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運動

(由白話文運動跳轉過嚟)

新文學運動粵拼san1 man4 hok6 wan6 dung6),又叫白話文運動,係喺 1910 年代嘅大中華地區發起嘅一場改革,提倡「言文一體、我手寫我口」。用白話文語體中文)嚟取代文言文寫嘢

語體中文喺文法用字上係建基於標準官話嘅。

歷史背景

編輯
睇埋:文言文

一路直至廿世紀為止,大中華地區同世界好多其他地區一樣,有雙層語言嘅情況:文言文儒學文獻嘅基礎,喺文法同用字上接近春秋戰國時期嘅上古漢語;不過有估計話到咗漢朝嗰陣,文言文已經脫離咗口語,唔再係任何人嘅母語)[1][2]。而喺打後嗰 2,000 幾年間,啲人寫親「正經嘢」,通常都係要寫文言文嘅,要寫上古漢人嘅口語;例如曹雪芹乾隆 49 年甲辰(1784 年)用白話文嚟寫《紅樓夢》,就有畀人話佢寫白話「唔得文雅」。喺呢種情況下,文言文係 H 語言(高威望)而各漢語口語係 L 語言(低威望[3]

順帶一提,查實成個漢字文化圈都有噉嘅歷史—日本韓國越南都深受儒教影響,廿世紀前都或多或少有「正經嘢要寫文言文」嘅情況。

粵語問題

編輯
睇埋:雙層語言粵文

粵語地區嘅人可以用粵音朗讀用中文字寫嘅語體中文,但「粵音讀語體中文」喺多數情況下,依然明顯唔似自然粵語講嘢,舉一句例句:

語體中文 請給我他的書。
標官讀 Qǐng gěi wǒ tā de shū。
粵音讀[註 1] Cing2 kap1 ngo5 taa1 dik1 syu1
粵文 / 粵白 唔該畀佢本書我。
粵音粵文 M4 goi1 bei2 keoi5 bun2 syu1 ngo5

到咗廿一世紀初,大中華地區多地(例如)被指係仲有雙層語言嘅現象[4]:啲人當咗語體中文係 H,政府公文同報紙等都係攞語體中文嚟寫,學校教嘅亦主要係語體中文;同時喺粵語區,啲人會以學母語嘅方式(即係細個嗰時喺屋企聽屋企人講嘢)嚟學粵語(L),粵文電視漫畫等嘅娛樂媒體當中都可以見得到,而且啲人屋企人朋友之間傳信息或者喺互聯網論壇留言,亦都成日會用粵文[註 2]

睇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以下嘅粵語羅馬化,一律係用粵拼嘅。
  2. 有必要提提嘅係,用中文字寫粵文呢家嘢,查實起碼可以追溯到去明朝。詳情可以睇睇木魚書粵謳等嘅文學作品。

參考

編輯
  1. 胡適. 白話文學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簡體中文)
  2. 王力 (1998). 《古代漢語》. 北京: 中華書局.
  3. Snow, D. (2013). Revisiting Ferguson's defining cases of diglossia.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34(1), 61-76,有提到 Classical Chinese(文言文)。
  4. Snow, Donald (2004). Cantonese as Written Language: The Growth of a Written Chinese Vernacula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