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
越戰(粵拼:jyut6 zin3;越南文:Chiến tranh Việt Nam/戰爭越南;英文:Vietnam War),又叫
越南史 | |||||||
史前 傳疑時代 (鴻龐 • 甌雒及安陽王) | |||||||
第一次北屬 前214年──40年 | |||||||
中國秦朝統治 前214年──前207年 | |||||||
趙朝(南越國) 前207年──前111年 | |||||||
中國漢朝統治 前111年──40年 | |||||||
二徵夫人 40年──43年 | |||||||
第二次北屬 43年──541年 | |||||||
中國東漢統治 43年──220年 | |||||||
中國六朝統治 220年──541年 漢末東吳:士燮 東吳:趙嫗起義 | |||||||
前李朝 541年──602年 (趙越王 548年──571年) | |||||||
第三次北屬 602年──905年 | |||||||
中國隋唐統治 602年──905年 唐:梅黑帝 唐:馮興 唐:楊清 | |||||||
自治時期 905年──938年 唐、後梁:曲家 南漢:楊廷藝 南漢:矯公羨 | |||||||
吳朝 938年──967年 (十二使君之亂 944年──967年) | |||||||
丁朝 968年──980年 | |||||||
前黎朝 980年──1009年 | |||||||
李朝 1009年──1225年 |
南 進 11 世 紀 | 18 世 紀 | ||||||
陳朝 1225年──1400年 | |||||||
胡朝 1400年──1407年 | |||||||
第四次北屬 1407年──1427年 | |||||||
中國明朝統治 1407年──1427年 後陳朝(1407年──1413年) 藍山起義 | |||||||
後黎朝 1428年 | 1789年 |
前期 1428年──1527年 | ||||||
南北朝(中期) 1527年──1592年 | |||||||
黎朝 (南朝) 1533年─1592年 |
莫朝 (北朝) 1527年─1592年 | ||||||
後期 1592年──1789年 鄭阮紛爭 鄭主(唐外) • 阮主(唐沖) | |||||||
西山朝 1778年──1802年 | |||||||
阮朝 1802年──1945年 (法屬時期:1887年──1945年) (越南帝國:1945年) | |||||||
分裂時期 1945年──1975年 兩次印支戰爭 法越戰爭 • 越南戰爭 | |||||||
越南國 1949年─1955年 |
一 七 線 |
越南民主共和國 (北越) 1945年─1975年 | |||||
越南共和國 (南越) 1955年─1975年 | |||||||
南越南共和國 1969年─1975年 |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6年至今 | |||||||
睇埋
| |||||||
呢場仗使到越南喺一個共產黨政府下統一,包括咗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同埋南越解放國家前線(越共)。喺某程度上呢場仗可以話係冷戰嘅一個衝突,有美國、佢啲盟友同埋越南共和國喺一邊,另一邊有蘇聯、佢啲盟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埋北越。但係有啲人就話呢場仗只不過係一場越南社會主義同埋反共主義成分之間嘅內戰。
越南戰爭對越南造成好大損害,美國喺越南戰爭期間,噴咗好多橙劑喺越南,搞到今日越南有成一百幾十萬人永久傷殘,永久性智障。越戰期間,美國都有唔少人反對呢場仗。
概要
編輯呢場紛爭係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同埋由共產黨領導嘅越盟之間爆發嘅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註 2]。1954年法國喺奠邊府戰役大敗之後,根據日內瓦協定最終撤出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就開始對南越政權提供財政同軍事支援。喺北越指示之下,南越嘅共同戰線越共(Front national de libération du Sud-Viêt Nam、NLF(民族解放陣線)、南越民族解放陣線。因為越南共產黨而又叫做越共)喺南部開始咗游擊戰。北越喺1950年代中期仲入侵咗老撾,建立咗胡志明小徑嚟支援同加強越共[2]。美國嘅參與喺約翰·F·甘迺迪總統領導下透過MAAG計劃不斷加強,軍事顧問人數由1959年嘅唔夠1000人增加到1964年嘅23000人[3]。到1963年,北越已經派咗4萬兵去南越[2]。
1964年8月初發生嘅東京灣事件中,美國嘅驅逐艦據稱俾北越嘅快速攻擊艇用魚雷攻擊。因為咁,美國國會通過咗東京灣決議,畀林登·詹森總統喺越南增加美軍存在嘅廣泛權力。詹森首次命令派遣作戰部隊,將兵力增加到184,000人[4]。越南人民軍(PAVN,又叫北越軍(NVA))同美軍同南越軍進行正規戰爭。雖然冇乜進展,但美國繼續大規模增兵。戰爭嘅主要策劃者之一羅拔·麥克納馬拉國防部長喺1966年底開始懷疑勝利嘅可能性。美軍同南越軍依靠空中優勢同壓倒性火力,展開包括地面部隊、炮兵同轟炸嘅搜索同殲滅行動。美國仲對北越同老撾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北越得到蘇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嘅支持[5]。1967年喺南越發生咗塔姆關之戰。
1968年嘅春節攻勢中,越共同北越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令美國國內對戰爭嘅支持開始減弱。春節攻勢之後,一直被忽視嘅南越陸軍(ARVN)開始以美國嘅理論為藍本擴大。喺春節攻勢同之後1968年美軍同南越陸軍嘅行動中,越共損失咗超過5萬名士兵,損失慘重。CIA嘅鳳凰計劃進一步削弱咗越共嘅人員同能力。到呢年年底,越共喺南越已經幾乎冇控制區,到1969年徵兵減少咗超過80%,意味著游擊活動大幅減少,需要增加從北方調動北越軍正規軍[6]。1969年,北越喺南越宣布成立臨時革命政府,企圖畀日漸減少嘅越共國際地位,但因為北越軍開始進行更加正規嘅複合武器戰,南方游擊隊之後就被邊緣化。到咗1970年,南方共產黨軍隊超過70%係北方人,以南方人為主嘅越共部隊已經唔再存在[7]。活動跨越咗邊界進行。北越好早就用老撾做補給路線,1967年開始仲用埋柬埔寨。經過柬埔寨嘅路線喺1969年開始俾美國轟炸,但老撾嘅路線喺1964年就開始受到猛烈轟炸。柬埔寨國民議會迫使君主諾羅敦·西哈努克退位之後,應紅色高棉嘅要求,北越軍入侵,令到柬埔寨內戰加劇,仲引發美軍同南越陸軍嘅反擊(柬埔寨行動)。
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當選總統之後,開始咗「越南化」政策。呢個政策令到場紛爭由擴大咗嘅南越陸軍嚟打,而美軍因為國內嘅反對同徵兵減少,士氣越嚟越低。美軍嘅地面部隊到1972年初已經差唔多撤晒,剩低嘅支援就得返空中支援、炮兵支援、顧問同物資運輸。南越陸軍靠住美國嘅支援,喺1972年復活節攻勢中,擋住咗第一次同埋最大規模嘅北越機械化部隊攻勢。呢次攻勢令到雙方都死咗好多人,北越軍冇能力控制晒南越,但南越陸軍都冇辦法奪返所有領土,佢哋嘅軍事形勢都好棘手。1973年1月簽咗巴黎協定之後,美軍全部撤走,到8月15號美國國會通過咗Case-Church修正案,正式結束咗美軍嘅直接參與[8]。和平協定好快就俾人撕毀咗,戰爭又打多兩年。1975年4月17號,金邊俾紅色高棉攻陷,4月30號喺1975年春季攻勢中北越軍佔領咗西貢,最後一批美軍坐直升機逃離西貢,戰爭就咁完結咗。嗰陣胡志明死咗已經六年。北越同民族解放陣線用咗好大嘅犧牲同埋滿目瘡痍嘅國土嚟換取勝利,國際社會承認咗佢哋係勝利者,第二年南北越就統一咗。
呢場戰爭嘅規模好大,破壞都好嚴重。到1970年,南越陸軍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四大軍隊,北越軍都有大約100萬正規軍[9]。越南方面包括平民喺內超過300萬人死咗,美軍死咗58,220人,柬埔寨人死咗275,000到310,000人,老撾人死咗20,000到60,000人,仲有1,626人作戰中失蹤。越南俾人掟咗相當於美國喺太平洋戰爭用咗2.4倍嘅炸藥,仲有7200萬公升嘅落葉劑掟喺南部70萬公頃嘅地方,影響仲殘留到第三代、第四代。
越戰告一段落之後,中蘇對立又捲土重來。北越同佢嘅盟友柬埔寨嘅柬埔寨王國民族聯合政府,同埋新成立嘅民主柬埔寨之間嘅衝突,差唔多因為紅色高棉一連串嘅邊境衝突而開始,最後演變成柬越戰爭。中國軍隊直接入侵越南嘅中越戰爭之後,邊境衝突仲持續到1991年。統一咗嘅越南喺三個國家同反叛軍打仗。呢場戰爭完咗之後,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重新開打,引發咗越南船民同更大規模嘅印度支那難民危機。估計有幾百萬難民離開咗印度支那(主要係南越),其中約25萬人喺海上死咗。喺美國國內,呢場戰爭引發咗所謂嘅「越戰症候群」,令到美國人對海外軍事行動產生厭惡[10],加上水門事件,引發咗1970年代美國嘅信任危機[11]。
北轟
編輯```
1964年11月,邊和空軍基地畀人打咗,死咗5個軍事顧問,同年平安夜,西貢市嘅間酒店俾人放咗個炸彈,炸死咗兩個美國平民。之後,蘇聯嘅科西金總理去咗北越拜訪,喺1965年2月7號嗰陣時,邊和嘅美國軍事顧問團基地(Camp Holloway)俾解放戰線打咗,死咗7個美國軍人,仲有109個受傷[12]。呢次襲擊發生喺總統助理麥喬治邦迪同白宮亞洲事務局長切斯特庫珀去到西貢視察嘅第二朝,所以邦迪以為係北越政府挑釁,佢同已經派咗去南越嘅威斯特摩蘭將軍傾過之後,就變得好硬淡[13]。呢件事就成為咗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決定要「北轟」(轟炸北越)嘅導火線。但係後尾先知道,當時越南嗰邊冇咁嘅通訊能力可以連繫前線同指揮部,呢次襲擊只不過係第五軍區一個指揮官自己諗出嚟嘅計劃,得30個人嘅游擊作戰啫[14]。
滾雷行動
編輯約翰遜總統即刻叫已經派咗去越南附近嘅美國海軍攻擊航空母艦「珊瑚海」、「遊騎兵」、「漢考克」等為主嘅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嘅艦載機,去轟炸首都河內、海防、同儂海等北越嘅重要地方,呢個行動叫做「閃電叉行動」。3月26號,佢又發動咗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嘅轟炸(北轟),叫做「滾雷行動」,用空軍嘅F-100同F-105等戰鬥轟炸機去轟炸北越沿岸島嶼同永盛等北越軍嘅基地。
北越見到咁嘅情況,就喺海防、鴻基等重要港口一定擺啲外國船喺度,咁就可以防止美軍嘅任何攻擊。仲有,美軍唔准攻擊北越國內嘅空軍基地同飛機場,等於係畀咗北越空軍一個「聖域」。北越空軍從蘇聯借咗啲米格設計局嘅米格-17、米格-19同米格-21呢啲蘇聯製嘅攔截戰鬥機,起飛降落完全冇受到任何阻礙,所以佢哋可以盡情對付美軍嘅飛機,損失都係最少。仲有,呢啲蘇聯借嘅飛機,有啲係由派嚟訓練北越軍飛行員嘅蘇聯飛行員操縱㗎。
相反,美國海軍航空隊嘅最新型飛機麥道F-4同F-105戰鬥轟炸機就不斷俾人打落嚟(4月29號仲有一架美國海軍第96戰鬥飛行隊嘅F-4B闖入中國領空,俾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嘅戰鬥機打低咗)。因為海軍航空隊同空軍嘅前線部隊幾乎冇用過精確制導武器,所以佢哋就投訴話:「咁多寶貴嘅飛行員死咗,但係一啲效果都冇。」美國國防部都認同呢個戰果少、損失多嘅成本效益差,同埋損失咗好多飛行員。到咗1967年4月尾,大部分嘅限制都撤銷咗。
呢個即刻見效,之後北越軍嘅空軍基地同飛機場俾美軍大規模轟炸,以致攔截戰鬥機都唔夠用。美國空軍派出咗新型嘅F-111戰鬥轟炸機,仲有北越叫做「死亡之鳥」嘅波音B-52戰略轟炸機(主要係經過「大肚」改裝嘅D型)。唔單止河內同海防呢啲大城市,成個北越都俾轟炸同空襲搞到一片狼藉。為咗應付呢個情況,越南民主共和國就靠蘇聯、東歐國家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嘅軍事支援,開始同美軍直接交火。
順帶一提,由關島或者當時仲係美國管治嘅沖繩本島嘅美軍基地飛去北轟嘅B-52轟炸機嘅路線同數量,都俾喺關島同沖繩附近「捕魚」嘅蘇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偽裝漁船裝住雷達電波探測儀,不斷報告畀北越軍嘅司令部知。
因為咁,北越軍用米格-19同米格-21等戰鬥機、防空炮火同地對空導彈打落嚟嘅B-52轟炸機數量都幾多。但係美軍嘅B-52轟炸機有勁嘅電子干擾裝置,仲可以載100個以上嘅炸彈。佢哋不斷轟炸,搞到河內、海防等北越主要城市嘅橋樑、道路、電力同供水等基礎設施受到好大嘅破壞,就算打完仗之後好耐,都仲係影響到市民嘅生活。
仲有,對於呢啲美軍對北越嘅大規模空襲行動,胡志明等北越領導人一直話係「美軍嘅屠殺行為」,之後西方國家嘅人民就開始搞大規模嘅反戰運動。
巴黎和平協定簽署
編輯隨住亞洲各國嘅局勢急速變化,1972年秋季,巴黎進行咗秘密談判,加速咗達成共識嘅進程。喺和平談判開始四年八個月後,即1973年1月23日,北越嘅黎德壽特別顧問同美國總統顧問亨利·基辛格喺法國巴黎達成咗和平協定草案嘅臨時簽署。四日後嘅1月27日,南越外交部長陳文藍、美國國務卿威廉·P·羅傑斯、北越外交部長阮志靜同南越臨時革命政府嘅阮志賓四方簽署咗巴黎協定。
值得一提嘅係,為咗促成呢次「和平協定」嘅簽署,黎特顧問同基辛格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黎特顧問因為「越南戰爭未完結」、「越南統一未實現」同「越南仲未迎來和平」等理由,拒絕接受諾貝爾獎。
美國軍隊嘅全面撤退
編輯隨住巴黎和平協定嘅簽署,美國同北越之間達成咗「美軍正規部隊嘅全面撤退同外部援助嘅禁止」、「北越軍隊俘獲嘅美軍俘虜嘅釋放」、「北緯17度線唔係南北之間嘅國界,而係統一總選舉之前嘅停火線」等共識。1973年1月29日,尼克森總統向美國人民宣佈咗「越南戰爭嘅結束」。
其後,根據巴黎和平協定,協定簽署時喺南越嘅24,000名美軍開始撤退,並且北越嘅戰俘營,例如著名嘅河內「希爾頓(正式名稱:華羅戰俘營)」,都陸續釋放咗美軍俘虜。
喺越戰最盛期嘅1968年,美軍喺南越派遣咗540,000人,但自1969年起,根據撤退計劃,派遣軍嘅撤退同削減持續進行,去到1973年1月簽署協定時,派遣軍已減少到24,000人,所以「結束宣言」兩個月後嘅3月29日,撤退完成。
不過,自甘迺迪政府時期以來派遣到南越嘅美軍「軍事顧問團」規模縮小,仲留喺南越,並且繼續提供飛機、坦克同重火器等軍事物資(呢種情況喺北越同蘇聯之間都一樣)。
疏仕
編輯- ↑ Eckhardt, George (1991). Vietnam Studies Command and Control 1950–1969. Department of the Army. p. 6. 原著喺2017年10月19號歸檔. 喺2024年9月16號搵到.
- ↑ 2.0 2.1 Ang, Cheng Guan (2002). The Vietnam War from the Other Side. RoutledgeCurzon. ISBN 978-0-7007-1615-9.
- ↑ "Vietnam War Allied Troop Levels 1960–73". 原著喺2 August 2016歸檔. 喺1 June 2018搵到.
- ↑ "Vietnam War Allied Troop Levels 1960–73". 原著喺2 August 2016歸檔. 喺1 June 2018搵到.
- ↑ Li, Xiaobing (2010). Voices from the Vietnam War: Stories from American, Asian, and Russian Veterans.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p. 85. ISBN 978-0-8131-7386-3.
- ↑ 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 of Vietnam 2002, pp. 247–249.
- ↑ Kiernan, Ben.
- ↑ Kolko, Gabriel (1985). Anatomy of a War: Vietna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odern Historical Experience. Pantheon Books. ISBN 978-0-394-74761-3.
- ↑ Pilger, John (2001). Heroes. South End Press. p. 238. ISBN 978-0-89608-666-1.
- ↑ Kalb, Marvin (22 January 2013). "It's Called the Vietnam Syndrome, and It's Back". Brookings Institution. 喺12 June 2015搵到.
- ↑ Horne, Alistair (2010). Kissinger's Year: 1973. Phoenix Press. pp. 370–1. ISBN 978-0-7538-2700-0.
- ↑ 「アメリカ20世紀史」229P 秋元英一・菅英輝 著 東京大学出版 2003年10月発行
- ↑ 有賀貞編著 『世界歴史大系〜アメリカ史2〜』 山川出版社、1993年7月、p. 410。
- ↑ 東大作。《我々はなぜ戦争をしたのか 米国・ベトナム 敵との対話(Missed Opportunities)》。平凡社ライブラリー。頁 138–148。ISBN 978-4-582-76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