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德文:Rhein,瑞士德文:Rhy,法文:Rhin,荷蘭文:Rijn羅馬傳語Rein)係歐洲第四長嘅,有1,230公里,短過伏加河多瑙河聶伯河。萊茵河由瑞士阿爾卑斯山區開始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法國,最後於荷蘭鹿特丹流入北海

萊茵河響萊茵蘭嗰段

地質歷史

編輯

阿爾卑斯造山運動

編輯
 
萊茵河上游裂谷嘅示意圖

萊茵河由阿爾卑斯山脈流向北海盆地。佢而家嘅流域嘅地理同地質結構係由阿爾卑斯造山運動開始形成嘅。

喺南歐,呢個過程係由三疊紀中生代)開始嘅。大約240到220百萬年前,特提斯洋歐亞板塊非洲板塊之間形成。而家嘅地中海就係由呢個較大嘅特提斯海演變而成。大約180百萬年前,喺侏羅紀嘅時候,兩個板塊改變咗方向,開始壓縮特提斯海嘅海床,令到佢俾歐亞板塊吞噬,同時將歐亞板塊嘅邊緣推高,形成咗漸新世中新世嘅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喺呢個過程中,幾個微型板塊被夾喺中間,轉動或者橫向移動,形成咗地中海地區嘅獨特地貌:伊比利亞半島推起咗比利牛斯山脈;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同安納托利亞向西移動,形成咗希臘嘅山脈同島嶼。呢個壓縮同造山嘅過程到而家仲繼續緊,每年山脈都會輕微抬升,而且仲有活火山嘅存在。

喺北歐,北海盆地係喺三疊紀同侏羅紀形成嘅,之後一直都係沉積盆地。喺阿爾卑斯造山帶同北海盆地沉降區之間,仲有一啲由早期造山運動(海西造山運動)形成嘅高地,好似阿登高原艾菲爾高原孚日山脈咁。

始新世開始,持續嘅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令到呢個區域形成咗南北向嘅裂谷系統。呢個裂谷系統嘅主要部分包括德國西南部同法國東部嘅萊茵河上游裂谷,同埋德國西北部同荷蘭東南部嘅萊茵河下游凹地。到咗中新世嘅時候,萊茵河上游裂谷已經形成咗一個河流系統,向北延伸,被認為係最早嘅萊茵河。嗰陣時,佢仲未有阿爾卑斯山嘅水源;反而係羅納河多瑙河排走咗阿爾卑斯山北麓嘅水。

河流襲奪

編輯

而家萊茵河嘅流域深入到阿爾卑斯山脈,但一開始唔係咁樣嘅。[1]中新世嘅時候,萊茵河嘅流域淨係去到艾菲爾高原韋斯特瓦爾德山脈,大約喺阿爾卑斯山北面450公里嘅位置。嗰陣時萊茵河有錫格河做支流,但仲未有摩澤爾河。北面嘅阿爾卑斯山區就由多瑙河排水。

經過河流襲奪,萊茵河嘅流域向南擴展。到咗上新世嘅時候,萊茵河已經襲奪咗去到孚日山脈嘅河流,包括美茵河內卡河。北面嘅阿爾卑斯山區嗰陣時由羅納河排水。到咗更新世早期,萊茵河已經由羅納河度襲奪咗大部分而家喺阿爾卑斯山嘅流域,包括阿勒河。由嗰陣時開始,萊茵河仲加咗康斯坦茨湖上游嘅流域(前萊茵河、後萊茵河、阿爾卑斯萊茵河;由羅納河襲奪而來),美茵河喺施韋因富特以上嘅上游,同埋喺薩勒冰期由默茲河襲奪嘅孚日山脈嘅摩澤爾河。

大約250萬年前(結束於11,600年前),冰河時期開始。由大約60萬年前開始,出現過六次主要嘅冰川期,令到海平面降低多達120米,大陸邊緣嘅好多地方都暴露咗出嚟。喺早更新世嘅時候,萊茵河向西北方向流,穿過而家嘅北海。喺所謂嘅安格利亞冰期(約45萬年前,海洋氧同位素階段12),而家北海嘅北部被冰塊阻塞,形成咗一個大湖,溢出嘅水經過英吉利海峽。呢個情況令到萊茵河改道經過英吉利海峽。由嗰陣時開始,喺冰川時期,河口位置喺而家法國布雷斯特嘅離岸位置,而泰晤士河塞納河呢啲河變成咗萊茵河嘅支流。喺間冰期,當海平面上升到差唔多而家嘅水平嘅時候,萊茵河喺而家嘅荷蘭位置形成咗三角洲。

最近嘅冰川期由大約74,000年前開始,一直到更新世結束(約11,600年前)。喺西北歐,出現咗兩個非常寒冷嘅時期,分別係大約70,000年前同29,000至24,000年前達到頂峰。最後嘅階段稍為早過全球最後冰期嘅最盛時期(末次冰盛期)。喺呢段時間,下萊茵河大致向西流經荷蘭,再向西南延伸,經過英吉利海峽,最後流入大西洋。英吉利海峽、愛爾蘭海峽同大部分嘅北海都係旱地,主要因為海平面比而家低咗大約120米。

喺上一次冰河時期,萊茵河而家嘅大部分流域都冇被冰覆蓋;雖然咁,佢嘅源頭仲係一定係冰川。一片凍原,有冰河時期嘅動植物群,由亞洲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橫跨中歐。喺末次冰盛期(約22,000至14,000年前)就係咁,冰蓋覆蓋住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海、蘇格蘭同阿爾卑斯山脈,但中間嘅空間就係開放嘅凍原。黃土(風吹嚟嘅表土塵埃)由南面同北海平原吹嚟,沉積喺阿爾卑斯山脈、烏拉爾山脈同萊茵河谷嘅斜坡上,令到迎風嘅山谷特別肥沃。

最後冰期嘅結束

編輯

當西北歐由22,000年前開始慢慢回暖,凍結咗嘅地下土層同擴張咗嘅高山冰川開始融化,秋冬積雪喺春天融化。好多水都流入萊茵河同佢下游嘅延伸部分。[2]大約喺13,000年前,溫度急劇上升,植被變成開放森林。到咗9000年前,歐洲已經全部都係森林。隨住全球冰蓋縮小,海平面上升,英吉利海峽同北海重新注滿水。融冰水加上海洋同陸地地殼下沉,令到歐洲以前嘅海岸線俾水淹沒,形成海侵

大約11,000年前,萊茵河河口位於多佛海峽。南部北海仲有啲旱地,叫做多格蘭,連接住歐洲大陸同英國。大約9000年前,最後嘅分水嶺被淹沒或者切斷咗。當呢啲事情發生嘅時候,已經有人類喺呢個地區生活。

由7500年前開始,潮汐、洋流同地形嘅情況就好似而家咁樣。海平面上升嘅速度減慢,令到萊茵河嘅自然沉積同海岸過程可以廣泛咁彌補海水嘅侵蝕。喺南部北海,由於持續嘅構造沉降,海岸線同海床每世紀都下沉大約1到3厘米(過去3000年下沉咗1米或者39吋)。

大約喺7000到5000年前,整體氣候變暖,鼓勵咗所有以前被冰鎖住嘅地方嘅人口遷移,包括順住多瑙河向上游同順住萊茵河向下游嘅東方人。大約7500年前,地中海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湧入黑海,可能引起咗黑海嘅突然大規模擴張

全新世三角洲

編輯

全新世初期(大約11,700年前),萊茵河佔據咗佢嘅晚冰期谷地。作為一條曲流河,佢重新塑造咗佢嘅冰河時期氾濫平原。隨住荷蘭嘅海平面繼續上升,全新世萊茵-默茲三角洲開始形成(大約8,000年前)。絕對海平面上升同構造沉降同時發生,對三角洲嘅演變有好大影響。其他影響三角洲形狀嘅重要因素包括皮爾邊界斷層嘅局部構造活動、從上一次冰河時期繼承嚟嘅底層同地貌,以及海岸-海洋動力,例如沙洲同潮汐入口嘅形成。[3]

由大約3000年前開始,喺三角洲地區可以見到人類嘅影響。由於上游地區(德國中部)嘅土地開墾增加(青銅時代農業),萊茵河嘅沉積物負荷大幅增加[4],三角洲嘅生長速度加快。[5]呢個情況導致洪水同沉積增加,令到三角洲嘅泥炭形成停止。喺地質學上嘅近期,分配沉積物喺三角洲嘅主要過程係河道喺氾濫平原上轉移到新位置(叫做河道改道)。喺過去6000年,大約發生過80次河道改道。[1]人類喺三角洲嘅直接影響由古羅馬時期開始,當時開始開採泥炭嚟製鹽同做燃料。之後喺11至13世紀,主要分流河道俾人築堤,細嘅分流河道就俾人築壩。之後,運河俾人挖掘,河道嘅彎位俾人拉直,又建造咗丁壩去防止河道遷移或者淤塞。

而家,瓦爾河同內德萊茵-萊克河分支經過以前嘅默茲河河口流入北海,喺鹿特丹附近。艾瑟爾河分支向北流,流入艾瑟爾湖(以前叫做須德爾海),一開始係半鹹水潟湖,但自1932年之後變成咗淡水湖。萊茵河嘅水量分成三個分支:瓦爾河(總水量嘅6/9)、內德萊茵-萊克河(總水量嘅2/9)同艾瑟爾河(總水量嘅1/9)。呢個水量分配自1709年以嚟一直維持,靠嘅係河流工程,包括挖掘潘納登運河,同埋喺20世紀喺內德萊茵河裝置咗一系列嘅堰壩。

萊茵河同佢嘅支流塑造咗歐洲嘅地形同歷史,而家仲係歐洲最重要嘅航運通道之一。喺工業革命期間,萊茵河沿岸發展成為歐洲最大嘅工業區之一。雖然而家仲有好多工業活動,但萊茵河嘅生態系統喺過去幾十年已經有所改善。

萊茵河嘅地質歷史反映咗歐洲大陸嘅演變,由古老嘅造山運動到近期嘅冰河時期,再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嘅影響。呢條河見證咗歐洲嘅地質、氣候同人類歷史嘅變遷,而家仲繼續塑造住歐洲嘅地貌同文化。

喺將來,氣候變化可能會對萊茵河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暖化可能會令到冰川融化加快,改變河流嘅水文特徵。同時,海平面上升可能會影響三角洲地區,令到需要更多嘅防洪措施。

總括嚟講,萊茵河嘅地質歷史係一個複雜而動態嘅過程,反映咗地球系統嘅各種相互作用,包括板塊構造、氣候變化、河流動力學同人類活動。研究呢條河嘅歷史可以幫我哋更好噉理解歐洲嘅地質演變,同為將來嘅環境變化做好準備。

軍事同文化歷史

編輯
内文:萊茵蘭
想知多啲:萊茵河之父
 
羅蕾萊

古代

編輯
想知多啲:[[:日耳曼界牆]]同[[:渡過萊茵河]]

希羅多德唔知萊茵河嘅存在,佢第一次喺公元前一世紀嘅希臘同羅馬地理入面出現。嗰陣時,萊茵河係高盧日耳曼尼亞嘅分界線。「估計日耳曼部族由公元前2000年開始喺呢度居住。」[無出處]

上萊茵河地區由公元前6世紀開始係哈爾施塔特文化嘅一部分,到咗公元前一世紀,拉堅文化幾乎覆蓋咗成條河,形成同雅斯托夫文化嘅接觸區,即係早期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文化接觸嘅地方。

喺羅馬地理入面,萊茵河係「高盧」同「日耳曼尼亞」嘅界線。例如毛魯斯·瑟維烏斯·霍諾拉圖斯喺《《埃涅阿斯紀》注釋》(8.727)寫道:「(萊茵河)係高盧嘅河流,將日耳曼人同高盧人分開。」

喺羅馬地理入面,萊茵河同赫爾西尼亞森林被視為文明世界嘅邊界;由於係一片荒野,羅馬人好想去探索。呢個觀點喺奧古斯都嘅長篇公開銘文《神聖奧古斯都之功績》入面體現出嚟,佢喺度誇耀自己嘅功績,包括派遣一支探險艦隊到萊茵河口以北嘅古薩克森日德蘭,佢聲稱冇羅馬人試過咁做。

奧古斯都命令佢嘅繼子羅馬將軍德魯蘇斯喺萊茵河沿岸建立50個軍營,喺公元前12年開始咗日耳曼戰爭。嗰陣時,下萊茵平原係尤比人嘅領土。第一個城市聚落喺而家嘅科隆市中心附近,喺萊茵河沿岸,係公元前38年由尤比人建立嘅「尤比人城堡」。科隆喺公元50年被羅馬人承認為城市,叫做「克勞迪亞·阿格里皮娜殖民地」。

 
荷蘭茨瓦默丹嘅「黑色小雞城堡」,藝術家Stevie Xinas嘅印象圖

由奧古斯都喺公元14年去世到公元70年之後,羅馬接受咗萊茵河同上多瑙河嘅水域邊界作為佢哋嘅日耳曼邊界。喺呢啲河流以外,佢哋只係控制咗對住羅馬邊境要塞莫貢提亞庫姆(美因茨)嘅肥沃法蘭克福平原、黑森林最南端嘅山坡同埋幾個分散嘅橋頭堡。呢個邊界嘅北部,即係萊茵河又深又闊嘅地方,一直係羅馬嘅邊界,直到帝國滅亡。南部就唔同。上萊茵河同上多瑙河好易過。佢哋形成嘅邊界太長,喺而家嘅巴登符騰堡之間圍咗一個尖角形嘅外國領土。喺羅馬時期,呢啲地方嘅日耳曼人口似乎唔多,而而家阿爾薩斯-洛林嘅羅馬臣民已經向東跨過咗條河。

羅馬人喺萊茵河沿岸嘅五個基地駐紮咗八個軍團。隨住更多部隊被調去多瑙河,呢個數目減到四個。每個基地或者總共有幾多軍團,要視乎當時係咪有戰爭或者戰爭威脅。大約喺公元14年到180年之間,軍團嘅分配如下:

下日耳曼尼亞軍:兩個軍團喺維特拉(桑滕),分別係「第一日耳曼軍團」同「第二十瓦萊里亞勝利軍團」(潘諾尼亞部隊);兩個軍團喺尤比人城堡(「尤比人嘅城鎮」),後來改名做阿格里皮娜殖民地,即係而家嘅科隆,分別係「第五百靈鳥軍團」,係由高盧納爾博納招募嘅凱爾特軍團,同「第二十一劫掠軍團」,可能係嚟自帝國另一邊嘅加拉太軍團。

上日耳曼尼亞軍:一個軍團,「第二奧古斯都軍團」,喺阿爾根托拉圖姆(斯特拉斯堡);同埋一個,「第十三雙子軍團」,喺溫多尼薩(溫迪施)。維斯帕先未做皇帝之前曾經指揮過第二奧古斯都軍團。此外,仲有一個雙軍團,第十四同第十六,駐紮喺莫貢提亞庫姆(美因茨)。

原來嘅兩個軍區下日耳曼尼亞上日耳曼尼亞,開始影響到周圍嘅部落,佢哋之後喺結盟同聯盟中都尊重呢個區分。例如,上日耳曼人組成咗阿勒曼尼人。有一段時間,萊茵河唔再係邊界,因為法蘭克人過咗條河,佔領咗由羅馬統治嘅凱爾特高盧,遠至巴黎。

民族大遷徙期間,日耳曼部族渡過萊茵河,到咗5世紀,喺下萊茵建立咗法蘭克王國,喺上萊茵建立咗勃艮第王國,喺高萊茵建立咗阿勒曼尼亞。呢個「日耳曼英雄時代」反映喺中世紀傳說入面,好似《尼伯龍根之歌》講到英雄齊格飛喺波恩附近嘅龍岩(七山)(「龍岩」)殺死一條龍,仲有勃艮第人同佢哋喺萊茵河畔嘅沃爾姆斯宮廷,同埋克里姆希爾德嘅金寶藏,被哈根拋入萊茵河。

中世紀同現代歷史

編輯
想知多啲:萊茵浪漫主義
 
1672年,法國路易十四率領嘅法國軍隊喺法荷戰爭期間喺洛比特渡過萊茵河進入荷蘭。

到咗6世紀,萊茵河已經喺法蘭克王國嘅境內。喺9世紀,佢成為咗中法蘭克東法蘭克之間嘅邊界嘅一部分,但到咗10世紀,佢完全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流經士瓦比亞法蘭克尼亞下洛林。萊茵河嘅河口,即係荷蘭伯爵領,喺15世紀歸入勃艮第尼德蘭;荷蘭喺整個歐洲宗教戰爭期間同最終神聖羅馬帝國崩潰嘅時候一直都係有爭議嘅領土,當時成條萊茵河都歸咗法蘭西第一帝國同佢嘅附庸國。上萊茵左岸嘅阿爾薩斯喺1469年由奧地利大公西吉斯蒙德賣畀勃艮第,最後喺三十年戰爭期間歸入法國王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嘅眾多歷史城堡見證咗呢條河作為商業路線嘅重要性。

自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上萊茵河形成咗法國同德國之間有爭議嘅邊界。將萊茵河定為「自然邊界」係法國對外政策由中世紀以嚟嘅長期目標,儘管語言邊界喺更加西邊。法國領袖,例如路易十四拿破侖一世,都試過用唔同程度嘅成功去吞併萊茵河以西嘅土地。萊茵聯邦係拿破侖喺1806年建立嘅法國附庸國,一直維持到1814年,喺呢段時間,佢係法蘭西第一帝國嘅重要資源同軍事力量嚟源。1840年,由法國總理阿道夫·梯也爾想將萊茵河重新定為自然邊界而引發嘅萊茵危機,導致咗一場外交危機同德國嘅民族主義浪潮。

 
一戰結束後,1918年12月,紐芬蘭皇家團嘅盟軍士兵渡過萊茵河進入德國

喺19世紀德國國家形成期間,萊茵河成為咗德國民族主義嘅重要象徵(睇萊茵浪漫主義)。

  • 守衛萊茵河》呢首歌,差啲成為國歌。
  • 萊茵的黃金》-受到《尼伯龍根之歌》嘅啟發,萊茵河係華格納嘅《尼伯龍根的指環》第一齣歌劇嘅場景之一。呢個史詩嘅開頭同結尾都喺萊茵河底下,有三個萊茵少女喺度游水保護一堆金子。
  • 羅蕾萊係萊茵河東岸嘅一塊岩石,同幾個傳說、詩歌同歌曲有關。呢個河段以對冇經驗嘅航海者嚟講好有挑戰性而聞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嘅時候,萊茵蘭受到凡爾賽條約嘅規定。條約規定呢度會畀盟軍佔領到1935年,之後會成為非軍事區,禁止德國軍隊進入。凡爾賽條約同呢項特別規定通常都令到德國好唔滿。盟軍軍隊喺1930年離開咗萊茵蘭,跟住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後,德國軍隊喺1936年重新佔領咗呢度,呢個行動喺德國非常受歡迎。雖然盟軍可能阻止到呢次重新佔領,但英國同法國冇意願咁做,呢個係佢哋對希特勒綏靖政策嘅一個特徵。

 
1945年3月24日,美國陸軍第89步兵師嘅士兵喺德軍炮火下乘坐突擊艇渡過萊茵河,係大渡河作戰嘅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哋認識到萊茵河會成為西方盟軍入侵德國嘅一個天然障礙。《奪橋遙遙路》同同名電影入面講到嘅阿納姆嘅萊茵河橋,係1944年9月失敗咗嘅市場花園行動期間阿納姆戰役嘅中心。跨過萊茵河支流瓦爾河嘅奈梅亨橋都係市場花園行動嘅目標之一。喺另一個行動中,跨過萊茵河嘅倫多夫橋因為美軍意外咁完整咁佔領咗佢而出名 - 連佢哋自己都好驚訝 - 因為德軍冇成功拆咗佢。呢件事之後都拍成咗一齣電影,叫《雷馬根大橋》。 《七日到萊茵河》係華沙條約組織冷戰期間為入侵西歐而制定嘅一個戰爭計劃。

直到1932年,萊茵河公認嘅長度係1,230公里(760英里)。1932年,德國百科全書《Knaurs Lexikon》將長度列為1,320公里(820英里),可能係印刷錯誤。 呢個數字之後畀人放入權威嘅《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之後,就變得公認,仲進入咗好多教科書同官方出版物。2010年先發現呢個錯誤,荷蘭水利部確認真正嘅長度係1,232公里(766英里)。[註 1]

  1.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length嘅參照

疏仕

編輯
  1. 1.0 1.1 Berendsen & Stouthamer 2001
  2. Ménot et al. 2006.
  3. Cohen, Stouthamer & Berendsen 2002.
  4. Hoffmann et al. 2007.
  5. Gouw & Erken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