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
地理學(粵拼:dei6 lei5)係一門研究地球嘅領域。地理學會關注地球表面嘅特徵、生命嘅分布以及係地球同人類活動之間嘅啦掕,喺課題上橫跨自然科學(例如地質同江河嘅形成)同社會科學(例如自然資源嘅分佈點影響經濟發展)。
地理研究係要從一笪地方着手,點解某啲現象會出現響咁嘅地方。
名稱
編輯「地理」嘅字源同意思
編輯地理學入面嘅「地理」呢個詞,係源自古代中國寫嘅《易經》。準確啲講,係《周易》本文孔子寫嘅注釋「十翼」入面嘅一篇叫「繋辭上傳」[1]。不過,辻田右左男話《易經》入面講嘅「地理」唔可以即刻用而家嘅意思去理解[2]。海野一隆就話,從後世嘅用法嚟睇,「地理」呢個概念係含糊嘅,既包括客觀嘅地誌記述,又包括占卜性質嘅風水記述[3]。實際上,當時「地理」呢個詞嘅意思喺《周易》嘅好多注釋入面都有唔同嘅講法。喺漢字文化圈,geography[a]會譯做「地理學」而唔係「風土記」,原因都係喺呢啲注釋書度[5]。
辻田話,如果要分析「地理」呢個概念(即係而家「地理學」呢個詞嘅由來),就要返去睇佢嘅學術史源頭。呢個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嗰啲有合理朱子學修養嘅儒學家度[2]。跟住呢個思路,益田理広就去研究朱子學入面「地理」呢個詞嘅意思。益田話,喺《易經》嘅注釋冇定義「地理」呢個詞之前嘅唐朝以前,「地理」只係籠統咁表示地形同植被。但係到咗唐朝,「地理」就有咗兩個明確嘅定義:一係指地形同植被之間有規律嘅結構(孔穎達嘅說法),二係指可以感知到嘅物質現象即係「氣」嘅向下運動(李鼎祚嘅說法)。到咗宋朝,「地理」呢個詞嘅意思就變得更加複雜精細,出現咗幾種講法:一係話「地理」係位置同現象嘅結構,二係話係認識上嘅分類,三係話係形而上嘅原理喺現象入面嘅表現,四係話係有限嘅絕對空間等等[6]。另外,喺唐朝嗰陣,講風水思想嘅書都叫做「地理書」,到咗宋朝,就連唔係地誌嘅書都可以叫「地理書」,呢啲都變得好普遍[7]。由此可見,唐朝之後嘅中國對於「地理」呢個概念有好多唔同嘅討論。
「地理學」嘅定義
編輯就好似「地理」呢個概念咁,「地理學」都有好多唔同嘅解釋。地理學跟住時代嘅變化,佢嘅概念同研究嘅範圍都改變好大,所以就算係而家都好難畀一個固定嘅定義。實際上,有人話地理學係「人類嘅生態學」,有人話係「分佈嘅科學」,仲有人話係研究「土地同人類關係」嘅學問[4]。牛津地理學字典話想搵一個可以概括地理學所有曲折歷程嘅定義係冇可能嘅,但係佢哋覺得拉爾夫·林頓提出嘅「地理學係研究『景觀』」呢個講法最能夠統合地理學家嘅興趣[8]。另一方面,地理學字典就話好多地理學家都同意「地理學係研究地球表面,主要係研究佢嘅地域差異」呢個講法[4]。最新嘅地理學用語字典就將地理學定義為「一門研究地表嘅自然同人文現象,用環境、地域、空間等概念嚟解釋呢啲現象嘅學問」[9]。
相對於呢種研究地表各種現象嘅系統地理學,仲有啲人主張「真正嘅地理學應該係研究自然同人文現象嘅相互關係,綜合研究去了解地域特性嘅地誌學」[4]。同樣,20世紀之後嘅法國地理學派同伯克利學派都認為地理學係「研究地域」,佢哋一直都好重視人類同自然環境之間嘅相互影響[8]。將系統地理學同地誌學嘅定義合埋,例如廣辭苑就將地理學定義為「研究地球表面同居民嘅狀態,以及佢哋之間相互影響嘅學問」[10]。
歷史
編輯地理學誕生嘅地方係古希臘。作為一門學問,佢屬於博物學嘅一個分支。佢嘅源頭可以喺兩方面睇到:一係記錄各地情況嘅地誌學,二係研究氣候同海洋嘅地球科學。雖然喺中世紀停滯咗[11],但係到咗文藝復興時期,地誌擴展咗[11],加上18世紀之後,工業革命後自然科學同觀測儀器嘅發展,促成咗近代地理學嘅誕生[12]。
而家睇到嘅科學地理學嘅源頭係喺19世紀初嘅德國出現,由亞歷山大·馮·洪堡同卡爾·里特創立[13]。佢哋被稱為「近代地理學嘅老豆」[11],當中洪堡被視為自然地理學嘅始祖[14],而里特則被認為係人文地理學嘅創始人[15]。佢哋唔單止寫地誌,仲認為各種地理現象之間有內在聯繫,並強調喺地理學中揭示呢啲聯繫嘅重要性。
到咗19世紀後半,弗里德里希·拉策爾提出人類受自然地理條件嘅強烈影響,之後呢個理論就叫做環境決定論。另一方面,保羅·維達爾·德·拉·布拉什將自然定義為畀人類活動可能性嘅嘢,呢個就叫做環境可能論[16]等等,系統地理學就咁樣整理好咗。阿爾弗雷德·赫特納同理查德·哈茨霍恩重視對地區嘅研究,喺地誌學上留下咗好大嘅印記[17][18]。喺呢個時期,地理學都傳到咗日本等世界各國。
喺呢個時期之前,地理學嘅中心係地誌學[19],但係1950年之後,以美國為中心,用電腦同統計數據嘅計量地理學喺全世界快速普及[20]。呢個計量革命令到以前嘅地誌學被認為係描述個性、非科學嘅,因此衰落咗[21]。1970年代後期開始,地理學喺北美一度衰落,但係同地理資訊系統(GIS)同地球環境有關嘅應用研究變得好盛行[22]。另外,1960年代到1970年代,因為對計量地理學嘅反彈,激進地理學同人文主義地理學就出現咗[23]。
古典地理學嘅目標
編輯正如之前嘅詳細分析所見,主流地理思想主要集中喺將社會嘅特定特徵投射到統計數據分析上面,目的係要喺特定情況下進行投射同分析。
- 土地規劃係一種行政技術,受到好多學科嘅影響,特別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同區域地理學,仲有環境科學。佢有兩個主要目標,呢兩個目標對應住領土規劃入面嘅兩個傳統,同國家嘅角色有關。一方面係通過實施規例去規劃領土,呢啲規例可以容許或者禁止某啲用途。另一方面就係平衡發展規劃區域(通常係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區域)入面唔同地方嘅社會經濟。
- 城市規劃係城市學嘅一部分,包括一系列主要係設計性質嘅做法,用嚟為一個空間範圍(通常係一個市鎮、一個城市區域或者一個街區規模嘅地方)建立一個規劃模型。佢同建築學同工程學有關係,因為佢規劃建築空間。
- 鄉村規劃係負責鄉村地區嘅實體規劃同推動可持續發展嘅技術。
- 基礎設施同服務規劃係負責推動、發展同實施主要土木工程嘅技術。
- 地圖製作係一門結合科學、技術同藝術嘅學科,專門將地球表面喺地圖或者地圖表示上面表達出嚟。因為地球係圓嘅,所以要用投影系統將球面轉換成平面。
- 遙感係一種可以通過分析由冇直接接觸目標嘅儀器收集到嘅數據,嚟獲取關於一個物體、表面或者現象嘅資訊嘅技術。
- 地理信息系統(GIS)係有組織嘅硬件、軟件、地理數據同人員系統,設計嚟收集、儲存、處理、分析同以各種形式顯示地理參照資訊,目的係解決複雜嘅規劃同管理問題。佢仲可以定義為一個參照地球坐標系統嘅現實一部分嘅模型,建立嚟滿足特定嘅資訊需求。
- 自然災害預防。喺應對風險嘅一連串行動中,要大致了解預防措施,包括結構性同非結構性措施,短期、中期同長期預測嘅角色;預警系統中涉及嘅人員;必要嘅風險行為教育,仲有同自然災害有關嘅法律同保險系統嘅一啲方面。呢啲都可以喺國際減災十年(DIPC,1990-1999)嘅結論入面體現出嚟,當中特別要強調必須評估危險性、脆弱性同製作風險地圖。
- 環境管理負責識別同預防經濟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嘅負面影響,仲要分析呢啲企業可能因為意外環境影響而面臨嘅風險。舉個例,一間化工廠產生某種排放物,佢要知道佢平時嘅活動對環境有咩影響,但佢仲要預見可能因為意外(好似儲罐爆裂、火災或者類似情況)而引起嘅風險。
- 地理信息學(由「geo」即地球同「matics」即信息學組成)負責研究地理空間信息嘅自動化。佢以一系列技術為基礎,專注研究地球上嘅任何物體。佢用到喺地圖製作同測量學中使用嘅地理空間技術,包括攝影測量、水文測量同水文學;仲有電腦系統嘅支持,好似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空間數據庫或者CASE工具等等。
下級分科
編輯地理學大致可以分做系統地理學同地誌學兩大類,而系統地理學又可以再細分做自然地理學同人文地理學[24][25],每一類都仲有更細嘅分類。不過,自然地理學嘅各個分支都受到地球科學嘅影響,其中有啲更經常同生態學、氣象學、地質學等學科合作。人文地理學就受到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鄰近學科嘅影響,要求對呢啲知識同相關學科嘅理論有足夠嘅了解。另外,自然地理學同人文地理學都重視實地調查(實地考察)同實地考察(又叫做巡檢),注重基於實地觀察嘅研究,呢個係佢哋嘅特色。
系統地理學
編輯自然地理學
編輯屬於自然地理學嘅分支。包括研究大氣圈嘅氣候學、研究水圈嘅水文學、研究地表圈嘅地形學、研究生物圈嘅生物地理學、研究土壤圈嘅土壤地理學,仲有研究冰雪圈嘅冰雪地理學等專門學科,亦都有好多好似第四紀學咁嘅跨學科研究領域[26]。喺任何情況下,學術上都冇嚴格嘅界限,例如氣候地形學就係自然地理學入面跨越幾個領域嘅研究。大多數情況下,要喺呢啲學科取得成果,都需要進行實地調查(實地考察)。
人文地理學
編輯屬於人文地理學嘅分支。呢啲學科大多數都需要進行實地調查(實地考察)先可以取得研究成果。任何情況下,呢啲學科都唔係完全獨立嘅,例如可以同時研究城市地理學同經濟地理學嘅交叉領域。
研究方法
編輯因為地理學研究嘅係有地域差異嘅嘢,所以地圖係必不可少嘅,而且可以用地圖嚟分析現象同考察原因[27][b]。喺考察事物分佈嘅時候,製作分佈圖係一個重要步驟。分佈圖可以表現出事物嘅位置、多少、分佈嘅不均勻程度,所以對深入考察分佈情況好有幫助,從而可以揭示地理現象嘅地域性同一般性[29]。作為分析分佈特性嘅代表性研究,高橋伸夫喺《地理學入門》一書中提到咗杜能嘅孤立國理論同克里斯塔勒嘅中心地理論[30]。
日本嘅地理教育同研究
編輯高等教育
編輯喺日本,地理學主要喺文學院教育同研究[31]。喺東日本嘅國立同公立大學,有啲大學喺理學院進行教育同研究[32]。另外,教育學院都有設立地理學科[32]。
不過,就算係喺文學院設立嘅大學,都有進行自然地理學嘅研究,而喺理學院設立嘅大學,研究同教育都唔係局限喺自然地理學[31]。除此之外,喺其他學院都有啲大學設有同地理學相關嘅課程[33]。
地理學涵蓋嘅範圍好廣,喺大學裡面,就算唔叫「地理學系」或者「地學系」,都有好多學系或者專業改咗名或者按照領域重新整合,實質上都係進行地理學教育。
因為地理學嘅跨學科性質,到咗研究生或者大學教師呢個層次,好多人都會加入多個學會。近年來,用地理資訊系統(GIS)進行分析同部分建模嘅研究變得好流行,而且喺社會問題日益複雜嘅情況下,地理學作為一門可以從多角度、全面理解地區嘅學科,受到咗好多關注。
喺日本,地理學相關嘅學會有好多,由1925年成立嘅日本地理學會開始,1948年成立咗人文地理學會,1954年成立咗經濟地理學會等等。呢啲學會定期出版學術刊物,好似日本地理學會嘅《地理學評論》同人文地理學會嘅《人文地理》等[34]。
初等同中等教育
編輯明治維新之後,喺建立現代教育制度嘅過程中,以地誌為中心嘅地理學因為對形成國民意識好重要,所以成為咗初等同中等教育嘅科目之一。呢個情況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都冇改變,喺小學同初中,地理係社會科嘅一部分,喺高中雖然科目名稱有變化,但地理一直都係一個獨立嘅科目[35]。
喺高中,「地理」好長一段時間都係必修科,但係喺1970年公佈嘅學習指導要領之後變成咗選修科目之一。到咗1989年公佈嘅學習指導要領將「世界史」定為必修科,因為呢個影響,選修「地理」嘅學生減少咗,對地理學產生興趣同關注嘅機會都減少咗。不過,喺2018年公佈嘅學習指導要領入面,由2022年4月開始,「地理」又再次成為必修科[36]。
睇埋
編輯攷
編輯- ↑ 英文嘅geography呢個字係源自古希臘文geographia。geographia係由geo(土地)同graphia(記載)組成,意思係「記載關於地球同佢嘅居民嘅嘢」。喺地理學仲未成為一門有系統嘅學問嘅古代,佢主要係單獨記載好多自然同人文現象,好似百科全書咁[4]。
- ↑ 洪堡觀察到氣象同植被會隨住高度改變,佢用縱軸表示高度,橫軸表示緯度,將垂直分佈圖像化。佢仲根據世界上大約58個地點嘅年平均氣溫資料畫出等溫線,並提出研究課題,思考點解等溫線同緯線唔係平行嘅。中村和郎認為,喺地理學研究中引入等值線係非常有意義嘅,而且等值線圖喺地形圖(海拔)同天氣圖(氣壓分佈)等方面都有應用[28]。
- ↑ 益田 2018,頁 19.
- ↑ 2.0 2.1 辻田 1971,頁 52,55.
- ↑ 海野 2004,頁 48.
- ↑ 4.0 4.1 4.2 4.3 日本地誌研究所 1989,頁 466.
- ↑ 益田 2015,頁 1.
- ↑ 益田 2018,頁 40,41.
- ↑ 益田 2018,頁 41.
- ↑ 8.0 8.1 田辺 2003,頁 211.
- ↑ 浮田 2003,頁 191.
- ↑ 広辞苑 2018,頁 1920.
- ↑ 11.0 11.1 11.2 中村ほか 1988,頁 174.
- ↑ 野間ほか 2017,頁 212.
- ↑ 野間ほか 2017,頁 213.
- ↑ 「馬修斯同赫伯特嘅地理學入門」p27-28 約翰·A·馬修斯、大衛·T·赫伯特著 森島濟、赤坂郁美、羽田麻美、兩角政彦譯 丸善出版 2015年3月25日出版
- ↑ 「世界公民嘅地理學 Geographies for Cosmopolitan」p7-8 野尻亘、古田昇著 晃洋書房 2006年4月10日初版第1刷出版
- ↑ 「地理學概論」(地理學基礎系列1)p4 上野和彦、椿真智子、中村康子編著 朝倉書店 2007年4月25日初版第1刷
- ↑ 「地理學概論」(地理學基礎系列1)p5 上野和彦、椿真智子、中村康子編著 朝倉書店 2007年4月25日初版第1刷
- ↑ 「世界公民嘅地理學 Geographies for Cosmopolitan」p13-14 野尻亘、古田昇著 晃洋書房 2006年4月10日初版第1刷出版
- ↑ 「地誌學概論 第2版」p3 矢ヶ崎典隆、加賀美雅弘、牛垣雄矢編著 朝倉書店 2020年2月1日第2版第1刷
- ↑ 野間ほか 2017,頁 216.
- ↑ 「地誌學概論 第2版」p3 矢ヶ崎典隆、加賀美雅弘、牛垣雄矢編著 朝倉書店 2020年2月1日第2版第1刷
- ↑ 〈公益社団法人日本地理学会『新ビジョン(中期目標)』〉 (PDF)。喺2018-07-07搵到。
- ↑ 「地理學概論」(地理學基礎系列1)p5-6 上野和彦、椿真智子、中村康子編著 朝倉書店 2007年4月25日初版第1刷
- ↑ 中村ほか 1988,頁 ii.
- ↑ 野間ほか 2017,頁 52.
- ↑ 「馬修斯同赫伯特嘅地理學入門」p44-47 約翰·A·馬修斯、大衛·T·赫伯特著 森島濟、赤坂郁美、羽田麻美、兩角政彦譯 丸善出版 2015年3月25日出版
- ↑ 中村ほか 1988,頁 1.
- ↑ 中村ほか 1988,頁 7.
- ↑ 中村ほか 1988,頁 23-24.
- ↑ 中村ほか 1988,頁 25.
- ↑ 31.0 31.1 野間ほか 2017,頁 24.
- ↑ 32.0 32.1 野間ほか 2017,頁 23.
- ↑ 野間ほか 2017,頁 25.
- ↑ 「人文地理學」p4-5 竹中克行、大城直樹、梶田真、山村亞紀編著 礦華書房 2009年10月30日初版第1刷出版
- ↑ 「地誌學概論 第2版」p3-4 矢ヶ崎典隆、加賀美雅弘、牛垣雄矢編著 朝倉書店 2020年2月1日第2版第1刷
- ↑ https://www.kawai-juku.ac.jp/highschool/analysis/geography-history/geography-01/ 「2018(平成30)年3月公佈嘅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分析報告」河合塾 2023年6月23日閱覽
文獻
編輯-
英文
- Ackerman, E. A. 1958. Geography as a fundamental research descipli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 Abler, R., Adams, J. S., and Gould, P. 1971.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geographer's view of the worl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Barclay, G. W. 1958. Techniques of population analysis. New York: J. Wiley.
- Barry, R. G., and Chorley, R. J. 1968. Atmosphere, weather and climat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 Berry, B. J. L., and Marble, D. F. 1968. Spatial analysis: a reader in statistical geograph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Bunge, W. W. 1962. Theoretical geography. Lund: Royal University of Lund.
- バンジ著、西村嘉助訳『理論地理学』大明堂、1970年
- Chorley, R. J., Haggett, P., eds. 1967. Models in geography. London: Methuen.
- Chorley, R. J., ed. 1969. Water, earth and man: a synthesis of hydrology, geomorphology, and socio-economic geography. London: Methuen & Co.
- Davies, W. K. D., eds. 1972. The conceptual revolution in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 Day, J. A. and Sternes, G. L. 1970. Climate and weather.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 Dickinson, R. E. 1969. The makers of modern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and K. Paul.
- Goudie, A. 1986. The human impact :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2nd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James, P. E., and Jones, C. F. eds. 1954.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and prospect.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 Jones, E. and Eyles, J.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aggett, P. 1971.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London: E. Arnold.
- ハゲット著、野間三郎監訳『立地分析』大明堂、1976年
- Hartshorne, R. 1961.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a critical survey of current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past. Lancaster, Pa.: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 ハーツホーン著、山岡政喜訳『地理学の本質』古今書院、1975年
- Hartshorne, R. 1966.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London: J. Murray.
- Harvey, D. 1969.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London: E. Arnold.
- ハーヴェイ著、松本正美訳『地理学基礎論 地理学における説明』古今書院、1979年
- Holmes, A. 1965. Principles of physical geology. London: Thomas Nelson.
- ホームズ著、上田誠也ほか訳『一般地質学 1-3』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4年
- Kates, R. W., ed. Readings i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Kasperson, R. and Minghi, J. V. 1971.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geography. Chicago: Aldine Pub. Co.
- Monkhouse, F. J., and Small, J. 1978. A dictionary of natural environment. London: Edward Arnold.
- Newbigin, M. I. 1957. Plant and animal geography. London: Methuen & co., ltd.
- Saarinen, T. F. 1969. Perception of the drought hazard on the Great Plai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 Spiegelman, M. 1968. Introduction to demograph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Stamp, D. 1966. Glossary of geographical terms. London: Longmans.
- Susan Mayhew(編)、田辺裕(監訳) (2003),《オックスフォード地理学辞典》,朝倉書店
- Thomas, T. L. Jr., ed. 1956. Man's role in 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earth vols. 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Watts, D. 1971. Principles of Biogeography. Maidenhead : McGraw-Hill.
- Wagner, P. L. and Mikesell, M. W. 1962. Readings in cultural ge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日文
- 浮田典良 編 (2003),《最新地理学用語辞典》,大明堂
- 海野一隆 (2004),《東洋地理学研究 大陸編》,清文堂出版
- 人文地理学会編 (2013)。《人文地理学事典》。丸善出版。ISBN 978-4-621-08687-2。
{{cite book}}
: CS1 maint: ref duplicates default (link) - 新村出 編 (2018),《広辞苑》 (第7版),岩波書店
- 辻田右左男 (1971),《日本近世の地理学》,柳原書店
- 中村和郎・高橋伸夫編 (1988)。《地理学への招待》。地理学講座。古今書院。ISBN 4-7722-1227-2。
- 日本地誌研究所編 (1989)。《地理学辞典 改訂版》。二宮書店。ISBN 4-8176-0088-8。
{{cite book}}
: CS1 maint: ref duplicates default (link) - 野間晴雄・香川貴志・土平博・山田周二・河角龍典・小原丈明編 (2017)。《ジオ・パルNEO 地理学・地域調査便利帖》 (第2版)。海青社。ISBN 978-4-86099-315-3。
- 益田理広。〈中国哲学における「地理」概念の変遷―宋代易学に着目して―〉。《日本地理学会発表要旨集》。2015年度日本地理学会春季学術大会: 1。
- 益田理広 (2018)。〈唐宋易学における「地理」の語義の変遷〉。《地理空間》。11 (1):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