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城市論壇 (政策)
政策 | 技術 | 提議 | 諗法實驗室 | 雜項 | 睇晒 |
城市論壇嘅政策部係用嚟討論現有同埋建議嘅政策,亦係用嚟討論有關維基百科政策同埋指引嘅地方。
| ||
請喺你嘅留言道加上你嘅簽名用埋時間(打入~~~~或者撳一下編輯工具欄上面嘅簽名掣)。請響最尾道 新嘅題目。 | ||
集中式討論 | |||
改 • 論 • 史 • 睇 | |||
城市論壇 | 討論 | 管理事項 | |
---|---|---|---|
|
踐行同持續推進本地慣例指引同編輯實施(2021年9月~)
管理員任免程序嘅審視
已經傾咗半年,近月再冇人留言,所以結案。結論:
- 討論最短時間由「一個月」改做「30日」
- 投票資格由「任何登入編輯」改做「自動確認用戶」
- 其他提議冇共識改動。
需注意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未有標記過任何正式嘅方針或政策宣告,相信包括當中嘅管理員提名程序亦唔一定係正式嘅「共識」:就依家入邊程序話到大概可以機械認定返「共識」(事務投票門檻)標準係7成半,本身如果唔係涉及到谷票或者其他編輯活動度啲機械化問題、其實單憑呢點話事返都唔係大問題——但係複雜化嘅情況就似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Z423x5c6度出現嘅一啲問題,就認為可以等沉默以對成個粵維變遷嘅各位、都思考返究竟係咪谷票(鬥人多)就可以解決所有嘅爭議(記住一定要參考埋隔離嘅中維)?
睇返權力架構,表明咗跨界混合嘅社群意識同成個運作機制,係可以達成一定嘅無政府狀態anarchic、菁英化嘅體系meritocratic、暴民嘅ochlocratic或官僚嘅bureaucratic體系等——參考返唔同兼相互衝突嘅特性,既有部分參與人開始引用谷票方式強行改變共識進路嘅情況發生,相信一旦子由部分激進化參與嘅主導下、未來認為係可以極大壓減其他可平衡參與嘅潛在力量,如經有提出嘅(概括夾個人再理解)乜都投票(鏟過)嘅話粵維呢個細站直頭就可以玩死,所以必須係改變唔可以淨系有單一投票一樣嘅事務決策方式:
- 當多數一致嘅無視公正等基本準則而表態針對少數異見,係咪合理產生咗共識?
- 喺唔同專業或範疇等嘅爭議問題,多數一致嘅表態有針對個別編輯嘅人身、從而針對埋被針對人一切嘅貢獻活動,係咪合理產生咗共識?
- 當喺事務投票度計算返機械票數標準外、編輯事務度嘅各種方面,夾計票同一般編輯嘅多種利益爭議同共識尺度衡量返,係可以點樣檢視到事務係咪合理產生共識?
- 現實嘅商業或利害關聯等利益互通等可能性同相應嘅針對程序,本地虛擬站內程序有冇更多空間可以考慮同引入評估做參考?
暫時本編提出以上,供各沉默以對嘅朋友自己思量。——Longway22 (傾偈) 2021年9月10號 (五) 02:01 (UTC)
- 我會具體啲,將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可能啱用嘅規程修訂分開呢幾點討論,睇下面。翹仔 (傾偈) 2021年9月13號 (一) 23:14 (UTC)
- 「投票」資格使唔使改?(現時:所有註冊編輯)
- 我覺得可以考慮改成「提名開始之前已經成為粵維自動確認用戶嘅人」。近幾年嘅討論,似乎顯示本站想要求參加討論嘅人對本站有某程度嘅參與,唔再想吸引其他維基媒體站點嘅編輯路過投票。亦可以考慮要求參加討論嘅編輯喺提名開始之前一年喺粵維有X次編輯(10次夠唔夠?),不過我自己覺得加近期活躍度指標嘅話有啲畫蛇添足。翹仔 (傾偈) 2021年9月13號 (一) 23:14 (UTC)
- 諗吓唔知有冇需要加多一個「延伸確認」狀態先得?(以現時英維嘅門檻係30日500次先可以列示有關申請) Shinjiman ⇔ ♨ 2021年9月14號 (二) 01:27 (UTC)
- @Shinjiman:睇番近年嘅申請,IP人留言就得 Z423x5c6 呢一個討論有一條,冇任何未夠自動確認嘅新帳戶或者路過跨維基人投票。如果變咗 30/500 嘅話,會影響阿「點樣」嗰一票計唔計。
30/500 好似要用 bot 執行,唔係 MediaWiki 內置功能?我自己都係覺得「自動確認」門欖就夠。翹仔 (傾偈) 2021年10月8號 (五) 10:16 (UTC)- @Deryck Chan:30/500呢個權限如果係要用到嘅話,係要修改Wikimedia NOC上面嘅設定,另外加一個權限,叫做『延伸確認』(Extended Confirmed)嘅權限就得,加咗之後一版嘅保護等級亦都可以限制做呢個門檻,多一個等級可以揀。 Shinjiman ⇔ ♨ 2021年10月8號 (五) 16:48 (UTC)
- @Shinjiman:睇番近年嘅申請,IP人留言就得 Z423x5c6 呢一個討論有一條,冇任何未夠自動確認嘅新帳戶或者路過跨維基人投票。如果變咗 30/500 嘅話,會影響阿「點樣」嗰一票計唔計。
- @Deryck Chan:既然係人事任免案,咁就應該訂立返比『延伸確認』高少少嘅要求,我就提議喺人事選舉投票開始之前嘅三個月(一個季度前),喺粵維嘅編輯數要50次或以上。(唔係好難姐 3個月有返50次編輯)(哪怕佢係刷編輯數),否則機械人查出嚟有用戶唔符合呢個要求,就可以將個票劃票處理。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2號 (四) 18:49 (UTC)
- 結案嘅時候,候選人要有最少幾多成支持,事務員先可以考慮任命?又超過幾多成支持,事務員就必須任命?(現時:冇明文規定,但現時參考值大約係65%-80%)
- 我覺得可以參考英維65%-75%,或者再擴闊到60%-80%(如果大家信得過我同Shinjiman嘅話)。翹仔 (傾偈) 2021年9月13號 (一) 23:14 (UTC)
- 當時2006年4月起已經提及到個支持度最少都要75%-80%先至得,到依家都應該冇改變過。 Shinjiman ⇔ ♨ 2021年9月14號 (二) 01:14 (UTC)
- @Shinjiman: 冇問題,我覺得沿用75-80%現時可以接受,不過擔心若果中維、英維嗰種分化現象未來出現,將事務員結案門欖放寬到60%或者65%可以避免一兩黨各佔20%人口嘅編輯阻住個地球轉。
- 門檻應該唔係由單一取態嘅支持者比例所決定,尤其係黨爭發生時候係明顯有傾向針對少數、違反維基慣例等嘅情況下,同時鑑於維基獨立萬變嘅一個特徵睇返,結案嘅權利應該分散由起碼代表三種或以上嘅各自唔同立場利益嘅一個專門小組去做出,即係一個結案假定時候必須有三方獨立意見書,同時必須提高WMF代表權力嘅施展、必須有兩個或以上嘅獨立WMF成員參與監管同可依據返三方獨立結案詞嘅睇法去正式決定選舉事務嘅結果——由代表反對方或支持方嘅結論如果都認定當案嘅代表自己立場啲比例,係可以無視其他重大合規因素而可達致自己利益方結果嘅,而第三方明顯傾向支持呢種極端結果嘅時候,程序應該約定唔適用黨群比例因素去決定結果、有關終極授權方有權直接宣佈無效而終結有關選舉案。呢個係一啲意見。——Longway22 (傾偈) 2021年11月10號 (三) 03:05 (UTC)
- @Shinjiman: 冇問題,我覺得沿用75-80%現時可以接受,不過擔心若果中維、英維嗰種分化現象未來出現,將事務員結案門欖放寬到60%或者65%可以避免一兩黨各佔20%人口嘅編輯阻住個地球轉。
- @Deryck Chan、H78c67c:「唔再想吸引其他維基媒體站點嘅編輯路過投票」,點解會有咁嘅諗法,覺得揀一個管理員出嚟係吸引他站嘅人嚟決定,而唔係本站嘅活躍編輯者嚟討論呢?咁樣接納埋中維個邊啲用戶拎佢哋喺該站點嘅作為嚟衡量喺唔同站點適合做管理員與否,其實會唔會咁做先影響到個公信力?
- 至於話通過嘅%上,參考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Z423x5c6呢次情況,如果WikiCantona反對Z423君做管理員嘅話,咁支持百分比就會係大約67%,並唔符合「個支持度最少都要75%-80%先至得」呢個要求,而再睇返投票用戶嘅活躍程度,其中有一位放喺全域嘅活躍度都好低,如果因為一位用戶個票而影響到個結果,唔會覺得成個投票而好兒戲咩?所以喺呢度先要求訂立返投票門檻同通過%嘅準則。
- 所以如果係要明文寫明支持度準則,即係唔過嗰個%都唔會通過個申請,我建議60%或者65%呢兩個門檻都係可取。至於「到依家都應該冇改變過」:Wikipedia:共識可以改。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2號 (四) 18:49 (UTC)
- 「如果因為一位用戶個票而影響到個結果,唔會覺得成個投票而好兒戲咩?」吓,所有門檻都有呢個現象㗎喎。要減低呢件事嘅發生機率,只可以增加投票人數,推低咁啱有一個人轉軚就會過咗條門檻嘅成數。 翹仔 (傾偈) 2021年12月31號 (五) 13:31 (UTC)
- @Deryck Chan:麻煩留意我依家講緊嘅係 粵語維基毫無規則嘅情況下,我講呢點唔係講緊所有 有投票規則/門檻嘅維基,包括中文英文維基。條件唔同,唔可以相提並論。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31號 (五) 13:39 (UTC)
- 至於話通過嘅%上,參考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Z423x5c6呢次情況,如果WikiCantona反對Z423君做管理員嘅話,咁支持百分比就會係大約67%,並唔符合「個支持度最少都要75%-80%先至得」呢個要求,而再睇返投票用戶嘅活躍程度,其中有一位放喺全域嘅活躍度都好低,如果因為一位用戶個票而影響到個結果,唔會覺得成個投票而好兒戲咩?所以喺呢度先要求訂立返投票門檻同通過%嘅準則。
- 討論最少一個月嘅慣例,使唔使改做第個時限?
- 我自己覺得唔使改。翹仔 (傾偈) 2021年9月13號 (一) 23:14 (UTC)
- @Deryck Chan:呢個我都冇咩問題,不過用「一個月」呢個字眼,而唔用實質啲嘅「日數」去寫明會有爭議嘅空間。例如你喺7月1號開嘅討論,喺8月1號就截止;你喺2月1號開嘅討論,喺3月1號就截止,兩者嘅討論時數都唔一樣,咁樣可能會話你唔公平喔。所以建議用日數去寫明嗰陣(30日),爭議空間都細好多啦。
- 有冇興趣引入「實習管理員」任命,例如投票可以有三個選項,包括「永久任命」、「支持X個月實習任期(3? 6? 12?),期滿再確認變成永久任命定係卸任」、「反對」(現時:只有「支持永久任命」同「反對任命」兩個結果揀)
- 我自己覺得需要唔大,但係揼個提議出嚟俾各位諗下。翹仔 (傾偈) 2021年9月13號 (一) 23:14 (UTC)
- 講真任命嘅話都未必一定係「永久」嘅,都要視乎期間有冇做過編輯管理動作,而點先至視乎有關活躍度,係要睇返維基元嗰邊嘅活躍程度指引。 Shinjiman ⇔ ♨ 2021年9月14號 (二) 01:20 (UTC)
- @Longway22:人地事務員都出到嚟講野,呢個例又係你提先既,點解唔理人地?唔係好禮貌喎。Akai 博士 (傾偈) 2021年9月18號 (六) 05:59 (UTC)
- 個人依家冇補充著。Akai呢度你係有意見補充嘅可直接評論,唔需要兜花園兜去第度 Longway22 (傾偈) 2021年9月18號 (六) 08:07 (UTC)
- @Deryck Chan:其實我覺得「實習管理員」嘅任免應該同通過%準則合併去考慮,如果支持%係介乎60%至74%(我當個通過標準降低去到60%先),就可以畀嗰位候選人做實習管理員先。至於做幾耐,我覺得半年係一個適合嘅標準。之後點樣判斷嗰位候選人由實習變做正式,又需要提提意見出嚟。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2號 (四) 18:49 (UTC)
- @Shinjiman、Detective Akai、Longway22: 點睇User:特克斯特呢個提議?即係:如果
80%75%以上支持,就無限期任命;如果60%-79%74%支持,或者有共識作出實習形式任命,事務員就可以決定臨時任命半年(已經有呢個技術功能),半年後再開多次申請做管理員。 翹仔 (傾偈) 2021年12月31號 (五) 13:36 (UTC)- @Deryck Chan:我嘅提議幾時有話過“如果80%以上支持,就無限期任命”?我係話 60%-74%先至實習,75%或以上就無限期,點解你會睇到我提出80%先無限期任免呢個提議出嚟?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31號 (五) 13:42 (UTC)
- @Deryck Chan:我睇@特克斯特嘅意思好似係「當支持嘅百分比響60% - 74%之間個陣,就實習半年」。對於特克斯特嘅意見,我覺得以三個月為起點會比較好。 Akai 博士 (傾偈) 2022年1月1號 (六) 09:33 (UTC)
- 嚴正反對繼續使用機械比例去決定埋人事任免嘅分級或期限,呢啲設定必須係有相當成熟兼複雜嘅社區參與同規程保障負責先可以實施,同時間根據本地黨羣化嘅明顯傾向,仲有隔離正有嘅檢討WMC時期主導社區運作可能埋彈弓啲推進,有必要重新檢討返相應所謂投票比例制度嘅可靠度,同時加深返對可能谷票或其他可能不當獲取共同利益行為嘅監察限制本地措施為先,透過相應嘅檢視流程去更靈活定奪返有關嘅任免案可能持續嘅效力相信會更好。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1號 (六) 11:24 (UTC)
- 個人依家冇補充著。Akai呢度你係有意見補充嘅可直接評論,唔需要兜花園兜去第度 Longway22 (傾偈) 2021年9月18號 (六) 08:07 (UTC)
- @Longway22:人地事務員都出到嚟講野,呢個例又係你提先既,點解唔理人地?唔係好禮貌喎。Akai 博士 (傾偈) 2021年9月18號 (六) 05:59 (UTC)
提出成立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
- @Deryck Chan:既然上面都討論到管理員嘅「任免」程序,既然有上任程序都好應該成立返個落台程序。粵維以往都唔係未出現過要求彈劾管理員嘅討論,往往都因為無政策而放生咗涉事管理員。參照en:Wikipedia:Requests for de-adminship同zh:維基百科:管理員解任投票,粵維社群係時候推動返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出嚟。有上台同落台呢個機制去審視返邊啲已經有成好幾次其他用戶對相關管理操守不滿嘅情況(例如濫權行為嘅討論,呢點都屬於係唔係罷免嘅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可以用呢個機制去畀社群判斷佢(相關管理員),到底係咪繼續適合做管理員,咁樣先係一個健康嘅社群。
- 對於呢個機制您有冇啲咩提議?Special:diff/46311,粵維似乎未夠人手似英文搞到個仲裁團,跟討論判斷去開唔開罷免案又得唔得?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2號 (四) 20:17 (UTC)
- 我建議參考英維唔少管理員自願參與嘅罷免機制(例如en:User:Deryck Chan/Accountability)。喺粵維可以變成政策。簡介:
- 有X個活躍用戶或者管理員聯署,就開始罷免討論;
- 罷免討論為時N個星期,超過一半合資格編輯支持罷免,罷免就生效。
- 翹仔 (傾偈) 2021年12月3號 (五) 00:02 (UTC)
- @Deryck Chan:不過係討論咗「提出罷免」呢樣嘢先,等有共識嗰次嘅討論去開「罷免討論」咁樣討論兩轉(即係似中維咁繁複);定係直接符合聯署要求,夠意見認為可以罷免該管理,就可以直接開「罷免討論」?
- 您提出嘅第二點都可以,始終呢度冇仲裁團判斷,唯有好似申請做管理員咁樣決定。
- 咁有冇話罷免失敗嘅話,喺三個月內暫時唔可以再提出罷免,最快要三個月後先可以?如果再失敗,都係同樣最少三個月後先可以?罷免失敗係咪同申請做管理員一樣,都係無限制該用戶嘅提出次數?不過都係要相隔一段時間。我見申請做管理員冇確切寫明再次申請需要相隔幾耐,所以呢度問下罷免要等幾耐(如果兩個機制都開始明文寫返相隔嘅時間)。
- 以上。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3號 (五) 19:49 (UTC)
- 我建議參考英維唔少管理員自願參與嘅罷免機制(例如en:User:Deryck Chan/Accountability)。喺粵維可以變成政策。簡介:
- @Deryck Chan:我覺得你畀嘅英維個人空間,都可以翻譯做粵文,之後變做政策。即係罷免條件嘅一部分。我建議您先去Wikipedia talk:申請罷免管理員打草稿,整返個格式編排先。始終罷免管理員,剩係中維同英維個機制已經好唔同。難以直接複製人哋(是但一邊維基)嘅格式落嚟。建議參照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嘅格式鋪排整返個出嚟。咁樣喺度變咗打草稿,唔係有效率嘅做法。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5號 (日) 15:55 (UTC)
- 對於呢個機制您有冇啲咩提議?Special:diff/46311,粵維似乎未夠人手似英文搞到個仲裁團,跟討論判斷去開唔開罷免案又得唔得?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2號 (四) 20:17 (UTC)
- @Shinjiman、Detective Akai、Cangjie6、HenryLi: 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有草稿喇。你哋有傾過呢一輪管理事務政策修訂,所以麻煩幫下眼,去Wikipedia:城市論壇_(政策)#確立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講下支唔支持確立做正式程序。(其他有參與呢個討論嘅人已經ping咗。)翹仔 (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2:43 (UTC)
提出實驗Wikipedia:事務管理評價
依照返依家本地實質嘅參與比例同黨羣化問題、仲有事務各種本身都係顯現咗谷票(鬥人多)同唔合論證比例嘅氣象,唔認為適宜再簡單用變相容許谷票嘅形式去運作部分表面授權程序,如下邊個人經已提出嘅大清洗問題所講到嘅一樣,應首先設立針對整體嘅事務員&管理員層面做出評定,唔係經谷票形式而係經衡常嘅議案或固定(WP)案機制,若果唔約束返本身就走開邊鋒嘅畸形發展,粵維就會同其他站點一樣係陷入任意一統化兼黨爭化嘅更深層而不能自拔。簡單羅列返擬定嘅版面結構
- 說明版面主要針對事務員同管理員,夾其他關聯授權&受權人嘅對應事務行為,做出常規評估同關聯站點嘅目標討論;
- 預訂評價嘅方向,行使特定權限、共識代言權、新丁唔同取態、專業知識方向、普通禮節、循例破例立例等嘅唔同解釋等多方面嘅表現;
- 預訂嘅可開展評估嘅process,包括judgement、common sence同conclusion可呈現嘅幾樣model;
- 常規嘅參照鏈接同衍生、延伸嘅貼士說明。
- 暫定以上。
——Longway22 (傾偈) 2021年12月4號 (六) 02:46 (UTC)
- 我覺得如果開埋管理員罷免機制嘅話,就冇需要又開多版。普通評價可以喺 user talk、議題相關討論版、或者Wikipedia:管理員留言板講。 翹仔 (傾偈) 2021年12月30號 (四) 23:28 (UTC)
- 呢個概念似係一啲Wikipedia:請求註解或者Wikipedia:請求評論(en:Wikipedia:Requests for comment)?如果係嘅話,唔應該只係覆蓋事務管理層面上面,而係將覆蓋面加埋喺一啲喺編輯上面有爭議嘅情況,而且係上面翹仔所講過嘅版都未能夠解決得到問題嘅情況。 Shinjiman ⇔ ♨ 2022年1月20號 (四) 02:18 (UTC)
針對外文方面嘅開文命名爭議嘅處理
呢部分延續返呢排部分所論同外文方面有關嘅爭議,議題部分可同譯名方法嘅梳理再相互對照下,另外依家有心人開立咗Wikipedia:外文人物唔加點同加點指引應該係亦有一定代表返部分參與編輯嘅意見,不過上述可能都係未必顧及到適當需要衡平嘅多方因素,
如果係要訂立一個全新而唔係普世範圍有例可循嘅(審查編輯)規範,尤其係可能針對到一啲淨系本地獨有嘅編輯情況,係應該非常審慎同保持持續嘅校驗,就著可能有嘅規條化實踐認為會進一步影響到本地編輯嘅廣泛思維進路,呢度就提點返多方參與人都必要有相當嘅共同商議同制衡等衡平嘅思路同協作,盡量就細微問題保持開放同多元嘅框架思路,避免規制化可能引發更多嘅爭議同矛盾。——Longway22 (傾偈) 2021年9月12號 (日) 01:42 (UTC)
濫用谷票機制等進行大清洗嘅問題
認為本地由唐文、唐字等案度反映咗本地所謂部分管理人等引用「民意」嘅名義進行顯而易見嘅大清洗,事實反映本地包括部分長期管理氛圍度係唔係透過返多方嘅因素、理據同邏輯等去到有效處理返維基運作嘅情況,WMC活躍時期前後嘅情況發展、正正係反映到當谷票機制被群體濫用而唔得到公正機制嘅處理時候,以所謂「程序正義」、「民意(谷票)所想」等等冠冕堂皇嘅說辭、唔同嘅少數編輯人等都會被打擊同封殺,而成個嘅維基機制由於管理本身嘅不作為同相互包庇等等嘅因素、只有非常少數敢於干預嘅管理人先會直面成個機制嘅腐敗化,但係難以扭轉到一個冇公允檢視同制衡嘅系統繼續反复咁重演對「少數」嘅打擊——
選舉門檻唯一睇極大比例嘅人數機制,係現實啲廣泛領域度需要個可有體系代表度嘅代表情況時先至可以話合適,維基管理情況以多年持續殭屍化、機械化、官僚化、結黨化等等嘅根深蒂固啲狀況、乃至成為一啲不成文嘅「傳統」,係對本身自由開放同獨立自主嘅維基生態有持續嘅滲透破壞,尤其本身細站嘅程序度,唔應該係睇咩谷票或者威權等等嘅路數,尤其睇到咗WMF對WMC展開行動後「開創」嘅先例,應該係知道,中文圈關聯站點啲事務管治只要係處於中共超限戰嘅情況下、就難以衡常達成有效嘅「自治」狀態,同時重大嘅決定同運作等等係唔可能放心由自治體內部去自行判斷同執行嘅,因為本身站點所處嘅背景成分、知識質素、參與大方向、多方比例控制等等根本唔同甚至有唔少缺失,加之本編原本提及同依家強化埋嘅各種風險因素、必須係限制返本地管理權力(可能仲係成個中文關聯圈度啲站點)嘅可能權威度。
包括係事務選舉、編輯爭議個案等等入邊,有關投票授權程序嘅有效度同權威度等等就係呢個情況下,必須考慮到適當限制同禁制,因為點人數嘅濫用度係顯然唔受任何約束,同時候必須制訂週期嘅管理事務考核、方便評估包括新任同長期嘅事務員管理員等嘅作為同技能,兼檢視有關谷票授權事務方向啲政策嘅作為利弊等等,訂立返一個對事務發展嘅檢視數字,計算比對返處於唔同授權結構情況下嘅事務變化成敗,係會有咩預計效能同返維基啲目標進路有幾多嘅差異或相同點。呢個係暫時提出嘅一啲睇法。 Longway22 (傾偈) 2021年11月10號 (三) 02:53 (UTC)
改善人事任免討論排版
上次喺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Z423x5c6嗰度,Akai喺投票完咗後問點解冇人嚟結案,之後畀Longway君拎咗去Wikipedia:管理員留言板#嚴重質疑2021年9月Z423x5c6選舉案「通過」嘅公信度話。之後User:Shinjiman嘅回答係「如果有其它嘅回應。亦應該要盡快提出」,咁呢度請問一下,回應嘅意思係咪包括埋過咗「原定時間」(9月8號嘅12:44)後嘅投票都計數?過咗之後嘅投票都會接納同接受,並計入最終結果到?有冇呢個意思?
我睇返以前Cedric選管理員嗰陣,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Cedric tsan cantonais,User:SC96都話成5個月都仲有得投票。
有見及此,所以我呢度提議將早年管理員Lam3011開嘅Template:VoteState加入申請同罷免管理員/事務員(即係所有人士任免相關嘅)討論同投票個版度,日後事務員一開啟討論+投票嗰陣,直接輸入開啟同完結嘅參數就得,避免好似Akai咁畀人提出質疑,引起不必要嘅爭議。
可以參考下zh:維基百科:申請成為管理員/Sidishandsome一例咁,有個模方面易明。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31號 (五) 15:15 (UTC)
英維政策升格本地正式政策集中討論
機械人政策
如題,希望一啲已經落實好耐,大家都肯去遵守嘅政策正式定落嚟做粵維本地政策。cf Category:英文維基百科正式政策
首先想討論嘅係Wikipedia:機械人同Wikipedia:機械人政策,兩篇都已經譯好咗做粵文,而且本地都已經有幾隻機械人,亦都有遵守呢兩版嘅政策,我諗可以直接升格做本地正式政策。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4號 (二) 05:55 (UTC)
編輯戰
第二彈:Wikipedia:編輯戰。入邊雖然短,但係已經無哂英文,可以升咗做本地政策先,之後想加嘢就再商量。
不過呢度我有個少少嘅提議,就係參考英文版本,加入「Any appearance of gaming the system by reverting a fourth time just outside of the 24-hour slot will usually be considered edit warring.」,即係話,一日內反轉三次,第二日即刻反轉第四次都會被判斷成Edit war。——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20號 (四) 01:51 (UTC)
- 喺例外情況之中,我仲有另一個提議,就係喺第3點入面,參考英文版本 "Revert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banned users in violation of a ban, and sockpuppets or meatpuppets of banned or blocked users.",將被禁止嘅用戶一括包埋入面,至於有關嘅禁止政策,之後亦都可能會有所增補,以反映日前發生過嘅事件狀況。 Shinjiman ⇔ ♨ 2022年1月20號 (四) 01:59 (UTC)
- @Longway22:(Special:diff/1769763)我就認為編輯戰目的都係防止篇文短時間內不停地被大家互相取消修改。冇咩必要拉長去到超過24個鐘外(先唔講時間性都會有爭議呢類情況),局部取消編輯都會被封鎖。喺某啲爭議較大嘅文章入面,隔幾日、一個禮拜都可以再改,冇咩強烈理由見到就算呢種情況取消編輯(連局部取消)亦會加監封鎖。繼續用返現行規則就可以。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1月28號 (五) 23:14 (UTC)
- 支持升格,同埋支持加埋特登等到第二日先至還原第四次都可能判定係打緊編輯戰嗰句頭盔。另外,下面嗰堆例外之後,我提議再加多句「明顯嘅嘢應該係冇乜爭議嘅。如果搞到因為爭拗明唔明顯而反轉嚟反轉去嘅話,就唔好繼續反轉喇,停一停,喺討論版傾下,同埋搵其他編輯幫眼啦。」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5號 (二) 22:24 (UTC)
求證得到
加埋:WP:求證得到。都係已經譯好。——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6:35 (UTC)
- 睇返Talk:單曲嘅爭議,應考慮返具體本地情況追加修訂,依據返依家資訊審查嚴峻化情況要有充分嘅豁免條款,避免被利用成進一步限制本地編輯嘅工具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8:46 (UTC)
- @Longway22:你有咩提議?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8:54 (UTC)
- 就呢家啲情況變化講,若果要升格求證版,私人出版、堅定流/公信力同其他語言嘅料呢幾part都要大改,一個就係信源方面,留意到嘅話呢一陣經已喪失咗同英文背景環境一樣嘅多樣化信源資產、所以連帶影響埋信源成分啲因素,仲有外文料因素,相應就係倒轉咗同英維方面啲情況,有如下幾個查證版建議追加嘅修訂:
- 相當情況下會要優先用外文料,中文料非必要唔會係優先選擇;
- 非主流、私人或個人出嘅料,相當情況下可能會有高過(中文)主流機構啲料嘅公信度;
- 堅同流嘅判明要多種考慮到所處資訊流通背景啲變動,某啲情況必須係要大工夫平衡返查證過程本身可能受現實箝制影響嘅因素,唔可以堅硬要求所有查證過程係可能完美達成既定嘅流程。
- 暫有以上幾個要點。——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9:12 (UTC)
- 我唔認為「外文」好過中文,但係呢度粵文主場,中文都係外文。我改咗嗰一段,大家睇下。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5號 (二) 20:01 (UTC)
- 回應User:Longway22、翹仔:暫時嚟睇好似都有共識,1. 參考資料語言:粵文>(中、英、其他常用語言)>(唔太常用嘅語文),翹仔亦都加咗呢點入去,呢點可以話係處理咗。
- 2. Longway提到嘅公信度問題,我提議開一個「參考資料可靠程度一覽」,集中討論唔同機構啲料嘅可信程度、機構背景等等,類似英維en:Wikipedia:Reliable_sources/Perennial_sources咁樣,不過做呢樣嘢可能要好多人力物力。 ——Z423X5C6(傾偈) 2022年4月18號 (一) 06:22 (UTC)
- 我唔認為「外文」好過中文,但係呢度粵文主場,中文都係外文。我改咗嗰一段,大家睇下。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5號 (二) 20:01 (UTC)
- 就呢家啲情況變化講,若果要升格求證版,私人出版、堅定流/公信力同其他語言嘅料呢幾part都要大改,一個就係信源方面,留意到嘅話呢一陣經已喪失咗同英文背景環境一樣嘅多樣化信源資產、所以連帶影響埋信源成分啲因素,仲有外文料因素,相應就係倒轉咗同英維方面啲情況,有如下幾個查證版建議追加嘅修訂:
- @Longway22:你有咩提議?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8:54 (UTC)
- 我對中文優先原則有啲意見,但基本上支持Wikipedia:求證得到升格。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5號 (二) 20:03 (UTC)
- 意見:
1. 2022年4月17號之前嘅版本應該係對應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Verifiability 2007年6月版本(大約),但係兩者一比,粵維版本有啲地方係譯錯或者詞不達意,例如verifiability係可查性,唔一定等於「堅」(可以解做「唔會有錯」),「流料」應該改做「搵唔到可靠出處」之類,如果係以前有共識「Wikipedia:求證得到」響某啲地方唔跟英文維基百科就另計。
2. 對於2022年4月18號嘅修改,有啲地方睇唔明,例如「普世背景環境嘅多樣化信源資產基礎」。
--Mewaqua (傾偈) 2022年5月26號 (四) 18:17 (UTC) - 支持升格。唔重要嘅人 (傾偈) 2022年5月27號 (五) 12:45 (UTC)
標題習慣
呢排都有好多對外文名嘅討論,想借呢個機會集中討論,釐清返中間一啲模糊嘅地方,並將討論結果確立為政策。
相關政策:WP:標題習慣、WP:外文人物唔加點同加點指引
討論點:
- 外文人物名,幾時可以用姓嚟做標題,幾時需要用全名?如果用全名,個姓幾時做redirect,幾時做搞清楚?
- 加點與否嘅問題,當年嘅君子協定係「有點唔好減,冇點唔好加」。但係嚟度所謂「無加點空間」嘅情況,即係只係用姓嚟做標題嘅情況,「冇點唔好加」嘅詮釋係點,可唔可以套用落嚟?
- 歡迎加入其他討論點
——以上——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15號 (日) 14:15 (UTC)
- 多謝Z423x5c6幫手開個討論。我先畀少少意見:
- 我建議應該以粵語使用者(包括粵文地區嘅媒體)日常用法做考慮因素,如果只係提起個姓,大多數粵語使用者都知道係講緊邊個人,就可以用姓嚟做標題,而家WP:標題習慣「歐美人」一節嘅「牛頓」、「朗拿度」同埋「用姓做文題」嘅「愛因斯坦」都符合呢個原則。而以外嘅情況可以用返全名,姓就做搞清楚版。至於「姓redirect去全名」嘅做法,只係響「一律用全名」先至有機會用得著,如果粵維繼續容許比較出名嘅人可以就咁用姓做標題,就唔會出現需要「姓redirect去全名」嘅情況。
- 我建議如果出現有需要由「姓」搬到「全名」嘅情況,應該先睇原作者開其他人物文嘅習慣,如果佢無用過點,符合「冇點唔好加」原則,就應該用無點版本;如果佢有用開點,就應該用有點版本;如果佢有啲有點有啲無點嘅特殊情況,就唯有交由搬文者自行決定。--Kowlooner (傾偈) 2022年5月15號 (日) 14:55 (UTC)
- 不敢居功,多謝Kowlooner賞面賜教。
- 可能我上邊講得有啲唔清楚,後半部份我想問嘅係,如果已經確定咗某一個姓係多過一個人出名,個個都要用全名,咁呢個時候要點樣判斷個姓自己係redirect去最出名嗰個人,定係做平等搞清楚?或者我再整理一吓,喺我嘅設想入邊係有三個可能性:
- 一個人勁出名,直接霸咗個姓,其他人用全名。
- 一個人勁出名,但係都有其他人出名。姓會redirect去最出名嗰個,再有一個「姓 (搞清楚)」。
- 有幾個人出名,「姓」呢一版已經係搞清楚。
- 理解你提出嘅做法係尊重開文人,但係我有幾個問題,
- 可能我上邊講得有啲唔清楚,後半部份我想問嘅係,如果已經確定咗某一個姓係多過一個人出名,個個都要用全名,咁呢個時候要點樣判斷個姓自己係redirect去最出名嗰個人,定係做平等搞清楚?或者我再整理一吓,喺我嘅設想入邊係有三個可能性:
- 不敢居功,多謝Kowlooner賞面賜教。
- 我認為如果出現「個個都要用全名」,代表無一個人係特別出名,姓就唔應該redirect去任何一個人,而應該開搞清楚版。亦即係我心目中只會有上面第一種(姓由一個人直接用)同第三種情況(姓係搞清楚版),唔會有第二種(姓係個redirect)。
- 我唔覺得要檢查開文人習慣好麻煩,貢獻篩選返主空間(百科文空間)開新版嘅編輯,多數情況下都好易搵。至於「原作者開嘅所有人物文都係只用姓」嘅情況,如果引用「君子協定」入面「無點唔好加」,結論就係唔用點,不過呢個詮釋對支持加點一派又未必肯接受;但如果由搬文人決定,又要擔心變相鼓勵任何一派為咗推廣有點或者無點,積極搵啲本嚟只用姓嘅文搬去全名。所以呢個情況確係幾難搞。--Kowlooner (傾偈) 2022年5月29號 (日) 13:33 (UTC)
所謂「君子協定」資料整理
註:由於訂立所謂「君子協定」嗰陣我仲未入粵維,如果資料有錯漏,煩請咁多位老用戶指正。
當年嘅討論:Wikipedia:城市論壇_(政策)/歸檔/2014年12月#再論間隔號,已經有用戶提出,由「淨係用姓」(現時所謂嘅「無加點空間」)改做「名+姓」係有爭議,並提出咁樣搬嘅話係可以當新文,由搬文人決定。下邊有一段用戶User:WikiCantona(我睇嚟)相當語無倫次嘅留言,再下邊有另一位用戶表示中立。之後就無人留言啦。
然後就到近年嘅討論,討論散佈咗喺好多版,唔再逐一引用,整理如下:
- 大部份都同意,如果本身已經係名+姓嘅話,無點唔好加,有點唔好減。
- 就原本淨係用姓,搬去名+姓而言,大家同意當年嘅協定係有漏洞,暫時見到兩個解決方案嘅提議:
- 搬文人決定
- 搬文人需要搵返開文人嘅習慣,跟返開文人嘅意願
喺呢度,我建議集中討論呢兩個解決方案嘅優劣,如果最後可以達成共識嘅話,就將佢寫成政策,避免之後再有爭拗,可以提升粵維寫文效率。——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2號 (日) 19:05 (UTC)
講在生嘅人
WP:講在生嘅人好似都已經好詳盡,可以搵時間review一次,之後升格。——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17號 (二) 11:15 (UTC)
重提「楔位文章」改名
楔(sit3)位文章根本唔係一個詞語嚟,亦都同想表達嘅「stub」、「小作品」意思無關,希望社羣集思廣益,諗過一個好啲嘅名,改咗呢個唔啱用嘅名佢。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9號 (日) 12:56 (UTC)
- 可以睇埋Wikipedia talk:楔位文章嘅先前討論。 Shinjiman ⇔ ♨ 2022年1月12號 (三) 08:25 (UTC)
- 我自己覺得「楔(sip3/sit3)位」係軟件工程界「stub」幾直觀嘅對應譯法。「小作品」就真係唔同思維進路。你有咩提議? 翹仔 (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0:21 (UTC)
- @Deryck Chan、Z423x5c6:既然「sub-stub」叫做Wikipedia:超短文,咁點解「stub」唔乾脆翻譯做「短文」?咁樣最容易理解。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11號 (五) 21:04 (UTC)
- @Z423x5c6:「Short pages」嘅「pages」其實應該要譯做「短頁」就真。而事實上喺「短頁」嘅文章長度全部都係符合「短文」條件,仲要一個喺「Special」空間度,一個係用「Template」同「分類」形式展現,兩者用嘅空間根本差好遠,咁都好攞嚟話撞咗會傻傻分唔清。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19號 (六) 05:31 (UTC)
- @Z423x5c6:「細楔」或者「細攝」呢啲連網上揾都幾乎冇任何結果解釋得到有「超短文」呢個意思就無謂用,呢啲自己憑住「楔」演變出嚟嘅字,仲衰過所謂嘅「唐字」。就算有人提「迷你楔」/「迷你攝」都會反對咁寫。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19號 (六) 05:31 (UTC)
- 粵語也可稱「小作品」和「小小作品」,無必要設立如「短文」、「超短文」或「楔位文章」等等多餘詞彙。 Emojiwiki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00:53 (UTC)
建議廢除成個制度,皆因過時兼夾無功無用,純粹抄早年英文維基百科。如今文章長短已有電腦統計,有表列晒超短文,已經唔使人手做。有專門需要,亦可以寫機械人做。加咗個模,都唔會吸引人加長。興趣一到,自然有人會加長。維基友實在無必要勞心枉花時間。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3號 (一) 01:02 (UTC)
- 係有表列晒超短文,但係佢唔識分類。比如我讀數嘅,會有興趣改善啲math-stub,有個Category:Math Stub會對我有用。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3號 (一) 13:40 (UTC)
- 就由「類」同文章長短去判斷,專題交畀機械人程式做,甚至係軟件本身可以做。故此,根本就唔使人手逐個去做。兼且,人手做會做漏,或者過時,成效唔多。人心力同時間有限,本應花喺寫好內文。啲重覆、無趣味事,就交畀程式做。而且唔單止超短,有必要其他長短都會可以整表。專題咁做,反而更加全面。只要寫成,無論乜專題都有可用到。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5號 (三) 00:28 (UTC)
- 可以睇睇英維論文en:User:Grutness/Croughton-London rule of stubs,解釋咗點解單純用機械人去分辨stub唔太可行。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7號 (五) 06:51 (UTC)
- stub擺明ill-defined,定義含糊不清。有啲認為長短,有啲認為全面。
- 若以全面為準,有啲題目,寫千字都唔夠全面。啲人又會覺得,無理由叫stub,至終都返去長短。stub亦即超短文。
- AutoWikiBrowser半機械編寫,直情見長啲就移走stub。
- 所以篇文所謂第三則,講到好理想,實際上啲人用長短決定,全面與否唔會理。文中例長度,根本無人當做stub。
- 好似Meta內List of Wikipedias by sample of articles。就用長短定義stub。程式已經做緊嘢。
- 成個stub制度,直接廢除就得。既然可以電腦做,何必要勞心勞力。 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9號 (日) 19:00 (UTC)
- 可以睇睇英維論文en:User:Grutness/Croughton-London rule of stubs,解釋咗點解單純用機械人去分辨stub唔太可行。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7號 (五) 06:51 (UTC)
- 就由「類」同文章長短去判斷,專題交畀機械人程式做,甚至係軟件本身可以做。故此,根本就唔使人手逐個去做。兼且,人手做會做漏,或者過時,成效唔多。人心力同時間有限,本應花喺寫好內文。啲重覆、無趣味事,就交畀程式做。而且唔單止超短,有必要其他長短都會可以整表。專題咁做,反而更加全面。只要寫成,無論乜專題都有可用到。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5號 (三) 00:28 (UTC)
確立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
管理員罷免程序傾咗幾個禮拜,而家個草稿基本上定案,所以我而家正式提出確立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程序。程序簡介:
- 三個合資格編輯聯署,就會啟動七日罷免答辯期;
- 答辯期滿就開始30日罷免投票期;
- 自動確認用戶可以投票,支持罷免票多過支持留任票就算罷免成功。
希望大家喺度留言,支持定反對確立呢個罷免程序。有共識就結案,至少擺兩個星期,至多擺兩個月。
- 我提議加入:如果被罷免,而無推翻罷免嗰陣提出嘅證據嘅話,一年內唔可以選管理員。同「一年內唔好提同一個罷免案」相對應。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5:33 (UTC)
- 呢度提出修正案,要求本地確實考慮返本身點人頭喺當刻同過往、喺中文圈經已出現嘅種種人海化等問題度顯出嘅弱點,必須防止可能導致ochlocracy嘅情況惡化。至低係要修訂明確考慮ochlocracy啲因素去制約返單一點人頭可能重演嘅效果。——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20號 (四) 09:45 (UTC)
- 睇嚟依一刻,多數人都支持要訂立罷免制度,但係對於幾點程序細節仲未有共識。麻煩返去Wikipedia_talk:申請罷免管理員#第二輪討論繼續執。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6號 (三) 09:50 (UTC)
- 如果給自動確認用戶投票可能會造成傀儡或真人傀儡投票的情況,儘管不是粵語維基人,仍然對此案表示反對。 Emojiwiki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00:50 (UTC)
- 但對設立罷免管理員機制表示支持,如無將會出現管理員濫權而同時社群無共識如何罷免的現象。 Emojiwiki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00:52 (UTC)
- 我個人都認為『自動確認』呢個門檻會唔會設得大廣呢?如果係將個要求改做『延伸確認』唔知可唔可行呢?(目前喺英維嘅延伸確認門檻係30日500次) Shinjiman ⇔ ♨ 2022年2月17號 (四) 01:02 (UTC)
- 30日我覺得可以,但係500次編輯可能對於粵文維基百科要求太高,未必可以。 Emojiwiki(去唐文維基百科傾) 2022年2月17號 (四) 01:41 (UTC)
- 唔知有冇工具可以搵得到成個網站入面,有幾多用戶嘅編輯數去到幾多?對一位一位嘅用戶就可以搵得到,但唔知有冇對成個網站搵計數嘅工具呢? Shinjiman ⇔ ♨ 2022年2月17號 (四) 02:42 (UTC)
- 2018年之前有詳細數據,但而家唔再公佈 [2]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15:35 (UTC)
- @Shinjiman:請問你具體需要乜嘢數據?我可以幫手寫個數據庫query。H78c67c·傾偈 2022年2月18號 (五) 03:22 (UTC)
- @H78c67c:係需要睇返『自動確認』(冇記錯嘅話應該係4日10次)同埋將來可能新設嘅『延伸確認』權限(假設以30日500次做界限)嘅總用戶數,對呢個網站之中全部用戶嘅比例,比較兩者嘅用戶數會差幾多位。 Shinjiman ⇔ ♨ 2022年2月18號 (五) 03:55 (UTC)
- @H78c67c:睇吓呢兩件查詢準唔準先,Quarry 62509係計自動確認用戶,目前有3414位;Quarry 62510係計以30/500做界限嘅用戶,目前有148位。 Shinjiman ⇔ ♨ 2022年2月18號 (五) 04:48 (UTC)
- 唔知有冇工具可以搵得到成個網站入面,有幾多用戶嘅編輯數去到幾多?對一位一位嘅用戶就可以搵得到,但唔知有冇對成個網站搵計數嘅工具呢? Shinjiman ⇔ ♨ 2022年2月17號 (四) 02:42 (UTC)
- 30日我覺得可以,但係500次編輯可能對於粵文維基百科要求太高,未必可以。 Emojiwiki(去唐文維基百科傾) 2022年2月17號 (四) 01:41 (UTC)
- 畀少少意見:「30/500」可能太高,但「高」就係指「500」,反而「30」就比較低。我會建議粵維嘅「延伸確認」門檻唔跟預設嘅「30/500」,而係調整到「90/200」,我覺得參與夠3個月、編輯夠200次嘅人,應該都會對粵維嘅情況有一定嘅理解,夠資格參與粵維重要嘅投票。另外,非官方嘅Wikiscan可以睇到用戶編輯數排名,當然無開Quarry咁準,但都算係個方便嘅參考。(嗰版顯示超過200次編輯嘅用戶有327個。)--Kowlooner (傾偈) 2022年2月20號 (日) 13:30 (UTC)
- @Deryck Chan:其實用每季去計,就算連對粵維認識多嘅用戶都唔係夠,例如Special:貢獻/Mikedou。再唔係就返返去Deryck最初提議嘅用自動確認用戶做門檻,冇必要用一個嚟自中文維基、但喺粵維編輯量少嘅用戶,去提出一個準則,之但係佢又對粵維編輯情況唔理解,畫蛇添足,到時搞到連對粵維都有認識嘅用戶,唔符合投票門檻,咁就搞笑啦。反對用每季XX次編輯數呢個提議。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23號 (三) 05:51 (UTC)
- @Deryck Chan、Z423x5c6、Kowlooner:呢度係傾係咪支持或者反對罷免機制嘅成立。有啲用戶喺確立係咪推出呢個機制時候先話某啲內容有問題,呢個步驟應該係喺舊年12月尾開啟討論嗰陣就應該要傾,點解某啲用戶變咗喺呢個時候+呢個位置度傾?唔係應該去Wikipedia talk:申請罷免管理員度傾咩?
- 依家睇嚟都有共識推出呢個機制。而「有共識就結案,至少擺兩個星期,至多擺兩個月」呢句,共識我覺得有,而仲有大概10日就應該要結案,將呢個機制出爐。咁投票門檻唔同意見嘅問題,又點處理好呢?定係如期喺3月18號先推出呢個機制先?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3月8號 (二) 12:58 (UTC)
- @Deryck Chan@Z423x5c6@特克斯特:投票準則方面,用每季度咁計,自己都未必得。不如用返自動確認用戶準則啦。或者用總編輯數都唔錯。Akai 博士 (傾偈) 2022年3月15號 (二) 09:36 (UTC)
- 我諗自動確認就ok,另外,係咪User:Deryck Chan或者User:Shinjiman負責結案? ——Z423X5C6(傾偈) 2022年3月19號 (六) 09:49 (UTC)
結案
先講結論:通過確立現時草案版本做正式政策;細節可以容後再提案改。結案詳情:
- 第一件事,我潛咗個幾月水,搞到有人擔心,要講聲唔好意思。我純粹係線下事忙,成個月唔得閒編輯。
- 二月中嘅時候,我睇當時討論,個確立表決冇乜人理,又有未達成共識嘅提議,所以我以為冇共識,發還再執。但跟住呢個幾月,多咗幾個人過嚟話,係時候結案確立制度。你哋嘅留言,我而家先睇到,唔好意思。其實各位唔使等我。就好似罷免程序方案噉,維基精神之下,本來嘅負責人唔得閒、唔應機,其他編輯可以按程序代為結案。下次真係唔使等我。
- 而睇埋近期嘅留言,我睇到真係有共識要快啲確立程序。有啲細節未係完全有共識,但大多數參加討論嘅編輯都覺得確立而家個方案好過繼續拖。
- 至於近期提議嘅細節修訂,可以之後再傾,主要討論點係:
- 對於投票留言,有冇最低要求?擺低「支持罷免」四個字就夠,定係要講多兩句?
- 投票資格使唔使喺粵維度身訂造下?
我而家去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拎走個提議模,表示程序生效。翹仔 (傾偈) 2022年4月3號 (日) 22:50 (UTC)
- 有人問所以補多一句:我上面話「之後再傾」嗰啲細節,喺未有新討論共識之前,計《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而家嘅內容有效。翹仔 (傾偈) 2022年4月18號 (一) 21:57 (UTC)
跟最新LSHK釋粵拼標調原則還原上標標調成正常標調
香港語言學學會(LSHK)有新釋畀粵拼標調原則喺05-03-2022講到嘸推薦上下標粵拼聲調,因有傷害到粵拼聲調嘅可讀性。建議喺維基百科應跟LSHK所釋正常噉標調喺音節尾。噉子做理應會改進啲聲調嘅可讀性特別係喺Template:Ruby啲振標細字情況下。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3月5號 (六) 19:33 (UTC)
- 係啊,{{jpingauto}}都應該改返。——Z423X5C6(傾偈) 2022年3月6號 (日) 05:53 (UTC)
- 噉幾時得喐手呢?涉及到templates+文章都好多噉。好似冇乜人發表意見。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3月9號 (三) 22:25 (UTC)
- 改還改,仲要睇吓要點樣處理Category:用咗sup標記嘅調號上標模嘅遺留問題,定係有需要嘅話開一個新嘅類? Shinjiman ⇔ ♨ 2022年3月10號 (四) 00:59 (UTC)
- 仲有,用CSS形式套用顏色亦係一個可行嘅做法,可能要開一個新嘅CSS class嚟處理。 Shinjiman ⇔ ♨ 2022年3月10號 (四) 01:47 (UTC)
- 個類已經人手清咗。 ——Z423X5C6(傾偈) 2022年3月10號 (四) 06:21 (UTC)
- 我會支持1.冇設任何樣式(首選); 2.粗體(但本身字已經粗體嘅話就會冇有分別)。維基百科顯示字帶顏色(除開[[]]之類)會有啲奇怪?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3月10號 (四) 09:11 (UTC)
- Ngo5 njing4 wai4 gwai1 gan1 git3 dai2 zi2 hai4 duk4 gwaan3 mi4 duk4 gwaan3 man4 tai4 nje2. Zi3 siu2 ngo2 duk4 zing3 coeng4 Jit4 ping3 mau2 jau2 zoeng3 ngoi4. (我認為歸根結底只係讀慣未讀慣問題咡。至少我讀正常粵拼冇有障礙。)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3月10號 (四) 09:17 (UTC)
- 一隻月嘞,冇異義就喐手嘞…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4月9號 (六) 09:02 (UTC)
- 噉幾時得喐手呢?涉及到templates+文章都好多噉。好似冇乜人發表意見。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3月9號 (三) 22:25 (UTC)
唔活躍機械人
今次想重提返我2020年尾提過嘅唔活躍機械人問題。
「 | 粵維呢一刻有89部機械人,當中有唔少幾年都無做過任何嘢,譬如係AlleborgoBot,上一次編輯係2010年8月嘅事。亦有一啲用完即棄嘅機械人,譬如係Amolbot。更重要嘅係,好多呢啲唔活躍嘅機械人,主要工作係維修interwiki,但自從維基數據取代咗interwiki嘅功能之後,呢啲bot就變得無乜用處喇。既然啲bot都無用,好唔好revoke佢哋嘅機械人權限呢?
|
」 |
——我,2020年 |
機械人編輯可以唔顯示喺最近修改度,萬一呢啲唔活躍嘅機械人俾人盜用嘅話,可以做成頗大破壞。另外,@Shinjiman:,睇返你嘅留言,我發現英維嗰邊如果機械人兩年無動作嘅話係會攞走支旗,中維嗰邊係一年。 H78c67c·傾偈 2022年6月12號 (日) 04:22 (UTC)
- 同意兩年唔活躍除權,睇齊返管理人員權限都係預設兩年唔活躍除權。--Kowlooner (傾偈) 2022年6月12號 (日) 12:3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