包括人類)如果重複噉經歷到某樣刺激,而樣刺激係無關痛癢嘅,佢哋會慢慢變到對呢樣刺激冇嗮反應;例如一位研究者想知 4 個月大嘅 BB 曉唔曉分辨 [l][r] 呢兩種聲,佢可以一路監察住個 BB,再一路俾佢聽一系列 [l] 音,等個 BB 對呢隻聲習慣化,然後去到咁上下,研究者會畀 BB 聽 [r] 嘅音-如果個 BB 識得分到呢兩種聲,噉佢理應會對 [r] 有反應,而唔係對吓聲有「習慣咗」噉嘅無反應[2][3]

有研究試過搵咗啲 BB 返嚟,睇吓佢哋分辨唔同聲嘅能力。研究指直至大約 10 個月大為止,BB 一路都能夠分辨唔同嘅聲,但一到咗 11 至 12 個月大左右,啲 BB 分辨聲嘅能力就開始「專化」到迎合自己嘅母語-即係例如以日文做母語、一路聽住屋企人講日文嘅 BB,會喺呢個時期變到唔識分 [l][r](日文唔會分辨嘅兩隻聲,英文會分辨),技術化啲講即係似乎將 [l][r] 呢兩隻實際上唔同嘅聲當正係屬於同一款 phoneme[4]

第一語言

編輯
睇埋:母語

細路會透過經驗、無意識噉學習自己嘅母語[5]:18.2.3 [6]。呢種學習過程可以用統計學習噉嘅方法嚟想像:一至兩歲嘅細路唔識得講嘢,但研究表明,佢哋會一路聽身邊嘅大人(父母同其他屋企人)講嘢;去到咁上下,佢哋嘅就會充滿咗記憶,記得邊啲音節係身邊啲大人講過嘅。噉而家想像兩個細路,明仔同米高—

  • 明仔母語係粵語,佢一路聽住身邊啲大人講粵語,到咗明仔兩歲嗰陣,佢個腦記得成日聽身邊啲大人講 /s/ 或者 /m/ 開頭嘅音節,但係佢冇聽過任何 /sm/ 開頭嘅音節。
  • 米高母語係英文,佢身邊啲大人一路喺佢身邊講英文,到咗米高兩歲嗰陣,佢個腦已經聽過好多 /sl/ 或者 /bl/ 開頭嘅音節,但佢從來冇聽過 /bn/ 開頭嘅音節。

於是乎呢兩個細路就各自無意識噉認定,佢未聽過嗰啲語音組合係自己母語唔允許嘅—學識咗自己母語嘅語音組合法則。呢點可以用心理實驗噉嘅方法嚟展示—搵一班識字、以英文做母語嘅大人返嚟,佢哋能夠憑直覺噉判斷 hing 可以係一隻英文字詞(只係可能佢哋唔識噉解),而 bnick 聽落望落唔似係英文字詞。

學習使用字詞都唔容易。學習者需要學相當大量嘅內隱知識,準確噉知道(例如)每隻字詞包含啲乜同埋每隻字詞唔包含啲乜,唔係就會犯過度伸展同過度限制等嘅錯誤。

第二語言

編輯

第二語言習得(SLA)係指一個人學第二語言嘅過程。

舉具體啲嘅例子說明,想像而家有個細路,叫佢做「明仔」:明仔阿爺阿嫲嗰輩就由廣東移民過咗美國,佢喺美國出世同大,同屋企人講開粵語,同阿爺阿嫲(例如)飲茶嗰時完全 100% 係用粵語講嘢嘅;而等到明仔夠大個嗰陣,佢就返學,喺學校嗰度學英文,用英文同老師同學溝通,不過同屋企人就繼續用粵語;喺呢個情況下,明仔嘅 L1 係粵語而 L2 係英文,佢學英文嘅過程係一段 SLA。

母語干擾

編輯
内文:母語干擾

語用問題

編輯
睇埋:語用

睇埋

編輯

文獻

編輯

引咗

編輯
  1. Hayes, B. P. (2010). Introductory linguistics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23年3月4號,. (PDF). Unpublish textbook.
  2. Phillips, C.; Pellathy, T.; Marantz, A.; Yellin, E.; Wexler, K.; McGinnis, M.; Poeppel, D.; Roberts, T. (2001). "Auditory Cortex Accesses Phonological Category: An MEG Mismatch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2 (6): 1038-1055.
  3. Draganova, Rossitza; Eswaran, Hari; Murphy, Pamela; Huotilainen, Minna; Lowery, Curtis; Preissl, Hubert (2005-11-01). "Sound frequency change detection in fetuses and newborns, a magnetoencephalographic study". NeuroImage. 28 (2): 354-361.
  4. 5.1 How Babies Learn the Phoneme Categories of Their Language. Essentials of Linguistics. Open Library.
  5. Dell, G. S., & Jacobs, C. L. (2016). Successful speaking: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adapt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 Neurobiology of language, 209-219.
  6. Lany, J., & Saffran, J. R. (2013). Statistical learning mechanisms in infanc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Neural circuit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in the brain, 3, 2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