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後期
近代後期呢個概念因為各個國家而有唔同。
近代後期 | |
---|---|
開始年 | 1789年(法國大革命) 1792年(成立法國第一共和) |
完結年 | 仲未(發生緊) |
根據大部分法國同其他非英國嘅歐洲歷史學家,近代後期作為法國歷史或者歐洲歷史嘅一部分,通常係由1789年(法國大革命)或者1792年(《廢除君主制宣言》、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開始,跟住一路持續到而家。呢段時間有啲特別嘅事件,例如工業革命、國家由君主制轉向共和制、廢奴主義擴張同埋世界大戰。
根據大部分喺英文世界嘅學者,近代後期通常指二次大戰打完之後到依家,即係由1945年年到而家大約80年,叫做 contemporary history。呢段時期在生嘅人,會見證到唔同重大嘅歷史、政治、經濟同社會事件,而因為好近代,所以呢啲事件喺好多人嘅記憶同口傳之中,仍然好鮮明。對於科技方面,呢段時間可以稱之為原子時代同資訊時代;而對於國際政治,呢段時期就主要包含去殖民化同冷戰嘅發展。
定義
編輯後現代時期幾時完
編輯講真,而家啲學者都唔知後現代時期係咪真係完咗,仲未有共識。如果真係完咗嘅話,之後嗰陣應該點叫好呢?有幾個講法:
- 環保時代:有啲學者覺得,1950年開始人哋關注環保嘅時候,就係後現代時期嘅尾聲。因為嗰陣人類先醒覺原來唔係咁掂,唔可以成日蹂躪地球。
- 後現代時期:即係話喺「現代」之後嘅社會文化狀態。有啲人話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初就已經入咗呢個時期,有啲人就話依家都仲係「現代」緊,總之好多爭論啦。後現代嘅特徵就係成個世界亂糟糟,冇晒方向感,同以前講求進步嘅思維好唔同。
- 後工業社會:即係話個社會嘅經濟發展到一個地步,搞服務業賺到嘅錢多過搞工業,係一個發達國家嘅特徵。呢個概念同好多高大上嘅詞都有關,譬如話資訊社會、知識經濟咁。總之就係由以前嗰啲打鐵、織布嘅工業社會,變成而家咁樣成日對住部電腦嘅社會啦。
仲可以點樣切
編輯其實後現代時期都可以再切細啲,不過學者之間都冇乜共識。有幾個常見嘅講法:
- 冷戰時期:就係美國同蘇聯兩個大佬成日鬥來鬥去嗰陣時間。由1947年杜魯門講咗啲嘢開始,到1991年蘇聯散咗檔為止。
古老制度嘅完結、殖民帝國同埋工業化
編輯根據法國歷史學家所講,當代時期喺政治上由法國嘅法國大革命同埋之後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同法蘭西第一帝國所引發嘅影響開始。
呢段時期標誌住法國用咗幾百年嘅古老制度玩完:絕對君主制畀共和制同埋帝國主義取代。不過,1848年嘅革命同埋短暫嘅巴黎公社顯示咗人民對唔同政權嘅渴望。去到19世紀尾,隨住第三共和國出現,呢個共和國係因為色丹戰役度打輸同埋冇咗阿爾薩斯同摩澤爾,加上對共產主義者嘅鎮壓,令共和國喺市民心目中越來越根深蒂固。
不過喺社會經濟方面,當代時期主要係第二次工業革命嘅產物:大英帝國喺全球嘅無可爭議嘅主導地位,係因為早期最主要嘅競爭對手法蘭西第一帝國好早就消失,完成咗兩國之間喺17世紀嘅競爭過程。
所以到1880年,英國獨自攞住全球工業產量嘅三分之二。冇耐之後,其他歐洲國家都加入:呢個標誌住現代工業社會嘅誕生。
但係,呢啲國家之間嘅競爭仲未完結:法國同英國嘅競爭繼續喺殖民冒險中進行。呢樣令法國喺19世紀嘅頭三分之一時間內,攞到大部分西非同北非,而英國就掌控咗大部分亞洲,特別係南亞同近東。
喺呢段時間,全球都喺度「歐洲化」,雖然唔情願,但係都持續咗接近一個世紀:例如科特迪瓦,喺路易腓力統治下,用幾桶火藥同埋幾十把步槍買返嚟。
非歐洲嘅帝國,好似奧斯曼帝國或者後嚟嘅中國(即中華帝國),因爲冇辦法適應,所以喺20世紀嘅前半段消失。對比之下,大日本帝國就好唔同,佢喺1868年嘅明治維新之後,開始向西方國家開放,成為一個重要嘅大國;佢更加喺日俄戰爭響1905年嘅海戰之中,打敗咗俄羅斯帝國。
現代國家、工業社會同意識形態
編輯十九世紀嘅歐洲出現咗啲「現代國家」(唔好同早期現代嘅國家混淆喎),呢個轉變反映咗第二次工業革命帶嚟喺技術、經濟同社會上嘅重大變化。
喺呢段時間,意大利(1870年統一)同德國(1871年統一)都先後立國,之後因為當權者抗拒現代化,俄羅斯遲到1917年先爆發二月革命同十月革命(統稱叫俄國革命)。
喺舊制度,社會主要係基於貴族同農民嚟分社經地位,不過到呢段時間,開始變做用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嚟分。經濟變化令到啲有錢嘅城市階層想參與政治。但同時間,一班新興嘅城市工人階級都出現咗。最初係啲關心工人權益嘅老闆帶頭搞社會行動,呢啲就係歐洲「基督教民主」嘅根源。總體嚟講,社會進步幾大,但仲未夠人民期望嘅咁多。主要係工會運動嘅發展,令到工人階級嘅生活有所改善。
至於政治開放俾平民參與,就要等多好耐。以法國為例,爭取普選權就係一個漫長嘅過程。喺法國仲有人提出政教分離嘅概念,即係國家同教會分開獨立運作,喺二十世紀初實現咗,仲有世俗化社會嘅概念,想減輕社會對個人嘅束縛。
新嘅思想亦都反映咗人民嘅希望同失望。當二十世紀嘅主要意識形態,包括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甚至無政府主義等等,都已經成形同成為運動嘅時候,歐洲國家嘅邊界都開始變化,慢慢形成到而家嘅樣。
呢啲變化通常都要經過打仗先做到,亦隨住民族主義興起而成為新嘅打仗理由;加上科技發展帶嚟更殘酷嘅武器,令打仗期間更加多人死。呢個趨勢到咗二十世紀嘅世界大戰達到頂峰。
世界大戰同極權主義
編輯二十世紀嘅時候,奧匈帝國因為薩拉熱窩事件而發動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冇幾耐,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咗,原因係1929年經濟大蕭條對德國嘅影響,同埋凡爾賽條約令到啲德國人好嬲。呢兩場大戰攪到成個世界天翻地覆,歐洲仲因為咁冇晒力,話事權就轉咗去美國同蘇聯度。
呢段時間仲出現咗好多極權主義:三十年代意大利嘅法西斯主義、西班牙嘅佛朗哥主義、蘇聯嘅斯大林主義,仲有五十年代美國嘅麥卡錫主義。最極端嘅就係德國納粹主義,希特拉1933年上台之後就搞大屠殺,有計劃咁殺死成班人。呢件事令到啲猶太人走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咗之後以色列國家就成立咗。
科技進步令到打仗嘅方式都變咗,而打仗又令到科技發展得更快。新式武器有坦克,仲要爭奪制空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嘅時候,法國同德國軍方用咗化學武器,就係毒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哋整咗原子彈出嚟,呢個係愛因斯坦相對論嘅應用。原子彈係第一種可以令到成個地球冇晒生命嘅大殺傷力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係法國同德國打交。呢場仗打咗四年(由1914年打到1918年)。啲人叫佢做「大戰」,仲有啲人以為佢係「最後一場戰爭」。超過6,000萬個軍人捲入呢場戰爭,死咗一千到一千五百萬人。
兩次大戰之間
編輯歐洲好多國家都出現咗極端思想。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1922年上台。德國嘅希特拉1933年做咗總理。西班牙打咗場內戰,到1939年又一個法西斯獨裁者佛朗哥掌權。
1929年嘅經濟危機影響咗成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1939年,英法聯軍為咗阻止希特拉稱霸歐洲而同納粹德國開戰。場仗好快就擴大咗。1941年,蘇聯同美國都參戰咗。蘇聯係因為德國背信棄義,毀約入侵蘇聯(巴巴羅薩行動);美國就係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係同盟國(美國、英國、加拿大同英聯邦、蘇聯等)同軸心國(德國、日本等)之間嘅較量。1945年,蘇聯打贏咗柏林之戰,希特拉自殺,歐洲戰事結束。之後美國向廣島同長崎扔咗原子彈,日本投降,成場戰爭就完全結束咗。呢場仗打完之後,世界格局改變咗,變成美國同蘇聯主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死咗五千到七千萬人。
冷戰、第三世界獨立同歐洲聯盟嘅誕生
編輯歐洲國家喺世界嘅主導地位冇晒,因為啲殖民地開始要求獨立。同時,美國同蘇聯喺1945年(波茨坦會議)面對面,開始咗一場意識形態嘅鬥爭,將世界分成兩個對立陣營差唔多半個世紀,呢個就係冷戰。
兩大陣營對立同歐洲聯盟嘅形成
編輯美國嘅富爾頓演講同蘇聯嘅日丹諾夫報告,將世界分成兩個陣營 - 親美嘅「自由世界」同親蘇嘅「共產主義集團」,中間有「鐵幕」分隔。西方組織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嚟對抗東方嘅華沙公約組織。兩邊都搞軍備競賽,到後尾攞到「恐怖平衡」,靠住核威懾同埋喺第三方國家打間接戰爭嚟維持局勢。
同一時間,西歐喺美英嘅保護下,做咗第一次政治上嘅嘗試,將以前嘅敵對國家拉埋一齊嚟維持和平。呢個就係歐盟嘅由來,最初係法國、意大利、比荷盧同西德組成嘅歐洲煤鋼共同體,係基督教民主派嘅主意。
殖民地獨立同第三世界嘅崛起
編輯殖民地嘅人民喺兩次大戰之間已經開始反抗殖民統治(好似摩洛哥嘅阿卜杜勒-克里姆同印度嘅甘地)。但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令到啲宗主國冇晒力,更加有利獨立運動。
亞洲國家率先獨立(印尼有蘇加諾,越南有胡志明),之後到非洲(突尼斯有布爾吉巴,摩洛哥有獨立黨,仲有英國殖民地蘇丹同加納,比利時殖民地剛果,法國殖民地馬里、乍得同喀麥隆)。
新獨立國家嘅領袖喺1952年被西方國家稱為「第三世界」。佢哋喺1955年(萬隆會議)團結一致,想喺國際舞台上爭取地位,提倡「不結盟」。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同1965-1973年美國喺越戰嘅失敗,都令到大國嘅形象受損。
以色列同巴勒斯坦嘅衝突
編輯納粹想滅絕猶太人呢件事令到好多人同情猶太復國主義。以色列國家建立咗,但係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計劃俾阿拉伯人拒絕。阿拉伯國家聯盟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都係為咗對抗以色列而成立。1947年12月已經開始打。以色列同巴勒斯坦嘅邊界跟住以阿戰爭嘅結果而改變。1948年巴勒斯坦大逃亡期間,有70到75萬阿拉伯巴勒斯坦人離開或者俾人趕走,之後仲唔俾佢哋返回自己嘅土地。
阿拉伯國家聯盟裏面組織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用石油嚟威脅西方國家。1973年經濟危機就係因為OPEC禁運啲支持以色列嘅國家。
冷戰結束、全球化同埋反抗
編輯近代歷史由蘇聯帝國嘅結束開始。蘇聯喺80年代末因為戈爾巴喬夫嘅glasnost(公開性)同perestroika(改革)而變弱,跟住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最後蘇聯解體(1991年)。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宣布「新世界秩序」。但和平嘅希望好快就幻滅咗;海灣戰爭展示咗新世界霸主嘅實力。
經濟同政治危機
編輯經濟困難加劇咗工業國同其他國家之間嘅不平衡,仲有工業國內部嘅不平衡。經濟同文化全球化引起反抗,仲有啲人俾人遺忘咗。新自由主義喺東歐集團倒塌同中國經濟自由化之後,成為90年代唯一嘅意識形態,畀跨國企業有更大嘅自由。拉丁美洲變得依賴佢哋,而非洲就要承受唔參與嘅代價。反全球化運動同「另類全球化」就係反對呢種新自由主義。
喺歐洲同國家層面,西方民主國家嘅政治權力失去吸引力,傳統嘅中間偏左或中間偏右政黨輸俾極端政黨或民粹主義政府。喺法國,第一同第二次左右共治顯示咗行政部門冇能力滿足選民。經濟方面,失業成為長期問題,影響大約百分之十嘅勞動人口。
國際干預主義、中東嘅身份認同回歸、同反恐戰爭
編輯國際層面上,以人權之名提倡干預主義嘅理論,曾經得到聯合國支持,但喺解決波斯尼亞同科索沃呢啲歐洲最後嘅衝突時失敗咗。美國喺1997年擴大北約嘅任務,喺新保守派嘅影響下單獨行動,成為「世界警察」。喺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喺2002年報告指出,一年內阿拉伯語印刷品少過西班牙一個國家。宗教最初係用嚟對抗殖民主義,透過泛阿拉伯民族主義。
宗教極端主義發展成為身份認同嘅回歸,然後變成政治力量,反對因為貪污同民主開放不足而衰弱嘅政權。呢個情況喺阿爾及利亞內戰(1992-2001年)中特別明顯。但係主張嚴格執行伊斯蘭教法(即係源自中世紀嚴格伊斯蘭教,喺沙特阿拉伯實行嘅法律)嘅網絡都係跨國性質。佢哋將國際恐怖主義變成輸出政治野心嘅新力量。1997年塔利班喺阿富汗掌權時冇人理,但2001年9月11日嘅恐怖襲擊歸咎於基地組織之後,美國同盟友喺華盛頓新保守派嘅推動下,譴責「邪惡軸心」,將伊斯蘭恐怖主義列為西方嘅新敵人。佢哋想用所有方法剷除佢,提出「反恐戰爭」嘅概念。阿富汗戰爭(2001年)同伊拉克戰爭(2003-2006年)就係喺呢個新嘅地緣政治視野下進行。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國際舞台上唯一嘅超級大國,但呢個地位受到質疑。喺呢個問題上,歐盟對外政策嘅共同立場,到伊朗嘅艾哈邁迪內賈德或委內瑞拉嘅查韋斯(同埋其他拉美領導人好似玻利維亞嘅莫拉萊斯)更加激進嘅宣言,雖然用字好唔同,但經常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