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發展史
呢篇文章嘅語調或風格可能唔啱百科全書嘅寫作方式。(2022-05-12) |
簡史
編輯呢節要加長。 |
嚮以前香港係個漁港,當地主要只有香港原居民同客家人,做農夫同埋捉魚過活,即係小農社會,間屋一層樓,自己起嘅。
一直到1841年,清國喺鴉片戰爭之後同英國簽咗《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出去。之後英國就嚮澳門舉行咗香港第一次地皮拍賣。呢啲官地拍賣,指定買家要幾年內嚮地皮上面起樓發展,如果唔係就俾政府沒收返塊地。所以經過幾次拍賣,香港北岸望維多利亞港處,包括中環同灣仔區就咁出現咗好多早期洋樓。又因為維多利亞城計劃,唐人嚮上環同西環發展唐樓聚居,而半山區同太平山山頂就只係批准洋人居住。
二戰後,由於中國政局仍然動盪,導致中國人大量湧入,房屋數目供不應求,於是木屋、板間房、天台屋就應運而生,呢啲地方居住環境好差,容易出現鼠疫等疫症,尤其是木屋區,更不時都會火燭,打風又會被吹冚。初時殖民地政府並冇正視呢個由人口膨脹帶嚟房屋問題,因為政府認為呢啲中國人唔會喺香港落地生根,中國嘅政局一好轉,佢哋就會走返上去。直到1952年石硤尾大火,政府先正視問題,開始大舉興建公屋。
與此同時,戰後香港嘅地產界出現咗一啲革命性嘅改變,奠定香港日後樓市興旺嘅基礎。1947年,當時嘅發展商吳多泰提出咗「分層出售」嘅概念,以往香港嘅樓都係要一個街號去買,所以金額往往都好大,依家佢將一幢樓分開一層層去賣,令買樓門檻低咗,變相多咗人買到樓。[1]1954年,另一個發展商霍英東又提出「分期付款」、賣樓書同賣「樓花」嘅概念,再將買樓嘅入場門檻壓低,同時地產公司嘅資金又可以更快回籠,再加上1955年港府修改建築條例,放寬樓宇地積比,鼓勵新樓向高空發展,呢啲政策令到香港地產嘅市道活躍起嚟,日後更加成為支撐香港經濟嘅一大產業。而香港政府亦透過賣地,成為香港公共財政主要來源之一,不過亦為日後高地價政策埋下伏線。
1965年至1967年,香港樓市經歷咗一段低潮期。1965年,明德銀號因為彈票而開始擠提,最後明德銀號因為對地產業放貸過度搞到破產。事件觸發好多間銀行都出現擠提潮,廣東信託銀行亦都破產收場,恒生銀行就畀匯豐銀行收購。之後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騷亂同1967年嘅六七暴動,更加重創香港經濟,當時嘅社會唔少人開始出現移民嘅念頭,出現戰後第一次移民潮。唔少發展商因為喺早幾年發展速度太快太進取,導致喺65年之後開始頂唔順,要減慢步伐或者冇乜再投資喺地產方面,更甚者,有地產公司直頭破產,老細走佬,起緊嘅樓盤都變咗爛尾樓,出名嘅例子就有原名「百嘉新邨」嘅益昌大廈五幢樓。
過咗呢幾年低潮期之後,香港樓市又開始興旺,某啲地產商襯早幾年市道低迷嗰陣買落唔少地,之後受惠樓市復甦而發大達,就好似華懋、新鴻基等。到1980年,香港前途問題令香港人出現信心危機。
香港主權移交前後,中國共產黨高官仔女同親屬開始大規模投資香港地產,包括栗戰書個女、建銀國際董事長栗潛心在內,中共高層領導入面最少有三個有親喺香港買豪宅,總價值達5100萬美元,佢哋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避稅天堂嘅優勢積累咗大量財富。1991年,習近平家姐齊橋橋就開始喺香港購買房產,2009年齊橋橋個女張燕南喺淺水灣買入別墅,另外佢仲有最少5個單位。2010年,汪洋個女,德意志銀行前高層汪溪沙用200萬美金價錢購買咗一處住宅。栗潛心通過加入華菁會等香港團體為中共高官仔女(太子黨)、香港富豪同政治家建立咗交流平台。由於中共高層將自身既得利益同香港緊密融合,佢哋無法容忍可能會威脅到香港經濟地位嘅抗議活動,因此要採取更為強硬嘅立場。正係喺栗潛心老竇栗戰書喺推動下,港區國安法之後得以迅速通過。[2]
現況
編輯主要地產商
編輯睇埋
編輯參考材料
編輯- ↑ 李彤 (2016-08-14)。〈樓奴如何煉成? 淺談香港樓市瘋狂之路(上)〉。《香港01》 (香港中文)。喺2023-03-04搵到。
- ↑ 艾莎、傅才德 (2020-08-12)。〈奢華豪宅、中共權貴的財富與香港的命運〉。《紐約時報》。喺2020-10-28搵到。
- ↑ 〈香港高地價政策〉。原著喺2009年6月11號歸檔。喺2010年3月9號搵到。
- ↑ 〈存档副本〉。原著喺2010-02-07歸檔。喺2010-03-09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