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文講中華民國政治人。想搵其他同名嘅人嘅話,請睇陳友仁 (搞清楚)

陳友仁英文Eugene Chen1878年7月2號1944年5月20號),原籍廣東順德太平天國後裔,係一位左派鐵腕人物。佢一生最著名嘅事蹟係喺1927年擔任武漢國民政府嘅外交部長嗰陣時,依靠強硬嘅外交手段,幾經交涉,收復咗漢口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創造咗弱國取得外交勝利嘅神話。

陳友仁
個人資料
性別
出世(1878-07-02)1878年7月2號
千里達多巴哥 英屬千里達聖費爾南多
1944年5月20號(1944-05-20)(65歲)
Template:ROC-1940上海特別市
籍貫廣東順德
國籍大清帝國 大清(1878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1928年-1933年、1934年-1944年)
中華共和國(1933年-1934年)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其他政黨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生平 編輯

陳友仁,原籍廣東順德,父母係客家人[1]:3。1878年生於加勒比海英國殖民地千里達多巴哥(時華僑通稱為千里達聖費爾南多

阿爸參加過太平軍太平天國失敗後被迫離開中國,從香港一路逃到萬里之外嘅特立尼達,喺當地經營零售店,小有積蓄。

幼年與求學時期 編輯

陳友仁自細接受英國教育,日常喺屋企只講英文[1]:3。並唔識中文。1898年,畢業於西班牙港嘅聖瑪麗學院。

畢業後工作 編輯

畢業後,佢成為特立尼達第一位華人律師,開設自己嘅律師事務所,冇耐喺當地華人印第安人客戶中贏得咗聲譽,取得可觀收入同社會地位,成為當地頗為成功嘅著名律師。

陳友仁對於商業經營亦好有眼光,佢投資咗幾個可可種植園,仲買咗油田。不過,陳友仁並唔滿足於特立尼達狹小天地,佢習慣每年到英國倫敦度假一次。喺倫敦,陳友仁結識咗好多中國留學生朋友。

中國效力 編輯

1911年秋天,正當中國辛亥革命嘅成功消息傳到咗倫敦,正喺度度假嘅陳友仁同佢嘅兩位華人朋友——伍連德菲利普·陶聽到呢個消息後極度興奮,決定立即去中國效力。

陳友仁原本準備先返去喺美洲千裏達嘅屋企安頓好先再到中國,後來擔心一旦返到企,必為情所困而去唔成,於是只發一封電報返企,就匆忙取道西伯利亞鐵路去到中國。

到中國後,陳友仁喺北京袁世凱內閣交通部擔任法律顧問。

辭職辦英文報紙《京報》同坐監 編輯

1914年,佢毅然辭職離開交通部,但繼續留喺北京,自己創辦一份英文報紙——《京報》(Peking Gazette)擔任總編輯,鼓吹革命,言論激進,一度畀袁世凱通緝[1]:3。經常發表同政府不和嘅意見。

1917年5月19號,英文《京報》喺1917年5月18號刊載段祺瑞日本接洽一億蚊借債(二千萬由日人代行整理兵工廠,八千萬請日本軍官練兵),指日本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去中國係同呢件事有關,主筆陳友仁因發表批評段祺瑞文章「出賣中國」,以妨礙公務罪被捕入獄四個月,報紙亦被查封。呢單案最後導致總統黎元洪罷免段祺瑞嘅國務總理職務[2]

南下廣州 編輯

出獄後立即南下廣州,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及外交顧問。呢個係佢一生作出嘅一項重大決定。當時孫中山只喺其出生所在省份(廣東省)勉強得到一啲支持。陳友仁立刻取得孫中山賞識,孫中山曾經評價說,中國淨係得三個精通英文者:一個係辜鴻銘,一個係伍朝樞,另一個就係陳友仁

1919年,陳友仁曾代表廣東軍政府參加巴黎和會。當陳友仁從巴黎回國嗰時,孫被排擠出廣州,匿埋喺上海法租界莫裏哀路寓所埋頭寫《建國方略》。雖然孫受到嚴重挫折,陳友仁仲係決心繼續支持孫。

上海辦報 編輯

陳友仁亦喺上海辦咗一份報紙Shanghai Gazette,並變賣咗喺特立尼達嘅全部產業來資助孫中山嘅事業。

呢個時候,蘇俄開始與孫中山接觸。1922年,陳友仁作為孫嘅外交顧問,參與咗與蘇俄特使越飛上海嘅會談。1923年初,孫返到廣州,重組政府,自任大元帥。1924年,陳友仁到廣州擔任孫嘅英文秘書,好受孫器重,即刻被任命為擔任大元帥府航空局長,並同孫嘅蘇聯顧問鮑羅廷建立非同尋常嘅私人關系。

1924年11月,馮玉祥控製北京後,邀請孫北上,陳友仁亦隨和前往。

1925年孫喺北京逝世前,陳友仁代為起草《致蘇聯遺書》。

再留北京、又辦英文報紙《民報》同坐監 編輯

孫死後,佢留喺北京,創辦英文《民報》。呢個一次辦報,佢又因為抨擊張作霖而被捕四個月[1]:3

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編輯

出獄以後,陳友仁返到廣州。1926年3月,陳友仁接替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佢一上臺,就大力支持當時省港大罷工,迫使港英當局妥協。

File:江漢關.jpg
江漢關大樓

1926年12月10日,第一批廣州國民政府官員(以國民黨左派為主),包括四位部長:徐謙司法部長)、陳友仁(外交部長)、宋子文財政部長)、孫科交通部長)同埋鮑羅廷同宋慶齡一同經江西抵達武昌,組成臨時聯席會議。

1926年12月31日,另一批國民政府官員(以右派為主),包括國民政府代主席譚延闿、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代主席張靜江,以及另外幾位部長,到達蔣中正司令部所在地江西南昌,留喺嗰度成立臨時中央會議。1927年1月1日,左派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三鎮,政府設喺漢口南洋大樓。兩派之間裂痕日益擴大。

喺武漢左派,陳友仁更被認為係一名堅定親蘇親共極左人物。佢啱到武漢,就與英國駐華公使藍普森進行第一次外交談判。務實嘅英國人考慮到國民政府喺長江流域嘅實力增加,準備承認呢個革命政府,條件係喺新條約簽訂之前,必須接受過去中英兩國之間簽訂嘅條約。陳友仁拒絕接受呢個條件,談判於1926年12月17號破裂。但陳友仁認識到外交承認重要性,要求藍普森同佢合作,詐諦會談只係臨時中斷。

冇耐,局勢超常規發展將陳友仁推到佢一生事業巔峰。早喺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漢三鎮冇耐,當地工人運動高漲起來,持續不斷嘅罷工風潮席卷各個行業。蘇聯顧問鮑羅廷頻繁演講,積極推動反帝,尤其係反英運動。1927年1月3日,喺漢口英租界邊界處嘅江漢關大樓前,發生咗中國示威群眾與英國海軍陸戰隊之間流血衝突。陳友仁立刻向英國提出抗議,要求英國撤走海軍陸戰隊同義勇隊。1月4日,數萬群眾衝入漢口英租界包圍巡捕房。1月5日,漢口英國僑民全部撤退到軍艦上,英租界由中國軍警進駐。1月6日,較小嘅九江英租界也同樣受到衝擊。陳友仁一邊主持「漢口英租界臨時管理管理委員會」,恢復界內秩序;一邊同英方先後進行16次談判。英國方面起初要求恢復呢個兩個租界原狀,陳友仁指出,只能以新嘅形勢為談判依據,否則必將引起「較現在更險惡之局勢」。1月27日,英國政府送交備忘錄,表示如果國民政府以談判方式解決喺華租界問題,英方將承認國民政府大部分外交要求。最後雙方終於喺2月19日同2月20日,分別簽訂「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同「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協定」[1]:3。由於其成功嘅鐵腕外交、以及精通西方法典,陳友仁獲得巨大聲譽。當時中國最大報紙——上海《申報》幾乎每天都可以睇到革命外交家陳友仁嘅名,有人甚至稱武漢政府為「陳友仁時代」。

陳友仁係一名堅定嘅左派分子,性情耿直,愛國摯深[1]:3。1927年4月,蔣中正喺度南京成立政府,宣布清共,陳友仁與宋慶齡聯名發表《討蔣通電》。武漢左派政府受到蔣嘅海上封鎖,又要應付大罷工帶來嘅財政困難,自身生存也出現問題。於係喺7月,汪精衛喺武漢也宣布分共,陳友仁係會上唯一嘅反對派。(宋慶齡未參加,已經上咗廬山.)

1927年7月27號晏晝,考慮到蘇聯顧問鮑羅廷處境已經相當危險,陳友仁派自己嘅兩個仔(陳丕士同陳依範)護送鮑羅廷逃亡返去蘇聯,佢哋選擇一條極其艱苦但相對嚟講比較安全嘅線路:從陸路經鄭州洛陽平涼寧夏城,然後穿過戈壁沙漠,到達庫倫,10月6號安全抵達莫斯科

File:1927年宋慶齡陳友仁喺莫斯科.jpg
1927年宋慶齡陳友仁喺莫斯科

莫斯科 編輯

由於蔣中正懸賞要佢嘅人頭,陳友仁化妝成日本商人[3],1927年8月同宋慶齡一起從上海秘密乘船去蘇聯。佢哋喺莫斯科發表批評蔣中正、汪精衛嘅聯合宣言。不過,由於未能得到斯大林嘅實際幫助,冇耐陳友仁失望噉離開蘇聯,前往法國

1927年10月21日,上海嘅主要報紙刊載評論,猜測宋慶齡日前出國到蘇聯,係同陳友仁「私奔」,兩個人準備結婚。(兩個人嘅配偶都過世冇耐)當然呢個係一個未經證實嘅謠言,不過對於宋慶齡嘅政治生命卻具有極大嘅殺傷力,使得佢消沈咗好耐。

流亡嘅日子 編輯

1930年,陳友仁喺流亡巴黎期間,同女畫家張荔英結婚。嗰時佢嘅原配妻子經已患癌過世四年。張荔英係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嘅四女,比陳友仁後生三十一歲,出生喺法國。呢個年齡懸殊嘅婚事,加上陳喺政治上嘅觀點同新娘嘅老竇南轅北轍:女婿親蘇親共,係個流亡海外嘅反蔣左派人士;嶽父卻係蔣中正嘅兄弟,立場堅定嘅反共右派人士,自然要引起一場轟動。

1931年,汪精衛、孫科喺廣州另組政府,於係陳友仁返國,出任廣州政府嘅外交部長。冇耐寧粵合作,蔣中正落野,6月1日陳友仁繼續出任中央政府外交部長。但冇耐就因九一八事變處理問題辭職赴上海。

1933年,十九路軍發動反蔣嘅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陳友仁又出任福州政府嘅外交部長。事敗後,佢受到通緝,再度流亡法國巴黎。

1938年,陳友仁前往香港居留。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陳友仁為日軍拘捕,轉押上海軟禁。1944年5月病逝於上海。1949年以後,陳友仁嘅遺骸被移葬到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家族同後代 編輯

  • 父:陳桂新
  • 母:梁氏,廣東寶安人。
  • 第一任太太(原配):愛芳茜·愛葛莎·甘東(即愛茜,或梁瑪麗,其父為法國人,其母為法非混血兒)(約1878年?-1926年)。1899年與陳友仁結婚。1911年攜大仔陳丕士前往倫敦留學,1926年患癌過世。
    • 大仔:陳丕士(Percy),1922年畢業於倫敦中殿律師學院,考取律師資格,先喺千裏達當律師,後隨父親參與中國二次革命。後成為香港著名大律師。
    • 二仔:陳依範(Jack),畫家。
    • 二新婦:陳元珍,華裔美籍作家,著有《民國外交強人陳友仁:一個家族嘅傳奇》[4]
    • 大女:陳錫蘭(Sylvia Si-Lan Chen Leyda),喺俄國研究跳舞,於歐洲舞臺活躍,為世界著名舞蹈家。與導演與電影史家傑伊·萊達英文Jay Leyda(中文名陳立)結婚。
    • 細女:陳幼蘭(Чен Ю-Лан),英文名約蓮達(Yolanda),俄文名伊奧蘭達·葉甫蓋尼耶夫娜·陳(Иоланда Евгеньевна Чен)(1913—2006),蘇聯著名電影攝影師。
    • 喺聖弗南多一法非混血兒情婦曾為陳友仁(尤金)生咗孿生女。
    • 其餘不詳。
  • 第二任太太:張荔英,女畫家,張荔英係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嘅四女兒,生喺法國,比陳友仁年輕三十一歲。

參見 編輯

參攷 編輯

  1. 1.0 1.1 1.2 1.3 1.4 1.5 . 史大觀園第68期,1991年2月1日第2期. 廣州: 歷史大觀園雜誌社. {{cite journal}}: Unknown parameter |editors= ignored (|editor= suggested) (help)
  2.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3. Si-lan Chen Leyda (1984年). Footnote to History. Dance Horizons. p. 87. ISBN 978-0-87127-134-1.
  4. (繁體中文). 香港: 三聯. 2009-06-01. ISBN 9789620428258. 原著喺2017-07-15歸檔. 喺2020-11-06搵到 –透過博客來.
  • 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

出面網頁 編輯

政府職務
前任:
胡漢民
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
1926年5月-1927年5月
1931年12月-1932年1月
繼任:
高承元
前任:
施肇基
繼任:
羅文幹
政府職務
新頭銜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外交部部長
1933年11月-1934年1月
機構撤銷

Template:S-media

前任:
伍海德
英文京報社總編輯
1914-1917年11月
機構解散
原因:被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