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

華夏曆法
(由皇曆跳轉過嚟)

唐人,別稱黃曆夏曆皇曆農曆舊曆唐曆陰曆漢曆等等,為天文曆,以觀測同推算日月星辰。古時只統稱為,如今種種叫法,為民國改行西曆以後,要分辨而加名。古時曆法推算,要配合天象,每每不合就改曆,考證有名過百部,頒令過有五十幾部。要指出邊一部先有得講。據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漢以前之曆,有黃帝曆顓頊曆夏曆商曆周曆魯曆。除咗有出土秦漢文物,見到顓頊曆之外,其他都不可考。確立今日曆法原則,為漢皇帝劉徹所推之太初曆。之後出名有四分曆乾象曆景初曆大明曆麟德曆大衍曆宣明曆會天曆授時曆大統曆時憲曆等。而現今至後一部曆法,為大清乾隆七年所頒之癸卯元曆,一直用到今日,故此,正名為癸卯元曆先啱。大清以後唯一變化,只係跟咗東八時區東經一百二十度星象為準。以及對照西曆同星期。定好時間,皆因曆法之於天文現象,時間非常之敏感,朔與氣之時刻,歸邊一日,會影響推算,不然各地年月日,可以完全唔同,咁就大件事。

會天曆之一段

曆法源於中國,傳到日本韓國越南東亞各國。以往朝鮮安南琉球,大清都送曆過去。然而現今互不統屬,不同經度曆日,推算有異。日本長年用大唐宣明曆,用咗八百年,先至受授時曆影響,編咗貞享曆。現今各國改用西洋格里曆,傳統節日有時會睇返曆法定日子。民間星相更不可脫離。然而,各地所用之曆,並不一致。

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宣佈廢大清所用曆法,改行西曆,然而無人聽佢支笛。直至中國國民黨得勢,一九二九年一月一號,強制民間禁用夏曆,用者受罰,不過係無乜效[1]

當時革命呼聲急於變,廢曆之舉,抄日本明治維新,日本叫廢曆做舊曆,西曆為新曆,中華民國亦然。亦因西曆為陽曆,不明就裏者,誤稱傳統曆為陰曆。當然有啲盡力維護傳統,托古而言,黃曆黃帝之曆,夏曆夏人之曆。當然,黃帝有黃帝曆,夏人有夏曆,同今曆唔同。

皇曆不見於經傳,或相對於私曆而言,並非專指某曆。按此亦從而有說,因推翻大清,唔講皇曆講黃曆。

相對於西曆而言,唐人之曆叫唐曆或者漢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產主義掛帥,講求破舊立新,講黃曆、夏曆依啲封建思想,不識時務,就改稱農曆。實情傳統曆法唔淨止係農,無論士農工商都要過節拜神占算。咁當然,亦要廢止所有占算曆以及諸神誕,此等視為唯心論,與主流唯物論相左。直到中共改革開放之後,先至漸漸放寬,而家大陸又興叫老黃曆。至於香港澳門臺灣,就叫法紛紜。

現今曆法本身,並非單純屬陽曆定屬陰曆,歸為陰陽曆,亦不完全,皆因重有干支曆。陰陽曆,按定義為,以陽曆調整之陰曆,有置閏月。故此當今之曆,實情為陰陽曆,加上純陽曆之二十四節氣,再加上干支紀日,三者合一。

曆法

編輯

現時所用癸卯元曆之法,要點有三。一者,基於日行在天之赤經時刻,定節氣。二者,月時刻,定月首。三者,六十干支循環。其他細處,如年神方位九宮飛星演禽二十八宿建除六十甲子納音七政四餘等等。至於頒曆要咁多占卜內容,皆因朝廷禁民間私曆,而占卜又要用到。唯有官出通書做埋嗰份。詳細可見於協紀辨方書

干支紀日,源自殷商。至少自春秋至今,都屬可靠,循環無斷。癸卯元曆承襲不變。

癸卯元曆,上承時憲曆,為定氣定朔,只要符合天文日月時刻,同天文計算一樣。而冬至必在十一月閏月,以冬至後首個無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月計,其餘唔使理。

朔望月由正月到十二月,亦配以地支。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承自漢大初曆建寅。

除咗朔望月之後,亦有按節氣為月,為節氣月,屬陽曆。一種按十二節氣,立春為首,分十二個月。另一種按十二中氣,大寒為首,分十二個月。對某啲風水命理流派,至為重要。按歲而唔按年。

例子

編輯

公曆2016年至2017年時候嘅丙申年十一月至丁酉年十月為例。冬至係喺丙申年十一月廿三。去到大暑(中氣)嘅時候係丁酉年六月廿九,但係下一個中氣處暑要去到下下個月嘅初二。由於丁酉年六月嘅下一個月冇中氣,所以要置閏月,於是乎叫「閏六月」,處暑就喺丁酉年七月初二。

又以公曆2033年至2034年嘅癸丑、甲寅年為例。處暑(中氣)喺癸丑年七月廿九,下一個中氣秋份喺下下個月嘅切一,照計要置閏月。但係置閏之後,冬至就會落喺癸丑年十月三十,違反「冬至一定要喺十一月」嘅規定,於是唔置閏,冬至定做癸丑年十一月三十。另外冬至下一個中氣大寒係喺下下個月初一,成為冬至後首個無中氣月,所以癸丑年十一月嘅下一個月成為癸丑年閏十一月。

遠古

編輯

未有記載之前,亦可以藉文物,以及人類文明演化,從中睇出。一族之首當為,通天地,通鬼神,曉得觀察天地萬物。憑此,帶住下民,適時做事,方能趨吉避凶。

上古曆法,同天地觀察分唔開。天文周期要靠長期觀察,並唔三幾世人可以做到。就算得到週期,都好粗疏。無返千歲百年承傳,係做唔好。故此族長口耳相傳,抑或紋身繪圖,或者傳器物,就如累積落來。

開先掌握到為日夜,以及月相,週期短,一望就明。然而咁並唔足夠,至重要為掌握季節。無論捕獵採集捕魚耕田避災如此種種,都要預知季候。季節來時,都有預兆,或如天地變化,落雪、結霜、江水氾濫、大雨、無雨、變熱、變冷、行雷閃電、東風西風、南風北風等,或如草木變化,落葉、發芽、開花、結果,或如禽獸蟲魚之變,蟲來蟲去,鳥來鳥去、蟲鳴鳥鳴、獸換毛換角、魚種出沒等。此後,無論夏小正、定月令、定七十二候,都寫落季節與物候。

然而有物象都未算可靠,而且只能見到物象先至知。世世觀察日月星辰,發現到佢地有規律,可以同季節聯埋一齊,憑住規律,族長可以推算,並預知季節。

先民先辨到西、後辨出。日出東方、日落西方,乃恆古不變。然而日出日落方位,按時節,會有規律,循環變化。之後又有日杆樹影,定為圭表,得知時刻,得知方位,得知季節,曉明規律,更之方便。日照至短之日,正午日影一歲中至長,此為冬至。日照至長之日,正午日影一歲中至短,此為夏至

要知季節,又可以䏲星,每當一族重要時節,如大水,如落種,諸如此類,就見某光星升上,歲歲見到,就知季節到臨。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江水大發之季,較為單一,而華夏江河分佈甚廣,地唔同,水旱種植季節都唔同。而且作物品種相當多,如南方水稻,古時去到山西都有。所以族中要星都有唔同。古籍提到如鶉鳥之類,本來就為上古各族之星。日落後,日出前,子夜時等,各有各祕傳。

曉一日時刻,曉月相,曉順序數日,曉季節,如此種種,曆法要素就具備。用上古之言,即通天地,洞悉天機,無往而不利。如此為華夏文明之開端。

上古

編輯

根據史記,首套曆法係軒轅黃帝頒嘅,之後顓頊、帝都修訂過。

史記五帝本紀下黃帝有寫

獲寶鼎,迎日推筴

推算曆日,因而後世叫黃帝曆。

曆法源於先民天文觀察。古代生活靠天而定,天體運行會對地上面嘅動植有影響,尤其係日同月。中國現存最早嘅文字甲骨文,就成日見到記低天象異動。詩經亦有唔少記載。呢啲紀錄就講明商、周時期極之重視曆法計算,同今時今日,黃曆以日月定時嘅特性一致。雖則原則係一樣,但係唔同時代同地方都會有計算方差異。

秦國擊破六國,一統華夏,曆算亦以秦國為準。秦用顓頊曆,紀月以朔望月計。由出土秦簡得知,此曆由正月到十二月,而十月秋收後,為之新年,如此,古書寫建亥。而閏月就置於年尾,即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要避始皇帝嬴政之諱,正月曾改名端月

殷商之干支紀日,秦亦浴用,而且有寫上建除之日。

,滅秦同滅項羽之楚後,採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得以生息。故此亦沿用秦制,用顓頊曆。直到劉徹做皇帝,先至改革為太初曆。太初曆定立之原則,為後世所用,分別只為推算幾精密,幾符合天象。顓頊曆建亥,太初曆建寅。顓頊曆置閏喺年尾,後九月,太初曆置閏喺無中氣之月。如此,太初曆較之於顓頊曆,更貼近天象。

太初曆沿用平氣平朔,平氣者,冬至到冬至之間,二十四節平均分配,無理地球公轉行速快慢。平朔者,大月小月輪流用,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無理月公轉之快慢。平氣用到大明未年,平朔用到大唐先至改。

平氣好處為簡單,只要無中氣置閏。差異只係好少,不過始終同天文現象差少少,所以一到用到大明,都無問題。

平朔好處為大月小月簡單可知。不過月相唔同步,朔日唔喺初一,亦會有困擾,日食月食就唔喺初一十五。不過改為定朔,大小月分佈就無咁簡𠴱。南北朝時,祖沖之已經想改,寫咗大明曆。之但係到要到大唐時,先下定決心改用定朔。

漢第二次改曆,為四分曆

大唐之曆,較諸前代詳細,大隋時總結南北天文占星曆法,大唐時就更上一層樓。加上佛教推動西域占星交流,如此華夏占算術越來越豐富,具註曆亦巨細無遺,方向與時辰是否吉利,亦寫入曆中。

大宋承襲大唐曆算,而且精益求精,促成天文觀測更為精良。由宋史之中,見到觀天較前代仔細。

大元滅宋之戰,非常之慘烈。以致官內祕傳之天文曆法散失。之不過,大元領土甚大,郭守敬喺各地設置天文臺,觀測星象,因而出咗授時曆,曆算更之精確。

近代

編輯

2017年5月12號,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農曆的編算和頒行》(國家標準號:GB/T 33661-2017),同年9月1號起實施。

官曆與私曆

編輯

官方唔同年代都會修訂曆法,等佢可以更加準確,同天象吻合。古代對日食月食好敏感,因為大家都睇成係凶兆,要多加留意。皇帝都會要求準確預測日食月食嘅時刻,萬一曆法唔準,就會改曆。自大唐起,官方禁止其民間用其他曆法。

民間有時會有私下用另套曆法,同官方唔同。唔用官方曆,有時係因為占卜嘅需要。

干支

編輯
内文:干支

黃曆唔係單純一套方法紀日,重有用一套六十為一個循環嘅干支來紀日。之後干支重用來紀月同紀年。

參考

編輯
  1. 國政府 曾強廢農曆新年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