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故仔

小說、電影等情節虛構的作品

虛構(對應英文fiction)係創作品一種。一個虛構故仔角色同事件係作者憑空想象出嚟嘅,所以就叫虛構,相對於自傳或者回憶錄等嘅非虛構故仔。狹義上,虛構故仔淨係包括虛構小說,即係以純文字表達嘅作品,但係廣義上可以包埋漫畫電影音樂等唔同媒體入便嘅虛構故事[1]

愛麗絲夢遊仙境》係一個虛構故仔。

橋段嚟分嘅話,虛構故仔可以分做:

等等。

嗌法

編輯

虛構作品喺其他語言嘅名:

要素

編輯
睇埋:故仔角色情節

Fiction 會有角色情節等嘅要素。

  • 「有啲基本要素定義咗所有敘事作品,包括晒所有敘事虛構作品。」
  • 「即係話,所有敘事都包含以下嘅要素:角色衝突敘事模式情節背景,同埋主題。」
  • 「角色係故仔作品入面嘅個體,衝突係推動角色諗嘢同埋行動嘅張力或者問題,敘事模式就係故仔點樣溝通,情節就係故仔入面一連串嘅事件,背景就係故仔嘅時間同空間地點,而主題就係更深層嘅信息或者詮釋,等觀眾去討論同反思。」

定義同理論

編輯
文學
 
散文 - 韻文 - 駢文
- - - 歌詞
小說長篇小說) - 戲劇 - 傳記
兒童文學 - 文學流派
西方文學理論 - 文學史
地域文學
古希臘文學 - 古羅馬文學
古埃及文學 - 愛爾蘭文学
美國文學 - 英國文學
意大利文學 - 非洲文學
西班牙文學 - 印度文學
中國文學臺灣文學香港文學
朝鮮文學韓國文學北韓文學
德國文學 - 伊朗文學
日本文學 - 法國文學
拉美文學 - 俄國文學
作家
小說家 - 隨筆家
劇作家 - 評論家
詩人 - 詞人
作曲家 - 填詞人
散文家 - 網絡作家
文學 - 各國文學
文學類型 - 文學體裁
作家 - 登場人物
文學流派

一般嚟講,作品嘅虛構性質係公開表達嘅,所以觀眾會預期虛構作品會或多或少偏離現實世界,而唔係好似只係呈現事實準確嘅描寫或者係真嘅人嘅角色噉樣。[2] 因為虛構作品普遍被理解為唔係跟從現實世界嘅,作品嘅主題同埋背景,例如佢係咪同現實世界嘅議題或者事件有關,同埋點樣有關,都係開放畀美學詮釋嘅。[3] 由於虛構作品最歷史悠久嘅領域係文學(書寫嘅敘事虛構作品),對虛構作品嘅本質、功能同埋意義嘅廣泛研究就叫做文學理論,而對特定虛構文本嘅更狹窄詮釋就叫做文學批評(而家亦都好歷史悠久嘅子集好似有電影評論同埋劇場評論)。

除咗同現實世界嘅連繫之外,有啲虛構作品可能會描繪佢哋自己背景入面嘅角色同埋事件,完全同已知嘅物理宇宙分開:一個獨立嘅虛構宇宙。建構呢啲想像世界嘅創意藝術就叫做世界構建

文學評論家占士活認為「虛構作品既係人為嘅嘢,又係逼真嘅」,意思係佢需要創意發明,同時都需要觀眾接受嘅一定程度嘅可信性,[4] 呢個概念通常都包含喺詩人森姆泰勒柯勒律治嘅觀眾嘅自願暫停懷疑嘅諗法入面。

體驗虛構作品嘅影響,同埋觀眾因為佢哋發現嘅新資訊而產生嘅改變,已經研究咗幾個世紀。而且,無限嘅虛構可能性本身就暗示咗完全了解現實嘅不可能性,挑釁性噉樣展示咗哲學概念,例如可能冇準則嚟衡量現實嘅建構。

虛構同現實

編輯

虛構同非虛構作品

編輯

同虛構作品唔同,非虛構作品嘅創作者淨係負責根據歷史事實或者事實嘅真確性去表達資訊(有時可能會加埋佢自己嘅意見)。雖然傳統上認為虛構同非虛構作品係相對立嘅,但係有啲作品(尤其係現代)模糊咗呢條界線,特別係啲屬於實驗性故事類型嘅作品,例如一啲後現代虛構作品、自傳式虛構作品[5],或者好似非虛構小說紀錄劇情片呢啲創意非虛構作品,甚至有啲係故意扮非虛構作品嘅文學偽造[6]

再加上,雖然好多虛構作品都會有啲真實元素,或者係基於某種真實性,又或者係某個角度嘅真實性,但係佢哋之間嘅分別可能要從觀眾嘅角度去睇。如果觀眾認為作品入面嘅人物、背景同埋情節完全係根據歷史事實或者事實嚟表達,咁樣呢個作品就係非虛構;但如果作品喺任何一方面唔符合現實,咁樣就會被當做虛構作品。

從哲學層面嚟講,呢個分別就更加模糊。一方面,真相可以透過想像同埋虛構嚟表達;另一方面,有啲充滿想像力嘅作品可以畀我哋對現實或者真相有新嘅睇法同結論。所有類型嘅虛構作品都係邀請觀眾去探索真實嘅諗法、議題或者可能性,透過虛構背景,或者一啲睇似真實但其實唔係現實嘅嘢去達到呢個目的。

[註 1]

[註 2]

思辨性同現實主義

編輯

思辨性虛構作品」呢種總括類型嘅特點係佢比較唔跟現實,或者唔係完全似真;而「現實主義虛構作品」呢種總括類型嘅特點就係佢比較貼近現實。例如,思辨性虛構作品可以描繪一個完全虛構宇宙,或者一個自然規律唔完全適用嘅世界(例如奇幻呢種子類型)。

亦可以描繪真實嘅歷史時刻,但係加入咗想像出嚟嘅結局,或者之後發生咗重大嘅虛構事件(例如另類歷史類型)。又或者,佢描繪不可能嘅科技,或者一啲超越當前科學理解或者能力嘅科技(例如科幻類型)。

相反,現實主義虛構作品通常係描述一個真實嘅背景設定(例如時代同地點),而且佢入面嘅事件係喺現實世界中有可能發生嘅。現實主義虛構作品嘅一個子類型係歷史小說,佢嘅焦點係描寫過去發生嘅重大歷史事件同時期。[9]

試圖令故事感覺更加貼近現實,或者更客觀咁樣去描寫細節,同埋喺19世紀開始被大力推廣嘅呢種寫作方法,就叫做文學現實主義,包括咗虛構同非虛構作品。

歷史

編輯
想知多啲:文學史

「講故仔喺所有人類文化都存在,而每一種文化都會將唔同嘅真實同虛構元素融入故仔入面。」早期嘅虛構故仔同歷史同埋神話好有關係。「好似荷馬希西奧德,同埋伊索呢啲希臘詩人,佢哋創作咗啲虛構故仔,啲故仔最初係透過口述故仔嚟講,之後就寫咗出嚟。」散文體裁嘅虛構故仔喺古希臘發展出嚟,受到亞洲同埃及嘅講故仔傳統影響。「直到帝國時期,先至開始意識到純粹虛構嘅作品同歷史或者神話故仔係唔同嘅。」情節虛構嘅敘事方式,故仔入面嘅人物同事件都係完全創作嘅,係透過古代戲劇新喜劇發展出嚟。[10] 「早期虛構故仔嘅常見結構之一,係一連串奇異同奇幻嘅冒險,因為早期嘅作家想測試虛構寫作嘅界限。」米利都故事係喺古希臘同意大利早期虛構寫作嘅例子。「隨著虛構寫作喺古希臘嘅發展,為咗更加容易同觀眾產生共鳴,就開始強調易產生共鳴嘅角色同埋合理嘅情節,包括愛情海盜,同埋宗教儀式呢啲元素。」英雄傳奇中世紀歐洲發展出嚟,融入咗同奇幻相關嘅元素,包括超自然元素同埋騎士精神[11]

「現代小說嘅結構係由米格爾· de·塞萬提斯喺17世紀初期,憑住佢嘅作品《唐吉訶德》發展出嚟。」[12] 「喺18同19世紀,小說變成咗虛構故仔嘅主要媒介。」佢哋通常同啟蒙時代嘅思想有關,好似經驗主義同埋不可知論。「現實主義喺嗰個時期發展成為一種文學風格。」[13] 「喺19世紀後期同20世紀初期,新嘅大眾傳播媒介發展出嚟,包括流行虛構雜誌同埋早期電影。」[14] 互動小說喺20世紀後期,透過電子遊戲發展出嚟。[15]

睇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正如哲學家史黛西·弗蘭德解釋咁:「喺閱讀虛構作品嘅時候,我哋會將佢睇成係講緊真實世界嘅嘢,即使佢哋邀請我哋去想像一個同現實唔一樣嘅世界。[因此],想像一個故事世界唔係要人哋將想像力指向同真實世界唔一樣嘅嘢,而係一種心理活動,涉及建構一個複雜嘅故事入面描寫嘅嘢嘅表象。」[7]
  2. 韋斯伯格同古德斯坦(2009年)嘅研究顯示,就算冇明確講,例如虛構人物福爾摩斯有兩條腿,受試者都「一致假設一啲真實世界嘅事實喺虛構作品入面都成立,雖然佢哋對事實嘅類型同埋故事嘅真確性都好敏感。」[8]

引咗

編輯
  1. William Harmon and C. Hugh Holman (1990).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7th edi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 212.
  2. Farner, Geir (2014). "Chapter 2: What is Literary Fiction?". Literary Fiction: The Ways We Read Narrative Literature. Bloomsbury Publishing. ISBN 978-1623564261.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August 2022. 喺30 January 2015搵到.
  3. Culler, Jonathan (2000).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1. ISBN 978-0-19-285383-7. Non-fictional discourse is usually embedded in a context that tells you how to take it: an instruction manual, a newspaper report, a letter from a charity. The context of fiction, though, explicitly leaves open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fiction is really about. Reference to the world is not so much a property of literary [that is, fictional] works as a function they are given by interpretation.
  4. Wood, James (2008). How Fiction Work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p. xiii.
  5. Iftekharuddin, Frahat, 編 (2003). The Postmodern Short Story: Forms and Issue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 23. ISBN 978-0313323751.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August 2022. 喺22 May 2015搵到.
  6. Menand, Louis (2018). "Literary Hoaxes and the Ethics of Authorship". The New Yorker. Condé Nast. 原著喺18 August 2022歸檔.
  7. Friend, Stacie (2017). "The Real Foundation of Fictional Worlds" (PDF).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95: 29–42. doi:10.1080/00048402.2016.1149736. S2CID 54200723.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 July 2018. 喺24 November 2018搵到.
  8. Goodstein, Joshua; Weisberg, Deena Skolnick (2009). "What Belongs in a Fictional World?".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 9 (1–2): 69–78. doi:10.1163/156853709X414647.
  9. Kuzminski, Adrian (1979). "Defending Historical Realism". History and Theory. 18 (3): 316–349. doi:10.2307/2504534. ISSN 0018-2656. JSTOR 2504534.
  10. Whitmarsh, Tim (2013). "The "Invention of Fiction"". Beyond the Second Sophistic: Adventures in Greek Postclassic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1–34. doi:10.1525/california/9780520276819.001.0001. ISBN 978-0520957022. 原先內容歸檔喺18 August 2022. 喺16 August 2022搵到.
  11. Dunlop, John Colin (1845). The History of Fiction (第3版). Longman, Brown, Green, and Longmans. pp. 46, 55–56.
  12. Johnson, Carroll B. (2000). Don Quixote: The Quest for Modern Fiction. Waveland Press. p. 19. ISBN 978-1478609148.
  13. Chodat, Robert (2015). "The Novel". 出自 Carroll, Noël; Gibson, John (編).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iterature (英文). Routledge. pp. 83–. doi:10.4324/9781315708935. ISBN 978-1-315-70893-5.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August 2022. 喺19 August 2022搵到.
  14. Thompson, Kristin (2003). Storytelling in Film and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19. ISBN 978-0674010635.
  15. Niesz, Anthony J.; Holland, Norman N. (1984). "Interactive Fiction". Critical Inquiry (英文). 11 (1): 110–129. doi:10.1086/448277. ISSN 0093-1896. S2CID 224795950.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August 2022. 喺19 August 2022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