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角(Ma Tau Kok)係香港一地,係一,亦係一海角,喺九龍半島東邊,九龍城以南,土瓜灣之北。西便係靠背壟,東面對住九龍灣。海角原本分開土瓜灣同馬頭涌。而角之形,早已湮沒喺填地之中,村亦不復在。

北京條約》大清割九龍半島畀英國,中部「馬頭涌」一字,右方有突出地方,就係馬頭角,同牛頭角遙遙相對。查實馬頭涌係稍北嘅地方。

按原海角山仔來睇,馬頭角約莫係馬頭角道土瓜灣道上鄉道馬頭涌道一帶嘅地方。由於市區發展,屋宇同周圍絕無疆界,有時會其他地名混雜。如北面近宋皇臺嘅馬頭涌,南面嘅土瓜灣。北面更出名嘅九龍城。

馬頭角內有牛棚藝術村,近新碼頭路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以及馬頭角公眾碼頭

編輯

馬頭角之嘅馬頭,有傳舊時九龍寨城碼頭出海,用以接送大清官員。寨城之南,馬頭圍、馬頭涌、馬頭角,皆以馬頭爲名。

地理 編輯

市區移山填海,原地貌亦不復見。

原本馬頭角係海邊一角,向東伸入九龍灣中,指向牛頭角。馬頭角本身稍高,有二百零三呎。海角突出,分開兩灣仔。北面一灣,係由兩涌水積沙而成灘。一名馬頭涌,由馬頭圍後山,涌水經聖山稍南嘅馬頭涌村,注入九龍灣。另一涌由靠背壟出,經馬頭角村出灣。而南面一灣,就係土瓜灣。灣對出,角之南,有海心島。而馬頭角以東,亦見九龍石

編輯

 
牛棚藝術村,原爲屠房

馬頭角未成市區之前,佢南北兩灣,都係耕田同水上人聚居處。馬頭角北便,靠背壟涌口,有馬頭角村。而南便有土瓜灣村。

英國人一八四一年得香港島後,需要大量石材。土瓜灣西面石山,成爲石塘客家人來此開石,土瓜灣人丁興盛。英國人一八六零年得九龍半島,亦漸次開拓半島西岸,開山填海。土瓜灣一邊開先,馬頭角村一邊,亦開始填海。起咗馬頭角屠房皮革廠,兩者夾住條村。與此同時北面南咗今日嘅馬頭角路,而南面開咗土瓜灣道。屠房係劏牛嘅,原本喺紅磡,由於起九廣鐵路,一九零八年搬來馬頭角。皮革廠得牛皮之便,亦在此開業。

舊樓重建 編輯

二零零八年,市區重建局宣布重建馬頭角展首批兩項目,分別係浙江街/下鄉道同北帝街/木廠街項目。項目喺街角地盤,毗連新山道及炮仗街,總地盤面積約一千一百七十平方米。地盤內樓宇,建於一九五七年,普遍殘舊,樓高六層無電梯。

二零零九年五月廿九號,局又宣布重建馬頭角新山道/炮仗街,按法定程序規劃,改善約莫一百卅四戶住屋。是項係局區內第三項目。[1]

編輯

  1. 建局展開馬頭角第3個重建項目法定規劃程序-2009-6-4. 原著喺2009-06-17歸檔. 喺2012-04-23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