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滘

番禺縣村落
(由瀝滘村跳轉過嚟)

23°3′27.0″N 113°18′34.6″E / 23.057500°N 113.309611°E / 23.057500; 113.309611

1929年廣州市全圖嘅瀝滘村

瀝滘粵拼lek6 gaau3)亦寫瀝漖,喺廣州市海珠區南洲街道,舊底係廣東番禺縣茭塘司瀝滘堡嘅一條村,有三千六百萬方咁大。唐朝開村。而家大姓係,衞氏中舉做官嘅人多,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之稱[1]。南便係珠江後航道,望番禺上下滘;北便係西滘、後滘;東便拍住小洲村;西便傍住石溪村。舊底係番禺縣嘅水鄉重鎮,種水稻馬蹄甘蔗荔枝龍眼黃皮等;「瀝滘香米」至出名。呢處亦係糧食、片糖集散嘅墟市[2]

瀝滘村歷史耐,現存嘅歷史建築由明朝一路去到中華民國時期都有。1949年之前,村有十幾廿間,家時得返北帝廟、天后宮同社公廟;村曾經有三十幾座祠堂,衞氏、羅氏都有,家時得衞氏十二座,其中衞氏大宗祠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亦曾經有古橋、護村牆、更樓;另有1930年廣州市土地局棟嘅廣州市界碑,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

村名

編輯

「瀝」字喺廣東話有三個音「laap6」、「lek6」、「lik6」,若果係地名就多數讀「lek6」,瀝滘個「瀝」就係讀「lek6」。

廣州話「瀝」係「珠江下游河流汊道」咁解;「滘」就係分支河道。屈大均廣東新語》話:「凡水皆曰海,所見無非是海也......謂水通舟筏者曰江。不通舟筏者曰水。二水相通處曰滘。」,即係話「瀝」、「滘」泛指一般意義上嘅河網水道。清乾隆十八年(1755年)嘅《重修南廟碑記》:「瀝滘環鄉皆水......」;《嘉慶丁丑年重修南廟碑記》就話,臨武嘅湞水,西粵嘅灕水,經山脈向東流,由會城注入化成瀝江。呢度地處中樞,粵省嘅江河水,都響呢度匯聚,構成咗衆多河網,所以就叫瀝滘。現存嘅官方文獻最先提起「瀝滘」嘅是係明朝嘉靖年間出版嘅《廣州志[3]。《廣州志》講嘅係明朝番禺縣茭塘司下嘅瀝滘堡,係包括咗瀝滘、沙溪、五鳳等鄰近鄉村嘅大區域;而提起瀝滘村嘅現存早期史料,係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嘅《建築榮恩祠碑記》同萬曆抄本嘅《衞氏族譜》。而官方史料,就有清朝同治版嘅《番禺縣志》:「又東流,中有瀝滘村,分流瀝滘村南北......」。

開村

編輯

瀝滘喺唐朝開村[2]。按照明朝後期衞呂仲喺《衞氏族譜》舖講法,宋朝之前,瀝滘有譚、嚴、曾、白等諸多姓氏。宋朝有白解元、嚴進士,後世傳到明朝得返三四丁人,都係農民;留落譚屋基、曾巷口、白社呢啲地名[4]。另外,早期亦有梁、蔡兩姓[2]

南宋建炎年間,衞氏寧遠公帶著三隻仔由廣東南雄落番禺,無耐走咗去東莞茶山,三仔衞弘喺茶山衞屋住落,四仔衞衍亦喺左近嘅塘邊村開基 [5]。惟獨是二仔衞達,見番禺瀝滘風水好,就喺敦德里水基龍眼樹腳處落腳,成咗瀝滘衞氏開基祖。元末明初,羅氏從善公由江西泰和搬過番禺,定居瀝滘。羅氏揀咗離瀝滘水道遠些少嘅村東北邊聚居,附籍瀝滘,叫「晝錦里」,亦叫「羅地」。二世廣成公生落祖閏、宗閏、積閏、德閏同福閏五隻仔,分別係羅氏仁、義、禮、智、信五大房始祖,後來羅地形成咗五房並列嘅架構 [4]。羅氏住正五約,前便晝錦里,後便係和樂里 [6]曹氏住南安坊,世代維修海船[4]

發展

編輯

南宋末年,衞氏第五世分出衞惟寅家族代表嘅「大夫房」,同衞伯英家族代表嘅「御史房」。兩房人喺瀝滘大涌劃界:大夫房住水基坊、迎祥坊、一約、二約、三約、四約;御史房喺中區坊、西街坊、東街坊、環秀坊、五約。明朝中葉,村逐漸形成兩家望族,即係衞氏同羅氏[4]。衞氏住村南,圖甲戶籍登記喺瀝滘水六圖各甲各戶,佢哋起祠堂、修族譜,團結宗族勢力;羅氏宗族住東北便,圖甲戶籍登記喺瀝滘水四十一圖六甲、七甲、八甲同十甲各戶[3]。兩族人重開發咗左近嘅洛溪、大沙、上滘、下滘同後滘嘅沙田,擴大宗族勢力範圍[4]

兩大宗族之間有相互競爭、針對,亦都有合作。傳說羅氏榮恩祠前便初頭兩條涌交匯迴旋而成嘅水氹,衞氏掘針涌督住個氹,搞橫咗羅氏宗族嘅風水;羅氏人丁有限,藉住兩族通婚穩定宗族勢力。大涌上高有條渡婿橋,連繫羅地同衞氏三約。衞氏宗族空間佈局形成咗中心係瀝滘大涌間開嘅兩大房祠、隨著兩房愈分愈細轉變成由支祠引導嘅梳式結構,又再聯宗合族,將各房支祠喺衞氏大宗祠統一嘅多層級結構、等級化嘅過程。而喺羅地,羅氏五房輪管嘅族規形成咗以羅氏大宗祠為首、建築肌理順應河涌、扇形展開嘅梳式佈局[4]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軍艦打廣州經瀝滘,睇見衞氏大宗祠,仲估係廣州府衙門,於是乎一砲打過去就埲牆就穿緊個窿[7]。去到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廣州市政廳決定拓展廣州市界,南便去到瀝滘,瀝滘正式劃入廣州市範圍。1930年,廣州市土地局同番禺、南海兩縣派人手立市界碑,其中一碑就棟響瀝滘水道側邊[4],家時係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日本侵華時期,衞金允十兄弟繼原偽鄉長衞倫秋打理瀝滘政務[8],佢哋恃住有㗎佬兵索性做埋村霸,橫行梓里,村民叫佢哋「十老虎」[9]。 衞金允周時帶㗎仔入村,鎮壓瀝滘側近二十四鄉同禺南東北地區人民嘅抗日運動[8]。1944年,衞國堯同抗日武裝部隊趁衞金允十兄弟掃墓,捉咗佢哋八兜友去[9]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發展工業,拆敦睦祠做耐火材料廠。1978年之後,工業發展更加之快,起廣瀝單車零件廠、珠江鍍鋅鋼管廠、瀝滘拉絲廠同瀝滘電鍍廠[10];同時間,外地人住入瀝滘村,加之村民拆屋起樓,瀝滘逐漸變「城中村」;河涌陸續填咗,有啲變掘頭涌。2009年,珠江地產拆水基坊側近嘅屋,拆埋當其時列入區文物保護控制範圍嘅明朝祠堂玉溪衞公祠[11]

現況

編輯

2010年代嘅瀝滘村面积450萬平方米,戶籍人口萬三人,常住人口同流動人口多過七萬,係家時廣州城區最大嘅「城中村」。2000年代初瀝滘就話要拆遷,亦係廣州市最早講話要改造嘅村,但一路都未有定論[1]。2011年,珠光集團喇瀝滘簽約,使28.3億美金改造瀝滘[12]。2011年10月,市三舊辦批覆嘅《瀝滘村「城中村」改造方案》話,除咗衞氏大宗祠之外,其他祠堂「保護性遷建」,亦即原磚原瓦拆落,跟手由頭起過。同年12月,四間衞氏房分祠堂列入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即唔使搬扯[7]

2013年9月5號,《新快報》喺報道入便提名十六間瀝滘舊民居建築做歷史建築候選[13]。第二日,瀝滘經濟聯社同開發商叫咗十九戶居民去聯社開會,珠光集團嘅人遞錢畀村民,叫村民簽名反對將自己屋企列入歷史建築,有十二戶村民據講因爲驚住無拆遷補償至簽名,但有人係驚畀人找佢晦氣至簽[14]。9月9號,瀝滘經濟聯社將十二戶村民簽名嘅信一式多份交咗畀市長、市委副書記同海珠區政府。月尾,廣州市規劃局回覆話,村改造保護歷史建築,村民會亦有安置補償[15]。2017年8月,經已有71.4%嘅村民同意瀝滘村改造[12]

2018年3月2號,瀝滘村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飄色巡遊,叫番禺沙灣飄色隊來表演。

佈局

編輯

瀝滘村幾十年前嘅佈局係三面臨水,有八大河涌。三江回流,八門出海,形成咗互相連通嘅河網,各族聚落都係河涌週邊[16]珠江爲瀝滘提供咗造田嘅泥沙、豐富嘅水產、飲用同灌溉嘅水源、航運嘅水道,同時亦會有大水浸過農田、城鎮潮汐頂托上流水倒灌池塘禾田嘅情況。加之呢頭季節多變,所以村落水系嘅關鍵位,起咗供奉各個神仙嘅廟宇同埋大細宗祠,等神靈同先人庇佑。天后廟、觀音廟分別向住最主要嘅幾條涌,土地廟控制咗村最主要嘅水系出口,北帝廟代表「天地君親師」嘅「君」;衞氏大宗祠向住珠江水道,而其他祠堂多數向住涌,值守分明。華佗廟喺村東,納紫氣東來、乞生靈安康。村沿涌而建,水街並行密佈[16]。村曾經有座「奉天承運」門樓,相傳係當年村民幫朝廷殲滅黃巢部屬得到皇帝嘉獎起嘅[2],同華佗廟一齊鎮守村東。村南有渡口,除咗有來回瀝滘村同上滘、下滘嘅橫水渡,重有往返沙基渡輪,同埋去長堤石公祠嘅車渡,村民去沙面西堤相當之方便[16]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喺瀝滘水道設封鎖航道嘅石閘,「排椿沉石」喺大沙圍至到沙坳沙之間[4]

瀝滘村各街約以天后廟所在嘅大街市做中心。大街市外圍係中區坊,兩便係東街坊西街坊。西街對上大涌流入位叫北村。西街偏西隔涌打對面係孖樓街。再向西隔兩條涌叫西村,由西村南便、南波浪以北嘅一條涌向東流,南便叫快活林,北邊亦即係孖樓街南便嘅係迎祥坊。東南方向去係環秀坊四約。東街坊東便隔涌係五約。東北羅地,係晝錦里。羅地南便係衞族最先落腳嘅水基坊,有敦德里黃甲里。夾係水基同五約之間嘅、成北—西南向嘅洲係三約,北邊叫三約尾。大涌流過三約西南角,跟住向南係二約一約。一約南便隔涌係村嘅最南便,地勢低,聚落形成無咁早。臨水道由西向東係大埗頭南安坊魚咀連安坊。大埗頭有船過上滘。連安坊係原先瀝滘村耕戶聚居地。

瀝滘八涌之中,黃涌、花涌列入瀝滘八景。村曾經有樂民橋、渡婿橋等十幾道古橋,後來填涌之後就拆埋。樂民橋喺大街市左近,舊底係石板橋,明朝嘉靖年嘅《廣州志》有講。橋側邊有樂民社。渡婿橋喺晝錦里同三約尾之間,係連通衞族聚居地同羅地嘅主要道路,亦係兩族聯姻嘅證據。村嘅各方向都有砲樓。

村景

編輯

瀝滘村曾經有「八景」,源自明朝村人衞渭巖個女婿、順德人韋憲文嘅《瀝溪八景》詩,喺明本《衞氏族譜》六冊卷十見到;族譜嘅卷三亦有十五世衞呂仲題寫瀝滘八景嘅七律詩。而清朝乾隆年間嘅《瀝漖堡鄉土志》,記錄嘅八景同明朝嘅有出入,分別由凌魚車騰芳、衞廷璞等番禺本邑嘅名人題寫八景詩。去到中華民國時期,又同清朝有些少出入,衞氏大宗祠有記[16]。民國版嘅八景,分別係:無底廟,喺一約;樂民橋,喺東街同五約之間;花涌黃涌,喺南洲水廠左近;螺口入水宮出;喺航修廠;玉菠蘿,喺五約;觀音聚寶盆上出蓮花,喺中區坊;雲山拱秀,喺副四約;枕流,喺副四約[2]

落邊係唔同朝代瀝滘八景一覽:
順序 明朝 (韋憲文) 清朝 中華民國
1 古宗祠檜 游黃涌 泛花涌 (凌魚) 黃涌花涌
2 吟社竿繡 西樵公 觀音閣 (郭雄圖) 觀音閣
3 南村松鶴 慶源堂 敦睦祠 (崔升良) 雲山拱秀
4 北洛菱鷗 眞武廟 過枕樓 (衞廷璞) 直入枕流
5 榕陰問月 湟武湞 匯大海 (梁五枝) 玉波羅
6 石海維舟 穿石海 望無底 (衞廷珙) 無底廟
7 夏涼荔熟 樂民橋 達北廟 (車騰芳) 樂民橋
8 秋霽農收 東漁祠 通榮恩 (羅元煥) 螺口入螺尾出

教育

編輯

瀝滘村有45人科舉攞到功名[17],瀝滘衞氏家族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之稱[1]。瀝滘喺中華民國之前,有唔少家塾。1942年8月,衞國堯喺五約後街創辦瀝滘小學,而家改咗名叫衞國堯紀念小學。1983年8月,瀝滘初級中學創立[10]

落邊係瀝滘科舉功名一覽[17]
朝代 姓名 年份 功名
衞兆龍 1240年 嘉熙四年鄉貢
衞惟寅 1274年 咸淳十年進士
衞肖翁 待考 咸淳朝茂才
衞伯英 1276年 德祐二年進士
衞真英 1276年 德祐二年鄉貢
衞元敬 待考 待考、循州路巡檢
羅宗閏 1417年 永樂丁酉年舉人
衞琛 1594年 萬曆二十二年舉人、富陽知縣
衞應鍾 1624年、1627年 天啟四年、七年二科副榜
衞德友 1687年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武舉人
衞士英 1687年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舉人
衞靄倫 1711年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舉人、考授內閣中書、潮陽教諭
羅璿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特科舉人、嘉應州長樂儒學教諭
衞儁升 待考 康熙朝歲貢
衞孕光 待考 康熙朝歲貢
衞思孝 待考 康熙朝歲貢、樂昌教諭
衞鏜 待考 康熙朝恩貢、遂溪訓導
衞廷璞 1723年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舉人、江南建平知縣、御史、太僕少卿
衞尺木 1724年 雍正二年甲辰副榜
衞應德 1729年、1737年 雍正七年己酉舉人、乾隆二年丁巳進士
衞崇隮 1738年 乾隆三年戊午舉人、東台水利同知、揚州府同知、保升知府
衞崇陞 1741年、1742年 乾隆六年辛酉舉人、七年壬戌科進士、江西進賢知縣
衞崇階 1744年 乾隆九年甲子舉人
羅福旼 1749年 乾隆十四年奉旨同修西清古鑒、貢奉內廷畫院、欽賜翰林院編修
衞崇陟 1750年 乾隆十五年庚午舉人、江蘇新陽知縣、松江董漕同知
衞奉璋 1755年 乾隆二十年歲貢、乳源訓導
衞其襄 1768年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年舉人、江西進賢知縣
衞可文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舉人、山東寧陽知縣
衞之垣 1774年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舉人、靈山教諭
衞應選 1774年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舉人、歸善教諭
衞仕隆 1788年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預行己酉正科舉人
衞有彥 待考 乾隆朝歲貢
衞士元 待考 乾隆朝歲貢
衞德復 待考 乾隆朝歲貢
衞子壯 1796年 嘉慶元年歲貢、海康訓導
羅日章 1800年 嘉慶庚申乙丑恩科副榜、瓊州樂會縣教諭
衞容昂 1801年、1804年 嘉慶六年賜副榜、嘉慶九年甲子科舉人
衞國柱 1808年 嘉慶十三年歲貢
羅家驥 1818年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恩科武亞元、誥授武略騎尉、廣東全省塘務分府
羅森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拔貢、江西金溪縣知縣
羅川 1868年 同治七年戊辰歲貢、候選國子監典籍
衞維清 1870年 同治九年庚午科舉人
衞家榘 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補行恩正並科舉人

建築

編輯

廟宇

編輯

瀝滘村地處水陸交融嘅地帶,拜祭神靈嘅傳統係村民生活嘅一部份。舊底逢親天后誕、北帝誕、觀音誕,鄉民請天后、北帝、觀音入頂神轎(亦叫行宮)遊鄉,重有十五板色板跟尾[2]。孖樓街肇昌堂嘅《衞合德堂圖記》中標咗十四度廟壇。天后宮(亦叫南廟)喺中區坊最南便,中區坊北便臨涌重有一座北廟,坐南朝北。北帝廟喺二約支涌同大涌匯合個處;華佗廟坐鎮村東水口;胡玄廟喺村東北水口;一約南便水口有無底廟;衞氏同曹氏分界線有土地廟;南安坊有三聖公廟;大埗頭、二約北、水基西南、羅地東北嘅臨涌亦都有廟壇。廟壇分佈體現咗瀝滘村嘅水神崇拜特徵,各方神靈包冚條村。天后宮係成條村共同祭祀嘅神廟,喺枝狀水系交匯點,係早期村落嘅邊界[4]

明清兩朝,北帝係主要民間信仰之一。瀝滘北帝廟亦叫祖廟、玉虛宮,廟前便棟支七星旗,村民祭祀北帝祈求航運同商貿平安。北帝廟有兩沓,入邊有紅砂岩八角柱,到家時逢農曆初一村民都去拜神。瀝滘地勢低,通街水氹,好易惹蚊滋,所以村民周時都有登革熱等病徵。舊社會有民間醫療資源,華佗係民間信仰嘅醫神。村正東水口起華佗廟,祈求抵禦病害[4]

落邊係瀝滘廟宇一覽:
時代 地址 現況
玉虛宮(祖廟) 待考 二約大街 尚存,無保護級
無底廟 待考 一約 無咗
天后宮(南廟) 宋朝 大市街10號 尚存,無保護級
北廟 待考 中區坊 無咗
華佗廟 待考 村東水口 無咗
胡玄廟 待考 村東北水口 無咗
土地廟 待考 一約 無咗
待考 孖樓街 無咗
文閣廟 待考 連安坊 無咗
觀音廟 待考 中區坊 無咗
觀音閣 待考 連安坊 無咗
三聖宮(三聖公廟) 待考 南安坊 無咗
財神廟 待考 魚咀 無咗
待考 大埗頭 無咗
社公廟 待考 尚存,無保護級

祠堂

編輯

先頭瀝滘村羅氏、衞氏夾埋有三十幾座祠堂,祠堂年代由明朝一路到民國都有。羅氏榮恩祠同衞氏敦睦祠歷史最耐,係明朝祠堂;芝喦祠最後生,中華民國時期至起。

明朝天順七年(1463年),瀝滘羅氏三世祖宗潤喺晝錦里立碑起大宗祠,確立祭祀禮儀同開墾族產沙田嘅秩序,即係每年族產由五房輪住管,管理人同承耕人都要先來祠堂,宗孫焚香告祝。去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推恩令」頒佈令到庶民起宗祠合法。於是乎瀝滘衞氏家族喺第二年起咗第一間祖祠,起名叫敦睦祠,即係「敦宗睦族」咁解。敦睦祠喺瀝滘村東便,啱嗮《朱子家禮》話嘅「立祠堂於正寢之東」,亦都近住衞氏初時定居嘅水基,供奉九世祖克信[18]

萬曆戊子年(1588年),中區坊起咗永思祠做御史房祠。據族譜記載,嗰時大夫房得過供奉岐周祖嘅明湮祠,未曾起房祠。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十五世祖衞呂仲見始祖寧遠公同大夫房五世都未起祠堂,但係各房分祖各立小宗,唔講得話「聯宗盟」,於是乎倡議起大宗祠。去到乾隆三年(1738年),大夫房至喺三約尾起大夫房祠

去到二十一世紀初,衞氏得返十三座祠堂,而羅氏榮恩祠就得返嚿碑[19]。2009年,玉溪祠畀珠江地產拆緊去[20]。2011年之後,剩落其中十間祠堂定咗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間(大夫祠、誠齋祠)做文物線索。

落邊係瀝滘祠堂一覽:
堂號 主祀 始建年份 地址 現況
衞氏宗祠
(九世敦睦祠)
敦睦堂 九世(克信)
十世(永昌)
十一世(新、璿、賝)
明嘉靖十六年(1537) 水基坊 拆咗
岐周衞公祠
(水邊明湮祠)
明湮堂 八世(岐周)
十二世(誠)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 副四約南街7號 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
御史祠
(隔橋永思祠)
永思堂 五世(伯英)
六世(元泰)
七世(君盛)
八世(宗禮)
九世(觀德)
十一世(文傑、文政、文受、文昱)
明萬曆十六年(1588) 中區一巷18號 海珠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衞氏大宗祠 慶源堂 二世(達)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 振興大街28號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樵衞公祠 十二世(壃) 明朝 中區坊 拆咗
廣居衞公祠 十四世(良瀾) 明朝 中區坊 拆咗
玉溪衞公祠 思賢堂 十二世(綱) 明朝 水基坊敦德里 拆咗
崌崍衞公祠
(衞氏家廟)
積善堂 十六世(應藩) 明天啟六年(1626) 三約南街6號 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
義所衞公祠 恒本堂 十三世(鑾) 明崇禎年間(1628—1644) 西街大街8號 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
東漁衞公祠 餘慶堂 十二世(垣) 清康熙年間(1662—1722) 五約 拆咗
士雅衞公祠 怡榖堂 十五世(榷) 清康熙年間(1662—1722) 西街 拆咗
心和衞公祠 心和堂 十五世(善樑)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西街大街 海珠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孔材衞公祠 務本堂 孔材祖 清雍正年間(1723—1735) 副四約 拆咗
可翁衞公祠 十二世(璽) 清雍正六年(1728) 迎祥坊 拆咗
海翁衞公祠 海翁祖 清朝 迎祥坊 拆咗
石崖衞公祠 熾昌堂 十二世(津) 清乾隆元年(1736) 東街坊4號 海珠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乙垣衞公祠 承德堂 廿一世(朝棨) 清乾隆二年(1737) 孖樓街 拆咗
大夫祠 申錫堂 五世(惟寅) 清乾隆三年(1738) 三約尾 尚存,無保護定級
世泌衞公祠 世泌堂 世泌祖 清乾隆八年(1743) 五約 拆咗
志宇衞公祠 光裕堂 十四世(良洙) 清乾隆年間(1736—1795) 東街坊13號 海珠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衞存著堂 存著堂 清嘉慶年間(1796—1820) 東街坊 拆咗
誠齋衞公祠 燕寧堂 十九世(誠齋) 清嘉慶年間(1796—1820) 環秀坊四巷1號 尚存,無保護定級
石室衞公祠 十六世(兆桂) 清咸豐年間(1851—1861) 三約 拆咗
肖軒衞公祠 明德堂 肖軒祖 清同治二年(1863) 一約 拆咗
麗溟衞公祠 福雲堂 十九世(幹球) 清光緒五年(1879) 副四約北街12號 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
豪石衞公祠 孝友堂 豪石祖 清朝 東街 拆咗
敬梅衞公祠 崇義堂 敬梅祖 清朝 一約 拆咗
曉川衞公祠 禮哲堂 十二世(匡) 清朝 一約 拆咗
南波衞公祠 慎德堂 十二世(純) 清朝 三約 拆咗
鳳五衞公祠 鳳五祖 清朝 東街 拆咗
芝喦衞公祠 茭薈堂 二十世(芝喦)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 二約大街21號 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
榮恩祠
(奉直大夫羅公家廟)
鍾慶堂 始祖(從善) 明天順七年(1463) 晝錦里 拆咗
玉波羅公祠 昌後堂 八世(玉波) 清康熙三十三年(1662—1694) 五約 拆咗

民居

編輯

瀝滘現存民居多數係前清留落嘅青磚屋。用環秀坊民居做樣板:環秀坊十一巷嘅民居坐北向南,一正一偏三沓。東便係正間,西便係偏間。硬山頂,碌灰筒素瓦、瓦當。青磚墻花崗石腳,磚。木、石結構。第一沓七架,山墻承重,硬山頂。一二沓之間係天井,花崗石鋪地,有水井。第二沓正間前便係正廳,後便係神廳。廳房用木屏門間開。屏門上高有花樽、蝙蝠圖案。正廳前檐落邊裝落地花罩,落邊係石企陽;偏間係兩層書偏。第三沓東便側墻開門,前便有門廳、天井同廚房。正間係廳、偏間係房[2]

現時列入廣州市歷史建築線索嘅屋有:水基大街1號、水基大街六巷4號、環秀坊4號之一、環秀坊大街6號、環秀坊七巷5號、環秀坊十一巷2號、環秀坊十一巷3號、東街九巷1號、東街十巷5號、東街一巷3號、西街一巷4號、二約大街十一巷3號、三約北街30號、三約北街九巷1號、副四約二巷3號、五約後街一巷5號、五約二巷4號、中區坊6號同中區一巷17號,而列入歷史建築嘅有孖樓街7號嘅肇昌堂[2][13][21]

其他建築

編輯
落邊係瀝滘其他舊建築一覽:
現況
古橋 樂民橋 大街市 無咗
渡婿橋 三約尾 無咗
砲樓

更樓

晝錦里砲樓 晝錦里 無咗
西村砲樓 西村 無咗
濱洛砲樓 濱洛 無咗
龍船塘砲樓 五約 無咗
魚咀砲樓 魚咀 無咗
大沙砲樓 大沙 無咗
北濠砲樓 石子海潮田 無咗
四約更樓 四約 無咗
門樓 奉天承運門樓 東街坊 無咗
社稷壇 四約社稷壇 副四約南街 尚存,無保護級
米機廠 榮發米機廠 南安坊 無咗
宏安米機廠 南安坊 無咗
工業建築 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局船舶修造廠舊址 振興大街16號、自編49號 廣州市歷史建築
其他舊址 衞國堯故居 東街七巷6號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十老虎公館 東街二巷2號 尚存,無保護級
十老虎倉庫 二約十巷巷口 無咗

名人

編輯
  • 衞兆龍:衞氏四世祖。三世祖衞致正個仔。鄉貢。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助教;細佬應龍、夢龍喺亦喺咸淳九年(1273年)升官,當其時人哋叫佢三兄弟「河東三龍」[22]
  • 衞惟寅:衞氏五世祖。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進士,亦係呢個家族第一個進士。官至朝議大夫[22]。大夫房分房祖。
  • 衞伯英:衞氏五世祖。官至御史中丞[22]。御史房分房祖。
  • 衞克信:衞氏九世祖。字隱君,號誠庵,八世祖循州路巡檢衞元敬個仔。兩仔爺帶領鄉民抵禦南海邵宗愚之亂,獲舉薦但唔願接受,成世人都無做官。衆房子孫立「皇明隱君衞公配安人甘氏合葬墓」(喺五鳳村關星岡)同敦睦祠紀念。明代進士、廣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李鳳喇佢寫墓誌銘[3]
  • 衞西樵:衞氏十二世祖,御史房竹鄔祖派下[23]。明朝嘉靖皇帝個外孫婿。
  • 衞宗正:衞氏十二世祖。原名綱,號玉溪。官至將仕郎。同大儒湛若水結交。寫落《衞氏小宗譜》、《玉溪詩集》。
  • 衞呂仲:衞氏十五世祖,衞氏大夫房頤庵祖派下。原名祖望,號渭岩。南海邑庠生。主導家族兩房重修宗譜同修建大宗祠
  • 衞廷璞:衞氏十九世祖。字嶽瞻,號筠園。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舉人,官至太僕少卿[22][17]
  • 衞尺木:字殿枚。清雍正副貢。成世人研究古文詩詞。寫落《薛窗詩文集》。
  • 衞百揆:衞氏御史房東漁祖派下存信堂後人,原名舉舜[24]。民國時期中國紅十字會廣東分會會長、南武公學會同人。
  • 衞七:反清戰爭烈士[10]
  • 衞國堯:衞氏御史房志宇祖後人。抗日烈士[10]
  • 衞泰洵:抗日烈士[10]
  • 羅宗閏:永樂丁酉年(1417年)舉人[22]。官至從三品。退休返瀝滘起大宗祠
  • 羅福旼:畫家。欽賜翰林院編修[17]。畫過《清明上河圖》仿本,而家係故宮博物院藏品。
  • 羅文幹: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19]
  • 羅文莊:曾任中國駐檀香山領事、廣東高等法院院長[19]
  • 羅明燏:羅文莊個仔,華南工學院首任院長[19]
  • 羅徵祥:心血管外科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名譽院長[19]
  • 羅徵啟:建築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19]
  • 羅徵援:美國宇航局格倫研究中心研究員[19]

交通

編輯
  • 地鐵3號綫瀝滘站
  • 巴士
    • 瀝滘站:35路、51A路、59路、70路、86路、180路、195路、202路、221路、582路、582路起雲路班車、762路、765路、788路、960路、987路、991路、997路、廣565路、夜103路、夜101路、夜34路、夜55路
    • 振興大街站:188路、991路
    • 金屬冶煉廠站:468路、960路
    • 新魚橋頭站:960路
    • 客輪船廠站:35路、86路、180路、195路、468路、廣565路、廣夜103路、夜34路、夜55路
  1. 1.0 1.1 1.2 滘村:改造陷十年僵局方網。2015年1月14號。{{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陳建華 等編 (2008)。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海珠區卷。廣州:廣州出版社。ISBN 978-7-80731-659-6
  3. 3.0 3.1 3.2 石堅平 (2013)。族、圖甲、市場與區域社會空間——以歷史文獻中的義為中心的考察. 國社會歷史評論 第十四卷。頁 365–373。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彭穎睿 (2016)。江邊一個兩姓宗族村落的建構與發展——從合德堂圖記讀瀝滘. 居與傳統建築研究。頁 46–51。
  5. 誌:茶山衞氏來自河東郡方都市報。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2016。原著喺2018年2月9號歸檔。喺2018年1月30號搵到
  6. 羅煜南 (1930)。十二 里宅. 滘羅氏族譜
  7. 7.0 7.1 滘村改造擬建約40棟高層回遷房奢網。2012年2月15號。{{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8. 8.0 8.1 謝立全 (2008年9月16號)。捉漢奸惡霸老虎州文史原著喺2020年3月28號歸檔。喺2018年3月9號搵到
  9. 9.0 9.1 國堯故居州文史。2008年9月10號。原著喺2011年9月3號歸檔。喺2018年3月9號搵到
  10. 10.0 10.1 10.2 10.3 10.4 廣州市海珠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1999)。珠區志
  11. 代古祠堂遭強拆村民自發守護(圖)洋網-廣州日報。新浪新聞中心。2009年4月22號。
  12. 12.0 12.1 州瀝滘片區的改造獲表決率71.4% 將打造濱水新地標點地產網。2017年8月28號。原著喺2019年2月2號歸檔。喺2018年3月10號搵到
  13. 13.0 13.1 滘改造在即,保祠堂也要保特色民居快報。21CN。2013年9月5號。{{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14. 州村民擔心沒有補償 聯名上書反對將家宅列爲歷史建築快報。觀察者。2013年9月27號。
  15. 方回應民上書反對推薦歷史建築有安置補償快報。鳳凰網。2013年9月25號。原著喺2020年3月28號歸檔。喺2018年3月4號搵到
  16. 16.0 16.1 16.2 16.3 楊宏烈 (2016)。州古村落瀝滘八景的文化要義州十三行研究中心。道客巴巴。
  17. 17.0 17.1 17.2 17.3 石堅平 (2013)。造祖蔭:廣州瀝滘村兩個宗族的故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8. 衞宗正、衞鎔。氏族譜
  1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找瀝滘羅氏家族印記息時報。和訊。2013年3月9號。{{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20. 代古祠堂遭強拆村民自發守護(圖)洋網-廣州日報。新浪新聞中心。2009年4月22號。
  21. 州市歷史建築名單快網。2014年12月25號。原著喺2015年4月7號歸檔。喺2018年3月13號搵到
  22. 22.0 22.1 22.2 22.3 22.4 李福泰。. (同治) 番禺縣志
  23. 石堅平。府僑鄉契約文書中的圖甲戶籍問題研究——以瀝滘契約文書研究爲例。道客巴巴。
  24. 東瀝滘存信堂家譜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1=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