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幕希伯來文משכן‎‎‎/Mishkan)或者叫「聖幕」,意思係「居住地」,又叫做會議帳篷(英文:Tent of the Congregation/Meeting;希伯來文:אֹהֶל מוֹעֵד‎),係以色列人從出埃及直到征服迦南期間用既便攜式住所,亦都係神會見以色列大祭司既地方。摩西喺西奈山(希伯來文:הַר סִינַי‎;英文:Mount Sinai)受指示,同以色列人一齊建造同埋運輸會幕[1],穿越郊野,同埋之後征服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440年之後,耶路撒冷既所羅門聖殿取代咗會幕,成為上帝既新居所。

以色列亭納河谷公園(Timna Valley Park)既會幕模型
聖幕雕刻

描述會幕既主要來源係聖經既《出埃及記》,特別係《出埃及記》第25-31章同埋第35-40章。呢啲段落描述咗一個內層聖所,即係「至聖所」(希伯來文: קוודש האקודשים,英文:Holy of Holies),係一個用四支柱支撐住既帳篷。呢個聖所入面有個約櫃,約櫃既上面有 Cherub(新教譯做「基路伯」;天主教譯做「革魯賓」)冚住既 mercy seat(譯做「施恩座」或者「慈悲寶座」)。外層聖殿(叫做「聖所」)有一個黃金燭台。北面有一張枱,枱上面放咗Showbread(希伯來文:לחם הפנйם;字面意思係「臉上既麵包」);南面有猶太燭台;西面,喺分隔「至聖所」同埋「聖所」既簾幕前面,有個祭壇(希伯來文:מִזְבֵּחַ;英文:altar of incense[2] ,仲用咗上帝命令喺埃及攞嚟既珍貴材料做裝飾。喺加州 Native Stars 喺聖伯納丁諾(San Bernardino)複製既聖經場景,係由4層編織既窗簾同埋48塊15尺高既直立鍍金木板組成,木板用木條同埋銀做既定位插座嚟固定[3]

意思

編輯

英文既 tabernacle,源自拉丁文既 tabernāculum,意思係「帳篷」或者係「小屋」,係古羅馬宗教嗰度,佢係一種儀式用既結構物[4][5][6]。 喺希伯來文,mishkan 既意思係「居住」、「休息」或者「住所」[7] 。喺希臘文,包括喺《七十士譯本》(希伯來文:תרגום השבעים‎;希臘文:σκηνή ;英文:Septuagint),會幕叫做 σκηνή(skēnē)本身係閃族既語言詞彙,意思係「帳篷」。

描述

編輯
 
沙漠會幕

會幕係由三個部分組成:外院(the outer courtyard)、聖所(the holy place)同埋至聖所(the Holy of Holies),要經過呢三層地方,先至可以到達上帝既面前,詳情參考《出埃及記》第25-30章。

《出埃及記》第25-27章同埋第35-40章對會幕既詳細描述,提到咗一個容納約櫃既內殿(至聖所)同埋一個外室(聖所),裡面有六個七燈燭台(猶太燭檯)、放陳設餅(Showbread)既枱同埋祭壇[2]。間房係圍起咗既,裡面有祭壇同埋青銅水盆,俾祭司清洗間房既周圍[2]

 
會幕同埋至聖所既佈局圖

傳統學者認為,佢描述咗摩西時代同埋之後真係用緊既會幕。 呢種觀點係基於聖經裏面,對會幕既描述,好似青銅時代後期古埃及既類似結構[8]

《出埃及記》列舉咗會幕同埋祭司既細節[9]

  • 出埃及記 25 章:所需材料:約櫃、12 張陳設餅的桌子、燭台。
  • 出埃及記 26 章:會幕、欄桿、隔板。
  • 出埃及記 27 章:銅祭壇、圍牆、油。
  • 出埃及記 28 章:祭司既法衣、以弗得(希伯來文:אפוד;英文:ephod)衣服、環圈、胸牌、長袍、頭牌、外套、頭巾、腰帶、褲子。
  • 出埃及記 29 章:祭司喺祭壇既奉獻(Consecration)過程。
  • 出埃及記 30 章:香壇、盥洗台、膏油、香。

帳篷

編輯

有啲解經者認為,聖幕係營地外面既一個特殊聚會場所,同放喺營地中心既會幕唔同[10] 。根據《出埃及記》33:7-11,呢個帳棚係同耶和華溝通,接受神諭同埋了解神既旨既地方 。喺 Numbers 11:24-30(新教譯做《民數記》;天主教譯做《戶籍紀》)提到,喺呢個帳棚嗰度,耶和華「乘雲降臨、與摩西言」,長老「感神而言」既地方。

工匠

編輯
 
建造會幕同埋聖器(根據出埃及記 40:17-19 所描述),摘自1728年既《Figures de la Bible》[11]

喺《出埃及記》第31章提到,祭司法衣既主要建造者同埋製作者係比撒列(希伯來文: בְּצַלְאֵל;英文:Bezalel),佢係烏利(Uri)既仔,猶大(Judah)支派戶珥(Hur)既孫仔。比撒列得到奧何利亞伯(Oholiab )等既熟練工匠協助[12]

設計

編輯

出埃及既時候,喺沙漠流浪同埋喺征服迦南既時候,會幕係一個部分係便攜式帳篷,部分係木製既外框,掛咗十張靛藍(希伯來文:טקלט;英文:Tekhelet)、紫色同埋深紅色既織物掛簾。佢有一個長方形,由織物、竿同埋繩整成既外圍。呢個長方形會喺以色列部落紮營既時候搭起嚟;帳篷面向東,因為東邊無框架。帳篷既中間係一個長方形既聖所,上面蓋住山羊毛做既掛簾,屋頂既覆蓋物亦都係用公羊皮製成既[13][14]

至聖所

編輯

掛簾既另一面係立方體形既內室係「至聖所」(希伯來文:קֹדֶשׁ הַקֳּדָשִׁׁם‎;英文:Holy of Holies)。呢個內室安放咗約櫃,約櫃裡面放咗摩西西奈山帶嚟既兩塊石版,石版上面刻咗十誡;仲有一個金甕,金甕裏面裝有嗎哪(天主教譯做「瑪納」;希伯來文:מן‎;英文:manna;係上帝每日從天而降俾古代以色列人食既嘢)同埋亞倫(天主教譯做「亞郎」;希伯來文:אַהֲרֹן‬;英文:Aaron)嗰支已經發芽、結咗成熟既杏仁既杖。(參考返:《出埃及記》16:33–34, 《民數記》17:1–11, 《申命記》10:1–5; 《希伯來書》9:2–5)

註:根據《利未記》第21章,亞倫係第一位大祭司。

Tachash皮革

編輯

Tachash (希伯來文:תַּ֫חַשׁ)喺希伯來聖經嗰度提咗15次[15][16],其中13次係講緊屋頂既覆蓋物。

註:希伯來原文 tachash,英王欽定本(KJV)譯做獾(英文:badgers),猶太出版協會(JPS)既1915年版譯做海狗(seal),1985年既新JPS版譯做dolphins (海豚),但係實際上,以色列附近無海狗,所以經文中提到既 tachash,係獾或者海豚既可能性更高。


限制

編輯
  • 祭壇既火唔可以熄:《利未記》6:13
  • 贖罪祭牲既時候,如果帶咗啲有血既肉類入去會幕裏面既聖所,嗰啲肉唔可以食,一定要用火焚燒咗佢:《利未記》6:30
  • 祭司喺會幕裏面唔准飲酒:《利未記》 10:8-15
  • 當祭司入聖所做贖罪儀式既時候,會幕裏面唔可以有其他人: 《利未記》16
  • 劏牛羊既時候,要先牽到會幕門口獻祭: 《利未記》17
  • 要起營既時候,聖所既全部器具都要遮蓋好,抬既時候唔可以摸啲聖物,否則就會死: 《民數記》4:15

希伯來聖經定咗一套運輸會幕既嚴格規則。例如:

《民數記》1:48-51(和合本):因爲耶和華曉諭摩西說、惟獨利未支派你不可數點、也不可在以色列人中計算他們的總數。只要派利未人管法櫃的帳幕和其中的器具、並屬乎帳幕的、他們要抬〈抬或作搬運〉帳幕和其中的器具、並要辦理帳幕的事.在帳幕的四圍安營。帳幕將往前行的時候、利未人要拆卸、將支搭的時候、利未人要豎起.近前來的外人必被治死。

儀式

編輯

祭司會每日兩次企喺金色既祈禱壇前燒香[17]。喺會幕裏面,亦會做其他儀式:

  • 每日素祭(希伯來文:minchah,英文:meal offerings):《利未記》6:8-30
  • 贖罪祭同埋平安祭:《利未記》7
  • 亞倫父子接受大祭司聖職既禮儀:《利未記》8
  • 亞倫父子正式獻祭既禮儀:《利未記》9
  • 全日禁食同埋祈禱既贖罪日:《利未記》16
  • 用苦水考驗(Ordeal of the bitter water;其實係一種發毒誓既儀式,英文叫做purgatory oath)去測試女性通姦疑犯:《民數記》5:11-29
  • 拿細耳人(希伯來文: נזיר;英文:Nazirites)既奉獻:《民數記》6:1-21 
  • 用紅母牛(希伯來文:פָּרָה אֲדֻמָּה;英文:red heifer)灰嚟準備既淨化水:《民數記》19

以色列人喺 tzaraath 醫好病之後,祭司會喺「會幕門口」確認佢既痊癒[18] ,而醫好咗月經遲咗嚟既女人會喺「會幕門口」向祭司獻祭(兩隻斑鳩或者兩隻雛鴿)[19]

耶和華叫摩西,將所有族長都殺晒,暴屍喺太陽之下,同埋將啲參加崇拜巴力毘珥(Baal of Peor)既人都按照上帝既命令處死,摩西同以色列全部會眾都喺「會幕門口」好悲傷咁喊[20]

隨後既歷史

編輯
 
示羅會幕遺跡,2019 年影

根據《約書亞記》4:19同埋5:8-10,喺征服迦南期間,以色列人既主要營地係喺吉甲(Gilgal),會幕可能係起喺營地嗰度(參考《約書亞記》10:43:「…於是約書亞和以色列衆人回到吉甲的營中」,同埋《民數記》1:52-2:34 「…對着會幕的四圍安營」)。

各支派征服同埋瓜分土地之後,會幕搬咗去示羅(Shiloh );示羅喺約書亞(Joshua)既以法蓮支派(Ephraimite),目的係避免支派之間既爭端(《約書亞記》18:1;19:51;22: 9;《詩篇》78:60)。 喺《聖經》既士師時代嗰300年,會幕一直留喺嗰度。根據《列王紀上》6:1,同埋《使徒行傳》13:20,個別士師既管治總計大約350 年,因為士師係按地區統治,有啲任期重疊咗[21][22]。 根據《士師記》20:26-28,當亞倫既孫仔非尼哈(Phinehas)在生既時候,約櫃(所以應該係包括會幕),係喺伯特利(Bethel)。

喺後續既歷史,約櫃(Ark )同埋契約(Covenant)分開咗。約櫃俾非利士人(Philistines)攞走之後,掃羅王(King Saul)將會幕搬咗去佢既家鄉基比亞(Gibeah)附近的諾布(Nob),但係喺佢屠殺咗嗰度既祭司之後(《撒母耳記上》21-22),會幕又俾人搬咗去基遍(Gibeon),一座耶和華既聖山(Yahwist hill-shrine)嗰度(《歷代誌上》16:39;21:29,同埋 《歷代誌下》1:2–6,13)。就喺大衛將約櫃搬去耶路撒冷之前,約櫃係喺基列耶琳(Kiriath-Jearim)嗰度(《歷代誌上》13:5-6)。

約櫃最後俾人帶咗去耶路撒冷,而唔係留咗喺基遍既會幕裏面。《撒母耳記下》6:17講:「衆人將耶和華的約櫃請進去、安放在所豫備的地方、就是在大衞所搭的帳幕裏.大衞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歷代誌上》15:1講:「大衞在大衞城爲自己建造宮殿.又爲 神的約櫃豫備地方、支搭帳幕」。 喺基遍會幕既祭壇,曾經係用嚟做祭祀用(《歷代誌上》16:39;21:29;《列王紀上》3:2-4),直到所羅門將整座結構同埋裏面既嘢全部帶咗去耶路撒冷,用嚟佈置同埋奉獻聖殿。 (《列王紀上》8:4)

喺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同埋聖殿俾巴比倫人摧毀咗之後,希伯來聖經(Tanakh)就無再提過聖幕。

金牛犢

編輯

有啲拉比認為,聖幕既敘述同《出埃及記》32章1-6節嗰度記載既金牛犢(golden calf)之罪好似。 邁蒙尼德(Maimonides )話,聖幕同埋裏面既嘢,例如約櫃同埋燭台,係「代表」人類既弱點同埋對物質偶像既需求,正如金牛犢事件睇到既一樣。其他學者,例如Nachmanides,唔同意佢,堅持認為,會幕既含義同金牛犢無關,而係像徵咗更高既神秘教訓,象徵咗上帝同以色列子孫持續既親密關係。

猶太教堂藍圖

編輯
 
示羅會幕猶太教堂,猶太聖殿既複製品

喺過去兩千幾年,猶太教堂一直都係跟住原始會幕既輪廓嚟起既[23]。 每個猶太教堂既前面都有一個妥拉櫃(又譯做「藏經櫃」;希伯來文:Aron Kodesh 或者 אורון ׄדֶש;英文:Torah Ark)裡面裝咗妥拉捲軸,同裝咗十誡石板既約櫃相似。妥拉櫃係猶太教堂裏面最神聖既地方,相當於會幕既「至聖所」。

通常仲有一盞長明燈(Ner tamid)或者燭台,會放喺原始燭台大約既位置,代表永恆之光,喺儀式期間會點著。猶太教堂既中心係一個高咗啲既講台,叫做比馬(bimah),係誦讀妥拉既地方,相當於會幕既祭壇,上面獻有香同埋動物祭品。喺主要節日既時候,祭司會聚集喺會堂前面,祝福會眾,好似佢哋既先輩亞倫祭司喺會幕嗰度一樣(《民數記》6:22-27)。

啟發

編輯
 
漢諾威「致聖天使」(Zu den heiligen Engeln)教堂 ,1964 年竣工

有啲基督教既教堂起到好似帳篷咁樣,象徵上帝同人既溝通既會幕,例如巴西既聖馬太座堂、德國漢諾威既致聖天使(Zu den heiligen Engeln)同埋紐西蘭基督城既紙板座堂(Cardboard Cathedral[24]

新約參考文獻

編輯

《新約·希伯來書》好幾次提到會幕,例如《希伯來書》8:2,講祭司既時候,提到「他是聖所和真會幕的服事者。這會幕是主所搭建的,不是人所搭建的」,《希伯來書》9:2-3,當提到舊約既事奉既時候話:「 因為有預備好的會幕:第一間裡有燈臺、桌子和陳設餅,這叫做聖所; 會幕第二層幔子後面,叫做至聖所,…」,《希伯來書》9:11,當提到新約既事奉既時候話:「不過基督已經來到…,經過了那更大、更完美的會幕。那會幕不是人手所造的;就是說,不屬於這被造的世界」。

曼達安教

編輯
 
伊拉克既曼達安教Beth Manda教堂

曼達(阿拉伯文:مندى;英文:Manda)、曼迪(mandi;又譯做「曼蒂」)、馬什卡納(mashkhanna )或者叫做貝絲·曼達(beth manda),意思係「知識之家」,係一座曼達安教建築物,係曼達安教既社區中心,亦係曼達安教信徒既崇拜小屋同埋禮拜場所[25]。 曼達安教係一個諾斯底主義既宗教,有強烈既二元世界觀。佢哋認為施洗約翰係最後一位先知,佢哋拒絕承認亞伯拉罕、摩西同埋耶穌既先知地位。因為活水係曼達安信仰既基本要素,Mashkhanna 一定要起喺河邊,方便舉行洗禮同埋其他儀式[25]

睇埋

編輯

參考

編輯

民數記

  1. 民數記》4:1-35
  2. 2.0 2.1 2.2 Cross, F. L., 編 (2005). "Tabernacle".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ite news}}: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3. "TABERNACLES OF MOSES IN CALIFORNIA" (PDF).{{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4. Fowler, William Warde (1922).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the Roman People. London. p. 209.
  5. Scheid, John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Roman Relig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113–114.
  6. Linderski, Jerzy (1986). "The Augural Law".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r römischen Welt.第II卷第16號. pp. 2164–2288.
  7. "Mishkan". Strong's Concordance. 喺11 October 2018搵到.
  8. Kitchen, Kenneth A. (2006).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ld Testament.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pp. 275–283. ISBN 978-0-8028-0396-2.
  9. 埃及記文版
  10. Berlin, Adele and Brettler, Marc Zvi., editors. (2014). The Jewish Study Bib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ISBN 9780190263898. p. 178.
  11. "Figures de la Bible".{{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12. Singer, Isidore. "TABERNACLE". The Jewish Encyclopedia. 19: 419.
  13. https://www.chabad.org/parshah/in-depth/plainBody_cdo/AID/1315
  14. 幕 Tabernacle原著喺2023年12月27號歸檔。喺2023年12月27號搵到
  15. Dr. Rabbi Norman Solomon. "What Was the Tachash Covering in the Tabernacle?". TheTorah.com.
  16. "Parsha in depth: You shall make a covering . . . of tachash skins". Chabad.
  17. 《出埃及記》30:7-10
  18. 《利未記》 14:11
  19. 《利未記》15:29
  20. 《民數記》 25:6
  21. Confraternity of Christian Doctrine, 編 (1987). The New American Bible, Old Testament. New York, NY: Catholic Book Publishing Co. p. 236., The Book of Judges, prefatory notes: "…The twelve judges of the present book, however, very probably exercised their authority, sometimes simultaneously, over one or another tribe of Israel, never over the entire nation."
  22. Chad Brand; Charles Draper; Archie England, 編 (2003). Holman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Nashville, Tennessee. pp. 961–965 "Judges, Book of".: "Because of the theological nature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author's selective use of data, it is difficult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Israe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judges from the accounts in the heart of the book (3:7-16:31)."
  23. "CATHOLIC ENCYCLOPEDIA: Synagogue". www.newadvent.org. 喺2023-12-27搵到.
  24. Anders, Johanna (2014). Neue Kirchen in der Diaspora (德文). Kassel University Press. pp. 102–103. ISBN 978-3-86-219682-1.
  25. 25.0 25.1 Buckley, Jorunn Jacobsen (2002). The Mandaeans: ancient texts and modern peop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5385-5. OCLC 65198443.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