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城市論壇

歡迎嚟到城市論壇。呢一組頁面係用嚟討論有關技術問題、政策,同埋維基百科嘅運作,分成五個地方。

呢版唔係用嚟做討論。請用下面嘅表去搵出最適合嘅部份貼文,或者貼喺「雜項」部份。請喺有關嘅版度貼文時簽名同埋加上日期(用~~~~或者喺編輯工具列中撳一下簽名掣)。

城市論壇小節

Edit-find-replace.svg
政策
監察
去討論現有同埋建議嘅政策

Preferences-system.svg
技術
監察
去討論技術性問題。有關wiki軟件嘅臭蟲報告請用Phabricator

Dialog-information on.svg
提議
監察
去討論同政策無關嘅提議。

Tools-hammer.svg
諗法實驗室
監察
喺貼俾社群之前提議討論諗法同埋嘗試搵有關問題嘅解決方法

Help-browser.svg
雜項
監察
去貼唔能夠符合任何類別嘅信息

一次過去睇城市論壇所有嘅部份

Hyperlink-internet-search.svg
唔使等到星期日嘅中午十二點,亦都唔使拎張飛,隨時隨地都可以嚟呢個論壇度討論維基百科嘅大小事情 []
呢個地方就好似一個熱廚房噉,當有人討論一啲議題嗰陣,呢個論壇係會搵嚟一啲嘉賓或者台下觀眾發言去改善佢哋嘅嘢。
其它幫手同埋討論位置
我想…… 去邊度
一次過瀏覽晒全部「城市討論」嘅議題 城市論壇 (全部)
知道點用維基百科 幫助櫃枱
查詢特定嘅事實(例如邊個係第一位教宗 詢問處
為某篇文章提出建設性嘅批評 同儕互評
幫手解決某一篇文章所引起嘅爭執或者投訴某用戶行為 請求意見
喺某篇文章加上您嘅評論 文章嘅對話頁
睇其他維基媒體嘅計劃 元維基
知道點樣喺一本書或雜誌度引用維基百科 引用維基百科
報告複製自維基百科內容嘅網站 鏡像同埋分叉


爾度係城市論壇(全部)嘅頁面,係會列出現時所有嘅討論以便閱讀。去城市論壇睇吓城市討論嘅部份,又或者撳吓小節嘅編輯連結去表達你嘅意見。要睇吓喺爾頁嘅全部修訂,撳喺上面嘅歷史連結,並依照螢光幕嘅指示。

[1](去睇響城市討論部份嘅最近更改)


多過7日嘅討論(根據最後嘅評論)會移到每部份嘅分頁(叫(小節名)/歸檔)。爾啲討論會再喺嗰度保留7日。喺哩段嘅時間嘅討論,如果可以嘅話,就可以移到有關嘅對話頁。7日後嘅討論會喺歸檔頁同埋主頁度刪除。佢哋之前嘅討論仍然可以喺佢哋嘅頁面歷史搵到(可能會難啲搵到)但係唔可以搜尋到。

政策

踐行同持續推進本地慣例指引同編輯實施(2021年9月~)

管理員任免程序嘅審視

提出實驗Wikipedia:事務管理評價

依照返依家本地實質嘅參與比例同黨羣化問題、仲有事務各種本身都係顯現咗谷票(鬥人多)同唔合論證比例嘅氣象,唔認為適宜再簡單用變相容許谷票嘅形式去運作部分表面授權程序,如下邊個人經已提出嘅大清洗問題所講到嘅一樣,應首先設立針對整體嘅事務員&管理員層面做出評定,唔係經谷票形式而係經衡常嘅議案或固定(WP)案機制,若果唔約束返本身就走開邊鋒嘅畸形發展,粵維就會同其他站點一樣係陷入任意一統化兼黨爭化嘅更深層而不能自拔。簡單羅列返擬定嘅版面結構

  • 說明版面主要針對事務員同管理員,夾其他關聯授權&受權人嘅對應事務行為,做出常規評估同關聯站點嘅目標討論;
  • 預訂評價嘅方向,行使特定權限、共識代言權、新丁唔同取態、專業知識方向、普通禮節、循例破例立例等嘅唔同解釋等多方面嘅表現;
  • 預訂嘅可開展評估嘅process,包括judgement、common sence同conclusion可呈現嘅幾樣model;
  • 常規嘅參照鏈接同衍生、延伸嘅貼士說明。
暫定以上。

——Longway22 (傾偈) 2021年12月4號 (六) 02:46 (UTC)回覆[回覆]

我覺得如果開埋管理員罷免機制嘅話,就冇需要又開多版。普通評價可以喺 user talk、議題相關討論版、或者Wikipedia:管理員留言板講。 翹仔 (傾偈) 2021年12月30號 (四) 23:28 (UTC)回覆[回覆]
呢個概念似係一啲Wikipedia:請求註解或者Wikipedia:請求評論en:Wikipedia:Requests for comment)?如果係嘅話,唔應該只係覆蓋事務管理層面上面,而係將覆蓋面加埋喺一啲喺編輯上面有爭議嘅情況,而且係上面翹仔所講過嘅版都未能夠解決得到問題嘅情況。 Shinjiman 2022年1月20號 (四) 02:18 (UTC)回覆[回覆]

針對外文方面嘅開文命名爭議嘅處理

呢部分延續返呢排部分所論同外文方面有關嘅爭議,議題部分可同譯名方法嘅梳理再相互對照下,另外依家有心人開立咗Wikipedia:外文人物唔加點同加點指引應該係亦有一定代表返部分參與編輯嘅意見,不過上述可能都係未必顧及到適當需要衡平嘅多方因素,

如果係要訂立一個全新而唔係普世範圍有例可循嘅(審查編輯)規範,尤其係可能針對到一啲淨系本地獨有嘅編輯情況,係應該非常審慎同保持持續嘅校驗,就著可能有嘅規條化實踐認為會進一步影響到本地編輯嘅廣泛思維進路,呢度就提點返多方參與人都必要有相當嘅共同商議同制衡等衡平嘅思路同協作,盡量就細微問題保持開放同多元嘅框架思路,避免規制化可能引發更多嘅爭議同矛盾。——Longway22 (傾偈) 2021年9月12號 (日) 01:42 (UTC)回覆[回覆]

濫用谷票機制等進行大清洗嘅問題

認為本地由唐文、唐字等案度反映咗本地所謂部分管理人等引用「民意」嘅名義進行顯而易見嘅大清洗,事實反映本地包括部分長期管理氛圍度係唔係透過返多方嘅因素、理據同邏輯等去到有效處理返維基運作嘅情況,WMC活躍時期前後嘅情況發展、正正係反映到當谷票機制被群體濫用而唔得到公正機制嘅處理時候,以所謂「程序正義」、「民意(谷票)所想」等等冠冕堂皇嘅說辭、唔同嘅少數編輯人等都會被打擊同封殺,而成個嘅維基機制由於管理本身嘅不作為同相互包庇等等嘅因素、只有非常少數敢於干預嘅管理人先會直面成個機制嘅腐敗化,但係難以扭轉到一個冇公允檢視同制衡嘅系統繼續反复咁重演對「少數」嘅打擊——

選舉門檻唯一睇極大比例嘅人數機制,係現實啲廣泛領域度需要個可有體系代表度嘅代表情況時先至可以話合適,維基管理情況以多年持續殭屍化、機械化、官僚化、結黨化等等嘅根深蒂固啲狀況、乃至成為一啲不成文嘅「傳統」,係對本身自由開放同獨立自主嘅維基生態有持續嘅滲透破壞,尤其本身細站嘅程序度,唔應該係睇咩谷票或者威權等等嘅路數,尤其睇到咗WMF對WMC展開行動後「開創」嘅先例,應該係知道,中文圈關聯站點啲事務管治只要係處於中共超限戰嘅情況下、就難以衡常達成有效嘅「自治」狀態,同時重大嘅決定同運作等等係唔可能放心由自治體內部去自行判斷同執行嘅,因為本身站點所處嘅背景成分、知識質素、參與大方向、多方比例控制等等根本唔同甚至有唔少缺失,加之本編原本提及同依家強化埋嘅各種風險因素、必須係限制返本地管理權力(可能仲係成個中文關聯圈度啲站點)嘅可能權威度。

包括係事務選舉、編輯爭議個案等等入邊,有關投票授權程序嘅有效度同權威度等等就係呢個情況下,必須考慮到適當限制同禁制,因為點人數嘅濫用度係顯然唔受任何約束,同時候必須制訂週期嘅管理事務考核、方便評估包括新任同長期嘅事務員管理員等嘅作為同技能,兼檢視有關谷票授權事務方向啲政策嘅作為利弊等等,訂立返一個對事務發展嘅檢視數字,計算比對返處於唔同授權結構情況下嘅事務變化成敗,係會有咩預計效能同返維基啲目標進路有幾多嘅差異或相同點。呢個係暫時提出嘅一啲睇法。 Longway22 (傾偈) 2021年11月10號 (三) 02:53 (UTC)回覆[回覆]

改善人事任免討論排版

上次喺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Z423x5c6嗰度,Akai喺投票完咗後問點解冇人嚟結案,之後畀Longway君拎咗去Wikipedia:管理員留言板#嚴重質疑2021年9月Z423x5c6選舉案「通過」嘅公信度話。之後User:Shinjiman嘅回答係「如果有其它嘅回應。亦應該要盡快提出」,咁呢度請問一下,回應嘅意思係咪包括埋過咗「原定時間」(9月8號嘅12:44)後嘅投票都計數?過咗之後嘅投票都會接納同接受,並計入最終結果到?有冇呢個意思?

我睇返以前Cedric選管理員嗰陣,Wikipedia:申請做管理員/Cedric tsan cantonaisUser:SC96都話成5個月都仲有得投票。

有見及此,所以我呢度提議將早年管理員Lam3011開嘅Template:VoteState加入申請同罷免管理員/事務員(即係所有人士任免相關嘅)討論同投票個版度,日後事務員一開啟討論+投票嗰陣,直接輸入開啟同完結嘅參數就得,避免好似Akai咁畀人提出質疑,引起不必要嘅爭議。

可以參考下zh:維基百科:申請成為管理員/Sidishandsome一例咁,有個模方面易明。特克斯特 (傾偈) 2021年12月31號 (五) 15:15 (UTC)回覆[回覆]

而家嘅程序喺時間上係有啲彈性嘅,不過啱啱呢兩次管理員申請嘅經驗,似乎係多數人想時限方面定得死啲。由「一個月」改做「三十日」都係呢一類改動。翹仔 (傾偈) 2022年1月1號 (六) 18:24 (UTC)回覆[回覆]

英維政策升格本地正式政策集中討論

求證得到

加埋:WP:求證得到。都係已經譯好。——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6:35 (UTC)回覆[回覆]

睇返Talk:單曲嘅爭議,應考慮返具體本地情況追加修訂,依據返依家資訊審查嚴峻化情況要有充分嘅豁免條款,避免被利用成進一步限制本地編輯嘅工具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8:46 (UTC)回覆[回覆]
@Longway22你有咩提議?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8:54 (UTC)回覆[回覆]
就呢家啲情況變化講,若果要升格求證版,私人出版堅定流/公信力其他語言嘅料呢幾part都要大改,一個就係信源方面,留意到嘅話呢一陣經已喪失咗同英文背景環境一樣嘅多樣化信源資產、所以連帶影響埋信源成分啲因素,仲有外文料因素,相應就係倒轉咗同英維方面啲情況,有如下幾個查證版建議追加嘅修訂:
  1. 相當情況下會要優先用外文料,中文料非必要唔會係優先選擇;
  2. 非主流、私人或個人出嘅料,相當情況下可能會有高過(中文)主流機構啲料嘅公信度;
  3. 堅同流嘅判明要多種考慮到所處資訊流通背景啲變動,某啲情況必須係要大工夫平衡返查證過程本身可能受現實箝制影響嘅因素,唔可以堅硬要求所有查證過程係可能完美達成既定嘅流程。
暫有以上幾個要點。——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21號 (五) 09:12 (UTC)回覆[回覆]
我唔認為「外文」好過中文,但係呢度粵文主場,中文都係外文。我改咗嗰一段,大家睇下。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5號 (二) 20:01 (UTC)回覆[回覆]
回應User:Longway22翹仔:暫時嚟睇好似都有共識,1. 參考資料語言:粵文>(中、英、其他常用語言)>(唔太常用嘅語文),翹仔亦都加咗呢點入去,呢點可以話係處理咗。
2. Longway提到嘅公信度問題,我提議開一個「參考資料可靠程度一覽」,集中討論唔同機構啲料嘅可信程度、機構背景等等,類似英維en:Wikipedia:Reliable_sources/Perennial_sources咁樣,不過做呢樣嘢可能要好多人力物力。 ——Z423X5C6傾偈) 2022年4月18號 (一) 06:22 (UTC)回覆[回覆]
我對中文優先原則有啲意見,但基本上支持Wikipedia:求證得到升格。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5號 (二) 20:03 (UTC)回覆[回覆]
綜合返提綱同實際變化、經驗等修訂咗下,照返上邊提到嘅、因應可能要再定期評估返採編基礎嘅情況,亦加埋本地條款,估係提點得返編輯者時刻考慮到採編需要注意啲point。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4月18號 (一) 09:57 (UTC)回覆[回覆]
意見:
1. 2022年4月17號之前嘅版本應該係對應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Verifiability 2007年6月版本(大約),但係兩者一比,粵維版本有啲地方係譯錯或者詞不達意,例如verifiability係可查性,唔一定等於「堅」(可以解做「唔會有錯」),「流料」應該改做「搵唔到可靠出處」之類,如果係以前有共識「Wikipedia:求證得到」響某啲地方唔跟英文維基百科就另計。
2. 對於2022年4月18號嘅修改,有啲地方睇唔明,例如「普世背景環境嘅多樣化信源資產基礎」。
--Mewaqua (傾偈) 2022年5月26號 (四) 18:17 (UTC)回覆[回覆]
@Mewaqua譯返過嚟嘅用詞可以再斟,至於你講嘅第二點,嗰位用戶寫嘢出名累贅冗餘,可以先反轉嗰次編輯再傾。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6號 (四) 18:54 (UTC)回覆[回覆]
好高興@Mewaqua閣下細讀過提出咗一啲意見,個人經已跟進返咗,有冇其他位有疑問?歡迎多啲粵維人都仔細閱讀同閱讀草案,一齊加返唔同嘅角度完善返草案思路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5月31號 (二) 03:10 (UTC)回覆[回覆]
支持升格。唔重要嘅人 (傾偈) 2022年5月27號 (五) 12:45 (UTC)回覆[回覆]

標題習慣

呢排都有好多對外文名嘅討論,想借呢個機會集中討論,釐清返中間一啲模糊嘅地方,並將討論結果確立為政策。

相關政策:WP:標題習慣WP:外文人物唔加點同加點指引

討論點:

  1. 外文人物名,幾時可以用姓嚟做標題,幾時需要用全名?如果用全名,個姓幾時做redirect,幾時做搞清楚?
  2. 加點與否嘅問題,當年嘅君子協定係「有點唔好減,冇點唔好加」。但係嚟度所謂「無加點空間」嘅情況,即係只係用姓嚟做標題嘅情況,「冇點唔好加」嘅詮釋係點,可唔可以套用落嚟?
  3. 歡迎加入其他討論點

——以上——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15號 (日) 14:15 (UTC)回覆[回覆]

多謝Z423x5c6幫手開個討論。我先畀少少意見:
  1. 我建議應該以粵語使用者(包括粵文地區嘅媒體)日常用法做考慮因素,如果只係提起個姓,大多數粵語使用者都知道係講緊邊個人,就可以用姓嚟做標題,而家WP:標題習慣「歐美人」一節嘅「牛頓」、「朗拿度」同埋「用姓做文題」嘅「愛因斯坦」都符合呢個原則。而以外嘅情況可以用返全名,姓就做搞清楚版。至於「姓redirect去全名」嘅做法,只係響「一律用全名」先至有機會用得著,如果粵維繼續容許比較出名嘅人可以就咁用姓做標題,就唔會出現需要「姓redirect去全名」嘅情況。
  2. 我建議如果出現有需要由「姓」搬到「全名」嘅情況,應該先睇原作者開其他人物文嘅習慣,如果佢無用過點,符合「冇點唔好加」原則,就應該用無點版本;如果佢有用開點,就應該用有點版本;如果佢有啲有點有啲無點嘅特殊情況,就唯有交由搬文者自行決定。--Kowlooner (傾偈) 2022年5月15號 (日) 14:55 (UTC)回覆[回覆]
    不敢居功,多謝Kowlooner賞面賜教。
    1. 可能我上邊講得有啲唔清楚,後半部份我想問嘅係,如果已經確定咗某一個姓係多過一個人出名,個個都要用全名,咁呢個時候要點樣判斷個姓自己係redirect去最出名嗰個人,定係做平等搞清楚?或者我再整理一吓,喺我嘅設想入邊係有三個可能性:
      1. 一個人勁出名,直接霸咗個姓,其他人用全名。
      2. 一個人勁出名,但係都有其他人出名。姓會redirect去最出名嗰個,再有一個「姓 (搞清楚)」。
      3. 有幾個人出名,「姓」呢一版已經係搞清楚。
    2. 理解你提出嘅做法係尊重開文人,但係我有幾個問題,
      1. 執行上會唔會有困難?即係話,為咗睇原作者嘅習慣去睇佢嘅貢獻紀錄,會唔會帶嚟太多不必要嘅成本?
      2. 如果原作者開嘅所有人物文都係只用姓,決定權係咪都係交咗畀搬文人?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16號 (一) 06:22 (UTC)回覆[回覆]
        我覺得有「一個人勁出名」,即係大家見到個姓就會先諗起嗰個人,呢個時候標題就應該要直接用個姓,加{{otheruses}},其他人用全名。--Sun8908傾偈) 2022年5月23號 (一) 11:24 (UTC)回覆[回覆]
    繼續帶出其他相關嘅問題:
    1. 藝名、筆名、花名等等嘅情況點樣處理?點樣去分辨一個人佢嘅花名出名啲仰或本名出名啲?幾時用邊一個嚟做標題?
    2. 小說、電影或其他虛構角色名,點樣決定係用邊一個做標題?
    3. 點樣去保持相關人物標題嘅一致性?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17號 (二) 05:47 (UTC)回覆[回覆]
我認為如果出現「個個都要用全名」,代表無一個人係特別出名,姓就唔應該redirect去任何一個人,而應該開搞清楚版。亦即係我心目中只會有上面第一種(姓由一個人直接用)同第三種情況(姓係搞清楚版),唔會有第二種(姓係個redirect)。
我唔覺得要檢查開文人習慣好麻煩,貢獻篩選返主空間(百科文空間)開新版嘅編輯,多數情況下都好易搵。至於「原作者開嘅所有人物文都係只用姓」嘅情況,如果引用「君子協定」入面「無點唔好加」,結論就係唔用點,不過呢個詮釋對支持加點一派又未必肯接受;但如果由搬文人決定,又要擔心變相鼓勵任何一派為咗推廣有點或者無點,積極搵啲本嚟只用姓嘅文搬去全名。所以呢個情況確係幾難搞。--Kowlooner (傾偈) 2022年5月29號 (日) 13:33 (UTC)回覆[回覆]
首先講返我自己喺用唔用全名嘅立場先,費時唔清楚。我支持「無人可以霸哂成個姓」,但係可以接受「一個人特別出名就用姓彈過去」,即係只有以上嘅第2, 3種情況。
至於你講話「如果由搬文人決定,又要擔心變相鼓勵任何一派為咗推廣有點或者無點,積極搵啲本嚟只用姓嘅文搬去全名」,我覺得唔係問題喎,喺我嘅立場,用全名係清楚過只係用姓。反而睇返你之前講嘅君子協定鼓勵人開文插旗,其實都要擔心會唔會變相鼓勵咗人開大量嘅stub,無助粵維增加內容。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9號 (日) 14:02 (UTC)回覆[回覆]

所謂「君子協定」資料整理

註:由於訂立所謂「君子協定」嗰陣我仲未入粵維,如果資料有錯漏,煩請咁多位老用戶指正。

當年嘅討論:Wikipedia:城市論壇_(政策)/歸檔/2014年12月#再論間隔號,已經有用戶提出,由「淨係用姓」(現時所謂嘅「無加點空間」)改做「名+姓」係有爭議,並提出咁樣搬嘅話係可以當新文,由搬文人決定。下邊有一段用戶User:WikiCantona(我睇嚟)相當語無倫次嘅留言,再下邊有另一位用戶表示中立。之後就無人留言啦。

然後就到近年嘅討論,討論散佈咗喺好多版,唔再逐一引用,整理如下:

  1. 大部份都同意,如果本身已經係名+姓嘅話,無點唔好加,有點唔好減。
  2. 原本淨係用姓,搬去名+姓而言,大家同意當年嘅協定係有漏洞,暫時見到兩個解決方案嘅提議:
    1. 搬文人決定
    2. 搬文人需要搵返開文人嘅習慣,跟返開文人嘅意願

喺呢度,我建議集中討論呢兩個解決方案嘅優劣,如果最後可以達成共識嘅話,就將佢寫成政策,避免之後再有爭拗,可以提升粵維寫文效率。——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2號 (日) 19:05 (UTC)回覆[回覆]

未有共識前唔應該急住去改

我留意到主張「一律用全名命名外語人名」嘅Z423x5c6兄最近直接修改Wikipedia:標題習慣將粵維一路習慣夠出名可以齋用姓命名嘅相關條文刪走。我認為Z423x5c6兄作為主張改變粵維標題習慣嘅主要倡議人,唔應該直接落手改動呢一版,改成有利自己觀點嘅內容,而應該交由其他中立嘅事務員根據討論共識去改。我希望Z423x5c6兄可以自行復原有關改動。

另外我亦連帶發現另一支持用全名嘅特克斯特兄原來亦有刪走齋用姓命名嘅相關條文,我覺得呢個行為並唔尊重而家用「一律用全名命名外語人名」暫未有共識嘅現狀。

退一萬步去講,就算粵維有一日終有共識決定採納「一律用全名命名外語人名」,我認為仍需要有特殊情況應該要豁象,包括:1. 嗰個人本身自己改咗個漢名(無論個漢名係咪齋譯佢個姓)(例:費正清);2. 嗰個人有官方認可嘅粵語譯名(無論個譯名係咪齋譯佢個姓)(主要適用於英國官員)(例:衛奕信)。--Kowlooner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3:06 (UTC)回覆[回覆]

四個月唔回覆,我會解讀成你無興趣繼續討論。 ——Z423X5C6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3:08 (UTC)回覆[回覆]
我本身係想等其他資深用戶可以發表意見,唔想淨係得我一個人代表晒粵維以往習慣嘅聲音,無奈個個都潛水唔出聲唔表態,變咗得我同你單對單對話。--Kowlooner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3:15 (UTC)回覆[回覆]
「變咗得我同你單對單對話」:我都係之前嘅討論到主張用全名。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5:09 (UTC)回覆[回覆]
我都係反對全名政策,因為究竟乜先叫全名?例如林頓,佢老婆講粵語,佢個英文名亦都根本讀唔出 「林頓」,任何一個粵語人都應該會睇得出佢個名係特登譯到佢姓林,咁 「林頓」 根本就係佢中文全名,夾硬加個 「積」 根本好難justify。(如果撞名點?Too bad,乜名都會可能撞㗎啦……我對寫 「積·林頓」 其實真係好反感,我敢講全加拿大都應該冇人講 「積林頓」,我甚至唔係支持佢個黨,但係可唔可以尊重下我哋加拿大人?)
就算冇中文譯名嘅人都有時好難斷定乜叫全名,例如幾乎所有出處都話加拿大現任總督全名 Mary May Simon,但係一間學校加返個 J.,但係佢用因紐特文字母寫佢自己個名都淨係寫 Mary Simon[2],連 May 都唔寫,其他維基都淨係寫 Mary Simon,咁全名即係乜?如果查到佢 「全名」 真係仲有 Jeannie 係咪搬版?根本唔 make sense。(仲有,佢個真因紐特文名根本係完全唔同嘅另外一個名,同佢英文名完全冇關係。咁係個因紐特文名係佢真名定係佢英文名係真名?定係兩個都係?邊個先係全名?定係兩個都唔係?)
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5:30 (UTC)回覆[回覆]
用「全名」係咩意思當然可以商榷,但係我想表達嘅係「唔可以單用姓」嚟作為文名,因為淨係用姓現實上根本係唔可行。大部份嘅姓出名嘅人都唔只一個,以前粵維人最鍾意舉嘅例子,愛因斯坦,去睇睇英維「en:Einstein (surname)」就知有幾多個人出名嘅叫愛因斯坦。講返你嘅例子,如果真係只有一個姓「Layton」嘅人會譯做「林頓」,而且肯定「林頓」無其他意思,我又真係唔反對你用「林頓」做版名喎,但係有幾多個姓係咁嘅case? ——Z423X5C6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5:49 (UTC)回覆[回覆]
就一個問題,覺得依家部分啲做法係有違粵維傳統慣例;另外一點,俄文啲名唔太好處理,列寧講埋全名唔係多粵譯叫——若果唔係有共識用得勻嘅粵譯方案、尤其針對啲學界少做開嘅語文範疇,唔太認為一鋪搬嗮係恰當選擇,照抄官話譯形同砌積木。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9月30號 (五) 09:24 (UTC)回覆[回覆]
就算係大陸譯法(佢哋係直接查表逐個音節譯,完全冇走輚位),佢哋對歷史沿用嘅舊名都唔會譯過。所有名譯 「全名」 都係矯枉過正(我係絕對反對所有人譯全名,唔單止唔尊重英國/加拿大人原譯者嘅意願,某啲情況下可以構成岐視)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8號 (六) 11:09 (UTC)回覆[回覆]
其實 W3C 喺十年前已經曲線寫咗點解 「一律用全名命名外語人名」 係唔可行(佢哋篇文其實係講表格點解唔應該 「姓」、 「名」 分兩欄),因為有啲 「外語名」 係單名(例如北美原住民⸺幾年前同 Facebook 就狂拗 Facebook 岐視佢哋⸺我哋加拿大現任總督個因紐特文名就係例子)。有啲睇落似全名嘅其實亦都唔係我哋心目中嘅 「姓名」,而係 「某某,即係某某某個仔,即係某某某某個仔」 等等,然後佢多咗一個身份個名就會再加長。⸺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21號 (三) 20:55 (UTC)回覆[回覆]

註:

  1. ^ 英維寫嘅 ᒥᐊᓕ ᓴᐃᒪᓐ 我有 check 出處(Instagram 一張相),check 過究竟寫乜,拼出 Miali Saiman,完。我冇喺篇文加呢個寫法正係因為佢自己咁寫根本唔乎合我哋所講嘅全名,呢個亦都唔係佢嘅真正因紐特文名。

重提「楔位文章」改名

楔(sit3)位文章根本唔係一個詞語嚟,亦都同想表達嘅「stub」、「小作品」意思無關,希望社羣集思廣益,諗過一個好啲嘅名,改咗呢個唔啱用嘅名佢。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9號 (日) 12:56 (UTC)回覆[回覆]

可以睇埋Wikipedia talk:楔位文章嘅先前討論。 Shinjiman 2022年1月12號 (三) 08:25 (UTC)回覆[回覆]
我自己覺得「楔(sip3/sit3)位」係軟件工程界「stub」幾直觀嘅對應譯法。「小作品」就真係唔同思維進路。你有咩提議? 翹仔 (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0:21 (UTC)回覆[回覆]
多謝Shinjiman幫手搵返啲舊討論,同埋翹仔嘅意見。如果覺得(sip3)位文章係ok 嘅話,就麻煩搵返(sip3)嘅正字/本字,「楔」呢個字係無(sip3)呢個音。——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4:24 (UTC)回覆[回覆]
唔反對改做「攝位」[3]。問埋User:HenryLi有咩意見,「楔」呢個譯法係佢當年揀嘅。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1號 (五) 13:41 (UTC)回覆[回覆]
《正字正確》第54頁有討論過個 ˉsip 字,佢話正字應該係 「槷」(通 「楔」,所以 「楔」 唔可以話係錯)、 「𤗈」 或者 「𠓼」,係用細嘢塞入 ˉla 度做固定咁解。我知道呢本書係通俗書又唔係好準,不過應該可以參考下。如果佢講得啱,個 「楔」 字其實應該冇問題。⸺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6號 (五) 09:25 (UTC)回覆[回覆]
@Al12si你引嗰本,被人指錯漏甚多喎:連結,其他字典都話「楔」得sit3呢個音。 ——Z423X5C6傾偈) 2022年8月26號 (五) 14:10 (UTC)回覆[回覆]
@Z423x5c6「Short pages」嘅「pages」其實應該要譯做「短頁」就真。而事實上喺「短頁」嘅文章長度全部都係符合「短文」條件,仲要一個喺「Special」空間度,一個係用「Template」同「分類」形式展現,兩者用嘅空間根本差好遠,咁都好攞嚟話撞咗會傻傻分唔清。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19號 (六) 05:31 (UTC)回覆[回覆]
  • 講真,英文維基已經放棄咗sub-stub呢個分類,我哋可以考慮跟。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16:12 (UTC)回覆[回覆]
    佢喺英維嗰一版都仲有保留做歷史紀錄,如果簡單直接嘅話我個人嘅提議將佢就噉叫做「細楔」或者「細攝」就得。 Shinjiman 2022年2月18號 (五) 00:55 (UTC)回覆[回覆]
    粵維呢度都仲有Category:超短文,而定義應該係短過廿個字嘅文章(WP:超短文),想放棄呢個分類嘅話可以考慮將呢卅幾篇文擴寫。 ——Z423X5C6傾偈) 2022年2月20號 (日) 07:36 (UTC)回覆[回覆]
    又或者將裏面嘅重新分到去合適嘅楔類都得,如果擴寫唔到嘅話。 Shinjiman 2022年2月20號 (日) 10:34 (UTC)回覆[回覆]
@Z423x5c6「細楔」或者「細攝」呢啲連網上揾都幾乎冇任何結果解釋得到有「超短文」呢個意思就無謂用,呢啲自己憑住「楔」演變出嚟嘅字,仲衰過所謂嘅「唐字」。就算有人提「迷你楔」/「迷你攝」都會反對咁寫。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19號 (六) 05:31 (UTC)回覆[回覆]
同意,「sip3位」都叫做係有呢個詞語,但係就咁一個「sip3」字作為名詞用,唔好意思,未聽過呢種用法。 ——Z423X5C6傾偈) 2022年2月20號 (日) 07:38 (UTC)回覆[回覆]
個『細』字開頭嘅都係由"Sub-"字類推而嚟嘅,唔知仲有冇啲另外嘅提議? Shinjiman 2022年2月20號 (日) 10:34 (UTC)回覆[回覆]
佢暫時未搵到咁一個「sip3」字作為名詞用,話唔定你揾到呢,之後你證明得到就咁一個「sip3」字作為名詞用,可能被大家採納呢。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23號 (三) 05:51 (UTC)回覆[回覆]
粵語也可稱「小作品」和「小小作品」,無必要設立如「短文」、「超短文」或「楔位文章」等等多餘詞彙。 Emojiwiki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00:53 (UTC)回覆[回覆]

建議廢除成個制度,皆因過時兼夾無功無用,純粹抄早年英文維基百科。如今文章長短已有電腦統計,有表列晒超短文,已經唔使人手做。有專門需要,亦可以寫機械人做。加咗個模,都唔會吸引人加長。興趣一到,自然有人會加長。維基友實在無必要勞心枉花時間。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3號 (一) 01:02 (UTC)回覆[回覆]

係有表列晒超短文,但係佢唔識分類。比如我讀數嘅,會有興趣改善啲math-stub,有個Category:Math Stub會對我有用。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3號 (一) 13:40 (UTC)回覆[回覆]
就由「類」同文章長短去判斷,專題交畀機械人程式做,甚至係軟件本身可以做。故此,根本就唔使人手逐個去做。兼且,人手做會做漏,或者過時,成效唔多。人心力同時間有限,本應花喺寫好內文。啲重覆、無趣味事,就交畀程式做。而且唔單止超短,有必要其他長短都會可以整表。專題咁做,反而更加全面。只要寫成,無論乜專題都有可用到。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5號 (三) 00:28 (UTC)回覆[回覆]
可以睇睇英維論文en:User:Grutness/Croughton-London rule of stubs,解釋咗點解單純用機械人去分辨stub唔太可行。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27號 (五) 06:51 (UTC)回覆[回覆]
stub擺明ill-defined,定義含糊不清。有啲認為長短,有啲認為全面。
若以全面為準,有啲題目,寫千字都唔夠全面。啲人又會覺得,無理由叫stub,至終都返去長短。stub亦即超短文。
AutoWikiBrowser半機械編寫,直情見長啲就移走stub。
所以篇文所謂第三則,講到好理想,實際上啲人用長短決定,全面與否唔會理。文中例長度,根本無人當做stub。
好似Meta內List of Wikipedias by sample of articles。就用長短定義stub。程式已經做緊嘢。
成個stub制度,直接廢除就得。既然可以電腦做,何必要勞心勞力。 HenryLi (傾偈) 2022年5月29號 (日) 19:00 (UTC)回覆[回覆]

管理員罷免程序傾咗幾個禮拜,而家個草稿基本上定案,所以我而家正式提出確立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程序。程序簡介:

  • 三個合資格編輯聯署,就會啟動七日罷免答辯期;
  • 答辯期滿就開始30日罷免投票期;
  • 自動確認用戶可以投票,支持罷免票多過支持留任票就算罷免成功。

詳情睇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

希望大家喺度留言,支持定反對確立呢個罷免程序。有共識就結案,至少擺兩個星期,至多擺兩個月。

  1. 提案人表示支持翹仔 (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2:23 (UTC)回覆[回覆]
我提議加入:如果被罷免,而無推翻罷免嗰陣提出嘅證據嘅話,一年內唔可以選管理員。同「一年內唔好提同一個罷免案」相對應。 ——Z423X5C6傾偈) 2022年1月18號 (二) 15:33 (UTC)回覆[回覆]
呢度提出修正案,要求本地確實考慮返本身點人頭喺當刻同過往、喺中文圈經已出現嘅種種人海化等問題度顯出嘅弱點,必須防止可能導致ochlocracy嘅情況惡化。至低係要修訂明確考慮ochlocracy啲因素去制約返單一點人頭可能重演嘅效果。——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月20號 (四) 09:45 (UTC)回覆[回覆]
  • 睇嚟依一刻,多數人都支持要訂立罷免制度,但係對於幾點程序細節仲未有共識。麻煩返去Wikipedia_talk:申請罷免管理員#第二輪討論繼續執。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6號 (三) 09:50 (UTC)回覆[回覆]
  • 如果給自動確認用戶投票可能會造成傀儡或真人傀儡投票的情況,儘管不是粵語維基人,仍然對此案表示反對。 Emojiwiki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00:50 (UTC)回覆[回覆]
    但對設立罷免管理員機制表示支持,如無將會出現管理員濫權而同時社群無共識如何罷免的現象。 Emojiwiki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00:52 (UTC)回覆[回覆]
    我個人都認為『自動確認』呢個門檻會唔會設得大廣呢?如果係將個要求改做『延伸確認』唔知可唔可行呢?(目前喺英維嘅延伸確認門檻係30日500次) Shinjiman 2022年2月17號 (四) 01:02 (UTC)回覆[回覆]
    30日我覺得可以,但係500次編輯可能對於粵文維基百科要求太高,未必可以。 Emojiwiki去唐文維基百科傾) 2022年2月17號 (四) 01:41 (UTC)回覆[回覆]
    唔知有冇工具可以搵得到成個網站入面,有幾多用戶嘅編輯數去到幾多?對一位一位嘅用戶就可以搵得到,但唔知有冇對成個網站搵計數嘅工具呢? Shinjiman 2022年2月17號 (四) 02:42 (UTC)回覆[回覆]
    2018年之前有詳細數據,但而家唔再公佈 [4]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7號 (四) 15:35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請問你具體需要乜嘢數據?我可以幫手寫個數據庫query。H78c67c·傾偈 2022年2月18號 (五) 03:22 (UTC)回覆[回覆]
    @H78c67c係需要睇返『自動確認』(冇記錯嘅話應該係4日10次)同埋將來可能新設嘅『延伸確認』權限(假設以30日500次做界限)嘅總用戶數,對呢個網站之中全部用戶嘅比例,比較兩者嘅用戶數會差幾多位。 Shinjiman 2022年2月18號 (五) 03:55 (UTC)回覆[回覆]
    @H78c67c睇吓呢兩件查詢準唔準先,Quarry 62509係計自動確認用戶,目前有3414位;Quarry 62510係計以30/500做界限嘅用戶,目前有148位。 Shinjiman 2022年2月18號 (五) 04:48 (UTC)回覆[回覆]
    我正想講 Wikimedia Tech 有人答我,話要自己開 Quarry。唔該晒。quarry:query/62510 好似計咗啲 bot 入去。呢啲數計埋唔活躍用戶。望住呢幾個數字,我會覺得用30/500做投票權界線好似緊得滯。 翹仔 (傾偈) 2022年2月18號 (五) 14:10 (UTC)回覆[回覆]
    見到其中一啲應該係全域機械人嚟,扣走埋應該個用戶數會更加少一啲。 Shinjiman 2022年2月18號 (五) 14:51 (UTC)回覆[回覆]
  • 畀少少意見:「30/500」可能太高,但「高」就係指「500」,反而「30」就比較低。我會建議粵維嘅「延伸確認」門檻唔跟預設嘅「30/500」,而係調整到「90/200」,我覺得參與夠3個月、編輯夠200次嘅人,應該都會對粵維嘅情況有一定嘅理解,夠資格參與粵維重要嘅投票。另外,非官方嘅Wikiscan可以睇到用戶編輯數排名,當然無開Quarry咁準,但都算係個方便嘅參考。(嗰版顯示超過200次編輯嘅用戶有327個。)--Kowlooner (傾偈) 2022年2月20號 (日) 13:30 (UTC)回覆[回覆]
    啱啱走過Quarry,用「90/200」做界限嘅就會搵到313個戶口,當中包埋全域機械人戶口。 Shinjiman 2022年2月20號 (日) 15:56 (UTC)回覆[回覆]
@Deryck Chan其實用每季去計,就算連對粵維認識多嘅用戶都唔係夠,例如Special:貢獻/Mikedou。再唔係就返返去Deryck最初提議嘅用自動確認用戶做門檻,冇必要用一個嚟自中文維基、但喺粵維編輯量少嘅用戶,去提出一個準則,之但係佢又對粵維編輯情況唔理解,畫蛇添足,到時搞到連對粵維都有認識嘅用戶,唔符合投票門檻,咁就搞笑啦。反對用每季XX次編輯數呢個提議。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2月23號 (三) 05:51 (UTC)回覆[回覆]
@Deryck ChanZ423x5c6Kowlooner呢度係傾係咪支持或者反對罷免機制嘅成立。有啲用戶喺確立係咪推出呢個機制時候先話某啲內容有問題,呢個步驟應該係喺舊年12月尾開啟討論嗰陣就應該要傾,點解某啲用戶變咗喺呢個時候+呢個位置度傾?唔係應該去Wikipedia talk:申請罷免管理員度傾咩?
依家睇嚟都有共識推出呢個機制。而「有共識就結案,至少擺兩個星期,至多擺兩個月」呢句,共識我覺得有,而仲有大概10日就應該要結案,將呢個機制出爐。咁投票門檻唔同意見嘅問題,又點處理好呢?定係如期喺3月18號先推出呢個機制先?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3月8號 (二) 12:58 (UTC)回覆[回覆]
@Deryck Chan@Z423x5c6@特克斯特:投票準則方面,用每季度咁計,自己都未必得。不如用返自動確認用戶準則啦。或者用總編輯數都唔錯。Akai 博士 (傾偈) 2022年3月15號 (二) 09:36 (UTC)回覆[回覆]
我諗自動確認就ok,另外,係咪User:Deryck Chan或者User:Shinjiman負責結案? ——Z423X5C6傾偈) 2022年3月19號 (六) 09:49 (UTC)回覆[回覆]
  • 支持呢個罷免機制,同時亦都建議採用總編輯量/自動確認準則,嚟做投票門檻。都成四個月喇,希望可以結案。Cangjie6 (傾偈) 2022年4月2號 (六) 20:14 (UTC)回覆[回覆]

結案

先講結論:通過確立現時草案版本做正式政策;細節可以容後再提案改。結案詳情:

  • 第一件事,我潛咗個幾月水,搞到有人擔心,要講聲唔好意思。我純粹係線下事忙,成個月唔得閒編輯。
  • 二月中嘅時候,我睇當時討論,個確立表決冇乜人理,又有未達成共識嘅提議,所以我以為冇共識,發還再執。但跟住呢個幾月,多咗幾個人過嚟話,係時候結案確立制度。你哋嘅留言,我而家先睇到,唔好意思。其實各位唔使等我。就好似罷免程序方案噉,維基精神之下,本來嘅負責人唔得閒、唔應機,其他編輯可以按程序代為結案。下次真係唔使等我。
  • 而睇埋近期嘅留言,我睇到真係有共識要快啲確立程序。有啲細節未係完全有共識,但大多數參加討論嘅編輯都覺得確立而家個方案好過繼續拖。
  • 至於近期提議嘅細節修訂,可以之後再傾,主要討論點係:
    • 對於投票留言,有冇最低要求?擺低「支持罷免」四個字就夠,定係要講多兩句?
    • 投票資格使唔使喺粵維度身訂造下?

我而家去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拎走個提議模,表示程序生效。翹仔 (傾偈) 2022年4月3號 (日) 22:50 (UTC)回覆[回覆]

有人問所以補多一句:我上面話「之後再傾」嗰啲細節,喺未有新討論共識之前,計《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而家嘅內容有效。翹仔 (傾偈) 2022年4月18號 (一) 21:57 (UTC)回覆[回覆]

唔活躍機械人

今次想重提返我2020年尾提過嘅唔活躍機械人問題。

粵維呢一刻有89部機械人,當中有唔少幾年都無做過任何嘢,譬如係AlleborgoBot,上一次編輯係2010年8月嘅事。亦有一啲用完即棄嘅機械人,譬如係Amolbot。更重要嘅係,好多呢啲唔活躍嘅機械人,主要工作係維修interwiki,但自從維基數據取代咗interwiki嘅功能之後,呢啲bot就變得無乜用處喇。既然啲bot都無用,好唔好revoke佢哋嘅機械人權限呢?

——我,2020年

機械人編輯可以唔顯示喺最近修改度,萬一呢啲唔活躍嘅機械人俾人盜用嘅話,可以做成頗大破壞。另外,@Shinjiman,睇返你嘅留言,我發現英維嗰邊如果機械人兩年無動作嘅話係會攞走支旗,中維嗰邊係一年。 H78c67c·傾偈 2022年6月12號 (日) 04:22 (UTC)回覆[回覆]

同意兩年唔活躍除權,睇齊返管理人員權限都係預設兩年唔活躍除權。--Kowlooner (傾偈) 2022年6月12號 (日) 12:36 (UTC)回覆[回覆]
如果隻bot淨係維修interwiki嘅話直接revoke都ok,其他就兩年活躍,同埋預早一兩個月通知返bot嘅主人,睇下佢會唔會想再行返隻bot。 ——Z423X5C6傾偈) 2022年6月12號 (日) 14:43 (UTC)回覆[回覆]
@Z423x5c6現時92個機械人入面,有72個係專門處理interwiki嘅,當中得2個最近兩年有改過嘢,剩低嘅當中甚至有2007年起已經無活動。另一方面,有2個機械人已經被全域封鎖,當中有一個嘅操作者過咗身。詳情請睇機械人一覽H78c67c·傾偈 2022年6月13號 (一) 03:01 (UTC)回覆[回覆]
噉如果係有先例嘅話,噉喺除權之前循㤡都應該會通知一聲有關機械人嘅擁有者先,睇吓仲有冇興趣重新再行先,呢個同Z423x5c6兄提出嘅方向差唔多。 Shinjiman 2022年6月13號 (一) 03:38 (UTC)回覆[回覆]
啱啱搵到喺英維嘅情況2017年1月3號加入)就係,如果機械人喺兩年內冇任何活動或者編輯,同時擁有者喺兩年內冇任何活動或者編輯,部機械人先至會除權;即係機械人嘅擁有者喺近兩年之內有任何活動嘅話,亦唔會將部機械人支旗拎走。 Shinjiman 2022年6月13號 (一) 04:14 (UTC)回覆[回覆]
睇返it:User:Alleborgo都已經五年冇任何修改,所以我根據你上面提出嘅指引,攞走咗支旗仔User:Mehdi今年都有貢獻,所以Ambolbot我冇掂。 翹仔 (傾偈) 2022年8月10號 (三) 21:43 (UTC)回覆[回覆]

指向外部唔太好

Template:jpingauto指咗去外面網站,實在唔太好。依個位,用者唔預期會跳去外面。唔同於寫明出面網站,可能有私隱問題。 HenryLi (傾偈) 2022年7月29號 (五) 19:01 (UTC)回覆[回覆]

唔睇討論直接搬版係咪有問題?

英女皇壽辰啱啱有人搬咗,我一直都有留意呢版,因為我加加拿大嘅資料嗰陣見到有人想搬(有 move tag),叫人睇討論。我見冇討論,就開咗討論話反對。今日見到個版搬咗,即刻 check 討論,仍然得我一個留言,冇人話同意搬。

呢版搬咗我其實唔介意(不過,我覺得禮貌上係唔係都應該喺個討論度講一兩句先搬好啲?我個留言係唯一嘅留言,冇可能睇唔到),但係維多利亞女皇(又係有 move tag)就真係唔應該搬,因為真係竄改歷史。

我想問係咪其實有討論喺第度我唔知(我係新手,唔知唔出奇),但係,係唔係如果第度有討論係咪應該個討論版加個跳轉或者加個拎去個真討論度?⸺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2號 (一) 02:58 (UTC)回覆[回覆]

一般習慣係明顯冇爭議性嘅可以直接搬,有爭議性嘅就要討論攞共識。今次係我留意唔到你提出過反對搬版嘅意見,係我疏忽,已經還原搬版,可以繼續討論。--Jason6698 (傾偈) 2022年9月12號 (一) 03:03 (UTC)回覆[回覆]

係咪唔使諗外籍人名粵音啲就照搬「全名」

發現呢家似乎係少咗傾掂同意都唔使理係咪有共識,Z423x5c6等朋友係一個掣就搬嗮唔少外籍人物版到「全名」,繼續令到粵維啲傳意複雜起身,明顯亦唔係咩共識——

  • 一個粵音標準簡單啲都起碼唔應該有拗口情況,依家連常用名啲標準都未話低級化過、全名嘅認知照粵維/粵文常理度係唔同原文或官話區域啲定義,未能釐清到呢啲就貿貿然開足力搬版顯然非常之唔恰當;
  • 粗略睇咗啲重新搬出嘅全名目錄、唔話將貝理雅呢類英籍經用開粵譯文名嘅改走咗,有啲其他語文圈嘅人名少用開粵譯都照搬成咗中文名(官話定漢語音就暫唔評價),似蕭邦嘅Frédéric發音就唔夾得掂,列寧啲俄文名更甚,方案度係考慮過要全面搞全名化、就應該先有明確嘅粵譯方案做基礎兼大工程做咁照返共識形成制,唔係貪快或者等三秒記憶消失之類嘅
  • 另外粵拼、粵化等本地工具應當重新得到重視同提升編輯地位,似啲有wiki空間做頭嘅粵文專業版面都要跟返一齊做本地利用嘅幫手,唔係少咗啲正路語文規矩嘅話、相信係會阻滯到本地後續使用環境嘅本地語文水準,各方面睇要改進相應範疇啲共識,仲需要係有埋有利紮實嘅粵文語文認知同意識發展嘅基礎。——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0月1號 (六) 01:39 (UTC)回覆[回覆]
搬全名我都覺得好不安。
譯音唔啱音嘅問題我都有留意。有少少東歐語文(甚至只係法文)認識嘅都知有啲國文譯音根本唔啱音(有啲係連用國文讀都唔啱音)。譯好咗,報紙電視台用開嘅粵文全名突然當姓都非常唔妥(除咗英國政客之外,加拿大政客都好嚴重)。有啲根本係亂譯,好多加拿大人嘅所謂全名應該冇加拿大人會知講緊邊個(可能大陸人知,我唔睇國語新聞,唔識評),講真我寧願唔譯。
至於加點嘅問題,我一向以來嘅感覺係加點係國文做法,加點根本唔係香港嘅慣常做法(ok, 我唔知,我冇住香港好耐)。唔問就加點根本係粵文維基國文化。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號 (六) 02:25 (UTC)回覆[回覆]
多謝兩位意見,起碼可以引證到粵維社群確係有對「一律用全名」嘅行為有保留嘅聲音。呢個問題我早前已經指出過,勸喻未有共識之前應該維持現狀,不過「一律用全名」嘅支持者依然繼續對存在已久嘅文章直接搬版,而我覺得最可惜嘅係,一路都唔見有資深嘅事務員、管理員出手主持公道,而係選擇視而不見,我係覺得幾失望嘅。--Kowlooner (傾偈) 2022年10月2號 (日) 14:37 (UTC)回覆[回覆]
「一路都唔見有資深嘅事務員、管理員出手主持公道,而係選擇視而不見」
你依家先知d人扮盲咩?
而且嗰班所謂管理員仲有邊個公道?
你何嘗又唔係扮過盲。搞笑。 Roy17 (傾偈) 2022年10月4號 (二) 09:13 (UTC)回覆[回覆]
前半段我係大致同意嘅,粵維管理團隊對好多嘢都視而不見,我都已經一早習慣(或者叫「麻木」會貼切啲),之不過今次係影響粵維十幾年嚟嘅習慣,所以我先至期望有資深管理員可以出句聲,而家證明都係我一廂情願。不過你話我「扮盲」我就唔接受,我只係一個普通用戶而唔係管理人員,響粵維既無特殊權力亦無特殊責任,唔應該期望我行出嚟出句聲就可以改變到乜嘢。--Kowlooner (傾偈) 2022年10月16號 (日) 14:29 (UTC)回覆[回覆]
Roy閣下請唔好whataboutism,重點仲係要出聲針對返具體啲議題,有乜高見值得本地度再拓闊嘅即管可以留底,最緊要係傾得到有得展望嘅路數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10月18號 (二) 02:51 (UTC)回覆[回覆]
@Longway22@Al12si:題外話就係Frédéric其實可以譯費特歷,呢個譯法有先例,就好似法國足球員費特歷·安東內蒂。我認為呢個名比較似法文原本嘅發音。 Akai 博士 (傾偈) 2022年10月2號 (日) 15:11 (UTC)回覆[回覆]

濫用Unreferenced模

我見過好多篇文被人濫用Unreferenced模,將一啲常識、本土知識等等近乎冇可能有出處嘢文加Unreferenced,搞到我哋啲文好似好差咁;我知理論上佢哋冇做錯,但係想知爾度點睇咁嘅做法。

(利申:我啱啱有篇文被人加,當然係本土知識,你叫我搵出處都好難)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9號 (三) 18:28 (UTC)回覆[回覆]

提議提高超短文字數限制

見到伯格麟屬爾啲文為咗揩邊而加啲無咩用嘅字(一咩撚嘢[個]屬?),覺得廿隻字實在太少,中維五廿字對粵文來講又好似太多,不如就四廿字,睇吓爾串討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_talk:%E5%B0%8F%E5%B0%8F%E4%BD%9C%E5%93%81

我喺嗰邊草擬咗啲條文不過無過,爾今搬過來:

1.正文少過40漢字:引言嘅粗體標題計1字,每隻外文詞同每組數字都計一字;包括表格同列表嘅字,毋包資訊框內容同其他模板本身。標點空格,毋理全形半形,一律毋計字數。

2.必須有起碼有用嘅內容同啱嘅條目,如「某人係中國演員」;塗鴉、測試、無關內容、得連結等適用快速刪除嘅條目,以及侵權、廣告、個人簡介、毋適當條目等由刪除投票處理嘅條目,都毋喺爾條條文嘅處理範圍內。 ——咪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匣趕以乙精寫 2023年6月9號 (五) 15:34 (UTC)回覆[回覆]

技術

cite news cite web模問題

  • @H78c67cZ423x5c6Shinjiman我記得之前喺cite news cite web模版上,就算喺date參數上用 “日”,而唔用“號”一字都會顯示紅link,例如寫2016年1月1日,而唔寫2016年1月1號。之後我有印象再睇返喺date參數用“日”嗰啲文章,已經容納埋呢個寫法,唔使用人手大量慢慢處理呢啲細節位問題。但係點解反而喺accessdate、archive-date呢啲參數,又唔改埋佢,容納埋呢種用“日”字嘅寫法佢呢?例如喺錢雷 (音樂人)就係一例。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1月27號 (四) 11:39 (UTC)回覆[回覆]

MediaWiki 介面訊息今後無粵文翻譯就會預設用zh-hk或zh-hant顯示

如題 H78c67c·傾偈 2022年6月9號 (四) 21:06 (UTC)回覆[回覆]

噉樣嘅話,唔知會唔會間接會因應粵文文字嘅重新翻譯,從而再度提高粵文信嘅總翻譯率? Shinjiman 2022年6月14號 (二) 05:43 (UTC)回覆[回覆]
呢個係wiki分薄埋粵圍啲資源?@翹仔係咪可以喺平台度聯絡返反饋下本地嘅關注,睇睇有冇得再傾下。 Longway22 (傾偈) 2022年6月15號 (三) 01:41 (UTC)回覆[回覆]
我建議將維基同享嘅翻譯咗先。--PQ77wd (傾偈) 2022年6月15號 (三) 02:42 (UTC)回覆[回覆]
@PQ77wd唔止係同享,所有用MediaWiki嘅網站都受影響。凡係無粵文翻譯嘅介面訊息,本來會預設用英文顯示,但而家改為以以下次序嘗試顯示,直到有介面翻譯為止:zh-hk, zh-hant, zh, zh-hans, en。 H78c67c·傾偈 2022年6月15號 (三) 05:08 (UTC)回覆[回覆]
此一改動係為暫冇粵文翻譯且zh-hk、zh-hant或fallback chain內嘅語言已有對應翻譯時能提供介面顯示(如「取消」、「下載PDF」在冇粵文翻譯時能直接用zh-hk、zh-hant與粵文相同嘅翻譯顯示),同時調整Special:MyLanguage之重新導向。
單純係技術嘅改動,毋須擔心分薄粵維啲資源。
若有改進嘅意見歡迎各位提出。
同時歡迎至translatewiki:貢獻、完善粵文嘅翻譯。
(在下嘅粵語尚在學習,如有錯誤歡迎提醒。)
CC @H78c67c 、 @Shinjiman 、 @Longway22 、 @PQ77wd --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6月15號 (三) 06:09 (UTC)回覆[回覆]
@Winston Sung見閣下都終於蒲頭喇……你好。如果可以嘅話,可以睇埋我討論版上面嘅小節先,因為有人已經有意見喇。 Shinjiman 2022年6月15號 (三) 08:58 (UTC)回覆[回覆]
係,粵維開站嘅時候,語文後備鏈特登擺 en 喺 zh 前面,因為粵地人士多數識英文,en 行先方便留意未翻譯嘅訊息。但係近年人事變遷,我哋其實慢慢用多咗 zh-hk / zh-hant 做後備,例如Wikipedia:查證得到之前嘅草稿版本[5]。所以我個人唔反對改語文後備鏈,將 zh-hk, zh-hant, zh, zh-hans 搬上 en 之上。 翹仔 (傾偈) 2022年6月17號 (五) 18:13 (UTC)回覆[回覆]
已睇過並答覆於閣下嘅討論頁。
CC @Shinjiman --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6月15號 (三) 12:03 (UTC)回覆[回覆]

啱啱見到有用戶上嚟報錯,斷估佢都可能係撳咗『跳轉』嘅編輯吧掣而出現咗「#重新導向」呢個關鍵字,我個人試過,都證實咗呢件事,喺呢度對於跳轉嘅有效關鍵字只有「#REDIRECT」一種啫。呢個應該有需要改返好佢。 Shinjiman 2022年6月17號 (五) 17:25 (UTC)回覆[回覆]

啱啱試過,「#重新導向」係work嘅,「#跳轉」唔work。我上phab報告好唔好? 翹仔 (傾偈) 2022年6月17號 (五) 18:07 (UTC)回覆[回覆]
報咗上去先,我都已經有成一段長時間冇打過patch,之前嘅都仲係走緊Subversion嘅時代…… Shinjiman 2022年6月17號 (五) 18:27 (UTC)回覆[回覆]
預計同 gerrit:797213 Merge and rearrange zh-related message file translations 修復並處理。
CC @Shinjiman 、 @Deryck Chan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6月17號 (五) 19:20 (UTC)回覆[回覆]
其實可唔可以轉返用英文?依家成日周不時就見到啲殘體字,好哽眼。 ——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號 (五) 06:08 (UTC)回覆[回覆]
已在處理中。
CC:
@Shinjiman
@Z423x5c6
--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7月18號 (一) 14:30 (UTC)回覆[回覆]
喺完全確認並修理曬呢次改動嘅影響之前,應該要儘快還原返先。 H78c67c·傾偈 2022年7月1號 (五) 08:23 (UTC)回覆[回覆]
@Winston Sung ——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號 (五) 08:58 (UTC)回覆[回覆]
已先改回en。
測試結果:
(為避免刪除後斷鏈,故用外鏈。另請管理員刪除測試頁面。)--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7月20號 (三) 03:50 (UTC)回覆[回覆]
CC @Shinjiman --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7月20號 (三) 03:51 (UTC)回覆[回覆]
唔該晒@Winston Sung。喺原碼合併之後,喺嗰段時間期間開過嘅跳轉版因為Magic Words關鍵字嘅轉變可能會失效,到時我可能會開機械人處理呢個問題。 Shinjiman 2022年7月20號 (三) 04:42 (UTC)回覆[回覆]
好的。感謝。--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7月31號 (日) 06:51 (UTC)回覆[回覆]
感謝User:Winston Sung幫忙還原。 ——Z423X5C6傾偈) 2022年8月4號 (四) 08:32 (UTC)回覆[回覆]

轉返做英文好啲,有乜未譯一眼睇到。亂咁引入其他話,層層相混,反而亂到九彩,唔知邊層走出來。而且有啲譯得好核突,好似機器話咁,唔明講乜,對返原本英文先知意思。HenryLi (傾偈) 2022年7月1號 (五) 09:36 (UTC)回覆[回覆]

同意 H78c67c·傾偈 2022年7月1號 (五) 23:42 (UTC)回覆[回覆]

睇埋啲編輯紀錄,之前曾經有過Tech news嘅推送,可能亦都係呢個原因唔再發送英文嘅原文版,試圖以語體中文譯本發送時因為警告過而冇推送出嚟(技術上係仍然容許發佈嘅),之前曾經都有人譯過往嘅項目到,但由於人手唔夠嘅問題有陣時未必一定會有人譯埋佢哋做粵文。 Shinjiman 2022年7月2號 (六) 04:38 (UTC)回覆[回覆]

既然未有人話要依賴翻譯版嚟睇嗰啲「每週新聞」,何苦自尋煩惱呢?啱啱將過早歸檔(已知求變意見佔多數,只係方案未決定……)嘅一節搬返出嚟,其中嘅提議,正好有可能解決到呢個問題。--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0號 (六) 17:37 (UTC)回覆[回覆]

懷疑因為清理「#重新導向」遇到bug搞到粵維文章數少咗三百幾篇

多謝Shinjiman幫手清理,不過我發現粵維文章數無端端少咗三百幾篇,跌到排名失守65位,我估計好大機會同清理「#重新導向」遇到bug有關。點解我會覺得係bug,而唔係「之前計多咗,而家計返啱」呢?因為我印象之前有問題嗰個幾月以嚟,都無出現開跳轉版會多咗文章數嘅問題。為咗證明我啱,我專登做個統計,計返7月19號(修復前一日)文章增長:

計法1
計法2
補充資料

可以睇到計法1同計法2得出結果一致,證明之前跳轉版無錯誤計入文章數(如果計埋,計法1增長會係3+9=12)。之前明明無計多,而家將錯誤跳轉版修正成正確跳轉版反而會扣減文章數,好明顯就有bug。--Yaukasin (傾偈) 2022年7月21號 (四) 13:39 (UTC)回覆[回覆]

我嗰陣搵返啲紀錄嗰陣最多都只係搵得到一個月之內嘅開版同埋開跳轉嘅紀錄,多過一個月嘅(大約喺6月頭起到6月中後左右)亦可能會仲有遺留咗嘅版而未能夠執得到,唔知有冇方法可以搵得返多過一個月之後嘅開版紀錄? Shinjiman 2022年7月22號 (五) 01:06 (UTC)回覆[回覆]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Special:%E6%97%A5%E8%AA%8C?type=&user=&page=&wpdate=2022-06-22&tagfilter=mw-new-redirect H78c67c·傾偈 2022年7月22號 (五) 03:05 (UTC)回覆[回覆]
原來可以噉樣去搵,唔該晒。 😮 Shinjiman 2022年7月22號 (五) 03:07 (UTC)回覆[回覆]
喺尋日定期文章數更新之後,之前消失咗嘅文章數出現返曬。應該無問題喇。 H78c67c·傾偈 2022年7月27號 (三) 17:31 (UTC)回覆[回覆]

響度報多個錯,發現有修復redirect嘅bot依然用緊「#重新導向」,導致redirect失效。--Kowlooner (傾偈) 2022年7月24號 (日) 14:06 (UTC)回覆[回覆]

喺機械人嘅Script未更新好之前暫時封鎖咗一個星期先。 Shinjiman 2022年7月25號 (一) 01:20 (UTC)回覆[回覆]
可透過insource:"#重新導向"查詢wikitext原始碼內含有「#重新導向」的頁面。--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8月6號 (六) 08:35 (UTC)回覆[回覆]

應該預設「跳轉」,唔係預設「重新導向」

開咗phab:T315008處理呢個問題。 翹仔 (傾偈) 2022年8月11號 (四) 14:19 (UTC)回覆[回覆]

@KowloonerH78c67cYaukasinWinston Sung麻煩過去phab留意下。翹仔 (傾偈) 2022年8月11號 (四) 14:19 (UTC)回覆[回覆]
未肯定個別機械人戶口改嘢用嘅pywikibot framework係唔係都要更新到最新版先至會修正得到個問題。因為見得到有一部機械人會改個keyword,另一部就唔會改Shinjiman 2022年8月11號 (四) 15:04 (UTC)回覆[回覆]
pywikibot應該識得透過API攞到最新嘅魔術字,唔需要更新pywikibot版本都得。 H78c67c·傾偈 2022年8月11號 (四) 16:35 (UTC)回覆[回覆]
可能係快取問題。--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8月23號 (二) 12:09 (UTC)回覆[回覆]

頭版原碼格式太陳舊

頭版原碼相當古舊,仍然用table,款式寫死落style tag,同現今講求responsive格格不入,有必要執執。按理應改用stylesheet,而非寫死落tag。去除table,而改用div。 可以參攷下英文版頭版en:Main Page。用咗templatestyles去引入stylesheet。stylesheet,en:Wikipedia:Main Page/styles.css,唔再用table,純粹div配class,唔會用style tag。

有其他版都一樣寫死咗,用咗唔少table,可以後話再改。

HenryLi (傾偈) 2022年7月5號 (二) 22:32 (UTC)回覆[回覆]

記得呢種情況喺智能電話細螢幕嘅畫面上面會更為明顯。 Shinjiman 2022年7月6號 (三) 00:38 (UTC)回覆[回覆]
cc @WikiCantona可以睇埋呢度,好似呢個問題喺當時就已經提出咗。 Shinjiman 2022年7月6號 (三) 04:46 (UTC)回覆[回覆]
@HenryLi: 整咗User:H78c67c/mainpageH78c67c·傾偈 2022年7月6號 (三) 03:13 (UTC)回覆[回覆]
咁快手,做得好正呀。維基兄弟嗰度重有table,整埋都應該出得街。 HenryLi (傾偈) 2022年7月6號 (三) 03:32 (UTC)回覆[回覆]
@HenryLi: 整咗 H78c67c·傾偈 2022年7月6號 (三) 04:25 (UTC)回覆[回覆]
非常正。responsive完美。應該出得街。多謝 H78c67c。唔知大家維基友覺得點呢? HenryLi (傾偈) 2022年7月6號 (三) 05:31 (UTC)回覆[回覆]
新嘅好正,我支持。去馬啦。--WikiCantona (傾偈) 2022年8月1號 (一) 06:34 (UTC)回覆[回覆]
已經改咗頭版 H78c67c·傾偈 2022年8月12號 (五) 07:03 (UTC)回覆[回覆]
我今日貪得意去睇頭版,scroll 兩下就見到一張圖差唔多用哂成個 column 嘅位,右邊啲字每行得三個字,篇文係東涌市政大樓嗰篇,我個熒幕係電腦熒幕,但係係打橫得1024(唔係特細熒幕,係普通size打直放)。可能仲要執執。⸺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19號 (五) 19:05 (UTC)回覆[回覆]

再提頭版格式

目前嘅頭版(特別係是日靚畫)喺窄熒幕(例如1080px濶)唔係好得,我喺我個沙盤整咗個測試版,版冇變但係改咗模。希望其他用窄熒幕嘅人試下係咪好啲,有冇問題等等。我喺我個窄熒幕睇好似正常,但係應該要再睇多一兩個星期先知係咪真係冇問題。⸺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28號 (三) 05:27 (UTC)回覆[回覆]

是日靚畫個 width: 100% 會夾硬拉闊幅圖,除此之外唔覺有問題。 H78c67c·傾偈 2022年9月30號 (五) 23:28 (UTC)回覆[回覆]
我唔介意拎走個 width: 100%,但係我其實係驚我用 display: flex 同 order 夾硬掉轉個 photo credit 同內文摘要可能會有問題。我恁轉多一兩次畫都冇事先斷定有冇問題比較安全啲。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號 (六) 00:35 (UTC)回覆[回覆]
已經換咗兩次畫,我睇唔到有問題。如果其他人都冇問題我建議轉咗佢,因為喺窄螢幕而今用緊嘅格式真係唔掂
(如果想睇screen cap 我可以screen cap;但係長話短說係每行得4個中文字,應該得11行嘅段落顯示成61行,佔幾乎成個螢幕嘅高度)⸺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3號 (四) 08:32 (UTC)回覆[回覆]
因為 Vector 2022 會對頭版有影響,cap 咗幾張圖做例:
熒幕濶度 1080
目前頭版 測試頭版
Vector
 
現時 Vector 介面下粵維頭版
 
現時 Vector 介面下粵維頭版測試
Vector 2022
 
Vector 2022 介面下粵維頭版
 
Vector 2022 介面下粵維頭版測試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9號 (三) 20:14 (UTC)回覆[回覆]

Tech News: 2022-28

19:23, 11 July 2022 (UTC)

@Shinjiman 由幾時開始一大柞殘體字可以堂而皇之咁出現喺粵維?Fallback chain 可以復原返好未?——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2號 (二) 02:29 (UTC)回覆[回覆]

cc @Winston Sung Shinjiman 2022年7月12號 (二) 02:35 (UTC)回覆[回覆]
@Winston Sung請問幾時可以復原相關嘅改變? ——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2號 (二) 05:22 (UTC)回覆[回覆]
@Winston Sung哈囉,見到你上線就好啦,請問可以回應一下嗎? ——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7號 (日) 15:28 (UTC)回覆[回覆]
已在處理中。
CC:
@Shinjiman
@Z423x5c6
-- Winston Sung (傾偈) 2022年7月18號 (一) 14:30 (UTC)回覆[回覆]

我想問點解{{維基書本}}會係連去英文版嘅?係{{維基書本}}個模定係{{Sister project}}個模預設咗,可以點樣改返去粵語版本。 ——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9號 (二) 03:10 (UTC)回覆[回覆]

用全名嘅就要用wikibooks:yue:;用短字嘅就要用b:Shinjiman 2022年7月19號 (二) 03:45 (UTC)回覆[回覆]
所以將所有「wikibooks:」換哂做「wikibooks:yue:」就得? ——Z423X5C6傾偈) 2022年7月19號 (二) 03:48 (UTC)回覆[回覆]
b:嘅話就直接啲,因為唔知有冇版係已經用咗呢個模去用呢個參數嘅。建議睇返其它喺Category:跨維基模嘅用法先至好改,改咗嘅就要睇埋Special:WhatLinksHere/Template:維基書,改返好啲參數。 Shinjiman 2022年7月19號 (二) 04:38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我發現就算改做「b:」好似都唔得,係咪因為佢仲喺incubator,變咗跳唔到過去? ——Z423X5C6傾偈) 2023年5月11號 (四) 13:59 (UTC)回覆[回覆]
彈過去incubator唔算係問題,但每一版有b:開頭嘅全部彈過去有關語言incubator嘅「頭版」就應該係一個問題嚟。 Shinjiman 2023年5月12號 (五) 04:13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係囉,咁所以應該點樣解決? ——Z423X5C6傾偈) 2023年5月12號 (五) 06:03 (UTC)回覆[回覆]
噉就要報上去Phabricator搵人處理,因為呢個問題已經超出咗粵維做得到嘅範圍 (Interwiki-Interlanguage mapping)。 Shinjiman 2023年5月12號 (五) 06:42 (UTC)回覆[回覆]

國字過濾器出問題

我更新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嘅時候 trip 到國字過濾器,但係我冇寫過書面語,我再睇返篇文,我冇改過嘅地方都冇書面語。我想問呢個 filter 究意見到啲乜有冇辦法 check 到,同埋如果有問題係呢度 fix 定係 Phabricator?唔該⸺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4號 (三) 02:44 (UTC)回覆[回覆]

過濾器 working as intended。你嘅編輯摘要到出現咗「模板」呢個詞。之後過濾器報錯可以去WP:AF/FPH78c67c·傾偈 2022年8月24號 (三) 03:04 (UTC)回覆[回覆]
又想嚇走啲肯寫文嘅新人?之前另一單嘢已經討論過編輯摘要嘅內容應該從寬處理。我閂咗個警告,依家只會標籤個編輯,廢事嚇走啲新人。 ——Z423X5C6傾偈) 2022年8月24號 (三) 13:29 (UTC)回覆[回覆]
因為唔對用戶提示警告而只係標籤,啲用戶未必會主動睇返佢哋打過嘅摘要而唔知有定冇個問題,而呢種嘅提示唔會「嚇走新人」,因為裏面嘅提示已經講到明係已經有國文喺摘要入面(啱啱加返條拎去講返國維入面用到嘅行話,即使係指去同一版入面),同埋喺編輯摘要入面寫嘅嘢喺保存之後係唔可以再改嘅(呢個同喺版入面嘅文字唔同);喺討論未有最後定案之前我會先將個警告訊息恢復到個現狀先。到討論過後先再做個定案。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0:53 (UTC)回覆[回覆]
@Al12si有關用到嘅行話可以睇返Wikipedia:國維行話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0:59 (UTC)回覆[回覆]
唔該哂 @Shinjiman、@Z423x5c6 同 @H78c67c 解釋發生咗乜事。我恁嗰句 warning 好難明,有可能應該重寫。我根本連國語用字都唔熟,如果咁容易 trip 到,為安全計我以後喺編輯摘要儘量寫英文就算,對一個加拿大人會易啲,又唔會睇唔明。⸺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1:26 (UTC)回覆[回覆]
嗰句訊息加咗條拎去講返會出問題嘅字,相信會更加清楚邊度出咗問題嘅。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1:42 (UTC)回覆[回覆]
@Z423x5c6再重申喺未有最後定案之前先恢復現狀先,閣下噉樣做係未經任何討論嘅,之後先至再做個決定。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5:50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我諗你調轉咗啦,相關嘅過濾器運行係無經過任何討論,而且依家被發現運作係有問題,所以應該係閂咗先,有共識支持繼續運作先至開返。呢個過濾器喺解決以下問題之前,都應該暫停運行:
  1. 警告程度同用戶造成嘅「所謂破壞」唔相稱。編輯摘要嘅用途係等其他用戶方便啲知道改咗啲乜,用「模版」等你所謂嘅「國維行話」並唔影響溝通,若果有嚴厲嘅警告,反而會對用戶寫編輯摘要有阻嚇嘅作用,有失編輯摘要嘅原意。用標籤嚟做識別,再人手去提醒、溝通,係比較理想嘅做法。
  2. 真正破壞嘅編輯行為過濾唔阻止(例如新嘅「黃志強」LTA),反而呢啲微細位就要警告,可以話係本末倒置。
  3. 「國文」、「國維」呢啲係原創字眼,無任何嘅根據,需要修正。
我明白您係粵維嘅老前輩,對粵維作出咗不可磨滅嘅貢獻,但係有時聽吓其他用戶,尤其係一啲好新嘅用戶嘅意見都無妨,咁樣先至吸引到新鮮人嚟貢獻粵維。 ——Z423X5C6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6:22 (UTC)回覆[回覆]
@Z423x5c6上面由H78c67c兄所提及到嘅 "working as intended" 就係呢個過濾器本身就係噉樣設計嘅(即係唔係過濾器嘅作問題,同bugs有關等),嗰句訊息已經加咗喺嗰句入去,可能會有喺「國維」用到嘅行話,但唔做唔容許保存,係可以俾到其他用戶仍然可以以有關嘅字眼寫嘢入去,即使係有管理員權限嘅用戶都唔會有例外,重點就係編輯摘要一經保存發佈就冇得再改,所以先至會有警告字句(喺嗰個情況之下叫做「提示」或者「提醒」會更加合適);對於「黃志強」LTA嘅問題,可能需要另外寫過濾器處理,但「黃志強」LTA唔係喺呢度嘅討論範圍;如果除咗「國文」、「國維」呢啲字眼之外,閣下又有啲乜嘢提議去稱呼嗰啲呢?願聞其詳。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6:43 (UTC)回覆[回覆]
我已經將有關嘅字眼「警告」改咗做「提醒」,個字眼會比之前嘅溫和啲。但有關嘅訊息我會恢復現狀(基於上面所提到嘅編輯摘要保存之後冇得再修改),等到討論過後先至再決定。仲有,即使有人觸發咗過濾器見到個訊息,仍然都可以用人手做提醒,兩者冇衝突到,可以一齊做。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7:07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國維」,我知佢個意思係「維持國家綱紀」,但用嚟稱呼中維嘅、令「國維」有第二個意思嘅,真係得粵維先搞到出嚟,除咗粵維真係冇人用。「國語」「國文」就聽過,不過「國語」係指中華民國官方語言,而「國文」就係指中華民國官方文字,你加呢三隻字落去,即係等於叫大家唔好寫中華民國嘅語言同文字,咁係咪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就可以寫?所以呢三個名根本唔合邏輯。直接用「書面語」咪仲好。
另外個過濾器真係會搞到人冇癮。你話錯,又唔指出錯係邊,用戶自己本身都未必睇得出,只會覺得粵維麻煩難搞,最後啲新人咪走哂囉。將有關嘅字眼「警告」改咗做「提醒」,作用唔大,典型嘅治標治不本。Akai 博士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10:11 (UTC)回覆[回覆]
對於有關行話用字嘅方面,可以再諗吓,好似記得係咪有個名叫做「官話」?但「官話」呢個字似係喺講嘢用嘅先至用得到呢個term;另外@Z423x5c6兄見到閣下亦再次將句提醒訊息閂咗,個過濾器嘅目的就係要俾用戶知道嗰句嘢打上去嘅有問題嘅會出現提醒,唔係嘅話用戶自己都唔知道嗰句嘢係出咗問題嘅,個過濾器係唔會因應某啲用戶嘅用字習慣而唔出提醒,而遷就個別嘅用戶;我會睇返有關嘅紀錄,見返整個討論之後再做決定。 Shinjiman 2022年8月26號 (五) 00:56 (UTC)回覆[回覆]
我想講少少嘢,但係唔係特別覆邊個。睇到就睇到,睇唔到都冇所謂。我其實已經 over this,知道乜事。
  我只係想講,我今日發現自己commit message錯咗,by which I mean真嘅factual error。如果驚commit message有問題,有乜要catch嘅係呢啲真嘅錯,即係如果真係有需要,我寧願句句commit message都要我哋double check。我嘅母語係粵語,但係喺術語方面,基本上可以話英文先係母語,啲中文terms好多根本唔識,都係以前做唔同嘅open source project嘅時候學,當然好多source都係台灣source,如果話我用嘅係國語term,我唔會太介懷。
  但係最主要嘅問題係你寫commit message,然後有句嘢彈出來話你寫咗「大量」國文(冇screen cap,我認冇證據),而commit message咁短,冇人會聯想到個filter針對嘅係commit message,只會即刻check 內文有冇寫錯書面語,當check咗兩三次都搵唔到,就只會確定係個filter short咗,根本唔會懷疑問題喺段commit message度。
  當然,我唔記得段warning嘅exact wording係乜,但係對於一個基本上根本唔識中文術語嘅人,係唔會知道佢講緊commit message。
  呢啲都係問題。我睇咗好多篇有關加拿大嘅文,好多譯法都令我覺得莫明其妙,因為我哋根本唔係咁叫。我執 「多倫多」 呢版嘅途中發現大量國語譯法(PS:其實唔係國語,直情係普通話,因為連台灣人都唔會咁寫),連簡體字都有;大部分我都有keep,因為我唔知邊個寫,寫嘅係咪加拿大人。但係如果要trap乜嘢,我寧願整個filter check下啲乜嘢一級區劃、兩級行政區、科靈武德、斯特拉特福、肖伯納(肖係簡體字)啲咁嘅真國字。我恁咗幾日先恁到乜嘢叫做兩級行政區。⸺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7:01 (UTC)回覆[回覆]
@Al12si有關嗰句嘅exect wording喺呢度,因為之前啱啱改咗有關嘅字眼,之前用過嘅字可以喺有關嗰版嘅編輯紀錄入面搵得到。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7:12 (UTC)回覆[回覆]
唔該。睇咗。
「一大堆」 絕對係誤導 (red herring);對於新人來講,「摘要」 都係 red herring,唔會令人聯想到 commit message。我當時執緊嘅係 infobox,infobox 都係一種摘要;就算唔係,正文嘅第一段都係一種摘要(除非篇文寫得太差)。淨係寫摘要唔會令當事人 check commit message.⸺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7:33 (UTC)回覆[回覆]
@Al12si多謝閣下嘅提議,已經拎走咗「一大堆」嘅字眼,另外講清楚有關嘅摘要係指編輯摘要。(英文原文係叫做Edit summary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8:47 (UTC)回覆[回覆]

少少題外話,我覺得個國字過濾器 maa4 maa2 哋,我頭先試咗喺呢度落句明顯係語體中文嘅嘢(我的語文能力不太好),過濾器一句聲都冇出。Dr. Greywolf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7:45 (UTC)回覆[回覆]

仲有,過濾器啟動嗰陣,會唔會起碼話返畀人知「係邊句嘢有問題」?噉嘅話人哋起碼知要點改。Dr. Greywolf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7:45 (UTC)回覆[回覆]
睇嚟閣下應該係講緊加文用嘅過濾器,當中「的」字可能有好多嘅配搭,好似「的士」、「標的」、「目的」等,以及「不」字可能會有「不倒」、「不惜」、「講『不』」等,呢兩個字冇放入過濾器入面,即使喺呢度提及到個「的」字,而過濾器嘅警告提醒訊息喺技術上面只能夠調用其中一個以 "MediaWiki:MediaWiki:Abusefilter-warning-" 做開頭嘅訊息,如果要拆開嘅話,相信要有好多句訊息,同埋要多個唔同嘅過濾器去過濾;暫時都只會喺嗰句提醒訊息入面加返修拎到嗰一版,喺嗰版入面列出咗一啲有問題嘅字。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8:39 (UTC)回覆[回覆]

我認為,「覺得人哋做唔啱嗰陣出聲」呢樣嘢無可厚非,但要清楚噉講返畀人知你覺得佢哋錯在乜,如果唔係好易搞到人冇癮。Dr. Greywolf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08:46 (UTC)回覆[回覆]

呢個我個人都會認同,當時最初嗰起嗰陣係未有咁深入諗得到嘅,但唔同嘅改善建議都會令到個流程做得更加暢順啲同埋更加清楚啲。 Shinjiman 2022年8月25號 (四) 09:09 (UTC)回覆[回覆]
根本粵維係應該講求共識,而唔係一個人一意孤行嘅,「當時最初嗰起嗰陣係未有咁深入諗得到嘅」←噉就唔應該起。好喇,起完之後,出過幾多事?大家拗過幾多次、引嚟過幾多不滿?證明晒點樣錯殺良民,討論完話要閂,有人又自己容忍唔到,就開返,自己凌駕埋個討論結果。都莫講話半毫子改善喇。個過濾器有殺錯冇殺過,又從來唔會講到底邊個或邊啲字詞出事,令人哋想check番改番都冇得check,呢啲問題十世前已經講過。有人有心改嘅,冇奶油連豆零嘗試都冇試過。而家天怒人怨,就話「都認同」有缺點,但同時又「再重申」唔肯閂、「再重申」繼續殺錯良民。噉嘅態度,邊忽似係有心改善?-Cangjie6 (傾偈) 2022年8月27號 (六) 17:37 (UTC)回覆[回覆]

好詫異點解有人公然噉話「喺未有最後定案之前先恢復現狀先」甚至仲要「再重申」。一套嘢,已經勁多人話咗有好大問題,殺錯良民,都仲有人講得出「未有定案就繼續呢套嘢」而唔係即刻停咗佢,噉講嘢嘅人到底仲要再殺錯幾多個良民先心息?明知殺錯良民都仲堅持繼續殺,要幾變態、幾黑心、幾無良,先會抱住呢種噉嘅心態? 我再講多次,所謂嘅「國字過濾器」本身冇得到成個粵維嘅共識同有效監察,只係好個別嘅走火入走人士喺度死撐,禍害眾生,趕走晒啲有心編輯嘅人,根本唔應該存在。除非可以修改到佢完全冇錯,盡力令到半個錯殺嘅情況都唔㑹發生,否則必須立即.馬上.即刻停咗佢!唔要聽到再有人講藉口!即刻停咗佢,咪再咁多嗲!-Cangjie6 (傾偈) 2022年8月27號 (六) 17:25 (UTC)回覆[回覆]

抄兩個手邊嘅殺錯例子過嚟[8][9],只不過係冰山一角,要搵嘅話仲有大把,簡直係罄竹難書。-Cangjie6 (傾偈) 2022年8月27號 (六) 17:37 (UTC)回覆[回覆]

關於InternetArchiveBot嘅問題

有冇人知有冇方法迫個機械人當個 link 死咗(有嘢都唔理)?例如個 link 網址冇變但係內容變咗(變咗唔可以引用),或者直情成個網域被人偷咗?

以前遇到咁嘅情況,我會淨寫 archive-url 唔寫 url,但係而今唔畀咁做。⸺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21:32 (UTC)回覆[回覆]

我恁我搵到點做⸺status=usurped⸺我睇下幾日睇下 work 唔 work。⸺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5號 (四) 22:12 (UTC)回覆[回覆]
url-status=dead表示個網唔能夠再入到;url-status=userped會直頭收埋個原URL唔顯示出嚟。 Shinjiman 2022年8月26號 (五) 01:00 (UTC)回覆[回覆]
url-status=dead 冇用,個 bot 會喺巡 link 嘅時候見到有嘢,就自作聰明咁將佢改返做 alive。說明話 usurped 表示原 link 就算存在都無效,不過我要睇幾日先知個bot係咪真係跟說明做嘢。⸺Al12si (傾偈) 2022年8月26號 (五) 03:21 (UTC)回覆[回覆]

應該喺「城市論壇」道新增「新聞」一欄(續)

之前嘅討論可以喺Wikipedia:城市論壇 (提議)/歸檔/2022年6月#應該喺「城市論壇」道新增「新聞」一欄搵到。

上面嗰節提到,啲外來消息冇人得閒翻譯,而本用户推測,嗰啲文唔理用乜嘢話寫,都只有少數發燒友會花時間睇。將佢哋擺哂入貴賓廳,畀嗰啲勁料舒服噉睇原文咪好囉,何必勉強噉塞落五顏六色嘅大笪地呢?況且,嗰啲叻人就算唔識英文,都會睇得明機器翻譯噉嘛。--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0號 (六) 17:20 (UTC)回覆[回覆]

啱啱見到原來英維上面亦都有en:Wikipedia:Tech newsd:Q15726229)呢一版,如果要開一版專門放呢啲技術新料嘅話,開過新版都唔係一個大問題。 Shinjiman 2022年9月13號 (二) 02:30 (UTC)回覆[回覆]
發現咗,雜項都有啲英文消息,最好將冇人翻譯嘅嘢擺一齊,除非佢哋遲啲嚟得太快。--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3號 (二) 09:37 (UTC)回覆[回覆]
唔該Shinjiman建立Wikipedia:技術新聞。建議舊嘅Tech news都一律由城市論壇歸檔搬埋過Wikipedia:技術新聞/歸檔,方便統一翻查。--Mikedou (傾偈) 2022年9月13號 (二) 11:29 (UTC)回覆[回覆]
一講曹操,曹操就到!請睇「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E5%9F%8E%E5%B8%82%E8%AB%96%E5%A3%87_(%E9%9B%9C%E9%A0%85)&curid=4288&diff=1880695&oldid=1880590」。應該改名,並擺埋其他「新聞」落去。--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3號 (二) 15:08 (UTC)回覆[回覆]
嗰次嘅修改唔屬於「技術新聞」嘅範疇。好似記得有一個地方(喺維基元上面)係可以設定,喺維基元嗰邊有翻譯訊息嗰陣會喺用戶傾偈版上面留言,等用戶可以翻譯嗰句訊息,之後再由發佈者轉發。 Shinjiman 2022年9月14號 (三) 00:54 (UTC)回覆[回覆]
唔理係真人定係機械傳送,都要畀個位過佢。既然整開就應該順手處理埋呢樣同類問題囉。本用户當然希望用最簡潔嘅方案——喺城市論壇道擴建一間「新聞」房——將原文及翻譯版一齊陳列啦;畢竟寫嗰啲消息嘅人,係想啲理開類似事務嘅人睇到噉嘛;特登搭間隔離營係糾枉過正。若果深信隔離營方案可取,就最好將啱啱搭好嘅改名,再間成兩格,分別「收容」技術及非技術嘢;將系統頁數發水,毫無意義。--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4號 (三) 03:16 (UTC)回覆[回覆]
噉嘅情形,多數嗰啲內容都係同基金會有關嘅,或者可以開一版叫做Wikipedia:城市論壇 (WMF) (d:Q93462772),點睇?不過開咗版之後都要俾發佈者知道開過呢一版。另外,如果有關嘅訊息係已經翻譯咗做粵文嘅話,噉就只會用粵文表示,冇人去譯嘅話就會以原文表示;但最終都要視乎夠唔夠人手去譯有關嘅訊息。 Shinjiman 2022年9月14號 (三) 05:03 (UTC)回覆[回覆]
本用户唔反對呢個新方案,睇下其他人有咩意見啦;由起初提案到而家,已經出現幾套稍有分別嘅意見……--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4號 (三) 05:34 (UTC)回覆[回覆]
「有翻譯訊息嗰陣會喺用戶傾偈版上面留言」嗰個設定應該係講緊m:Special:TranslatorSignup。睇上面嘅討論,我覺得重開Wikipedia:城市論壇 (消息)係一個方法。有冇資深用戶可以解答下點解之前會執咗?如果有咩特別原因就要再考慮下。--Sun8908傾偈) 2022年9月14號 (三) 16:42 (UTC)回覆[回覆]
冇人得閒咪唔翻譯囉,反正生手嘅唔會理到啲咁高深嘅嘢,熟手嘅自然會有本事睇得明。要花心機嘅地方只有揀位置;其餘嘅事好簡單——調校機械人同通知真人啫。正如以上所寫,本用户首選方案同Sun8908一致,喺旁邊整多一間房,門牌寫乜唔緊要;次選方案等於Mikedou所講噉樣整隔離營,不過最好一座過,無間隔……喺兩種情況之中,都將各種英文消息擺埋一齊啦;反正都唔算多;然而撈入去討論嘅現狀就真係太混亂喇。--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7號 (六) 20:45 (UTC)回覆[回覆]
原則上贊成重開Wikipedia:城市論壇 (消息),畀人貼非Tech news嘅跨維基通知(唔限於WMF),盡量減少呢類通知影響其他由粵維人發起嘅討論。--Kowlooner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3:53 (UTC)回覆[回覆]
咦咦咦,啱啱有人話完我「未有共識前唔應該急住去改」,轉個頭呢邊討論未完就搬哂啲嘢去「Wikipedia:技術新聞」?點解嘅? ——Z423X5C6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6:21 (UTC)回覆[回覆]
依家係咪bug咗?同一篇技術新聞send咗兩次,喺兩個位。 ——Z423X5C6傾偈) 2022年9月20號 (二) 12:28 (UTC)回覆[回覆]
佢喺跟喺呢度個名單發送,我當時只係加咗發送版嘅目標去『技術新聞』一版,對於喺呢版上面嘅發送係未拎走嘅,呢方面可以再傾吓到底係咪唔再需要喺呢一版上面發送。以英文版做例,佢會發送出去技術新聞同埋VPT兩版;日文版會發送到新聞嘅Wikimedia共通版等。 Shinjiman 2022年9月21號 (三) 02:30 (UTC)回覆[回覆]
如果開返「技術新聞」嘅目的係唔想呢啲mass message同傾技術嘢撈埋,點解唔移走呢版?搞笑? ——Z423X5C6傾偈) 2022年9月21號 (三) 08:16 (UTC)回覆[回覆]
意見同Z423x5c6。本來大家傾好將tech news擺去另一版,點解變成兩邊都擺?--Mikedou (傾偈) 2022年9月28號 (三) 11:46 (UTC)回覆[回覆]
我以為一早已經有「技術新聞集中放響Wikipedia:技術新聞」嘅共識,所以我之前先至將城市論壇嘅技術新聞搬過去Wikipedia:技術新聞。我見而家變成兩版都放,係我誤會咗?需唔需要還原返我移走個動作?不過講真嗰句,如果技術新聞都要繼續放響城市論壇,另外開版Wikipedia:技術新聞又有乜意義?--Kowlooner (傾偈) 2022年10月2號 (日) 13:43 (UTC)回覆[回覆]
加咗嗰一版,係未能代表呢度嘅發佈會停,呢個係作為過渡時期嘅措施之一;如果各位係同意停咗呢版入面發佈嘅話,噉喺下一期喺呢版發佈之後就當係最後一期嘅呢版發佈,之後嘅就只會喺技術新聞嗰一版發佈。 Shinjiman 2022年10月3號 (一) 01:59 (UTC)回覆[回覆]
可以停未?唔停嘅話整版新版嚟做咩。 ——Z423X5C6傾偈) 2022年10月12號 (三) 03:09 (UTC)回覆[回覆]

國字過濾器真係short咗

我啱啱唔覺意見到。冇彈通知,但係標籤咗。成句編輯摘要全文:「copied from 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成句都係英文,連中文字都冇,何來國維行話?個過濾器好似真係出咗問題。⸺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3號 (二) 09:27 (UTC)回覆[回覆]

喺"title_types"裏面嘅"mailinglist"一般上會譯做『電郵名單』,喺粵維嘅文章入面,"List of xxx"會寫做「〇〇〇一覽」,喺人名方面,可以用「名單」或者「清單」。 Shinjiman 2022年9月13號 (二) 16:18 (UTC)回覆[回覆]
喺 CS1/Configuration 入面 “mailinglist” 譯做電郵名單應該唔啱文意,呢度嘅 mailing list 係指討論羣組,唔係名單。⸺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3號 (二) 16:25 (UTC)回覆[回覆]
用「群組」或者「羣組」唔係太大問題,但直譯返英文就會係 "discussion group"。 Shinjiman 2022年9月13號 (二) 16:30 (UTC)回覆[回覆]
多謝指正。我喺加拿大住,又未用中文寫過學術論文,啲中文術語我真係唔識,所以我都未敢掂嗰啲部份。⸺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3號 (二) 16:34 (UTC)回覆[回覆]
喺呢度嘅情況就係喺引用模入面,可以引用嘅其中一個出處就係mailing list,而mailing list就係指一個人訂咗電郵,會定時會送啲電郵喺呢份名單入面訂咗嘅人嘅收信箱入面。好似WikiMedia嘅mailing list係Wikimedia-l,而MediaWiki軟件嘅mailing list係MediaWiki-l等。所以個人方面『電郵名單』呢個字係可以用喺呢種嘅情況。 Shinjiman 2022年9月13號 (二) 17:03 (UTC)回覆[回覆]

點解個所謂「國字過濾器」仲未閂?!

點解個所謂「國字過濾器」仲未閂?!我喺上面已經講咗(其實之前亦都講過超多次),除非可以修改到佢完全冇錯,盡力令到半個錯殺嘅情況都唔㑹發生,否則必須立即.馬上.即刻停咗佢!唔要聽到再有人講藉口!即刻停咗佢,咪再咁多嗲!而家粵維係唔係就畀Shinjiman一個黐線佬凌駕一切、隻手遮天?!噉樣仲衰過中維多多聲,仲點叫人嚟粵維編輯?!-Cangjie6 (傾偈) 2022年9月17號 (六) 09:37 (UTC)回覆[回覆]

似乎嗰個機關係已經被改成將人哋撠一撠就算,而唔再係密不透風。以前有多啲人支持舊方案;隨住時間過去,常客逐漸替換,潮流隨之改變……相信部分人對於大陸五毛踩場,過度恐慌……無可否認,本用户見到中文版維基百科陋習嘅影子,有啲字只要有一個就無辦法通過,認真去得太盡;若果個觸發門檻係十個八個敏感字,都尚且講得通……其實根本就係捉錯用神,個過濾器只會擋到啲水皮嘅散仔,想做世界嗰班根本唔會在乎佢;粵文版維基百科其實正受到更離譜打壓,部分正文(例如「張津瑜」……)由於政治原因被谷歌完全過濾,重要唔加上有啲結果被投訴到隱藏咗之類嘅籍口;理論上,呢種手段係用於針對散布兒童色情及招募恐怖分子之類嘅反人類內容上面咖,不過實際上,當然會被濫用……--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9月17號 (六) 10:04 (UTC)回覆[回覆]

再問國字過濾器

首先多謝負責人半閂咗佢,但係我仍然想問,究竟佢 check 緊乜嘢?我自己嘅編輯淨係呢幾日已經 trigger 過佢幾次,次次都係一係全英文,一係就啲字照抄其他文,點解會 trigger 完全冇頭緒。

另外,我第一次 trigger 佢嘅時候,個解釋係我寫咗 「模組」 呢個字,但係後來我發現呢度係有 「模組」 呢樣嘢(而且仲要係一樣好重要嘅嘢,我而今寫模基本上已經放棄咗正常模,淨係用模組寫),只係我見慣台灣嘅術語,理解解錯咗 template 喺呢度應該點叫。「模組」 似乎已經唔係關鍵字,但係我仍然好想知有冇其他嘢係呢度有咁叫但係都會 trigger 個過濾器⸺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2號 (三) 23:44 (UTC)回覆[回覆]

個字「參見」多數都只會用喺舊時皇室嘅場合,好似「參見皇上」、「參見皇后」等;喺百科嘅場合,都係會用「睇吓」、「睇埋」為主嘅,可以睇吓Wikipedia:出貓紙#粵語同「語體」中文維基寫文嘅分別嘅"See also"嗰一行。 Shinjiman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03 (UTC)回覆[回覆]
有一種情況如果就係照抄其它文(尤其係官話語體文等)嘅話,如果唔改有關行文嘅話,就有好大機會trigger到個過濾器。 Shinjiman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06 (UTC)回覆[回覆]
Template喺呢度會叫做「模」,讀做mou5。 Shinjiman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08 (UTC)回覆[回覆]
「參見」(See also)喺引用出處極為常見。我屋企淨係得香港出嘅寫文書,全部都係寫參見。如果參見唔啱會係寫乜?
「模組」 喺粵維係 Module,指 Lua 寫嘅程式。例如幾乎每版都用嘅引模,其實係由7個模組組成。⸺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31 (UTC)回覆[回覆]
睇返嗰版,可以用「睇埋」等字,要留意吓就算係香港出嘅寫文書,行文方面都有一程程度係用官話語體文(或者有啲人講嘅書面語)為主,喺粵文入面呢方面就有需要改動有關嘅行文;另外睇返,「模組」唔係trigger到過濾器嘅用字嚟。 Shinjiman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38 (UTC)回覆[回覆]
我恁最好整個功能,見到如果改動部分係 「參考」、「攷」 或者類似字眼,要彈個解釋(要真係係解釋,唔好又用乜嘢 「警告」 字眼)教人點寫呢啲寫參考嘅術語。我唔相信寫/睇慣參考嘅人會識寫 「睇下」;「見」(See)同 「參見」(See also)根本係標準用字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44 (UTC)回覆[回覆]
I mean, 咁搞真係保你大。又要出處,用正常寫出處嘅方法又話國文。咁啲人點會寫出處?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13號 (四) 01:54 (UTC)回覆[回覆]
估計閣下應該係指有關修改紀錄上面嘅標籤名?係嘅話已經加咗條拎過去嗰一版上面;之前嘅「警告」字眼已經改咗做「提醒」字眼;另外,單字「見」字亦唔係trigger嘅用字之一。 Shinjiman 2022年10月13號 (四) 02:03 (UTC)回覆[回覆]
有關嘅粵維上面有關版嘅行文風格,喺Wikipedia:風格指南有詳細嘅指引可以跟返。 Shinjiman 2022年10月13號 (四) 02:06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你唔好咁黐線得唔得?擘大對眼睇下眞實嘅粵文,豎起對耳聽下唔同場合、唔同語言風格嘅粵語,而唔係坐井觀天打飛機式幻想好冇?要講引用來源、出處,「參見」、「參考」都係極之common!粵文風格唔係淨係得一種。爲咗同zh維基唔同而夾硬迫人唔同,咁唔係風格,係叫「瘋格」!我再再再再再再再再講多次,粵維唔係你大晒、獨裁、閉門造車嘅地方,否則嘅話粵維只有死路一條,就係畀你搞死。Cangjie6 (傾偈) 2022年10月14號 (五) 12:41 (UTC)回覆[回覆]
@Al12si針對過濾器嘅問題,你有時間可以揾返之前嘅討論嚟睇。總之唔係第一日嘅事嚟。特克斯特 (傾偈) 2022年10月14號 (五) 06:11 (UTC)回覆[回覆]
要重申啲語文常識……有大把複雜及細緻意思,都唔係單獨任何一種中文嘅口語可以簡單噉表達到咖,通常都要用到唔少文言詞彙,至於近代出現嘅抽象學術用語,就真係只有官話版……--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10月14號 (五) 16:08 (UTC)回覆[回覆]

CS1引模加地區名稱

我想問如果有辦法整到個引模可以寫 「香港中文」 或者 「美國英文」 而唔寫 「Chinese (Hong Kong)」 或者 「American English」,但係代價係多咗三十幾行(同日子無關嘅)本地化,同引模要用 Lang 模嘅資料,會唔會係一樣值得考慮嘅嘢,定係太危險?

個 idea 已經有 prototype,改咗嘅模喺呢度(加咗嘅嘢係呢啲),示範版喺呢度,但係因為示範版暫時係用個沙盤模做模,如果版面出唔到會要去改個沙盤(點改個示範版有寫)⸺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4號 (三) 02:06 (UTC)回覆[回覆]

英維上面有呢版,可以去睇吓。 Shinjiman 2022年9月14號 (三) 02:21 (UTC)回覆[回覆]
記得呢個亦都會用返喺MediaWiki裏面嘅CLDR擴展,引用模亦都會用佢裏面已經譯咗做粵文嘅訊息去展示個語言名。 Shinjiman 2022年9月14號 (三) 02:25 (UTC)回覆[回覆]
明。不過我覺得引模唔識我哋成日引嘅 zh-HK 或者 zh-TW 係乜嘢好怪,尤其係佢知道乜嘢係繁體中文同簡體中文。我最初係唔明點解 Lang 模出到嘅語言名引模會出唔到,一直以為引模有 bug,攪咗一輸先知完來兩個模一啲關係都冇。
如果覺得冇需要,我都想問一下,而今寫 zh-HK 引模會出 「Chinese (Hong Kong)」。出 「中文」 會唔會好啲?呢樣係可以做到嘅;唔使用 Lang 模嘅資料,淨係需要第五個結果(維基軟件畀嘅答案,例如 「Chinese (Hong Kong)」)留低唔出住,有第六個結果嘅時候(砍咗後面嘅國家碼之後再問維基軟件嘅答案,例如 「中文」)先分析用邊個好啲。⸺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4號 (三) 19:27 (UTC)回覆[回覆]
有關 「Chinese (Hong Kong)」 嘅問題確實需要諗個方法去解決,見「Special:要求嘅分類」有一大堆有英文名做語言名嘅CS1類(例:「Category:CS1Chinese (Hong Kong)語言來源 (zh-hk)」‏‎),最好搵到個源頭翻譯返。--Kowlooner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4:04 (UTC)回覆[回覆]
我已經知道個問題喺邊度,你可以睇睇我個示範版;如果唔想依頼 Lang 模/模組有可以有第二個解決方案(上面提咗)。我可以整多個示範版等大家可以有個比較。
呢啲分類冇得譯,淨係改模組先解決到(Citation/CS1 嗰版),問題係我哋想點改。牽涉到嘅問題係 MediaWiki 本身。⸺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5:45 (UTC)回覆[回覆]
其實唔想改模組都有第三個方案,可以改 CS1/Configuration,我哋可以 hard-code 一啲語言代號嘅正確名。呢樣我未試,可以試下。⸺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18號 (日) 15:52 (UTC)回覆[回覆]

@Shinjiman @Kowlooner 我決定咗用原本嘅第一個方案,直接喺話模攞資料。已經改咗模。話模唔會無端端刪,應該冇問題。

我原本恁改 Configuration 可以試,但係睇過,其實係冇得咁改。⸺Al12si (傾偈) 2022年9月25號 (日) 22:35 (UTC)回覆[回覆]

解鈴還須繫鈴人,始終最根本嘅解決方法就係上Unicode嗰邊入返晒啲CLDR同粵文上面嘅資料,因為MediaWiki嘅CLDR擴展會拎返CLDR嘅名,然後Cite模會透過CLDR擴展拎返晒啲名去用。家吓hard-code加名最多都只係權宜之計,當個模嘅架構改嗰陣有可能要重新寫過先至會容納得到一啲本地化過用嘅名。 Shinjiman 2022年10月3號 (一) 02:07 (UTC)回覆[回覆]
我唔係包拗頸,但係 「可以喺 CLDR fix」 似乎唔乎合現實觀察。我冇太仔細 check,但係試咗幾試(有睇過 CLDR,太長,無從入手,遲啲再睇過),有下面嘅觀察:
  • 話模有大量語言名、地區名等等(有嘢我想改,但係保護緊,我改唔到),如果 CLDR 可以解決問題,呢啲資料冇必要存在,話模大可以砍走四五個檔案,但係佢哋冇咁做
  • 我去法文維基睇過,佢哋個引模連語言名都費事出,出代號算數,明顯佢哋遇到過同樣問題,搵唔到源頭放棄咗
  • 我去日文維基睇過,佢哋個引模遇到唔識嘅地區碼會砍走,同我本來考慮嘅方案二一樣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3號 (一) 03:12 (UTC)回覆[回覆]
lang=yue 冇嘢顯示。{{citation}} {{cite news}}都係噉。類別第d語言,應該顯示「(粵文)」。 RZuo (傾偈) 2022年12月24號 (六) 12:38 (UTC)回覆[回覆]
喺粵文維基咁係正常。lang 設定做本地維基本身嘅語言,正常係應該唔顯示。(源碼係咁寫。) Al12si (傾偈) 2022年12月24號 (六) 13:24 (UTC)回覆[回覆]

技術新聞:2022年第38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022年9月19號 (一) 22:16 (UTC)回覆[回覆]

The Vector 2022 skin as the default in two weeks?

 
The slides for our presentation at Wikimania 2022

Hello. I'm writing on behalf of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Web team. In two weeks, we would like to make the Vector 2022 skin the default on this wiki.

We have been working on it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So far, it has been the default on more than 30 wikis, including sister projects, all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1 billion pageviews per month. On average 87% of active logged-in users of those wikis use Vector 2022.

It would become the default for all logged-out users, and also all logged-in users who currently use Vector legacy. Logged-in users can at any time switch to any other skins. No changes are expected for users of these skins.

About the skin

[Why is a change necessary] The current default skin meets the needs of the readers and editors as these were 13 years ago. Since then, new users have begun using Wikimedia projects. The old Vector doesn't meet their needs.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for the new skin is to make the interface more welcoming and comfortable for readers and useful for advanced users. It draws inspiration from previous requests, the Community Wishlist Surveys, and gadgets and scripts. The work helped our code follow the standards and improve all other skins. We reduced PHP code in Wikimedia deployed skins by 75%. The project has also focused on making it easier to support gadgets and use APIs.

[Changes and test results] The skin introduces a series of changes that improve readability and usability. The new skin does not remove any functionality currently available on the Vector skin.

  • The sticky header makes it easier to find tools that editors use often. It decreases scrolling to the top of the page by 16%.
  • The new table of contents makes it easier to navigate to different sections. Readers and editors jumped to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page 50% more than with the old table of contents. It also looks a bit different on talk pages.
  • The new search bar is easier to find and makes it easier to find the correct search result from the list. This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searches started by 30% on the wikis we tested on.
  • The skin does not negatively affect pageviews, edit rates, or account creation. There is evidence of increases in pageviews and account creation across partner communities.

[Try it out] Try out the new skin by going to the appearance tab in your preferences and selecting Vector 2022 from the list of skins.

How can editors change and customize this skin?

It's possible to configure and personalize our changes. We support volunteers who create new gadgets and user scripts. Check out our repository for a list of currently available customizations, or add your own.

Our plan

If no large concerns are raised, we plan on deploying in the week of October 3, 2022. If your community would like to request more time to discuss the changes, hit the button and write to us. We can adjust the calendar.

Also, if you'd like ask our team anything, if you have questions, concerns, or additional thoughts, please ping me here or write on the talk page of the project. We will also gladly answer! See our FAQ. Thank you! SGrabarczuk (WMF) (傾偈) 2022年9月22號 (四) 03:14 (UTC)回覆[回覆]

翻譯:喺兩星期內將Vector 2022年版設為預設外觀畫面?

 
我哋喺2022年維基年會嘅演講簡報

你好。我係維基媒體基金會Web小組嘅代表。喺兩星期內,我哋希望將呢個wiki嘅預設畫面設為Vector 2022年版。

我哋用咗過去3年去整呢個新畫面。目前為止,呢個畫面已經被設為超過30個wiki嘅預設畫面,包括姊妹計劃,合計每月瀏覽次數達到10億。平均嚟講,呢啲wiki上面有87%活躍用户用緊Vector 2022年版。

佢會成為所有未登入用户,同埋所有用緊舊版Vector嘅已登入用户嘅預設畫面。登入咗嘅用户可以隨時轉去任何其他畫面。呢啲改動唔會影響用緊呢啲其他畫面嘅用户。

關於呢個畫面

[點解呢個改動有必要] 現時嘅預設畫面符合13年前嘅讀者同編者嘅需求。自此以嚟,有新嘅用户開始用維基媒體嘅各個網站,而 舊版Vector唔能夠滿足佢哋嘅需要

[目標] 呢個新畫面嘅目標係整返個對讀者舒適、對編者實用嘅界面。靈感嚟自過往嘅請求、一年一度嘅社羣願望清單,以及啲架撐仔。過程中亦幫到我哋跟從標準同改善所有其他畫面。我哋減少咗75%維基媒體部署咗嘅畫面入面嘅PHP代碼。呢個專案亦都有專注令個畫面更容易支援啲架撐仔同用啲API。

[改動同測試結果] 呢個畫面引入咗一系列改善可讀性同可用性嘅改動,亦無移除任何舊版Vector現時有嘅功能。

  • The sticky header makes it easier to find tools that editors use often. It decreases scrolling to the top of the page by 16%.
  • 新版目錄令穿梭各個小節更加容易。比起舊版目錄,讀者同編者用目錄跳去其他小節用多咗50%。It also looks a bit different on talk pages.
  • 新搜索欄易揾啲,由一覽度揾啱嘅結果又易啲。喺我哋測試過嘅各個wiki上面,整體開始揾嘢嘅次數增加咗30%。
  • 新版畫面唔會對瀏覽量、編輯量或開户數帶嚟負面影響。橫跨各社羣夥伴間,有證據顯示瀏覽量同開户數增加。

[試下] 如果你想試下呢個新畫面嘅話,你可以去自訂喜好嘅外觀頁,由畫面一覽度揀Vector (2022)。

編者可以點改同自訂呢個畫面?

你可以調整同自訂呢個畫面。我哋支持整新架撐同用户腳本嘅義工。請去我哋嘅repository度睇睇現時用得嘅customizations,或者加你自己整嘅嘢落去。

我哋嘅計劃

如果無大問題或疑慮嘅話,我哋計劃喺2022年10月3號嗰個禮拜進行部署。如果你嘅社羣想要多啲時間討論呢啲改動嘅話,請㩒下面個掣同我哋講。我哋會調整部署日期。

仲有,如果你想問我哋任何問題,或者想表達疑慮或其他諗法嘅話,請喺呢度ping我,或者去呢個專案嘅討論版度留言。我哋會好高興解答!請睇下我哋嘅常見問題一覽。多謝! —SGrabarczuk (WMF)

譯:H78c67c·傾偈 2022年9月22號 (四) 06:34 (UTC)回覆[回覆]

討論

唔該晒User:H78c67c細心翻譯。我支持按全域時間表推出新介面。維基百科成日俾人笑「封存咗2000年代嘅互聯網文化」,我哋係時候與時並進。翹仔 (傾偈) 2022年9月22號 (四) 12:22 (UTC)回覆[回覆]

又話「喺2022年10月3號嗰個禮拜進行部署」?而家都過咗個幾禮拜,乜都見唔到。--Rainpong (傾偈) 2022年10月13號 (四) 11:50 (UTC)回覆[回覆]

@Deryck Chan, @Rainpong, thank you for the comments, your interest in and support for the project! We have found out that there was a bug impacting wikis in Chinese scripts. This is why we have decided to stop the deployment. I'll let you know when we're ready. Best regards, SGrabarczuk (WMF) (傾偈) 2022年11月9號 (三) 04:58 (UTC)回覆[回覆]
@SGrabarczuk (WMF) Do you have a link or any other details of the bug? I just switched because I wanted to see the problem, but I don’t know what to look for. Thanks.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9號 (三) 18:53 (UTC)回覆[回覆]
Hey @Al12si, I don't remember myself, but I've asked my colleagues. SGrabarczuk (WMF) (傾偈) 2022年11月10號 (四) 02:13 (UTC)回覆[回覆]
簡譯:因為發現咗新介面處理漢字有問題,所以暫緩將新介面喺漢字語文站點設定成預設嘅計劃。唔肯定實際問題係乜,會問同事。 翹仔 (傾偈) 2022年11月11號 (五) 09:49 (UTC)回覆[回覆]
你可以跟上面指示,開新介面嚟用。我開咗,覺得效果唔錯。 翹仔 (傾偈) 2022年11月9號 (三) 15:29 (UTC)回覆[回覆]
我改咗睇過,暫時改返,我覺得 @SGrabarczuk (WMF) 提到嘅問題(視乎係乜問題,我唔知)未必同中文有關。
我覺得用窄熒幕嘅人(例如做文字工作,慣用 portrait mode 擺 mon 嘅人)應該轉下睇睇,佢哋喺爾方面嘅測試可能唔係好夠。
我哋頭版轉咗新介面之後比之前仲要窄,窄到大使館嗰段通告一行得四五個字(每日靚畫情況冇變差,只係同而今一樣咁差);如果我哋 go ahead 就一定要改頭版格式先掂。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9號 (三) 19:29 (UTC)回覆[回覆]
我見依家連通常最後deploy嘅英文維基都deploy咗,希望佢哋唔係遺忘咗呢度。--Rainpong (傾偈) 2023年1月21號 (六) 05:10 (UTC)回覆[回覆]
佢舊年11月嘅講法係"there was a bug impacting wikis in Chinese scripts",可能搞掂個bug就所有Chinese scripts版本一齊做,唔會出現原本預期粵維比中維行先嘅情況。--Ivanlam88 (傾偈) 2023年1月23號 (一) 02:00 (UTC)回覆[回覆]

技術新聞:2022年第39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022年9月27號 (二) 00:30 (UTC)回覆[回覆]

Coolest Tool Award 2022: Call for nominations

The fourth edition of the Coolest Tool Award welcomes your nominations! What is your favorite Wikimedia related software tool? Please submit your favorite tools by October 12, 2022! The awarded projects will be announced and showcased in a virtual ceremony in December.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022年10月3號 (一) 18:30 (UTC)回覆[回覆]

技術新聞:2022年第40週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022年10月4號 (二) 00:23 (UTC)回覆[回覆]

技術新聞:2022年第41週

2022年10月10號 (一) 14:08 (UTC)

Draft空間

見有人開版Draft:因推行簡化字而改咗名嘅中國地名一覽,但粵維係未有啟用Draft空間,系統當佢係普通文章。大家認為應該:1. 安排粵維啟用Draft空間,定係 2. 粵維維持唔啟用Draft空間,設置過濾器禁止開設「Draft:」字頭嘅版面? Rainpong (傾偈) 2022年10月13號 (四) 11:48 (UTC)回覆[回覆]

正想開個討論,原來都有人留意到呢個問題。上面篇草稿我已經搬咗去佢用戶版。我認為粵維只係一個細語種,開多個Draft namespace就有多啲嘢要管,但唔見有明顯好處,所以暫時唔需要開Draft namespace。至於用過濾器阻止「Draft:」字頭嘅版面,暫時亦唔見有需要,相信上面嗰版只係個別事件,第時如果有更多人誤開「Draft:」字頭嘅版面先至再考慮。--Kowlooner (傾偈) 2022年10月16號 (日) 12:06 (UTC)回覆[回覆]
其實如果可以訂立好同Draft空間有關嘅政策嘅話,有係好事嚟嘅,唔使下下都用自己嘅用戶空間嚟做草稿,另外如果有啲文出現問題,管理員亦都可以將篇文移去Draft空間,執好先再攞返出嚟。 ——Z423X5C6傾偈) 2022年10月16號 (日) 14:42 (UTC)回覆[回覆]

事隔超過半年,又再出現另一個想用Draft空間嘅版:Draft:任白慈善基金‎,今次仲要係管理員Detective Akai搬版,似乎完全唔知粵維係未有啟用Draft空間。--Rainpong (傾偈) 2023年6月7號 (三) 09:35 (UTC)回覆[回覆]

@Rainpong 係我太耐冇上維基,忘記哂啲野,以至於出現低級錯誤,深感抱歉。Akai 博士 (傾偈) 2023年6月9號 (五) 17:06 (UTC)回覆[回覆]

「回覆」掣

WMF技術人員打算將傾偈版每個簽名後面嗰個[回覆]掣改做粗字回覆,可能加個箭嘴,唔要個方括。大家點睇?

麻煩各位畀意見。詳情可以問User:Whatamidoing (WMF)。 --翹仔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1:04 (UTC)回覆[回覆]

我自己:For me -
  • 傾向鍾意方括,多過箭嘴,多過淨係得粗字。 Prefer square bracket > arrow > bold only.
  • 鍾意而家個樣,應該係因為同[改源碼]掣統一。 I think it's because of consistency with [edit].
  • 另外啱啱先發現:點解而家[回覆]個字高咗少少嘅?提議緊嗰個掣個回覆字又低咗少少嘅? Also, why is the existing [reply] text raised by ~1pt? And why is the proposed Reply dropped by 1pt?
翹仔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1:10 (UTC)回覆[回覆]
The new one is a proper button: 回覆
It has white space around it (top+bottom), so it sometimes looks "dropped".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3:14 (UTC)回覆[回覆]
@Whatamidoing (WMF) By the way, I was curious and checked the HTML. It’s styled as a proper button but I wouldn’t say it is one; it needs to have role=button to be “proper”. —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3:23 (UTC)回覆[回覆]
小問題:我用慣文字模式嘅嘢,方括明顯係用來扮掣(畫掣嘅邊框,略去上面同下面用字畫唔到嘅部分);我尋晚無意中見到(已經唔記得邊度)維基仲講同文字式瀏覽器嘅兼容,唔用方括就係唔兼容,喺爾個層面上,「內碼上」 唔用方括係問題。
同樣,點解改會係直接刪方括,而唔係將個製用 CSS 畫出來?我想知技術人員究竟點恁。(我知唔用方括對盲人會方便啲,但係想知技術人員究竟點恁。)

@Whatamidoing (WMF) Question: I came from the text user interface world so it’s clear to me that the square brackets represent a GUI button. I came across something somewhere (I forgot where) that suggests MediaWiki still talks about text browsers. As a (sometime) text browser user, I’d say removing the square brackets at the encoding level can be seen as a step back in terms of compatibility with text user interface conventions.
In the same vein, I wonder — since the square brackets were clearly to mimic a GUI button — why we don’t just draw an actual button with CSS? I’d like to know what concepts the devs initially came up with, what concepts were rejected, and why. (I can see compatibility with screen readers as a possible reason, but I’d like to know about the real reasons.)
(ETA: I just checked with my text browser. “Reply” is actually repeated in the current UI (and the link is a no-op); this is not fine. I suppose then that compatibility with text browsers is moot, since it’s already incompatible.)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1:22 (UTC)回覆[回覆]
Which text browsers do you prefer? Are you recommending that they test more in Lynx, or a screen reader (螢幕閱讀器)?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3:19 (UTC)回覆[回覆]
You can test the version with no arrow on this page, too.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3:21 (UTC)回覆[回覆]
I personally use w3m. Lynx would be good too; there really aren’t that many text browsers and we are increasingly being marginalized. Any amount of testing is good.
I’d suggest testing with both text browsers and screen readers; they really aren’t the same. I used to believe they’re pretty much the same thing until I was taught screen readers; I was shocked how different the user experience was. —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3:26 (UTC)回覆[回覆]
@Whatamidoing (WMF) I just tried all three links on my text browser. They basically all look the same (essentially “Reply (Reply)”) and the Reply link links to the same talk page so it’s essentially a no-op.
BTW, funny how you wikilinked the article here on screen readers for me; I wrote that stub :-) Al12si (傾偈) 2022年11月21號 (一) 23:35 (UTC)回覆[回覆]
I always worry about translating words incorrectly, especially if machine translation is used, but so far I've been lucky with interlanguage links between Wikipedia articles. I think it helps if we can be certain that we're talking about the same thing.
I don't know what the process is for testing with screen readers. It might happen, but it might not. I suspect that there is no testing with text browsers. Perhaps I will have to install Lynx myself. ;-)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2年12月1號 (四) 20:59 (UTC)回覆[回覆]
Screen readers are kind of annoying, not because we have to deal with them but because, in context, they are essentially legacy browsers from who-knows-when. Some screen reader + browser combinations know how to switch between languages but most don’t, and when they encounter something they don’t understand (emojis, for example; or the stray CJK word in a paragraph of English) they just silently drop them, which really isn’t fine but, well,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They’re also not very intelligent so when we’re dealing with homonyms (we have tons in Cantonese, especially if we take “etymographically correct orthography” (正字, ˉdziŋˌdzi) seriously. I tried it with something I wrote and it wasn’t pretty.
I’m pretty sure most people don’t test with text browsers any more.
PS: The most annoying things that screen readers silently drop are punctuation, notably dashes. With English we can work around it by using spaced em dashes, but in Cantonese we can’t; it’s just like nothing’s there where the dashes are... Al12si (傾偈) 2022年12月1號 (四) 21:54 (UTC)回覆[回覆]
Al12si, I just saw the reports for accessibility testing for Vector 2022 in phab:T323634. I immediately thought of our conversation here. This testing only used screen readers (JAWS and NVDA).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2年12月7號 (三) 02:34 (UTC)回覆[回覆]
@Whatamidoing (WMF) Interesting. I think they definitely need to test with VoiceOver (Macs and iOS devices) at least, and possibly TalkBack (Android phones). I have dabbled with JAWS when I was studying at OCAD; it’s pretty different from VoiceOver (which I do use because I use a Mac, sometimes). But of course that was some 8 years ago so things have probably changed.
(ETA: I admit to being sloppy when I test: I only test with VoiceOver and Talkback because I no longer boot into Windows and I can’t get Orca to work. I guess I’m expecting more for a large organization like WMF.) —Al12si (傾偈) 2022年12月7號 (三) 02:57 (UTC)回覆[回覆]
hi @Al12si: thank you for rai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this change could have on people using screen readers. You doing so inspired me to check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Editing Team about this. After talking with them, I feel confident saying that we are not aware of any reason that could cause people using screen readers to notice any changes in the experience they have finding the button for responding to a specific comment because of this change in how the Reply button will appear.
Of course, if this proves not to be the cause for you, or anyone else, we would value knowing so that we can address this issue.
Now, regarding support, or lack thereof, for text browsers like w3m: we do not support text browsers. While I appreciate me sharing this does nothing to address the concern you raised above about this, I thought you might value hearing this directly than potentially continuing to wonder why text browsers do not come up in conversations about software improvements. Note: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browser support on mediawiki.org.
Please ping me if anything above brings new questions to mind. By the way, I'm Peter. I work alongside Whatamidoing (WMF) as a product manager at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PPelberg (WMF) (傾偈) 2022年12月7號 (三) 02:53 (UTC)回覆[回覆]
Hi @Peter, I took a quick look but I’m not seeing any mention that text browsers are actively unsupported. As far as I can tell, text browsers would essentially fall into Grade C. Even with “modern” GUI-based browsers not all browsers would “support Javascript”; Opera Mini would be the first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some people also still turn off Javascript by default — maybe there aren’t many such people, but they still exist.—Al12si (傾偈) 2022年12月7號 (三) 03:06 (UTC)回覆[回覆]
單獨用粗體噶回覆反而更加令人懵懂。The reply in bold alone is even more confusing.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11月26號 (六) 13:11 (UTC)回覆[回覆]
冇反對新設計;可能撳掣可以細多尐仔。理由係方便睇到邊啲係結束畀評論方便過而今種讀法,種要睇簽名噶,因為 [..] 其實睇起身似正文風格。
No objection to the new design; maybe the buttons can be smaller. The reason is that it's easier to see where the comments end up than the current way of reading, which is to look for the signatures, since [...] actually looks like the body style. 汩汩银泉 (傾偈) 2022年11月26號 (六) 13:05 (UTC)回覆[回覆]
I guess it makes sense semantically to use actual buttons, but Reply
isn't even a button and blends right into the content. The variant with an arrow makes it stand out more, but I still much prefer the current reply link in square brackets. H78c67c·傾偈 2022年12月2號 (五) 01:29 (UTC)回覆[回覆]
Update: When I asked, they were planning to add the arrow. They were also planning to make it depend on your User Interface (UI) language, not the wiki's content language. I mostly use English (e.g.,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E5%9F%8E%E5%B8%82%E8%AB%96%E5%A3%87_(%E6%8A%80%E8%A1%93)&uselang=en for this page), so if their plan works, I won't see the arrow.
Also, it will be part of "Show discussion activity" in Special:喜好設定#mw-prefsection-editing-discussion. (This is the preference setting that also gives you the fancy bell button instead of [Subscribe], the number of comments in a discussion, etc.)
I hope this change will happen soon, so you can see the new idea on wiki (if you have the Beta Feature turned on – also, it might only appear on Talk: and User_talk: initially), but I'm not certain which day.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2年12月7號 (三) 02:41 (UTC)回覆[回覆]

Join the Coolest Tool Award 2022: Friday, Dec 16th, 17:00 UTC

The fourth edition of the Wikimedia Coolest Tool Award will happen online on Friday 16 December 2022 at 17:00 UTC!

This award is highlighting software tools that have been nominated by contributors to the Wikimedia projects. The ceremony will be a nice moment to show appreciation to our tool developers and maybe discover new tools!

Read more about the livestream and the discussion channels.

Thanks for joining! -Komla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2022年12月5號 (一) 18:53 (UTC)回覆[回覆]

Community Wishlist Survey 2023 opens in January!

請幫手去譯做你嘅語言

你好

The Community Wishlist Survey (CWS) 2023, which lets contributors propose and vote for tools and improvements, starts next month on Monday, 23 January 2023, at 18:00 UTC and will continue annually.

We are inviting you to share your ideas for technical improvements to our tools and platforms. Long experience in editing or technical skills is not required. If you have ever used our software and thought of an idea to improve it, this is the place to come share those ideas!

The dates for the phases of the Survey will be as follows:

  • Phase 1: Submit, discuss, and revise proposals – Monday, Jan 23, 2023 to Sunday, Feb 6, 2023
  • Phase 2: WMF/Community Tech reviews and organizes proposals – Monday, Jan 30, 2023 to Friday, Feb 10, 2023
  • Phase 3: Vote on proposals – Friday, Feb 10, 2023 to Friday, Feb 24, 2023
  • Phase 4: Results posted – Tuesday, Feb 28, 2023

If you want to start writing out your ideas ahead of the Survey, you can start thinking about your proposals and draft them in the CWS sandbox.

We are grateful to all who participated last year. See you in January 2023!

多謝! Community Tech, STei (WMF) 2022年12月13號 (二) 12:59 (UTC)回覆[回覆]

請幫手去譯做你嘅語言

We are really sorry for posting in English

Voting in the Wikimedia sound logo contest has started. From December 6 to 19, 2022, please play a part and help chose the sound that will identify Wikimedia content on audio devices. Learn more on Diff.

The sound logo team is grateful to everyone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global contest. We received 3,235 submissions from 2,094 participants in 135 countries. We are incredibly grateful to the team of volunteer screeners and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who, among others, helped bring us to where we are today. It is now up to Wikimedia to choose the Sound Of All Human Knowledge.

Best wishes, Arupako-WMF (傾偈) 2022年12月17號 (六) 16:22 (UTC)回覆[回覆]

Feminism and Folklore 2023

請幫手去譯做你嘅語言

Dear Wiki Community,

Christmas Greetings and a Happy New Year 2023,

You are humbly invited to organize the Feminism and Folklore 2023 writing competition from February 1, 2023, to March 31, 2023 on your local Wikipedia. This year, Feminism and Folklore will focus on feminism, women's issues, and gender-focused topics for the project, with a Wiki Loves Folklore gender gap focus and a folk culture theme on Wikipedia.

You can help Wikipedia's coverage of folklore from your area by writing or improving articles about things like folk festivals, folk dances, folk music, women and queer folklore figures, folk game athletes, women in mythology, women warriors in folklore, witches and witch hunting, fairy tales, and more. Users can help create new articles, expand or translate from a list of suggested articles.

Organisers are requested to work on the following action items to sign up their communities for the project:

  1. Create a page for the contest on the local wiki.
  2. Set up a fountain tool or dashboard.
  3. Create the local list and mention the timeline and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rizes.
  4. Request local admins for site notice.
  5. Link the local page and the fountain/dashboard link on the meta project page.

This year we would be supporting the community's financial aid for Internet and childcare support. This w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local team including their jury and coordinator team. This support is opt-in and non mandatory. Kindly fill in this Google form and mark a mail to support@wikilovesfolklore.org with the subject line starting as [Stipend] Name or Username/Language. The last date to sign up for internet and childcare aid from our team is 20th of January 2023, We encourage the language coordinators to sign up their community on this link by the 25th of January 2023.

Learn more about the contest and prizes on our project pag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on our meta talk page or by email us if you need any assistance.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immense coordination.

Thank you and Best wishes,

Feminism and Folklore 2023 International Team

Stay connected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傾偈) 2022年12月24號 (六) 10:24 (UTC)回覆[回覆]

Global ban for PlanespotterA320/RespectCE

Per the Global bans policy, I'm informing the project of this request for comment: m:Requests for comment/Global ban for PlanespotterA320 (2) about banning a member from your community. Thank you.--Lemonaka (talk) 21:40, 6 February 2023 (UTC)

New details about the Private 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

請幫手去譯做你嘅語言

你好

We have an update about the Private 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 (PIRS) development.

We have created an FAQ on the project page to help answer your questions. Please check it, and give feedback, or ask additional questions if you have more.

Best regards, Trust & Safety Tools team.

STei (WMF) 2023年2月8號 (三) 19:07 (UTC)回覆[回覆]

點解加咗個鼓勵人翻譯到中文維基嘅功能?

上嚟睇粵文維基發現多咗個功能,如果篇文未有連其他語言,左邊「話」仍會顯示「中文」嘅連結,如果㩒入去,就會開個翻譯工具,引導人將內容翻譯成中文,並喺中文維基發佈。但同一時間,中文維基未見有同類功能,如果篇文未有連其他語言,係唔會叫人翻譯做粵文或者其他語言。

我唔係成日睇住,唔肯定粵文維基社群有冇事前討論過(似乎搵唔到),但呢個功能對粵文維基嘅發展恐怕會有負面影響。一直以嚟,粵文維基有唔少題材因為唔符合中文維基收錄門檻,又或者中文維基冇人關注,而做咗粵文維基獨家文章,有唔少讀者靠搵中呢啲題材而接觸粵文維基。如果鼓勵人翻譯到中文維基,令中文維基都有同一題材嘅文章,除非粵文維基嘅文章做到好詳盡,否則多數人都會傾向睇中文維基,減少粵文維基接觸網民嘅機會。

我諗既然中文維基都唔見有呢個功能,點解唯獨粵文維基會有呢?如果粵文維基社群從來冇同意過,又可唔可以要求取消呢? Hkzense (傾偈) 2023年2月17號 (五) 14:44 (UTC)回覆[回覆]

請檢查係毋係“[[zh:某標題]]”作怪,否則認真大劑!--202.141.212.98討論) 2023年2月18號 (六) 01:03 (UTC)回覆[回覆]
我都見到(以冇連Wikidata嘅「陰目偵信」做例子,有「英文」同「中文」兩個翻譯連結),之前唔覺,應該係最近新加嘅。登入先至見到,登出咗就見唔到。而中維、英維呢啲大語種都唔見有。估計可能係上頭(基金會)覺得細語種獨有嘅知識應該要畀更多人睇到,所以就鼓勵人將細語種內容翻譯去大語種,喺宏觀角度有佢哋嘅道理,但如果用細語種角度去諗,而家即係喺細語種地頭宣傳叫人幫手貢獻大語種,我覺得係傷害緊細語種。--Alfakwan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6:32 (UTC)回覆[回覆]
呢個係ContentTranslation嘅功能之一,早喺2014年已經開始開發,好耐之前推出咗,唔係新功能嚟。H78c67c·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6:44 (UTC)回覆[回覆]
我跟住個例子睇,喺我度淨係見到 「英文」(喺我度冇 「中文」),撳入去會出翻譯畫面。我喺 「喜好設定」 搵到一個叫 「Access to start a translation, from the contributions page, the language list, and new page creations.」 嘅選項,預設係開着。我都唔贊同咁嘅做法。 Al12si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6:48 (UTC)回覆[回覆]
回覆H78c67c:就算個功能推出好耐,但之前一路都冇強加畀人,所以問題關鍵就係佢而家唔知點解由預設關閉改成預設開啟,同埋並唔係所有語種統一去推行,大語種都未有安排改成預設開啟。--Alfakwan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6:53 (UTC)回覆[回覆]
@Alfakwan: 我啱啱摷咗一陣,發覺呢個功能相關資料真係少得淒涼。呢個功能似乎叫做「gray link(s) panel」,mw:Content translation/Product Definition/Entry points#Surfacing lacking languages有介紹。 H78c67c·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6:56 (UTC)回覆[回覆]
@Al12si: 睇返2019年嘅commit f171aaa,粵維嗰陣呢個選項嘅預設閂咗嘅。最衰個file太多改動,開唔到個blame嚟睇係邊個改咗佢。 H78c67c·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7:05 (UTC)回覆[回覆]
揾到喇,係啱啱星期四UTC 08:15 deploy 嘅Change 889656將呢個功能改為預設開着嘅。詳情請睇phab:T304865H78c67c·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7:09 (UTC)回覆[回覆]
咁大改動都唔放 tech news... ugh... Al12si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7:10 (UTC)回覆[回覆]
呢個task係專為粵維而開,居然完全冇同粵維社群溝通過。--Alfakwan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7:15 (UTC)回覆[回覆]
@Alfakwan:佢哋認為Wikipedia:城市論壇_(技術)/歸檔/2022年6月#Enabling_Content_and_Section_translation_tool_in_Cantonese_Wikipedia算係溝通咗。 H78c67c·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7:21 (UTC)回覆[回覆]
原來係噉。可能大家對「enable」個定義有落差啦。喺我眼中Content translation已經enable咗畀人用好耐,想用嘅可以自己開嚟用,但佢近期嘅動作係「所有粵維註冊用戶預設開啟」(default enable for all yue wiki registered users),我又唔覺佢舊年6月個通知有提及過會用呢種方式推行。(講明先:我自己未試用過Content translation,一路以為佢只係方便人由其他語言翻譯去粵維,冇諗過會同時叫人由粵維翻譯去其他語言。)--Alfakwan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07:38 (UTC)回覆[回覆]
嘩!咁難得有個契機,請有能力及技術保護自己嘅管理員(其實本用户都有啲驚……)順便勸喻維基媒體基金會處理谷歌打壓粵文版維基百科呢個嚴重問題,請睇「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9F%8E%E5%B8%82%E8%AB%96%E5%A3%87_(%E9%9B%9C%E9%A0%85)#%E8%B0%B7%E6%AD%8C%E7%8E%A9%E5%BC%84%E4%B8%AD%E5%85%B1%E9%86%9C%E8%81%9E%E4%BE%8B%E5%AD%90」及「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User_talk:Universehk#%E9%80%A3%E7%B5%90%E7%B6%AD%E5%9F%BA%E6%95%B8%E6%93%9A」,有齊客觀證據!以前有檔香港傳媒可能會關心……--49.176.167.107討論) 2023年2月18號 (六) 08:16 (UTC)回覆[回覆]

多謝解釋。我做個簡單小結先:舊年6月WMF曾經通知粵文維基「Enabling 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 in Cantonese Wikipedia」,但未獲粵文維基社群關注,直到今個禮拜四晚WMF安排為全體粵文維基戶口預設開啟「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而「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入面包含喺文章左側語言清單入面增加「gray link(s) panel」功能,鼓勵用戶翻譯去其他語言(具體語言按照用戶本身瀏覽習慣而定,例如我只係見到中文、Al12si兄只係見到英文、Alfakwan兄就同時見到中英文),而因為「鼓勵用戶翻譯去其他語言」呢個功能可能會為粵文維基帶嚟潛在負面影響嘅疑慮,引發今次嘅討論。

我又有兩條問題 —— 一條民意調查同一條技術問題:

  1. 大家認為「gray link(s) panel」功能應唔應該喺粵文維基預設開啟?
  2. 如果粵文維基社群主流意見認為唔應該預設開啟「gray link(s) panel」功能:
    • 如果技術上有得獨立閂「gray link(s) panel」,可唔可以安排粵文維基預設閂呢個功能,有需要嘅用戶可以自己去開?(唔影響「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其他功能)
    • 如果技術上冇得獨立閂「gray link(s) panel」(綑綁「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可唔可以安排粵文維基撤回預設開啟成個「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有需要嘅用戶可以自己去開?

--Hkzense (傾偈) 2023年2月18號 (六) 13:12 (UTC)回覆[回覆]

要預設閂咗呢個功能嘅「無私」原因,係佢專門鼓勵啲生手用户一時興起以此練習,無意間製造錯漏,誤人子弟,同時阻礙正確嘅原文曝光;「中」文版維基百科充斥英譯「中」嘅長篇半機翻垃圾,資深嘅粵文版維基百科編輯者,都唔會噉樣累街坊兼丢自己架。英譯粵作品以Dr. Greywolf嘅最多(亦似乎係最佳……),可以對照。--49.176.167.107討論) 2023年2月19號 (日) 03:25 (UTC)回覆[回覆]
其實維基媒體基金會嘅職員好明白,內容增長速度減慢嘅主要原因,係政商打手勢力過大,家陣為咗做騷,竟然扮懵,走嚟打僅餘淨土嘅主意,借善男信女之手玩「misinformation」!人心叵測……--49.176.167.107討論) 2023年2月19號 (日) 03:31 (UTC)回覆[回覆]
我正想報告問題,就見到原來已經討論緊。話說我入去《表演》一版(注意:而家係睇唔返我當時睇到嘅情況),見到零零舍舍得「中文」一個連結,覺得好奇怪,無理由呢個概念只係得中文版。後尾先至搞清楚個連結原來並唔係連去中文版,而係叫人翻譯去中文版,因為篇文未連Wikidata。當我將篇文連過去對應嘅Wikidata項目後,「中文」連結先至變成連去中文版。我認為「第啲話」呢一欄理應純粹擺放已經有其他語言版本嘅文章連結,而唔係擺放叫人翻譯去其他語言版本嘅連結。雖然話翻譯連結用灰色去識別,但如果唔細心睇都唔容易分辨,當見到有個「中文」連結,要望真啲先至知道究竟係代表已經有中文版定只係叫人翻譯去中文版。我唔認同要搞到咁複雜,希望可以為所有人恢復原狀。--XRTIER (傾偈) 2023年2月19號 (日) 09:19 (UTC)回覆[回覆]
本用户之前可能錯怪咗佢哋;話唔定係樂觀到離譜嘅人好心做壞事啫。其實,只要肯認真諗下,都知道唔理係焉啲話,鼓勵人將某篇文由有人打理嘅地方,直譯去冇人打理嘅地方,結果好極有限;當然,睇唔明官話白話文嘅人,未必會見到咁多嚇死人嘅實例。至於人機合一嘅跨國「disinformation」亂象,實在深不可測,應該暫時擱置。--49.176.167.107討論) 2023年2月21號 (二) 09:58 (UTC)回覆[回覆]

A reply to "Why did you add a function to encourage people to translate to the Chinese wiki?"

Hello Cantonese Wikipedians,

I am Uzoma Ozurumba, a Community Relations Specialist supporting the Language team.

I apologise for our permanently enabling Content and Section Translation to your Wikipedia which surprised you. We announced our plans to permanently enable these tools in your Wikipedia last year, and there was no objection from your community. A minor blocker delayed the enablement until now that the tool is enabled.

From your conversation here, I can see you are worried about this enablement in your Wikipedia. I want to explain that Content translation already exists as a beta feature in your Wikipedia, but now it can be discovered by more contributors. However, users not interested in the translation tool can disable it from their preferences.

The Section translation tool is an improvement of the Content translation that allows translators to easily translate with their mobile device one section at a time.

Once again, I apologise for this oversight, and I would like to get your feedback and questions about the tool and the enablements.

Best regards UOzurumba (WMF) (傾偈) 2023年2月20號 (一) 18:33 (UTC)回覆[回覆]

Editing news 2023 #1

Read this in another languageSubscription list for this multilingual newsletter

This newsletter includes two key updates about the Editing team's work:

  1. The Editing team will finish adding new features to the Talk pages project and deploy it.
  2. They are beginning a new project, Edit check.

Talk pages project

 
Some of the upcoming changes

The Editing team is nearly finished with this first phase of the Talk pages project. Nearly all new features are available now in the Beta Feature for 討論工具.

It will show information about how active a discussion is, such as the date of the most recent comment. There will soon be a new "加主題" button. You will be able to turn them off at Special:Preferences#mw-prefsection-editing-discussion. Please tell them what you think.

 
Daily edit completion rate by test group: DiscussionTools (test group) and MobileFrontend overlay (control group)

An A/B test for 討論工具 on the mobile site has finished. Editors were more successful with 討論工具. The Editing team is enabling these features for all editors on the mobile site.

New Project: Edit Check

The Editing team is beginning a project to help new editors of Wikipedia. It will help people identify some problems before they click "發佈修改". The first tool will encourage people to add references when they add new content. Please watch that page for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join a conference call on 3 March 2023 to learn more.

Whatamidoing (WMF) (傾偈) 2023年2月22號 (三) 23:24 (UTC)回覆[回覆]

Your wiki will be in read only soon

Trizek (WMF) (討論) 2023年2月27號 (一) 21:21 (UTC)回覆[回覆]

注意:信入面寫嘅 「10月27號」 係指3月1號,出咗10月係因為冇發翻譯通知,用咗過時嘅翻譯。正確譯文喺爾度Al12si (傾偈) 2023年2月27號 (一) 23:46 (UTC)回覆[回覆]

Ukraine's Cultural Diplomacy Month 2023: We are back!

請幫手去譯做你嘅語言

Hello, dear Wikipedians!

Wikimedia Ukrain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and Ukrainian Institute, has launched the third edition of writing challenge "Ukraine's Cultural Diplomacy Month", which lasts from 1st until 31st March 2023. The campaign is dedicated to famous Ukrainian artists of cinema, music,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f Ukraine that are now part of world heritage. We accept contribution in every language! The most active contesters will receive prizes.

We invite you to take part and help us improve the coverage of Ukrainian culture on Wikipedia in your language! Also, we plan to set up a banner to notify users of the possi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such a challenge!

ValentynNefedov (WMUA) (talk) 07:58, 1 March 2023 (UTC)

模分類求助

有幾個模而今冇正確分類⸺Template:lang-grcTemplate:lang-heTemplate:lang-ti⸺爾啲都係我改,只係轉咗模組版,等出到羅馬拼音。開咗模解,模同模解都係照 lang-ar 模格式照抄,對過好多次,睇極都唔覺有嘢抄錯,但係就係喺 Category:Lang-x 模冇出現。想請教高人我係做錯咗乜,係咪做嘢次序錯咗,定係系統出錯。麻煩嗮!(PS: Template:lang-am 本來都分咗類但係冇出,而今正常返,但係我唔知點解正常返。) Al12si (傾偈) 2023年3月10號 (五) 07:00 (UTC)回覆[回覆]

Wikimania 2023 Welcoming Program Submissions

Do you want to host an in-person or virtual session at Wikimania 2023? Maybe a hands-on workshop, a lively discussion, a fun performance, a catchy poster, or a memorable lightning talk? Submissions are open until March 28. The event will have dedicated hybrid blocks, so virtual submissions and pre-recorded content are also welco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join us at an upcoming conversation on March 12 or 19, or reach out by email at wikimania@wikimedia.org or on Telegram. More information on-wiki.

取消Template:Location_map_xxx

比照英維,佢哋好似冇使到Template:Location_map_xxx(xxx=具體地名/地圖名)而直接用Module:Location_map_xxx,雖然冇清楚具體係咩操作。應該會免去開一堆Template噶麻煩喺引入其他地圖陣時。 汩汩银泉 (傾偈) 2023年4月6號 (四) 22:34 (UTC)回覆[回覆]

Graph extension disabled

Yesterday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noted that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security of our users, the Graph extension was disabled. This means that pages that were formerly displaying graphs will now display a small blank area.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is situation, communities can now define a brief message that can be displayed to readers in place of each graph until this is resolved. That message can be defined on each wiki at MediaWiki:Graph-disabled. Wikimedia Foundation staff are looking at options available and expected timelines. For updates, follow the public Phabricator task for this issue: T334940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傾偈) 2023年4月19號 (三) 17:36 (UTC)回覆[回覆]

Seeking volunteers for the next step in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process

Hello,

As follow-up to the message about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Enforcement Guidelines by Wikimedia Foundation Board of Trustees Vice Chair, Shani Evenstein Sigalov, I am reaching out about the next steps. I want to bring your attention to the next stage of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process, which is forming a building committee for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U4C). I invite community members with experience and deep interest in community health and governance to nominate themselves to be part of the U4C building committee, which needs people who are:

  • Community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 Knowledgeable about movement community processes, such as, but not limited to, policy drafting, participatory decision making, and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rules and policies on Wikimedia projects
  • Aware and appreciative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movement, such as, but not limited to, languages spoken, identity, geography, and project type
  • Committed to participate for the entire U4C Building Committee period from mid-May - December 2023
  • Comfortable with engaging in difficult, but productive conversations
  • Confidently able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The Building Committee shall consist of volunteer community members, affiliate board or staff, and Wikimedia Foundation staff.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has been a process strengthened by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ty and I look forward to what the U4C Building Committee create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Building Committee, please either sign up on the Meta-Wiki page, or contact ucocproject wikimedia.org by May 12, 2023. Read more on Meta-Wiki.

Best regards,

Xeno (WMF) 2023年4月26號 (三) 19:01 (UTC)回覆[回覆]

跳轉分類模

我留意到好多年前,有引入跳轉分類模嘅嘗試(Template:短名跳轉Template:R from move等) ,但最終冇大規模實行,MediaWiki:Move-redirect-text等介面信息亦冇作出相應嘅修改。唔知各位對呢類模有咩意見呢?會唔會想統一命名同實施呢? H78c67c·傾偈 2023年5月11號 (四) 04:17 (UTC)回覆[回覆]

簽名無就噉【U:名】?

中文WP嘅簽名有得簡寫【U:名】,爾度係唔係淨係得【User:名】?希望可以加入簡寫【U:名】噉就可以塞多啲嘢落簽名。 ——勿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匣趕以乙精寫 2023年5月11號 (四) 11:12 (UTC)回覆[回覆]

Automatic citations based on ISBN are broken

Apologies if this message does not reach you in your favorite language. You can help translate it centrally at Meta. Thanks for your help.

We have recently become unable to access the WorldCat API which provided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citations using ISBN numbers.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s Editing team is investigating several options to restore the functionality, but will need to disable ISBN citation generation for now.

This affects citations made with the VisualEditor Automatic tab, and the use of the citoid API in gadgets and user scripts, such as the autofill button on refToolbar. Please note that all the other automatic ways of generating citations, including via URL or DOI, are still available.

You can keep updated on the situation via Phabricator, or by reading the next issues of m:Tech News. If you know of any users or groups who rely heavily on this feature (for instance, someone who has an upcoming editathon),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shared this update with them.

Elitre (WMF), on behalf of the Editing team.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 (傾偈) 2023年5月11號 (四) 19:45 (UTC)回覆[回覆]

ContentTranslation唔識連Wikidata

自從上面強制粵維啟用 ContentTranslation 功能後,似乎都吸引到人用,但發現有一個好大嘅缺陷,就係唔識連Wikidata。以呢篇黃大仙公共圖書館為例,編輯摘要寫到明「由翻譯版《黃大仙公共圖書館》去建立」,但篇文並未連結中維對應文章(而家見到有連,係因為我幫手連)。翻譯完某個語言版本後,自動連返去對應語言版本都好合理,唔知點解可以諗漏呢一步。 Alfakwan (傾偈) 2023年5月13號 (六) 04:48 (UTC)回覆[回覆]

其實印象中之前係會自動連,唔知點解反而依家退步咗。 ——Z423X5C6傾偈) 2023年5月13號 (六) 10:10 (UTC)回覆[回覆]
除咗唔識連Wikidata,ContentTranslation可以話係完全唔理Wikidata。譬如有樣嘢個名叫A或者B,粵文已經用咗A個名開版並連結Wikidata,當有人想開B時, ContentTranslation一樣會叫人試下翻譯第二個語言嘅A,而唔識話「呢樣嘢已經有人開咗叫A嘅文,應該將B跳轉去A」,可能會導致人重覆開文。--Espotono (傾偈) 2023年5月25號 (四) 05:48 (UTC)回覆[回覆]
本來ContentTranslation唔應該開畀新手用,實有好多手尾要人跟,所以我一直都好反對WMF「預設開啟」呢個功能。--Hkzense (傾偈) 2023年6月10號 (六) 02:39 (UTC)回覆[回覆]

加新連結功能有問題

Click「加新連結」正常應該會叫人填連去邊一個語言邊一版,但頭先Click極都唔得,右上角彈出提示「發生未知嘅錯誤」。我用Chrome同Firefox都唔得。由於暫時連結唔到維基數據,為免留低太多手尾跟,我唯有暫停今日原本想做嘅工作。 Jesslocker (傾偈) 2023年5月20號 (六) 04:43 (UTC)回覆[回覆]

+1,一樣問題。實測用緊舊「Vector 2010」嘅中文維基都一樣有問題(「新增連結」顯示「發生不明錯誤」)。
我再去埋英文維基試,發現原來「Vector 2022」已經取消埋「加新連結」功能,佢個位雖然叫「Add languages」,但只有「Translate this page」同「Open language settings」揀,我見唔到好似有類似「加新連結」功能可以透過提供其他語言版名去連結Wikidata。(後補:原來「Vector 2022」右側Tools有個「Add interlanguage links」連結,對應返舊版嘅「Add links」功能) 最後人手轉用「Vector 2010」,發現一樣有問題(「Add links」顯示「An unknown error ocurred」)。--Jason6698 (傾偈) 2023年5月20號 (六) 13:57 (UTC)回覆[回覆]
由於中文維基都一樣有問題,我都同步去咗嗰邊求助,獲覆開發人員跟進緊。--Jason6698 (傾偈) 2023年5月20號 (六) 14:41 (UTC)回覆[回覆]

Selection of the U4C Building Committee

The next stage in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process is establishing a Building Committee to create the charter for the 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U4C). The Building Committee has been selected. Read about the members and the work ahead on Meta-wiki.

-- UCoC Project Team, 2023年5月27號 (六) 04:21 (UTC)

Internal Link Helper

最近開發人員移除咗jQuery.tipsy,導致ILH嘅JavaScript架生失效。我基於Reference Tooltips架生寫咗個全新版本,可以加以下內容入自己嘅common.js同common.css度睇下。(ping埋@Shinjiman睇下可唔可以畀介面管理權我更新個架生)

mw.loader.load("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H78c67c/internalLinkHelper.js&action=raw&ctype=text/javascript");
@import url('//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H78c67c/internalLinkHelper.css&action=raw&ctype=text/css');

H78c67c·傾偈 2023年5月28號 (日) 15:04 (UTC)回覆[回覆]

已經加咗介面管理員權限三個月,過咗期之後如果再有需要嘅話請再出聲。 Shinjiman 2023年5月29號 (一) 00:48 (UTC)回覆[回覆]
@Al12si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this. H78c67c·傾偈 2023年6月9號 (五) 22:32 (UTC)回覆[回覆]

用字變換

啱啱見到,@Winston Sung兄做咗呢個變動,未知會啲乜嘢嘅問題嘅,特此通報一吓先。但個人上面有啲意見嘅,建議呢個變換只應用於睇嘢模式,而唔應該應用喺改嘢模式,而嗰啲一對多對應問題應該要喺MediaWiki軟件本身層面度解決,唔應該喺粵維上面做。喺呢啲問題未完全解決之前,我個人唔同意咁輕率噉開動呢個LanguageConverter功能。(可以睇埋Wikipedia:用字轉換Shinjiman 2023年5月30號 (二) 02:32 (UTC)回覆[回覆]

功能說明:如之前所說嘅,此次部署嘅YueConverter僅有對睇嘢操作部分提供繁=>不轉換及繁=>簡係單向轉換。-- Winston Sung (傾偈) 2023年5月30號 (二) 03:46 (UTC)回覆[回覆]

流動版Converter有bug?

@Winston Sung 我電腦版流動版都會睇,而家流動版無論篇文有無其他語言版本,個語言連結都一律啟用,一時間唔係咁習慣,不過我發現最大問題係「建議嘅語言」,除咗「原」同「簡」之外,仲有個叫「Missing in 不轉換」,㩒落去就會叫人登入,係咪有bug?--Hkzense (傾偈) 2023年6月10號 (六) 02:23 (UTC)回覆[回覆]

提議

頭版標題

今日無意中撳頭版,見到標題寫

   粵文維基百科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人人都寫得嘅自由百科

不如改做

   粵文維基百科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自由百科 人人寫得

Al12si (傾偈) 2022年10月30號 (日) 20:18 (UTC)回覆[回覆]

贊成。 — Gohan 2023年4月22號 (六) 14:59 (UTC)回覆[回覆]
好提議!202.68.172.246討論) 2023年4月27號 (四) 08:16 (UTC)回覆[回覆]
{{贊成}}。——咪用「進行」污染中文,要言簡意賅。 匣趕以乙精寫 2023年5月31號 (三) 12:35 (UTC)回覆[回覆]

Wikipedia:請求意見

可唔可以做返個重定向?--Ktsquare (傾偈) 2023年2月11號 (六) 00:37 (UTC)回覆[回覆]

關於蔡天鳳嘅怪事

蔡天鳳爾壇嘢之深不可測,可以經粵文維基稍為察覺得到,啱啱發現時嚇徂一跳!各位可以睼到:〈蔡天鳳〉、〈蔡天鳳案疑點傍爭議〉、〈愛豹仕愛心慈善機構〉傍〈清晞誦〉爾幾篇文本身於過去三十日之瀏覽量得幾百至千零,不過各自嘅討論頁(〈蔡天鳳案疑點傍爭議〉無)之同一項數據竟然介乎百幾至兩百幾!本人搵毋到有咩熱門網站駁徂幾條綫過去,因此可以推斷嗰班監視者多數都毋簡單!有卅二人𥄫實〈蔡天鳳碎屍案〉嘅改動反而勉強算係合理,縱使對比起中文維基嗰篇同名嘢嘅七十一個,的確毋成比例。202.68.172.246討論) 2023年4月23號 (日) 18:07 (UTC)回覆[回覆]

上述數據究竟有幾離譜呢?參考下英文維基就知:〈Murder of Abby Choi〉傍〈Talk:Murder of Abby Choi〉於過去30日之瀏覽次數差天共地,分別係99573傍157!本人亦特登預先喺嗰邊改動徂幾下,加入對照實驗元素。雖然喺技術上依然有無限可能性,但係純機器原因已經大致可以排除。202.68.172.246討論) 2023年5月4號 (四) 13:45 (UTC)回覆[回覆]

喺爾壇嘢上面,多次爆料嘅新聞看點 李沐陽傍升旗易得道相繼低調恁縮過/徂沙;前者話因為收到警告信件,所以將一段三月頭有講陳智思嘅已發佈影片收埋徂(https://youtu.be/hpekz52DV2g),後者於三月尾整徂段影片,有尐含蓄恁為清洪辯護(https://youtu.be/oNXuuAbjmg0)。更耐人尋味嘅,係出名博命抄襲內容農場嘅伍妞有伍仔一反常態;當時啱啱因將無糧軍師Water加工過嘅材料複製貼上式利用而俾對方鬧亙嘅渠(https://youtu.be/Ce5U29cKzus),竟然鄭重抨擊同行,話(好似自己恁樣)傳播由其他人公開或創作嘅若干私隱或謠言都算犯刑事法(https://youtu.be/L1KBJ72UgJc)。202.68.172.246討論) 2023年5月7號 (日) 17:08 (UTC)回覆[回覆]

而今有45個人𥄫着〈潘鑾彬〉!202.68.172.246討論) 2023年6月4號 (日) 12:16 (UTC)回覆[回覆]

警告:喺維基百科有留低可靠聯絡方法嘅人(尤其是管理員傍事務員)喺揩蔡天鳳系列文章嘅內容(毋包括改正標點、調整格式傍掛告示牌等)之前要三思!最好亦勿回應爾四段留言;大家了然於心就啱咖喇。202.68.172.246討論) 2023年5月6號 (六) 10:50 (UTC)回覆[回覆]

建議頭版剷走時人時事

「時人時事」冇幾可更新,連九個月前嘅嘢都有,不如由頭版剷走,甚至乎雪藏,費事嘥功夫。 — Gohan 2023年5月2號 (二) 12:53 (UTC)回覆[回覆]

建議將「dead-url=」加落Abuse filter

粵維Cite模「dead-url」參數已跟隨英維停用多時,但唔少新加入內容依然有用到呢個參數。Category:CS1 errors: unsupported parameter而家有二百幾版,大部份都係關「dead-url」事。建議開一個新Abuse filter,當有人加入「dead-url=」時,會提示應該改用「url-status= live / dead / usurped」。 Alfakwan (傾偈) 2023年5月13號 (六) 04:38 (UTC)回覆[回覆]

我發覺有好多條目冇加上來源或參考資料

粵語維基是否冇限制條目一定要加上來源或參考資料? Ckwong333 (傾偈) 2023年5月23號 (二) 20:32 (UTC)回覆[回覆]

諗法實驗室

發明機械人嚟清除連續空行

已知有幾個北士會整啲連續空行出嚟,其中之一,係响編輯途中,喺即見模式同編碼模式之間切換——中文版維基百科都有呢個缺陷。有冇人識得整個機械人,自動噉將佢哋消除?斷估唔難發明——原理無非係「搜索、取代」。--110.174.132.162討論) 2022年5月23號 (一) 13:26 (UTC)回覆[回覆]

唔知AutoWikiBrowser做唔做得到呢類嘅修改,或者pyWikiBot嘅cosmetic_changes.py做唔做得到呢? Shinjiman 2022年7月20號 (三) 05:27 (UTC)回覆[回覆]

雜項

Google偏袒中文維基又一實例

之前爬文聽過Google對各語言維基版本未有一視同仁公平對待,重中文輕粵文,啱啱有個發現可以同大家分享。粵語維基開咗「‎歐陽仲豪」篇文已經差唔多兩年,今日06:46(UTC,下同) 中文維基開咗同一頁面,我大約07:06(開文唔夠半個鐘)Google搜尋「‎歐陽仲豪」,中文維基個結果已經排第二,只係排粵文維基下面。相反,粵文維基嘅新版,就算中文維基無開文,都需要一段長時間先至畀Google收錄。抽樣查幾篇中文維基無嘅文:今朝開嘅「創文館」,尋日開嘅「洛神花茶」,前日開嘅「創奇思」,大前日開嘅「動物守衛隊」,四日前開嘅「Okapi BM25」,五日前開嘅「艾爾絲懷疑仙境」,通通Google都暫未收錄;到我抽到呢篇六日前開嘅「啟德車站廣場」,先至見Google有收錄,呢刻排名第12。--Mikedou (傾偈) 2022年5月14號 (六) 07:29 (UTC)回覆[回覆]

講開,歐陽仲豪嗰篇中維啲料好似仲齊過呢邊。 ——Z423X5C6傾偈) 2022年5月14號 (六) 15:32 (UTC)回覆[回覆]
我望到呢個討論嘅時間,中維嘅「‎歐陽仲豪」已經唔見咗(應該又係衰嗰邊嘅「關注度」),不過響Google搜尋結果仍佔第二。Google啲衰嘢都存在咗好耐,但無奈暫時都無方法去改變。Yahoo就叫做相對持平啲,唔係無偏袒,但情況好過Google好多。Yahoo搜尋「歐陽仲豪」,粵維排第一,而中維都憑「微辣」篇文排第7,掹車邊出現響第一版。--Kowlooner (傾偈) 2022年5月15號 (日) 11:58 (UTC)回覆[回覆]
咕㗝當初各地有各地搵,搵嘢啱本地用。後尾佢敗走大陸,轉哂啲嘢去香港,自此就好難搵香港本地嘢,搵親都夾住海量垃圾。佢個地圖,香港同深圳界綫,曾經長年錯位,兩地互相重疊,過咗好多年先整返啱。有時香港本土嘢,好似防風板咁,唔知頭唔路嘅話,就畀咕㗝誤導話擋風板,實情指第二樣嘢,靠咕㗝就會九唔搭八,冚晒本地用字。咕㗝搵乜嘢人做嘢,心照啦。何來會照住廣東話需求。HenryLi (傾偈) 2022年7月1號 (五) 07:03 (UTC)回覆[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