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
九龍(粵拼:gau2 lung4,英文:Kowloon)一地,係香港境內中心,北連新界,南為維多利亞港,以獅子山、大老山同飛鵝山一帶嘅山脈為北界。東至鯉魚門,西至荔枝角,南為九龍半島之端尖沙嘴。西邊海面嘅昂船洲就喺行政劃分上成為九龍嘅一部分。九龍望南,對面海就係香港島。九龍全境係市區,同港島北岸市區遙遙相對。
直至2003年,九龍雖然只係得四十六點九三平方千米[未記出處或冇根據],但係就住咗香港三成人口。根據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九龍住咗二百零一萬九千五百三十三人。迫夾嘅九龍,當中部份區份,更曾經長期位居世界人口密度榜首。不過香港政府好多年嘅政策實行後,將一部份人移去新市鎮,密度變到比較低。
大清時,九龍就有九龍巡檢司衙門,設喺九龍寨城。九龍巡檢司簡稱九龍司,係新安縣兩個司之一,管今日香港同部份深圳地方。
今日界限街以南嘅九龍半島,響1860年由清政府割讓畀英國,由香港政府喺行政上劃為九龍。到1898年,清政府再被迫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嘅土地畀英國,之後香港政府就將由界限街去到到獅子山等山脈之間嘅地方叫做新九龍。今時今日,除咗別義之外,「九龍」一般係指界限街以南嘅九龍半島加埋新九龍。
地理
編輯九龍同香港島曾經係一個大型火山口[1]。九龍北界嘅山脈同港島綿綿嘅山脈形一個圈咁,就係當時火口嘅邊緣。未有任何填海之前,維多利亞港東面嘅九龍灣係淺灘同平地,而九龍半島一帶就啱啱相反,大片山頭響中間突出。維港西面長沙灣曾經係大沙灘。大角嘴係一條長長嘅半島,而九龍塘一帶就有湖有田。經過大量填海同變做都市之後,除咗山勢,已經好難認得出原本嘅自然地貌。
行政
編輯自從1982年推行代議政制之後,行政劃分多以區議會選區為準。1994年之後,九龍就分為五區,分別係:
而立法會選舉選區就以人口拼做兩個:
歷史
編輯名嘅來源
編輯九龍名字來由未有定論,所以有唔少傳說。有人話因為北部有九條山脈形成九條龍脈,所以叫「九龍」,但實際嗰頭附近跟本就無九座山,呢個講法似乎只係風水佬穿鑿附會。
查實「九龍」呢個名一早喺1573年明朝嗰陣已經有,不過呢個講法係根據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勒文謨嘅《新安縣志》入面引述明朝舊誌嘅講法而嚟,所以未必係當代文獻,喺《新安縣志》卷八《兵刑志》第十二頁「寨船」咁講:
『明(朝)本寨舊有戰船大小五十三艘,汛地六處,各派戰船八隻分總領之。中哨船五艘,欽總統之。自萬曆十九年改設參將,陸續增至一百一十二隻,派守佛堂門外,淘濘、餓公澳、九龍、屯門、急水門、東西涌、餓公頭、赤灣、老萬山、浪白等處汛海』
由此可見「九龍」可能喺明朝已經出現。但查實「九龍」原本其實係一條村嘅名,叫「九龍村」,喺《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第七頁「都里」就有「九龍村」,除咗「九龍村」重有「香港村」所以有人話香港島因為「香港村」而得名,而九龍半島就係因為「九龍村」而得名。
明郭棐響朱翊鈞做皇帝嘅萬曆年間,寫咗本粵大記,呢本書由1577年(萬曆五年)寫到1594年(萬曆廿三年)[2]。裏面個海圖就有九龍山,畫響尖沙嘴同官富巡司之間。可能就係九龍半島上面,由紅磡到九龍城之間嘅山。
至於「九龍」點解,而家重未考究到,因為開村嘅人有條村嘅命名權,但係「九龍村」嘅人喺康熙六年(1667年)因為實施遷海政策,所以已經畀人趕走晒,而家都搵唔返「九龍村」嘅村民出嚟問,所以「九龍」嘅意思,就只有一堆穿鑿附會嘅理論,證實唔到個名嘅真正來源,但九龍確定係因為「九龍村」而命名[3]。
背景
編輯根據考古發現,九龍可能早喺東漢時就有人住。李鄭屋漢墓就係東漢時嘅墓穴。入面嘅磚面刻有大吉番禺,就證明九龍響當時係番禺管治之下。再加上2004年,響旺角鬧市掘出為數唔少嘅東漢、晉朝同埋唐朝嘅陶器同埋制作架生。足以證明九龍自東漢以嚟都有人住。
宋朝,九龍灣一帶淺灘係官府鹽場,當時就叫做官富場。鹽係當時重要產物,係生活必需品,販鹽者亦可以發達,做成壟斷。為咗防止壟斷,唔少朝代嘅官府都禁止民辦鹽場,由官府直接承包。地名官塘(依家叫做觀塘)同埋鹹田(依家叫做藍田)就係鹽場嘅遺證。
南宋末年,蒙古滅宋,宋帝趙昰同趙昺走難到官富場,響土瓜灣北一座小山休息。兩人隨軍繼續走難,而村民就叫嗰座山做聖山,山上刻字宋王臺。
喺明朝,九龍係海防要地,當時尖沙嘴又叫中門,而東面就係鯉魚門,兩個海門都係華南重要海道。海賊佔過鯉魚門後山,所以叫佢做魔鬼山。
城市景觀
編輯交通
編輯因為九龍係香港市區嘅重心,交通一向好多發達,港鐵一開波就首先響九龍通車。荃灣綫、觀塘綫、東涌綫同將軍澳綫都經過九龍。而九廣鐵路響20世紀初由尖沙嘴打通上廣州。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