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包中國式嘅麪包,由麵粉發酵,入面包住餡(冇餡就叫饅頭),熟製成。出名嘅中式包有叉燒包小籠包

中式包

歷史

編輯

漢朝嗰時,蒸製嘅食流行於全中國,當時統稱做「餅」、「饅」、「曼頭」[1][2]、「蒸餅」[3]「籠餅」[4]、「饅頭[5]、「蠻頭」,都係無餡嘅。

唐代之後,饅頭細咗,叫做「玉柱」、「灌漿」[6]、「饅役」[7]、「瞞頭」[8]、「粳頭」[9],亦都係無餡。

北宋嗰時,「包子」(即係粵文入面‎嘅「中式包」)呢個詞語出現,指有餡嘅饅頭。

漢民族之外嘅類似食品

編輯

參考

編輯
  1. 《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
  2. 郎瑛《七修類稿》:饅頭本名蠻頭。
  3.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何曾傳》「(何曾)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4. 《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5. 《誠齋雜記》「孔明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孔明雜以羊豕之內,以麵包之,以像人頭。此為饅頭之始。 」
  6. 《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7. 吳自牧《夢粱錄》
  8. 說郛
  9. 陳梗 《負暄野錄》「饅亦作梗」,書之「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