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廣州市 > 廣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 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粵拼gwong2 zau1 si5 dang1 gei3 bou2 wu6 man4 mat6 daan1 wai2 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審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核定、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家陣有104道。

名錄一覽[1]

編輯

00 表示做咗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表示降格做區級登記保護文物
  古遺址    古墓葬    古建築    石刻    近現代重要史跡同代表性建築    其它 


時代 地址
01 紅巾軍祭旗起義烽火臺遺址 元朝 番禺區大奶崗 元末義兵元帥屈仲舒起兵保城池,響大奶崗起狼煙臺;清咸豐四年(1854年),紅巾軍陳顯良帶人馬響處舉祭旗起義
02 貪泉遺址 東晉 白雲區石井鎮石門 相傳飲咗呢個泉嘅人會貪心;東晉元興年間(402年—404年),廣州刺史吳隱之到任嗰時經過石門,專登飲貪泉泉水嚟證明人係咪貪心同泉無關;宋元兩朝都將「石門返照」當做羊城八景之一;家陣留低明萬曆年間棟嘅「貪泉」碑
03 黃大仙祠跡 清朝 芳村區茶滘鎮大氹尾 儒、道、釋三教合一嘅廟,後毀,得返石雕華表、「黃大仙祠」石額同晉朝殘聯「叱羊傳□□」;而家嘅黃大仙祠響1995年重修
04 礃塘潭古採石場遺址 清朝 番禺區大崗鎮 石壁長110米,闊65米,座高23.7米,山壁有釺鑿印
05 李昴英墓 宋朝 增城市朱村鎮神崗村豐湖山 李昴英,番禺人,寶慶二年(1226年)探花,吏部侍郎,爲官清正剛直,謚忠簡
06 百花冢 明朝 天河區沙河鎮梅花園(又叫梅花坳) 張喬墓,墓無咗,現存3米咁高嘅花崗岩妝臺石,頂頂正面用隸書大字刻住「百花冢」,後面刻住「隱心」兩隻字;張喬,識得詩書琴棋畫,19歲過身,安葬喺白雲山梅花坳,當時嘅文人用花送葬
07 陳邦彥墓 清朝 增城市仙村鎮雅瑤九頭山尾大坑壢 陳邦彥(1603—1647),廣東順德人,喺江西同清朝兵打,畀人捉嚟殺咗,佢個仔陳恭尹將佢葬響處;墓呈交手椅形,用灰沙砌,1932年重修
08 陳莘隱墓 清朝 白雲區雲台花園內 元朝名人墓;而家嘅墓係清朝重修,正中嵌一塊輝綠岩墓碑,碑用宋體刻住「元朝列大夫惠州路總管莘隱陳公之墓」係清嘉慶十五年重刻
09 蓮池寺普同塔 清朝 天河區沙河鎮天平架蝻蛇山 莲池寺僧人墓;正中棟柱形塔,山兩邊嵌住「廣州蓮花寺普同塔記」碑;蓮池寺無咗,呢個墓成咗唯一見證物
10 淡墨流芳牌坊 明朝 白雲區鐘落潭鎮溢湖村 三間四柱五樓牌坊;明朱元璋賞識進士鄺儒真嘅淡墨書藝而賜建牌坊;鄺儒真嘅始祖鄺貴其嘅墓碑記載咗鄺氏族人喺南宋末年從南雄遷入鐘落潭嘅歷史
11 大江埔村古建築群 清朝到民國 從化市江埔鎮 古村落民居,包括門樓、武餘公祠、樂秋公祠、居賢公祠、懷山公祠、春華秋月山房、能緣公祠、歐陽仁山墓;村口門樓上高有清末狀元林紹棠題寫嘅「大江埔」石匾;村入邊嘅能緣公祠、武餘公祠、懷山公祠、樂秋公祠同居賢公祠一字排開,布局整齊
12 朱村塔 明朝 增城市朱村鎮朱村 實心塔,俗稱「硬塔」;初頭五層,得返四層
13 劉氏大宗祠 明朝 增城市石灘鎮麻車村 三進兩廊,祠前廣場石欄板嘅雕刻栩栩如生
14 匯津橋 明至清 海珠區寶崗大道馬涌直街 清朝花崗石樑式橋,俗稱馬涌橋;清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橋身兩側刻住「匯津」;橋嘅南邊棟住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宣統二年嘅「禁佔官涌碑記」、「續重脩匯津石路碑」同「橋神」碑
15 石王廟 明至清 增城市荔城鎮夏街村 爲紀念南宋將軍石文光嘅功勳而起;1279年起,1770年重修;深兩進,硬山頂
16 跨龍橋 明至清 番禺區石碁鎮新橋村中心 拱券形石橋;原名接龍橋,明朝嗰時起,木構橋,明隆慶到清同治年間重修咗好多次,已經改成用花崗石砌
17 崗埔圍壟屋 清朝 增城市福和鎮坳頭崗埔村 廣州唯一嘅小圍壟屋;圍壟屋由廿八間房組成,中軸係二進深祠堂,頭進面闊、進深都係三間;二進差唔多,保存得重幾好
18 金花廟 清朝 黃埔區長洲鎮白鶴崗下 廣州目前發現嘅最完整嘅一座金花廟;廟入邊保存咗四塊「重修金花古廟」碑;最早一塊係道光九年(1829年),最晏一塊係光緒二年(1876年)
19 龍母廟 清朝 天河區獵德村東南大街7號 唔知初頭幾時起,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到光緒五年(1879年)間五次重修;廟二進兩廊,硬山頂;兩廊嵌住康熙、乾隆、咸豐、光緒各朝重修碑記五方;其中康熙三十二年嘅碑記記載咗清初廣州嘅交通情況
20 玉虛宮 清朝 天河區楊箕村泰興直街 亦叫「玄帝廟」、「北帝廟」;二進深,硬山頂;天井兩廊嵌夾埋嵌咗十塊石碑,其中乾隆七年(1742年)同乾隆十年嘅兩塊碑記記載咗冼村、簸箕村村民嘅用水爭拗同解決方案
21 晴川蘇公祠
蘇紹箕墓
清朝
宋朝
天河區東圃鎮車陂村祠前大街2號
白雲區白雲山蘇家山
三進兩廊,硬山頂;蘇紹箕字嗣良,號晴川,佢老頭係蘇轼第二個仔蘇迨;蘇紹箕做官最高做到太尉,收尾葬喺白雲山月溪寺後邊
22 小蓬仙館 清朝 芳村區新隆沙(過江隧道芳村出口西側) 康家花園建築嘅一部分,家陣剩低小蓬仙館頭進;硬山頂,磚雕雕刻精細;廣州解放之後,康有爲後人將花園捐獻畀國家
23 文塔 清朝 荔灣區龍津西路 六角攢尖頂塔,兩層咁高,青磚砌,第一層嘅門頭同二層嘅窗分別嵌住「南軸」同「雲津閣」石額
24 梁家祠 清朝 荔灣區龍津西路梁家祠街34號 廣州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好嘅祠堂建築;深三進,青磚砌,樑架嘅雕刻簡樸古雅
25 天后宮 清朝 海珠區新滘鎮小洲村東邊大街3號 村民叫爾座廟做「娘媽廟」,唔知幾時開始起,據碑文記載,清朝乾隆和同治年間有重修;係兩進硬山頂建築,宮入邊有「重修天后宮碑記」等七塊碑刻
26 西溪祖祠松柏堂村 清朝 從化市街口團星村 古祠堂同古村落;村前邊係一個大池塘,塘邊有一樖老柏樹,所以叫松柏堂;村入邊民居建築井然有序,排列整齊;西溪祖祠規模宏大,木雕、斗栱、樑架完好
27 鐘樓村古建築群 清朝 從化市神崗鎮 古村依山而建,規劃佈局對稱、整齊;呢條村以歐陽山公祠爲中心,左側分別有四條青雲巷,巷嘅兩邊有整齊嘅民居住宅,村嘅四圍有三米幾高嘅牆,村後邊有砲樓,牆外邊有護村河
28 「古之楚庭」石牌坊 清朝 越秀區越秀公園內 兩柱一間一樓,坊額東面刻住「粵秀奇峯」,西面係「古之楚庭」,都係篆體;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29 「佛山」石牌坊 清朝 越秀區越秀公園內 四柱三間嘅花崗石牌坊,坊額上高刻住「佛山」;山頂初頭有觀音閣,收尾改成佛寺
30 張氏大宗祠 清朝 黃埔區南崗鎮廟頭村 宋朝開始起,歷代有重修,家陣祠堂係清光緒二年(1876年)嘅;三進兩廊,正門石額陽刻楷書「張氏大宗祠」,係晚清廣東學者陳灃題寫嘅
31 凌氏宗祠 清朝 黃埔區長洲鎮深井村 明末開始起,清光緒重修;深三進,硬山頂,雕樑畫棟,手工精緻
32 友蘭公祠 清朝 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塱西 明朝起,清朝有重修;三間兩進,頭門入邊有接旨亭(拜亭),相傳係鄉賢黃嗥、黃學裘兩仔爺爲咗迎接聖旨而起,所以叫「接旨亭」
33 貞壽之門牌坊 清朝 花都區炭步鎮華嶺村 爲咗表彰駱鄭氏而棟嘅牌坊,三間四柱式,花崗石結構,明間同次間嘅石額分別有刻字
34 梁氏宗祠 清朝 花都區北興鎮京塘村 含「千乘流芳牌坊」;宗祠三間三進,磚木瓦結構;牌坊棟響天井中間,四柱三間,青磚砌,磚雕造型生動傳神,刻工精緻
35 節孝流芳牌坊 清朝 花都區赤坭鎮藍田謝屋村 爲咗表彰謝黃氏守節六十五年棟嘅牌坊,三間四柱式,水磨青磚砌成
36 貞壽之門牌坊 清朝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四柱三間三樓花崗石牌坊,係「菩山第一門」;明間上高嘅石額記述嘅係陳家妻妾守節養大仔女嘅事跡
37 盤古神壇 清朝 花都區獅嶺鎮振興村爐山 1809年起,一進三間嘅竹木建築,綠琉璃瓦懸山頂,擡樑同穿斗混合式樑架結構;係研究少數民族歷史嘅實物
38 洪聖古廟 清朝 花都區炭步鎮茶塘村 供奉海神;三間三進,兩邊有青雲巷,建築工藝較高
39 龍津橋 清朝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兩孔拱券形石橋;橋身同攔板用紅砂岩石砌,兩邊刻住「龍津」,欄板刻住花紋
40 龍門橋 清朝 番禺區化龍鎮水門村 紅砂岩單孔拱券形橋,東面橋匾刻住「龍門」二字,西面橋匾刻「鹿洞真源」;唔知最初幾時起;1917年重修,橋面鋪花崗石
41 利濟橋 清朝 海珠區南村同隔山之間 原名待月橋,木結構,後嚟整成石橋,改名叫利濟橋;抗日戰爭嗰時被嘎仔整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修欄板望柱
42 復昌橋 清朝 增城市新塘鎮石吓村 石砌三拱墩柱式平橋;石欄板嘅浮雕工藝精湛
43 步雲橋 清朝 增城市朱村鎮大崗村 半月形單券孔橋,青石砌成,橋嘅中部略高,無欄,橋體堅固
44 大魁閣塔 清朝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廣州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嘅文塔;樓閣式磚塔,三層咁高;家陣塔入邊樓板、樓梯保存完整
45 雲閣塔 清朝 增城市石灘鎮聯和田心村 空心三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平面呈六角形,紅砂岩塔基,青磚墻,頂尖裝琉璃葫蘆;唔知最初幾時起;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修
46 古氏大宗祠 清朝 番禺區石碁鎮傍東村 宋朝開始起,歷代有重修;深三進,中堂入邊挂住海瑞題寫嘅「流芳堂」匾,祠堂保存完整
47 稼寶堂 清朝 增城市三江鎮張崗尾村 含當舖;官船形建築,所以叫船廳;祠堂響左邊,書房響右邊,中間青雲巷間開;當舖喺北邊,保存完好
48 何仙姑家廟 清朝 增城市小樓鎮小樓村 深三進,硬山頂;唔知最初幾時起;清咸豐八年(1858年)有重修;何仙姑本嚟係小樓鎮人,係傳說入邊八仙之一
49 官洲島陳氏大宗祠 清朝 海珠區官洲島 祠堂由三進兩廊、東西襯祠組成,頭門樑架木雕、樨頭磚雕同兩廊壁畫精美完好
50 常春岩 明朝 黃埔區南灣村 「常春岩」三隻字刻響古海蝕岩上高,係明朝大書法家陳獻章同哲學家湛若水一齊經過爾處嗰時,陳獻章題寫嘅
51 「壽」、「小桃園」摩崖石刻 明朝 從化市溫泉鎮新南村 署名「韶山子書」,都係明朝書法家黎民表寫嘅
52 佛跡洞 1850年 黃埔區南崗鎮筆崗村 石窿依山勢而鑿,窿入邊有一個巨石臥佛雕像
53 伊秉綬書葉氏墓表 清朝 白雲區白雲山鄭仙岩畔 清朝書法家伊秉綬爲南海葉花溪寫嘅墓表,係粵中名刻之一;伊秉綬,福建汀州人,清乾隆己酉進士,書法好掂,最識寫隸體
54 聽松園門額石刻 清朝 芳村區新隆沙 聽松園係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嘅別墅;咸豐六年(1856年)被紅毛番鬼打冧,得返「聽松園」石額;1888年響處起培英書院,後尾石額跟住書院搬埋嚟;張維屏(1780—1859),番禺縣東澳(家陣嘅清水濠)人,曾經響湖北、江西等省做過官;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返鄉下參與抗英鬥爭,寫低《三元里》、《三將軍歌》等詩
55 文瀾書院清濠公所石碑 清朝 荔灣區恩寧路逢慶首約 文瀾書院響1882年創立,舊時西關地勢低窪,西濠成日塞,嘉慶十五年(1810年),西關士紳何太清同洋行商人潘仕成、伍浩官等發起成立清濠公所,係清濠嘅機構;爾個碑係西關濠渠公所嘅文告
56 九善堂碑 1920年 白雲區太和鎮百足橋附近 爾個碑係爲石湖村(屬太和鎮)和南村(屬龍歸鎮)村民解決多年以嚟嘅水利爭拗而棟嘅
57 石人窿蓄水湖碑 1946年 天河區棠下上社村石人窿蓄水湖畔 廣州目前發現嘅有關國際善後總署同廣州關繫嘅唯一碑刻;碑文記載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善後總署派人協助棠下村起水庫嘅問題
58 「天醫處」石刻 民國 從化市溫泉賓館松園 梁培基主張「天醫」,響清幽靜雅嘅環境嚟養病,喺溫泉起珠江頤養園分園,重寫低「天醫處」等嘅刻字
59 「枕流漱石」摩崖石刻 民國 從化市溫泉賓館松園 民主革命家胡漢民喺1936年去溫泉休養嗰時寫低;枕流漱石,即係將山石做枕頭,用流水浪口,比喻喺山水之間隱居
60 「百丈飛濤漏瀉天」摩崖石刻 民國 從化市溫泉天女池邊 當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佢天女池邊遊覽,觸景生情,將蘇轼句詩「百丈飛濤漏瀉天」刻咗響池邊塊大石上邊
61 開越陸大夫駐節故址碑 民國 荔灣區西村廣州發電廠南門圍牆內 爲紀念陸賈棟嘅碑;陸賈響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文帝元年(公元前79年)兩次出使南越,爲趙佗歸順漢朝做咗積極貢獻,被後人譽爲「開越大夫」
62 聖嬰院遺址 清朝 東山區淘金路47號 加拿大天主教會開嘅聖嬰院舊址,1933年從大新路搬嚟;專門收養啲屋企養唔起抑或係唔愛嘅臊孲;家下重有兩個死仔坑同一塊寫住「帝國主義的罪證」嘅碑
63 安來市舊址 清朝至民國 黃埔區長洲鎮深井村 清末民初商業街;長400米,闊14米,兩邊商舖打對面,都係兩層建築,青磚灰瓦,舊式排木板門;呢個市保留咗當地清末民初市井生活嘅一啲嘢;包括文塔,三層樓閣式磚木結構,平面呈六角形,塔有18米咁高
64 何柳堂故居 清朝 番禺區沙灣鎮北村官巷大街20號 深兩進,青磚石腳;何柳堂(1874―1933),廣東音樂作曲家、演奏家,廣東音樂曲雅派嘅開拓者之
65 何與年故居 清朝 番禺區沙灣鎮北村高瑤巷8號 青磚平房,部分拆咗;何與年(1880―1962),廣東音樂作曲家、演奏家,對廣東音樂同粵曲唱腔深有造詣
66 陶陶居 1880年 荔灣區第十甫路20號 西關老字號茶樓,光緒六年(1880年)創辦,初頭個名係「葡萄居」,後嚟攞咗「樂也陶陶」嘅意思嚟用,改名叫陶陶居;塊牌匾係康有爲寫嘅
67 蓮香樓 1889年 荔灣區第十甫路67號 西關老字號茶樓,憑蓮蓉餅食聞名遠近;光緒十五年(1889年)創建,牌匾由翰林學士陳如嶽題字
68 雙清樓 1897年 海珠區南華西路龍溪新街42號 民主革命家廖仲愷、何香凝舊居;佢哋成日響樓上讀書、賞月,人月雙清,起名雙清樓
69 惠普醫院舊址 1910年 白雲區江高鎮廣花路江村路段西側 白雲區最早嘅一間西醫院;紐西蘭基督教傳教士籌款起院,有十棟樓,都係兩三層嘅西式洋樓;建築到家陣重保存完好,係呢頭中西文化交流嘅一個標志性建築
70 基督教救主堂 1912年 東山區萬福路184號 廣州有聖公會教堂特色嘅早期建築;1912年由中外基督教教徒集資興建;外牆用紅磚砌,鋪綠琉璃瓦,主體建築前邊有四角攢尖頂方形塔樓,佔地約莫1600方
71 伍漢持墓 1913年 東山區中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 花崗岩砌築,墓園嘅西南角有胡漢民起草、陳融寫嘅《伍漢持先生紀念碑》;伍漢持(1872―1913),廣東新寧縣(家陣台山)人,參與民主革命,創立紅十字會,喺反袁世凱鬥爭嗰時,被天津警備司令楊以德殺咗
72 塔影樓 1919年 荔灣區沿江西路36號 革命家陳少白起嘅聯興碼頭事務所同寓所;陳少白跟過孫中山搞革命,號稱四大寇之一,辛亥革命之後棄政從商,重係積極資助革命政府
73 楊家祠 1920年 越秀區越華路116號 中共革命家楊匏安、張太雷等人搞革命嗰得;祠堂初頭深兩進,家陣得返頭一進
74 新青年社舊址 1921年 越秀區中山五路昌興街26、28號 係兩棟連住嘅兩層磚木結構樓;中國共產黨嘅新青年社同丁卜書店都響處
75 廣州市郊一區農會舊址 1924年 芳村區花地中市 廣州市郊最早嘅農民協會;1924年8月15日,市郊一區農民協會同農民自衛軍響處成立
76 伍廷芳、伍朝樞墓 1924 年、1933年 越秀區越秀公園內 伍廷芳、伍朝樞兩仔爺都係民主革命家;1988年從二望崗搬嚟;亭入邊棟伍廷芳墓碑
77 國民政府舊址 1925年 越秀區越華路118號(家下廣東省民政廳大院) 爾處先頭係兩廣總督署;1911年黃花崗起義軍打到嚟爾處;1925年國民政府設響道,家下得返大門
78 王彭樓 1927年 花都區花東鎮魚笱莊 愛國華僑王彭起嘅一棟碉堡式嘅樓;1927年,農民自衛軍將王彭樓當據點,抗擊反動地主武裝,家下外牆重留低唔少彈印
79 讀月樓 1927年 花都區花山鎮平山村 寓所同碉堡結合嘅民居建築,又叫德仔樓,四層咁高,第四層有個四隻角突出嚟嘅半球形碉堡
80 林偉民墓 1927年 天河區銀河革命公墓 林偉民係中國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925年,林偉民被選做中國第一個領導全國工人運動嘅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1927年瓜老襯;墓從先烈路搬嚟
81 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 1929年 越秀區越秀公園百步梯中段 爲紀念孫中山先生同佢嘅衞士抗擊陳炯明叛軍而棟嘅;爾座碑棟響孫中山同宋慶齡住過嘅粵秀樓遺址上高;碑個正面刻住「孫先生讀書治事處」,背面係「有功衞士名單」
82 嶺南藝苑舊址 1930年 荔灣區第十甫路湛露直街24號 國畫大師趙少昂搞美術教育同創作嗰處;典型竹筒屋,青磚砌成;門額嵌趙少昂題寫嘅「嶺南藝苑」石額
83 陳復烈士墓亭 1932年 海珠區江南大道中東街 陳復(1907―1932),中共黨員,1932年喺廣州被國民黨標參,後嚟鋸埋,遺骸由佢老頭陳樹人葬響息園裡邊;墓園由墓、墓亭同陳樹人寫嘅碑記組成
84 粵海港檢疫所舊址 1938年 海珠區南石頭南石西興隆大街44號 侵華日軍喺廣州嘅細菌試驗所;1938年侵華日軍第四支細菌部隊波字8604部隊喺廣州組建,對外叫「華南防疫給水部」,將南石頭嘅懲戒場改成「穗港難民收容所」,重搞間「粵海港檢疫所」,查實係日軍做人體細菌試驗嘅場所
85 燕崗橋碉堡 1938年 增城市中新鎮西福橋邊 鋼筋水泥二層建築,右邊係堡,左邊係柱形望樓;日軍進駐過碉堡;1939年,抗日遊擊隊響處打瓜唔少嘎仔
86 廣州酒家 1940年 荔灣區文昌南路2號 1935年「食爲先」改建成「西南酒家」,1939年無咗,1940年重新起過,改名「廣州酒家」
87 太和鄉抗戰殉國同胞紀念碑 1946年 白雲區太和鎮聯升西路廣州市第七十七中學內 爲咗紀念抗日戰爭嗰時太和鄉殉國死難同胞棟嘅方尖碑,刻住太和鄉抗戰殉國同胞紀念碑
88 泮溪酒家 1947年 荔灣區龍津西路212號 廣州傳統園林式酒家;喺南漢「昌華苑」故址上高起,之所以叫「泮溪」,事關有條溪仔近住爾處;酒家倚湖而起,1959年擴建,由莫伯治設計,荟萃江南庭園特色精華
89 潘達微祖居
潘達微故居
民國 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啟明大街27號
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啟明大街六巷8號
潘達微,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成員;1911年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佢咩生命危險都闊佬懶理,就去收集七十二個響起義嗰時犧牲嘅革命黨人嘅遺骸,葬響廣州黃花崗
90 張發奎故居 民國 越秀區崔府街孝友東街2、4號 磚木結構,家下基本保存完好;張發奎(1896―1980),字向華,廣東人,後生嗰時跟孫中山搞革命,北伐戰爭嗰時帶嘅部隊被譽爲「鐵軍」
91 協和堂 民國 荔灣區西增路廣州市師範學校內 原廣州私立女子師範學校校址之一;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高,磚砌築,綠琉璃瓦頂,保存完整
92 遯廬 民國 海珠區同福西路龍導新街14號 中西合璧嘅園林住宅,由園門、主體建築同兩翼嘅附屬建築組成,墨綠色繁花瓷磚貼響門口嘅墻,門框上高嵌住用隸書寫嘅「遯廬」匾;內部裝飾中西兼用,別具風格
93 南達堂 民國 海珠區同福路165號 跨度較大嘅騎樓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咁高;弧形山花上塑有「南達堂」三隻字,得正中間;有西洋建築開風格特點
94 南園 民國 海珠區小港路曉港公園西側 有嶺南傳統風格嘅園林式酒家建築;假山、橋仔、魚池,回廊迂回曲折,廳堂布置雅致,有濃郁嘅嶺南建築韻味
95 李福林官邸 民國 海珠區寶崗路1號原海珠區政府內 李福林做廣州市市長嗰時起嘅一間官邸,有圍牆,主樓四層咁高,仿歐式巴洛式風格,門窗裝飾華麗,建築保存完好
96 陳宗南故居 民國 增城市三江鎮四豐白石嶺村 由主樓、次樓、平間同小院組成;陳宗南(1886―1962),教育界知名人士,響美國留過學,響東南亞華僑圈有好高聲望
97 五十四軍赴印、緬作戰陣亡將士紀念亭 民國 東山區永福路部隊營區內 1943年,五十四軍打過響中緬邊境嘅騰冲、龍陵、畹町爾幾場仗,打通咗滇緬公路;抗日戰爭之後,陣亡將士嘅遺骸響處安葬;墓園建築規模宏大,家陣得返紀念亭
98 東臯大道臯園、增園、達廬 民國 東山區東臯大道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華僑同官僚起嘅別墅洋樓,近代典型別墅
99 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機關舊址 民國 越秀區廣大路廣大二巷4號 大革命嗰時中共廣州市委嘅第一個機關,亦係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嘅秘密居所同1927年張太雷策劃廣州起義嘅地點之一
100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舊建築群 現代 流花路 含醫院門樓、華僑樓、解放樓同勝利樓;1933年陳濟棠創辦國民黨陸軍醫院,1949年廣州解放,先後做过過陸軍總醫院、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重起多咗啲嘢;爾個建築群係廣州保存較好嘅近代建築,對廣州軍事醫院發展史有一定研究價值
101 吊碑井 宋朝 越秀區六榕路六榕大廈側邊 朝代名井;井內北側有一嚿好似碑嘅石,上半部嵌喺井壁,下半部斜挂響水裡邊,無碑文
102 日泉、月泉 清朝 番禺區市橋鎮蔡邊一村 同一時代、同一風格嘅井泉;據講泉水清洌,用嚟煮嘢食放得耐都唔會餿;以前有人出咗上聯「日月相聯明白水」,到家下都無人對到下聯
103 九龍泉 無註錄 白雲區白雲山摩星嶺下 廣州名泉古井;平面呈六角形,直徑1.1米,有龍柱護欄圍住,棟住一方用行書寫住「九龍泉」嘅石碑;據講呢得初頭係秦朝隱士安期生修隱嘅地方,無泉無水,有一日滮咗九個童子出嚟,當堂見有泉水湧出嚟,所以就叫九龍泉
104 清水井 唔知 番禺區沙灣鎮中心 本嚟係個公共水井,做工講究,保存完好

睇埋

編輯

註、攷

編輯
  1. 州市登記保護的文物單位名單洋網。2010年1月6號。原著喺2016年3月4號歸檔。喺2015年10月11號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