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

中國歷史嘅王朝,皇室係滿洲族嘅愛新覺羅氏,首都順天(現今北京),陪都奉天(現今瀋陽)
(由清帝國跳轉過嚟)
大中華史
-2200 —
-2100 —
-2000 —
-1900 —
-1800 —
-1700 —
-1600 —
-1500 —
-1400 —
-1300 —
-1200 —
-1100 —
-1000 —
-900 —
-800 —
-700 —
-600 —
-500 —
-400 —
-300 —
-200 —
-100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400 —
1500 —
1600 —
1700 —
1800 —
1900 —
2000 —

大清[1]粵拼daai6 cing1滿文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
),亦叫做中華大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中國[2]滿文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ulimbai gurun
)等,或者係就咁叫,因為皇室係滿洲人,又叫滿清mun5 cing1),係個已滅亡政權,漢族歷史學説等視佢為中國史上最後一個皇朝,叫清朝。大清由滿人統治,發源響今日中國東北地方,皇帝姓愛新覺羅。大清1616年由努爾哈赤創立,最初叫,史稱後金。1636年先改國號做大清。1644年越山海關進入中原,滅大明大順,以及平定四周諸國,直至1912年溥儀退位而亡,取而代之嘅係中華民國

中國斷代史來講,清朝係入關開始計,接住明朝,為中華民國所代,年份由1644年到1911年。

外文原先多數叫大清做Ch'ing。響1958年,有漢語拼音系統之後,外文逐漸寫做Qing。

國歌係《鞏金甌》。

1899年立嘅大清國旗,又叫黃龍旗

滿人,原本係女真人,一直住響滿洲,即係今日叫嘅東北。大明皇帝朱元璋(洪武皇帝),為咗壓制元朝(北元)勢力,喺滿洲一帶設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落手控制女真部各族。女真建州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嗰陣係大明建州衛左都督,北方有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住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之後改稱為興京,喺今日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

南移後,建州女真部同大明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開始有八旗制。咁啱呢個時候,係努爾哈赤任大明建州部阿頭。1583年(大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咗分散喺滿洲各地嘅女真各部。

立國

編輯

1616年(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喺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定都赫圖阿拉。1618年(天命三年,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告「七大恨」嘅討明檄文,起兵反明。1621年遷都遼陽,叫東京。1625年又遷都瀋陽,改名盛京。1626年,努爾哈赤響寧遠之戰一役中,畀明軍大炮打到重傷,無幾耐就死咗。

1627年,努爾哈赤第八個仔皇太極繼位。1636年(大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做大清,改元號為崇德稱帝。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個仔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繼位。

入關

編輯

1644年(甲申年,大清順治元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西安建立大順,之後重帶兵攻陷大明國都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吊頸自殺。李自成喺北京做齊儀式,準備做全中國皇帝。之但係佢仍然堅持喺北京推行軍法,結果好多人唔妥佢,所以穩定唔到民心。大清軍說服大明將軍吳三桂投降,喺佢嘅帶領之下入關。李自成入城40日就急急退守到西安,隨後多爾袞迎關外嘅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入關,國都搬到北京。開始推行剃髮易服,有好多人反抗。

呢個時候,中國境內,大清、大明同大順三國鼎立。大清入關企穩之後,就向大明同大順推進。大明官員迎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大明想聯大清抗大順,大順不敵,最後敗亡。大清轉移向大明埋手,南下過程中,江南一帶受到血腥鎮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清一直遇到好大反抗,但係大明朝廷同宗室唔團結,俾人逐個擊破,最後回天乏術,南方各省失守,最後大明皇帝朱由榔(永曆帝,桂王)要敗走緬甸,始終落入大清手裏面。而比較大規模嘅反抗得返喺臺灣鄭成功,不過1662年魯王朱以海同鄭成功都病死,大明滅亡,1683年,連鄭成功後人鄭克塽都投降,清康熙帝玄燁統一中國。

滅亡

編輯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之後,各省都逐一宣佈獨立。清帝溥儀喺1912年退位,大清正式滅亡。滿清自從入關,皇帝總共有十二個,統治咗中國268年,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君主政權。

首都 初建都於赫圖阿拉,後瀋陽
1644年遷都北京
 
大清嘅地圖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11位
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溥儀
建立 1616年號金;1636年改號大清
滅亡 1912年

政治

編輯

清朝皇帝

編輯
 
避暑山莊嘅麗正門。門頂嘅牌匾寫住清朝用嘅五種文字,代表清朝皇帝統治下嘅五個民族。由左到右係蒙古文阿拉伯文維吾爾語漢文藏文滿文。呢五種文字合埋叫做五體。

清朝係一個由滿洲蒙古明朝舊領土、西藏東突厥斯坦呢五個地方組成嘅同君聯邦國家。

對滿洲人嚟講,清朝皇帝係率領全體滿洲人,自己又係上三旗嘅旗王,即係八旗嘅盟主汗。對漢族嚟講,佢係繼承天命嘅明朝接班人,係儒教嘅天子。對蒙古人嚟講,佢係成吉思汗嘅繼承人,係蒙古各部族嘅大汗。對西藏人嚟講,佢係藏傳佛教嘅最高施主,係文殊菩薩嘅化身。對東突厥斯坦嘅維吾爾人嚟講,佢雖然唔係信伊斯蘭教,但都係伊斯蘭教嘅保護者。清朝唔會單獨重視儒教、佛教或者伊斯蘭教,而係會考慮統治區域各自嘅世界觀同秩序理論。

就咁樣,清朝統治者一方面會搵出共通嘅價值觀,另一方面又會同各地嘅世界觀保持一定距離嚟進行統治,仲會嚴格限制唔同文化圈之間嘅接觸。特別係喺理藩部管轄嘅外蒙古,哈爾哈王室將皇位讓俾清朝皇帝,然後再由清朝皇帝授予爵位,由哈爾哈王室等蒙古貴族進行統治。另外清朝嘅所謂愚鈍皇帝都唔多。呢個係因為滿洲人原本冇喺生前指定繼承人或者長子繼承嘅習慣,而係由部族長會議選出最優秀嘅人做部族長(貝勒、昂邦)或者部族長嘅領袖即係汗。再加上佢哋認為政權係一族嘅共同財產,所以皇帝唔可以完全獨裁,仲要徹底對皇帝進行教育。雍正帝定立嘅太子密建制度令到皇子們要不斷努力爭取做皇太子,又可以防止臣下之間嘅派系鬥爭。就算皇帝冇秘密指定繼承人,都可以避免「皇帝突然死亡冇指定繼承人,或者皇帝年紀大預期命不久都會引發繼承人爭奪戰」呢啲弊端。

康熙帝將二皇子胤礽立為清朝第一個皇太子,但因為各個皇子為中心嘅派系不斷爭奪繼承權,令到胤礽精神出現問題,行為變得唔檢點,之後被廢太子兩次。經過各種糾葛之後,雍正帝成為康熙帝嘅繼任者,並且定立咗太子密建制度。不過呢個制度要先代皇帝預先指定繼承人先至有用,如果因為先代皇帝年紀細死咗或者被囚禁等原因冇指定繼承人嘅話,就會好似末代嘅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咁,要再由旗王諸王開會決定。明朝時宦官對國政影響好大,但喺清朝就冇咗呢個問題。因為宮廷事務同皇帝身邊嘅照顧都係由皇帝直屬嘅八旗旗人中負責家政嘅包衣管轄嘅內務府負責,而宦官嘅工作就局限喺照顧后妃。

皇室姓氏

編輯

皇室嘅姓氏用滿語叫做愛新覺羅,呢個係將滿語音譯成漢語。愛新嘅意思係「金」,係由以前女真人建立嘅金朝同努爾哈赤建立嘅後金轉嚟嘅族名(穆昆)。覺羅係父祖出身地嘅地名,係姓氏(哈拉)。兩個合埋就係「金嘅覺羅一族」嘅意思。滿洲人喺清代唔會好似漢人咁將姓氏同名連埋一齊叫。

歷代皇帝

編輯
廟號 皇帝名(漢文) ) 在位時期 年號 備註
太祖 天命帝 努爾哈赤 1616年 - 1626年 天命 清朝前身後金嘅開國者。
太宗 崇德帝 皇太極 1627年 - 1643年 天聰[a]
崇德
努爾哈赤嘅第8個仔。將後金改名做清。
世祖 順治帝 福臨 1644年 - 1661年 順治 皇太極嘅第9個仔。
聖祖 康熙帝 玄燁 1662年 - 1722年 康熙 順治帝嘅第3個仔。
世宗 雍正帝 胤禛 1723年 - 1735年 雍正 康熙帝嘅第4個仔。
高宗 乾隆帝 弘曆 1736年 - 1795年 乾隆 雍正帝嘅第4個仔。
仁宗 嘉慶帝 顒琰 1796年 - 1820年 嘉慶 乾隆帝嘅第15個仔。
宣宗 道光帝 旻寧 1821年 - 1850年 道光 嘉慶帝嘅第2個仔。
文宗 咸豐帝 奕詝 1851年 - 1861年 咸豐 道光帝嘅第4個仔。
穆宗 同治帝 載淳 1862年 - 1874年 祺祥[b]
同治
咸豐帝嘅長仔。
德宗 光緒帝 載湉 1875年 - 1908年 光緒 醇親王奕譞嘅第2個仔。係道光帝嘅孫。
- 保慶帝 溥儁 1899年 保慶 端郡王載漪嘅第2個仔。係道光帝嘅曾孫。
恭宗[c] 宣統帝 溥儀 1908年 - 1912年 宣統[d] 醇親王載灃嘅長仔。係道光帝嘅曾孫。
家譜
編輯
 
 
 
 
 
 
 
 
1. 太祖天命帝
 
 
 
 
 
 
 
 
 
 
 
 
 
 
 
 
 
 
 
 
 
 
2. 太宗崇德帝
 
 
 
 
 
 
 
 
 
 
 
 
 
 
 
 
 
 
 
 
 
 
3. 順治帝
 
 
 
 
 
 
 
 
 
 
 
 
 
 
 
 
 
 
 
 
 
 
4. 康熙帝
 
 
 
 
 
 
 
 
 
 
 
 
 
 
 
 
 
 
 
 
 
 
5. 雍正帝
 
 
 
 
 
 
 
 
 
 
 
 
 
 
 
 
 
 
 
 
 
 
6. 乾隆帝
 
 
 
 
 
 
 
 
 
 
 
 
 
 
 
 
 
 
 
 
 
 
7. 嘉慶帝
 
 
 
 
 
 
 
 
 
 
 
 
 
 
 
 
 
 
 
 
 
 
8. 道光帝
 
 
 
 
 
 
 
 
 
 
 
 
 
 
 
 
 
 
 
 
 
 
 
 
 
醇親王奕譞
 
9. 咸豐帝
 
 
 
 
 
 
 
 
 
 
 
 
 
 
 
 
 
 
 
 
 
 
醇親王載灃
 
11. 光緒帝
 
10. 同治帝
 
 
 
 
 
 
 
 
 
 
 
 
 
 
 
 
12. 宣統帝
 
 
 
 
 
 
 
 
 
 
 

清朝后妃

編輯

滿洲人皇帝會將五個公主全部嫁俾蒙古人王族,保持同蒙古嘅密切關係[3]。后妃嘅選擇同降嫁呢啲婚姻除咗八旗之外,仲會同蒙古王侯進行,例如孝莊文皇后就係代表。但係絕對唔會同平民漢人進行。

排名 稱號 人數 代表性人物
1 皇后 1人 東太后(咸豐帝嘅皇后)
隆裕皇太后(光緒帝嘅皇后)
2 皇貴妃 1人
3 貴妃 最多2人 西太后(咸豐帝嘅貴妃)
4 最多4人 孝莊文皇后(皇太極嘅妃)
珍妃(光緒帝嘅妃)
5 最多6人
6 貴人 最多12人
7 常在 最多20人
8 答應 最多28人

年號

編輯

清朝由明朝繼承咗一世一元之制踰年改元制,所以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喺位期間重新即位做大清皇帝改年號嘅皇太極除外)。

順治帝之後入關嘅各個皇帝唔會用廟號謚號嚟稱呼,而係慣例用呢個皇帝時代嘅年號加「帝」字嚟稱呼。

皇族嘅爵位

編輯
  • 和碩親王(hošoi cin wang、和碩親王)
  • 世子(šidzi、世子、親王嘅嗣子)
  • 多羅郡王(doroi giyūn wang、多羅郡王)
  • 長子(jangdzi、長子、郡王嘅嗣子)
  • 多羅貝勒(doroi beile、多羅貝勒)
  • 固山貝子(gūsai beise、固山貝子)
  • 鎮國公(gurun be dalire gung、鎮國公)
  • 輔國公(gurun de aisilara gung、輔國公)
  • 不入八分鎮國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 gung、唔入八分鎮國公)
  • 不入八分輔國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de aisilara gung、唔入八分輔國公)
  • 鎮國將軍(gurun be dalire janggin、鎮國將軍)
  • 輔國將軍(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輔國將軍)
  • 奉國將軍(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奉國將軍)
  • 奉恩將軍(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奉恩將軍)

清朝皇族嘅爵位通常每一代都會降一級。如果冇特別功勳,親王嘅仔會做郡王,郡王嘅仔會做貝勒,咁樣一直降落去。但係,如果有特別大嘅功勳嘅皇族就會獲准世襲,爵位唔會降,呢啲人就叫做鐵帽子王。

呢8家喺建國時有特別大嘅功勳,所以比其他皇族更加高級,叫做八大王家。睿親王家因為多爾袞想篡位而被廢除,但係喺乾隆年間多爾袞平反之後重新建立。多爾袞同母細佬多鐸都因為連坐而降做郡王,但係喺乾隆年間平反之後都返到親王家。

到咗清中期同末期,以下4家因為有功而獲准世襲,最後世襲王家變成12家:

官制

編輯

清初期,到康熙帝嘅時代為止,仲保留住部族合議制嘅制度,皇帝唔係完全集權嘅。呢個制度嘅象徵就係議政王大臣會議。呢個會議由旗王(八旗嘅首領)、皇族、宗族嘅有力者等實力派選出嚟開會,決定政治方針。喺呢個會議入面,皇帝都只係旗王之一,唔可以用無限權力。

同呢個會議並行嘅係由明朝繼承嘅內閣制度。喺皇太極時代叫做內三院(bithe i ilan yamun),只係行政機關之一,要聽議政王大臣會議嘅決定。但係鍾意漢文化嘅順治帝將佢改名做內閣(dorgi yamun),成為最高行政機關,而議政王大臣會議就負責管理軍事。

之後,雍正帝因為唔鍾意俾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權力,就創立咗軍機處(coohai nashūn i ba)。軍機處同時管理軍事同行政,係皇帝嘅諮詢機關,建立咗完全嘅皇帝獨裁體制。權力俾軍機處奪走咗嘅議政王大臣會議喺1792年廢除。

中央除咗軍機處之外,仲有六部(ninggun jurgan)、內務府(dorgi baita be uheri kadalara yamun,負責宮廷嘅事務)、宗人府(uksun be kadalara yamun,負責皇族同宗族嘅事務)、理藩院(tulergi golo be dasara jurgan,統管藩部。藩部下面會講)、都察院(uheri be baicara yamun,監察官員)、通政使司(dasan be hafumbure yamun,審查上奏文)、大理寺(beidere be tuwacihiyara yamun,最高法院)。

地方分為直屬皇帝嘅藩部同滿洲人嘅故地旗地(滿洲)。滿洲同北京周圍作為皇帝直轄地進行統治,所以呢個地方叫做中國(滿語:Dulimbai Gurun,杜林拜古倫)[4]

 
準噶爾蒙古嘅札薩克諾顏

藩部(tulergi golo)係皇太極首先令到南蒙古嘅察哈爾部歸順嗰陣設立咗蒙古衙門(monggo jurgan,蒙古衙門)嚟統治蒙古而開始嘅。之後,蒙古衙門改名做理藩院(tulergi golo be dasara yamun),令到北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歸順之後,就統稱為藩部。基本上藩部會維持當地人嘅舊制度,任命當地嘅實力者做行政官,搞半自治,然後由理藩院喺上面管轄。特別係蒙古,歸順嘅勢力會根據八旗制重新編制成盟旗制度,以博爾濟吉特氏等王侯做「札薩克」即係首領,授予親王等爵位,同旗王一樣高嘅地位,俾佢哋好優待,形成同清一齊共同統治嘅形式。

清初期全部投降嘅明朝武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嘅集團都會重新編制成同八旗一樣嘅組織,成為叫做天佑兵、天助兵嘅獨立軍團歸順。佢哋叫做三順王,同旗王一樣嘅待遇。之後吳三桂加入,孔有德又死咗脫藩,變成三藩。但係三藩之亂之後,呢啲漢人軍團俾解散咗編入八旗漢軍,三藩嘅領地變成皇帝直轄。

省就差唔多同而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直隸(河北省)、江蘇省安徽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貴州省呢18個省(即係所謂嘅「十八省」)。但係到咗清末就會多咗。省下面有府(fu)、州(jeo)、縣(hiyan)。府、州、縣嘅長官分別叫做知府(fu i saraci)、知州(jeo i saraci)、知縣(hiyan i saraci)。省嘅長官叫巡撫(giyarime dasara amban),另外仲有管理幾個省嘅總督(uheri kadalara amban),兩個都負責州嘅民政同軍事。

滿洲人嘅故地滿洲地方係旗地(八旗嘅土地),唔設省,由黑龍江將軍(sahaliyan ula i jiyanggiyūn)、吉林將軍(girin i jiyanggiyūn)、盛京將軍(mukden i jiyanggiyūn)等人進行軍政,以免滿洲人嘅軍事力量弱化。仲要禁止漢人移居呢度,以免滿洲人同化成漢人。但係日俄戰爭之後嘅1907年,黑龍江將軍改做黑龍江行省,吉林將軍改做吉林省,盛京將軍改做奉天省,仲新設咗東三省總督,甚至由華北大量搬漢人農民嚟。

滿漢並用官制

編輯

清朝政治要好小心點樣用少數嘅滿洲人去統治絕大多數嘅漢人。呢個政策嘅重點就係叫做滿漢並用官制嘅制度。每個職位都要安排同樣數目嘅滿洲人同漢人。呢個制度仲有互相監視嘅意思。

清朝嘅官員職位分別有滿官缺(只有滿洲人可以做。以下類似)、蒙官缺(蒙古人)、漢軍官缺(屬於八旗嘅漢人)、漢官缺(唔屬於八旗嘅漢人)。另一方面,地方嘅巡撫、總督係滿漢並用,下面嘅知府以下多數用漢人。

兵制

編輯
内文:清嘅兵制

兵制係滿洲嘅軍制,八旗制度(jakūn gūsa)就係嗰個。佢仲有緑營作為補充。緑營係明朝兵制解散之後重組嘅,分散咗喺各個地方。詳情可以參考八旗嘅條目。不過,自從乾隆之後,因為長期和平,八旗開始堕落,根據比例,旗人越嚟越多,但佢哋嘅役務就越嚟越少,仲要農工商業等副業都係禁嘅,無役嘅旗地根本生活唔到,經濟上好窘迫,變得冇用。為咗解決呢啲問題,佢哋鼓勵旗人學滿洲話同埋接受騎射訓練,即係「文武兩道」。喺乾隆帝嗰陣,曾經有部分漢軍八旗轉為民籍嘅「漢軍出旗」政策,仲有將滿洲旗人送返滿洲嘅政策,但都失敗咗。

之後白蓮教之亂苗族之亂等國內叛亂頻繁出現,鄉勇呢啲義勇兵開始替代八旗出現。鎮壓叛亂之後,鄉勇俾人叫返鄉下,但有啲流民為咗搵飯食而做兵,呢啲兵或者編入緑營,或者變成賊。

喺後來嘅太平天國之亂期間,湘軍淮軍等有實力嘅私兵集團出嚟鎮壓,軍閥化越嚟越嚴重。之後嘅政府,曾國藩李鴻章等軍閥嘅老細開始掌握權力,中央官僚機構,包括軍機處嘅權限都變得名存實亡。

清朝行政區劃

編輯
 
清朝最大版圖(1820年)。濃金色嗰部分係舊朝地盤同埋漢人住嘅省同直隸中國內地),淺黃色嗰部分係旗地(即係滿洲)同蒙古維吾爾西藏等同君聯合地區。呢啲都係清朝全部領土。橙色嗰部分係冊封國,粉紅色嗰部分係根據尼布楚條約有外交爭議嘅地區,紅色虛線係而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嘅領土,包括同其他國家有爭議嘅地方。另外,庫頁島台灣成個島都劃咗入去,但其實兩個地方都冇全部控制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嘅行政區劃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嘅行政區劃

清朝接受各地統治者臣服,搞成同君聯合嘅體制。佢哋嘅領土好大,各地區之間差異又大,仲要包括好多民族,佢哋之間嘅關係都唔係咁好。所以行政區劃唔係一刀切,而係要「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咁嚟搞[5]

滿洲人作為主要統治者,佢哋保留咗中亞嘅「姓長制」,即係八旗制。每個旗人都要歸入皇帝嘅上三旗或者皇族各旗王分封嘅下五旗。北京內城就係旗人(北京八旗)嘅地盤,每個旗都有自己嘅區域,仲要按滿洲→蒙古→漢軍嘅次序由宮城向外排。重要地方仲要駐防八旗看守。1645年開始由西安、南京等主要城市慢慢佔領。總共喺各省設立咗18個「滿城」,到1700年已經有12個,最後全部「滿城」都好似北京咁搞咗旗人隔離居住。派去駐防嘅兵要帶埋全家去,住喺有城牆圍住嘅地方,同當地漢人分開。

畿輔駐防又叫直隸駐防,乾隆帝後期喺良鄉、昌平、水平、保定等25個地方駐紮咗8000人。東三省駐防分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盛京駐防由盛京將軍管,喺盛京、遼陽、開原等40個地方駐紮咗1萬6000人。吉林駐防由吉林將軍管,有9000兵。黑龍江駐防嘅八旗兵同索倫兵加埋7000人,由黑龍江將軍管。

各省駐防喺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浙江、四川、福建、廣東、湖北、陝西、甘肅等11個省嘅20個城市駐紮,乾隆帝後期總共有4萬5000人。每個省駐防由各城市嘅將軍或者副都統管,每個省駐防大約有300到3000個兵。

新疆駐防又叫西域兵,係征服咗準噶爾部同維吾爾部之後設立嘅。有1萬5000個兵,由伊犁將軍統領。

皇帝直轄嘅地方,即係以前明朝嘅地盤,大多係漢人住嘅地方。呢度就沿用明朝嘅制度,搞「省—府—縣」三級制[6]。舊明朝地盤入面唔係漢人嘅民族就搵啲有威望嘅人做土司嚟管治[7]Template:仮リンク就要睇當地嘅情況,但又要加強中央集權。

臣服咗嘅蒙古就搞旗盟制,畀蒙古王侯做扎薩克(札薩克)統治遊牧地。受保護嘅西藏就由達賴喇嘛嘅甘丹頗章自治,以宗(相當於清代嘅營、民國嘅縣)作為地方行政單位,分大中小三個等級。再喺宗下面設置國家直屬、貴族領地同寺院領地三種嘅夏克(或者叫夏)。

新疆就喺伊犁將軍下面設三個參贊大臣駐紮喺伊犁、塔爾巴哈台同喀什噶爾。烏魯木齊就設烏魯木齊都統。呢啲下面仲有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分別管理各個綠洲城市。各地方嘅基層行政就交畀當地有威望嘅人負責。早啲歸順清朝嘅哈密同吐魯番嘅統治者就俾扎薩克制度管,仲畀咗爵位,同蒙古人貴族有一樣嘅特權。喺塔里木盆地嘅各個綠洲城市嘅統治者都畀咗清朝嘅官職,搞伯克官人制,等佢哋自治,保留埋當地原有嘅社會結構。

全國分做內地十八省Template:仮リンク嘅5個管區、Template:仮リンク嘅2個管區,加埋25個行政區劃,仲有內蒙古等嘅旗、盟。呢啲地方之間嘅來往都受到嚴格限制。只有八旗官僚先可以監督同正式出入呢啲地方,科舉高中嘅除外,漢人科舉官員就淨係可以管理舊明朝地盤。滿洲話就用嚟俾派去各地嘅八旗官員同中央聯絡。

到咗清朝末期,列強入侵同埋漢人湧入藩部嘅情況越嚟越嚴重,舊有嘅行政制度已經管唔掂。呢個時候,清朝由「滿蒙聯盟統治漢人,保護西藏同伊斯蘭教」嘅體制,轉變成皇族同漢人有威望嘅人或者知識分子組成嘅「滿漢聯合政權」。佢哋用漢族有威望嘅人嚟搞改革,所以喺光緒年間,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設省,用同內地一樣嘅行政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呢啲省嘅巡撫等主要官職都由漢人擔任。咁樣搞法令到外藩部慢慢唔再接受清朝統治。到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轄下有22個省,仲有西藏、外蒙古、內蒙古、青海等地方。原本仲有計劃將蒙古同西藏都改做省,但係蒙古就搞咗獨立,西藏就喺清朝派兵加強控制嗰陣爆發咗辛亥革命,清朝冧咗,所以呢個計劃就冇得做。中華民國成立之後,蒙古同西藏都唔承認中華民國嘅宗主權,分別靠蘇聯同英國嚟保持實質上嘅獨立狀態。

內地嘅行政區劃

編輯

清朝山海關「入面」,即係長城以南大多數漢人住嘅地方叫做「內地」、「關內」或者「漢地」,仲有承襲明代「兩直十三省」嘅叫法,叫做「直省」。內地嘅行政區劃沿用咗明代嘅「省―府(州)―縣」三級制。最高級嘅一級政區係省,俗稱「行省」。以前叫做布政使司,但係隨住布政使變成督撫嘅屬官,「布政使司」呢個名就慢慢俾「省」取代咗。到咗嘉慶年間編纂《一統志》嘅時候,「省」已經正式成為一級政區嘅稱呼。省下面嘅二級政區有府同直隸州。(同直隸州唔同)府下面嘅三級政區州(散州、屬州)底下就冇縣。即係話,呢個係單式三級制。清朝初年原本係臨時官員嘅巡撫取代咗布政使做省嘅最高長官。喺啲民族雜居或者戰略要地,仲設立咗新嘅政區叫「廳」,有省直轄嘅直隸廳,同埋府下面嘅散廳。少數直隸廳底下仲有縣。

省/布政使司
(行省)
直隸州直隸廳
散州散廳

行省

編輯

講到設省嘅問題,清朝基本上係跟住明代兩京同十三布政使司嘅做法,設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十三省。順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盛京就做咗留都(舊都)[8]。第二年(1645年)將北直隸改做直隸省,南直隸改做江南省。康熙三年(1664年),將湖廣分做湖北同湖南兩省。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將江南省分做江蘇同安徽兩省。康熙七年設立甘肅省,咁就形成咗所謂嘅「內地十八省」[9]

  1. 《清史稿》、卷三、本紀三、太宗本紀二。「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
  2. 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7年7月10日
  3.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JBpress3嘅參照
  4. 尼布楚條約:「凡山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中國)。山北一帶之溪河,盡屬鄂羅斯(俄羅斯)...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中國),河之北岸屬於鄂羅斯(俄羅斯)...中國(中國)所有鄂羅斯之人(俄羅斯人),鄂羅斯(俄羅斯)所有中國之人(中國人),仍留不必遣還」
  5. 道光帝製大清一統志序
  6. 史稿二十九 地理一
  7. 史稿三十、三十一、三十二 地理志二、三、四
  8. 『大清一統志』盛京
  9. 清史稿地理一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