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呢篇文章需要由頭寫過。 請喺討論頁道討論相關議題。 |
座標: 39°54′57″N 116°23′26″E / 39.91583°N 116.39056°E
北京 | |
---|---|
北京市 | |
![]() | |
| |
簡稱:京 | |
花名:燕京、北平 | |
舊名:薊、燕、幽、薊城、燕都、廣陽、幽州、幽燕、幽都、南京、析津、宛平、燕山、聖都、大興、(金)中都、(元)大都、汗八里、甘巴力克、京師、京城、京都、京畿、京兆、順天、首都 | |
![]() 北京位置圖 | |
經緯度 | |
國 |
![]() |
直轄市 | 北京市 |
轄下一級政區 | 16(14區、2縣)[1] |
轄下二級政區 | 322(140街道、142鎮、35鄉、5民族鄉)[2] |
建城年 | 前1046年 |
設市年 | 1928年 |
市長 | 王安順[3] |
市委書記 | 郭金龍[4] |
政府駐地 | 東城區正義路2號[2] |
地理 | |
總面積 | 16410.54[1] km² |
市區面積 | 3820[5] km² |
海拔 | 20~1500[6] m |
人口 | |
總人口(2014) | 2151.6萬[7] |
戶籍人口(2014) | 1333.4萬[7] |
市區(2014) | 1859萬[7] |
人口密度 | 1311[7]人/km² |
民族 |
漢族 - 96.16%[8] 回族 - 2%[9] 滿族 - 2%[9] 蒙古族 - 0.3%[9] |
官方語言 | 普通話 |
本地語言 | 北京官話京師片北京話 |
註 | 常住外來人口818.7萬人,佔常住人口38.1%[7] |
經濟 | |
GDP(2014) | 21330.8億人民幣[7] |
人均GDP | 99995元人民幣[7] |
HDI(2010) | 0.901 極高[9] |
時間 | |
時區 | 中國時區(UTC+8) |
識別信息 | |
電話區號 | 10 |
郵政編碼 | 100000–102629 |
車牌 |
京A、C、E、F、H、J、K、L、M、N、P、Q[10] 京B(的士)[11] 京G、Y(郊區)[12] 京O(警察、政府)[13] 京V(中央軍委、中央政府)[14] |
政區代碼 | 110000[15] |
象徵 | |
市樹 | 側柏、國槐[16] |
市花 | 月季、菊花[16] |
友好城市 | |
開羅、威靈頓、都柏林、地拉那、紐約、貝爾格萊德、利馬、華府、馬德里、里約熱內盧、安卡拉、伊斯蘭堡、耶加達、曼谷、布宜諾斯艾利斯、首爾、基輔、布魯塞爾、河內、菴士、莫斯科、渥太華、坎培拉、雅典、布達佩斯、倫敦、古龍、馬尼拉、墨西哥城、阿斯塔納、聖地亞哥、阿迪斯阿貝巴、布加勒斯特、柏林、里斯本、巴黎、法蘭西島、赫爾辛基、東京、豪登、夏灣拿、羅馬[17] | |
網站: 首都之窗 |
北京(粵拼:bak1 ging1;普通話拼音:Běijīng,音標:[peɪ˨˩ t͡ɕiŋ˥];英文:Beijing,傳統英文名:Peking),簡稱京(ging1),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嘅首都。佢位於華北,係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直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管理。北京幾乎畀河北省圍住,而東南面接壤天津市[18]。北京嘅範圍好大,現時轄有14區、2個縣,其中城六區係市區,其他係郊區、縣份。
北京係中國人口第二多嘅城市,僅次於上海[5]。2014年常住人口達2151.6萬人[7],喺世界上亦係人口多嘅大都會,估計咗2015年嘅市區人口,北京係世界第8大城市[5]。一般人認為北京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嘅政治、教育同埋文化中心[19],而上海同香港就係經濟中心。雖然經濟重心喺南方,不過北京係幾乎所有最大嘅中國國有企業嘅總部駐地,同時亦係中國交通樞紐之一,包括國道、高速路、鐵路、高鐵。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係世界客流量第二大機場[20]。
北京史有三千年咁長。北京係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係四朝京師(金、元、明、淸)及遼國陪都[21],同埋好多政權嘅首都,有七百年時間係中國嘅政治中心[22]。北京遺蹟豐厚,有宮殿、寺廟、花園、皇陵、城牆、城門[23],因爲北京有豐富嘅藝術收藏,亦集中多間高校,令北京成爲中國嘅文化、藝術中心[23]。世界上得少數城市長期同時作爲廣大地區嘅政治中心同文化中心,北京就係其中一個雙中心古城[24]。
名改
北京改
北京嘅字面意思係「北面嘅京城」,「京」字安名符合東亞傳統上對首都嘅稱呼。比如日本嘅京都、韓國嘅京城(而家嘅首爾),呢啲國都名有「京」字;而個名類似北京嘅有中國嘅南京(字面解做「南面嘅京城」)、日本嘅東京及越南嘅東京(越南東京即係而家河內;呢兩個名字面都係「東面嘅京城」)。
對中國來講,北京嘅「北」係相對於洛陽來講,因爲洛陽喺傳統上稱爲「天地之中」,中國各個古都中得洛陽稱爲「神京」,照計中國首都應該定喺中原洛陽,但而家方位有偏差,噉就喺前面加字表示,譬喻南京,又譬喻稱做西京嘅長安、東京嘅開封。
亦有種講法話,明朝時原本喺南京開國,後來國都搬咗去北京,南京成爲留都做南直隸,所以當時中國有南北兩京,呢兩個城市嘅名就噉樣得來。
北平改
喺1368年到1403年期間,以及1928年到1940年、1945年到1949年期間,北京嘅正式名叫做北平(bak1 ping4),字面意思係「平定北方」、「北方和平」,作爲地名最早出現喺秦漢。呢三個時期,北京唔係政權中央所在,所以唔叫做「京」。其中第一個時期係大明洪武皇帝在位期間,第二、三個時期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呢兩個時期嘅中央政權都喺南京。
洪武皇帝係明朝開國皇帝,佢擊退蒙元,入咗蒙元京師嘅大都後,將大都路改爲北平府,而蒙元退守漠北,稱做北元,長期同明朝敵對。改名做北平嘅用意,係希望北方和平,防止北元侵犯。而喺民國時期,北京曾經係北洋政府嘅中央所在,當時叫做京兆,北伐贏咗後,喺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北京唔再係首都,於是由京兆地方改爲北平特別市,「北平」嘅用意係指北伐軍平定咗北洋政權,同時亦係繼承自古名。日本侵華時期,北平改名叫北京,係同國民政府作對使然。
1949年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北平改名做北京,並且將北京定爲首都。直到1990年代前,喺臺灣嘅中華民國政府唔承認改名,而且由於反攻大陸嘅政策,喺臺灣出版嘅中國地圖繼續用舊名,兼且啲政區建置、邊界重係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嘅樣。當時將北京稱呼做北平,係暗指北京政權唔合法。而家臺灣社會包括政府在內普遍都用「北京」呢個詞,而且1990年代後唔再發行《中華民國全圖》[25][26],現時臺灣市面上嘅中國地圖根據現況來標示啲政區名、政區邊界[27]。
別名同簡稱改
北京有個常用嘅別名做燕京(燕讀煙;jin1 ging1),噉係因爲周朝時呢度係燕國嘅地頭。燕京個名至今重用喺啲組織、商標度,比如燕京啤酒,又比如已經併入北京大學嘅燕京大學。
現時北京嘅簡稱叫「京」,但凡北京車牌都係京字開頭;而北京嘅拉丁字母縮寫係「BJ」[28]。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由於當時正式叫北平,所以簡稱做平(ping4),相對應,當時嘅「京」係指南京。
西洋改
北京嘅傳統英文名叫做Peking,呢個係郵政式拼音,由舊時嘅英國傳教士根據當時嘅官話整落嘅,係以前中國地名嘅羅馬字寫法。而家北京嘅英文名叫做Beijing,呢個係普通話拼音,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嘅拼音方案。呢兩個名可以睇出古今官話嘅音變。其中郵政拼音嘅Pe係「北」嘅發音,當時嘅官話有入聲,北嘅發音一般擬音成[pɛʔ],一般加符號標示入聲,比如利金系統寫成pĕ,而郵政拼音慳咗個符號[29]。到咗現代普通話,入聲消失兼且派入三聲,於是變成Bei。而「京」嘅拼寫兩個比較接近,得聲母唔同,反映出官話顎化嘅音變。「k」表明「京」嘅舊時官話聲母同現時粵語一樣,即係粵拼、普通話拼音嘅「g」,音標係[k][29],但後來因爲[k]之後接[i],[k]開始顎化爲[kʲ],接住發音部位前移,由軟顎轉移到硬顎,變成現時嘅[t͡ɕ],寫成普通話拼音就係「j」。
雖然Beijing係現時英文標準名,不過舊式嘅Peking重流傳,而且好多嘅歐洲語言繼續用舊名來稱呼北京,比如法文嘅Pékin,葡萄牙文嘅Pequim,西班牙文嘅Pekín,意大利文嘅Pechino,德文同荷蘭文嘅Peking,俄文嘅Пекин(羅馬字轉寫:Pekin)。
主要古名改
北京地區最初嘅名叫做薊(讀繼,gai3),出自周朝時當地諸侯之一薊國,當時北京建城,係薊國都城,叫薊城(gai3 sing4)[30]。後來薊國畀燕國吞併,於是改叫燕,叫做燕都(jin1 dou1)[30]。唐朝時呢度屬幽州,所以又叫幽都(jau1 dou1)[30]。幽同燕又合埋做幽燕,指嘅就係而家河北北部到遼寧一帶,北京就係屬幽燕地區[31]。
北京作爲京城係從遼代開始,當時係遼國陪都,因爲喺京師南邊,所以嗌南京(naam4 ging1),亦稱做「燕京」[30];金滅遼後,金國由上京遷都到呢度,稱爲中都(zung1 dou1);蒙元滅金,後來忽必烈喺呢度登基做中國皇帝,改名爲大都(daai6 dou1)[30],自此,北京取代中原嘅長安、洛陽、汴梁嘅古都地位,成爲中國政治中心。明朝永樂帝由南京遷都北京,當時北京正名係順天府(seon6 tin1 fu2),但因爲兩京制度,相對南京就又嗌「北京」。「順天」嘅意思係順應天意,係東亞地區常用喺京師嘅地名。清朝入關後,沿續明朝定北京爲帝京[21]。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定南京爲首都,後來袁世凱嘅北洋政府定都北京,1914年,順天府改爲京兆地方(ging1 siu6 dei6 fong1),受北洋政府直轄。1928年北伐贏咗後,京兆改叫北平,簡稱平,做過特別市、河北嘅省轄市、中央嘅院轄市。日佔時期改名爲北京,光復後恢復爲北平,又再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北京,定爲首都。
地理改
交通改
世界大都會改
北京曾經響1993年申辦龍年嘅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輸咗畀澳洲悉尼。2001年,佢終於成功申辦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北京係國際數學人大會2002同超弦2006嘅東道主。
攷改
- ↑ 1.0 1.1 "北京風貌".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5年3月2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2.0 2.1 "北京市行政區劃". 中國網. 2011年12月9號.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市領導".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5年1月7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市委領導".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5年1月7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5.0 5.1 5.2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 Population Projections(人口統計學會:世界市區及人口計劃)" (PDF).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11th Annual Edition: 2015.01(人口統計學會世界市區:2015年1月第11期週年報告). Demographia(人口統計學會). 2015年1月.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市情概況". 《北京年鑒2014》. 北京地情資料網.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北京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北京市統計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2號. (原先內容喺2015年3月17號歸檔).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北京數字".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5年3月2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9.0 9.1 9.2 9.3 據中文維基百科。
- ↑ 京D唔係正式車牌號,可睇"北京啟用京D段車牌號 曾擔心與京O混淆未啟用". 京華時報. 新浪新聞中心. 2010年11月30號.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無京I,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牌號》中《5.9.1 序號編排規則》。
- ↑ 藍承志. "北京自助旅遊小貼士".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京G牌照發放近尾聲 郊區京Y牌照投入使用". 搜狐汽車. 2008年4月9號.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北京車牌裏的學問". Lexio Philes. 2009年3月16號. (原先內容喺2016年3月5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京V車牌". 西陸網. 2014年9月2號. 喺2014年12月29號搵到.
- ↑ "北京市". 行政區域網.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16.0 16.1 "市花市樹".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3年4月13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8號搵到.
- ↑ "國際友好城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5年1月10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9號搵到.
- ↑ "Basic Information" (用英文寫). 北京統計信息網. (原先內容喺2012年3月13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9號搵到.
- ↑ "Beijing". 哥倫比亞百科全書 (第第六版版). 2008年.
- ↑ "全球12最繁忙機場". 香港成報. 2013年9月30號. (原先內容喺2013年10月3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9號搵到.
- ↑ 21.0 21.1 "歷史沿革".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先內容喺2015年3月2號歸檔). 喺2014年12月29號搵到.
- ↑ "Peking (Beijing)". 大英百科全書. 第25卷 (第第15版、Macropædia版). 第 第468頁頁.
- ↑ 23.0 23.1 "Beijing".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2008. 喺2008年8月7號搵到.
- ↑ "Beijing". 大英百科全書(綫上版). 喺2008年8月3號搵到.
- ↑ "臺當局棄用「中華民國全圖」". 人民網. 新華網. 2004年1月6號.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中華民國內政部函:「一、本部前曾於民國87年出版《中華民國全圖》,後因考量銷售量偏低、圖資內容不符現況,目前已停止銷售。」
- ↑ "喜看兩岸「中國地圖」的新變化". 中國民主促進會. 2013年8月1號.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GB/T-2260: Code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T-2260: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代碼)" (用英文寫).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29.0 29.1 "北京的英文名稱爲什麼叫Peking". 知乎. 喺2015年6月5號搵到.
- ↑ 30.0 30.1 30.2 30.3 30.4 "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11年5月19號. (原先內容喺2015年9月15號歸檔).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 ↑ "詞語「幽燕」的解釋". 漢典. 喺2015年6月4號搵到.
維基同享有多媒體嘅嘢: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