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門

香港的海峽

青衣門香港海門洋面夾喺新界大陸荃灣一邊,同青衣一洲之間。英人叫佢做Rambler Channel,可以譯成藍巴勒海峽,亦都有青衣海峽之名。最闊嘅位有九百米。

青衣門一景。青衣碼頭望出青衣門,中間見舊日葵涌焚化爐

因為藍巴勒海峽喺維多利亞港嘅範圍,所以亦都受到保護海港條例規管。法例規定維港範圍內唔准游水,所以市民唔可以喺藍巴勒海峽游水。

編輯

 
昔日青衣一帶洋面。青衣門喺圖東北

青衣門,故名意義,青衣對出海面有如門。海面窄處,水上人稱門。

英文Rambler Channel,個名源自 1884 至 1907 年服役嘅軍艦藍巴勒號(HMS Rambler),喺探測香港海港水深同繪製航海圖嘅貢獻[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地理 編輯

 
青衣門北面,荃灣望出。右為荃灣,左上為青衣。近荃灣洋面有浮泡,可以泊船。青衣遠處為船廠。遠見汀九橋。

青衣門,夾喺新界大陸同青衣一洲之間,兩岸有山做屏風。大陸有大帽山等山,青衣亦都有青衣山等等嘅山,船艇可以避風。加上原本兩岸多海灣同淺灘,以前嗰陣時水上人都會避風修船。

青衣門好似曲尺咁,北面成東西向,東面呈南北向,中間屈過荃灣。洋面由青衣西北面入,迎向馬灣雞踏門急水門龍鼓水道,洋面北面近大陸汀九處起,過荃灣,過牙鷹洲門仔塘後屈折,再過青衣塘,過青洲,到擸𢶍灣春花洋出。出面海面有芒洲。如今荃灣,門仔塘、青衣塘,全部填為地。春花洋兩岸,填窄如水道,青衣門今下要到昂船洲西面至出到。

古時船多數過急水門,或者現今大船過雞踏門,青衣門並非主要航道,多數入青衣門各處,先至會行。

編輯

青衣門古史上所載唔多。多數記載都有關荃灣,荃灣原名淺灣,大明粵大記》海圖有記,就喺青衣門北面,原本係大海灣,灘地淺。由於水上人多,而同陸上人交易,荃灣變為墟市。而鄉人亦都填海造地,種,叫做鹹田

一八四一年,英國殖民香港。人口開始增加,而糧食嘅需求因為咁慢慢增多,荃灣靠近香港之城,墟市繁盛,農人種養唔同食品,水上人運到城中買賣,青衣門係必經之路。

一八六〇年,英人攞到九龍半島。一八九八年,大清租借新界畀英國,擴展香港同九龍,起青山公路,荃灣墟市擴大,紛紛填海造地,灘地變鬧市。

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大量難民逃難去香港,香港人口暴增,必要大興土木,開山填海,青衣門日漸收窄,尤其為荃灣新市鎮葵青貨櫃碼頭。荃灣固然有填海,而葵涌一邊,本為鄉郊擸𢶍灣,率先填平,一直到青洲芒洲,七十年代完成。自始青衣門,就無咗擸𢶍灣出口。葵涌填地填到去荔枝角灣。青洲同荔枝角灣,變成葵涌貨櫃碼頭。擸𢶍灣填地,日後變成葵芳葵興。青洲到荃灣海邊,就變成避風塘。而擸𢶍灣水上人,就搬到青衣塘、門仔塘。

一九七二年,青洲同青衣洋面,開始起青衣大橋,到一九七四年完工。此為青衣門第一條大橋。

到八十年代,又再拓展荃灣新市鎮,輪到青衣洋面填海,青衣塘、門仔塘填平,青衣東岸拉成直綫。青衣門又收窄。

到九十年代,貨櫃碼頭要拓展,起公園船廠等,填平荔枝角灣,美孚新邨對出洋面,填到昂船洲。之後再填埋青衣東南岸,做貨櫃碼頭,春花洋收窄,青衣門伸到去昂船洲對出。貨櫃碼頭,亦改名葵青貨櫃碼頭。此時青衣門上,有好多條橋落成,第一青衣北橋。之後興建高速公路鐵路,要通去新建赤鱲角機場汀九橋青荔橋長青橋,紛紛落成。而青衣大橋要重修,再起多條葵青橋

到二十一世紀,青衣門南端,昂船洲同青衣南灣之間,要起高速公路,又起多條昂船洲大橋

交通 編輯

 
青衣門上面嘅汀九橋(2004)

舊日有渡輪,荃灣同青衣各有碼頭,分別係荃灣碼頭青衣碼頭,來往兩地同中環。因為起咗多條大橋,搭車交通方便,渡輪無法競爭,之後停航。

青衣門上面行車大橋六條,同鐵路橋一條,駁通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