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
香港史有文字可以追到東漢嘅李鄭屋古墓,裏面刻有『大吉蕃禺』同『大治曆』呢幾隻吉利字句。而考古發現重可以追到史前舊石器時代。不過香港地方有好多字記低,都係十九世紀中,香港開埠之後嘅事。有信史嘅考古發現,多數係由唐朝開始。
香港考古發現散布響全香港,顯示唔同時代香港都係人活躍嘅地方。
史前
編輯石器時代香港水位時有高低,原因冰河時期水儲響冰裏面,海平面會降,令到成個香港一帶都變成地,原本嘅海變成河谷平原。離開冰河時期海平面又會升返高,海水湧返入來。
舊石器時代
編輯地理變化
編輯靠地質分析,75000年前,係最後一個冰河時期,其中一段最凍嘅時間,海平面比家下低成77米,企嶺下海變成平地。之後28000年前最暖嗰陣,香港有啲低地畀水浸住。之後25000年前再轉返凍,去到18000到17000年前就最凍,海平面比家下低120米到130米,成個香港同大鵬灣都變晒地。
黃地峒
編輯香港近企嶺下海黃地峒呢個山,近海一邊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石塘,重有6000件呢個時代嘅石器。個地方係2003年無意中發現[1],2004年11月到12月先開始發掘[2]。搵到嘅石器估計係39000同35000年前,不過未有定論,相信係舊石器時代晚期。呢個時間估計,企嶺下海應該係個河谷,呢個時代嘅人就住響赤門海峽同大鵬灣。家下都未有其他發現[3]。
黃地峒個遺址,據初步考訂,係整石器工場。石器之多係中國各地少見。石器種類同東南亞發現嘅類似,初步引證到智人係由非洲一路搬過來東亞。智人由非洲經東南亞入今日中國地方,而非經中亞入來,而黃地峒就響正擴散路綫之上[4]。個遺址可能一直用到新石器時代中期。時間來講係相當長。
新石器時代
編輯華南文化到目前都所知有限,只係知道有別於北面嘅文化。響香港一帶,新石器時代水平面初初比家下低成100米,之後慢慢上升。原本平地都浸返晒,變成家下山多平地少。呢個時期嘅人,就要面對一路咁變嘅環境[5]。
香港新石器時代文物相當豐富,1931年起就一直有新發現。1931年史戈菲(Walter Schofield)響赤鱲角搵到呢個時代嘅石錛。1950年代,香港大學考古隊分別響大嶼山、赤鱲角同埋南丫島掘到陶器、亦都有石造同青銅造嘅捕魚架生、兵器等等。
1990年代同2000年代,香港有唔少大型工程,喺開工之前都會做搶救發掘。1997年6月到11月,響馬灣東灣仔北,搵到成廿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嘅墓。15座有人骨,當中7座人骨重好完整。研究過之後,呢啲人係亞洲蒙古人種,有熱帶地區人種特徵。1999年蠔涌,2001年10月到2002年9月掃管笏同埋西貢沙下,都搵到新石器時代同青銅時代遺物遺蹟。
香港有八處特殊石刻,上面有一啲特別嘅圖案,相信係呢個時代嘅產物。時代大概同北方商代相若。學者估係係先民祈求風平浪靜有關。呢八處分佈響東龍島、滘西洲、蒲台島、黃竹坑、長洲、大嶼山石壁、香港島大浪灣同埋西貢龍蝦灣。另外大嶼山汾流、杯澳(貝澳)、南丫島洪聖爺灣,都有呢個時代嘅石環。
青銅時代
編輯青銅器約響公元前1500年左近出現,呢個係史前時代最後階段。雖則嗰陣無大量咁用青銅器,不過都搵到刀,箭鏃同埋戈呢類青銅兵器,而架生就有魚鈎同空銎斧。赤鱲角過路灣,大嶼山東灣同沙螺灣,重有南丫島大灣同沙埔村,都搵到石範,即係做青銅器嘅模,證明香港係有鑄造青銅器。
除咗青銅器之後,有唔少陶器。圖案都承襲新器時代花式,有繩紋,有幾何印紋,不過孖F夔紋就係呢個時期先有。呢陣時,可以高溫燒陶,所以就有種接近結晶嘅硬陶[5]。
1930年代香港有考古發現,同鄰近廣東地方文化有關。時期約莫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即係中國北方戰國時代[6]。喺香港以北,東江流域嘅博羅,推斷有古國,香港古文化遺蹟,亦可能同佢有好密關係。
信史
編輯秦國同南越國
編輯秦國嬴政公元前218年發兵打嶺南,並且響今日廣州處起蕃禺城,立南海郡。香港地近蕃禺城,應該在蕃禺之下。係香港有人管治嘅開端。
公元前203年趙陀成立南越國,香港一樣係響蕃禺之下,佢治下開始有鹽官[7]。香港一帶可能有鹽田,不過香港境內直至今日都未有南越國考古發現。
漢
編輯公元前111年,大漢元鼎六年,武帝劉徹滅咗南越國,香港就歸漢管,呢個時候係南海郡番禺縣。李鄭屋古墓就搵到【大吉蕃禺】四個字墓磚,證明香港係番禺治下。建安八年,公元二零三年,皇帝劉協時立交州,南海郡都歸佢管。
呢個時番禺鹽官亦都響呢家下香港同深圳一帶管鹽場。不過鹽場係咪響香港境內,就未有進一步證據。之不過,近年學者( 例如饒宗頤,呂沛銘)硏究,李鄭屋古墓墓主係個鹽官。
旺角通菜街、豉油街交界亦曾經掘到呢個時代嘅釜片。竹篙灣有漢時陶片,可能就係當時聚落之一。后海灣鰲磡石因為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係海上交通要道,所以亦都掘到當時嘅青瓷器。
另外喺沙頭角谷埔、上水華山、西貢滘西洲,荃灣柴灣角街都出土過兩漢時期嘅文物。[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香港1990年代到2000年代都有做搶救發掘,大嶼山白芒、西貢滘西洲、馬灣東灣仔同掃管笏都搵到完好層次嘅大漢遺物。遺物有陶器、瓷器、鐵器同大量銅錢。證明大漢有唔少人來到香港。
香港一帶主要經濟產物係鹽,根據舊寶安縣範圍考古發現,制鹽可以追返去新石器時代。屯門湧浪就唔少遺蹟遺物。去到漢時鹽已經有官府發牢盆呢種架生畀鹽戶煮鹽[8]。
不過由漢之後,唐之前一段時間,就重未有乜重大嘅考古發現[5]。
吳國
編輯三國時代,吳國初期香港一帶重係南海郡下,不過孫權黃武中(222年到229年之間)就開東官郡。香港同埋深圳就係東官郡下。呢一帶鹽場,亦都叫做東官場。孫皓甘露二年,即係266年,東官郡置司鹽都尉,專管呢個場。鹽官就駐當時郡治,即係響今日南頭,同香港只係后海灣一海之隔。
晉國
編輯到之後晉國吞埋吳國,統一全地,不過留低嘅史書就無講香港一帶係點。雖然後尾晉北面因為五胡亂華搞到立立亂,無咗半壁江山,不過南方就無受影響。司馬衍咸和六年,即係331年,古書有講立東官郡,郡有寶安縣,香港一帶自然響佢之下。399年到402年,孫恩反晉,最後敗亡,呢班人就推佢妹夫盧循做阿頭。元興二年,即403年,盧循帶埋成班人由長江口坐船來番禺,重打入城,驅逐剌史吳隱,叫自己做平南將軍,晉朝廷迫住封佢做征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盧循重派佢姐夫徐道覆同自己人佔據始興(家下廣東韶關南)同埋其他地方。係咁,香港一帶就響盧循手上。410年,盧循有十萬軍,成千艘十二丈高大船北上打晉,不過佢錯失機會,打輸咗,想返轉頭,不過呢個時候,番禺又畀晉軍霸返,411年打極都打唔入,最後搞到自殺。不過佢舊部就住大奚山(家下叫大嶼山)同附近嘅島海邊山窿[9]。至到司馬德宗義熙年間,即係405年至418年,響寶安縣起東官城。
旺角通菜街豉油街交界亦曾經掘到呢個時代嘅陶罐。
宋、齊、梁、陳四國
編輯公元420年,劉裕迫晉帝讓位畀佢,立宋國,香港一帶都係東官郡寶安縣。不過同年亦都寶安男相/國,係人哋封地。傳說元嘉五年(428年)之後,杯渡禪師就係坐杯咁樣嘅船,呢個時候來到家下嘅青山,響山上立寺,叫做杯渡寺。因為咁,青山亦都叫過做杯渡山。479年,蕭道成迫宋帝讓位畀佢,立齊國,香港一帶如舊。502年,蕭衍迫齊帝讓位畀佢,立梁國,如舊。507年東官郡變做東莞郡,香港就變成歸東莞郡寶安縣下。557年,梁帝讓位畀陳霸先,咁陳霸先就立陳國,都係一樣係東莞郡寶安縣。陳蒨天嘉元年,即係560年,陳蒨封到仲舉做寶安縣侯,食邑五百戶。
大隋
編輯隋朝楊堅589年滅咗陳國,初頭重保留制度。開皇十年,即係590年,精簡到兩級,將東莞郡併入去廣州,香港一帶係廣州寶安縣下。仁壽元年,601年廣州避太子楊廣個名,改做番州。楊廣大業三年,即係606年,就唔要州,將寶安縣納入去南海郡。
梁
編輯隋末羣雄並起,楊廣大業十三年,即係617年,蕭銑、董景珍、雷世猛起兵做反。佢哋推蕭銑做梁王。第二年,即係618年,改為叫梁帝。漢水到交趾都係佢之下。香港一帶都係佢領土。
大唐
編輯大唐618年取代大隋。李淵武德四年,即係621年,就派兵滅梁。大唐置廣州總管府。寶安亦係呢個府名下。
去到太宗李世民嗰陣,南頭嗰邊變成屯門鎮,軍事上香港歸呢個鎮管。而南頭城東南海路二百里,就係屯門,而香港家下青山,就係嗰時嘅屯門山。屯門因為係入廣州海路之一,所以駐重兵,以免有海寇。李隆基天寶二年,海賊吳令光作亂,海南郡守劉巨麟就係用屯門鎮兵平亂。
去到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即係757年嗰陣,寶安縣又變成東莞縣,直屬廣州都督府。
唐時因為屯門係海道重地,亦係廣州府外港,入廣州府城或出海外嘅船都會停響度先。當時柳兪就有詩講,『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而另一個詩人劉夢得有踏潮歌,『屯門積日無廻飈,滄波不歸成踏潮』。而佢西北后海灣鰲磡石發現唐宋時期陶瓷片2479片,唔少重係各省名瓷,證明呢處古代交通繁盛。
自從1930年代開始,已經發現唐時瓷窰爐遺址差唔多60幾個。其中赤鱲角深灣村窰址有13座爐同兩萬幾片青瓷。窰係平陷式圓窰。所以唐代,香港係有燒瓷工業。旺角通菜街豉油街交界亦曾經掘到呢個時代嘅窰殘件。
大漢(南漢)
編輯907年,朱溫篡唐,建大梁,香港一帶歸南海王劉隱管。之後佢細佬劉龑接任南海王、清海節度使。佢去到劉龑乾亨元年,即係917年,先至響廣州自立為王,先叫大越,將廣州改名興王府,918年改大越做大漢。
大漢最後一個皇帝劉鋹,響香港留低幾筆記錄。大寶元年,即係958年,佢置東莞縣屯門鎮。十二年,即969年,二月十八,將屯門山封為瑞應山,重有立碑。不過呢塊碑已經不知所蹤。瑞應山北麓有軍寨,有靖海都巡同知屯門鎮事。香港大埔海一帶係出名採珠場。劉鋹重響呢度叫做媚川都。招幾千人兵採珠,人數有記二千到八千不等,呢個場後尾畀大宋趙匡胤廢咗。媚川呢個名係來自晉人陸機《文賦》,『水懷珠而川媚』。媚川都雖然講大埔海,不過亦都包埋今日香港全境[10]。
大宋
編輯970年,大宋皇帝趙匡胤派潘美打大漢,最後971年,大宋開寶四年,大漢大寶十四年,劉鋹投降。香港一帶變成大宋國土,係廣州都督府,東莞縣之下。開寶五年(972年),東莞縣併入增城縣。六年(973年),東莞縣又分返出來。
因為香港一帶海運發達,九龍灣海有唔少船來往停泊,熟水性嘅福建人來到九龍一帶開村。九龍大磡蒲岡村(1940年代畀人日本人拆走加大啟德機場,家下黃大仙警署一帶),村民個林氏族譜講,大中祥符元年成申(1008年),原藉福建莆田,以艚運為業嘅林松堅、林栢堅響佛堂門遇險,浮到去南佛堂山崖甩難。佢哋子孫有經商致富,響九龍彭蒲圍定居,之後搬到大磡窩蒲岡。考古發掘有唔少磁器響呢一帶搵到,好可能同海上貿易有關。羅香林講過佢嘅朋友喺黃大仙住宅內搵到大量宋代銅錢,全部響宋室南渡長江之前。證明嗰時九龍灣一帶幾有錢[10]。
1125年大宋大上皇趙佶同佢個皇帝仔趙桓畀金人擄走,大宋無晒長江以北嘅領土,趙佶第九個仔趙構1127年響南京自立為宋帝,最後同金人議和。雖然北方有咁大變化,因為嶺南遠離動盪,所以唔受兵亂影響。
大宋國統治之下,北方人唔少人落來嶺南定居,到無咗北半領土,呢個趨勢就更加快。香港考古發掘到幾處宋時居所。最出名係鄧符,佢響趙佶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做官。後尾見錦田桂角山風景好,就定居落呢度,重開埋力瀛書齋。佢個孫鄧銑因亂時勤王有功,曾孫鄧自明娶到趙構個女。所以鄧氏子孫散布附近,鄧氏響錦田、龍躍頭、屏山、竹村、廈村都係望族。
鹽業
編輯大宋時期香港都係產鹽之地。鹽甚至支撐住大宋經濟,官府靠鹽收入發鈔[8]。大奚山(今日大嶼山)有海南柵,推斷係今日大澳,九龍灣有官富場。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土著朱祐盤據大嶼山,後尾佢向官府投誠,少壯就做水軍,老弱就可以返歸。當時鹽係官府專利,鹽稅好重,官府利厚而鹽民薄,所以周圍都有鹽梟賣私鹽避稅。宋會要輯錄就有講官府會派兵鎮壓私鹽。隆興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曾經廢官富場,將佢歸入叠福場(沙頭角北)。淳熙十四年(1183年)五月廿九皇帝趙昚下詔,明令禁大奚山私鹽。之不過仍然禁之不絕。大嶼山嘅鹽梟同彈壓官高登(蘇登?/萬登?)聚眾反抗,響海度劫船,甚至攻擊廣州城[11][12]。1197年,慶元三年,提舉徐安國派人打呢班鹽梟;廣州經略錢之望帶兵攻入大嶼山,盡殺島民,重響東涌駐兵三百;去到1200年,慶元六年,守軍減半,移駐官富場,後尾重撤走埋。
1247年,咸淳十年甲戌六月十五日,官富場鹽官嚴益彰響佛堂門天后廟後面寫有摩崖題記,係香港現存最古老有年份嘅石刻。
末帝
編輯大宋去到1277年已經末期,正月時皇帝趙昰同佢親細佬趙昺(後尾都係皇帝),畀元軍追住來打。宋軍一路護住佢哋。由當時惠州境嘅甲子門,想經海路廣州城。當時香港屬於廣州境,亦係海路必經之路。二帝因為咁就來到香港。首先1277年丁丑年正月佢哋去梅蔚。梅蔚有學者推斷係今日大嶼山梅窩,不過亦有學唔同意,因為實在唔順路。四月,佢哋去到官富場,即係九龍東面大海灣,九龍灣。考古學家響西貢泥涌搵到宋室專用磁器,可能佢哋來到官富場之前,經過泥涌。響九龍灣亦都搵到唔少精緻宋代磁器,不過係咪同宋帝有關,就唔有實質證據。六月二帝就搬去遠少少,九龍半島嘅古墐。古墐就係今日馬頭圍,馬頭圍以前叫做古墐圍。後人響附近留有宋王臺,有聖山。臺南有二王殿村,起上帝廟。紅磡重建嘅北帝廟就係咁來。九月,二帝又搬去到淺灣,即係今日嘅荃灣。十一月,大元劉深襲淺灣,保護二帝嘅張世傑輸咗。傳說今日荃灣北面嘅城門,就係村門抵抗劉深嘅石城。十二月佢哋又迫住去到秀山,即係珠江口虎門。
元朝
編輯大蒙古國忽必烈進滅大宋,建立元朝。1277年劉深襲淺灣,證明呢個時候香港已落入元軍手中。1278年頭大宋撤出香港。
元朝時仍舊歸廣州東莞縣管。因為有珠鹽呢啲重要產物,所以有屯門巡檢司管理民政。唔少人南遷響香港落地生根。新界五大族之一,廖氏就係響元末由福建搬過來。而響東莞鄧氏長房鄧林之曾孫鄧季琇(號松嶺)呢一房,搬到龍躍頭開田落戶,最後趕埋彭氏出龍躍頭。
官方響大埔海同后海灣有採珠,不過開下停下。鹽場亦大為減少,連官富場都停產[13]。考古上,響赤鱲角蝦螺灣,發現到大元時期嘅鑄爐十三座,講明呢處有冶鐵工業[14]。
政治方面,原本響至正元年(1354年)係一個東莞縣鹽官仔嘅何真,因為響纍次幫元朝打退土豪叛軍,去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已經係廣東大官,手握大軍。呢個時候朱元璋勢力已經響北方好快擴展。何真亦都加強防範,收服各地土豪,重收服埋廣州,東至潮州,西至蒼悟都係佢勢力範圍。可見當時香港已經係何真勢力之下。元朝皇帝重封佢做右丞,拜為榮祿大夫。不過到咗呢個時候,元朝已經江河日下。朱元璋已經打埋廣東北面江西[15][16]。
大明
編輯朱元璋響1368年洪武元年登基做皇帝,國號大明。佢二月派廖永忠做征南將軍,廖永忠去到福州,寫信畀何真,叫佢歸順。何真回信答應。三月廖永忠帶軍來到潮州,何真降明。就咁樣,廣東就落響大明手上。香港亦隨之歸入大明。香港仍然係廣州東莞縣地。朱元璋亦封何真做東莞伯。
大明初年,更加多人進一步南遷香港。文氏響由今深圳境入香港境,響新田落戶。文氏響大宋末年保衞宋室出名,出過文天祥呢位名臣。新田落戶嘅係三丁過繼畀文天祥嘅後人。
大明時期,香港嘅重要性都反映響海事之上。雖然香港地處邊疆,文獻有限,不過就因為海事關係,海圖第一次詳細咁畫出香港各地名。
明初
編輯大元時,海上運輸已經關係到一國經濟命脈,太祖朱元璋同成祖朱棣就更加重視海上貿易。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海圖上面,就有寫到大奚山。香港一帶係下西洋必經之洋。香港有唔少人係靠海為生。
朱元璋、朱棣都先後加封南海神同媽祖林默娘兩位神祗。尤其係媽祖,佢加封做天妃(之後清時加封天后)。由長江到珠江沿岸都有佢嘅廟。響廣州東莞縣,就近香港嘅赤灣天妃宮(今天后宮)。赤灣天妃宮響家下南頭半島頭,蛇口西面一個海港。何真係響赤灣度接過廖永忠,重同佢入廟拜媽。而鄭和下西洋時,響珠江口南頭一帶遇險,求天妃即顯靈轉安。佢回程時就叫人重修。因為佢咁靈,香港一帶靠海為生嘅人,都會去供奉,呢個習慣去到1950年代,因大陸政治轉變,先改去佛堂門天后廟[17]。
大明睇重海防,明初洪武廿七年(1394年),廣州左衞千戶崔皓響南頭城舊城上面起東莞守御千戶所城。軍事上面,近在咫尺嘅香港就歸佢睇[18]。
大明時,番舶唔係道道都泊得,東莞只可以泊虎頭門(即虎門)、屯門同埋雞棲(可能係今日九龍灣),其中兩處都喺今日香港境內[19]。
中葉
編輯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當時叫佛朗機)佔領屯門到后海灣,重棟埋石柱,刻埋國徽。佛朗機人起軍營,造火銃、設刑場。大明同佢哋多次交涉。響正德十二年七月廿八(1517年8月15號),葡萄牙人(當時叫佛朗機)就同廣東官員第一次會面。最後大家傾唔埋,正德辛巳(1521年),廣東巡海遣副使汪鋐遂親自督師驅逐。佛朗機人據險抗守,以火銃轟明軍,並想佔據埋南頭城。汪鋐親臨前線,指授方略,用爛船火燒佛朗機嘅船。爛船載住枯柴同乾荻草,灌油點火,隨風飄去佛朗機船,好快就燒到對方嘅船。重搵埋好熟水性嘅人,將佛朗機嘅船鑿沉。佛朗機請過當地唐人銅銃、火藥,汪鋐請到呢班人幫手,照辦煮碗,整火銃轟返轉頭,繳埋佢大小銃二十幾支。嘉靖壬午(1522年),佛朗機人迫住棄咗部份船,坐三艘船走佬[20]。
嘉靖二年(1523年)因為日本大內同細川兩幫人代表日本兩個政府,都到咗浙江寧波做貢市。因為官員貪污不公,任由兩方互鬥,爆發了寧波之亂。1529年廢除了寧波市舶司大監,禁貢市,停止對外貿易。禁止貿易因為影響民生,令好多無生計。因為貿易變成非法,亦都無官方渠道,唔少大明沿海居民出海走私,同佛朗機人、日本人,荷蘭人海上交易。呢班人做生意之時,亦坐船到處搶劫,做成倭寇之亂。
香港因為位置海邊,亦都受海禁影響,亦受倭寇所擾。所以嘉靖年間開始,為咗應付倭寇,香港一帶就加強海防。香港唔少地方都加入去海防地圖裏面。廣東海防分三路巡海備倭官軍,香港就響中路,即係東莞縣南頭城起,向東經佛堂門,十字門,去到冷水角諸海澳呢個範圍。
1557年,葡萄牙人重賄官員,求得灣泊蠔鏡,即澳門。其他澳都因而作廢,包括香港境內屯門同雞棲[21]。
去到嘉靖卌二年(1563年),福建巡撫譚綸、總兵戚繼光奏請恢復設置水師城寨(簡稱水寨)舊制。於是廣東潮州、惠州、廣州、高州、雷州、瓊州等地設置了六個水寨。廣州境內嘅南頭寨,就東防大屋,西防廣海。嘉靖卌四年(1565年)起,南頭寨阿頭就係一名參將。香港就係南頭寨防御系統之下。響嘉靖卅一年(1552年)應檟寫嘅《蒼梧總督軍門志》,九龍個名就響海防圖之上。
嘉靖年間,南頭一帶饑民搶米暴動,鄉紳吳祚就幫手平息暴動。平息之後,吳祚等就向廣東海道副使劉穩請求響當地建縣。眾多官紳都認為當地離東莞縣治百餘里,管理好唔方便,又成日畀海寇騷擾,紛紛附議。劉穩轉告粵督,奏準立縣。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出56里、7608戶、3397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18]。香港自始響廣州新安縣之下,直至大清時轉為英國管治為止。
萬曆十四年到十八年(1586年到1590年),南頭水寨就搵過更高級嘅總兵擔任。南頭寨舊額大小戰船五十三載,官兵一千四百八十六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以後,戰船重曾經去到一百一十二艘,小陸官兵及雜役曾達到二千零八人。南頭水寨另外重有六處汛地,分別係佛堂門、龍船灣、洛格、大澳、浪淘灣、浪白。每汛駐軍二百幾人。其中佛堂門同大澳就係肯定響今天香港一帶。萬曆年間海圖就更加詳細,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裏面《廣東沿海圖》中,就第一次寫住香港個名,赤柱、黃泥涌、尖沙嘴、葵涌、淺灣等等,重有好多香港地名都響圖上面。
天啟三年(1623年),葡萄牙人又入侵佛堂門,畀新安縣知縣帶兵同埋鄉民擊退[22]。
香業
編輯大明時東莞盛產莞香呢香木,香港各地都有種,重遠銷各地。香港,香粉寮都係同呢種香木有關。香業直至大清年間先至沒落。
明末(南明)
編輯大明去到末期,李自成響大明北面江山,自立大順國,同大明交戰。崇貞十七年(1644年)甲申年,即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李自成打到京師。三月十九,大明皇帝朱由檢吊頸自殺。呢個時候,雖然無皇帝,大明南面半壁江山重響度,香港一帶重響大明統治之下。去到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做監國,五月十五響南京登基做皇帝,年號弘光元年。下一年,弘光二年(1645年),清軍打過長江,五月廿八捉咗朱由崧。大清軍無再向南打,香港一帶仍然係大明兩廣總督管。1645年,閏六月初六,唐王朱聿鍵響福州任監國,閏六月廿七做皇帝,是為隆武元年。不過呢個時侯各地已開始擁兵自重。朱聿鍵封兩廣總督丁新魁做大學士,廣東香港一帶就係歸於朱聿鍵旗下。而丁新魁重捉埋響廣西自立做皇帝朱亨嘉,封咗做平粵伯。隆武二年(1646年)江西失手,八月廿一,朱聿鍵響汀州遇到清軍而死。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響廣東肇興任監國,十月十四做皇帝,是為永曆元年。香港一帶又變成朱由榔旗下。無幾耐,十月二十因為江西贛州失手,佢哋驚到搬去廣西梧州,廣東民心大驚。十一月初二,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請唐王朱聿𨮁做監國,十一月初五登基做皇帝,是為紹武元年(1646年)。香港又轉到朱聿𨮁手。十二月十五,清軍入廣州,朱聿𨮁俾李成棟捉咗,吊頸自殺[23]。
大清
編輯大清順治三年(1646年),大明紹武元年年尾,大清李成棟帶軍入由福建入廣東。十二月十五陷廣州境,香港就歸大清管。1648年,大明永曆二年四月十五,李成棟轉投大明,朱由榔返肇慶,廣東連同香港又轉返歸大明管。1649年,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封尚可喜做平南王,賜佢金冊、金印。1650年,大清尚可喜、耿繼茂南下,二月打廣州,十一月初二攻入城,香港又轉返入大清,仍舊係廣州新安縣。而成個廣東就由尚可喜鎮守[23]。
大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大明永曆十五年,大清為咗對付霸住廈門同臺灣嘅鄭成功,八月就厲行遷界令,將沿海各地居民都搬入內陸,等人唔可以接濟鄭成功。全香港各條村都響要搬嘅範圍,迫往搬入內陸,亦都有部份村民匿埋入山。十二月初二,朱由榔畀人由緬甸帶返雲南,一過境就落入清軍吳三桂手。捉咗明帝之後,大清更加集中對付鄭成功。十二月十八,清廷又頒佈嚴禁通海敕諭,乜人都好,過界一律要斬死。成個香港都荒廢晒,田無人耕,鹽場無人理。而響康熙元年(1662年)打後幾年,村民重要迫住要搬幾次,越搬越遠,而且三日內要搬走,三日後官兵連屋都燒晒,連樹都斬埋。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縣因為乜無人,亦都併埋入東莞縣。香港亦都一齊併入[23]。
大清遷海影響好大,影響到之後香港嘅命運。沿海田地無產,沿海省份糧食不足。鹽田荒廢,亦令到周圍缺鹽。遷民無以為生,死好多人,唔少都轉做賊。海民連海邊搵食都斬,亦都迫住變做賊。官府亦都收唔夠稅,要遞度攤分。無同外國通商,影響經濟發展,科技落後。海禁唔單止無影響鄭氏,鄭氏重可獨攬貿易,響廈門設市。因為影響實在太大,大清唔少官員好多次請求復界。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叛清。守廣東嘅尚可喜一心向清廷,無加入到叛亂。但係台灣鄭經入廣東東面潮州,馬雄入廣東西面高州、雷州同廉州,廣東十郡有四郡失守。尚可喜頂唔順,疏請告老還遼東,重請朝廷派人幫手,而佢個仔尚之信響廣東。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就派舒恕同莽依圖來。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廿一,尚之信加入吳三桂反清,吳三桂封佢做招討大將軍,輔德公之類,趕走清軍,好多廣東廣西大官都跟住佢叛清,廣東成尚之信之下,香港自然落入佢手中。而尚之信老竇尚可喜響十月鬱病而死。不過吳三桂向尚之信索大量軍餉,尚之信唔想畀吳三桂控制,又響十二月初九去江西同向和碩簡親王乞降,皇帝就赦佢罪,要佢立功。廣東部份地方又歸返大清,不過就響尚之信之下。雖然臺灣劉國軒佔惠州,迫廣州,香港應該重響大清之下。康熙十九年(1680年),繼吳三桂位嘅吳世璠敗局已定,清廷就轉頭解決尚之信。八月廿八尚之信畀人因叛謀而被補,閏八月賜死自殺,了結咗尚之信坐擁廣東,香港一帶完全控制響清廷手[24]。
臺灣平定之後,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去到康熙八年(1669年)終於應承取消遷海,畀人返去海邊。而新安縣亦重新設返。後尾香港感謝王周二人功績,新界五大族響上水立報德祠,用來恭奉二公。而鄧氏亦都響錦田立周王二公祠,裏面重開周王二公書院,重十年打醮一次報答二公。香港雖然有人返來,不過已經無法回復舊觀。因為搬嗰陣,死嘅人太多,好多都返唔到來。原本響香港嘅漁農工商,亦都無乜人做得返。曾經係香港大業嘅鹽業,亦都衰落。連香業都一同末落。清廷最後鼓勵客家人搬來香港定居,開田散業,去到英國接管九龍時都重有客家人搬來開村。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亦到搬到元朗,即係家下元朗舊墟。
香港雖然有返人住,但係海盜盛行。九龍灣幾條村嘅人都曾經差唔多畀海盜殺晒。香港各村都要加強防衞自保,起晒牆,甚至有大炮。大清亦加強防守,香港各地起墪台,一來防鄭氏,二來防海賊。
康熙年間,屈大均喺佢名作《廣東新語》裏面,講到海門,新安出海有小三門,屯門,急水門,中門(今尖沙嘴海面),鯉魚門,雙筯門,南佛堂門,同北佛堂門。廣東有六水寨,廣州府就設喺南頭,之下有兩信地,叫屯門同佛堂。而香港山有官富山,即今日九龍後一大片山脈[21]。
嘉慶十五年(1810年),為禍香港同新安一帶海域嘅最大嘅海賊張保仔投降[22]。雖然張保仔投降,唔少佢嘅手足都接受招安,但張保仔仍然好多部下唔受呢套,海賊仍然橫行,到香港殖民地時期都重有。張保仔以佢經驗,幫清廷打其他海賊。
嘉慶廿四年(1819年),舒懋等編好重修《新安縣志》。裏面亦都提及香港等地嘅史料。
大清與英國交接
編輯英人喺去省城途中,會經過香港補給,成為佢睇中香港做殖民地原因。而1839年嘅鴉片戰爭,就係大清割香港畀大英嘅序幕。1841年到1997年係香港嘅殖民地時代,香港三大區分批由大清嘅新安縣九龍司,轉做英國嘅香港殖民地。
英人來香港
編輯英人來省城做生意,無批准係唔可以上岸,所以佢哋都會住喺船上面,或者去澳門。今日香港仔一帶,有唔少水上人,亦有本地同客家村,好似香港圍(香港村),係英人補給之處。唔少唐人都會同英人打交道。香港名人周壽臣嘅阿爺就係村民之一。所以香港呢個名就係由呢度來。
1810年代中,英使想去北河進見皇帝,總共坐四隻船去。其中兩隻船,亞嘑士地號同孻也號載住譚夏士公爵同欽差人員,另外兩隻英國東印度公司緝私船,地士加佛里號同硯威士地機度號,載住頭等寶星士丹頓同書寫通事。大清嘉慶廿一年(1816年)7月10號到13號,四隻船到咗香港補給。佢哋班人當中,有個叫亞卑路嘅人,同埋啲欽差人員,喺香港島行咗個圈。亞卑路話呢香港好荒涼,得漁翁撒網同曬魚[25]。
1833年,因為英國畀東印度公司嘅200年對華貿易專利屆滿,英國打算畀各商人自由來中國做生意。1835年1月22號,英國帆船亞機利號船主馬當路去澳門途中遇強盗擄人勒索銀五百,左副商務大臣二律求救督憲,幾經波折,唐官知道事關人命,2月26號救返啲人,喺交畀羅便臣。經過擄人呢件事,1835年11月,羅便臣同英商就決定搬去伶仃島。一來商船入黃埔,都要領牌照先可以入,伶仃係必經之路,近啲方便啲。二來伶仃島喺虎門以外,唐官理唔到。三來唔似喺澳門咁多掣肘,可以自己保護自己。所以之後,有英船都停船喺伶仃島,或者靈濤(即係大嶼山),或者香港。不過伶仃島有個唔好處,就係夏天成日打大風,好唔方便。所以,西商會議就決定春令就泊香港,商務大臣就由得佢哋[25]。
道光十五年,1835年12月14號,理藩院彭夏士頓公爵撤咗商務大臣之缺,之後所有商務都交畀二律搞,做咗英廷駐省欽差。二律喺呢日呈上鄧撫憲,另加唐文千字,請求留喺省城辦公。撫憲叫佢留喺澳門,佢上奏畀皇帝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十七年,1837年3月18號,皇帝批畀佢駐省城辦商務,但一切如舊,唔可隨便入城。因為呢時有好多海賊,二律求英廷派多兩架戰船畀佢差遺,保護英商[25]。
大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國船羣集香港同九龍尖沙嘴一帶洋面,未得清延批准,私自上岸辟地起屋來住[22]。
禁鴉片
編輯1837年,大清皇帝下禁洋藥(即鴉片),凡係賣洋藥嘅商人都要走。9月29號,省憲督撫要二律凡洋船載洋藥都禁入口,二律答話佢呢個唔係欽差搞得掂。1837年11月,二律接到理藩院彭夏士頓文書,以後寫畀撫憲嘅信,都唔會有稟字。佢話呢件事畀撫憲知,撫憲唔開心,唔畀佢留喺省城,要佢去返去澳門[25]。
1838年7月13號,英國水師提督蔑連,搭第七十四號坐駕船和立士利號,帶埋戰船亞利稼連去澳門。蔑連見二律之後,一齊去銅鑼環(銅鑼灣)。二律命賣洋藥嘅船去晒銅鑼環。二律邀撫憲去睇戰船,撫憲話以後文書永絕,往來一定要寫稟字先收。咁啱帆船科路近號船主差度蔑士,轉搭第二隻船逢卑號,由港去省,經過虎門,虎門炮臺炮擊隻船。跟手官兵上船查,問有無蔑連戰船嘅英兵,問過無先畀過[25]。
紥係銅鑼灣嘅蔑連,聽到之後即刻坐戰船上虎門龍吉。龍吉度有水師提督關天培,派人話二律不恭,戰船無故灣泊龍吉有違和約。龍吉就話佢來質問做乜查英船,藐視英廷,辱佢。重話東印度公司約滿,今後英船由英國皇家保護[25]。
1839年3月,中國欽差林則徐通告行商洋商,賣洋藥者死,一定要交晒洋藥出來。3月21號,在省洋人唔可以去澳門,唔准書信。又由黃埔派兵去十三行。二律正去營救,交晒啲洋藥出來,立約不賣洋藥,最先畀英商去澳門,但係英商唔放心,去晒香港。有成百隻船喺香港,成為禍端[25]。
九龍衝突
編輯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7號,英國船卡拿敵號同埋孟稼羅號嘅水手喺尖沙嘴上岸,因故打死鄉民林維喜。事緣水手強行同鄉民索酒鹽(另一說醉酒鬧事,另一說上岸遊行),呢件事亦都叫林維喜事件[22][25]。呢件引起在港英人議論紛紛。當時欽差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欽差義律交出兇手,重即刻來香港。但係8月23號,義律堅持用大英刑法,喺科威利林號,查明其中兩人有上岸搞事,判佢哋返英國做苦工三個月,罰銀十五磅,另六人搞事兼殺人,罰佢哋返英國做苦工六個月,罰銀廿五磅。喺中國界內,用英國刑法,林則徐好嬲,即刻喺香山嚴示,任何人連澳門都唔畀人供糧畀英人。澳門供食畀英人嘅話,就連澳門都無得食。英船都離開澳門[25]。
9月4號,英軍喺九龍山炮台附近海面突襲大清水師,大鵬營參將賴恩爵,指揮水師同官涌同尖沙嘴炮台官兵御敵,打退英人[22]。九月嗰陣英兵船和利智號船主士蔑同省督,想喺全璧上落貨。11月3號,因為要傾呢件事,廿九艘船喺全璧下,炮臺之間。雙方喺度敵視咁,唐船亦唔可以來往,英船由和利智同夏仙父兩架炮船維持住。唐人想截英船退路,用火船迫近英船。二律要所有船退到銅鑼環,商船灣舶香港。省城貿易封閉[25]。
鴉片戰爭
編輯1840年1月14號,中國皇帝下命唔准保護英商,唔准幫佢轉貨入來。之後,英國皇家同東印度公司傾好派船打省城。6月有兵船15艘,輪船4艘,渡河小船25艘,同埋4000步兵。由頭等寶星伯麥睇住。義律要開賠償,否則開戰。而大清皇家唔肯,鴉片戰爭就咁開始[25]。
因為珠江口封咗,佢哋轉去打廈門,再打焦山、汀海,封寧波。因戰書無唐官送到北京。於是7月底義律發大隊北上,8月5號去到北河口,好近北京,先有人處理。祈善拖延叫佢哋去返廣東解決,林則徐因禍延他省免職,而祈善就做咗兩廣總督,諗計拖住[25]。
1841年,中朝皇帝命各省見洋船入口就炮打。1月9號,英國進軍虎門,大清各軍頂唔住英兵發炮同進攻,虎門失手。關天培請暫緩兵三日同祈善商議。立約穿鼻。1841年1月19號,立約四款:
- 香港地讓畀英國;
- 軍餉六百萬補返畀英國;
- 文書往來平等;
- 省城貿易唐正月開返。
1月25號,頭等寶星畢拉同英國官員坐英國兵船修路化號抵港,喺摩星嶺昇旗。畢拉做陸路提督,而卑林馬做水師提督。商務大臣二律做總督兼全權欽差,重燃炮致賀。1月30號發文通知居民,以後香港歸英國,居民受英國保護,亦可以保留自己習俗。有乜糾紛都可以搵巡理府[25]。
另一方面,中朝皇帝1月27號重未肯覆。祈善想設法補鑊,但係畀皇帝召返京問話。條約始終無着落。2月26號,英兵又再進攻虎門,攻向省城。大清數埠既失,皇帝震怒,祈善正法。楊欽差接手,但一樣搞唔掂,省城陷。5月31號,省城用50萬贖返,但割香港重未落實[25]。
後尾道光卄二年九月卄四,即係1842年10月27號喺南京立和約,中朝由耆英、伊乍浦代表,英延由欽差璞世爵(砵甸乍)代表,先至正式將香港讓畀英國。重有准英商喺省城、厦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埠貿易。燒洋藥就再賠銀六百萬,賠累英商倒盤銀三百萬,英軍伙食費一千二百萬。呢個就係後尾叫嘅南京條約[25]。
所以,英欽差頭等寶星璞世爵,就做咗港督,兼且係北京全權大臣,駐喺北京。而二律就做副,代佢喺香港做嘢。不過二律無幾耐就要返鄉下,由尊士頓頂上。佢即刻喺香港喊冷賣地,但理藩院話全璧和約未妥,唔可咁做。叫二律去省城。最後璞世爵搞掂和約,由京回港,宣佈香港係唔抽稅嘅埠, 開始有洋行幾間[25]。
英國殖民地
編輯香港開埠時期
編輯大清道光廿一年辛丑歲,即係1841年,因為響第一次鴉片戰爭裏面,大清打輸畀英國,英國人就喺當年1月26將號將香港島屬領,後世稱為「香港開埠日」。而之後嗰年,大清就迫住簽《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咗畀英國。英國得到個島之後,即刻響北岸大興土木,好快就初見規模。呢個時候,大清體會到英國軍事威脅。重係響新安縣嘅九龍同新界,都加強防守。
香港島
編輯香港島喺英人接收時有好多條村。大村有香港(香港仔)、黃泥涌。細村有鶴嘴、柴灣、土地灣、大潭(喺家下赤柱)、田灣、灣仔、大潭叾、裙帶路、黃麻角、掃捍埔、石澳同薄扶林。港口市集村有赤柱、筲箕灣同石排灣。多數都係本地人村,亦都有少數客家人村,總共有田地400英畝。咁多條村,以姓周本地人嘅香港村最正,有田100英畝,7到8間屋,人口200人,當中9個係敎細路讀書。黃泥涌係姓葉嘅本地人村。赤柱有本地、客家、同鶴佬組成,有八百到一千人到[26]。
英國人得香港,就諗住大興土木。諗過政府所在地,有赤柱同黃坭涌,住最後揀咗,近九龍嘅裙帶路,建立香港城。城後亦得名域多利城。
九龍
編輯九龍仍喺新安縣境。因爲香港城越來越繁盛,連帶九龍亦多咗人。來自五華等地嘅客家人,搬到九龍開村。當時香港城同省城等地,需要大批石材建城,九龍諸多石山,客家人開成爲石塘,供諸四方。當中以九龍四山最出名。四山卽係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同鯉魚門。
擴展至九龍半島時期
編輯大清響第二次又輸畀英法聯軍,1860年又簽埋《北京條約》,將香港島對面海嘅九龍半島連埋昂船洲一齊割讓畀英國。九龍半島個邊界只係用竹籬分隔,位置就係喺今日嘅界限街。
擴展新界到主權移交前
編輯喺1898年,英國同大清簽《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大清租埋深圳河以南同附近嘅兩百幾個離島畀英國,租期係99年。之後呢塊地就叫新界,大清響協議之下,可以保留九龍寨城,可以有官駐守。
新界六日戰
編輯一八九九年,當時香港總督係卜公,打算喺一八九九年四月十七號,喺大埔正式接收新界。在此之前,香港政府就同新界鄉民見面,以便接收。鄉民唔清楚接收後政策,從而憂慮,而香港政府未及時息疑,令鄉民不安。加上警察喺屏山高處度起警局,屏山鄉大族鄧氏,甚不滿此舉破鄉風水。屏山鄧族就組織武力反抗,後得廈村鄧族同錦田鄧族加入。佢哋亦請新界各約其他大族加入,其他人質疑有無必要反抗,不表支持。況且佢哋之間有猜忌,各鄉亦怕大族會乘機攻村,有啲只肯捐錢,有啲會派部份人,有啲就唔肯參加。十八鄉因爲鄰近屏山廈村,畀兩鄉迫住加入,唔係搵人洗劫佢。大埔南部嘅翕和約,縱然受威脅,堅拒參與,因此日後不能阻止警察入大埔。屏山同廈村,亦搵埋喺東莞雁田同懷德嘅近族幫手。一九九八年四月十號,喺元朗太平公局做司令部。
英國當時無諗到有武力反抗,大埔只駐有少量軍警,以作接收儀式。駐守軍隊並不足够。
四月三號,大埔太坑(今泰亨)文族,率先火燒場地。之不過,大埔鄉民亦向政府道歉補數。四月五號,廈村派咗六十人去大埔,不過四月六號見道咗歉,返返廈村。查實當時鄉民軍未備好晒,東莞嘅人未齊。
總督遲到一八九九年四月九號,先至發出告示,宣佈政策,經已太遲,反抗如箭在弦。
新界六日戰,由四月十四號打到四月十九號。主要戰場喺太埔、林村、八鄉。英國多次戰事失誤,人數遠少於鄉勇。相反,鄉勇戰術運用得宜,數陷英軍於險境。若非英軍武器精良,火力威猛,兼且鄉勇武器落後,否則傷員會大增。不過英軍只有少量傷員,無人陣亡,相反,有唔少鄉勇陣亡。
戰事之後,各方亦速速和解。香港政府亦無追究。四月廿一號撤軍一半,月尾完全撤走。雖然當時輔政司駱克有反對咁做,呢個係卜公決定,快啲將事丟淡。而香港政府同鄉民,亦當無件事發生過咁,好快就囘復平靜。按傳統,香港政府起用各族士紳,間接統治鄉民,就算原本東莞鄧族話要搞事,都畀本地鄉民拒絕。
因爲六日戰中,鄉勇訓練有素,香港政府懷疑係兩廣總督同新安縣大清官員搞鬼。結果五月十六號佔領深圳(當時係墟),同時亦趕走九龍寨城嘅大清官員。直至英國政府敦促,軍隊十一月十三號撤返境內,但寨城從此無官駐守。
日治時期
編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號,日軍由寶安攻入香港,英軍退至醉酒灣防綫。喺城門,日軍突襲成功。英軍退守香港島。日軍分三路攻港,英軍唔夠打。
十二月廿五號聖誕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英軍同西人,鎖入戰俘營。
日本以軍法統治。物資奇缺,日本人遺唐人囘鄉。
戰後英國殖民地
編輯香港重光
編輯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香港由英軍接管。之後楊慕琦接手。
難民
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五零年,打敗中華民國軍隊,攻入廣東。無數難民,擁入香港。香港政府亦隨卽封閉邊境,立邊境禁區。
一九五一年,石硤尾大火。香港政府建徙置區,安置居民。
一九六七年,中國共產黨在港支部,發動暴亂,是爲六七暴動。當時交通停頓,而商業電臺播音員林彬,遭暴徒燒死。香港人普遍反對暴亂,望香港政府恢復秩序。因不得民心,中國共產黨下令終止。
香港前途談判
編輯因新界租約,會於一九九七年終止。一九八二年,英國與中國談判,解決香港前途。一九八四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玫瑰園計劃
編輯一九八九年六月四號,解放軍喺中國北京,屠殺示威者,引致香港人心不安。唔少人移民避禍。
香港政府實行玫瑰園計劃,大興土木去穏定人心。
中國主權及香港自治
編輯按一九八四年,中國同英國簽訂嘅《中英聯合聲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會交予中國。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號,香港主權移交,香港成為中國一特別行政區,除外交與國防,全面自治。香港保有參與國際組織之權利。
註
編輯- ↑ 〈港現舊石器制造場 嶺南或為我發源地〉。原著喺2011-07-16歸檔。喺2007-05-03搵到。
- ↑ 〈發掘申請書〉 (PDF)。香港考古學會。原著 (PDF)喺2007-09-28歸檔。喺2007-05-03搵到。
- ↑ 〈2005年度第一次正式發掘簡報(黃地峒)〉 (PDF)。原著 (PDF)喺2007年9月28號歸檔。喺2007年2月23號搵到。
- ↑ 〈淺談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關係〉。原著喺2007-09-27歸檔。喺2007-05-03搵到。
- ↑ 5.0 5.1 5.2 〈考古發現〉。喺2007-05-03搵到。
- ↑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古代戰爭與武器〉。原著喺2018年1月30號歸檔。喺2010年9月4號搵到。
- ↑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南郡番禺縣有注,尉佗都,有鹽官
- ↑ 8.0 8.1 〈古代深圳的盐业生产〉 (中文(減筆字))。原著喺2007-09-27歸檔。喺2007-05-05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 ↑ 東莞縣志卷二十九前事畧一、引嶺海見聞。
- ↑ 10.0 10.1 羅香林等人 (1959–06)。《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中國學社。
{{cite book}}
: 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 - ↑ 〈大奚山盐枭之乱〉。喺2007-05-05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香港古代的經濟活動〉。原著喺2007-02-23歸檔。喺2007-05-05搵到。
- ↑ 〈香港文物六千年之旅〉。原著喺2007-07-05歸檔。喺2007-05-05搵到。
- ↑ 〈赤鱲角島歷史源流〉。原著喺2021-03-23歸檔。喺2007-05-05搵到。
- ↑ 〈何真〉。原著喺2007-10-14歸檔。喺2007-05-05搵到。
- ↑ 〈尋找何真〉。原著喺2007-10-14歸檔。喺2007-05-05搵到。
- ↑ 〈天后与赤湾天后宫〉。喺2007-05-05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18.0 18.1 〈昔日边陲小镇深圳历史〉。原著喺2007-09-22歸檔。喺2007-05-05搵到。
- ↑ 〈流芳千古却金碑〉。原著喺2007年12月8號歸檔。喺2008年1月21號搵到。
- ↑ 《汪公遺愛祠記》於正德辛巳出師,嘉靖壬午凱旋
- ↑ 21.0 21.1 屈大均。《廣東新語》。
- ↑ 22.0 22.1 22.2 22.3 22.4 〈寶安大事記〉。原著喺2008年5月10號歸檔。喺2007年12月4號搵到。
- ↑ 23.0 23.1 23.2 顧誠 (2003)。《南明史》。
- ↑ 〈閩海紀要〉。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陳鏸勳 (1894)。《香港雜記》。
- ↑ James Hayes (1984). "Hong Kong Island Before 1841" (PDF).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4 (1984).
參考
編輯睇埋
編輯出面網頁
編輯- 《香港古地圖》 第一
- 《香港古地圖》 第二
- 《香港古地圖》 第三
- 香港歷史帶路人 - 香港歷史人物圖鑑,用粵文講香港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