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漢字注音法
(由跳轉過嚟)

反切faan1 cit3(反要讀成翻),係古時喺漢字辭典漢字注音方法嘅一種。反切方法用兩隻漢字嚟注一隻漢字(叫反切歸字)嘅音(前提係已知呢兩隻字嘅讀法,一般用通用字嚟切音),將佢哋嘅字音組合起身,合成要注嘅字音。前面嘅字叫反切上字,表示聲母;後面叫反切下字,表示韻母聲調(舊時係直行寫字方法,前字喺上,後字喺下)。用字母拼音方案之前,反切係華夏舊時最主要、用得最耐嘅注音方法。

《說文》草部,大徐本系嘅一篆一行本。說明之下用細字寫嘅嘢就係反切,個根據係《唐韻》。

反切嘅名嚟自反同切,隋朝以前多半叫「反」或者「翻」,唐代宗時驚叛逆,皇帝就指定「反」呢隻字要避諱,因爲噉,唐代以後就叫做「切」,呢個係反切個名嘅由來。

定義

編輯

下面列嘅係反切方法喺下面啲辭典、古今語學作品嘅定義:

  • 人丁度《禮部韻略》解釋「反切」:
音同韻互相協作叫做反,又叫翻;兩隻字合埋成讀音叫做切,實質只係同一樣嘢[註 1]
  • 書《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解釋「反切」:
兩個音讀快咗而成嘅一個音,叫做切,又叫反切、切韻[註 2]
  • 書《文字學纂要》引漢代鄭玄對「反」嘅注釋「反,覆也」(反即係冚),又引漢代高裕對「切」嘅注釋「切,摩也」(切即係夾)。呢本書跟住夾埋鄭玄同高裕嘅注釋嚟講定義:
攞兩個音冚埋合埋成一個音,就叫反切[註 3]
  • 《辭源》定義「反切」:
攞兩隻字嘅兩個音合埋造成一音:上字係雙聲,叫母音,下字係疊韻,叫字音[註 4]
  • 《辭海》定義「反切」:
攞兩個字音合成一個字音嘅方法[註 5]
  • 陸師成《辭彙》定義「反切」:
用兩個字注音一個字:攞聲同韻合成一個音[註 6]
  • 陶維英《漢越詞典》定義「反切」:
將兩個聲音合成遞個聲音[註 7]

簡略總結:反切係用兩個已知讀法嘅字嘅音嚟爲第三隻字注音,具體就係用第一隻字嘅頭輔音同第二隻字嘅韻聯埋,按一定規則讀出第三隻字嘅發音。呢條規則叫做雙聲疊韻。

歷史

編輯

因爲漢字基本上唔係表音文字,所以想正確把握第一次見或者初學嘅漢字嘅音幾乎冇可能。因此喺有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呢啲漢字音標記手段之前,爲咗表示漢字嘅音,必然要假借第隻漢字。而漢字讀法呢門學問,亦喺東漢以降流行。

喺《爾雅》《說文解字》噉樣嘅古代辭典,爲咗標記漢字音,會攞同音字嚟做例。呢陣時一般嘅表示形式係「甲,讀若/讀如/讀爲乙」(甲嘅讀音近似乙),或者「甲,音乙」(甲嘅音就係乙),前者叫「讀若法」[1],後者叫「直音法」。直音法用同音字直接注音,讀若法用近似音嚟注。當直音法冇同音字時就注唔到音,就算有同音字都幾難有平易嘅字,呢陣時會用讀若法,但有個缺點係注音唔準。

到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爲咗克服呢啲缺點,諗咗啲方法。首先係譬況法,用諸如「急氣言」之類嘅詞語描述、分析發音嚟說明字音特徵[註 8][註 9],但呢個方法用咗短期間就廢咗嘞。遞個就係反切嘅方法,雖然複雜過直音,但多數情況用常用字就可以顯示到正確讀音,之後就成爲主要嘅表音手段(直音亦得繼續使用)。所以相比如直音、讀若呢啲有問題嘅注音,反切方法係一大進步。

反切嘅起源仲未明確。有學者認爲反切嘅初創同東漢時代佛教傳入有關,伴隨佛教傳嚟中國嘅仲有印度嘅音韻學知識、同埋佢嘅表音文字[1],受佢影響開始分析中文音聲[2]三國時代魏國孫炎中文孫炎寫咗本《爾雅音義》,傳統認爲呢本書最早採擇反切作爲學術嘅表音方法[3],到魏晉時代反切開始盛行[4][1][5]。另外《漢書》嘅服虔應劭注解亦用咗反切。南北朝時佛敎開始流行,而文人亦都開始玩雙聲疊韻,音韻學問有大發達,但現存著作少。人開始將字嘅聲韻歸類,反切就慢慢形成。個系統到咗《切韻》呢本書面世,切韻系統已經相當完整。

現存使用反切嘅最早資料係《玉篇》(六世紀中葉)同《經典釋文》(六世紀末)[6][7],仲有601年寫就嘅韻書《切韻》,呢啲都係以前嘅代表著作。喺之後有1716年完成嘅《康熙字典》、以及現代嘅《辭源》、《中文大辭典》,佢哋爲咗標記漢字音都利用咗反切。喺漢語拼音注音符號登場之前,都係廣泛應用反切。

反切自發明以嚟冇乜大嘅變化,但用唔同文獻可以見到用字上嘅工夫。例如喺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上字唔淨只表示聲母,韻母嘅一部分(主元音同韻尾)多數同反切下字共有[8]。18世紀清代編纂嘅《音韻闡微》中嘅用字就有大改變,反切上字會用冇韻尾嘅字,反切下字用零聲母嘅字,自然噉發音就可以得到正確嘅讀音。《音韻闡微》嘅反切亦用喺20世紀《辭源》嘅初版(1915年)。

反切由漢到唐,多數叫『反』。唐以後就改用『切』。例如,徒合兩字反切,唐時就叫做徒合反,宋時就叫做徒合切。

同反切相反就係合音,亦都係將兩個音結合。合音喺春秋時就有啦,好似:「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之於/之歟」為「諸」,「者焉」為「旃」。

現代中國用拼音方法顯示發音,反切呢種古老嘅方法用得好少;但直音呢種音注到而家亦用得盛行。

拼讀方法

編輯

反切係《切韻》等古韻書字書音義等傳統用嘅發音標記法。古人用兩漢字注一字嘅音,因爲噉,隻字可以有多組反切。第一隻字(反切上字)注聲母清濁今陣變陰陽),第二隻字(反切下字)注韻母(包)同聲調平仄。比如《切韻》一例:唐、徒郎反。「徒郎反」就係反切,「徒」叫反切上字,「郎」叫反切下字,要切音嘅字「唐」叫反切歸字[註 10]。反切嘅第三隻字喺古時寫「反」,唐代後半以降寫「切」,以避諱有謀反之意嘅「反」字[9]。亦有少數文獻用「翻」字[註 11]

歸字嘅頭輔音(聲母)去搵上字嘅聲母,呢個叫做雙聲。譬喻東,德紅切,東嘅聲母同德一樣,佢哋就構成雙聲。

歸字嘅韻(韻母)去搵下字嘅韻母,呢個叫做疊韻。譬喻川,昌緣切,川嘅韻母同緣一樣,佢哋就構成疊韻。

聲調亦有一定規則,叫做共等、同類。

例如:

  • 【唐】徒郎反:
    • 【徒】喺切韻時代嘅音係/do/,攞佢嘅聲母d-。
    • 【郎】喺切韻時代嘅音係/lɑŋ/,攞佢聲母除外嘅部分-ɑŋ。
    • 兩者組合,得出唐嘅發音/dɑŋ/。
  • 【酒】子酉切:
    • 【子】聲母為精母
    • 【酉】韻母為有韻,聲調為上聲
    • 故【酒】精母有韻陰上聲。
  • 【否】方久切:
    • 【方】/fɔŋ⁵⁵/聲母用/f/,【久】/kɐu³⁵/韻母用/ɐu/,【否】=fɐu=/fɐu/;
    • 【方】係平(⁵⁵),【久】係陰(³⁵),【否】=陰上³⁵
    • 所以【否】=fɐu2=/fɐu³⁵/。
  • 【東】德紅切:
    • 【德】tɐk入;
    • 【紅】hʊŋ
    • 【東】tʊŋ陰平。
  • 【米】莫禮切:
    • 【莫】mɔk6嘅m(456)
    • 【禮】lɐi5嘅ɐi(25)
    • 所以【米】讀/mɐi¹³/
  • 【根】古痕切
    • 【古】ku
    • 【痕】hɐn
    • 【根】kɐn陰平
  • 【崩】北滕切
    • 【北】pɐk
    • 【滕】tʰɐŋ
    • 【崩】pɐŋ陰平

第三個「切」字表示反切呢個方法。

注意,因爲古今音變,有啲反切例切出嘅音會唔符合現代粵音。例如:

  • 陳,直珍切。切出嘅粵音會係/tsɐn¹¹/,但古今規律係全濁聲母喺平聲送氣,所以實際音讀/tsʰɐn¹¹/
  • 永,于憬切。切出嘅粵音會係/jɪŋ³⁵/,但于本身係云母字,現代粵語讀成陰聲,所以實際音讀/wɪŋ¹³/。
  • 可,枯我切。切出嘅粵音會係/fɔ³⁵/,噉係由於枯係溪母字,溪母合口字喺粵語變成/f/,另外係弱化,呢度係弱化讀音,所以實際音讀/hɔ³⁵/。
  • 豆,田侯切。切出嘅粵音會係/tʰɐu²²/,但古今規律係全濁聲母喺去聲唔送氣,所以實際音讀/tɐu²²/。

問題點

編輯

亦有反切都冇辦法顯示正確發音嘅音,比如某個韻得一個字就切唔出。《切韻》就有「拯」韻得一個字,結果冇反切,記做「無反語」。

用古書嘅反切去得音時,知道反切時代嘅音韻體系係必要嘅。例如用《切韻》搵「視」得「承旨反」,喺現代粵語「承」=/sɪŋ¹¹/、「旨」=/tsi³⁵/,用粵語反切得/si¹³/,得唔到正確嘅/si²²/。

反切下字用脣音開始時,有冇介母/u/嘅曖昧就會發生。例如《切韻》嘅陌韻有「格,古陌反」「虢,古伯反」,佢哋嘅反切下字唔同。將反切下字嘅音調出嚟,「陌」係「莫白反」,「伯」係「博白反」,兩者嘅反切下字同音。但「格」讀krak,「虢」讀kruak,佢哋嘅音唔同。呢個「白(陌、伯)」做反切下字時,rak同ruak兩方嘅意味都得。【切韻指掌圖】有分開合韻,下字係唇聲母就用合口韻。

漢字音變化嘅影響

編輯

反切係以中古時代嘅漢字音爲基準嘅嘢,根據複雜嘅法則,漢字音慢慢變成現代噉,結果反切歸字同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嘅關係變得唔透明。中古時代係四聲體系,粵語仲算繼承咗呢個體系,而普通話嘅聲調體系同佢好唔同;嗰陣時有全濁音,即係障礙音聲母。然後聲母嘅清濁影響咗呢個四聲體系,變咗分陰陽調嘅發聲體系,之後,吳語湘語除外嘅所有中文方言都將全濁音清音化,然後聲調再影響呢啲聲母,變成全清或者次清。呢個清濁同聲調互相影響變化造成嘅結果,現代中文喺反切中嘅樣變得好複雜[10]

舉例嚟講,上面嘅例中「東,德紅切」嘅東、德、紅喺普通話嘅發音各自係[tʊŋ⁵⁵](dōng)、[tɤ³⁵](dé)、[xʊŋ³⁵](hóng),東同紅嘅聲調唔一致。東嘅聲母係端母([t]),係清音,紅嘅聲母係匣母([ɣ~ɦ]),係濁音,原來都係平聲嘅東同紅佢哋嘅聲調各自分成咗陰平聲同陽平聲。再有一例係「豆,田侯切」,豆、田、侯嘅廣州話發音各自係[tɐu²²]dau6)、[tʰin¹¹]tin4)、[hɐu²²]hau6),豆同田嘅聲母唔一致。噉呢,豆同田嘅聲母原本都係定母([d]),定母濁音清化,豆嘅聲調係去聲,讀成端母([t]),田嘅聲調係平聲,讀成透母([tʰ])。

又例如,按「上字分陰陽」嘅規則,歸字嘅陰陽調同上字嘅陰陽調一樣,如上字係陰調,歸字都攞陰調,陽調同理;將下字嘅陰陽調誤當做歸字嘅陰陽調係常見誤切,如羥係氫(輕)氧(養)切,要攞「輕」嘅溪母同「養」嘅陽三開韻上聲,讀做溪陽三開上,粵語推導同「響」同音(陰上聲),讀成「強嘅陽上聲」[11]係錯切。

第啲

編輯

古代發音唔同北方話(例如而家嘅普通話),唐宋留低嘅反切用例喺普通話冇乜用,要另外再立一套。廣東話留有唔少隋唐中古漢語,反切幾有用。掉番轉頭,現代嘅我哋可以用反切研究隋唐時講嘅中古音,所以係漢語音韻學研究嘅基礎資料之一。

梅州地區嘅下市話就係通過有規律嘅反切而形成嘅一種客家話[12]

另外中文有啲方言字嘅創製就係出自反切,比如官話嘅「甭」,係「不用」嘅合切,讀bèng;又例如吳語嘅「覅」,係「勿要」嘅合切,讀vio。

變體

編輯

反切可延伸到用多過兩字注音。如果用三字來注,上字同樣注聲母;而中字注韻母,下字注聲調[13],如「東」係「端」母、「東」韻(「東」本身已係韻母代表字)、「平」聲,注成「端東平」。[14]如要再細分,可喺韻母拆出等同呼(或叫口),甚至廣韻未出現嘅攝[15],注成「攝口等聲韻母(右至左)/母韻聲等口攝(左至右)」(「東」注成「通開一平東端/端東平一開通」)[16][17];或按音節嘅音素順序排成「母、韻口等/韻等口(順序毋統一)、攝、聲」(「東」注成「端東開一通平/端東一開通平」)。

口訣

編輯

「上字分陰陽、下字辨平仄

「上字定、下字定

今時應用

編輯

反切除咗喺中古時記低當時嘅字音外,喺今日嘅粵語字典重係有用。目前粵語拼音方案有好多種,而每部字典又唔一定用同一種拼法,所以而家嘅粵語字典多係同時用兩種注音法:一套係字典本身採納嘅拼音法,另一套就係反切法。

古書嘅反切上、下字太多,有成四百幾上字,一千幾下字,夾埋五千幾反切字,如東係「德紅切十七」,即係有十七隻同音字。今下用來標示方音時,反切系統可簡化成只喺各反切字組揀一字做代表字,慳返揀字煩惱,大大減少要記嘅字數;如《分韻撮要》為當時粵語各聲韻母揀徂代表字,係噉意改吓就可為現代粵語標音。

另外反切係種跨語種嘅注音方法。漢字係由中國人創造嘅字,然後慢慢變成東亞東南亞一帶民族嘅共同文字,如朝鮮日本越南。過咗咁多個世紀,漢字都睇做正統文字,用喺講課、科舉、行政、創作文學。隨住唔同埞方唔同處,漢字嘅發音都唔同,齋喺中國就有多個讀法,如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北京話中文北京話。鄰近各國,如朝鮮有朝鮮人嘅讀法,叫漢朝,日人有日人嘅讀法,叫漢和,越南人有自己嘅讀法,叫漢越。因爲咁多個發音都有共同嘅古代來源,反切就可以同時注曬咁多隻話嘅字音。

今陣嘅拉丁拼音輸入法要將拉丁字母打晒出來,對粵拼迡啲好多二合字母嘅拼音系統來講好麻煩,有人就整唨套用反切原理來打字嘅《粵切輸入法》,粵語聲、韻、調嘅粵拼碼再長都係撳一粒掣,一隻字最多撳三粒掣,快過粵拼。[18]北京話嘅類似輸入法叫雙拼。

反切上下字

編輯

廣韻》寫嘅反切上字同反切下字列喺下面[19]

反切上字

編輯
分類 聲母 反切上字 反切上字數
脣音 方 必 北 伯 博 筆 愽 卑 補 分 百 巴 鄙 府 畀 彼 封 甫 兵 布 并 邊 陂 脯 24
匹 譬 丕 披 峯 拂 普 撫 孚 妃 滂 芳 敷 13
附 浮 便 毗 婢 符 平 傍 父 扶 薄 皮 馮 房 捕 步 部 防 白 縛 裴 弼 蒲 23
母 摸 無 武 美 明 莫 綿 模 彌 巫 慕 靡 文 亡 謨 眉 矛 望 19
舌音 舌頭音 都 冬 當 多 得 德 丁 7
託 湯 土 台 吐 天 通 他 8
墜 堂 徒 唐 田 杜 同 陀 度 特 10
乃 那 内 奴 諾 5
舌上音 徵 知 張 陟 都 猪 追 中 豬 竹 丁 卓 12
抽 褚 敕 楮 丑 他 癡 恥 8
除 直 持 丈 宅 治 池 徒 佇 柱 遟 馳 瑒 13
穠 拏 妳 女 尼 5
齒音 齒頭音 作 祖 則 子 臧 醉 兹 資 將 借 姊 𩛠 即 遵 14
麤 遷 醋 七 取 采 青 雌 此 倉 親 蒼 麁 千 14
疾 秦 才 昨 前 匠 在 漸 藏 徂 慈 自 情 13
私 桑 相 斯 寫 思 須 蘇 悉 素 息 雖 辛 胥 速 先 司 17
隨 辝 辭 寺 似 夕 祥 詳 徐 旬 10
正齒音(莊組) 鄒 仄 爭 簪 子 莊 側 阻 8
初 芻 廁 測 創 叉 楚 瘡 8
士 仕 鶵 豺 崱 鉏 鋤 牀 雛 助 査 崇 12
史 沙 色 數 所 砂 疏 生 踈 山 10
俟 牀 2
正齒音(章組) 止 煑 珍 旨 脂 章 職 占 支 征 側 之 諸 正 14
處 姝 叱 尺 赤 昌 充 7
甞 視 是 成 常 植 氏 殖 十 殊 署 承 市 時 臣 寔 蜀 17
失 始 舒 釋 式 賞 傷 書 試 商 矢 施 識 詩 14
實 神 乗 食 4
牙音 姑 吉 几 詭 各 格 公 兼 居 佳 紀 過 九 古 俱 谷 規 乖 舉 19
豈 客 欽 枯 牽 丘 詰 楷 綺 去 區 乞 弃 曲 苦 康 可 空 羌 窺 傾 驅 卿 墟 謙 口 恪 袪 起 29
其 狂 跪 衢 求 奇 具 臼 巨 強 渠 曁 12
五 吾 魚 宜 俄 牛 危 疑 玉 虞 研 愚 擬 語 14
喉音 荒 火 虚 胡 海 花 虎 許 呵 香 羲 朽 況 馨 興 况 呼 休 黑 喜 20
獲 何 胡 黃 懷 乎 戸 下 侯 9
伊 依 憶 愛 握 謁 乙 紆 央 哀 鷖 衣 一 安 烟 烏 挹 憂 於 19
永 薳 爲 有 雨 王 于 羽 榮 雲 下 筠 云 韋 洧 委 16
與 羊 以 移 余 于 夷 餘 翼 悅 營 弋 12
半舌音 勒 力 賴 里 盧 連 縷 良 洛 郎 離 魯 林 來 呂 落 練 17
半齒音 人 而 儒 兒 如 耳 仍 汝 8

反切下字

編輯

根據一部分學者[註 12]嘅學說,韻母要分A、B兩類。下面份表,啲反切下字按四聲分,各聲調嘅反切下字分兩欄,分別係《廣韻》中嘅代表字(左欄)同反切下字(右欄),代表字亦會包含喺反切下字嗰欄。

韻目 韻母 反切下字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1 東1 東1 凍 紅 公 東 空 董1 董 蠓 動 孔 揔 送1 送 凍 弄 貢 屋1 卜 木 禄 谷
3 東3 東3 中 融 弓 終 宮 戎 送3 鳳 衆 仲 屋3 逐 六 菊 竹 宿 福 匊
1 宗 冬 湩 𪁪 宋 統 綜 沃 篤 酷 毒
3 凶 庸 封 容 鍾 恭 宂 勇 踵 隴 冢 拱 奉 悚 用 頌 足 蜀 録 欲 玉 曲
2 江 雙 講 項 慃 絳 降 巷 角 覺 岳
支A 3 支A開 支A開 移 支 紙A開 此 紙 是 婢 氏 帋 爾 寘A開 智 賜 豉 義 企
支A合 支A合 爲 吹 隨 垂 隋 規 紙A合 婢 捶 累 髓 委 寘A合 睡 瑞 恚 僞 避
支B 3 支B開 支B開 知 移 爲 宜 羈 奇 離 紙B開 豸 氏 綺 弭 侈 彼 靡 倚 爾 委 寘B開 義 寄
支B合 支B合 爲 危 支 垂 紙B合 詭 毁 弭 委 寘B合 睡 恚 僞
脂A 3 脂A開 脂A開 私 脂 肌 夷 資 之 旨A開 履 几 矢 至A開 寐 二 至 四 自 利
脂A合 脂A合 綏 隹 追 維 遺 旨A合 水 癸 誄 軌 壘 累 至A合 醉 遂 悸 類 季
脂B 3 脂B開 脂B開 眉 悲 夷 飢 尼 旨B開 視 美 雉 履 几 鄙 姊 至B開 冀 器 兾 備 媚 祕 利
脂B合 脂B合 隹 悲 追 旨B合 美 軌 洧 至B合 萃 愧 位 類
3 甾 其 而 持 兹 之 擬 己 止 士 史 里 紀 市 吏 置 志 記
3 微開 微開 希 依 衣 尾開 豈 狶 未開 旣 豙
微合 微合 非 微 韋 歸 尾合 鬼 匪 偉 尾 未合 未 沸 貴 胃 味 畏
3 余 居 魚 諸 與 渚 巨 与 吕 許 舉 預 洳 慮 署 去 據 倨 御 助 恕
3 無 隅 夫 芻 俞 輸 于 誅 逾 俱 朱 武 矩 雨 庾 禹 羽 甫 主 注 戍 遇 句 具
1 姑 吳 吾 胡 乎 都 孤 烏 補 杜 古 魯 戸 故 路 暮 誤 祚
4 齊開 齊開 臡 稽 低 兮 迷 奚 雞 薺開 米 弟 啓 禮 霽開 戾 計 詣
齊合 齊合 圭 攜 霽合 惠 桂
祭A 3 祭A開 祭A開 祭 制 袂 蔽 例 獘
祭A合 祭A合 歲 銳 芮
祭B 3 祭B開 祭B開 憩 罽 例
祭B合 祭B合 歲 衛 稅 芮
1 泰開 泰開 大 蓋 太 貝 帶 艾
泰合 泰合 外 會 最
2 佳開 佳開 佳 膎 蟹開 蟹 買 卦開 賣 隘 懈 卦
佳合 佳合 媧 緺 娃 蟹合 買 夥 𠁥 卦合 賣 卦
2 皆開 皆開 諧 皆 駭開 駭 楷 怪開 戒 拜 介 怪 界
皆合 皆合 淮 懷 乖 皆 怪合 壞 怪
2 夬開 夬開 犗 夬 話 邁 喝
夬合 夬合 夬 快
1 灰 杯 恢 回 罪 賄 猥 妹 隊 對 輩 佩 昧 繢 内
1 才 哀 開 來 哉 改 亥 乃 在 紿 宰 愷 耐 愛 代 槩 漑
3 廢開 廢開
廢合 廢合 穢 廢 吠 肺
眞A 3 眞A 眞A 珍 賓 鄰 人 眞 軫A 引 忍 腎 軫 盡 震A 印 晉 振 遴 刃 質A 必 吉 畢 日 七 質 悉 栗
眞B 3 眞B開 眞B開 珍 巾 鄰 人 銀 軫B開 引 忍 紖 殞 震B開 覲 遴 刃 質B開 密 筆 畢 乙 質 悉 一
眞B合 眞B合 倫 筠 贇 軫B合 敏 殞 質B合
3 倫 綸 勻 迍 脣 旬 遵 允 尹 準 順 閏 峻 聿 律 卹
3 臻 詵 瑟 櫛 叱
3 分 文 云 粉 吻 運 問 弗 勿 物
3 斤 欣 謹 隱 焮 靳
3 元開 元開 言 軒 阮開 偃 幰 願開 建 万 月開 訐 歇 謁
元合 元合 袁 煩 元 阮合 遠 晚 阮 願合 販 願 万 怨 月合 越 發 月 厥 伐
1 魂 尊 渾 昆 奔 衮 本 忖 損 悶 困 寸 忽 没 勃 骨
1 痕 根 恩 墾 很 恨 艮
1 寒 干 安 旱 笴 但 案 賛 旰 按 旦 割 葛 達 曷
1 丸 潘 端 官 緩 滿 旱 伴 管 纂 筭 段 換 貫 半 玩 喚 慢 亂 括 割 撥 栝 活 末
2 刪開 刪開 班 姦 顔 還 潸開 板 綰 赧 諫開 晏 鴈 澗 諫 患 黠開 八 拔 黠
刪合 刪合 頑 還 關 潸合 鯇 板 諫合 慣 患 黠合 八 滑
2 山開 山開 閑 山 閒 產開 簡 限 襇開 莧 幻 襇 鎋開 轄 鎋 瞎
山合 山合 頑 鰥 產合 辨 綰 襇合 鎋合 䫄 刮
4 先開 先開 年 前 煙 田 先 玄 賢 顚 堅 銑開 殄 峴 泫 典 繭 霰開 見 麵 佃 電 甸 練 屑開 蔑 屑 結
先合 先合 玄 涓 銑合 畎 泫 霰合 縣 練 屑合 穴 決
仙A 3 仙A開 仙A開 然 仙 連 延 獮A開 兖 演 翦 淺 善 展 緬 線A開 箭 扇 戰 線 賤 面 膳 彦 薛A開 辥 熱 列 滅
仙A合 仙A合 專 泉 緣 員 川 宣 獮A合 兖 轉 線A合 卷 釧 眷 絹 掾 囀 戀 薛A合 輟 雪 絕 爇 劣 悅
仙B 3 仙B開 仙B開 乾 焉 連 延 獮B開 演 免 善 辨 展 蹇 輦 線B開 箭 變 扇 碾 眷 薛B開 列 竭 別
仙B合 仙B合 緣 攣 圓 權 員 全 獮B合 兖 篆 轉 免 線B合 倦 卷 眷 戀 薛B合 劣 悅
4 幺 堯 蕭 聊 彫 皎 鳥 了 皛 弔 叫 嘯
宵A 3 宵A 宵A 焦 邀 霄 消 招 昭 遙 小A 小 少 沼 笑A 要 兆 肖 召 笑 照 妙
宵B 3 宵B 宵B 嬌 宵 瀌 遙 嚻 喬 小B 兆 小 矯 夭 表 笑B 召 照 廟
2 交 茅 嘲 肴 絞 飽 爪 巧 孝 稍 皃 敎
1 袍 毛 曹 遭 刀 襃 勞 浩 老 早 抱 道 晧 報 耗 倒 導 到
1 河 何 歌 俄 可 我 箇 个 賀 邏 佐
1 戈1合 戈1合 婆 禾 戈 和 波 果1合 可 火 果 貨 卧 過 唾 臥
3 戈3開 戈3開 伽 迦
戈3合 戈3合 𩨷 靴 𩨭 伽 𦚢
2 麻2開 麻2開 加 巴 霞 牙 馬2開 賈 雅 疋 下 禡2開 訝 嫁 亞 駕
麻2合 麻2合 花 華 瓜 馬2合 寡 瓦 禡2合 罵 化 霸 㕦
3 麻2合 麻3開 車 嗟 遮 奢 邪 賒 馬3開 冶 也 姐 者 野 禡3開 謝 夜
3 陽開 陽開 羊 章 陽 莊 良 養開 㢡 掌 丈 兩 漾開 向 亮 樣 讓 藥開 雀 灼 略 約 虐 若 爵 勺 藥
陽合 陽合 方 王 良 養合 昉 兩 養 网 往 漾合 訪 況 亮 放 妄 藥合 籰 钁 縛
1 唐開 唐開 旁 當 光 岡 郎 蕩開 黨 朗 宕開 浪 宕 曠 鐸開 各 落
唐合 唐合 黃 光 蕩合 晃 廣 宕合 謗 浪 曠 鐸合 穫 各 博 郭
2 庚2開 庚2開 庚 行 盲 梗2開 幸 杏 梗 冷 打 猛 映2開 更 孟 敬 陌2開 格 伯 陌 白
庚2合 庚2合 橫 盲 梗2合 礦 䁝 猛 映2合 陌2合 伯 白 擭
3 庚3開 庚3開 庚 明 京 驚 卿 兵 梗3開 永 影 丙 景 映3開 病 慶 敬 命 陌3開 劇 逆 戟 郤
庚3合 庚3合 榮 兵 梗3合 永 憬 映3合 陌3合
2 耕開 耕開 莖 萌 耕 耿開 幸 耿 諍開 爭 諍 迸 麥開 摘 革 厄 麥 核 獲 責 戹
耕合 耕合 宏 萌 諍合 麥合 麥 摑 獲
3 清開 清開 貞 成 盈 征 情 并 靜開 靜 井 整 郢 勁開 令 姓 正 盛 政 鄭 昔開 昔 辟 積 隻 易 石 炙 益 迹 亦
清合 清合 傾 營 靜合 頃 潁 勁合 昔合 隻 役
4 青開 青開 經 靈 刑 丁 迥開 鼎 迥 涬 醒 頂 挺 剄 徑開 定 徑 佞 錫開 歷 擊 狄 激
青合 青合 螢 扃 迥合 迥 頂 錫合 闃 鶪 狊
3 蒸開 蒸開 蒸 冰 升 陵 兢 乗 仍 矜 膺 拯開 拯 庱 證開 證 應 甑 孕 𩜁 職開 直 逼 力 職 側 極 翼 即
蒸合 職合
1 登開 登開 崩 滕 恒 楞 增 登 朋 等開 肯 等 嶝開 鄧 贈 隥 亘 德開 則 得 勒 黑 墨 德 北
登合 登合 肱 弘 德合 或 國
3 周 浮 州 秋 鳩 尤 謀 由 流 求 久 婦 柳 酉 否 九 有 佑 富 僦 副 呪 溜 救 又 祐
1 侯 婁 鉤 后 垢 苟 厚 斗 口 漏 遘 豆 候 奏
3 烋 彪 虯 幽 糾 黝 謬 幼
侵A 3 侵A 侵A 針 心 深 尋 林 淫 寑A 枕 甚 朕 稔 荏 沁A 禁 任 鴆 緝A 執 入 立 汁
侵B 3 侵B 侵B 今 金 針 吟 簪 心 深 林 寑B 㾕 甚 錦 朕 凜 飲 稔 沁B 禁 譖 蔭 鴆 緝B 戢 入 及 立 汲 急
1 南 含 男 禫 唵 感 暗 紺 沓 閤 荅 合
1 談 甘 三 酣 覽 敢 瞰 蹔 𣊟 暫 濫 盍 榼 雜 臘
鹽A 3 鹽A 鹽A 鹽 廉 占 琰A 染 漸 冉 琰 豔A 驗 豔 贍 葉A 涉 接 葉 攝
鹽B 3 鹽B 鹽B 淹 廉 炎 琰A 檢 險 儉 琰 斂 奄 豔A 驗 窆 豔 葉B 葉 輒
4 兼 甜 玷 忝 簟 店 念 頰 愜 牒 協
2 讒 咸 豏 斬 減 賺 陷 韽 洽 夾 㘝
2 銜 監 黤 檻 鑑 懺 甲 狎
3 嚴 𩏩 广 掩 劔 欠 釅 劫 業 怯
3 凡 咸 錽 犯 范 泛 劔 梵 乏 法

意義同界限

編輯

反切係將音節拆分嚟認識,並將佢嘅表現體系化,呢點嚟講佢係科學嘅進步嘅表音方式。反切用嘅反切上下字避開咗要注音嘅字,只要知道反切上下字嘅音,就能知道原先好難認嘅字嘅讀音。喺呢方面,反切同以前用嘅讀若法、直音法等方法比較,佢明顯係進化嘅方法。但同漢語拼音、注音符號比較,反切有點唔好就係佢標記用到嘅上下字太過多(反切上字約400字,反切下字約1000字,組合約5000種),而且啲字讀啲唔讀啲,各自引用一部分組合來讀,呢點嚟講亦唔方便,呢啲都係佢嘅限制。另外容易字嘅音標記佢反而用咗複雜字嘅組合,呢啲表現都係受指責嘅問題點。例如「一」係於悉切,「八」係博撥切。

中國以外嘅影響

編輯

日本亦學咗反切嚟注音。五十音圖就係理解咗反切後而發展出嚟。另外,喺江戶時代盛行用反切嚟解釋日文語源。例如喺貝原益軒《日本釋名》解「雪」(ゆき)嘅語源做「やすくきゆる」,「やす」反切出嚟就係「」。

諺文最基本嘅十四個初聲字同十個中聲字組合,得出一佰四十字嘅音節表,稱呼做「反切本文」,又叫「反切表」。

越南人亦用反切法嚟表示相應嘅漢越音,叫做漢越反切(越南文phiên thiết Hán-Việt反切漢越)。

睇埋

編輯
  1. 音韻展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其實一也。
  2. 以兩字急讀而合成一字之音曰切,亦曰反切,又曰切韻。
  3. 以二音反覆摩以成一音故名反切。
  4. 以二字之音相切而成一音也:上一字為雙聲,亦謂之母音,下一字為疊韻,亦謂之字音。
  5. 以二字之音切成一字之音之方法也。
  6. 用兩個字標注字音:以上字之聲和下字之韻切成一音。
  7. Đem hai tiếng nói lái lại với nhau thành một tiếng khác.𨑻𠄩㗂訥𢁑吏𢭲膮成𠬠㗂恪。
  8. 淮南子》墬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誘注「旄,讀如網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9. 釋名》釋天「風,兗豫司橫口合脣言之。……青徐言風,踧口開脣推氣言之。」
  10. 簡稱「歸字」,又叫「被切字」。
  11. 《九經字樣》艸部有「蓋、案字統公艾翻。」
  12. 李榮、蒲立本、白一平、陳以信等等。
  1. 1.0 1.1 1.2 Casacchia (2006),359頁
  2. 例如董同龢《中國語音史》(1953年)第38頁。
  3. 《經典釋文》序錄「孫炎始爲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4. 顏氏家訓·音辭篇》:「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高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爲怪異。」
  5. 竺家寧(1990)
  6. 蒲立本(1984),144頁
  7. 白一平(1992),40頁
  8. 河野六郎《慧琳衆経音義の反切の特色》,《中國文化研究會會報》第5卷第1號,1955年
  9. 藤堂明保 (1980年)。国語音韻論 ——その歴史的研究——。光生館。頁 96。
  10. 羅傑瑞(1988年)第34~36頁,第52~54頁。
  11. 語審音配詞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喺2023-06-07搵到
  12. 年梅州方言市話申遺國評論新聞網原著喺2020年3月16號歸檔。喺2011年10月18號搵到
  13. 韻中古漢語www.facebook.com (英文)。喺2023-06-04搵到
  14. 佬網誌 字式拼音再二之一:母韻聲——東,端東平zhungkiyau.blog.fc2.com。喺2023-06-04搵到
  15. 广的"元"韵应该是在臻摄还是山摄? - 知乎www.zhihu.com。喺2023-06-04搵到
  16. 佬網誌 字式拼音再二之二:攝口等聲韻母——東,通合一平東端zhungkiyau.blog.fc2.com。喺2023-06-04搵到
  17. 索 - 韻典網ytenx.org。喺2023-06-04搵到
  18. Israel (2021-03-07)。廣東話字又快又準又易學?試下粵語反切輸入法!Rhapsody in Lingo (香港中文)。喺2023-07-17搵到
  19. 典網

引用資料

編輯

外面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