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旅
《發現之旅》(並列題名:法文:Voyage d’exploration)係袋裝百科文庫 《加利瑪發現文庫》[1](法文:Découvertes Gallimard[註 1] 嘅中文譯本,由臺灣嘅時報文化出版。原版係法文,由法國嘅加利瑪出版社 出版。
唔同語言版本嘅《Découvertes Gallimard》封面,第一至三排:臺灣版;第四排,從左到右:美國版、意大利版、西班牙版同最後兩冊係法國原版。 | |
作者 | 諸多 |
---|---|
語言 | 法文 |
原著書名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
翻譯 | 諸多 |
題材 | 人文學 |
體裁 | 百科全書 |
出版 | 加利瑪出版社 時報文化 |
出版地 | 法國巴黎 |
出版時間 | 1986年至今 1994–2006 |
媒體類型 | 軟精裝,精裝本,iPad電子書 |
OCLC | 638040265 |
原版喺1986年11月21號出第一冊,書名《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直譯「尋找遺忘咗嘅埃及」)[註 2],由法國埃及學家 Jean Vercoutter 著述[3];截至2024年,原版經已發行咗621冊[4],另外仲有超過150冊嘅番外篇。
中譯本唔用法文原名,其實其他譯本都有咁做,例如英國版改咗叫 《New Horizons》。美國版就改短咗叫 《Discoveries》[註 3]。
概觀
編輯《加利瑪發現文庫》係加利瑪青年出版社總裁 Pierre Marchand 首創嘅,以「圖像閲讀」為特性嘅文庫集,締造咗1980年代以嚟最成功嘅「圖像閲讀書」潮流[5]。「發現」嘅圖書都係設計成A6大細(125 × 178 mm)嘅袋裝書,以厚身同令嘅粉紙印刷[6],再加好多嘅全彩插圖。每一冊敍述一個主題,都係以專題論文嘅形式寫作,內容涵蓋歷史、考古、宗教、音樂、美術、美學、科學等世界文明精華[7],並有為數衆多嘅人物傳記同有關自然演化、地理變遷同古文明嘅探檢史;執筆嘅作者全部都係相應主題嘅學術權威,受邀參與過著述嘅作者目前有502人[8],佢哋最叻嘅就係以時間順序同歷史角度嚟闡述主題。例如,《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就運用咗編年體,由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嘅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教開始講起,然後敍述西元第4世紀之後古埃及嘅滅亡同埋被發現嘅過程,至到19世紀埃及學嘅誕生,再到20世紀拯救埃及嘅古文物。呢種敍述方式幾乎遍及成套文庫,可以話「歷史」同「編年紀」係構成《發現文庫》嘅文嘅基本元素。另外,插圖嘅說明文亦唔可以重複正文。作者除咗要以主流文庫嘅標準寫作有一定水準嘅文之外,篇文亦需要同插圖相得益彰。
《發現文庫》嘅封面設計係佢嘅特色之一,法文本舊版嘅封面採取黑色背景,彩色印刷,有好強嘅光澤度,類似軟精裝本。新版封面就用咗冇光澤感嘅啞光壓層設計,但拋棄咗單一嘅黑色背景,顏色上更豐富多彩,並依據唔同題材制定色碼。一張全幅面彩圖(full-size image)用喺書面,一張同主題相關嘅小型圖片用喺書脊,書底亦附有一張圖片以及「發現」嘅獅身人面像撈稿,因此令「發現」喺視覺效果上好明顯同其他知識性書籍區分開嚟。「發現」文庫嘅其他語言版本亦多採加利瑪嘅設計,有咗呢種強烈嘅視覺辨識度,就算係唔同語言版本嘅「發現」書籍,啲人亦可輕鬆識別。不過亦有例外,比如西班牙語美洲版嘅「發現」《Biblioteca de bolsillo CLAVES》就用咗截然不同嘅封面設計。
呢套文庫嘅各卷控制喺128–220頁左右,並附有約120–200張源自各種古代藝術品暨文化遺產嘅彩色插圖,由意大利分色製版[7]。圖片用四至七種顏色印製,有時亦會用金色同埋銀灰,比如中譯本卷54《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就用咗一種帶金屬質感嘅濃鬱金色,卷21《吸血鬼:暗夜裡尋找生命》採用咗銀灰。掀開書,首先映入眼簾嘅係7–10幅佔據整頁嘅插圖、照片或影視劇照,有時輔以文字,一般係從文學作品中摘錄嘅段落或詩句。倫敦泰晤士與哈得遜出版社(「發現」嘅英國版發行商)總裁占美·坎伯連(Jamie Camplin)稱呢套開卷插圖係「如同電影嘅預告片」[9]。例如中譯本卷68《埃及學家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的天才》,迎接讀者嘅開卷畫面係一套嚟自商博良喺1836年發表嘅手抄本《埃及語法》入面嘅彩頁。插圖設計師從雜誌中萃取靈感,製作嘅插圖輪廓鮮明,就算係黑色背景,都會飾以金邊或銀邊。
內頁版面設計係「發現」嘅另一特色。根據唔同主題,正文被劃分為三至八章節,各章節用新聞手法構造,附有導語同埋副標題,讀起上嚟幾有時事報導嘅感覺。正文有時會被插頁打斷,好似中場休息。所謂插頁係一幅佔滿嗮兩頁嘅跨頁圖片,或稱「圖像插入」,亦有較小型嘅跨頁圖同文本結合埋一齊。除咗新聞報紙嘅手法,電影元素對「發現」嘅影響都唔睇得小。部份單書包含四折拉頁,攤開可睇到諸如宮殿等一類大型建築或自然地理嘅全景圖,彷彿大銀幕上嘅投影。呢種影像蒙太奇嘅圖文編排,令每卷都好似一本迷你圖鑑。
書嘅最後嘅四份一叫「見證與文獻」(Témoignages et Documents)。同正文唔同嘅係,呢部份只係黑白印刷,但係照用高光澤度嘅粉紙;不過某啲語言嘅譯本改咗用普通紙嚟印呢部份,例如中譯本就係咁。「文獻」部分就好似一部小型選集咁,提供原始手稿同資料、索引、歷史文獻紀錄、插圖出處等等。「見證與文獻」通常係由作者或者出版社揾返嚟嘅檔案或者資料表組合而成,但係每組資料之前都會加篇導言同簡短說明文。全冊插圖嘅來源就會以頁數順序喺「圖片目錄與出處」(table des illustrations,插圖目錄)一欄中列明。根據描述嘅主題,「見證與文獻」可能以一份編年表、電影列表、唱片列表、書籍列表或索引作結。
重視細節亦係「發現」文庫嘅一大特點。字款方面,原版正文用嘅係 Trump Mediaeval,副標題用嘅係 Franklin Gothic;法文引號(«»)用嘅係 Zapf Dingbats,而意大利體用於插圖嘅說明文並將首字放大,最後一行加下劃綫。中譯本方面,正文一律採取字形更新前嘅細明體(舊字形),插圖說明文用圓體,保留插圖說明文嘅首字放大同下劃綫,而「見證與文獻」嘅導言同說明文就用標楷體。此外,早期發行嘅書目喺取字上更顯傳統,例如用「靑」唔用「青」、用「爲」唔用「為」、用「兪」唔用「俞」、用「緖」唔用「緒」(「者」字多一點)、用「⺬」唔用「⺭」等等,後期反之。「發現」嘅多數書目係喺法國北部城市埃夫樂印刷,其次就係喺意大利。意大利印刷人賈尼·史泰羅(Gianni Stavro)長期以嚟為「發現」提供最新嘅印刷技術,佢亦係呢套文庫嘅固定國際合作人。基於牢固與否嘅考慮,所有書都採用綫裝[10]。加利瑪出版社誓言要令「發現」成為「世上最靚嘅袋裝文庫集」(« La plus belle collection de poche du monde. »)[11]。
早期嘅《發現文庫》由18個系列構成:考古(Archéologie)、宗教(Religions)、歷史(Histoire)、文學(Littérature)、哲學(Philosophie)、繪畫(Peinture)、建築(Architecture)、雕塑(Sculpture)、科學(Sciences)、技術(Techniques)、電影(Cinéma)、地方誌(Mémoire des lieux)、自然史(Histoires naturelles)、傳統知識(Traditions)、探索世界(Invention du monde)、生活嘅藝術(Art de vivre)、音樂與舞蹈(Musique et danse)、體育與競技(Sports et jeux)。而家改組成七大系列,並配置色碼:藝術(紅)、考古(褐)、歷史(藍)、宗教(深藍)、文學(白)、文化與社會(黃)、科學與技術(綠)。
圖像
編輯圖像喺「發現」中佔據重要嘅位置,呢套文庫從雜誌內頁版面設計上獲得諸多靈感。但喺1980年代,重未有DTP同相片數碼化技術,所有複雜嘅書籍實物模型全部手工製作,插圖師唯有往返於博物館、圖書館、畫廊等地蒐集圖像文件。如今,科技嘅發展簡化咗呢啲工序,但新嘅困難亦不斷出現,使用一張圖片所需嘅手續越嚟越多,情況更趨複雜[12]。有關當代題材嘅插圖花費更為高昂,因為出版社必須通過攝影經銷公司獲得圖片嘅正當使用權。未經發表嘅圖片永遠係首選,除咗從博物館或圖書館搵資料,「發現」嘅插圖師亦持有一筆資源。19世紀英國探險家費德烈·嘉夫伍德畫嘅一套馬雅遺跡畫作用喺第20種書目《Les cités perdues des Mayas》(中譯本卷8《馬雅古城:湮沒在森林裡的奇蹟》)嘅書面同埋入面,呢啲繪畫就係由一名插圖師提供[10]。
一般嚟講,有關藝術、文明、考古嘅題材唔難配置插圖,但如果要為「疼痛」(第370冊《La douleur : Un mal à combattre》)或「可持續發展」(第495冊《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 : Maintenant ou jamais》)咁嘅主題蒐集插圖,情況會變得好「講究」,因為必須要避免毫無新意嘅重複圖像或單調乏味嘅圖片。插圖師需要拓闊搜尋領域,利用歷史文獻、藝術作品、電影劇照等資源嚟解決呢個問題[12]。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
編輯
「發現」文庫第323冊《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初版封面[13]。 | |
作者 | Denis Hiault |
---|---|
語言 | 法文 |
翻譯 | 意:Giuliana Lomazzi 韓:김주경 |
系列 | Découvertes Gallimard●Histoire |
題材 | 香港史(英屬香港) |
體裁 | 文獻、報告 |
出版 | 加利瑪出版社 Electa/Gallimard 時空社 |
出版地 | 法國巴黎 |
出版時間 | 1997年6月3號 1998年4月30號 1998年6月30號 |
媒體類型 | 軟精裝 |
頁數 | 128 |
ISBN | ISBN 978-2-070-53416-6(法文版) |
OCLC | 38461566 |
上一作 | Fernand Léger : Peindre la vie moderne |
下一作 | Magna Grecia : Les colonies grecques dans l’Italie antique |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直譯「香港:同中國嘅會面」)係《Découvertes Gallimard》嘅第323種書目,出自「歷史」系列(Série Histoire),作者迪尼·尤奧(Denis Hiault)喺書中追溯香港150多年嘅歷程。鴉片之役後,清廷戰敗。及至1848年,香港為英國所據,始開埠。自九龍迅速擴展至新界,原本唔起眼嘅漁村將成為今後六代華裔流亡者嘅避難所。20世紀嘅亞洲四小龍之一,亞洲第二大經濟中心,「金錢王」同埋「利潤」之都,一個矗立喺紅色中國大門外嘅資本主義天堂。1984年,英國同中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安排中國喺1997年7月1號接收香港嘅主權,但須保證資本主義制度喺政權移交後50年內不變。尤奧喺書中解釋咗點解儘管擔心政治環境惡化,但香港同中國共有嘅經濟現實主義係香港未來嘅保障[14]。
迪尼·尤奧係法新社記者,鍾意世界時事新聞嘅佢為此喺多國遊歷超過30年,包括乍得、伊朗、南非等。自1989年起,為法新社創作有關中國嘅新聞報告。幾次造訪中國期間,佢對香港主權移交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為此做過多次採訪,蒐集報告紀錄。近幾年致力於同英倫相關嘅報導,並喺倫敦安家[15][16]。
本書喺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出版,另有意大利文同埋韓文譯本,但冇中譯本。
章節
編輯- Le « Pré-générique » (pp. 1–7)——開卷片花「Spring gardens at Hong Kong」,1845年畫作,倫敦 Martyn Gregory Gallery 收藏
- Chapitre Ⅰ : Le Legs de l’histoire (pp. 10–28)——Chapter 1: The Legacy of History
- Chapitre Ⅱ : Une Colonie paradoxale (pp. 29–58)——Chapter 2: A Paradoxical Colony
- Chapitre Ⅲ : Un Pays – Deux Systèmes (pp. 59–72)——Chapter 3: One Country – Two Systems
- Chapitre Ⅳ : La Constitution du front uni (pp. 73–82)——Chapter 4: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 Chapitre Ⅴ : Hong Kong incorporated (pp. 83–96)——Chapter 5: Hong Kong Incorporated
- Témoignages et Documents (pp. 97–121)——見證與文獻
- Annexes (pp. 122–127)——附錄,收錄書籍列表、圖片目錄與出處、人名地名索引
番外
編輯《加利瑪發現文庫》嘅番外包含一套獨立系列/叢書(closed series)同埋四套副文庫(sub-collection)。
- Une autre histoire du XXᵉ siècle:「另眼睇20世紀史」,呢個係《加利瑪發現文庫》入面嘅一套獨立系列,1999年出版,由10冊組成,每一冊講述20世紀一個年代嘅歷史。插圖全部嚟自高蒙電影公司嘅影視檔案[8]。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Hors série:自1994年起推出嘅副文庫。「Hors série」直譯為「系列之外」,即有「外傳」、「番外」之意,目前已發行超過100冊。呢一系列嘅書通常更小巧(120 × 170 mm,亦有例外),各冊僅有48頁,同樣擁有豐盛嘅全彩插圖。呢啲書被設計得好似博物館嘅導遊手冊,根據加利瑪嘅講法,「閱讀呢啲書就好似參觀緊一場展覽」[17]。呢個系列嘅大多書目都同藝術家相關,特別係畫家,如波提且利、克拉納赫、阿爾欽博托、珍蒂萊希、福拉歌那、傑宏、蘇丁……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Albums:由13冊圖書組成嘅副文庫,其中12冊於1992年發行,1冊於1994年發行,使用較大嘅開本(210 × 270 mm)。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Texto:1998年出版嘅6卷本副文庫(124 × 178 mm),呢6本書嘅創作靈感源自「見證與文獻」部份[10]。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Carnet d’expo:自2018年起推出嘅副文庫,係一系列伴隨藝術展發行嘅展覽手冊,使用較小嘅開本(120 × 170 mm)。
反響
編輯- 法國週刊《電視全覽》讚揚《加利瑪發現文庫》係「結合咗影視作品嘅懸念同埋新聞業界嘅效率,並以文學予其氣質,藝術增其華美」[8]。
- 德國《時代週報》評價呢套文庫集係「一場充滿意義、驚奇滿載又令人激動嘅探險之旅」[18]。
- 英國作家李克·柏因諾喺英國視覺文化雜誌《Eye》上寫道:「(呢套文庫)係當代最偉大嘅出版項目之一」[19]。
- 《紐約時報》曾經提到「發現」嘅美國英譯版《Abrams Discoveries》,評論道:「『Discoveries』系列裏嘅每一冊都設計精妙」[20]。
- 英裔美國藝術評論家莊·羅素認為「發現」文庫囊括咗唔少獨家訊息,比如艾里亞奴士喺大象音樂感研究方面嘅權威性,抑或1835年描述哈雷彗星嘅第一手資料[21]。
- 時報出版嘅編輯曹慧話《發現之旅》嘅一個特色係「有別英美視角嘅法國觀點」,並稱其係「一冊一主題,一書一世界」[22]。
- 西班牙《國家報》:「一部向大衆普及知識嘅高水準之作」[23]。
- 阿根廷《國民報》:「『發現』無疑係智育人士、作家、記者同文化研習生嘅得力助手…… 書中嘅資訊精準無誤…… 喺浮躁多變嘅大衆傳媒盛行嘅今日,獨守一方淨土」[24]。
- 巴西《大ABC日報》:「精緻豐富嘅插圖…… 好似一套品味超羣嘅豪華『漫畫』」[25]。
- 巴西《聖保羅頁報》:「最引人注目嘅,係佢小小嘅開本卻包含咁精美嘅插圖」[26]。
- 根據法國雜誌《拓展》嘅記載,更多正面評價包括——《星期日郵報》:「一場豪華驚艷嘅視覺革新」;《泰晤士報》:「一套無比新穎兼十足大膽嘅文庫集」;《時代週報》:「一旦你翻開呢套書,就唔忍心再合上」;《紐約時報書評》:「智慧同好奇之心齊頭並進,呢個係一套令人聯想起19世紀百科全書嘅文庫集」[27]。
雖然《Découvertes Gallimard》因佢獨特品質同精緻嘅視覺設計受到讚揚,但呢套文庫喺定位上遭遇好多問題。好多書商對分類頗感困擾:究竟係作為成人閱讀書籍,定係青少年書籍?應該歸類喺袋裝書一欄,定係人文科學嘅文獻紀錄性非虛構類書籍?最後只能按題材將呢啲書分散安置。因競爭激烈,大多書商都拒絕再將「發現」陳列喺書店最顯眼嘅位置。再因加利瑪出版社嘅庫存相當緊張,「發現」嘅幾百冊書目從來都唔齊全,令顧客感到不滿。同時,定位嘅問題亦潛伏喺報刊等印刷媒介方面。比如,就私人而言,大多記者都好樂意從報刊宣傳機構獲取「發現」嘅最新書目,但佢哋對喺自己嘅報導中大篇幅介紹咁細本書明顯缺乏熱情。就算呢本書係新近面世而非舊書再版,情況都唔會更好[10]。
中譯本
編輯時報文化總經理郝明義將「發現文庫」引進臺灣[28],歷時數年編輯,自1994年5月31號推出首卷中譯本《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開始[29],至2006年2月20號出版嘅《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30],合計出咗81冊。由於「文庫」個概念喺華語世界並不普及,所以《發現之旅》被定義為「叢書」。
中譯本一覽
編輯發售
編輯除咗單本銷售,時報推出嘅《發現之旅》亦根據唔同題材發行盒裝套書:
- 自然奧祕演化之書——包含鯨魚、恐龍、化石、火山、氣象學五冊,2002年,ISBN 0000000910224。
- 藝術大師生命之書——包含梵谷、莫內、塞尙、雷諾瓦、馬內五冊,2002年,ISBN 0000000910231。
- 古文明探索之書——包含古埃及、古希臘、馬雅、阿茲特克、羅馬人五冊,2002年,ISBN 0000000910217。
- 古文明系列叢書——包含印加、吳哥窟、拜占庭、美索不達米亞四冊,2003年,ISBN 0000000911894。
- 古埃及系列叢書——包含埃及豔后、木乃伊、商博良、拉美西斯二世四冊,2003年,ISBN 0000000911887。
- 經典建築四書——包含大教堂、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柯比意四冊,2005年。
- 藝術大師全系列——包含梵谷、貝多芬、莫札特、羅丹、莫內、林布蘭、羅特列克、塞尙、高更、雷諾瓦、竇加、巴哈、畢卡索、馬內、華格納、米羅、夏卡爾、高第、達文西、馬諦斯、柯比意、哥雅、達利二十三冊,2006年。
紀錄片改編
編輯自1997年起,《Découvertes Gallimard》文庫嘅部份單書陸續被改編成為紀錄片,由德法公共電視臺同跨歐電影公司(Trans Europe Film)聯合出品,加利瑪出版社作為合作者參與製作,大多由法國導演尙-克勞德·呂伯康斯基(Jean-Claude Lubtchansky)執導。呢啲時長52分鐘嘅紀錄片作為系列電視紀錄片《人類探險之旅》嘅單集於德法公共臺播放[31]。
- 紀錄片一覽
註:因國文限制,中譯本標題嘅「的」通通改作「嘅」。
影片原名 | 中文直譯 | 導演 | 解畫 | 出品年份 | 改編書目 | 中譯本 | 書目作者 |
---|---|---|---|---|---|---|---|
Il était une fois la Mésopotamie | 從前有個美索不達米亞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方素華·馬圖赫、蔻蓮‧賈柏、尙-克勞德·呂伯康斯基 | 1998 | Il était une fois la Mésopotamie (nº 191) |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嘅文明曙光(卷73) | Jean Bottéro, Marie-Joseph Stève |
Quand le Japon s’ouvrit au monde | 當日本畀世界進入嗰陣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方素華·馬圖赫、米修·杜查索 | 1998 | Quand le Japon s’ouvrit au monde (nº 99) | – | Francis Macouin, Keiko Omoto |
Galilée, le messager des étoiles | 星宿嘅傳話者伽利略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方素華·馬圖赫、路積羅·德·帕斯 | 1999 | Galilée : Le messager des étoiles (nº 10) | 伽利略:揭開月亮嘅面紗(卷35) | Jean-Pierre Maury |
Vers Tombouctou – L’Afrique des explorateurs | 走向湯瀑圖——探險家嘅非洲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方素華·馬圖赫、伊夫·林布瑞奇、李察·森米路 | 1999 | Vers Tombouctou : L’Afrique des explorateurs II (nº 216) | – | Anne Hugon |
Les cités perdues des Mayas | 失落嘅馬雅城邦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方素華·馬圖赫、馬克·占米特 | 2000 | Les cités perdues des Mayas (nº 20) | 馬雅古城:湮沒在森林裡嘅奇蹟(卷8) | Claude-François Baudez, Sydney Picasso |
Champollion, un scribe pour l’Égypte | 埃及書吏商博良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方素華絲·法比安、尚-于格‧安吉拉 | 2000 | Champollion : Un scribe pour l’Égypte (nº 96) | 埃及學家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嘅天才(卷68) | Michel Dewachter |
L’empire des nombres | 數字帝國 | Philippe Truffault | 鄧尼‧蓋奇 | 2001 | L’empire des nombres (nº 300) | 數字王國:世界共通嘅語言(卷59) | Denis Guedj |
Léonard de Vinci, art et science de l’univers | 李安納度·達文西,宇宙嘅藝術同科學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奧蘿爾·古理芒、謝拉‧戴沙特 | 2001 | Léonard de Vinci : Art et science de l’univers (nº 293) | 達文西:科學與藝術天才(卷63) | Alessandro Vezzosi |
La Terre des Peaux-Rouges | 紅皮膚人嘅大地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賽爾日·阿維迪基、方素華·馬圖赫 | 2002 | La Terre des Peaux-Rouges (nº 14) | 印第安人:紅皮膚嘅大地(卷31) | Philippe Jacquin |
Angkor, la forêt de pierre | 石頭之林吳哥窟 | Jean-Claude Lubtchansky | 賽爾日·阿維迪基、西薇‧莫羅 | 2002 | Angkor : la forêt de pierre (nº 64) | 吳哥窟:失落嘅石頭之林(卷71) | Bruno Dagens |
Darwin et la science de l’évolution | 達爾文同進化科學 | Valérie Winckler | 克勞德·歐佛、華勒麗·文克萊兒 | 2002 | Darwin et la science de l’évolution (nº 397) | – | Patrick Tort |
Le mystère des sources du Nil | 尼羅河源頭之謎 | Stéphane Bégoin | 瑟薇蓮·拉翠莉荷、澤-昂希·法柏、雲遜·吉剌斯、荷西·路驕尼、賽爾日·馬弘 | 2003 | L’Afrique des explorateurs : Vers les sources du Nil (nº 117) | 非洲探險:黑色大陸嘅秘密(卷32) | Anne Hugon |
睇埋
編輯- 絲綢之路: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傳奇(本系列第4冊)
註
編輯- ↑ 法文讀音:/dekuvɛʁt ɡalimaːʁ/,可以直譯「加利瑪『發現』」
- ↑ 喺中譯本呢冊係卷2,叫《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2]
- ↑ Abrams 係出版社名,唔係文庫名嘅一部分
攷
編輯- ↑ Cachin, Françoise (2001年7月16號)。《《馬內:「我畫我看到的!」》》。發現之旅。第53卷。李瑞媛/譯。臺北:時報文化。頁 8。ISBN 978-957-13-3426-4。「喺作者簡介入面譯作《加利馬發現文庫》。」
- ↑ 〈古埃及探祕(XB0002)——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喺2017-05-08搵到。
- ↑ "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nº 1)". gallimard.fr (法文). 喺2017-05-08搵到.
- ↑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法文). Éditions Gallimard. 喺2024年7月15號搵到.
- ↑ 〈談"e"時代圖書行銷的觀念與做法(下)〉。tpi.culture.tw (臺灣中文)。原著喺2017-04-23歸檔。喺2017-05-09搵到。
- ↑ 〈發現之旅:古埃及、古文明系列,尋訪千年來的迷霧〉。books.com.tw (臺灣中文)。喺2017-05-09搵到。
- ↑ 7.0 7.1 〈發現之旅系列簡介〉。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原著喺2017-09-30歸檔。喺2017-05-09搵到。
- ↑ 8.0 8.1 8.2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gallimard.fr (法文). 原著喺2017-07-28歸檔. 喺2017-05-08搵到.
- ↑ Davies, Jim (1994).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picture". eyemagazine.com (英國英文). 喺2017-10-07搵到.
- ↑ 10.0 10.1 10.2 10.3 Hache-Bissette, Françoise (2002). "Découvertes Gallimard ou la culture encyclopédique à la française". ricochet-jeunes.org (法文). 喺2017-10-07搵到.
- ↑ YouTube上面嘅Découvertes Gallimard fête son n° 200 (1994)
- ↑ 12.0 12.1 Giuliani, Emmanuelle (2006-11-13). "Élisabeth de Farcy, directrice de la collection « Découvertes Gallimard » : « Une collection de poche à l'ambition encyclopédique »". la-croix.com (法文). 原著喺2018-01-04歸檔. 喺2017-10-08搵到.
- ↑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Gallimard (n° 323)". gallimard.fr (法文). 喺2017-05-09搵到.
- ↑ "Hong Kong : Rendez-vous chinois". books.google.com (法文). 喺2017-10-09搵到.
- ↑ "Denis Hiault". www.6mois.fr (法文). 原著喺2020-03-28歸檔. 喺2017-10-09搵到.
- ↑ 〈디스커버리총서 71 - 홍콩: 중국과의 해후〉。sigongsa.com (韓文)。喺2017-10-09搵到。
- ↑ "HORS SÉRIE". decouvertes-gallimard.fr (法文). 原著喺2016-03-07歸檔. 喺2017-10-01搵到.
- ↑ Prause, Gerhard (1990-12-21). "Abenteuer Geschichte: Eine spannende neue Reihe". zeit.de (德文). 喺2017-05-09搵到.
- ↑ Poynor, Rick (2008-09-24). "Revelations in style". eyemagazine.com (英國英文). 喺2017-05-09搵到.
- ↑ Trevelyan, Raleigh (1994-05-29). "Telling It Like It Was". nytimes.com (美國英文). 喺2017-05-10搵到.
- ↑ Russell, John (1992-11-01). "While You're Saving for a van Gogh: A Guide to Inexpensive Art Books". nytimes.com (美國英文). 喺2018-01-11搵到.
- ↑ 曹慧。〈發現之旅-經典建築四書(XB077A):【編者序】〉。readingtimes.com.tw。喺2017-05-09搵到。
- ↑ "Aguilar edita la primera enciclopedia universal de bolsillo". elpais.com (西班牙文). 1989-12-24. 喺2018-06-27搵到.
- ↑ Gudiño Kieffer, Eduardo (1999-01-20). "Cultura de bolsillo: CLAVES Por varios autores (Ediciones B)". lanacion.com.ar (西班牙文). 喺2018-06-26搵到.
- ↑ Marcos Coelho, João (2002-06-01). "Editoras brasileiras estão otimistas com estilo Gallimard". dgabc.com.br (巴西葡萄牙文). 喺2018-06-26搵到.
- ↑ Caversan, Luiz (2000-04-15). "Coleção ilustra descobertas históricas". folha.uol.com.br (巴西葡萄牙文). 喺2018-06-27搵到.
- ↑ Alexandre, Roger (1993-12-20). "Gutenberg fait de la résistance". lexpansion.lexpress.fr (法文). 喺2018-01-11搵到.
- ↑ 〈關於郝明義——詳介:1988〉。rexhow.com (臺灣中文)。喺2021-01-02搵到。
- ↑ 〈文字與書寫(XB0001)——思想的符號〉。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喺2017-05-09搵到。
- ↑ 〈達利(XB0081)——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readingtimes.com.tw (臺灣中文)。喺2017-05-09搵到。
- ↑ "Collection DÉCOUVERTES : Une coproduction ARTE France / Trans Europe Film / Gallimard" (PDF). pro.arte.tv (法文). 2002-03-02. p. 6. 原著 (PDF)喺2020-11-12歸檔. 喺2017-10-16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 發現之旅嘅官方網站 (法文)
- 發現之旅全套書目喺時報文化官網嘅資料 (臺灣正體)
- 【法國】加利瑪的「發現」之旅 (繁體中文)
- 《伽利略》讀後感 —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臺灣正體)
- 《氣象學》讀後感 —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臺灣正體)
- 《鏡子:美的歷史》—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臺灣正體)
- 古代文明推薦書目(2) —《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by 邱建一 (臺灣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