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區
| |||
地區 | 新界東 | ||
大細 | 148.05 平方公里 (列第 2 位) | ||
人口(2006年) | 293,542 人 (列第 11 位) | ||
人口密度 | 2,156 人/平方公里 (列第 16 位) | ||
成立日期 | 1981年9月 | ||
區議會主席 | 張學明 議員 | ||
區議會選區數 | 19 個 |
大埔區係香港一地方行政區,位於新界東,範圍包括大埔、大埔滘、汀角、船灣、以及西貢半島北部部份地方,總面積大概一萬四千八百公頃。
二零零一年香港政府人口統計,大埔區人口三十一萬零八百七十九人,主要聚居喺大埔新市鎮,有六大公共屋邨,或租或置,以及太和站附近嘅大埔舊墟,同埋大埔墟站附近嘅大埔新墟嘅私人屋苑,亦有唔少居民,散居區內一百卅三條大細村。
地理
編輯大埔區喺新界中部,東南至大埔滘,北至八仙嶺,西至大刀岃,東臨大鵬灣,包含大埔海、船灣海。西南包括西貢北嘅十四鄉、黃竹塱同埋離島塔門、東平洲、赤洲等地。
大埔區內海大埔海,有洋名吐露港,喺大埔新市鎮東面、沙田新市鎮東北面,海由西南至東北,出口喺大赤門,之後海水就流入大鵬灣。
大尾𡰪邊船灣淡水湖,原爲船灣海,係香港首個圍海嘅大水塘,佢嘅水壩,可以踩單車。淡水湖原爲船灣海,沿岸同海谷,曾經有多條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水塘時搬走,部份鄉村址浸沒水下。
大埔區八仙嶺,係香港名山,呢個嶺脊間開大埔區同埋北區。而喺西貢北嘅東端,有座山叫蚺蛇尖,非常突出,係香港三尖之首。其餘重有九龍坑山,山頂設發射站幾個,廣播之用。
大埔區天氣潮濕,春夏間,相對濕度不時上到去百分之百,能見度低到幾米。
大埔區嘅中心係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地質
編輯香港最古老嘅岩石係叫黃竹角咀組(Bluff Head Formation),屬沉積地層,係泥盆紀嘅沉積岩,主要喺赤門兩岸出露,喺北岸從白沙頭洲(Pak Sha Tau Chau)到黃竹角咀(Wong Chuk Kok Tsui)一帶,清晰易見,地質構造,造出摺皺同錯位,露出嘅岩層近乎直立。
歷史
編輯大埔古稱大步,直至大清光緒年間先叫大埔。大埔喺史籍記載,可以上溯至五代十國嘅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主劉鋹招募三千人喺大步海(即大埔海)採珍珠,並設置媚川都。直到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至明詔停止,大埔嘅採珠業自此式微。
中國南面嘅氏族好似大埔頭嘅鄧氏、泰亨嘅文氏、林村鄉嘅鍾氏等,自大宋開始搬到大埔定居。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令大埔區頓成荒域。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咗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搬入嚟墾荒,其中以喺江西、福建、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嘅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大明萬曆年間,龍躍頭鄧氏分支到大埔林村河以北一帶,喺今日天后廟後嘅汀角路建立孝子鄧師孟祠紀念孝子鄧師孟,喺康熙十一年(1672年)向新安知縣申請建墟,喺已圮毀嘅孝子鄧師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泰亨村文氏喺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嘅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有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齊齊喺大步墟隔河另設太和市,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修建廣福橋,打通太和市同林村河北岸嘅大步墟。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喺1913年喺「太和市」起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嘅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嘅大埔墟(大步墟)就改叫大埔舊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喺下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嘅升旗儀式,由喺大埔係新界嘅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嘅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喺大埔區嘅北約理民府管理嘅地域包括今日嘅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同埋沙田區,但係唔包括九龍水塘以西嘅地域同埋西貢北(當時屬南約)。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裂出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喺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嘅時候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係北區喺1980年獨立成區。
根據香港行政區,大埔區亦包括西貢北,以及靠近大鵬半島嘅東平洲。
大埔: | 大埔滘、大埔墟、太和、林村、汀角、大尾篤、船灣 |
西貢北: | 北潭坳、黃石碼頭、海下灣、十四鄉、泥涌 |
政區
編輯民政事務專員
編輯現任大埔民政事務專員係潘太平,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嘅代表負責監督、落實同埋統籌地方行政計劃喺區內嘅運作,確保當局適當跟進區議會所作出嘅建議同埋促進區內居民參同埋地區事務,並向政府反映社區嘅各階層人士所關注嘅事務同埋問題。
區議會
編輯大埔區議會係香港嘅區議會之一,共有26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5個委任議席同埋2個當然議席(大埔同埋西貢北鄉事委員會主席)。
分區委員會
編輯大埔區議會屬下設有5個委員會,負責區內嘅工商業、環境工程、文娛康體、社會服務同埋交通運輸等各方面嘅事務。
統計資料
編輯
|
|
社區環境
編輯公共屋邨
編輯主要私人屋苑
編輯
|
鄉村
編輯按明朝史籍記載喺當時已存在嘅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莊、泮涌同埋陶子峴,但現時嘅居民多係清朝遷界後先至移徙嚟。大埔區內現存在清朝建立嘅鄉村有120幾條。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嘅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同涌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嘅陸鄉里。白沙頭洲三門仔村嘅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揀喺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商場
編輯公共設施
編輯大專院校
編輯香港教育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出錯:{{Lang}}: missing language tag (幫手))喺1994年由五間師範學院合併組成,而家係香港唯一一間專職教師專業培訓嘅資助大專院校。香港教育學院喺大埔露屏路同埋喺白石角有一間運動中心。
香港教育學院提供一系列涵蓋學前、小學同埋中學教育三個階段,全日同部分時間制嘅職前教師培訓同在職教師進修課程,由「文理學院」同埋「教育專業及幼兒教育學院」負責推行。
基礎教育
編輯中學
編輯小學
編輯公共醫療服務
編輯文康娛樂
編輯
|
|
|
旅遊景點
編輯經濟發展
編輯工業
編輯大埔嘅工業大部分設喺大埔工業邨(第26區內大概62公頃填海闢拓嘅土地)同埋第8區喺汀角路嘅混合式工業同辦公室用途嘅建築物入面,而其餘嘅工業就設喺少數傳統嘅地下物業同埋寮屋構築物入面。大埔工業邨喺大埔新市鎮東面嘅填海地,係香港第一個工業邨。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大概係22公頃嘅公眾填土土地正進行興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三期嘅發展都已經完成。
漁農業
編輯漁農業係昔日大埔嘅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者捕魚為生。五十年代成立協助農業發展嘅嘉道理農場座落喺大埔嘅白牛石。
以往耕地,多數用來種稻米,家下部分改種菜、花同埋養魚,但都有很多耕地荒廢咗。由於純天然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喺「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大埔農墟」原本係「七約農產品擺賣場」,係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嘅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嘅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同農地減少而式微[2]。
傳統漁業主要係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嘅捕魚區係塔門、較流灣、深灣同埋鹽田仔。舊時海水污染,魚獲減少,好多漁民都轉咗行或者上岸住。家下香港政府,喺大埔劃出海魚養殖區七個,分別係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同鹽田仔東。
體育
編輯足球
編輯自香港足球總會喺2002年實行地區聯賽起,大埔足球會(現稱新界地產和富大埔)係香港十八區中第一支能升上香港甲組嘅地區球隊。
大埔隊喺2005/06球季乙組足球聯賽奪得亞軍,並獲得升班嘅資格。喺升班嘅第一季(2006/07),大埔隊嘅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喺10隊入面排第七,成功留喺甲組。喺2007/08球季入面,大埔隊表現更上一層樓,喺聯賽得第三,並成功闖入當季香港足總盃嘅決賽,只係喺決賽中輸畀公民。
喺2008/09球季起,大埔隊更獲得香港足球總會嘅批准,可以用位於大埔區內嘅大埔運動場作為主球場,進一步提升大埔隊嘅優勢。另外,大埔隊亦捧走2008年-09年香港足總盃。
交通
編輯幹線
編輯主要交通幹道
編輯公共交通
編輯- 大埔
- 巴士
- 九巴
- 64K/64P*:元朗西 - 大埔墟鐵路站
- 65K:嘉道理農場- 大埔中心
- 71A:富亨 - 大埔墟鐵路站
- 71B:富亨 - 大埔中心
- 71K:太和 - 大埔墟鐵路站
- 71S:富善邨 - 廣福邨
- 72:太和 - 長沙灣
- 72A:大埔工業邨 - 大圍鐵路站
- 72X:大埔中心 - 旺角柏景灣
- 73:大埔工業邨 - 華明
- 73A:華明- 愉翠苑
- 73X:富善邨 - 荃灣如心廣場
- 74A:太和 - 啟業
- 74K:三門仔 - 大埔墟鐵路站
- 74X:大埔中心 - 觀塘碼頭
- 75K:大美督 - 大埔墟鐵路站
- 75X:富善邨 - 九龍城碼頭
- 265S:天水圍市中心 - 大埔工業邨
- 271:富亨 - 西九龍站
- 271P:九龍坑 > 尖沙咀廣東道
- 272P:富亨 > 長沙灣
- 273C:九龍坑 > 荃灣西鐵路站
- 273P:太和 > 荃灣西鐵路站
- 274P:烏溪沙鐵路站 > 大埔工業邨
- 275R:大埔墟鐵路站-新娘潭
- N73:落馬洲管制站-沙田市中心
- N271:富亨 - 紅磡鐵路站
- 九巴
- *喺某個時間開。
- 西貢北
未來發展
編輯參考
編輯書
編輯- 《大埔風物志》,大埔區議會
- 《香港地質考察指引》,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ISBN 978-962-02-0372-5