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圖

中國古代嘅中文音節表
(由等韻圖跳轉過嚟)

韻圖粵拼wan5 tou4),又叫等韻圖dang2 wan5 tou4),係中國古代一種音節表,用來表示漢字音。佢同韻書反切表音唔同,佢以聲母頭輔音)做軸,再搭埋韻母(以元音爲中心嘅音節後半部)做軸,定好喺表內嘅位置,用呢個方法表示漢字嘅發音。反切表示嘅發音,韻圖都可以表示到出來。佢同日文五十音圖好似,但因爲中文嘅音節數好多,所以份表達數十頁、數千字。用噉樣嘅圖做研究嘅音韻學稱呼做等韻學dang2 wan5 hok6)。現存最古老嘅韻圖係《韻鏡》。

由來

編輯

而今現存最早嘅韻圖係《韻鏡》,佢嘅作者仲未考明,而且佢嘅寫成時期亦唔清,估計係唐末到宋初之間(刊行喺南宋時代)。佢可能有先行嘅文獻,估計個淵源喺唐代中期,但詳細嘅嘢唔知。所以對韻圖嘅由來只能根據歷史背景推斷。一般認為,韻圖嘅起源同佛教有好大關係,有個比較合理嘅推測係噉樣嘅:

來華傳敎嘅僧人爲咗學漢語嘅語音,他們會採用喺印度通行嘅一種練音方式,呢種練音方式所用嘅敎本喺梵語叫做悉曇,係種梵字,即係表記梵文嘅文字,研究佢嘅學問叫做悉曇學。梵字係元音附標文字,係種音素文字,有輔音(體文)同元音(摩多)嘅區別,然後將梵文嘅元音一個個輪流同輔音相拼而製成音節表。受悉曇學影響,畀呢個文字體系觸發,就有人去分析韻書,落工夫研究點樣表示單音節嘅漢字,然後仿照悉曇繪製咗漢語嘅音節表,呢個就係韻圖。

形式

編輯
 

以《韻鏡》嘅形式舉例,歷來嘅韻圖喺結構上同佢相似。將《廣韻》206韻嘅四聲排除開外,將韻腹韻尾唔同嘅韻歸入稱呼做「攝」嘅大類,計有十六攝。然後將唔同嘅韻頭、韻腹分入各個「轉」。一轉就整成一張圖表。所以一幅圖稱呼做「轉圖」,喺《韻鏡》從第一轉到第四十三轉,共有43幅圖。

令轉唔同嘅要素之一係「」,呼係指韻頭係咪帶圓脣嘅區別,分成開口呼同合口呼兩個呼(但係,「開」同「合」之外,仲有叫做「開合」嘅轉,至於開合係乜嘢,就有幾多議論)。另外韻腹(主元音)有兩大區分爲內轉同外轉,十六攝中有七攝係內轉、有九攝係外轉。一張轉圖嘅右端會有個標題,寫住內外轉同呼,例如第一轉叫做「內轉第一開」,第二轉叫做「內轉第二開合」。呢個轉圖標題寫喺右側,同目次(頁碼)一齊標。

一張轉圖內,頂部嘅橫欄係聲母(頭輔音),呢啲聲母按七音分列,然後細分爲清濁。左邊嘅縱欄列嘅係(主元音+韻尾/聲調),然後按四聲分成咗平上去入,所示韻目用嘅係《廣韻》,接住再按四等細分。而喺方格嘅內部,放置嘅係《廣韻》嘅小韻代表字。唔存在音節嘅地方,就畫個圈。讀嘅方向係從表嘅右上開始打豎讀。喺正文方格內,每一個字都可以根據佢嘅縱橫位置(類似數學座標)得到相應讀音。

分析同概念

編輯

聲母

編輯

韻圖嘅聲母通常有兩種標註方式:一種叫五音法或者七音法,似上面《韻鏡》噉用「牙音」「清」「濁」呢啲字眼。第個就係直接用三十六字母。下面係一啲概念解釋:

  • 韻圖嘅清濁係指發音時聲帶震唔震。清音唔震,濁音震。
    • 清分成全清次清,全清係指唔送氣嘅塞音塞擦音,有啲韻書直接叫「清」,而次清係送氣嘅。
    • 濁亦分成全濁次濁,次濁喺某啲書叫「清濁」。全濁音係唔送氣嘅塞音、塞擦音、擦音,而次濁音係指鼻音邊音零聲母
  • 五音係按照發聲部位分類嘅聲母,有脣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
    • 脣音係發音喺嘴脣,包括雙脣音脣齒音,前者叫重脣音,後者叫輕脣音
    • 舌音係發音喺牙齦,佢嘅發音係用頂住,有齒齦音齦顎音,前者叫舌頭音,後者叫舌上音。仲有半舌音,特指來母
    • 齒音係發音喺牙齒之間,係啲塞擦音、擦音,有齒舌音硬齶音,前者叫齒頭音,後者叫正齒音。仲有半齒音,特指日母
    • 牙音係發音喺喉嚨頂,呢度嘅「牙」係指軟顎,亦即係軟顎音
    • 喉音係發音喺喉嚨裏頭。

《韻鏡》之中唔區分脣音嘅輕重,亦唔分兩種舌音、兩種齒音,但同過排位就可以知隻字係邊種聲母,呢個叫韻圖等。當中重脣音喺一、二、四等,而輕脣音喺三等;舌頭音喺一、四等,舌上音喺二、三等;齒頭音(精組)喺一、四等,正齒音分章組同莊組,章組喺三等,莊組喺二等。喻母分成兩類,喺三等嘅叫喻三,喺四等嘅叫喻四,佢哋喺切韻中有唔同嘅來源。

一般認爲係指介音有冇圓脣,有嘅叫合口呼,冇嘅叫開口呼,就分呢兩個。但又有一種叫「開合」,學界仲喺度搞明白緊。有啲韻圖有唔合體例嘅呼劃分,學者就認爲係出版出錯。而呼嘅劃定要睇古人對脣音字、合口韻尾嘅語感。古人似乎傾向將脣音字、同埋合口韻腹/韻尾睇成係合口呼,唔理佢介音性質點。好似《韻鏡》「外轉第二十六」所列嘅霄、小、笑韻就界定爲「合口呼」。

等亦即係等呼,一共有四個等,係韻圖嘅基本概念,係等韻學嘅核心。等究竟係乜嘢,仲係有排研究,基本上認爲中古漢語係區分等嘅。等喺韻母、聲母成都會有所區分。

韻母分等

編輯

清代小學家江永就話:「音韻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按照呢番話,學界普遍認爲韻母嘅等係講三方面嘅嘢:第一個係介音中有冇-i-,第二個係韻腹嘅開口度大細,第三個係元音發音部位嘅前後。

王力學派認爲,一同二等冇介音-i-,三同四等有介音-i-;一等韻嘅發音部位靠後,如模、歌韻,二、四等韻嘅發音部位靠前,如麻、先韻;三等韻有啲係有介音嘅一等韻,如三等東韻,有啲係相比四等韻而言個開口度比較大嘅前元音,如王力就認爲三等仙韻同四等先韻都有-i-介音,但仙韻腹係[ɛ],先韻腹係[e],三等嘅開口度大過四等。

而學者李榮提出四等韻冇-i-介音,呢個介音係三等專屬嘅特徵,後來嘅學者都聽從李榮學說。

而家爭議比較細嘅普遍觀點認爲,一等韻嘅特點係冇介音、發音靠後;二等韻可能有個捲脷化嘅介音,發音靠前;三等韻有-i-介音,開口度大;四等韻冇-i-介音,開口度細。

聲母分等

編輯

聲母喺等韻嘅區分查實同上文「聲母」一欄講嘅一樣。具體講係噉樣:

  • 脣音四個等都有字,同時脣音嘅特點係唔區分開合,亦即有開冇合,或者有合冇開。脣音三等係某啲情況下會轉化成輕脣音。
  • 舌音嘅舌頭音,又叫端組字,配一同四等;舌上音,又叫知組字,配二、三等。換言之端組同知組係互補嘅。
  • 半舌音(來母),仲有事實上嘅泥母(端組鼻音)夾娘母(知組鼻音),係四個等都配得。
  • 齒音按照來源要區分爲三種:
    • 齒頭音,亦即精組字,配一等同四等。當中有個假四真三嘅現象,係話有啲精組字查實係三等韻,但韻圖中放落四等,目的在於表示佢係精組字。另外,精組中嘅邪母只有三等韻。
    • 正齒音有兩個來源,分別叫章組同莊組。
      • 章組字只配三等韻。
      • 莊組字配喺二等韻。當中有個假二真三嘅現象,係話有啲莊組字查實係三等韻,但韻圖中擺落二等,目的在於表示佢係莊組字。另外,莊組中嘅俟母只有三等韻。
    • 喉音同牙音一齊,都係四個等都配得。當中群母喻母只有三等韻,喻母係來源上有喻三同喻四,分別放喺韻圖嘅三、四等,佢哋係切韻中嘅云母以母。換言之以母亦都係假四真三。仲有就係匣母唔會出現喺三等。

係借用咗悉曇概念,悉曇中將梵文元音、輔音相拼噉解。簡單啲,一個轉就係韻圖嘅一頁。轉嘅概念同好似,排開呼呢個因素,同一轉嘅韻母肯定有共同特徵。比如同聲調嘅字,韻尾一定相同;唔同等嘅韻母,佢哋嘅韻腹相近,可以諧音押韻。

一個轉可以包含多達四個韻,呢四個韻即係按「平上去入」分類嘅韻。有時有五個韻,亦即係多咗個次入聲,佢喺現代漢語各大方言都表現爲去聲字。

轉分內外轉。外轉係話有純二等韻,冇嘅就係內轉。純二等係話按照韻母分出來嘅二等;相反,個等係安聲母分嘅叫做假二等,比如假二真三呢個現象。純二等個介音特殊,大概音標上寫成/ɽ/。呢個介音出自上古音嘅顫音/r/,係個加成性質嘅墊音。目前純二等介音喺中古音嘅音值有待探討,但佢顯然係中古音嘅音位,性質同-i-、-u-呢啲唔同。佢嘅特別在於:佢可以區分韻圖嘅內外轉,會造成韻書嘅重紐現象,但通過反切,又冇辦法嚴密表達佢嘅音位特徵。

係寬泛過轉嘅韻母分類。同轉類似,要求韻腹元音類似、韻尾相同。韻尾相同係話韻尾嘅發音部位相同,所以-m同-p同攝、-n同-t同攝、-ng同-k同攝。其他嘅,如聲調、呼、等,就唔再區別。攝即係「統攝」,即係將相近嘅歸納一齊。宋元以來,韻學家將《廣韻》分類爲十六攝

十六攝如下所示,包括佢所轄《廣韻》韻目(舉平賅上去入——只舉平聲韻目):

  • 通ong:東、冬、鍾
  • 江ɔng:江
  • 止i:支、脂、之、微
  • 遇o:魚、虞、模
  • 蟹ai:齊、佳、皆、灰、咍(“半入声”祭归齐、泰归皆、夬寄齐、废归灰咍)
  • 臻en:眞、諄、臻、文、欣、魂、痕
  • 山an:元、寒、桓、刪、山、先、仙
  • 效au:蕭、宵、肴、豪
  • 果ɑ:歌、戈
  • 假a:麻
  • 宕ang:陽、唐
  • 梗eng:庚、耕、清、青
  • 曾əng:蒸、登
  • 流eu:尤、侯、幽
  • 深em:侵
  • 咸am:覃、談、鹽、㮇、咸、銜、嚴、凡

功用

編輯

韻圖係韻書審音參攷。因爲中國古代冇拼音文字,而一種叫反切嘅注音法。反切嘅辦法係用兩隻漢字爲一隻字注音,注音用嘅聲母出自第一隻字,注音用嘅韻母同聲調出自第二隻字。反切嘅弊病在於,佢用到嘅注音組合太過多,同一個發音,佢嘅反切可以千變萬化,所以對於成個漢語聲韻冇辦法做整體面貌嘅歸類,反切中睇唔出音系特點。另外反切只分析聲母、韻母、聲調呢三樣,而更細微嘅語音描寫唔到。所以韻圖彌補咗反切嘅缺憾,因爲佢可以分析入音位,睇韻圖就可以瞭解成個音系。

但反切都有佢替代唔到嘅地方。韻圖中每一個字只代表小韻,韻圖只能夠表明漢語中有幾多個小韻,但具體嘅隻隻字讀邊個小韻,韻圖查唔到,呢個要依靠韻書去查。韻圖嘅實際作用等於現代嘅聲韻配合表,同悉曇一樣,係個練音表。

缺點

編輯

早期韻圖爲咗令佢結構勻稱,或者乾脆係爲咗慳皮,又或者可能跟死傳統音韻概念,經常將啲特殊字音安排喺特殊位置,於是佈局外多咗唔少特例,產生諸如假二真三、假四真三、假二等、次入聲嘅現象。於是呢啲特例就干擾讀者讀出正確發音。

雖然韻圖可以分析入到音位程度,但音位本身個音值佢冇辦法描述,亦即佢冇辦法記錄具體音素。一個相對簡單嘅係,一轉之內韻尾相同,但呢個韻尾係點讀,呢個要讀者自行歸納。而比較深嘅領域係韻母韻腹元音,現代學者擬測中古漢語韻腹有10個以上(王力擬音有12個,李榮擬音有11個),但佢哋喺韻圖中只用四個等表示,所以非常模糊。

韻圖表示嘅發音往往係經典韻書裏頭嘅字音,而唔會去記錄當時嘅真實字音。隨住時代推移,各地漢語嘅字音各自演變,多多少少都偏離古音,令到現代人冇辦法讀出韻圖記嘅發音。所以對現代普通人,韻圖冇幾大意義,好難做參攷,而對語言學家就成爲探查古音嘅考古資料。

主要韻圖

編輯

宋代

編輯

元代

編輯

明代

編輯
  • 作者未詳 《韻法直圖》(梅膺祚《字彙》附錄)44圖
  • 李世澤 《韻法橫圖》(梅膺祚《字彙》附錄)7圖

睇埋

編輯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