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華格納德文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號1883年2月13號)係德國作曲家,係德國歌劇史大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嘅歌劇傳統,後面開創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察·史特勞斯亦受佢影嚮。同時,因為他嘅政治宗教取向,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嘅人物。

理查·華格納
姓名原文Richard Wagner
出生日1813年5月22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萊比錫 喺Wikidata改呢個
本名Wilhelm Richard Wagner
死亡日1883年2月13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69歲)
死亡地威尼斯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心肌梗塞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Kingdom of Saxony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語德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德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路德會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Leipzig University、Kreuzschule、Thomasschule zu Leipzig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作曲家、librettist、指揮家、essayist、劇場總監、autobiographer、詩人、鋼琴家、music critic、diarist、作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風格歌劇、choral symphony、古典樂 喺Wikidata改呢個
僱主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The Flying Dutchman、Tristan und Isolde、Tannhäuser、Das Rheingold、Lohengrin、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Cosima Wagner、Minna Planer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Siegfried Wagner、Isolde Wagner 喺Wikidata改呢個
家族Wagner family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Carl Friedrich Wagner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Johanna Rosina Wagner-Geyer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Rosalie Wagner、Ottilie Brockhaus、Louise Wagner、Cäcilie Avenarius、Albert Wagner 喺Wikidata改呢個

理查·華格納喺萊比錫出世,自細接受音樂訓練,對音樂同戲劇興趣濃厚,後來去萊比錫大學學作曲,中途退學,喺維爾茲歌劇院做合唱指揮。一生致力歌劇創作,對德國歌劇嘅發展有好大嘅貢獻。1883年2月13號,死喺威尼斯嘅溫德拉敏宮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華格納出生嘅地方,係布魯爾3號,萊比錫

理察·華格納喺1813年5月22號出世,佢係萊比錫一個日耳曼族嘅家庭嘅仔,當時萊比錫屬於萊茵邦聯。佢嘅屋企住喺萊比錫猶太區布魯爾(「紅白獅子之屋」)3號。[註 1] 佢喺聖多馬教堂受洗。佢係卡爾·弗里德里希·華格納同約翰娜·羅西娜(娘家姓佩茨)嘅第九個仔女。佢阿爸係萊比錫警局嘅文員,而阿媽係一個麵包師嘅女。[1][2][註 2] 華格納阿爸卡爾喺佢出世後六個月就傷寒過身。之後,佢阿媽約翰娜同卡爾嘅朋友、演員兼劇作家路德維希·蓋耶一齊住。[4] 1814年8月,約翰娜同蓋耶可能結咗婚,但萊比錫教堂冊無呢個記錄。[5] 佢同家人就搬去蓋耶喺德累斯頓嘅住處。直到14歲,華格納都叫威廉·理察·蓋耶。佢幾乎肯定以為蓋耶係佢親生老豆。[6]

蓋耶鍾意戲劇,佢繼子都分享呢份熱愛,華格納仲參加過佢嘅演出。喺佢嘅自傳《我嘅人生》中,華格納回憶佢試過扮演天使。[7] 1820年尾,華格納入讀德累斯頓附近波森多夫嘅韋策爾牧師學校,喺度由佢嘅拉丁文老師教鋼琴。[8] 佢鍵盤彈音階都好辛苦,反而鍾意聽音彈戲劇序曲。1821年蓋耶過身之後,理察就靠蓋耶細佬出錢,去咗十字學校讀書,嗰度係德累斯頓十字架合唱團嘅寄宿學校。[9] 9歲嗰陣,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嘅歌劇《自由射手》嘅哥特式元素深深打動咗佢,佢仲睇過韋伯指揮呢齣歌劇。[10] 喺呢段時間,華格納想做劇作家。佢第一個創作,喺《華格納作品目錄》(華格納作品標準目錄)列為WWV 1,係一齣叫《呂巴爾特》嘅悲劇。佢喺1826年讀書嗰陣開始寫,受到莎士比亞歌德嘅影響好大。華格納決定要為佢配樂,說服屋企俾佢學音樂。[11][註 3]

1827年,華格納一家返咗萊比錫。1828年至1831年期間,華格納開始同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穆勒學和聲[12] 1828年1月,佢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之後喺3月又聽到同一作曲家嘅第九交響曲,兩次都係喺萊比錫布業大廳聽嘅。貝多芬成為佢主要嘅靈感來源,華格納仲寫過第九交響曲嘅鋼琴改編版。[13] 佢仲深受莫扎特嘅《安魂曲》演出感動。[14] 華格納早期嘅鋼琴奏鳴曲同佢第一次嘗試寫管弦樂序曲都係喺呢段時間。[15]

1829年,佢睇到戲劇女高音威廉明娜·施羅德-德夫里安嘅表演,佢成為華格納心目中戲劇同音樂喺歌劇入面結合嘅理想。喺《我嘅人生》入面,華格納寫道:「當我回顧我成段人生,我搵唔到任何事可以同佢比較佢帶畀我嘅印象」,仲話「呢位無與倫比嘅藝術家深刻而熱情嘅表演」喺佢心入面點起咗「幾乎係魔鬼嘅火」。[16][註 4]

1831年,華格納喺萊比錫大學讀書,喺度加入咗薩克森學生會[18] 佢同多馬斯教堂特奧多爾·韋因利希學作曲。[19] 韋因利希對華格納嘅音樂才能印象深刻,拒絕收佢學費。佢安排咗佢學生嘅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出版(因此呢首曲就題獻畀佢),作為華格納嘅作品1。一年後,華格納寫咗佢嘅C大調交響曲,呢首有貝多芬風格嘅作品1832年喺布拉格演出過,[20]1833年又喺萊比錫布業大廳演出。[21] 之後佢開始寫一齣歌劇《婚禮》,但最後冇完成。[22]

早期事業同結婚(1833–1842)

編輯
 
威廉明娜「明娜」·普蘭納(1835年),由亞歷山大·馮·奧特斯特特繪畫

1833年,華格納哥哥阿爾伯特幫佢搵到一份符茲堡劇院嘅詩班指揮工作。[23] 同年,20歲嘅華格納寫咗佢第一齣完整歌劇《仙女》。呢齣模仿韋伯風格嘅作品一直未上演,直到半個世紀之後,喺作曲家1883年過身之後不久,先喺慕尼黑首演。[24]

1834年返到萊比錫之後,華格納喺馬格德堡歌劇院短暫做過音樂指導,[25] 期間寫咗《禁戀》,改編自莎士比亞嘅《請君入甕》。呢齣歌劇1836年喺馬格德堡上演,但第二場表演前就腰斬;加上聘請佢嘅劇團破產,令作曲家都破產埋。[26][27] 華格納鍾意上咗馬格德堡嘅頭牌演員之一,女演員克里斯蒂娜·威廉明娜「明娜」·普蘭納[28]《禁戀》失敗之後,佢跟住佢去咗哥尼斯堡,喺度明娜幫佢喺劇院搵到工作。[29] 兩個人1836年11月24號喺特拉格海姆教堂結婚。[30] 1837年5月,明娜為咗第二個男人離開咗華格納,[31] 呢件事只不過係佢哋風雨飄搖嘅婚姻嘅頭一次風波。1837年6月,華格納搬去里加(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喺當地歌劇院做音樂指導;[32] 佢以呢個身份請咗明娜家姐阿瑪莉(都係歌手)喺劇院做嘢,1838年期間同明娜復合。[33]

1839年,呢對夫妻積咗好多債,要逃避債主離開里加。[34] 債務困擾華格納大部分人生。[35] 佢哋一開始經歷咗一次風高浪急嘅海路去倫敦,[36] 華格納從中得到靈感寫咗歌劇《漂泊的荷蘭人》,情節基於海因里希·海涅嘅一個短篇故事。[37] 華格納兩公婆1839年9月定居巴黎,[28] 一直住到1842年。華格納靠寫文章同短篇小說搵少少生活費,例如《貝多芬之旅》,勾勒出佢日漸成形嘅「音樂戲劇」概念,同埋《巴黎之終》,描述佢自己做德國音樂家喺法國首都嘅痛苦。[38] 佢都幫其他作曲家改編歌劇,主要係為莫里斯·施萊辛格出版社做。喺呢段時間,佢完成咗佢第三同第四齣歌劇《李恩齊》同《漂泊的荷蘭人》。[38]

德累斯頓(1842–1849)

編輯
 
華格納c. 1840,由埃內斯特·本尼迪克特·基茨繪畫

華格納喺1840年完成咗《李恩齊》。喺賈科莫·梅耶貝爾大力支持之下,[39] 薩克森王國嘅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接受咗呢齣歌劇,1842年華格納就搬去德累斯頓。佢返到德國嘅安慰心情記錄喺1842年嘅「自傳簡述」度,佢寫道:「我第一次見到萊茵河──我呢個可憐嘅藝術家,帶住熱淚,向我嘅德意志祖國發誓永遠忠誠。」[40] 《李恩齊》10月20號上演,獲得相當嘅讚賞。[41]

華格納喺德累斯頓住咗之後六年,最終做到薩克森王家宮廷指揮。[42] 喺呢段期間,佢喺度上演咗《漂泊的荷蘭人》(1843年1月2號)[43]《塔恩豪瑟》(1845年10月19號),[44] 係佢中期三齣歌劇嘅頭兩齣。華格納都同德累斯頓嘅藝術圈子接觸,包括作曲家費迪南德·希勒同建築師戈特弗里德·森佩爾[45][46]

華格納參與左翼政治活動令佢喺德累斯頓嘅歡迎突然結束。佢活躍於當地社會主義嘅德國民族主義者之中,經常接待指揮兼激進編輯奧古斯特·勒克爾同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米哈伊爾·巴枯寧呢啲客人。[47] 佢都受到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嘅思想影響。[48] 1849年,普遍嘅不滿爆發成為德累斯頓五月起義,華格納喺起義中擔任次要嘅支持角色。當局發出拘捕令搵革命分子。華格納要逃走,先去咗巴黎,之後喺蘇黎世定居,[49][註 5] 佢一開頭喺朋友亞歷山大·穆勒度避難。[50]

流亡時期:瑞士(1849–1858)

編輯
 
1849年5月16號發出嘅華格納通緝令

華格納未來12年要流亡喺德國以外。佢喺德累斯頓暴動之前完成咗《羅恩格林》,呢齣係佢中期嘅最後一齣歌劇,而家佢心急如焚寫信畀佢朋友弗朗茨·李斯特,請佢喺佢唔喺度嘅時候上演呢齣歌劇。李斯特1850年8月喺魏瑪指揮首演。[51]

雖然話係咁,華格納嘅個人狀況都相當慘淡,同德國音樂界疏離,又冇定期收入。1850年,佢朋友卡爾·里特嘅老婆茱莉開始畀佢少少錢,一直維持到1859年。靠佢朋友潔西·勞索特幫手,呢筆錢本應每年增加到3,000泰勒,但因為華格納同勞索特太太有婚外情,計劃就吹咗。華格納1850年仲計劃同佢私奔,但畀佢老公阻止咗。[52][53] 同時,華格納老婆明娜唔鍾意佢喺《李恩齊》之後寫嘅歌劇,陷入越來越深嘅抑鬱症。華格納自己都病咗,歐內斯特·紐曼話「主要係神經過敏」,令佢好難繼續寫嘢。[54][註 6]

喺蘇黎世初期,華格納主要出版嘅作品係一系列文章。喺《藝術作品嘅未來》(1849年)中,佢形容咗歌劇作為「總體藝術」嘅願景,音樂、歌唱、舞蹈、詩歌、視覺藝術同舞台藝術全部統一起來。《音樂中嘅猶太教》(1850年)[註 7]係華格納第一篇含有反猶太思想嘅文章。[56] 喺呢篇爭議文章中,華格納經常用傳統嘅反猶太辱罵,話猶太人同德意志精神無關係,所以只可以創作膚淺同人造嘅音樂。佢話,猶太人作曲係為咗出名,從而賺錢,而唔係創作真正嘅藝術品。[57]

喺《歌劇同戲劇》(1851年)中,華格納描述咗佢用嚟創作《指環》嘅音樂戲劇嘅美學。喺離開德累斯頓之前,華格納寫咗一個大綱,最終成為咗《尼伯龍根的指環》。佢一開始喺1848年寫咗一齣歌劇嘅劇本,叫《齊格弗里德之死》。到咗蘇黎世之後,佢將故事擴展,寫咗《少年齊格弗里德》,探索英雄嘅背景。佢寫咗《女武神》同《萊茵的黃金》嘅劇本,再修改其他劇本,配合佢嘅新概念,1852年完成咗整個循環嘅文本。[58] 喺《歌劇同戲劇》同其他文章中表達嘅歌劇概念,實際上係否定咗佢之前寫到《羅恩格林》為止嘅所有歌劇。1851年,佢出版咗自傳《畀我朋友嘅通訊》,部分係想解釋佢點解改變咗立場。[59] 呢個包括咗佢第一次公開宣布將會成為《指環》循環嘅嘢:

我再唔會寫「歌劇」。由於我無意為我嘅作品發明任意嘅標題,我會叫佢哋「戲劇」……

我打算製作三齣完整嘅戲劇,前面有一個長序幕(Vorspiel)……

喺將來某個特別指定嘅節日,我打算用三日同一個前夜嘅時間製作呢三齣戲劇同佢哋嘅序幕。 [原文強調][60]

代表作品

編輯

歌劇

編輯

管弦樂改編

編輯
  •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樂

編輯
  • C大調交響曲
  • 浮士德序曲
  • 5首魏森東克之歌
  1. 關於布魯爾係猶太區中心嘅資料,可以參考猶太人博物館網站嘅萊比錫頁面利奧·貝克研究所嘅萊比錫猶太史頁面,同埋「被毀嘅德國猶太教堂」網站嘅萊比錫頁面(全部喺2020年4月19號存取)。
  2. 佢哋嘅仔女中,有兩個(卡爾·古斯塔夫同瑪麗亞·特蕾西婭)喺嬰兒時期就過身。其他人係華格納嘅兄弟阿爾伯特同卡爾·尤利烏斯,仲有佢嘅家姐羅莎莉、路易絲、克拉拉同奧蒂莉。除咗卡爾·尤利烏斯成為金匠之外,佢所有兄弟姊妹都喺舞台相關嘅行業發展事業。華格納仲有一個細妹茜西莉,喺1815年由佢阿媽同繼父蓋耶生嘅。[3] 另可參考華格納家族樹
  3. 呢個草稿有時亦叫《呂巴爾特同阿德萊德》。
  4. 華格納話佢見過施羅德-德夫里安喺《費德里奧》入面做主角,但更可能係佢見到佢喺貝利尼嘅《卡普雷蒂同蒙特基家族》入面飾演羅密歐。[17]
  5. 勒克爾同巴枯寧冇逃走到,要坐好長時間監。
  6. 古特曼紀錄佢患有便秘帶狀皰疹[55]
  7. 全英文翻譯見Wagner 1995c
  1. Wagner 1992, p. 3.
  2. Newman 1976, I, p. 12.
  3. Millington 2001a, p. 97.
  4. Newman 1976, I, p=6.
  5. Gutman 1990, pp. 7 and n.
  6. Newman 1976, I, p=9.
  7. Wagner 1992, p. 5.
  8. Newman 1976, I, pp=32–33.
  9. Newman 1976, I, pp=45–55.
  10. Gutman 1990, p. 78.
  11. Wagner 1992, pp. 25–27.
  12. Newman 1976, I, pp=63, 71.
  13. Wagner 1992, pp. 35–36.
  14. Newman 1976, I, p=62.
  15. Newman 1976, I, pp=76–77.
  16. Wagner 1992, p. 37.
  17. Millington 2001a, p. 133.
  18. Wagner 1992, p. 44.
  19. Newman 1976, I, pp=85–86.
  20. Millington 2001a, p. 309.
  21. Newman 1976, I, p=95.
  22. Millington 2001a, p. 321.
  23. Newman 1976, I, p=98.
  24. Millington 2001a, pp. 271–273.
  25. Newman 1976, I, p=173.
  26. Millington 2001a, pp. 273–274.
  27. Gutman 1990, p. 52.
  28. 28.0 28.1 Millington 2002b.
  29. Newman 1976, I, p=212.
  30. Newman 1976, I, p=214.
  31. Newman 1976, I, p=217.
  32. Newman 1976, I, pp=226–227.
  33. Newman 1976, I, pp=229–231.
  34. Newman 1976, I, pp=242–243.
  35. Millington 2001a, pp. 116–118.
  36. Newman 1976, I, pp=249–250.
  37. Millington 2001a, p. 277.
  38. 38.0 38.1 Newman 1976, I, pp=268–324.
  39. Newman 1976, I, p=316.
  40. Wagner 1994c, p. 19.
  41. Millington 2001a, p. 274.
  42. Newman 1976, I, pp=325–509.
  43. Millington 2001a, p. 276.
  44. Millington 2001a, p. 279.
  45. Millington 2001a, p. 31.
  46. Conway 2012, pp. 192–193.
  47. Gutman 1990, p. 118.
  48. Millington 2001a, pp. 140–144.
  49. Wagner 1992, pp. 417–420.
  50. Wagner, Richard (1911). Family Letters of Richard Wagner. Elli, William Ashton翻譯. 倫敦: 麥克米倫. p. 154. ISBN 978-0-8443-0014-6.
  51. Wagner 1987, p. 199。理察·華格納1850年4月21號畀弗朗茨·李斯特嘅信。另見 Millington 2001a, pp. 282, 285
  52. Millington 2001a, pp. 27, 30.
  53. Newman 1976, II, pp. 133–56, 247–48, 404–05.
  54. Newman 1976, II, pp. 137–38.
  55. Gutman 1990, p. 142.
  56. Conway 2012, pp. 197–98.
  57. Conway 2012, pp. 261–63.
  58. Millington 2001a, p. 297.
  59. Treadwell 2008, pp. 182–90
  60. Wagner 1994c, 391 and n.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