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
釜,煮食架生,如同煲。入便裝水同食料,下便起火燒。甚至頂口,可以放甑同蒸籠之類蒸煮。
釜,世界各地出土文物,都好常見。現今仍然為世界各地所用。
釜字,近代中國,近乎唔用。只見南韓日本有用。然而,釜並非消失,而係轉咗字。廣東話地方,釜同煲,一音之轉。煲乃後起形聲字,代替轉為輕唇音嘅釜字。故此煲即係釜,釜即係煲。而古時秦人叫釜做𩰫,日後借用鍋字,廢咗𩰫。鍋亦係釜別名。
釜可以睇成缶,古字亦從缶,較為企身,開口闊多。有啲上有摺邊,若係陶造,釜身熱後,邊無咁熱,方便拎起。有啲底尖啲或圓啲,要有底座先可以放穏。
要喺釜下火燒,就要有支撐。出土文物見,有三件陶造支足,頂起個釜。後尾有啲索性釜身,造埋三足,變成釜形鼎,即係錡。有爐灶後,直放上爐同灶,就唔使腳。 釜喺石器時代已有,現時出唔少陶釜。隨住工藝進步,之後有青銅造,再之後有鐵造。
西洋釜(Cauldron),似勁大煲多啲。主要係放晒啲嘢入去煮。家下都甚少見,除非係拍巫師片,用來煉藥或者煮人。
字
編輯釜
編輯即今釜,曾經有所省畧。雖然出土文物有釜,然而未搵到相應甲骨文。
最早見於金文,一律從缶從父。缶於中,右上加父字做聲符。父字古為重唇濁音,上古時應讀似爸。並未收入萬國碼,電腦無依個字。
到戰國時,簡帛見到新字,上父下金成𨥏字,以示青銅造,以別於陶造。戰國時釜做量器,子禾子釜、陳純釜,容量二十公升多少少。
鬴
編輯古時釜另有寫法,可以寫鬴,從鬲從甫。鬲係三足煮器,三足肥身,用處相近,借來表示釜。同釜一樣,可以用來蒸煮。而甫係聲符,上古都係重唇濁音。
說文
鍑屬。从鬲甫聲。
說文解字注
鍑屬也。𦫵四曰豆。豆四曰區。區四曰鬴。从鬲。甫聲。扶雨切。五部。鬴或从金。父聲。今經典多作釜。惟《周禮》作鬴。
煲
編輯釜同煲,一音之轉。煲係後起形聲字,連康熙字典都無收。廣東話古無輕唇音,只有重唇音,釜轉為輕唇音後,民間依舊用重唇音,另造字煲。南韓釜山,拼音Busan,可以為證。
鍋
編輯現今鍋字,係釜別名。古時秦國叫土釜做𩰫,後尾借咗鍋字。𩰫漸廢,由鍋字代替。
《說文》
秦名土釜曰𩰫。从鬲,㐄聲。讀若過。
《說文解字注》
秦名土鬴曰𩰫。今俗作鍋。土釜者、出於匋也。从鬲。聲。夂部𡕒、夸步也。讀若過。古禾切。十七部。
形
編輯造
編輯釜多數用鐵造,一係用廢鐵,一係用生鐵。整法係先造內模,曬乾。再整外模,等成個模乾晒冇水。跟住冶爐。鐵響爐熔成鐵水,倒入模底個窿。等佢冷一啲,重係紅卜卜,就揭開個模,睇下有冇穿有冇罅。一有罅就淋少少鐵水補,再用顯草整平。生鐵整通常要補多啲,廢鐵整就好少要補[1]。
好釜用輕杖敲有木聲,聲差嘅第日易壞[1]。
類器
編輯- 釜身無腳,要外加三支足承住。
- 鬲有三足,三足肥而中空,與身連成一體。
- 鼎有三足,純粹支撐用。
-
釜及支足
-
鬲
-
鼎
遠古人,唔同族羣,用器物都有偏好,往往相當持續。
出土釜、鬲、鼎,配合Y染色體研究,古人基因研究,以及古今語言紀錄,用作長江以南族人分別。
故此追踪出土釜器,亦即追踪古越人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