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民歌
校園民歌係台灣喺1970年代發展出來嘅流行音樂風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樂係台灣後生仔女鍾意嘅音樂主流。1972年嗰時,當時美國總統理察·尼克遜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同1979年中美斷交後,激發咗國內年青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因而觸發台灣青年學子唔再唱西洋音樂,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嘅想法,並叫出「唱自己的歌」嘅口號,稱之為「民歌運動」,造就咗校園民歌嘅誕生。校園民歌係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喺1980至90年代起飛奠定咗基礎,其參加者有唔少日後成為華語流行音樂嘅要角。
校園民歌 | |
---|---|
曲風起源 | |
文化起源 | 起源於1970年代初期台灣各大學同大專院校校園,喺1990年初畫下句點。 |
典型樂器 | |
普遍程度 | 1970年代至今。喺台灣、中國大陸、香港、同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聚居地。 |
延伸曲風 | 城市民歌、華語流行音樂、福音詩歌 |
子類別 | |
城市民歌 |
起源
編輯1970年代今是有限公司同歌林公司音樂出版部合作製播音樂節目《金曲獎》,由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主旨係鼓勵優良歌曲創作;1981年至1983 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呢兩個節目帶動咗台灣嘅校園民歌風潮。
1975年,楊弦同胡德夫喺台北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嘅《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嘅作品,視為台灣現代民歌發展開端。1976年,喺淡江大學嘅場民歌演唱會上,音樂人李雙澤喺台上拋走可樂樽(但當時嘅主持人陶曉清表示當晚李雙澤並冇掉可樂樽,「那只是後人增添的嘅神話」),攞起結他開始唱起台灣民謠「補破網」同愛國歌曲「國父紀念歌」,史稱「淡江事件」。隨後李雙澤創作咗「少年中國」同「美麗島」,改寫自蔣勳嘅「少年中國」揭開校園民歌序幕嘅變點,亦正式喺全國校園捲起一陣民歌運動,成為臺灣流行歌曲嘅文藝復興。當時有名嘅民歌手有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趙樹海、李建復、齊豫、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蘇來、楊祖珺等人。而《龍的傳人》係當時台灣校園民歌嘅代表性作,侯德健作,李建復第一個唱。
除咗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亦係台灣民歌發展嘅重要推手。佢開放自己嘅節目,畀年輕嘅音樂創作者有個發表嘅平台。1977年,陶女士邀請朱介英、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 、楊弦 等八位民歌手錄咗唱片《我們的歌》,大大帶動咗校園民歌風潮。 之後,新格唱片推出「金韻獎」,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呢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將民歌帶向商業化。此外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六燈獎有推波助瀾嘅作用,成為以後台灣唱片市場嘅基礎。
特色同風格
編輯特質
編輯民歌嘅特質係歌詞通俗而真摯,曲調優美而樸質、節奏明朗而生動,結構簡短而自然,使人聽咗有身歷其境嘅感覺歌謠具深刻思想內容,反映社會嘅光明面同純正價值觀。
精神
編輯民歌能夠表現出一個國家民族命運同遭遇,甚至藉著民謠,可加強民族意識同國家觀念,其功效無可限量台灣民歌,充分表現出先民的奮鬥、進取、樂觀開朗嘅精神。
題材
編輯喺台灣各地流傳嘅民歌,包羅萬象,例如: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道德教化、農耕漁牧、家庭倫理、男女情愛……等,都係民歌題材,內容非常豐富。
文化資產
編輯民歌係人民嘅心靈寄託。 由一個民族嘅民歌,可以了解該民族文化內涵,同埋該民族嘅心聲。
民歌運動早期歌詠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詞樸素,並有濃厚嘅中國風同各大學及大專院校校園氣味,包括中國景物懷詠、古典文學意識等等。 初期有洪小喬、李雙澤、葉佳修、蘇來、李建復、黃大城 、劉藍溪、邰肇玫、包美聖、施碧梧、金智娟、齊豫、陳明韶、趙樹海等歌手同後期嘅潘越雲、鄭怡、孟庭葦、芝麻龍眼、沈雁、江玲、林慧萍、鄭麗絲 、費玉清、潘安邦、劉文正、林佳蓉、黃韻玲、許景淳、施孝榮、王夢麟 、銀霞、王海玲 、木吉他合唱團、南方二重唱等。
作曲作詞者則有靳鐵章 、畢心一 、畢奐一 、林建助 、周興立 、許翰君 、陳雲山 、黃大城 、王新蓮 、吳楚楚 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心鼓動,喺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嘅介入,民歌運動有咗嘅質改進,同初期嘅淳樸無瑕多咗人文關懷同社會責任。嗰時好多嘅歌詞係知名作家嘅詩,好似三毛、余光中 、席慕容 、蔣勳等人嘅作品,而隨住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李壽全嘅作品流傳,民歌運動達到頂峰。
後續同傳承
編輯臺灣民歌運動轉變嘅原因可分列如下:
- 社會氛圍轉變
社會氛圍轉變係校園民歌運動沒落嘅主要因素。1980年代末期起,隨著政治上嘅開放黨禁、解嚴同本土化運動興起,臺灣嘅大學同知識界氣氛轉向批判中國文化霸權、爭論鄉土文學同中華文化異同,「校園民歌」中隱藏嘅中國風格同單純清新嘅文學氣息,同新興嘅回歸臺灣本土草根文化嘅號召有所歧異。「校園民歌」甚至被認為唔再係自己嘅歌,而被部分藝文同政界人士視為係遠離群眾、風花雪月同政治上保守意識、代表北京話同外來政權殖民、外省人文化嘅一種象徵。校園「民」歌嘅正當性基礎從自己嘅基地--臺灣各大專院校校園開始瓦解,支持者流失,逐漸式微。隨之而起來係1990年代中期起,臺灣另一階段流行音樂發展。
- 社會商業化、現代化嘅進展
此趨勢使「校園民歌」嘅經濟同社會環境開始改變,唱片業者以獲利為導向,美歐影音產品大舉進入臺灣,「校園民歌」單薄嘅技術水平同樸素嘅內容變得難以同時代及市場趨勢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資本嘅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流行歌手傾銷市場。商業化趨勢也使大學校園早期嘅社會文藝孤島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謂「校園」民歌嘅最後基地--各大學及大專院校校園也唔復存在,甚至臺灣本土化運動也無法接收「校園民歌」退潮後嘅校園市場,而必須從新興嘅小眾場域(pub、社運活動、地方政府舉辦嘅音樂節活動等)出發,抵抗商業化與市場或嘅衝擊。1982年金韻獎停辦,海山唱片結束營業,預示咗校園民歌運動沒落嘅命運。1990年代以後,以林強、陳明章、陳昇等人為代表嘅臺灣新歌謠曾一度喺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高度商業化嘅日本偶像生產模式潮流所淹沒。
- 民歌作者同演唱者嘅星散同精神傳承
基於前述政治、社會原因同個人嘅生涯規劃,校園民歌運動嘅主要人物、歌手畢業後出國深造、服兵役造成咗人才斷層,音樂風格後繼無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齊豫 、羅大佑 等轉赴香港同大陸發展,少數歌手同作者投入新的嘅商業化音樂同綜藝事業,擔任主持 、選秀評審(如黃韻玲)嘅工作。多數人則完全終止創作同演出,轉入廣播界(如鄭怡)、宗教媒體(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銷聲匿跡,臺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遂全面結束。時至今日,「校園民歌」成為臺灣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懷舊嘅象徵,並留存喺KTV同懷舊嘅中低價音像製品市場中。
唔同於臺灣因政治氛圍改變,產生本土化嘅音樂潮流,喺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華人聚居地,臺灣嘅「校園民歌」仍受到歡迎。「校園民歌」同部份演唱者喺1980年代中後加入中國大陸市場,對其華語歌曲的發展也留下深刻影響。如李泰祥 作曲、女作家三毛寫詞、齊豫 演唱嘅《橄欖樹》亦掀起咗對臺灣嘅「校園民歌熱」,同時也帶動香港「城市民歌」嘅興起,成為咗粵語流行音樂嘅一個重要支派。除此之外,中視2009年八點檔連續劇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裡亦使用校園民歌作為配樂。
2015年適逢臺灣民歌四十年,李建復擔任「民歌40」演唱會嘅召集人、導演馬宜中 、「驚喜合唱」以民歌係主題選擇喺見證臺灣 成長交通史嘅臺鐵板橋站再次快閃演出,除咗喺現場令許多遊客叫好,同時喺網路上也引起廣大迴響。影片喺YouTube網路影片平臺播放點閱至今已達700萬人次[1]。
民歌係台灣當時文化界嘅知識份子同音樂前輩留低嘅文化遺產,一般認為臺灣民歌: 「其質樸優美,係時代背景嘅影子,反映出臺灣人開拓生活天地嘅奮鬥史,潛藏豐富民族情感同精神。係民俗文學之瑰寶,保存民間文化精華。臺灣永恆嘅文化資產。臺灣民歌其詞意貼切,旋律又優美動人,人人應予維護並加以發揚,應保持先民所傳下來良好嘅藝術文化,多從事思維同創造活動,使民間嘅藝術創造力重現生機;並珍惜傳統嘅藝術文化」。
分類例舉
編輯歷史上台灣「校園民歌」主題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 懷古同歷史
龍的傳人(李建復 演唱)、唐山子民(黃大城 演唱)、中華之愛(施孝榮 演唱)、古月照今晨(文章演唱)、易水寒(施孝榮 演唱)、古國今昔(王夢麟 演唱)、俠客(施孝榮 演唱)、我心似清泉(王海玲 演唱)、送你一把泥土(費玉清 演唱)、夢駝鈴(費玉清 演唱)、變色的長城(費玉清 演唱)、中華民國頌(費玉清 演唱)、赤壁賦(施孝榮 演唱,陳雲山詞)
- 鄉愁
鄉愁四韻(余光中 作品)、歸去來兮(侯德建 作品,李建復 演唱)、歸人沙城(施孝榮 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蘆歌(李建復 演唱)
- 中國詩詞(含新詩)
釵頭鳳(包美聖 演唱,南宋 陸游詞)、雨霖鈴(包美聖 演唱,北宋 柳永詞)、秘摩崖月夜(包美聖 演唱,胡適新詩)、雪花的快樂(王海玲 演唱,徐志摩新詩)、再別康橋(范廣惠 演唱,徐志摩新詩)、浮生千山路(潘越雲 演唱,陳幸蕙集詩詞)、歌(羅大佑 演唱,徐志摩譯自英國女詩人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嘅短詩)。
- 文化經驗)
廟會(王夢麟 演唱)、月琴(鄭怡 演唱)、今山古道(黃大城 演唱)、鄉間小路(齊豫 演唱)、晚霞滿漁船(胡立武 演唱)、夏之旅(蔡幸娟 演唱)
- 台灣常民生活
雨中即景(趙樹海 、王夢麟 、黃大城 演唱)、酒干倘賣無(蘇芮演唱)、外婆的澎湖灣(潘安邦 演唱)、鄉居記趣(葉佳修 演唱)、正月調(簡上仁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團)
- 流浪、告別同回歸
橄欖樹(李泰祥 作品,齊豫 演唱)、浮雲遊子(陳明韶 演唱)、曠野寄情(李建復 演唱)、就要揮別(楊芳儀 、徐曉菁 演唱)、匆匆的走、露莎蘭(蘇格蘭民謠,楊芳儀演唱)、告別憂傷(蔡藍欽演唱)、戲雪(張艾嘉演唱)、愛之旅(洪小喬演唱)
- 遺忘
被遺忘的時光(蔡琴 演唱,被用為香港電影無間道主題曲)、微風往事(鄭怡 演唱)、忘川(李建復 演唱)、讓我們看雲去(陳明韶 演唱)
- 童年童稚
往事(陳秋霞 作品、陳秋霞演唱)、捉泥鰍(侯德建 作品、侯德建演唱)、童年(羅大佑 作品、張艾嘉演唱)、老師斯卡也答(楊芳儀 演唱)、光陰的故事(羅大佑 作品、張艾嘉 演唱)
- 自然詠歎同懷想
蘭花草(銀霞 演唱)、漁唱(黃大城 演唱)、秋蟬(楊芳儀 、徐曉菁 演唱)、海裡來的沙(韓培娟 演唱) 、小貝殼(邰肇玫 演唱)、小草(王夢麟 演唱)、聽泉(楊芳儀 、徐曉菁 合唱)、守住這一片陽光(林佳蓉 演唱)、許淑絹演唱)、七月涼山、露莎蘭(蘇格蘭民謠,楊芳儀、徐曉菁演唱)、蝸牛與黃鹂鳥(銀霞 演唱)、夕陽伴我歸(陳淑樺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鄭怡 演唱)
- 愛情
你那好冷的小手(銀霞 演唱)、小秘密(銀霞 演唱)、風告訴我(陳明韶 演唱)、如果(施碧梧 、邰肇玫 演唱)、動不動就說愛我(芝麻龍眼 演唱)、神話(羅吉鎮、李碧華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夢麟 演唱)、拜訪春天(施孝榮 演唱)、小茉莉(包美聖 演唱)、忘了我是誰(王海玲 演唱)、阿美阿美(王夢麟 演唱)、離開你走近你(王夢麟 演唱)、風中的早晨(王新蓮、馬宜中演唱)、生命中的陽光(木吉他合唱團)、歡顏、走在雨中(齊豫演唱)、陽光和小雨(潘安邦 演唱)、守著陽光守著你、天天天藍(潘越雲 演唱)、忘了我是誰(王海玲 演唱)、讀你、恰似你的溫柔(蔡琴 演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潘越雲 演唱)、夢的衣裳(李碧華演唱)、請擁抱我(鄭人文演唱)、第一支舞、我深愛過(周秉鈞、楊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謠,楊芳儀 、徐曉菁 演唱)、想你(芝麻龍眼 演唱)、春風(王瑞瑜 演唱)
- 友情、親情、救國團團康歌曲
看我聽我(包美聖演唱)、歌聲滿行囊(楊芳儀、徐曉菁演唱)、讓我們看雲去(陳明韶演唱)、神采飛揚(涂佩岑 、詹育章 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聖 演唱)、那一盆火(包美聖 演唱)、歡樂假期(王夢麟演唱)、愛的真諦、踏著夕陽歸去(葉家修原唱)
- 勵志、和平
睇埋
編輯連出去
編輯- 余光中與校園民歌
- 校園民歌總表整理
- 「我們的歌」簡介
- (民歌小站)民歌資訊網
- (民歌小站)陳明章與台灣新民歌運動的可能
-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由陶曉清及多位知名的音樂人組成),一般認知是推動校園民歌的主流組織
- 「難以遺忘的校園民歌」雅虎奇摩家族:台灣地區成立極早、資訊豐富且家族人數眾多具代表性的校園民歌家族[失咗效嘅鏈]
-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1194&type=Blog&p=1 「民歌四十」快閃幕後》我們的十九歲與那條「日光大道」. 商業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