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文講地理概念。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大洋 (搞清楚)

大洋粵拼daai6 joeng4,英文:Ocean),傳統嘅廣東話係叫洋海joeng4 hoi2[1],亦都叫海洋,係地球水體嘅重要部分,係好大面積嘅或者。佢係一笪總共佔地球表面七成,大概3萬6100萬平方千米嘅鹹水。差唔多一半嘅大洋嘅深度超過三千米。平均嘅海水鹹度係大概千分之卅五(3.5%),差唔多所有海水鹹度係喺千分之卅一至到卅八之間。

大洋嘅風光
會郁嘅圖,講地球大洋嘅分法,因為地球嘅大洋都係連埋,個分法係人為。全世界嘅大洋,叫世界洋(World Ocean)。佢可以分成五大洋,即係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南大洋(Southern Ocean)。南大洋有時分入太平洋、大西洋同印度洋,變四大洋,而再將北冰洋併入大西洋,變三大洋。

概要

編輯

一般認為有多個大洋,但呢啲水域,從地球規模嚟睇,其實係一個連貫嘅海水域,有時會叫做「世界海洋」(World Ocean) [2]或者「球海洋、球海」(global ocean) [3][4][5][6]。呢個概念,指嘅係一個不斷交換部分嘅連續水體,喺海洋學入面係一個重要同基本嘅概念[7]

一般嚟講,大洋嘅區分係根據大陸同各種列島分開,而家被認為有五大洋[8](以下按照面積排序)。

太平洋同大西洋有時會喺赤道以南北分界。狹窄嘅地區會叫做入海口海峽等等。

喺地質學上,大洋可以話係被海水覆蓋嘅狹義嘅海洋性地殻英文版(海底地殻、海洋地殻[11])範圍[12]。海洋性地殻係喺中央海嶺生成,約6公里厚,主要係玄武岩質嘅板塊,比平均40公里厚,花崗岩質嘅大陸性地殻英文版密度高[11]

語源

編輯

以前喺中國,海用「」呢個詞去表達,但自從代以後,「」開始用嚟表達水域,去到朝末年,「洋」逐漸用作翻譯 ocean[13]威廉·繆爾赫德英文版中文版所著嘅《地理全志》入面提到「水土」,話「洋」係水流嘅最大分支,「海」係洋嘅最大分支,定義咗「海洋」係總稱[14]。而且,喺《水土略分論》入面,呢本書將世界嘅海分成五個「五洋」(五大洋)[13]。另外,中國首次使用「太平洋」呢個名稱都係喺呢本書度[13]

大洋嘅邊界

編輯
 
北極海嘅範圍。黑線顯示嘅係國際水路機構 (IHO) 嘅標準,藍色範圍係中央情報局 (CIA) 嘅《世界概況》嘅標準[15]

北極海

編輯

北極海覆蓋咗大部分北極,沿住北美洲歐亞大陸嘅海岸分隔開,但有時會視為大西洋嘅一部分或者三角江[16][17]

國際水路機構 (IHO) 喺1953年出版嘅《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第三版定義咗以下嘅範圍[18]

 
IHO(黑線)同CIA《世界概況》(深藍色)[19]嘅標準所顯示嘅北大西洋同南大西洋範圍。

北大西洋

編輯

國際水路機構 (IHO) 嘅定義如下[18]

南大西洋

編輯

國際水路機構 (IHO) 嘅定義如下[18]

2000年,IHO重新定義咗大洋,將大西洋南限劃定喺南緯60度線,南面海域劃為南極海。不過,由於澳洲提留意見,新定義未獲批准[20]

 
IHO(黑線)同CIA《世界概況》(深藍色)[21]嘅標準所顯示嘅印度洋範圍。

印度洋

編輯

國際水路機構 (IHO) 嘅定義如下[18]

IHO喺2000年亦將印度洋南限設喺南緯60度線,將其南面劃入南極海。但呢個定義都未有正式批准[20]

區分帶

編輯
 
主要大洋嘅區分

大洋係因應物理學同生物學嘅情況而劃分嘅[22]。大洋所有嘅部份,即係叫做漂游區分帶 (pelagic zone),都係根據水深同光線嘅穿透程度嚟劃分。有光層 (Photic zone) 又叫表層[23],就係生物仲感應到到太陽光嘅極限範圍[24],大約係深度100-200米嘅範圍[25]。不過,100-200米嘅部分又叫做薄光層 (Dysphotic/Disphotic zone),因為嗰度嘅太陽光只係得5%左右,做唔到充分嘅光合作用[25]。再深過去,即係200米以下嘅無光層 (Aphotic zone)[25],除咗少數例外,基本上冇光合生物可以生存[26]

遠洋嘅有光層又叫做表海水層 (epipelagic),而無光層就垂直劃分成幾層。中深層英文版 (mesopelagic) 係最上層,深度去到1000米。跟住係漸深層 (bathypelagic),深度係2000-3000米度[23]深海平原上層到大約6000米左右嘅範圍叫做深海層 (abyssalpelagic)。最深嘅部分就係包括海溝嘅超深海層 (hadalpelagic)[25][27]

 
根據離岸距離劃分嘅海洋區域同住喺入面嘅海洋生物例子。

漂游區分帶仲可以根據無光層部分嘅水底形狀英文版嚟劃分。呢個就同深海嘅三種形狀對應。漸深層 (bathyal zone) 係大陸棚落到4000米深嘅範圍,深海域 (abyssal zone) 係海底4000-6000米嘅部分,而超深海帶 (Hadal zone) 就係對應超深海帶嘅最底層[25][27]

漂游區分帶仲可以分做沿岸地帶英文版 (neritic zone) 同海洋地帶英文版 (oceanic zone) 兩種。沿岸地帶對應大陸棚部分嘅水域,而海洋地帶就係指開放水面嘅全部範圍[28]。另外仲有沿岸帶 (littoral zone) 同潮間帶 (intertidal zone) 嘅劃分。前者係喺漲潮同退潮之間嘅位置,即係海同陸地嘅邊界。後者係潮汐影響到嘅範圍[29]

物理特性

編輯

海水

編輯
想知多啲:海水

全世界嘅海洋面積係361億平方公里(1億3900萬平方英里)[30]。體積係13億立方公里(3億1000萬立方英里)[31],如果換做立方體,每邊就有1111公里咁長。平均深度係3790米(12430英尺),最深嘅地方有10923米(6787英里)深[30]。全世界海洋面積有過半係深過3000米[4]。水深超過200米嘅廣闊水域佔咗地球表面嘅66%[32]。呢啲數據冇計埋裏海等冇同外海相連嘅海。

顏色

編輯
内文:水嘅藍色

大洋嘅藍色係由好多因素造成。最大影響嘅係溶解咗嘅有機物葉綠素[33]。但係,沿岸海域嘅泥沙顏色(黃海)、藻類顏色(紅海)或者植物性浮游生物嘅黃色混埋就唔會變成咁藍[34]黑潮係因為睇落嘅顏色而改名,實際上係因為呢股海流入面嘅物質好少,透明度好高,所以冇乜吸收到波長短嘅藍色光,睇起嚟就會係藍黑色[35]。 ```

睇埋

編輯
  1. English Made Easy《唐字音英語》,1905年,莫文暢寫。2009 年出嘅《唐字音英語和二十世紀初香港粵方言的語音》 收錄咗舊書嘅全部內容。
  2. World Ocean。webio英和・和英辭典。喺2012-01-20搵到
  3. global ocean。webio英和・和英辭典。喺2012-01-20搵到
  4. 4.0 4.1 "Welcome to the United Nations Atlas of the Oceans". UN Atlas of the Oceans. 喺2012-01-20搵到.
  5. "Ocean".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原著喺2011-01-26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6. "Distribution of land and water on the planet". HEAD DEPARTMENT OF NAVIGATION AND OCEANOGRAPHY (HDNO)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MINISTRY OF DEFENCE. 原著喺2012-02-16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url-status-date= ignored (help)
  7. Spilhaus, Athelstan F. (July 1942). "Maps of the whole world ocean". 32 (3). 美國地理學會: 431–5. {{cite journal}}: Cite journal requires |journal= (help)
  8. 吉田晶樹 (2023–02)。大陸同五大洋. 陸係點樣郁嘅技術評論社。頁 74。ISBN 978-4-297-13281-1{{cite book}}: 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
  9. 大洋。海の辞典、Weblio百科辞書。喺2012-01-20搵到
  10.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3rd edition" (PDF) (英語).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1953. 原著 (PDF)喺2011-10-08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url-status-date= ignored (help)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11. 11.0 11.1 平ら (2005)、p.254、卷末用語集
  12. 球科学用語集廣島大學地球資源論研究室。原著喺2010-05-12歸檔。喺2012-01-20搵到
  13. 13.0 13.1 13.2 荒川 1999,頁 60.
  14. 荒川 1999,頁 59.
  15. "Arctic Ocean". 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原著喺2018-07-05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16. "The Ocean". The MarineBio Conservation Society. 喺2012-01-20搵到.
  17. "Arctic Oce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喺2012-01-20搵到.
  18. 18.0 18.1 18.2 18.3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3rd edition" (PDF). 國際水路機構. 1953. 原著 (PDF)喺2011-10-08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url-status-date= ignored (help)
  19. "Atlantic Ocean". 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原著喺2020-12-19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20. 20.0 20.1 Darby, Andrew (22 December 2003). "Canberra all at sea over position of Southern Ocean". The Age. 喺2012-01-20搵到.
  21. "Indian Ocean". 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原著喺2007-06-12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22. グロウブズ (1990),126-128頁,IV 地質學睇海洋 海底係咩樣嘅
  23. 23.0 23.1 西村 (1981),5-8頁,海嘅擴展同生態區分
  24. 物圈二:海域生態系‐水產廣島大學地球資源研究室。原著喺2013-07-02歸檔。喺2012-01-20搵到
  25. 25.0 25.1 25.2 25.3 25.4 Robin Robertson. "Marine Ecology" (PDF). 哥倫比亞大學. 喺2012-01-20搵到.
  26. 研究代表者 宗林留美 (2009)。海洋中層中光合生物嘅生存策略同佢哋對生元素循環嘅影響 (報告)。第研究課題/領域編號 19710009卷。靜岡大學。Template:CRID {{cite report}}: Unknown parameter |report= ignored (help)
  27. 27.0 27.1 Paul R. Pinet.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 p. 294. 喺2012-01-20搵到.
  28. "Blue Water - Characteris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Focus. 喺2012-01-20搵到.
  29. "Marine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policy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PDF). R.J. Dunlap Marine Conservation Program. 原著 (PDF)喺2012-09-04歸檔. 喺2012-01-20搵到.
  30. 30.0 30.1 "The World's Oceans and Seas". Encarta. 原著喺2006-02-24歸檔. 喺2024-08-03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url-status-date= ignored (help)
  31. Qadri, Syed (2003). "Volume of Earth's Oceans". The Physics Factbook. 喺2007-06-07搵到.
  32. Drazen, Jeffrey C. "Deep-Sea Fishes". School of Ocean 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of HawaiTemplate:Okinai at M?noa. 原著喺2007-07-04歸檔. 喺2007-06-07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url-status-date= ignored (help)
  33. Paula G. Coble "Marine Optical Biogeochemistry: The Chemistry of Ocean Color" Chemical Reviews, 2007, volume 107, pp 402–418. DOI:10.1021/cr050350
  34. グロウブズ (1990),44頁,I 物理學睇海洋 海點解係藍色嘅
  35. ニュートン2010年8月號,22-23頁,咩嘢造成「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